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76 :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十二    如來名号品第七

如來名号品第七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每位佛都有一万個名称。因为众生的記憶力太壞的緣故,所以諸佛慈悲,乃開会決定,由一万個名号減为一千。后來经过若干劫后,众生的記憶逐漸退化。一千個佛的名称,也記不清楚。諸佛又怜愍众生,大家又同來研究这個問題,乃減为一百個名称。又经过若干時期,众生还是觉得太多了,以后便減为十個。從此之后,每位佛都同有十個名称。是那十個名称呢?

⑴如來:如是乘如实之道,來是來成正觉:也就是乘如实之道,來成正觉。在金剛经上說:「如來者,无所從來,亦无所去,故为如來」。又者,如是理的本体:來是事的名相。这就是理事无二。在根本的宗旨,理事和合,理事无礙,这就是如來。⑵应供:佛是应該受人天的供养,应該受世出世間人的恭敬,所以叫应供。⑶正徧知: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見。佛說法的理是正確,智慧的光是普徧於一切,所以叫正徧知。

⑷明行足:佛不生种种煩惱心,是名为明足:也就是天眼明,能知現在世一切法:宿命明,能知过去世一切法:漏尽明,能知未來世一切法。佛修六度万行,为行足。所以合称为明行足。⑸善逝世間解:善逝就是到眞善美的地方去,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世間解就是佛能完全瞭解有情和无情世間的智慧。

⑹无上士:佛的智慧最高上,沒有可比的。佛已经修证了沒有可修证的地位,所以叫无上士。⑺調御丈夫:佛用德來化导为調,以威來制伏为御。佛是調御三界众生的大丈夫。⑻天人師:佛是天人的大导師。師是規範,說五乘教,利益众生,開导众生。

⑼佛:此是半梵語,具足应叫佛陀耶。英文譯为「不大耶」。也可以說也不大、也不小。「不大不小,非去非來,微尘世界,交映蓮臺」。佛也不大,可以「在一毫端,現宝王刹。坐微尘里,轉大法輪」。(可以在一根毫毛頂端,現出一個大世界,这是小中現大的境界)。佛也不小,可以在一粒微尘容納三千大千世界(將十方世界縮到一粒微尘中,这是大中現小的境界)。佛能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大小无礙,所以說不大不小。

佛到什么地方去呢?佛沒有到什么地方去。佛從什么地方來呢?佛也沒有從什么地方來。为什么不來不去?因为佛的法身,是尽虛空、徧法界,无在无不在的。在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里,諸佛的光明是互相交映,而无障礙。此佛光照耀彼世界,彼佛光照耀此世界。互相放光,普照法界,所以叫交映蓮臺。也可以說是多,也可以說是一,一多无二。一多无礙,大小无礙,彼此无礙,种种无礙。这是佛的境界,有不可思議的作用。

佛有三种意思。佛譯为觉:⑴自觉、⑵觉他、⑶觉滿。凡夫是不觉,二乘是自觉,菩薩是觉他,佛是觉滿。⑴自觉: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能廻光返照,反求諸己,有这种反省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自己不会糊涂。不糊涂就是眞明白。眞明白就能利益众生。⑵觉他:就是对自己有好处,对他人也有好处。这是自利利他的思想。⑶觉滿:佛在往昔的時候,曾经作过鹿王,雖然是鹿王,但能感化國王改惡向善,发菩提心。佛在因地的時候,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利益众生,自觉圓滿了,觉他也圓滿了——这就是觉行圓滿。所謂「三觉圓、万德備」,故名为佛。

(10)世尊:佛是世出世尊。出是超出三界。最尊敬的人。我們想学佛,首先要利益众生,不能只顧利益自己。現在世間人,顚顚倒倒。我們修道人的責任,是要開导他們、領导他們,助他們走向平坦大道,不要着迷,不要瘋狂。这就是自觉觉他的工作。修多了,就能圓滿。所謂「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这一品在华严经中列为第七,所以叫如來名称品第七。在前边六品是普賢菩薩在菩提道場,承仗諸佛大威神力而演說的。現在这第七品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普光明殿,承仗諸佛大威神力而演說的。在第一会說了六品。在第二会也說六品,現在是第二会的開始。在前边所讲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現在这一品是說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定能得到圓滿的果位。也就是种什么因?便結什么果。种菩提因,便結佛果,所以叫修因契果生解分。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觉。

