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96 : 无论到什么時候佛法都是由僧人來傳;而非有学問者所能傳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十四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賢是圣贤。圣贤人,時時廻光返照,反求諸己。自己不生无明煩惱,也不令他人生无明煩惱。自己的业障,要空要照破,也不給他人增加业障,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加在他人身上。時時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令其清淨,所以叫「体性至順」。体性就是自己的本体和光明妙性,至順就是最順,不违背一切理和一切法。一举一动,都要合理合法,絕对不障礙他人修行,也不障礙自己修行,这叫「賢而有德」。如果有人來障礙你修道,要作如是想:啊!我在往昔時,曾经障礙他修道,所以他來障礙我修道,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报应。应當把他視为善知識,是來帮助你修道,來成就你的道业。要用忍耐心來处理这种逆境,便能風平浪靜,切不可生出敵对心,要心安理得來接受考验。

这個世界上,就因为人和人之間,互相敵对,沒有忍讓,所以才发生种种戰爭和种种災難,而造成种种的惡劫。我們修道人,无论行住坐臥,都要約束自己的自性,这叫「調善身心」,这样就叫「賢」。首是領袖,作为首領,是因为有吉祥的聖德,並不是爭強论胜,壓倒他人,得到胜利,而作为第一。而是有吉祥的智慧、有殊胜的德行;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过他人所沒有的德行。是以德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所以叫「超絕」,这样才堪称为「首」。

賢首菩薩,有超过其他菩薩的胜德;不但殊胜,而且吉祥。菩薩是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只要对他人有好处,便尽力而为之。所以有菩薩心腸來行菩薩道,有捨己为人的精神。这一品在本经为十二,所以叫賢首品第十二。这一品是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的問題。而賢首菩薩用三百五十九句半偈頌來答覆。这一品是华严经裡最重要的一品,希望大家聚精会神聽讲,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好处。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无濁乱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这段经文,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经藏時所說的。这是承前,是指前边所說的淨行品。淨行就是无濁乱,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又是啟后,開啟后边的经文。

在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說完无濁乱清淨行大功德之后,復愿意顯示出來发菩提心的功德緣故,所以用偈頌來請問賢首菩薩。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時,沒有汚濁、沒有散乱。什么是汚濁?就是有无明煩惱,有貪瞋痴三毒,或者故意障礙他人修道。什么是散乱?就是放逸不守規矩,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修行不認眞。我們修道人,首先要沒有自私心。若有自私心,那么,什么功德都沒有了。你想沒有自私心,首先要沒有我。如果有我,就有自私心;沒有我,就沒有自私心。自私心能障礙修道,这一點,每個人都要知道。我們出家人,一定要尊師重道,不可輕師慢法,不但对師父尊敬,就是先我而出家的師兄們,也要尊重。在道場的規矩,不可貢高我慢,比丘必須尊敬師長,比丘尼必須行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輕慢比丘。沙彌一定要聽比丘指揮,沙彌尼一定要聽比丘尼的教法。優婆塞和優婆夷,一定要尊敬三寶,恭敬出家人,不可批評出家人,不可誹謗出家人。这种規矩,大家要知道要瞭解。能遵守就是清淨行,不能遵守,就是濁乱行。

我今已为諸菩薩         說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於此会中         演暢修行胜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賢首菩薩是胜德第一。文殊菩薩代表众生來請法。他說「我現在已经为諸大菩薩,說完十方諸佛在往昔因地所修的清淨行門。仁者(賢首菩薩)你也应當在这华严法会中,宣說修行殊胜功德的法門。应當演暢說出來,怎样修行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才能帮助菩提心?才能圓滿大功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菩薩为众生請法,賢首菩薩为众生說法。这兩位大菩薩,都具足慈悲心腸,一切为众生,因此賢首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

