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317:当你一件小事情耿耿于怀,这时的你就已经失去正念了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0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50ih52o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信心住、念心住、进心住、慧心住、定心住,这个就是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的五根,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那么从六到十,就是:不退心住、护法心住、回向心住、戒心住、愿心住,这个就是五力,五根修习久了,信、进、念、定、慧修习久了,就变成五力,五力。在座诸位!还要特别注意一下,十信十位,明明是十信,应该讲是信心信、进心信、念心信、定心信、慧心信,为什么变成住呢?为什么?诸位!这个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就是,这十信位是初住位开出来的,等同初住位,十信加起来就是初住位,所以这里不用信,用住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点,如果你要讲《楞严经》的人,你一定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十信十位,就是:信心住、念心住、进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住、护法心住、回向心住、戒心住、愿心住,这十信位通常讲,叫做这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就是初住位,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这要解释的。即此心,“此心”就是乾慧的后心,前面是乾慧地,是不是?那么现在是乾慧的后心,叫做此心。中中流入,就是用中道如如智,来观照中道的如如理,这样流入。圆妙开敷,“圆”就是圆通,“妙”就是妙明,圆通妙明以及开敷,怎么样?开敷,“开敷”就像莲花一样,一层一层的开,开敷,因为后面还有五十进位。那么乘此心开意解,就更加精进了。怎么个精进法呢?从真妙圆,从这个真心妙圆之信,重发真妙,再一次的重新出发,更大的开采圆妙之信,重发,“真”就是真圆,“妙”就是妙圆,这个妙信常住,通达这个圆妙的信叫做妙信常住。一切的妄想,灭尽无余,灭尽无余,那么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这个,第一个叫做信根,五根里面的信根。

看左边! [此十信位,名与常途全同,]就是名字相,名字跟一般都是一样。[论义则与常途迥别。今科名从十信,而义唯遵经,]而义唯遵此经,就是这个《楞严经》。[销归初住耳。]还是回归,销归就是回归,虽然讲是十信初位,十信的初位,但是一定要回归到初住位。[后初住明言,发此十心,又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把这十种信,十信的心,把他十用涉入,就圆成初住之心,圆成一心,这个就是初住之心的意思。[故孤山说:为初住开出,理无可疑。] 初住开十心,十种信心,为初住位所准备,束十信位,十种信心,为初住位。[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者:此心指十信满心,因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乾慧。此心,亦即乾慧后心。中中流入有二释:一、于闻性之中,用中道观智,无功用道,逆法流水而深入,以后位位,皆不离中道故。二、即以此修证圆通之心,用中心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中中流入妙觉果海。]

[圆妙开敷者:中中流入时,仍是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如莲华之层层渐开也。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者:此两句明乘此心开意解,益加增进,且此圆通妙性,既到乾慧后心,已发真妙圆,一登此位,是真妙者,益进于妙,真圆者益进于圆。第二妙字下,应有圆字略也。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者:此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等等三德,[已经亲证实到。] 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已经亲证实到。[信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妙信常住:决定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妄想荡涤,灭尽无余矣!中道纯真,名信心住:妄尽真纯,中道理彰,亲信此理,信心坚固,常住不退,故名信心住。]

接着是[子二  念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这一段是讲念根,念根。解释一下! 中道纯真这个信,那就纯真之信,叫做中道纯真之信,智慧已经明了,能够得到一切的圆通。此时,这个时候。怎么样?正是这个时候,就五阴也不能覆,十二处也不能,局他不得,十八界也不能碍,这三处之一切法,不能障碍他。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完全通达,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怎么样?应断的习气,忆念不忘。就是有这个能力,该断的应当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断。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那么就是法法正念一直现前,是名念心住,就是念根,犹如树木的根。

