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淺释92 : 凡是佛教徒,都应該发愿,依愿修行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
淨行品第十一
淨是清淨。清淨什么?清淨身、口、意三业。三业清淨,便是聖人;三业不清淨,便是凡夫。三业合乎標準就是善,不合乎標準就是惡。先說三业的十惡,翻过來就是十善。这是每個佛教徒所应該瞭解而遵守的,所謂「諸惡莫作、众善奉行」。
①身有三惡:就是殺、盜、淫。(A)殺:就是殺生。世界为什么会有戰爭?就因为殺生太重。互相殘殺,前世你殺我,今生我殺你,循環报应,因果不爽。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声。」这就彰明戰爭的起因。道理雖然淺顯,但人人不注意,所以造成世界的浩劫。佛說:「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样看來,我們傷害一個众生,等於傷害一位佛,所以佛教戒殺。不但戒殺生,而且提倡放生,因为众生皆是过去六親眷屬的緣故。人人不殺生,人人不吃肉,那么,世界一定和平。人人和平相处,慈悲相待,就是人間極乐世界。(B)盜:就是偸盜。凡是不告而取謂之偸,強搶財物謂之盜。古時廉潔的人,就是「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就是一棵芥草,也不隨便贈送給人,也不隨便接受人所餽贈。这是廉潔自守,清淨淡泊的表現。(C)淫:就是性行为。出家人戒淫,在家人戒邪淫。從无始劫以來,这种淫欲心,不容易清淨。在楞严经上說:「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淫心不断除,想修行是不会成功。好像「煮沙成飯」,无有是处。修行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断欲去愛,才算眞正清淨,三业才沒有过失。所謂「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这是十八不共法中前三法。
②口有四惡: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A)妄言:就是說不眞实的話。信口雌黃,沒有根據,无中生有,虛妄不实。(B)綺語:就是說不清淨的話。好談男女事,有的用口說,有的用筆寫,令人想入非非。(C)惡口:就是愛罵人。出口傷人,令人生煩惱。或者說些刻薄的話,所謂「口中无德」。(D)兩舌:就是傳播是非,也就是挑撥離間,令双方发生誤会,或者衝突。專門搬弄是非的人,一定会墮地獄。我們所造的惡业,多数是由口业所造,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这是至理名言,也是经验之談,當奉为座右銘。
③意有三惡:就是貪、瞋、痴。(A)貪:就是貪欲。貪而无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不知足常憂患,能知足常快乐。世上的人,不是貪名利,就是貪食色。各有企圖的欲望,这就是貪心在作祟。最后导致身敗名裂,或者國破家亡。(B)瞋:就是瞋恚,也就是发脾氣。貪之不得,便生瞋心,所謂「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門開」。要知无明大火,能燒燬功德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修行人,切記!不可发脾氣,要修忍辱法門。忍人所不能忍的事,那才是修行人的本份。(C)痴:就是愚痴,也就是痴心妄想。不該想的去想,不該得而欲得。例如愛观花的人,就想「好华常令朝朝艶」。愛賞月的人,就想「明月何妨夜夜圓」。好喝酒的人,就想「大地有泉皆化酒」。好用錢的人,就想「長林无树不搖錢」,这都是愚痴人的妄想。
在大懺悔文中說:「往昔所造諸惡业,皆由无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这样誠心來懺悔,三业才能清淨。所以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这是基本法門。行是行为。每天要反省,在一天內所行所作,是否清淨?如果清淨,更要努力,令其更清淨;若不清淨,要改过自新。在商湯的盤銘上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說,假設今天把汚垢洗清淨,以后天天要洗清淨,要繼续不断洗清淨。不但身清淨,就是心也要清淨。我們修行人,就是令身心无煩惱,也就是三业清淨。西天第四祖,優婆毱多尊者,遵守師父商那和修尊者的教誨,每天反省,用黑白小石來作標記。起惡心下黑石,起善心下白石。開始時,黑多白少,漸漸黑白相等,七天后,只見白石,不見黑石,这是修清淨行的方法。
这一品淨行品,是菩薩所修的法門,也是我們修行所遵守的法門。在前边所讲的是信解門,現在所讲的是行证門。光信光解,不去修行,就得不到证果的成績。佛教是躬行实踐,以身作則的教。要实事求是,依法修行。知多少,就去行多少,所謂「知行合一」,眞知才能眞行,眞行才能眞知。修行人,要注重在行。如果注重在理论,讲得天花乱墜,地湧金蓮,但不去修行,等於說食数寶,最后一无所得。所謂「如人数他寶,自无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好像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数鈔票,結果自己沒有半分錢。这一品,在华严经排列在第十一品,所以称为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在說淨行品的時候,这位智首大菩薩代表大众向文殊師利菩薩問法。怎样能令众生知道修行的法門呢?怎样能得到菩薩的果位?在这一品提出二十個云何,分为十一段,每段有十句。「十」表示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道理。华严经就是这种道理,是圓融无礙,无礙圓融的境界,尽未來際,說不可尽。为什么?因为它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在这一品有一百四十一個愿。在每一愿,都为众生而修行。凡是佛教徒,都应該发愿,依愿修行。立定目標,貫徹始終,很快就会有成就。这一點,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佛子。菩薩云何得无过失身語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語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語意业、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业、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語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語意业、云何得清淨身語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語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語意业。
云何是問。乃是問种什么因,能得什么果的問題。这些法身大士,互相設出問答,來表明因果的道理。这位智首大菩薩,他有大智慧,所以为智慧的首領。他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能得到三业清淨?
