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祖坛经浅释16:听经诵经是小乘。解释经义是中乘。明白佛法还能去修行是大乘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17  (此视频是mp3上传没有图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65aadze3&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六祖坛经浅释16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 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师曰”:六祖大师说,“彼师”:彼,大通和尚、大通禅师“所说”:他所说给你的,“犹存见知”:他还有一个见,有一个知,“故令汝未了”:所以才令你没有明白。“吾今示汝一偈”:我现在给你说一个偈颂。“不见一法存无见”:你不见一法,就万法皆空,但你还存一个不见一法的“见”,你还有见存在。“大似浮云遮日面”:有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就像浮云把太阳遮住似的。你还存有一个见。你不见,根本就连“不见”都应该没有,你还有一个“不见”存在,就像浮云把太阳遮住一样。“不知一法守空知”:你一法不立,一法也不知。但你还有一个不知一法的“知”存在,单单守着这么一个空知,没有实体的知。“还如太虚生闪电”:你这个道理,虽然好像是明白了似的,但是你还有知见存在。你有知存在,这也有一个比喻。还好像在太虚空里,本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生出闪电;闪电你还可以看得见的。“此之知见瞥然兴”:你无见之见,守着空知之知;这两种的知见,瞥然间,就在你眼前就现出来。“错认何曾解方便”:你错认了这种的知和见,所以你就没有明白方便法门。“汝当一念自知非”:你现在应该就现前这一念,自己知道这是守无见之见,守空知之知,是不对了!“自然灵光常显现”:你自己本有智慧、本有聪明、本有佛性、本有如来藏性,常常都会显现出来。

“常闻偈已”:智常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心意豁然”:他就把万缘放下了。你放下了,你还不可以说是:“啊!我放下了!我放下了!”你放下就是放下了,不能还存着说“我放下了”。你若还存着“我放下了”,那还是没放下。你若真放下了,怎么又有一个“放下”在你心里存在呢?这就是这个意思,你若真没有知见,返本还原了,你怎么还存知见呢?所以心意豁然,就明白了。“乃述偈曰”: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颂,这首偈颂,说得很妙的。他说“无端起知见”:无端端地,没有一个头,没有一个脑,也没有什么理由,也没有这种的根据,怎么就生出无见之见、空知之知呢?“着相求菩提”:着到相上。相本来要不着住,现在有空见、无见和空知,这又着到相上了。好像前几天讲无念,你若心里总想着:“啊!我无念,我无念。”那又生出一个念。你无念的念,都是个念!你无念,要“有念若无,无念不滞。”你有念若没有了,无念根本就不存在了!你不要在无念中,又找一个无念。无念的念,那还是个念嘛!所以我们参禅就参“念佛是谁?”你就要找他:“哦!念佛是谁呢?”要这么找。找,根本你找不着;那根本没有一个谁啊!人就因为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因为有我,就要找人;找人,就要:“啊!是谁呀?”可是你找,就是要不着相,就是叫你不要着住到“我”上。