[首二句全蹑前位。真信,即中道纯真之信,表非相似位之信。]表非不是相似即佛之信,[可证此信位,是初住开出。因妄想灭尽,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下文方是本位念心,由前一切圆通故,]所以[五阴不能覆,十二处不能局,]“局”就是限制他。[十八界不能碍。]因为他完全通达。[一切诸法,悉皆圆融通达,融会贯摄。如是乃至过去六句,明念心功用。念者忆念,不惟现在生中,应断之习气,忆念无忘,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正脉》问:入住菩萨,]入于住位这个菩萨,[何有舍受之事?答:圆顿人,不取变易,常于分段,得大自在故也。]这个就是愿力来的。[此属宿命、漏尽二通。]五根当中,([五根中念根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当中,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当中的念根,犹如树木的根。[结名念心住。] 最后给他一个名字,叫做念心住。

底下叫做[进心住],进心当然就是精进,这个不用讲,看就知道,进就是精进。【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整句的意思是说,从真妙,从真妙之圆满、圆明,中道纯真,那么真精发化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的意思。真精发化,就更进一步了,发化了,把他开发出来。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无始习气全部回归到如如的智体,精明就是如如的智体。惟以精明,就用此一个精明,就用这个如如的智体,进趣真净,真净就是如如的理体,如如的理体,完全纯一精进、精明,完全是一个精明,而且完全是真精发化,名精进心。这一段是讲进根。 [初二句摄信心住。从真妙圆,]摄就是含摄,含摄信心住。从真妙圆,[中道道纯真,然未得真精发化。次二句以成就精字,合成精进二义。盖精明,即如如之智体,真净,即如如之理体。今言以精明,进趣真净,即纯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正脉问:理智一如,何言进趣?答:体虽无二,而方便随顺,不无趣相,所谓不趣之趣,性不碍修之旨也,故名精进心。]

 [子四  慧心住]【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这一段是讲慧根,慧根。心精现前,这是指前面三住,这四个字重复提一次前面的三住,也就是三个信,三住。如如智契如如理,接下来是纯以纯用,以就是用,纯用智慧名慧心住,叫做慧根。[以前位]就是三信。[以如智契如理,是双兼理智而成,此位别约智成。承上进趣真净,故得心精,时时现前,纯以智慧用事;以即用也。盖前乾慧地有云:纯是智慧,正明初得相似,或智尚未融化。至此则曰:纯以智慧者:乃精真发化,一切惑习,无非智慧。此随分觉所得之真智真慧也,故名慧心住。]

[子五  定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诸位!定心住,一定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定是通达涅槃的最重要的桥梁,没有定,所有佛法统统变成世间的生灭法。牢牢记住,师父这个譬喻,定就是通往涅槃的桥梁。简单讲,任何一法都在修定。则执持智明,执持智明就是前面的慧心住,执持智慧这个精明,然后再增进再开发,周遍寂湛,完全进入不生不灭的寂妙常凝。常凝是什么意思?就是正念不失叫做常凝,心一直定在那边。诸位!不失正念,是真正的佛弟子;失去了正念,不是真的修行人。你今天为什么会有贪嗔痴?就是你在那一刹那,你失去了正念。所以你要常常问自己有没有失去正念?对不对?你一件小事情,这样耿耿于怀,这样对吗?你现在就已经失去正念了。碰到一件事情,一直发脾气,一直发脾气,人家安慰也没有用,人家告诉你,你也不听,你要告诉自己,你现在已经失去正念,正念提不起劲。所以这个常凝是很不容易的,就是心永远不失正念,所以这个定根是很难培养的。世间人很想把心定下来,可是他怎么定都定不下来,没有这种工夫。因此修学佛道,是定的功夫。定力愈深,那么你就有能力通达佛的究竟之处,没有定力,那就免谈。

底下,注解。[此位别约理成,首句蹑慧心住也。意谓虽执持智慧精明,若无定力以执持之,则妄念起,而寂湛不能周遍,正念失,而寂妙不能常凝。盖无寂之照,如风里之灯,无照之寂,如暗中之目;]他这个譬喻真的是好。无寂之照,没有寂静的照,就像风里的灯,风一吹灯就会灭。那么无照之寂,就像怎么样?暗中之目。没有照,失去了眼目,虽然一片寂静,却没智慧,所以无照之寂就像黑暗当中的眼睛,你什么也看不到。