佛的弟子!請你慈悲:①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样能得到无过失的身語意业?要勤修戒定慧,身語意三业就无过失。要息滅貪瞋痴,三业就清淨。这是菩薩得到身无失、語无失、意无失的方法。②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傷害身語意业?就要用堅誠恒三字來作基礎,有堅固的心、誠实的心、恒常的心,不被染汚法所傷害,身語意三业就自然清淨。菩薩修行時,謹愼小心,時時注意,不造一切惡,愿修一切善。③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毁犯身語意业?前边的傷害,是外來的破壞。現在的毁犯,是內緣的破壞,以至令自己犯三业的戒。所以要严守戒律,否則犯戒,身語意业就不清淨了。
④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破壞身語意业?修三业如金剛,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壞。也就是修禪定,有了定力,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總之,不动其心,三业自然清淨。⑤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样能得到不退轉身語意业?无论修那個法門,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生退轉心。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成就。有人发心修行,不到几天的時間,便生退轉心。好像修行坐单(夜晚坐著睡觉),觉得不舒服,不如躺下睡觉舒服,这就是生退轉心。⑥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搖动身語意业?把三业修成堅固、任何境界都不能搖动,这样就不会造惡业。⑦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殊胜身語意业?不但不造惡业,而且还要去成就殊胜的善功德,就是多做有益众生的事,一切为众生著想,乃至放棄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⑧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清淨身語意业?把染汚的思想除掉,得三业清淨。为什么不清淨?就因为有欲念。如果能断欲去愛,三业就自然清淨。⑨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无染身語意业?人自无始劫以來,为染汚所害,身不清淨、心不清淨,天天糊糊涂涂,顚顚倒倒,沒有清淨的時候,作些白日夢。如果把不正當的思想消滅,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之后,就不能再染汚三业了。⑩一切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智慧为先导身語意业?造惡业的原因,是智慧不現前,以愚痴心來做主;那么,身語意就不清淨。如用智慧來領导,走正大光明的路,三业就清淨。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俱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有關具足的問題。具足就是圓滿无缺的意思: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常得生在中央大國,有佛法的地方?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生在尊貴家而不生於卑賤家?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生在正法佛法修善的家庭,而不生在旁門左道的家庭?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端正庄严的色形,而不是醜陋无端正的色形?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的圓滿相?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正念不忘,宿念現前?也就是有正知正見的念,而不是邪知邪見的念?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眞智慧而開悟?有智慧人,知見高明,善解世法;无智慧人,認識不清,不能依法修行。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柔和、調善、離过的修行?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无畏具足?就是志力堅強,沒有怯弱,有大无畏的精神。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觉悟具足?要修般若的智慧,不染世間法,而得出世法,就能開悟。
印度將民族分四大姓,有貴族和賤族之分別,其种族观念非常重,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貴族不和賤族同行。就是寺廟,也不准奴隸和乞丐进去參拜。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令賤族到处受歧視。婆罗門教的傳說,人是從大梵天王所生的四姓:①婆罗門族(僧侶)是從大梵天口中生。②刹帝利族(貴族)是從大梵天肩上生。③毘舍族(商賈)是從大梵天脇間生。④首陀罗族(農奴)是從大梵天足下生。所以人人希望生在貴族的家庭,便可以享受特權,到处受人恭敬。菩薩有四种无畏:①總持无畏: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於法記持而不遺忘,於大众中說法,无有畏懼。②知根无畏:知道众生的根性,於大众中說法,无有畏懼。③決疑无畏:善於解答疑難的問題,能摧破邪法,於大众中說法,无有畏懼。④答難无畏:无量众生,同時問難,隨意解答,巧断众疑。於大众中說法,无有畏懼。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議慧、无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慧的問題。慧就是智慧。智慧有眞智慧和假智慧。