善哉仁者应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很好呀!仁慈大士,你代表众生來問法,代表众生來聽法,那么請你注意聆聽我所說的道理,顯示菩提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雖然不可測量它能有多少。但是,我現在隨著有限智慧的力量,來演說最少的一點點,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只能說出这样少的菩提心功德。佛法之广,猶如大海。只要嚐一滴海水之味,便知四大海之水是同一味,都是鹹的。佛法雖然有八万四千法門,只要專一修成一個法門,便可解脫。所謂「一通一切通」,一法能徹底明白徹法法都能瞭解。

若有菩薩初发心         誓求當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際         不可称量无與等

假設有人開始信佛,发菩提心,想行菩薩道的時候。应該先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做畜生,这是信佛剛開始的儀式。然后,再受五戒。五戒就是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受五戒之后,一定要严守戒律。在每一條戒中,都有五位護法善神。如果能守五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來保護,令行者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若是犯戒,这二十五位元善神,都会離你而去。

受三皈依的儀式,必須在僧人面前举行;在家人沒有資格替人授皈依的儀式。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是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賢聖僧。皈依三寶,才是佛的弟子。出家人,其中沙彌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條戒,还要受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这些戒具足,才是眞正的出家人。在家人,要受五戒、八戒、菩薩戒,才是眞正信佛人。这就是初发心的菩薩,但不一定是菩薩,就是向菩薩路上走而已。不可以有魚目混珠的想法:我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那是錯誤的观念。

初发心的菩薩,好像比喩把菩提种子,剛剛播种在地下,生出一棵小菩提幼苗。並不是圓滿的菩薩,而是沒有長成的菩薩,沒有修成的菩薩。不但人人是菩薩,而且人人可以成佛。只要修行,无论什么人,都可成佛。因为人人有佛性,就是闡提(不信佛)也可以成佛,不过,時間比較遲而已。有的初发心菩薩,半途而廢,生退轉心,这時菩提芽乾枯了。因为沒有大悲水來灌溉,便變成焦芽敗种。有首偈頌云:「魚子奈摩罗,菩薩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魚所產的卵很多,可是很少變成魚。奈摩罗树開花很多,可是結果很少。初发心的菩薩很多,眞正能行菩薩道者很少。为什么?因为沒有堅誠恒三字。堅是堅固,要发堅固的菩提心,不要只有五分鐘的熱度,以后就涼了,这样就不会有成就的。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有这种精神,才能成功。誠是誠心,要有虔誠的心,念茲在茲,時時刻刻用功修行,不懈怠、不放逸。恒是恒常。修道人,要有恒心,時時修行、年年修行、生生修行。海能乾,石能爛,修行心不乾不爛,这样的发奮,才能走到菩薩道路上。

初发菩提心的菩薩,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煩惱无尽誓愿断,法門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想要成佛果,必須先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先要教化众生,度脫众生。要教化众生,先要断煩惱,把煩惱化为菩提。法門雖然很多,可是都要学,学成佛的方法。假設有菩薩初发心,发四宏誓愿,將來一定能证得佛菩提。他的功德是沒有边際,也不可用秤來秤,不可用鬥來量,沒有任何的数目能和它相等。

何況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称揚不能尽

初发心的菩薩,修六度万行,发愿一定要成菩提道果。这种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何況又修行了无量无边劫那样長的時間哩!他具足圓滿修行十地六度法門,以及所有一切法門,都圓滿了諸功德。这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來称揚讚歎,永久不能穷尽。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尘

像在前边所說以長劫來修行六度万行,发愿证得佛果,这是无量无边的大功德。我(賢首菩薩)現在于无边大功德中,只說少分。少到什么程度?好像飞鳥在空中所走的路,无论多少里路,可是找不到鳥的足跡,所謂「如鳥飞空空无跡。」我說出的功德,也好像在大地的一粒微尘那样少。