在說完毗盧遮那品之后,如來名号之前。世尊在摩竭提國(在印度恒河流域的下游),阿蘭若(寂靜处)菩提树下金剛座上,始成正觉。佛在雪山(喜馬拉雅山)修苦行時,一天只吃一蔴一麥。跟他同修的人有五人(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摩男俱利),其中有三人認为这种修行太苦了,忍受不住,便離開雪山,來到鹿野苑修道。佛在雪山苦修了六年,但仍不開悟,解不開了生脫死的結。乃放棄苦行,到尼連禪河洗除多年來身上所積的汚垢,又接受牧女牛乳的供养,才恢復体力。这時憍陳如和跋提二人看佛如此作为,誤認为佛生出退轉心,於是也離開佛去到鹿野苑修道。佛一個人來到正道山菩提树下,金剛座上,結双跏趺坐時,发大誓愿:「若不成佛,不起此座!」这样一坐就坐了四十九天。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乃三歎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证得。」開悟后,乃在二十一天時間內,說完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於普光明殿,坐蓮华藏師子之座。

佛在普光明殿(位於摩竭提國菩提树东南約三里,尼連禪河曲。傳說是該河龙王,見佛初成正觉,在树下露坐,所以为佛造此殿。乃用七寶所造,普放光明,所以叫普光明殿),坐在无穷无尽蓮华藏師子之座的上边,而为諸法身大士演說妙法。

妙悟皆滿。二行永絕。达无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轉法。所行无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佛有二十一种功德,現在只略释十种功德於下:1)妙悟皆滿:妙是不可思議,悟是觉悟。为什么說妙悟?因为这种觉悟,是超出一般人所觉悟的道理,是最高无上的,所以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觉悟到極點,所以叫滿。換言之,就是沒有再可以觉悟的,所以佛又叫无上士(沒有比佛再高的智慧),到了自觉也圓滿、觉他也圓滿、觉行也圓滿的程度,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境界,所以叫妙悟皆滿。妙悟可以說是妙觉,也可以說是善觉,又可以說是正觉。因为「妙」在梵文叫蘇,有三個意思;可以譯为妙、也可以譯为善、又可以譯为正。總而言之,这個名詞,是說佛德无不備、智无不滿、福无不俱。佛的德相、智慧、福报都圓滿了,所以叫妙觉皆滿。

在下边九句,皆從妙觉皆滿生出來的。妙觉皆滿是總,總括其他九句的意思。下边九句是別。總为別之總,別为總之別。

⑵二行永絕:二行就是煩惱行和所知行。煩惱行:是凡夫現前,只有煩惱。无论什么事情?如不滿意,即发脾氣。发脾氣就有煩惱。煩惱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是從自私自利那里來的。凡事对自己沒有好处,便发脾氣。若有事情,或妨礙自己的利益,或損害自己的名譽等,都会生煩惱。若能无所謂,对一切事放得下,不斤斤計較,一切原諒人、寬恕人、那么还有什么煩惱呢?所以最輕的煩惱也要永遠断絕,因为煩惱能障礙发菩提心。

所知行: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障所知。因为有所知障,就被所知所障。二乘人有所知障。他們說:「我能修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我可以了生脫死。我們所知的一切法,都是佛所說的。大乘法不是佛說的,而是偽造的。」他們处处以「我」为前提,所以說小乘人,小知小見,小心小量。所謂「中道自化」,既是半途而廢,而不愿前进。二乘人最多能知八万大劫以內的因果,而不知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这是知近不知遠。有所知,有所不知,知凡不知聖。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等觉不知妙觉」,只差一點就不知道了。好像小学生不知中学生所讀的書,中学生也不知大学生所讀的書,大学生也不知研究生所讀的書,是一样的道理。沒有到那种程度,就不知那种境界。二乘人观察凡夫清清楚楚:你心所想、身所作、他都曉得。可是聖人在打什么妄想?他就不知道了。菩薩預備行什么行門?二乘人就无法可知,因为他的观察力达不到菩薩的境界。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想出家修道,來到祗恒精舍求出家。不巧佛外出应供,不在精舍。那些大罗漢,運用神通力來观察老人的因緣,卻找不出一點老人曾种过出家善根的蛛絲馬跡。为什么?因为他們只知八万大劫以內的因緣。大家观察之后,实在找不到半點善根,乃拒絕老人的要求,不欢迎老人參加僧團生活。这些大阿罗漢对老人說:「老先生!因为你沒有出家的善根,所以你不能出家。常言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种菩提』。你沒有种菩提,想出家是不夠資格的,請你囘去吧!」老人一聽,很失望的說:「我觉得人生无常,苦多乐少,是眞心想修行,求得解脫。並不是想依佛穿衣、賴佛吃飯。請諸位尊者慈悲,破例收我作個小沙彌!」