“情存一念悟”:有这种情,就是情存;你心里有这种情感,有这种疑情。你的疑情是什么呢?你的心里存着一念悟:“啊!我现在是看着像虚空了,也什么都没有了。”这还存着一念的知,一念的见。存着这一念,以为这就是悟了。“宁越昔时迷”: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嘛!“自性觉源体”:自性,这个觉悟的根源、本体,“随照枉迁流”: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觉照的;虽然有所迁流,但是它可是不变的。“不入祖师室”:我要不是到六祖大师的房子里,得到六祖的开示,“茫然趣两头”:还是两头跑呢!还是又落于知见上了。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一日问师曰”:智常有一天就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法”:佛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佛法,“又言最上乘”:又说有一个最上一乘。“弟子未解”:弟子我没明白,“愿为教授”:我请祖师教授教授我。“师曰:汝观自本心”:六祖大师说,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莫着外法相”:你不要向外驰求,不要着到外边法相上去。“法无四乘”:法没有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这法一乘都没有,怎么会有四乘呢?因为人的心自有等差,人心不同。所以“见闻转诵是小乘”:我给你说说什么叫四乘,这个不同的。见到经典,听见经典,或诵经典,这就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明白佛法,解释经义,这就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你不单明白,而且你还能实实在在去修行,这就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所有一切法,尽通了;所有一切法,具备于自心。也就是所有一切法,尽在你心里,都通达无碍,你知道都是不出自心,所谓“万法唯心,心唯万法”。“一切不染”:你一切的境界不染着,“离诸法相”:把一切的法相,也都离开,“一无所得”:归无所得,“名最上乘”:这就是最上乘。“乘是行义”:怎么叫乘呢?乘,就是修行,“不在口争”:不是说在口里互相争论道理。“汝须自修”:所以你要自己修行,“莫问吾也”:你不要问我,我不能替你修行,要你自己修行;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不能替代你的。“一切时中”:你在一切的时候,“自性自如”:你自己自见本性,自己知道本性如如。“常礼谢”:智常又给六祖大师叩头,“执侍终师之世”:天天服侍六祖,六祖大师要喝茶,他就倒茶;要吃饭,他就端饭。总而言之,六祖大师一切的工作,都是智常帮着他做,等到六祖死了之后,他才离开南华寺。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又有一个僧人叫志道,他是广东南海县人。“请益曰”:他想请法利益他自己,就说了,“学人自出家”:我学道之人哪!自从出家以来,我就“览涅槃经”:看《涅槃经》,念《涅槃经》。“十载有余”:到现在十多年,“未明大意”:大概的意思我还没有明白,“愿和尚垂诲”:我请和尚大发慈悲,来教诲教诲我。“师曰”:六祖大师就说,“汝何处未明”:你哪一个地方没明白呢?你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啊!“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他说,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无常呢?都是说的生灭、灭生这个法。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一听。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婆罗门,他在深山里,自己修行种种的法门,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释天惊动了。帝释天说:“啊!这个人修道这么样用功,这得了!”于是乎,就化一个罗刹鬼,来试验这个婆罗门。到这个地方,他就说:“离怖畏如来曾经说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完了这话,他就停止了。这时候,修道的婆罗门想:“啊!谁在这儿讲话呢?”就各处去找,一找,就找着这一个罗刹鬼。罗刹鬼相貌非常难看,非常丑陋,所谓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他说:“是不是你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罗刹鬼说:“是我说的,我是替离怖畏如来说的;过去佛中,有一位离布畏如来,这是他说的偈颂。”