菩薩发意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

菩薩所发的心意,是为求菩提道,都是有因緣,不是无因无緣而发起。而是遇到善知識,承蒙開示,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佛法僧三寶都生清淨的信心。佛是三觉圓,万德備的聖人。法是了生脫死的方法。僧是聚集四個比丘以上,才能称为僧。所謂「五比丘」從此之后開始有僧。以信佛信法信僧这种因緣,生出广大的快乐心,这不是世間的快乐,而是出世間的快乐。什么是出世間的快乐?就是涅槃四德——常、乐、我、淨。所謂「二死永亡为常,解脫受用为乐,证眞法身为我,絕无染障为淨」,这是常乐我淨的解释。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乐大名称

但为永滅众生苦     利益世間而发心

发菩提心的菩薩,不是为求財、色、名、食、睡这五种欲的享受。因为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都是趣向地獄的五條路。雖然當皇帝,有權有勢、富饒四海、自享其乐、名揚天下、四海皆知,但是无常,所以菩薩也不求。菩薩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要救众生出苦海,永久滅除苦惱。为利益世間一切众生,離苦得乐,了生脫死,所以才发菩提心。

常欲利乐諸众生     庄严國土供养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证菩提故而发心

菩薩常常要发愿,利乐一切諸众生,用自己的血汗來利益一切众生,甚至捨身心性命來利益一切众生,这才是行菩薩道的表現。所作的功德,要廻向諸佛的庄严。廻向偈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淨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見聞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極乐國」意思是:愿意以修道的功德,來庄严諸佛清淨的國土。要报答在上边的四重恩:①天地:天地有覆載之恩。②父母:父母有养育之恩。③師長:師長有教育之恩。④國王:國王有保護之恩。还要救济在下边的三种苦㈠地獄㈡餓鬼㈢畜生,令他們脫離苦海。假設見到讲经的法会,或者聽到說法的音声,都要发菩提心。尽了这個报身(色身),然后大家一同往生極乐世界清淨的國土。那里是蓮华化生,华開見佛,只有快乐,沒有苦惱,所以称为極乐世界。不但要庄严佛國土,还要供养諸佛。有一分力量,就尽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尽十分力量,还要受持正法。什么是正法?就是佛所說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等,要依法修行,修一切的智慧。为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薩道。

深心信解常清淨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养而发心

修道要有堅誠恒的深心和信解心。有了信心之后,才能了解佛法的眞实義。想要清淨,必須相信諸佛所說的法,又要恭敬諸佛、尊重諸佛、供养諸佛、親近諸佛。不但恭敬一切佛,还要恭敬一切法,更要恭敬一切僧。三寶是平等的。恭敬佛,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也应該恭敬僧。为什么?想要成佛,一定要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就不会成佛。想要明白佛法,一定要跟僧人來学佛法。所謂「法賴僧傳」,无论到什么時候,佛法都是由僧人來傳;而非有学問者所能傳。要想学佛法,一定要恭敬三寶、尊重三寶。所以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供养三寶,不要有我相、我見、我執,要把这三我都空了。菩薩发心,就是发这种至誠眞实的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无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发心

学佛法,一定要深信、誓愿、实行。这是信愿行三資糧,也就是到佛國的旅費。学佛的人,沒有信心,是不能成佛的。有了信心,而不发愿,也不会成佛。发愿而不去实行,也不能成佛。这信愿行三資糧是成佛的本錢。既然深信佛和佛法,还要相信菩薩所行的道路。还要相信无上大菩提法,也就是成佛的方法。初发心的菩薩,以前边所說种种功德和种种因緣而发菩提心。修行是最平等的法門,誰能看得破、放得下,眞正依法去修行,誰就有所成就。反之,誰就沒有成就。这是平等,絕对沒有僥倖,也沒有投机。修一分得一分,修十分得十分,所謂「一眞一切眞,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就是这個道理。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長养一切諸善法