[今以定力执持智明,故寂湛者得以周遍,寂妙者得以常凝。如清凉云:智周鉴而常静,怎么样?以常静,智周鉴而常静,]我们充满了智慧,看得很清楚,心就常静。[用繁兴以恒如,]繁兴就是众多,用繁兴以恒如,这个繁兴就是众多。在众多的事相里面,也不会去改变,也不会影响定,那么,以恒如,永远是如此叫做如[此之谓也。然既曰常凝,无有不定时也,故名定心住。正脉云:以上五位,属五根,如果木之种植,根于地也。]根于地也,就像木种下去,根就安立在这个地上,所以根就建立在地,这个就有根本。我们常讲:修行要有根基、根器,要打地基,根就是一切的根本,树没有根怎么成长?佛道没有根怎么开花结果?所以这个基础很重要。

[下五位属五力,]下面就是六、七、八、九、十信,六信、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属于五力。[如果木结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用也。]就是谁也拔不了,一个人哪有办法拔开这棵大树?一个人哪有这个能力?对不对?所以,根扎得深,将来开花结果就不用烦恼。所以修学佛道,往下扎根,往上不怕没有结果,这句话,老生常谈,确实非常重要!往下扎根,往上不怕没有结果。就是你佛法基础搞得很好,肯吃苦、肯听经、肯闻法、肯落实到你的心地工夫,那么往上就不怕没有结果。

底下是[子六  不退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那么定光发明,定跟慧,定功达到了极至,而慧的光也达到极至,所以叫做定光发明,这一句就是定慧均等的意思。明性深入,那么“明性”就是慧性非常的光明,深入是指定力,所以明性是指慧力,深入是指定力,这一段讲的是定慧均等的意思。所以明性深入,又充满了智慧的性明,又充满定力的深入,那么定慧均等,惟进无退,名不退心住。这个就是进力。[此进力也。首二句双蹑定慧,则定慧偏枯,多遭退失,故此则定慧相资。定光发明者:定功极而慧光发明,乃以定发慧也。明性深入者:慧性明而定力愈深,而以慧入定也。定慧等持,惟进无退,故名不退心。]

接下来[子七  护法心住]【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心进安然,这个也是根据前面不退心住,来谈的心进安然。这个时候,定慧均等,怎么样?任运前进,保持不失,十方法身如来,气分交接了,跟十方的法身,气分开始交接了,相续的这个定力,有相续的定力才能够与如来的法身相接。这一点特别注意。十方法身如来,气分交接,是用什么心?诸位!就是用深的定力,名护法心。这个就是讲定力。 [此定力也。首句蹑前进力。心进安然者:显非事行,为有功用之进修也。乃是自心寂照双流,任运前进,故曰安然;不假用力之意。而能保护任持,不失定心。然保护任持何法,即如来藏,清净本然之法。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者:即十方法身如来,气分交相接续,正由定力冥周,故能与诸佛如来心精通睧,]睧就是符合、吻合。[乃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故名护法心。]

底下是[子八  回向心住]【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这一段是讲慧力。“觉明”就是觉慧增明,觉悟的大智慧,增加了光明,达到了妙,保持就是保持不失。能以妙力就是妙慧之力用,回佛,“回”加一个字:“他”,回他佛之慈光,“向”加三个字,自己心佛光中安住。这个不加字,还看得有一点不是很明了。就是回他佛的慈光,向自己心中的佛光来安住。简单讲,他佛心佛,他佛(外佛)还有心佛,心光跟佛光互相回向,这个时候,互相回向,怎么样?犹如双镜,就像两面清净的镜子摆在,对,相对,那么光明相对,他佛、己佛,自己的心光还有佛的光。其中妙影,什么叫妙影?影中又含有影,叫做妙影,这个妙影就是影中影。诸位!你回去,把两面镜子摆着对看,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回去做一个实验,把两面镜子面对着,你就发现这个镜子,一直照射,一直照一直照,两面镜子里面的影子,一直重叠,影中含影叫做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这一段是讲慧力。