婆罗门就说:“离布畏如来说的偈颂,非常之好,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两句,还有两句偈颂啊,你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啊?”罗刹鬼说:“可以是可以的,不过我现在没有气力,饿了很多天,都没有吃东西,说不出来那八个字。我一定要吃饱之后,才可以说;没吃饱,我要找东西吃。”婆罗门说:“你要吃什么东西啊?”罗刹鬼说:“我要吃热的肉,有暖气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婆罗门说:“你要吃热的肉,莫如你先给我讲了这八个字,我就把我整个身体供养你。”罗刹鬼上上下下这么看看婆罗门,说:“你能做得到这么伟大的事情?为八个字,你肯把你身体布施出来给我吃?我不相信!”婆罗门说:“你不相信?我说这话,是真实不虚的,我可以请十方诸佛给我担保,来证明我,我绝对不骗你!你先说这八个字,然后我就给你吃。”罗刹鬼说:“好!我说给你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说完了,现在你教我吃啰!”婆罗门说:“你等一等。”罗刹鬼说:“怎么?你想不算吗?那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说:“不会的,我不会不算的,你放心好了,我供养你就是了!不过我现在想把偈颂写到树上,你把我吃了,那将来人也可以看得见偈颂,也可以照佛法来修行。现在我听见偈颂,你就把我吃了,这不还等于没听见一样?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罗刹鬼一听,说:“可以的,你写吧!”于是乎,释迦牟尼把一棵树的皮,用刀刮去,把这十六个字刻到树上。罗刹鬼说:“这回我可以吃你了?”释迦牟尼佛说:“你还等一等,还要等一等。”罗刹鬼说:“你还等!你已经写到树上就得了,你还有什么理论?你还不给我吃?”婆罗门说:“我写到树上,风吹雨打,字就会没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头上,这才是永远的纪念,可以留到永远。我不是舍不得自己让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后世,将来人可以看得见。”罗刹鬼说:“你的思想都不错的。”于是乎,就又让他把这十六个字刻到石头上。释迦牟尼佛说:“好了,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现在把整个的身体来供养你。”把眼睛一闭上,正等着罗刹鬼来吃他身体的时候,这罗刹鬼踊身虚空,化为帝释,说:“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将来一定成佛的。”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婆罗门,曾经为半偈而舍生命。四句,是整个的偈颂;两句,是半偈。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生灭灭完了,“寂灭为乐”:寂灭是快乐。“于此疑惑”:在这个地方,我有疑惑,没明白。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作么生疑”:六祖大师说,为什么你有疑惑?这偈颂说得清清楚楚的,你为什么要疑惑呢?“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智道就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两种的身体。一种是有形相的色身。一种就是无形相的法身。“色身无常,有生有灭”:色身属于无常的,有生就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法身是有常的,也没有什么知,也没有什么觉。“经云”:在《涅槃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我不知道哪一个身,是寂灭的?哪一个身,是受乐的?是色身寂灭,法身受乐呢?还是法身寂灭,色身受乐呢?“若色身者”:若色身受乐的话,“色身灭时”:色身灭了之后,“四大分散”:地、水、火、风,这是四大;人死之后,四大就没有了。“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在四大分散的时候,完全是苦的境界,苦得说不出来那么苦啊!所以在这个苦,就不可以说是乐。“若法身寂灭”:要是法身寂灭的话,“即同草木瓦石”: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样,“谁当受乐”:要哪一个来受乐呢?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又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之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生灭的用,“一体五用”:在法的本体,生出五种的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如果生灭是常的话,则从法体上生出这五种的用;“灭则摄用归体”:等到灭的时候,则摄这五种的用,归还法体。“若听更生”:假设要是随便它更有来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这种道理,就是所有有情的种类,都是不断不灭的;不断不灭,就是个常了。“若不听更生”:假设不可以随便它再托生来世,“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就永归于断灭,同草木瓦石无情之物一样的。“如是,则一切诸法”:像这样讲的话,所有的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则被涅槃法给制止住了,也变成断灭了。“尚不得生”:生都不得自自由由去托生,“何乐之有”:这有什么可以快乐的呢?志道是这样讲。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则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六祖大师说,喂!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是出家的僧人,你为什么要修习外道执断执常的邪知邪见,来谈论最上乘的法呢?“据汝所说”:根据你所说的道理,“则色身外别有法身”:你的意思是,在色身灭了之外,更有一个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离开生灭,而另外有一个寂灭;是不是?“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你又推寻常、乐、我、净这个涅槃的道理,说有身来受用这个快乐。“斯乃执吝生死”:这种的见解、这种的说法,是你执着,而吝惜生死。“耽着世乐”:世乐,世间上的快乐。你着住到这个地方,就不走了,不活动了;你不知道出世快乐。“汝今当知”:你啊!现在我对你讲,你应该要知道,“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佛为着迷人错认这五蕴和合,“为自体相”:为自己的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他分别一切的法,为外边的尘相。“好生恶死”:好乐生存,而厌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念念都在执着的境界上过生活,不知道一切事,都好像梦幻泡影似的,都是虚假的。“枉受轮回”:在六道轮回里来回,生了死,死了生,转来转去;很冤枉的,很可惜的!“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以常乐我净,涅槃这种妙德,反而成了苦相;“终日驰求”:一天到晚,向外驰求,到外边去找。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佛怜悯这一类的众生,因为这一类的众生太可怜了,所以才指示出涅槃的真正快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刹那,很短的时间。很短的时间,也没有生相;很短的时间,也没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也根本在生灭上,没有可灭的相。“是则寂灭现前”:这个时候,在你生灭里,就有不生灭的境界,这叫寂灭现前。“当现前时”:当着寂灭现前的时候,“亦无现前之量”:也没有现前的量度,说现前这种寂灭相是多大、多宽啊?没有的。“乃谓常乐”:这是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你若得到这种乐,是没有一个受这种乐的,也没有一个不受这种乐的。为什么呢?这就是本来自性所现的,“岂有一体五用之名”:怎么还有一个法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五种用呢?没有!没有这种名的。“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何况你岂可以更说,涅槃禁制着诸法,叫你永远不再去生呢?啊!你所见的是不对的。“斯乃谤佛毁法”:你这么样说的话,就是谤佛毁法的见解。