眞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只做善事,不做惡事。假智慧就是世智辯聰,雖然聰明,但是可以为善,又可以为惡。十個問題是: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殊胜的智慧?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第一的智慧?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最上的智慧?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无量的智慧?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无数的智慧?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思議的智慧?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无與等的智慧?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量的智慧?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不可說的智慧?等到经文時,便有詳細的解答。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力的問題。力就是具道因緣。怎样修行才能具道这种因緣?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种性?在梁攝论上說:「多聞薰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这個种智为因。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有胜欲乐、大菩提,及起行的因緣?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方便力?要依六种方便,才能成就悲智。所謂「悲智双修」,这是修行的基本法。六方便就是(A)慈悲顧戀(B)了知諸行(C)欣佛妙智(D)不捨生死(E)輪廻不染(F)熾然精进。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善友勸发的因緣?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所观察悲智的境界?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信、进、念、定、慧五根力?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观察自他、事理、藥病、善於选择的力?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奢摩他(止)的力?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毗缽舍那(观)的力?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应做不应做的思惟力?
止是止靜,观是观察,合起就是「止观」。所謂「修習止观」,止什么?止住无明妄想、止住淫欲心。能止住,就生智慧。观什么?观察是否还有无明妄想?还有淫欲心?如果有的話,一定要降伏它。古詩云:「万物靜观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万物要靜观,就是止观。能止观,就能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格物」功夫。格物是穷究事物的道理,也就是革除你的物欲,返囘到自性上。能革除物欲,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見性,才能致知」。生出智慧,才能修行。淺言之,这是止观的功用。止观就是靜慮。初修時,靜是止,慮是观。修成時,靜是定,慮是慧。修止观是天台宗的法門;修禪定是禪宗的法門。其实修行人,都要修这兩個法門。不过,这二宗偏重而已。修止观,可以令脈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觉停止,可是不是死人。在大学上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個什么?得個明白。明白是观察中所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佳興就是最高興的快乐事。这种事,不可自己獨佔享受,要和所有的人同來快乐,所謂「與民同乐」,这才是眞正的快乐。
修止观的人,首先要把一切妄想習氣停止,就生出智慧。知道一切的善法,來观察一切事物,才能明白。明白人,不会做顚倒事。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能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不知足,便生貪心。有了貪心,就会受到侮辱。为什么?因为彼此都貪。你爭我奪,而生出鬪爭心。有鬪爭心便有優胜劣敗的現象,胜利者就驕傲,失敗者就侮辱。如果能知足,而无貪心,就不会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從不貪求。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循規蹈矩,便无危險。若不知足、不知止,便要受侮辱和危險。修止观的人,首先要停止貪根,然后观察貪根是否还存在?有了止观的力量,再修禪定,双管齊下的修行,定会有所成就。止就是諸惡莫作,观就是众善奉行。我們修行,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多,不修行,反而誤事。在口頭禪用功夫,說的很妙,行的不妙,那是沒有用处。好像開花不結果的树,花雖然開的鮮艶,可是不結果实,那有什么用呢?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善巧的問題,善巧就是善巧方便法。①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五蘊的善巧?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心经上說:「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薩是观世音菩薩的別名。我們众生,都是观自在菩薩的化身,自己要廻光返照观自在,观察自己是否自在不自在?自在就是菩薩,不自在就是凡夫。怎样能观自在?要看破、要放下,沒有一切執著,这就是自在。看不破、放不下,執东著西,这就是不自在。不自在就要乱跑,有時跑到天上去,有時跑到地獄去,在六道輪廻中跑进跑出,无有暫歇。欲得自在,就要修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門。有了大智慧,就能到彼岸,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这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三蘊——想、行、識,亦復如是。用善巧方便法來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令众生知道五蘊是空,而非实有。
