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纪事|徐亚华:海上逐风[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05)

徐亚华 人民文学 2023-11-11



徐亚华
REMEMBER江苏海安人,现供职于《南通日报》,主任记者。


海上逐风(节选)

徐亚华

人民文学 2022年05期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江苏如东黄沙洋海域。
天黑下来,夜色笼罩海空。茫茫大海上,中天风电安装船灯光如昼。67号风机的第三支叶片,被稳稳吊到空中,慢慢向塔架顶端爬升。
越往上升,风的影响越大,十余吨重的叶片明显颤动着。原本人声鼎沸的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只有施工指挥、吊机司机、塔架工作人员手上的高频电话,不时发出各种指令。
二十一时五十分,百米高空处,叶片与轮毂精准对接,风机吊装成功!至此,中天科技四百零五台风机施工任务如期完成。
大约十余天后,这一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投产。八百一十台风机屹立在海天之间,源源不断地吸风吐电输入华东电网,年上网电量可满足近四百万户家庭使用。
亮剑海上风电“抢装潮”,中天科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赢得业主单位高度称赞:中天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称得上是海上风电铁军。 

海上风电“抢装潮”

相较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等优势。
以二〇〇七年渤海湾竖起第一台试验样机为标志,我国海上风电起步尽管迟于欧洲十余年,却后来居上。特别是二〇一九年前后,诸如补贴、竞价以及政府牵头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目标等政策的进一步明晰,海上风电建设被推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
相关政策明确,从二〇二二年一月一日起,新增海上风电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赶在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实现并网,拿到补贴电价,直接引爆了一场海上风电“抢装潮”,并在二〇二一年达到高峰。
南通如东,中国海上风电重要发源地和主战场。一百余公里海岸线、近七万公顷海岸滩涂,常年受海洋暖流和季风环流影响,风能资源丰富。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史上,32.5兆瓦潮间带试验风电场、150兆瓦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场等标志性项目均诞生于这片海域。
此次并网发电的如东海上风电场,是国内海上风电领域首次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的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项目,包括国信H2、海装H3及H3-2、国电投H4和H7、苏交控H5、三峡H6和H10、中广核H8、协鑫H13和H15十一个项目,需竖风机八百一十台,且必须在二〇二一年底前安装到位,并网发电。
其中,中天科技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海洋工程”)拿下了H4、H5、H6、H7、H8五个项目四百零五台风机施工订单,占据全部施工量的一半。 