[此慧力也。首句即觉慧增明,而得保持不失。妙力,即妙慧之力用,能回他佛慈光,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他佛心佛,心光佛光,互相回向,究竟心佛不二,不妨自他历然。犹如两镜,光明相对。彼此光明,互相对照,光内现光,影中含影,故曰其中妙影,重重相入。佛光心光,自影他影,相摄相入,重重无尽。回向有二意:回向他佛,是向佛道;回向自佛,是向真如。证极真如,即成佛道,二而不二,故名回向心。]

最后一行经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这个是讲信力。什么叫做心光密回?“密”就是别人没看到,就是自己的智慧的境界,已经进入了他的心中,可是别人没看到,叫做密回。获佛常凝,获到佛光跟心中自己的光,都在定中,常凝就是都在定里面,正念不失。无上的妙净,安住无为,无上的妙净还不是一般的净,佛的妙净安住在无为,得无遗失,一点都不会退失。名戒心住,就是信力。 [此信力也。首名蹑上位,明心光佛光,潜通冥应,故曰密回。他人看不见,乃属自己智境。到此位,即获心光佛光,常凝不动,而与无上妙净戒体,一同安住。]无上戒位,在座诸位!得到了无上的妙戒,这个人一辈子不会犯戒。为什么?他到恶的境界,心中自然起警惕心,不会犯戒,这个叫做妙净戒体一同安住,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夫,而漏落于有为。若一念漏落有为,即名破戒,所谓心地大戒,故名戒心住。]

接下来叫做[子十  愿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这一段是讲念力,这一段就不得了了。住就是安住,安住于无所住的戒体,安住无住的戒体便能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此念力也,愿即心念故。住戒,指上位安住无住戒体,]无住戒体,就是无作的戒体。[自在,属本位。能从体起用,发大自在之用。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就是三聚净戒。诸位!这摄律仪戒,就是要持八万四千威仪。摄善法戒,是所以的善,大小善,你统统要去做,摄善法。饶益有情,就是宽恕一切有情,能够帮助众生的,你就是要去帮助,饶益有情。除了宽恕以外,还要去支持他。[自在成就,而能游化十方。所云随愿者,愿去何国,一念即能便至。所谓严净毘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以戒根清净,所去之处,无不随心满愿也。故名愿心住。又通论十心,前六修自心,后四合佛德矣。]前面六心就是初信到六信,那么后面是七、八、九、十,七、八、九、十信,是合佛的德性。