②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十八界的善巧?十八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觸、法),以及六識(六根对六尘,中間生六識)。六根六尘,令我們打妄想。眼見色、耳聞声、鼻嗅香、舌嚐味、身觉觸、意知法,就被境界所轉。所謂:「眼观形色內无有,耳聽尘事心不知」。能有这种功夫,就能轉境界,就得到自在。眼不会被色尘所轉,不会貪著美色。耳不会被声尘所轉,不会貪著美声。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证得初果罗漢,名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这時对於色声香味觸法,无动於衷。所以古德說:「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这是說吃也无心,穿也无心,不執著在吃飯穿衣,也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觸法的境界。③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十二处的善巧?十二处是六根和六尘。若善於運用十二处來修道,不被六根六尘所轉,而能轉六根六尘,便可以帮助成就道业。不会利用它,便会破壞道业。好像善於用兵,百戰百胜;不善用兵,百戰百敗。
④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緣起的善巧?事物之起因,为緣起。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是空,空无所有。又知是不壞的假名。雖是假名却不需要把它破壞,且留著为分別一切諸法实相。无论有什么因緣生起,都应該以善巧方便法來演說,令众生明白緣起的道理。⑤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欲界有食欲、淫欲、色相、心識。欲界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的一切众生,都有淫欲心,所謂「色欲而生,色欲而死」。若能断欲去愛,就能出離三界。⑥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色界的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識,也就是有色可見的世界。色界有十八天(四禪天、无想天、五不还天)都是修習禪定。以禪定功夫深淺作標尺,或上升或下降。⑦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无色界的善巧?无色界只有心識而已。如果心識的思想断除,就出離三界,达到聖人的地位。无色界有四空天。所謂「三界无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能出離火宅,到达清涼地——常寂光淨土。
有一首偈頌,說得很有道理:「六欲諸天俱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來」。六欲天上的人也有生死,等到命終的時候,便发生五种衰敗的現象:①花冠萎謝:天人所戴的花冠,十分美麗,永不凋謝。到壽終時,自然萎縮。②衣服垢膩:天人的衣服清淨,不用洗濯。到壽終時,自然現出尘垢。③兩腋汗出:天人的身体是清潔,而不出汗的。到壽終時,兩腋之处,自然流出汗來。④身体臭穢:天人严守五戒,所以放出清香撲鼻的氣味。到壽終時,就放出死屍味,令人掩鼻。⑤不乐本座:天人修習禪定,端然正坐。等壽終時,业障現前,見到衰相发生,便坐立不安。坐下起來,起來坐下,反覆数次就死了,遂隨业去投生。天上雖然快乐,但不是究竟处。我們佛教徒,不要希望生天,因为天道仍在輪廻中,还沒有出離三界,就是生在三禪天,仍有大風災。因为三禪天太快乐了,容易令人喪失道业。眞正修行人,很快離開此天,不戀其乐。等三大災发生時,大風能將此天吹毁,所以也不是究竟处。就是修到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究竟处。不如專心念佛,业尽情空,往生西方淨土,和善人同修,一齊成佛;乘愿再來,普度众生,離苦得乐,了生脫死。
⑧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过去的善巧?过去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众生。⑨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未來的善巧?未來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众生。⑩修行的菩薩,怎能得到現在的善巧?現在諸佛也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捨邪归正,出離三界,往生淨土。
我們为什么要吃飯?这個問題要研究清楚。因为飲食是治餓病的藥,所以要吃东西。要活著才能修行,所謂「借假修眞」。飲食是帮助修道的。諸位請注意!我們吃飯为活著,不是活著为吃飯。既然活著,便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类。若能这样,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果活著为吃飯,那么,就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而已,就沒有什么意義。我們的責任,是將自己所明事理的道理,去教化不明白事理的人,令他們得到明白。所謂「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來度世人,要有人飢己飢,人寒己寒的精神,令众生離苦得乐。