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现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六祖大师说,“听吾偈曰”:你现在听一听,我给你说一个偈颂。“无上大涅槃”:无上,是没有再可以比它高上的。“圆明常寂照”:它又圆满,又光明,恒常不变,寂而常照。“凡愚谓之死”:凡夫、愚痴人,就说是死了,“外道执为断”:外道就说断灭。“诸求二乘人”:这所有二乘的声闻、缘觉,“目以为无作”:他认为这个就是没有造作的,是一个自然的。“尽属情所计”:前边所说,不论他是执断,或说是死,或者说是无作,认为是一种天然的;这都是用凡夫的情来计度,来分别。“六十二见本”:这都是属于根本六十二见的。有人知道六十二见是什么吗?(弟子:色就是我;还有色是大,我是很小,我在色里头;还有色小我大,色在我里面。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成二十,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就六十,还有常、断,加起来六十二。)这是在五蕴里,每一蕴又分出四种,五四二十。不是说在五蕴以外,就是在这五蕴里头!每一蕴有四种,这五四二十嘛!是过去二十、现在二十、未来二十,这六十,再加上那两种见,大家都明白没有?还有另外一个讲法,不过现在不讲。

“妄立虚假名”:这六十二见的本,都是虚妄立出来的,虚假的名字,“何为真实义”:什么叫真实的道理呢?“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过量,就是超过去一般凡夫、二乘、外道思量的人。他通达法相,无取无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所以他无取无舍,能真实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法,和五蕴中的我。“外现众色像”:在我以外,所现的这一切一切的色像,“一一音声相”:所有音声的相,“平等如梦幻”:这些情形,都是平等,好像梦幻泡影一样。“不起凡圣见”:也不起凡夫见,也不起圣人的解;离凡见、离圣解。“不作涅槃解”:也不作涅槃快乐的解释。“二边三际断”:也不着于空,也不着于有。着到空边,着到有边,这都落于两边。三际,就是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三际断,不着过去、现在、未来,这都断了。

“常应诸根用”:真如自性,常常能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种无穷的应用;应诸根之用,而用不穷尽。“而不起用想”:也不生出来一个想,说:“啊!我这儿有这个用。”“分别一切法”:没有一切分别诸法相的分别心。“不起分别想”:也不起这个想,说:“啊!我没有分别了。”你若知道你没有分别,你还有一个分别想;你要连分别想都没有了。“劫火烧海底”:三灾起的时候,有火劫,就把海底都烧乾。“风鼓山相击”:风灾起的时候,鼓动两座山互相撞击。“真常寂灭乐”:你若得到真常寂灭乐的时候,“涅槃相如是”:你的涅槃相,就像这样似的。像前面所说,无论三灾起时,对你也没有关系。“吾人强言说”:我们人勉强来说这个法,“令汝舍现见”:就是要使令你舍去现在的这个知见。“汝勿随言解”:你不要随着文字来解释经典,“许汝知少分”:这个时候,我许可你知道很少的这么一点点。“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志道听六祖大师说了偈颂之后,他开悟了;所以就很踊跃的,甚至于跳起来,给六祖大师叩头,就退到一边去。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有一位法师,他的名字叫行思,他一边走路,就一边想东西。他究竟想什么东西呢?你知道他想什么吗?嗯!你不知道?我知道。他一边走路一边想:“啊!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呢?”一边走路一边想,所以这叫“行思”,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他生在吉州安城县,家里姓刘。“闻曹溪法席盛化”:当时曹溪道场的道风,全中国都知道;都知道五祖大师的衣钵传人六祖惠能大师,在曹溪弘扬佛法。法,他的法;席,他的坛;盛化,啊!说那人太多了,天天都几千人在那儿吃饭,哦!都是在那儿向六祖大师求法,请开示。人就是这么样子,溜虚捧盛。中国人有这么一句话,叫“溜虚捧盛”,怎么叫溜虚呢?你这个地方,要是没有人,他就跑了,这溜虚了。好像我们这里现在有二十多个人,要是就剩三、五个人,“啊!这么少人!”人就都跑了,这叫溜虚。捧盛,什么叫捧盛?你这儿人愈多,他外边人来,“啊!那个地方,有那么多人,我们大家去啊!大家到那地方。啊!佛教讲堂,很多人听经啊!嬉皮到那个地方,都把胡子也剃了,头发也剪去。啊!真是不可思议,一定是有一点东西;要不然的时候,怎么这些青年人,都改变思想了?哦!快去!”这就叫捧盛。你这儿人愈多,他愈来,这叫捧盛;你人愈少,他愈走,这叫溜虚。所以当时南华寺,大家都去捧盛。“捧盛”的“盛”,也可以改成圣贤的“圣”。说因为那是个圣人,是个祖师,所以我们大家都去捧他,大家都去拥护他,这叫盛化。在那个地方,天天都有几千人吃饭。