后来者的高歌猛进

海上风电建设中,风机施工是周期最长、延误风险最大的环节。
与央企相比,风机施工领域,中天海洋工程只是一个后来者。
后来者,何以初创期就如此高歌猛进?
诞生于南黄海之畔,中天科技有着很强的海洋情结。特别是企业一九九九年切入海缆行业后,用十余年时间打破了国外对海缆技术的垄断局面,创下了“中天海缆代表着中国海缆制造水平”业界口碑。用深海光缆讲好“中国故事”,集团董事长薛济萍荣膺“2017年度十大海洋人物”。
逐梦蓝海。“十三五”时期,中天科技为集团海洋产业发展确立了“海缆向系统发展、海工向总包发展”的战略。二〇一七年七月,中天海洋工程成立,并于同年十一月与招商局重工(江苏)签订“两型三船”建造协议,投资建造两艘六百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中天7”“中天8”)和一艘一千六百吨全回旋浮吊船(“中天9”)。
事实上,早在二〇一五年,中天科技就曾动议进军海上风电施工领域,但当时的决策评审会结论是:“属于高危行业,重资产、效益低。”
两年后,中天重启这一决策,顺利得以通过:一是海上风电建设正进入黄金发展期,二是中天科技有如东本土资源保障,三是当时施工船型基本配置等已经成熟。
一九九一年即入职中天科技、曾在多个业务板块历练的吴建华被委以重任,带领初创团队,用较短的时间,招聘、培养、组建了一支海上风电施工队伍。
二〇一九年初,中天7、8、9三艘自有船交付出坞,随即赶赴大丰海域,相继完成沉桩施工和风机吊装首秀。
专家论证会当天就决策投资建造施工船舶,公司挂牌成立时就拿出了“两型三船”方案,仅用十三个月就实现船舶交付,创造了同类型海工项目最短建造周期纪录,交付当年就实现赢利,承接了首个总包项目……
新公司、新团队、新装备,短短两三年,中天在业内便初露锋芒。中标如东海上风电场五个项目,中天充满底气。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市场瞬息万变。
二〇二〇年,海上风电“抢装潮”风起云涌之时,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并影响至今。
中天海洋工程很快就感受到了疫情和“抢装潮”的双重压力。特别是上游产业链供货发生重大偏差,桩基、风机等满足不了施工需求,有时施工船不得不停下来等货,导致无法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〇二〇年第四季度的时候,一个此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实摆到了面前:
按照当时业内一条船单月吊装四至五台风机的综合效率施工效率,要在二〇二一年底前完成四百零五台风机施工,怎么算都不可能完成。这还没考虑上游供货、施工窗口期等制约因素。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意识到履约巨大风险的中天科技,将五个项目的业主方邀约到一起,各方“一把手”悉数出场。
组织那次见面会,中天的设想是:向业主通报情况、汇报方案,一起想办法寻找资源、全力抢装;同时也想探探业主口风,有没有可能退掉一部分订单。
显然,业主方并不接受关于客观因素的解释,直言中天拿到的订单正在变成“烫手的山芋”。
现场气氛凝重。业主的强硬态度,虽令人始料不及,但也情有可原——如果二〇二一年底不能并网发电,就不能享受国家补贴电价,业主将遭受巨大损失。对中天而言,这同样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契约精神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完不成任务将严重影响企业形象,给企业造成致命影响。
退单不可能,违约赔偿更不可能,唯有知耻而后勇、背水一战!中天科技郑重表态:我们是讲诚信的,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要如期履约,让业主放心。
中天科技召开数次会议,逐一明确相关事项:科学研判资源缺口,继续锁定外部船机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自有船舶挖潜,加强管理、提升效率……
根据安排,两名集团高管“下沉指挥”,集团副总经理、中天海洋工程董事长薛如根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天海洋工程,在更高层级上指挥调度、统筹保障“抢装”需要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

全员冲刺保并网

“要让打胜仗成为我们的一种信仰!要相信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也必须做得更好。”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天海洋工程召开年度会议,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军令状,发出动员令:奋战三百天,高质量冲刺保并网!
“矛盾主要在哪里?一是供货保障,如果上游打不通,再急也没有用;二是缺施工船。主要就是解决这两大问题。”
为打通前后方供应链,下沉指挥的两名集团高管分工,每人对接一个主要供货商,推动供货商将部分产能分包,分解生产压力,增加运输船只。同时,建立施工方、业主方和供货方每周或每月例会制度,会商存在问题,每次会议都形成纪要,做到议而必决、决而有果。
“起初,说到激动时,大家也拍桌子打板凳。经过两三轮的磨合,再加上业主方大力支持,基本上我们施工方有什么需求,都能满足。”
装机船紧缺,是“抢装潮”最大瓶颈。据统计,当时国内在役海上施工船仅四十条左右。“我们去见船主,都要排着队。二〇二一年上半年之前,我们主要精力都花在找船上,只要有一点信息就主动登门,谈到中午对方连盒饭也不提供。”
既磨嘴皮,更以诚感人,用中天科技的实力打动船东。主动邀请船东来南通参观,介绍企业拥有的海上风电施工资源,吸引船东合作。
事后统计,中天在“抢装潮”中最终整合了十六艘外协施工船,加上各类辅助船在内,最多的时候达到一百余艘、两三千人。
大海之上,一百多条船在作业区穿梭往来,从空中俯看,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画面!
自有的“两型三船”,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与其抢资源,不如首先用好自己的资源。
中天在科学管理、内部挖潜上做足文章:管理方式上,利用五个项目同处一个海域的便利,成立大项目部,各类资源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一机一案”;施工组织上,从物料供应、码头发运开始,主动接手本应由业主负责的供应链,并确立“辅船等主船、小船等大船”原则,确保主吊船到机位即可进行作业;工艺优化上,最大化地利用机械资源,最大限度穿插工序,做到工序重叠,使时间利用效率增大……
一个工序一个工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抠,时间就这样被“抢”了出来:流水式作业模式下,“中天9”由平均两天打一根桩提高到一天就能打一根桩,“中天7”和“中天8”由原来三天吊装一台风机提高到一天吊装一台。
其中,“中天7”一年完成吊装一百零一台风机任务,创造了业内首个“单船百台”纪录。
自有船,吊装了全部订单的一半。
直接创造这些奇迹的,是以技术总监、项目主管、施工队员等为主体的一线建设者们。 