日本人侵佔东北的時候,預備戰爭,到处修建防禦工程,到处抓勞工。因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被餓死、被凍死的人不知有多少,这就是遭劫。那時候,我在母親墓前守孝,有一天,來了位親戚,談起勞工的悲慘生活,我聽了这一番辛酸話之后,便发愿:「一天一餐,不穿棉衣」,省下來的米和布,便可以給沒有飯吃的人和沒有衣穿的人,这是我的心愿。有人說:「一天一餐不是佛制」,因为你是孤陋寡聞的人,沒有看四十二章经的緣故,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在該经上說:「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愼勿再矣。」这不是佛制嗎?我因讀誦四十二章经,所以提倡一日一食,到了美國以后,主張「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規矩。凡是跟我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一律遵守不誤。
在中國的东北,冬天常在攝氏零下三十五度左右。一般人要穿皮衣服,才能禦寒。我因为发愿不穿棉衣,故只穿三件单衣。就是鞋襪也不穿,赤脚在雪地上走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身上也不冷,足下也不凍了。那時就有这种本領,也可以說是奇蹟。有位師姪,他才十八歲,看我光脚,天天在雪地上走,脚也沒有凍破。他很好奇,也想試一試。他光脚在雪地走不到百步,就受不了,囘來躺在床上半年,不能行动。无论什么事情,看起來容易,行起來就難。所謂「看花容易繡花難」,就是这种道理。
云何善修習念觉分、擇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捨觉分,空无相无愿。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七觉三空的問題。七觉就是七菩提分。三空就是空、无相、无愿。这是湼槃的因:①菩薩怎样修習念觉分?这种念頭放在禪定智慧的上边,使其平衡,不可偏差。②菩薩怎样修習擇法觉分?要选择无漏法——二空眞理。不要选择有漏法——五蘊法。③菩薩怎样修習精进觉分?要向佛道精进,不向外道精进。④菩薩怎样修習喜觉分?欢喜正道的正知正見,不欢喜邪道的邪知邪見。⑤菩薩怎样修習猗觉分?就是輕安,断除煩惱,而生善根。⑥菩薩怎样修習定觉分?修禪定時,有快乐的感觉,这是坐禪初步的境界。⑦菩薩怎样修習捨觉分?知道这是是法,那是非法,次而捨棄虛妄不实的境界。⑧菩薩怎样修習空?一切是空,凡是因緣所生,皆归於空滅。⑨菩薩怎样修習无相?一切都沒有眞实的相。⑩菩薩怎样修習无愿?不但相空,愿也要空。總之,沒有一切執著,就达到三空了。
云何得圓滿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禪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也就是六度和四无量心。这是菩薩必修的法門,布施对治慳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禪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菩薩对众生,必須先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众生有好感。再以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才能利乐众生。「道在淺中求」,这句話有哲理。修道人,不要好高騖遠,想到天上去求道,那是得不到的。今天將六度解說一番,如果有人聽过,不妨再多聽一次。沒有聽过的人,要注意聽讲,六度就是行菩薩道的根本法。
①菩薩怎样得到圓滿的檀波罗蜜?檀是梵語,譯为布施。波罗蜜是梵語,譯为到彼岸。從生死此岸,经过煩惱中流,达到湼槃彼岸。布施有三种:(A)財施:就是用財物來救济需要的人,不是說出錢造廟,才算是功德。布施要三輪体空,才算眞布施。什么是三輪体空?就是也沒有能施,也沒有所施,中間也沒有受者。換言之,布施不是为名为利,沒有企圖,才能有功德。諸佛菩薩所布施的,外捨國城妻子,內捨頭目腦髓,統統布施,毫无吝嗇。雖然布施,而沒有布施相,行所无事,这是根本的布施。也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的表現。所謂「有心为善,雖善不償;无心为惡,雖惡不罰」。「善欲人見,不是眞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为善不圖獲报,自然夢隱神清」,这是修行人的座右銘。
释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家富、嬌妻愛子,到雪山修六年苦行,一天只吃一麻或一麥,最后才证得佛果。这种行为,才是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这是超人的行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就道业,而成为創立佛教的教主。行菩薩道的菩薩,把一切的一切,看成是空是假,所以才肯布施於人。有人需要頭,可以割下來;有人需要眼,可以挖出來。舍利弗尊者,他聆聽世尊讲行菩薩道的法門。他想廻小向大,行菩薩道。於是到外边去实行。在路上遇見一人,正在号啕大哭。他想,此人一定有難以解決的困難,否則,不会如此傷心,痛哭流涕。乃走到哭人面前,很慈藹的問:「喂!你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可以告訴我嗎?我愿意帮助你。」哭人抬頭一看,是位出家人,便說:「我母親患重病,請醫生治療,但是買不到藥。那么,我母親沒有活的希望了,所以我才大哭。」舍利弗又問:「是什么藥?」哭人說:「是活人的眼睛。」舍利弗說:「沒有問題,我愿將眼睛布施給你母親治病。」說完用刀將自己的右眼挖出,送給哭人。哭人接过一看,大失所望的說:「錯了!我母親的病,需要活人左眼睛,右眼睛沒有效。」說完將眼珠拋在地上,用脚踩碎。这時,舍利弗尊者,眼也疼、心也痛,经不起考验,而生退轉心,於是再也不行菩薩道,只愿作阿罗漢。我曾经作过一首偈頌:「一切是考验,看爾怎么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大智慧舍利弗,雖然捨右眼,但不肯捨左眼;仍半途而廢,前功尽棄,这就是未做到難捨能捨。舍利弗尚且这样,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談何容易?