[癸四  十住十位] 十住十位特别重要,住,在旁边写“无住名住”,这个住刚好相反。我们十住位,住于无住,名十住位。这个名相还真的是很有意思,十住位,竟然跟这个名词相反,安住在无住,这个叫做十住位,住于无住,名十住位。看底下, [子初  发心住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四  生贵住  五具足住  六  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王子住  十  灌顶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解释一下,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就是耳根圆通。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十心就是前面十信位的妙心、妙用。这个妙用、妙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共十心,圆成一个心,名发心住。 [此十住位,生佛家而为佛子,]现在是生佛家为佛子。[经中全显,生法王家,亦是安住华屋,依秘密藏,无住为住,乃名十住。阿难!是善男子:指前十信位已满之男子故称善。以真方便:即耳根圆通,文殊选根偈云: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真心中本具十心妙用,若不修耳根方便,则终不能发;因修证耳根圆通,方能发此十心妙用,此皆指前十信位也。十用涉入,圆成一心者,即前十用涉入本位,圆成一心,]则十心就是一心,([则十心一心,])一心就是等同前面的十心,[本无二体。]体性本来就没有二个。[前云十信位,是初住开出,此知初住位,是十信合成。名发心住者:元因发此十心,圆成一心故也。又此菩萨,三心圆发,万行繁兴,定慧均等,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也。]诸位!“中阴揽”就是混合的意思。这一段是譬喻,初住位等同像中阴身,混合了先业,就是前世的业力,而成阴体也。这一段以下都用中阴身,然而慢慢入胎、出胎、成长,变成长大成人,后来叫做灌顶,都是用中阴身慢慢入胎、慢慢出胎、成长,来譬喻这十信位。为什么用这样譬喻呢?就是容易理解,容易理解。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中的,这是二住,(即)治地住。心中发明,发明什么?发明妙智。前面讲的,前面是十用涉入成妙智,妙心就产生妙智。如净琉璃,这一颗妙心,是十用涉入为一心,就像清净的琉璃。在修行人的心中,就像清净的琉璃,内悬明月。内现精金,什么叫精金?就是智慧不离那颗心,心也不会碍这个智,内外都是很明彻,由里到外,由外到里,统统是充满智慧,叫做精金。以前妙心,妙心就是前面十信位、十心,等于十用,这十用涉入于一心,叫做妙心。履以成地,履,我们常讲的就是脚站在地上,而履就是践。这个履什么呢?后面加两个字,履践真如,这个时候已经踏上真如的地了,履践真如,用真如那颗心在修行,以就是用,以成地,用这个来建立。为什么叫成地呢?成进趣后面之地,由这个来做根本,就像建楼,先平地基。所以这个履以成地,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履践佛的真如心,用以成,用来成就后面进趣后面之地,往后,简单讲就是,三住、四住到十住,都必须以这个来作为地基,就是这个意思,名治地住。治地,这个治就是平。简单讲就是,我们要建楼要先打地基,对不对?为整治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土地要做什么?要建大楼的地基,所以这个治地住很容易了解,治地就是平,把土地铲平,来作为建大楼的开始,所以这个治地住,就是平地,先平其地,为了建大楼,所以简单讲就是基础。

 [首句心中,即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中,谓依此妙心,发明妙智。以妙心。喻如琉璃,清净皎洁;以妙智,喻如精金,具足精华;智不离心,心不碍智、内外明彻。以前妙心,履以成地者:妙心,即十用涉入这一心,此心即系真如之理,既发明妙智,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脚踏在真如之地,就是一切成就佛道,必须用真如为心地,就是这个意思。用真如来作为建大楼的地基,你要成佛就是要悟到真如,用真如为地,来开始修行。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强调说,开悟见性,见到真如本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工夫,修行烦烦恼恼,你也不可能成就佛道。[以成进趣,后位之地。一切诸行,由斯履践;如建楼者,先平地基,治即平也,]所以就当作动词。[故名治地住。]当作动词,平地的意思。[如中阴,]另外一个譬喻,就像中阴身。[乘彼业力,结为境界,于中妄成,依止之处。]前面是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现在是,二住就像中阴身,乘彼业力,结为境界,于中妄成,依止之处。

 [子三  修行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这个心就是前面所讲的智慧,就是我们的始觉。那么,心还有充满着理的本觉,这个始觉的智,观照本觉的理,涉知,通达了,本觉智产生了,始觉的智,产生了这个理觉,就是本觉的意思。由始觉智趣向于本觉,由智观理,非常清楚涉知,简单讲,理、智都很清楚。简单讲就是由始觉智观本觉的理,理跟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游履十方要做什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叫游履十方。一切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心地涉知者:即前履以成地之心,以心即智,亦即始觉;以地即理,亦即本觉。同一觉体,智照于理,理契于智;若智若理,互相鉴照,故曰涉知。俱得明了者:即理智俱得明了也;故能得游履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一切皆无留碍:广修妙行,大作佛事,故名修行住。]底下接着又变成譬喻,这个第三住,譬喻,[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中阴身没有距离的,再远,好像在眼前一样的,[所去速疾,山壁不碍。]他来去自如,纵然是山壁也阻挡不了他。