“径来参礼”:于是乎,他听旁人这么一说,说:“啊!六祖大师真不可思议啊!他有五眼六通;我到那个地方,我不说话,我在心里想要讲的,他就会问我了。”就这么样子。所以他也径来参礼,也来叩头。“遂问曰”:随着他就问六祖大师说了,“当何所务”:应该修什么法门哪?“即不落阶级”:就不落阶级。渐法就是阶级;顿教呢?这就叫不落阶级的法门。就是应该修什么法,才是顿法呢?“师曰”:六祖大师就对他说了,“汝曾作什么来”:你以前做过什么事情来啊?你来到这个地方想做什么?“曰:圣谛亦不为”:行思大师就说:哦!我苦集灭道四圣谛亦都不做了,我都忘了。

“师曰:落何阶级”:六祖大师说,你圣谛也不做,你现在落到什么阶级上啊?“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行思大师就说,圣谛我尚且都不做,我有什么阶级呢?“师深器之”:六祖大师,一听行思大师这样一讲,啊!这个人是有点来历的,是很有善根的,不是平常人。于是乎,就另目相看,特别看重他。深器之,就认为他是法器。“令思首众”:就令行思大师在大众里做首座。首众就是首座,带着大众上殿、过堂、坐香;他都在前边率领着大家。

“一日,师谓曰”:有一天,六祖大师就对他讲,说“汝当分化一方”:六祖大师看这个人是法器,是法门的龙象,是祖师的材料,不是自造的祖师,是经过六祖大师证明,许可他做祖师;所以就传给他法,说,你不要在我这儿住了!你应该自己到另外一个地方,做一方的教化主,“无令断绝”:你不要令佛法断灭。“思既得法”:行思大师,得六祖大师传给他衣钵、心印妙法之后,“遂回吉州青原山”:就回到吉州,在青原山,“弘法绍化”:弘扬佛法,接续佛法的传灯。等他圆寂后,“谥弘济禅师”:谥号就是死后皇帝赐给他的一个封号。好像六祖称“大鉴禅师”,这也是封号;行思禅师呢,他的封号,就叫“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怀让禅师”:怀,就是怀念;让,就是谦让。这一位禅师,对任何人不存贡高的心,他慈心下气,谦下恭敬;所以他的心里所怀念的,常常是谦让,对任何人都有礼貌。他有若无,实若虚,他自己有道,也好像没有道似的;他自己本来已经很有学问,对人也很客气的,谁若说他有学问,他说:“啊!没有,我才疏学浅哪!”“金州杜氏子也”:他是金州的杜氏子。“初谒嵩山安国师”:在最初他去谒见嵩山安国师,他去向他来学习佛法。“安发之曹溪参叩”:安国师就派他到曹溪来参叩,就来学佛法。因为当时一般人都知道,曹溪这儿是正宗的佛法。说:“你想要真学佛法吗?真学佛法,就到曹溪去亲近六祖。”就好像现在在美国,你真想要学佛法吗?就去研究经典,要真正地不怕苦,不怕难,要不懒惰,去修学佛法。