(B)法施:就是讲经說法。所謂「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中,以法布施於人,是最重要的。若有人想明白佛法,想修行佛法,这時应尽其所知,來指导他、帮助他,令他依法修行,乃至成佛。这個人成佛,是你帮助他成佛。你帮助別人成佛,別人也会帮助你成佛,这就是自利利他。但不要存这個心,要发大菩提心,但愿人人成佛。我在美國曾說出狂言:「我是製造活佛、活菩薩、活祖師的工匠人。誰愿意作活佛、活菩薩、活祖師,請到我的工廠(金山寺)來。不管过去如何?來到金山寺,不要怕苦、不要怕難,只要脚踏实地,認眞修行,一定会有成就,在大冶洪爐中,经一番鍛鍊,試試看,究竟是什么材料,就造什么的佛、菩薩、祖師。」
(C)无畏施:就是无所畏的布施。有人发生恐怖的事情,被嚇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而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來援助。那么,就应勸他一心一意念「南无观世音菩薩」。这能使精神集中,一心哀求菩薩保佑,就不会被恐怖境界所轉。或者对他讲佛教的因果,讲社会的公理。或者教他靜坐,安定其心,这样,他就沒有恐懼了。
②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尸波罗蜜?尸应該是尸罗,譯为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佛將要入湼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有一問:「世尊在世時,以世尊为師。世尊入湼槃后,當依誰为師?」佛說:「以戒为師。」所以出家人要受戒、要守戒。戒是止惡防非,所謂「惡不止,善不生」,也就是諸惡莫作,众善奉行。持戒的法門,是最要緊的,任何人不准不守戒律。除非到了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又另當別论。切記!犯戒一定会墮地獄。在六祖壇经上記載:「惠明禪師在大庾嶺向六祖大師請法。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这一声把惠明嚇得開悟了。
③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羼提波罗蜜?羼提譯为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这是不容易忍受的。修行人应該学忍辱,忍苦忍熱、忍風忍雨、忍飢忍寒,一切要忍受;不能忍受,也要忍受。我常說:「忍是无價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这話雖淺俗,但意思却很深遠。我們对法也要忍,研究佛法,要有忍耐心。佛法如大海一般的深广,不可望洋興嘆!所謂「天下无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專心去研究,便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最好的說明。
忍有多种,一般來說,有㈠生忍、㈡法忍、㈢无生法忍三种。能忍受人为的欺辱,为生忍。能忍受天然的侵襲,为法忍。菩薩才能修到无生法忍,就是断常二見双遣,我法二執不生。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为无生法忍。在金剛经上記載: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時,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解身体,而不生瞋恨心。佛是过來人,給我們留下无上的忍辱法門,我們应該依法修行。忍辱是最妙的法門。不要觉得比黃連还要苦,要觉得比甘露还要甜,这样,才有受用。古時「張公百忍,九代同居」应該学習。一般人常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这眞是千錘百鍊经验之言!我們能躬行实踐,修行这個忍字,就会有大成就。在金剛经上說:「一切有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一切法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境界。每天所遭所遇,都叫一切法。在这個時候,面对現实,能認識眞相。要人來辦事,不要事來辦人。能看破放下,就得自在。我有一句妙法,在美國使用的,就是「一切OK」。怎样都可以,什么都沒有問題,这就是忍。天地間的一切事,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应該这样來观想,就不会執著了。所謂「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擾之」。
为什么会起煩惱?就因为愚痴。若是有智慧,絕对不起煩惱。煩惱是從无明那里來的,怎样才能沒有无明?就要修戒定慧,有了智慧光明,就能照破无明的黑暗。煩惱即菩提,把煩惱翻过來就是菩提。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煩惱。不要在煩惱外边,另找菩提,菩提就在煩惱中。有人主張断煩惱,我主張不要断煩惱。为什么?因为煩惱即菩提。如果把煩惱断了,那么,豈不是也把菩提也断了嗎?断個什么?有什么可断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囘頭就是岸。只要觉,就是菩提;若是迷,就是煩惱。煩惱包括菩提。菩提不会用,就是煩惱。煩惱会用,就是菩提。如反掌之易,不要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去找菩提,那就錯了。要曉得发菩薩心也是这個人,生煩惱也是这個人;成佛也是这個人,做鬼也是这個人,而不是另外去找個人。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設有人想明白三世所有諸佛,就应該观察法界的情形,所有一切事和一切物,都是由自心所造出來的。