 [子四  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解释一下,他所修的妙行跟佛一模一样,受佛气分,感得受佛的真如气分,这个气分就是大家都证真如的意思,我证真如,感得佛的真如,受佛的这个气分,就是指真如的气分,例如像中阴身,自己求父母,因为看你的业力,你什么业,感得什么的父母,你现在修真如,当然就感得诸佛的气分,这个意思就是自求父母,用什么业力来感得这个父母,那你用真如当然就感得诸佛的气分,这一定的道理。阴信冥通,这个意思就是,他私下感通,跟佛陀的果德是一样的,叫做阴信冥通,简单讲就是密齐果德,秘密齐于果的德性,果德就是佛的德性,叫做阴信冥通。这个心,真如心,跟佛的心是阴信冥通的,入如来种,就进入状况了,入如来种有什么用呢?初托圣胎,第一次进入了佛的圣胎,名生贵住。就是这个修行,等于入佛的圣胎,入圣胎,将来出生就一定会成佛。

[行与佛同者:指上位所修妙行,与佛行相同,故得领受佛之真如气分,将生佛家,而为佛子。此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之义;必要自己业,与父母业同。则中阴心相体信,冥然相通,故曰阴信冥通。若以法说,以己智求佛智,佛之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任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齐果德,谓阴信冥通。斯则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故曰:入如来种,名生贵住。]入如来种就不得了了。

[子五  具足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怀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名住。】说,既然游这个道胎,亲奉这个觉,就是大觉的法王,就是指佛了,胤就是后代, 胤就是指后代,你去查辞汇、辞典都是这么讲的,那么既然游道胎,亲奉大觉的法王,变成大觉法王的后代,就像胎已经成长了,人相统统没有缺少,名方便具足住。1163这个注解,[上位入如来种,即是游诸佛正道之胎。永嘉云:潜幽灵于法界,即此义也。亲奉觉胤者:谓亲揽诸佛权实二智,则为得大觉法王之真胤矣!]真正大觉法王的后代。[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喻如胎中,五位已成,]五位就是前面五种譬喻,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五住,就五位已成。[人相完全不缺,]就是从中阴身来譬喻,现在进入投胎,怎么样?人的貌相完全不缺,六根具足了,[名方便具足住。]

[子六  正心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容貌是指佛的权智,心相是指佛的实智,那么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就是这个意思,佛的权智如同佛的容貌,佛的实智如同佛的心相,修行人到了这个,有佛的权智,又有佛的实智,名正心住。 [首句蹑上句,权智外现曰容貌;教化众生方便具足曰如佛。心相亦同者:以权资实,内照真如,为心相圆满,亦皆如佛,故曰亦同。成正知见,故名正心住。]

[子七  不退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看注解,身心已经成长了,合成了,表示表里一如。看看左边的注解![首句蹑前外貌内心,皆已肖像。合成者,表里如一,同佛身心也。日益增长者;即道胎日益月增,渐渐长成,时刻无间,故名不退住。与前十信位之不退心住名同实异,]但是工夫差很多,名字虽然同,都是不退住,但是现在的工夫,可不比前面的十信位,这里是不得了的。[彼但信心不退,此则住道不退也。]这个可不得了了。最后三个。

 [子八  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诸位[前位身心,合成增长,十身灵相,]什么意思?诸位看注解![自应具足,盖十身者,卢舍那也。]卢舍那就是圆满报身。[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又如来身,自具十种身。温陵曰: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诸位!《华严经》统统以十为满数,记得,《华严经》讲的,统统一律以十为满数。[十身中:菩提、法、智属于内身,余皆属于外身,此乃如来身中之所开出者。按华严八地方具十身。今经八住即具,二经皆属圆教,固应前后互融也。童真者:菩萨虽得是身,具体而微,未大显著,]还没有现大丈夫相,没有大显著,未大显著就是还没有成长,因为他只是孩童而已。[犹如胎满,初生六根,四体虽具,而纯璞未散,故名童真住。]

 [子九  王子住]九住就是王子住【形成出胎,新为佛子,名法王子住。】哇,不得了了。[首句蹑前:形已成,胎已出,亲得为佛之嫡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现在,以佛的正法修行到现在,名王子住,够继承佛陀的遗产。[从佛口出,从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最后一个叫做[子十  灌顶住] 长大成人当然才可以灌顶,承继父王、国王的事业,国王的领土,所以灌顶有一种意思就是传承的意思,我传给你,你传给下一代,灌顶的意思就是交接,就是传承的意思。国王,古时候的国王,要传承给太子,就举办一次的灌顶。