当时在南华寺六祖道场,也是天天坐禅、出坡。怎么叫出坡呢?出坡就是做工。一早三点半钟起床,四点钟做早课。当时六祖大师那儿,功课特别紧,早课做到五点半。然后就坐禅;等到天一光,吃早粥。吃完了早粥,又坐一个钟头的禅,这时候大约七点到八点的时候。八点钟去出坡,做到十点钟,做两个钟头的工。在山上种地、斩树、造房子。有两千多人做工,两个钟头就做很多工;不是一、两个人做,做不出来工。人多了,所以去做什么工都很快的。做到十点钟回来,大家再休息一个钟头,十一点钟吃饭。吃完了饭又坐禅,十二点钟坐到两点钟。两点钟又去出坡,做到四点钟。四点钟回来,就又坐禅,坐到晚间十点钟。有的拜经、拜忏,拜到十二点钟,那就自己用自己的功,天天都是这样子,道风特别严谨,所以任何人都要守规矩的。那儿就几千人,也听不见一个人讲话的;谁也不讲话,都是自己用自己的功。为什么呢?你一讲话,就恐怕自己的功用不好;用不好功,就打妄想。为什么你打妄想呢?就因为你没有专心用功。你若专心用功,什么也都不想,也不想东,也不想西,也不想南,也不想北,你的功就会用好了。当时六祖大师这儿,功课就这么样紧,所以怀让禅师也来参加。

“让至礼拜”:到这儿,先由知客引去见六祖,向六祖叩头。“师曰”:六祖大师就说,“甚处来”:禅宗就不讲道理,他来了,就这么一句话:“什么来了?”你看,本来是和尚来了,他问是什么来了?但是可没有说是一个鬼。“曰:嵩山”:怀让禅师就答覆说:“我是嵩山来的。”“师曰:什么物?恁么来”:什么物,就是什么东西?恁么来,就是怎么来的?这是禅宗的话,这叫打机锋。“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怀让禅师也明白,说:“若说是一个东西,已经就不可以了,不可以说是一个东西。”即不中,就是不可以了。“师曰:还可修证否”:六祖大师就问他,你说是一个东西就不可以,那你还可以有所修、有所证吗?“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怀让禅师说:哦!修是有所修,证也是有所证,这是有的。可是修证是有,但是染污可就不可以!不可以有染污,就是自性要光明。这样一说,“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就这个不染污,就是诸佛之所护念的妙法呀!“汝既如是”:你既然如是,“吾亦如是”:我也是这样子。你是这样子吗?我也是这样子,也就是污染即不得;这是不可以邋遢,自性要清净的,不要有所染污。什么叫自性的染污呢?你攀缘心、妒忌心、障碍心、贪心、瞋心、痴心,这都是染污;你无明,这都是染污。你这一些都没有了,这就是没有染污。所以你是这样子,我也是这样子,这两个都是一样的,没有错了!那真是一样的、平等了。(未完)

宣化上人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目录

六祖坛经浅释01:从西天到东土,历代祖师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密行

六祖坛经浅释02:不动肝火就是降龙;不生烦恼就是伏虎

六祖坛经浅释03:若放不下攀缘,你说懂得修行,那都是假的是骗人的

六祖坛经浅释04:你不住到情上,不住到爱上,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

六祖坛经浅释05:明白佛法之后,切记不可以再做糊涂事!再做就是佛教的罪人

六祖坛经浅释06:这一切善恶都在自性里头包着,不要取,也不要舍

六祖坛经浅释07:情欲是伤害自己身体和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令你愚痴的最重要的问题

六祖坛经浅释08:你若能断淫欲心,那你就得着顿教法门,慢慢的断就变成渐

六祖坛经浅释09: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都是在修福,不可以将这个福说是功德

六祖坛经浅释10:虽然说带业往生,你还要自己自净其心才能有办法

六祖坛经浅释11:不是教你坐那儿不动,是教你动中修不动,教你在日用中不动

六祖坛经浅释12:真正修道要和钱离开,修道的僧人要持银钱戒

六祖坛经浅释13:心若平什么灾难都没有;意若有定了什么事情都吉祥

六祖坛经浅释14:诸佛心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于文字上没有关系

六祖坛经浅释15:法达念了三千部法华经,以为这功德高过一切,是被法华经所转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