自心可以作佛、菩薩、緣觉、声聞。自心又可作天人、世人、修罗、畜生、餓鬼、地獄。这十法界的众生,都是唯心所造。有人說:「我不相信有鬼。」那么,你相信有佛嗎?他說:「當然相信有佛。」告訴你,佛是由鬼修行成的。所以說自心可以作佛,又可以为鬼。請看心字是「三點如星布,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佛为什么要說法?因为要度一切众生。所謂「佛說一切法,为度一切生;若无一切生,何用一切法。」古德說:「无心便是道。」眞正无心的境界,是「內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遠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俱无,唯見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这時湛然常寂(入定),寂无所寂,欲豈能生?欲念不生,就是眞靜。这不过是修行过程中一個小境界而已。慢慢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的境界,就是六根各有六种作用。能忍辱就能帮助精进、禪定、智慧。在法华经上說:「常不輕菩薩,見人就叩頭,口中还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雖然对人頂禮,可是增上慢的比丘,打他罵他。他也不改變初衷。在很遠的地方,就向人叩頭頂禮,还是說:『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增上慢比丘要打他,他站起就跑了。」我們修行忍辱法門,要学释迦牟尼佛被割解身体,不生瞋恨心。常不輕菩薩菩薩縱受尽打罵淩辱,也不生瞋恨心,这都是最好的榜样。
④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譯为精进。精进就是不懈怠。有人知道精进是好,但是还要懶惰。知道光陰寶貴,可是不愛惜,这是明知故犯。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失去寸金容易得,光陰失去難再尋」,这是廢話,可是要用它來鞭策我們懶惰的習氣。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把一寸的時光空过,就少了一寸的命光。古詩:「莫待老來方学道,孤墳尽是少年人」,不要等到老時才学佛,你們看那些孤墳所埋的人,都是年輕人。人生无常,不知何時就結束生命,所以要及時学佛。今天知道佛法,今天就要学佛法,不可等待到明天。明天!明天!永遠有個明天。等到死的時候,也不能学佛法,多么可惜呀!
精进要身精进、心精进,晝夜六時恒精进。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時,站在佛前,七天七夜,目不轉睛,瞻仰於佛,这才是眞精进。藥王菩薩,將臂燃燒供养於佛,表示誠心,这才是眞精进。过去諸佛菩薩,为求道业,布施性命,这是精进的表現。人人都有惰性,所以要用精进來鞭策,勇猛向前精进,不可向后撤退。学佛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則退。從前大叢林的規矩,是「多參夏学」。在冬天因为天冷,所以要坐禪,太冷的緣故不能多睡觉。在夏天因为天熱,所以要讲经說法。在美國金山寺,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要精进,沒有休息。
⑤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禪那波罗蜜?禪那譯为思惟修,又譯靜慮。所謂「妄想不生为禪,坐見本性为定」。坐禪就是把妄想逐走,坐的時間久了,才能有禪。古德說:「久坐有禪」。坐禪不怕腰痠、不怕腿疼,无论如何的疼,也要忍,打破疼關,就不疼了。坐禪会有种种境界來擾乱,但不要怕境界,要降伏境界。例如正在坐禪時,有隻老虎,要吃活人,嚇得你的魂魄飞出九霄云外,站起就跑。結果不知老虎到什么地方去了。一切唯心造,心定自然无境界。老虎來了,也不要跑。它不会吃你。为什么?因为这境界,是來考验你的定力夠不夠。來測验你參禪的功夫到什么程度。總而言之,不管什么境界,好的也罷,壞的也罷,不动其心,一切魔障便会化为烏有,就能降伏一切魔軍。
坐禪的方法,現簡单介紹。其实坐禪沒有什么妙法,就是端然正坐,結双跏趺坐。这种姿勢不容易昏沉或掉举,又可降魔,所以叫金剛坐。因为堅固,所以不容易傾倒。坐時,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時,舌尖頂上顎,生津吞下去,可以延年益壽。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因为可以接交任督二脈,調氣調血。氣血調勻,就百病不生。坐禪的功能,可以減少睡觉的時間,普通臥睡,需要八小時,坐单只睡四小時就夠了,而精力充沛,精神愉快。坐禪有不可思議的好处,所以我在美國極力提倡这种法門。
西天第十祖,脇尊者他一生脇不著席,也就是坐睡不臥睡。歷代的祖師,都是坐单,所以有大成就。坐单久而久之成为習慣,就不觉其苦,反而觉得舒服,所謂「習慣成自然」。假設沒有恒心,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當然不会有所成就。要有忍耐心,才会有成就。