一群海上追风人 

从如东小洋口风电母港出发,交通船在海上颠簸三个多小时后,终于靠近了离岸数十公里的“中天9”浮吊船。
“抢装潮”后,这片海域已恢复平静。“中天9”四周,一排排风机如巨人列阵,白色长臂迎风舒展,述说着海上追风人的汗水与付出。
承建的五个海上风电项目海域工况复杂,机位从潮间带到深水区均有分布,+0.8至-23米的泥面高程特点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中天9”配备吊重能力一千六百吨吊机,三个推进器和八个大抓力锚,可自行迁移并在海上精确定位,并确保船只稳定性,满足目前海上风电施工项目沉桩作业要求。
沉桩,是海上风电施工危险系数较高的环节。“海况千变万化,单桩重近千吨,船是浮吊船,动态下施工,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中天9”主管林凌,是一位入职十四年的老中天人。三年前,根据集团安排,从未接触过海洋工程的他,从设备操锤、测量、施工等岗位学起,成为一位合格的海上施工指挥者。每沉一根桩,林凌都要带着团队考虑最坏的海况、最佳的防范措施、最有力的安全保障,随身携带的高频电话一直开着,随叫随到。“抢装潮”中,林凌的最高纪录,是六十个小时连轴转,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会儿盹儿。
沉桩作业开弓没有回头箭。H3项目41号机位桩基自沉时,风雨说来就来了。林凌带着技术骨干坚守在现场继续施工。风越来越大,撑在测量垂直度的仪器上面的雨伞一下子被吹到海里。林凌等当机立断,立即脱下雨衣,把测量人员围在中间。此时,浪高超过甲板五米多,大伙被雨水、海水浇得瑟瑟发抖。最终,这根桩自沉垂直度控制在0.5‰,近乎完美。
林凌说,“抢装潮”中,最难打的桩,都是“中天9”干的。为了抢进度,包括船机人员、业主单位和项目组,大家都是争分夺秒。包括船员移船,从来都是不问白天黑夜,一切服务施工需要。沉桩作业时,本来船员可以休息,却往往要用这个时间来抢修相关设备。船长、轮机长等,很多人长达半年没有登岸。
相比打桩,风机吊装风险虽小一些,但工序比较多,平均每台风机需要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吊左右。加盟中天仅四年的刘伟,先后担任“中天7”“中天8”生产主管,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现场管理的佼佼者。“中天7”的“单艘百台”纪录就是由他带领团队创造的。为抢时间,现场施工时,刘伟和团队对每台风机吊装都要进行技术交办、工作总结,将流程优化到最佳状态。他组织一线管理人员,对风机吊装跟踪记录,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完善,最终整合固化到现场,使吊装一台风机的时间由平均四十个小时,减少到三十小时,再减少到二十小时,最快的一次只用了十四个小时。
“那次准备吊装的时候,现场风平浪静,但天气预报说要起风,也接到船只撤离的通知了,算下来也就十几个小时的窗口期。当时,业主、厂家、监理都觉得来不及,准备放弃。我们就用详细的吊装方案,说服他们。当时真是全员上阵,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去抢,就这样在大风来前把整机吊上去了。”
船机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海上施工的重要保障。二〇二一年一月,连续高负荷作业,“中天9”上的关键设备打桩锤锤杆断裂,“罢工”了。这一设备完全国外进口,联系外方专家,说维修需要十八天,而且因为疫情,他们一时半会儿无法前来。中天海洋工程船机部副经理兼“中天9”船机主管沈郑明把设备图纸找出来,并邀请国内专家反复论证维修方案。设备拖至一家船厂拆解维修时,室外零下八九度,水倒在地上马上一层薄冰。冒着严寒,沈郑明和船机团队每天从早上六点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仅用六天时间,就让这一打桩利器再次上岗,把对施工的影响降至最低。六月七日,“中天7”的海水塔潜水泵出现故障。此时,移船到下一机位迫在眉睫。“中天7”船机主管张爽立即组织,将海水塔吊至甲板上,把潜水泵拆解维修。此时,海上风雨交加,张爽一直坚守在现场指挥,历经三十多个小时,成功将潜水泵修复,确保了后续作业按计划实施。
“抢装”高峰期,现场船舶增加,上百条船在海域同时作业,若没有统一调度管理,会乱成一锅粥。现场船舶总调度徐长林顶着巨大的压力,时刻关注每一艘船的动态及施工途中的状态,先后调动外协船舶近万次配合主船作业。