断除疑網出愛流     開示涅槃无上道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才能入到佛法大海中。沒有信心,猶如電燈沒有開關,不会有光明。对佛法沒有信心,是得不到智慧的光明,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信为道元,道元就是修道第一個方法。有信心,才能修道;沒有信心,不能修道。信是修道的根本。这個「元」出在易经。易经一開始就說:「乾,元亨利貞」。乾卦屬於陽,是陽中之陽,陽到極點。元就是善法之中第一法,也就是修道一個開始。亨就是万事亨通,也就是好的集会。利就是利益一切物,要合乎一切義理。貞就是正正经经去做事,不要馬馬虎虎。这是元亨利貞四德。君子有这四种德行,所以才能利物、处事、吉祥等。

什么是功德?功是立功,德是作德。怎样立功?例如有人建道場,帮助道場做一切事情,这就是立功。怎样作德?无论大善小善,都要去立功。功圓滿,德成就,也就是道业成功,这就是作德。若不立功,不做有益众生的事,就沒有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修道不容易成功。所以修道人,要有大德行。什么是大德行?就是沒有貪瞋痴三毒心,沒有嫉妬障礙的心、沒有貢高我慢的心。

信是修道第一件事,也是修道的母親。母親能生育能教养,所以說:「信为道元功德母,長养一切諸善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六度等法。有了信心,才能培养一切善法;沒有信心,當然不能培养一切善法。好像在春天播种五穀的种子,若是沒有水份、陽光种种的因緣,它便不会生出來。信对於佛法,也是这种情形。有助緣,才会生善根。修道人,最要緊的事,不要生懷疑心。应該对佛法深信不疑,断除一切懷疑。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生起路途迷。」如果生懷疑,便有迷惑,誤入歧途了,就不能和佛的智慧合而为一。那么,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現出來,所以要断除疑惑的網,才能出離情愛之流。

一切眾生,都離不開这個「情愛」二字。有情就有愛,有愛就有情,情愛不能分開。如果能断情去愛,那就有辦法了。可是这個情愛之陣是不容易攻破的,好像銅牆鐵壁一般的堅固。所謂「酒色財氣四道牆,許多迷人在里藏,有人跳出牆边外,就是長生不老翁。」有很多人,把人綁縛著,不得自在。如果有人能跳出这四道围牆外,也就是看破放下了酒色財氣,这時候,就会了生死,也就是長生不老翁。我們修道人,不怕有愛欲,只怕不認識愛欲。若能認識清楚愛欲的面目,就不会被它所迷。一切众生,都因愛欲而生,因愛欲而死。要想了生脫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不被情愛所迷,自然得到自在。佛開示众生出離三界的涅槃无上道果,成就常乐我淨四种德行。佛告訴我們众生,要入佛法大海,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愿心,第三要有行心,这就是成佛的三個條件。

信无垢濁心清淨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財     为清淨手受众行

要信眞正的法,就是正知正見的法。不可信天魔外道的法,也就是邪知邪見的法。这种外道法,越信越迷,越信越不清淨。为什么?因为他們是染汚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清淨法。若有眞正的信心,就会現出本有清淨的自性。为什么我們的自性光明不現出來?就因为有垢濁心的緣故。垢濁就是不乾淨的思想,也就是染汚的思想。有所染汚,心就不清淨;不清淨,自性光明就不能現出來。有了信心,心就清淨了,智慧現前,就沒有驕慢心。沒有驕慢心,就生恭敬心。恭敬三寶、恭敬父母、恭敬師長,所以說信是恭敬的根本。信能消滅一切驕傲和輕慢。