1165,【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这什么意思呢?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表以成人,长大成人了,二十岁以上了。如国大王,就像一国的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你分忧解劳一点点国家的大事,因为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要委托太子分忧解劳。彼刹利王,这个国王知道世子长成了,陈列灌顶,排起来,陈列就是陈列在前面,国王要开始灌顶了,就像徒弟跪在师父的前面,师父就帮他灌顶,就是这个意思,名灌顶住。

[首句蹑前位。虽亲为佛子,年龄幼小,今渐长成,故曰表以成人,可当大任。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恐其力不胜任,且先分少分,试其能力如何耳。此喻佛欲与菩萨授记,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与授记。盖大王者,即是金轮王,为四大部洲之主:刹利者,即粟散王,乃一国之君:故金轮王之子,称太子刹利王之子,曰世子。若据金轮王灌顶者,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罗缦,奏诸音乐,取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第十法云地,方受是职,今十住位,亦名灌顶者,此约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表以成人之道,亦分得此名耳。非同彼经十地灌顶也。温陵曰:自发心至生贵,]就是初住、二住、三住至四住,[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就是第五住,[至童真,]就是八住,[名长养圣胎:]长养圣胎,[至法王子住]就是九住,[名出胎,至此乃名灌顶王子。]就是十住位。

那么接下去,十行,你只要记住一个观念,十行讲的就是十波罗密,你只要记住这个,十行就是等同讲十波罗密。一般来讲是讲六波罗密,但是开出来的,后面方便愿力智等等,又加四波罗密,所以后面会讲到十行。诸位看十行十住位,  [十行十位(分十)]简单讲就是十波罗密:[了初  欢喜行;二  饶益行;三  无嗔行;四无尽行;五离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这欢喜行其实就是布施行。诸位!有一句话你一定要牢记!布施令心欢喜。这句话特别的重要。简单讲没有施舍心的人,他心就没有欢喜心。布施令心欢喜,佛一再的劝导,身心俱是幻,应当有布施的工夫。不要一直时时刻刻贪婪,为这个臭皮囊打算,所以布施能令心欢喜。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看下去,文字简单。[此十行位。前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今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摄物利生,所谓念念具足诸波罗密也。然行门虽多,约之不出十度;]十种波罗密,后面五种波罗密呢?([后五度,]怎么样?[慧度开出。]就是从智慧开出的,般若开出的。

[阿难!如是修习十住之善男子,既已灌顶受职,成为诸佛真子,且而具足无量无边如来藏中称性功德,而行施度。]就是布施。[如华严经云:随诸方土,有贫之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富无尽,行财施,乃至身肉不吝,行法施,]诸位,世间很多人看到这个布施,真的!这个财布施,有时候施舍心真的是很大的。那么接下来更了不起了,身肉不吝,连这个身体都可以布施出去,身体也不吝啬,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是为十方随顺也。]

结名叫做欢喜行,给他一个名相,到此给他一个名相,叫做欢喜行。[结名欢喜行有二:一者、见有求乞者,作福田想,]他向我乞求,作福田想,[作善友想,倍生欢喜;]所以我们旁边的这个公园帮的,无论说,有时候到七、八十个人来吃饭,师父也很欢喜的,来给他们吃,法会期间(七天)对不对?因为他们这些流浪汉,或者这些街友,讲好听就是街友,这些街友,因为他们到处跑,怎么样?因为我们讲堂出去是吃素的,所以农历年的时候,他不太爱来,因为其他的农历年,外面都办荤食的,他吃不习惯(素食),所以农历年的时候,来的人少,来的人少;好多的神道教的,在农历年,都给他们吃,所以他们就不来吃素了。那也没关系,那水陆法会的时候,哇!那就很多了,这个时候,因为其他地方没有办荤的,素食的就加减吃,加减吃,他们就加减吃,不然就没得吃,没得吃。所以这些我们的街友,我们就把他观想,作福田想、作善友想,就给他种一点善根,师父也很欢喜做这件事。[二者、随乞施与,令诸众生,悉皆满足,生欢喜心。]所以有人乞讨,我们有能力的就布施多少,令许众生悉皆满足,生欢喜心。[所谓自他俱利,机应皆喜,名欢喜行。]