七八月份的台风季,徐长林既要保施工进度更要保船舶安全,遇到大风得及时安排船舶进港避风,进港后还要打电话一个个询问人员船舶情况。“烟花”台风来袭,徐长林和总经理吴建华等在海事处全天候值守了整整一周,其间还指挥一艘锚艇,帮助将外单位一艘摊浅进水、困有六名船员的施工船,成功拖回避风港。
中广核H8项目施工主要是三十台5兆瓦风机的海上沉桩和吊装作业。这一项目二〇二〇年因材料供应、疫情等影响,只沉了十根桩、安装了两个套笼,大量的工作都是项目经理韩清国带领团队在二〇二一年“抢”出来的。这位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过孤东油田会战的老同志,在此次海上风电抢装中大显身手。5兆瓦风机采用叶轮吊,每一步的摘钩要求严,每一吊的时间随之加长,严重影响吊装进度。韩清国在现场组织施工队进行工艺改造,长船由原来两次改成一次到位、吊机钩头速度调整加快……硬是将一台风机的吊装时间由三四天缩短为两天,确保了项目如期完成。
五个项目中,国电投H4和H7项目施工工况最为恶劣。H4项目六个潮间带机位,必须等天文大潮坐滩施工;H7离岸距离最远,水深涌浪大。离并网关门仅剩五个多月时,这两个项目的进度还未过半。关键时刻,项目经理郑为临危受命前来支援,与团队经过一周的商讨,采用合理利用施工窗口期、协调辅助船机、增加大型运输船克服涌浪等办法,加快施工进度。最后的冲刺阶段,十几组作业面上百艘船舶施工,作为总调度,郑为直接进驻现场调度指挥,根据现场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施工顺序,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施工和锚位干扰。据统计,“抢装潮”期间,郑为直接参与了二百七十五台风机吊装。为了支持郑为工作,他的妻子辞去工作,带着孩子从老家大连来到南通。郑为在海上,妻子孩子守在岸上,聚少离多。一次孩子高烧住院,妻子一个人跑门诊、跑药房。给郑为打电话说这事时,电话那头的妻子泣不成声,电话这头的郑为也红了眼眶……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05期)
[责任编辑  李兰玉]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立即下单




50元任选5期(含快递费)
点击这里进入选购页面

  精彩回顾

·光的赞歌|韩青辰:中国少年[长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5)

·新时代纪事|彭学明:马王溪光景[散文](人民文学 2022-05)

·长篇小说|《乌江引》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一

·长篇小说|《平安批》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二

·长篇小说|《琵琶围》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三

·长篇小说|《回响》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四

·长篇小说|《生死叠加》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五

·长篇小说|《暖夏》选读——《人民文学》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精品分享之六

·新浪潮|龚万莹:夜海皇帝鱼[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4)

·新浪潮|邢仁宇:太空戏剧[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04)

·散文|欧阳娟:陌生的至亲(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毕四海:命若老醋(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冉冉:在米耶的日子(人民文学 2022-04)

·非虚构|袁凌:黄金水道的反光(人民文学 2022-04)

·中篇小说|傅泽刚:大地因此有了意境(人民文学 2022-04)

·短篇小说|钟求是:比时间更久(人民文学 2022-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