信为法藏中第一种財,也就是十藏中的第一藏。十藏是:①信藏②戒藏③慚藏④愧藏⑤聞藏⑥施藏⑦慧藏⑧念藏⑨持藏⑩辯藏。信又是七聖財中的第一种財。七聖財就是①信財②精进財③戒財④聞捨財⑤慚愧財⑥忍辱財⑦定慧財。因为身心清淨,所以手也清淨,能修持一切佛法。我們所修的大悲法,四十二手眼法門,每隻手都是清淨手。有了四十二清淨手,才能利益众生,教化众生,能以受持一切法。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信能惠施心无吝     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要有信心,才能布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能惠施予一切众生,沒有吝嗇的心。要有信心,才能欢喜学習佛法,不会因为佛法太深太妙而生退轉心。有了信心,只有精进,沒有后退,而能深入佛法大海中。要有信心,才能增長智慧和功德。若是沒有信心,智慧和功德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为什么?因为沒有信心來培养、來灌溉,所以它便逐漸減少。要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自己將來一定会证得佛果。成佛之后,可以度脫他人也成佛。一定有这种事法現出來,一定有这种道理,所以信是最重要。有信的力量,才能达到如來的觉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无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能成就一切德,所以六成就之中,第一种成就,就是信成就。六成就就是:①信成就②聞成就③時成就④主成就⑤处成就⑥众成就。沒有信心,对佛法便无法明白。信能令諸根清淨而明利。多行善事,栽培善根,六根自然清淨、明利。信心的力量要堅固,才能发生作用。不是信了五分鐘,就不信了。不信又信,信又不信,反覆无常,这是信力不堅固,信力堅固的人,做一件事,從始至終,本著一貫的宗旨去做。例如,修道人想成佛,这种宗旨要堅固,也就是信力堅固。任何的逆境來了,都能克服,不生退轉心,所以說无能壞。无论什么样的魔來了,也不会被境界所轉,而搖动其心。始終抱定宗旨,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有了信心,才能把根本煩惱消滅了。为什么会生煩惱?因为沒有信心,貪瞋痴三毒乘虛而入,興風作浪,使你起惑造业受报,所以信是永遠消滅煩惱的根本。有了信心,才能將所有一切的功德,都廻向給諸佛,作为佛的功德。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功德來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要專一廻向諸佛。

信於境界无所著     遠離諸難得无難

信能超出众魔路     示現无上解脫道

境界有的是善境界,有的是惡境界,有的是順境界,有的是逆境界,有的是欢喜境界,有的是煩惱境界。要有信心,对一切境界无所執著,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对境界認識清楚,就出離三界;对境界認識不清楚,就墮三惡道。信心堅固,对順逆善惡諸境界,处之泰然,无所執著,任運自在,无絲毫煩惱,这就是信的力量。有信心,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遠離諸難,也就是遠離火難、水難、罗刹難、王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等,或者遠離天災刀兵种种災難,所以說得到无災難的境界。信力胜过魔力,能超出一切魔路,不会誤入歧途。有信心,諸佛会示現无上的解脫道,令你得到自在,不会被魔所迷惑而惱乱。

信为功德不壞种     信能生長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胜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这是菩薩的五十位。在每一位,都以信心作为基礎。古人說:「人无信不立。」老百姓若是对皇帝沒有信心,而不拥护他,國君就不能立。我們学佛法,要生信心,把信根生長猶如金剛似的,永遠不会搖动,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作的功德便不会壞。要想影響他人令生信心,必須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去做多少。知道殺生是犯戒,那么就不殺生,乃至不飲酒等等,处处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本身作得正直,作個榜样,不令人行,他人也会去行。如果自己不依法修行,而教人依法修行,沒有会相信你。为什么?因为你沒有眞实的德行,只会用口頭禪來教化人,令人不佩服,所以說信是功德不壞的种子。有信心的力量,能使菩提树(心)生長,一天比一天增高。信的基礎堅固,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信心不夠,是不会增益最殊胜的智慧。有信心,一切佛的刹土就在你的面前示現出來。(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9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91 : 凡是教你吃虧,就是善知識;教你佔便宜,就是惡知識

华严经淺释92 : 凡是佛教徒,都应該发愿,依愿修行

华严经淺释93 : 在家的菩薩应发的愿;出家菩萨受戒时应发的愿;坐禪時应发的愿

华严经淺释94 : 將行披掛時所发六愿;澡潄盥洗的時所发七愿;乞食行道時所发的五十五愿

华严经淺释95: 乞食所发的五愿,習誦旋禮時所发的十愿,,寤寐安息時所发的三愿,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9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