底下就是, [子二  饶益行] 饶益行就是要持戒,要持戒利益众生,叫做饶益行,叫做无畏施,让众生没有恐惧,同时还要利益众生。【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饶益就是持戒的意思,持戒波罗密。[此戒度。乃以戒德感化,而善能利益者:戒德备于己,]这个戒的德行完全具备在自己。[感化成于外,即所谓不言自信,]不言自信,不化自行,不说话而能有自己内心的信。[不化自行,]不劳费力的意思,不必开口就自信,不必化这个动作,他就自己行。[不劳费力,而利无不周矣!华严云: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乃至菩提涅槃。又自得度,令他得度,乃至自快乐,令他快乐。]所以在座诸位!为什么要学佛?就是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快乐的修行人,修行人的乐,是世间人所没有办法体会的,那种法乐,内心里面开展那种乐,他不是生灭的乐,他是自性具足了,知足、满足、慈悲、忍辱,完全是喜悦,自性清净心所展露出来的喜悦,那不是世间金钱所能比拟的。世间的有钱人,他所谓的快乐,就是多讨几个老婆,你看这些大企业家,多讨几个老婆,要不然,每天就吃牛排,每天吃牛排,吃到瘦肉精,是不是?现在搞得,哇!瘦肉精,猪肉还是有瘦肉精,搞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好了,再来怎么样呢?再来就是游山玩水,要不然就是买几架飞机自己开。 [凡有十句,皆双标二利,故名饶益行。以戒德而饶益也。]戒德,持戒的人,才能利益众生。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五点三十八,诸位,我们回向一下!请合掌,下个礼拜带二本来,一本《楞严经讲义》,一本《楞严经义贯》,带下册的。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起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30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200链接(未完)

楞严经讲解300:为了这个很长远的菩提之路,在家饮食营养一定要自己均衡

楞严经讲解301:在如来像前承佛威神力,舍少部分之身以偿宿债之微因求取忏悔灭罪

楞严经讲解302:八识田的种子在梦中会幻化出来,梦中遇到恶境界会念佛念咒就是真的功夫

楞严经讲解303:出家众每天忙于法会说是在度众生,其实跟了生死,跟道都没有关系

楞严经讲解304:选择同参道友,要选择那个心在道业上的

楞严经讲解305:楞严神咒详释:第一会有如调兵遣将布置部队,第二会一声号令下开始突袭

楞严经讲解306:会招感鬼神大部份是身口意不净,所以要全力的护净,一心持净戒

楞严经讲解307:生病的时候拿那个药和一杯水念楞严咒七遍后,水跟药给病人喝

楞严经讲解308:在阴间里面最胜、最尊重的是佛教,很尊敬学佛的人

楞严经讲解309: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都给这个持楞严咒的人、佩带楞严咒轮的人

楞严经讲解310:持咒并不能令你于犯戒有豁免权,持咒灭罪是指灭发心持咒之前的旧业

楞严经讲解311:我们今生今世有因缘来听闻到这个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缺席

楞严经讲解312:修习一除恶因要断五辛,二要断婬杀盗妄,三破坏六根不去攀缘六尘

楞严经讲解313:修行人不了解真如自性最痛苦,用功也不对,不用功更不对

楞严经讲解314:要很小心,有这反覆无常的个性、情绪的人很容易堕落化生

楞严经讲解315:凡夫有凡夫的生活方式,圣人有圣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

楞严经讲解316:犯了重戒的人一般来讲是没有救,但是看到楞严经就会充满希望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上感应篇目录01--40(未完)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