⑥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般若波罗蜜?般若譯为智慧。为什么不翻譯过來?因为有五不翻的規定:(A)尊重不翻:如般若、菩提等。(B)多含不翻:如般若、比丘等。(C)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D)秘密不翻:如咒語。(E)此方无不翻:如閻浮提树、菴摩罗果等。这般若含三种義:(A)文字般若:就是经典的文字。用文字來說明观照和实相的道理。(B)观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经典,要观察要照明,才能瞭解眞实義。(C)实相般若:瞭解眞理之后,才知道諸法实相,也就是无相,无相无所不相。總而言之,因为有文字,而起观照。有了观照,而能证入实相。所以說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三者合为一体。有部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这部经是唐玄奘大師由印度取囘來的。玄奘大師在五十九歲正月開始翻譯这部经,经过四年而譯成。大師在六十三歲二月五日夜半而圓寂,这部经是大師最后譯出。大師所譯出的经典,有七十四部,總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中國四大譯经家之一。
⑦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慈?慈是給一切众生快乐。要为众生謀福利,就是无緣大慈。沒有緣的众生,也給他們快乐。⑧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悲?是拔一切众生的痛苦。要为众生解決困難,就是同体大悲,沒有怨親,一視同仁。要存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思想。⑨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喜?見到众生得到幸運和快乐的事,而生欢喜心,沒有幸災乐禍心,也沒有嫉妬心,只有喜悅心,这才是菩薩的行为。⑩菩薩怎样能得到圓滿的捨?把慈悲喜三心都捨了,沒有怨親平等心,也沒有愛憎之情。一切不著於相,沒有企圖的思想,所謂「施恩不求报」,这都是捨的表現。(未完)
华严经淺释60 : 无论那一位聽华严经一首偈頌,一入耳根便成道种
华严经淺释61 :有清淨心的众生所見的世界沒有染汚,这是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現
华严经淺释62 :你們研究便知:凡是有福报的人有很多執著,有很多染汚法
华严经淺释65 : 世界的成住壞空:每五百年有個小變化,80個五百年有個大變化
华严经淺释66 : 世界数量和佛刹中的微尘数一样的多,这些境界只有华严经才能表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67 : 聽到佛号能消滅无量的罪业:若是念佛号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68 : 在妙間錯因陀罗網世界的上边,有二十層世界
华严经淺释69 : 你的妄念不起心安定了,魔也降伏了,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平安无事
华严经淺释70 :在接法之前一定会有天魔來擾乱 这個魔很厲害,要小心絕不是戱论
华严经淺释71 : 參加讲经法会无论聽得懂或聽不懂,都有不可思議的好处
华严经淺释72 : 众生若是造惡业世界便現出險惡;若是造善业世界便現出美麗
华严经淺释73 : 研究佛法不要執著,要由小知大,由少知多,由近知遠,由淺知深
华严经淺释74 : 一切众生在宿世善根所感,才能遇到佛光明和妙音
华严经淺释75 : 凡是有福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庄严而清淨
华严经淺释77 : 修行人一定要結双跏趺坐才能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79 : 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苦集聖諦的名字有很多种
华严经淺释80: 修道人的敵人就是淫欲;不能断欲,不能去愛,就不能修道
华严经淺释82 :学佛法若起厭倦心就不会出離三界,時刻无厭倦心開悟就在一秒鐘之間
华严经淺释84 : 如果執著我,或執著我所,便入生死无法解脱
华严经淺释85: 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有法无德就会著魔障
华严经淺释86 :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名而已,凡是能說出來皆不是第一義諦
华严经淺释88 : 自己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諸业中沒有操作者,也沒有支配者
华严经淺释89 : 凡僧不能降福給众生,但是众生求福必須在凡僧面前來求
华严经淺释90 : 自己有眞实的德行說法才能起作用,无德无行便失去領导号召的價值
华严经淺释91 : 凡是教你吃虧,就是善知識;教你佔便宜,就是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