老人再三懇求,但仍不得允許,於是垂頭喪氣走出祗恒精舍。他越想越傷心:「佛的弟子不慈悲,說我沒有善根,那么,我在什么時候,才有善根?才能出家?」於是边走边哭,不知不觉走到恒河岸上。他抬頭一望,河水奔流,觉得自己前途茫茫,不如投河,一切清淨,一了百了!正要投河之時,觉得身体被佛托住。佛問他:「老人家!你在作什么?不要想不開,这是最愚痴的行为!」老人囘首一看,看原來是一位出家人,便很悲哀的說:「我想出家修道,到祗恒精舍去,可是佛的弟子不准我出家,說我宿世沒有种出家的善根。我觉得活著沒有意思,不如來此一死,反而清淨!」佛乃安慰他說:「你不要自殺,要知道人身難得,应該拿出勇氣活下去,我准許你出家。」老人含淚問道:「你是誰?」佛很慈祥的說:「我就是你想見的释迦牟尼佛。」这時,老人破涕为笑,向佛頂禮,跟佛囘到精舍。佛为老人举行三皈依的儀式,允許他正式參加僧團的生活。这些大罗漢,都莫名其妙,但又不敢問佛。

这位老人,出家之后,朝暮勤精进,不久之后,即证得阿罗漢的果位,这時那些大罗漢便起了懷疑?觉得这种违背常情,不合乎佛所說的因果律,於是便去請佛開示——是什么因緣使令老人证果?佛对他們說:「你們只能知八万大劫以內的事,而不知八万大劫以外的事,这位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是個樵夫,天天到山上砍柴。有一天,在山上遇到老虎。於是他爬到树上去避虎。这隻老虎很聰明,用牠的牙來啃树幹。正當树搖搖欲倒的時候,樵夫驚恐万分,心中一急便脫口而出:「南无佛!」这一声佛号,將老虎嚇跑了,而樵夫的生命也得到了安全。这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脚。如果他能時時念,刻刻念,便能往生到極乐世界。就因为这一声「南无佛」,所以他有資格出家,你們是知近不知遠,知凡不知聖。你們是有所知,有所不知。」这時,大罗漢才明白了前因后果。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聖人。佛的煩惱行也沒有了,所知行也沒有了,所以叫二行永絕。

⑶达无相法:达是通达。通达就是明了。明了什么?明了无相法。无相法是什么?就是清淨本然,妙眞如性。清淨本然就是清淨,不需要增一點,或者減一點,就是不增不減。无相法,是不著一切相。怎能不著一切相?怎能二行永絕?就要妙悟皆滿。若能妙悟皆滿,就能二行永絕,也能达无相法。这都是有連帶的關係。

⑷住於佛住:佛住於大悲,隨時隨地利益一切众生。佛又常往於聖住,天住、梵住。什么是聖住?聖就是声聞,緣觉、菩薩三乘人。他們住在一切三昧中。什么是天住?天人住在六欲天。有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即是天住。什么是梵住?住在色界或无色界。有无量心,即是梵住。什么是佛住?就是以平等大悲,常常利益一切众生,即是佛住。

⑸得佛平等:能证得清淨本然,妙眞如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都是妙化无礙,不可思議,和佛一样,所以得到佛平等。

⑹到无障处:就是证到无障礙的境界。怎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須要修行,修六度万行,用戒定慧來对治貪瞋痴。若无貪瞋痴,那就沒有障。我們從无始到現在,为什么不成佛?就是因为沒有把貪瞋痴三毒消滅除尽。

我們天天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可以把「勤」字,改为「懶」字,这样就變成「懶」修戒定慧——既不持戒、也不習定、更也不修慧。自己騙自己說:「今天懈怠一天,明天一定勤修戒定慧。」等到明天,又沒有睡醒觉,精神不足;不如再等明天,一定勤修戒定慧。明天!明天!明天!把一生的明天都过去了,結果沒有勤修戒定慧。所以改为「懶」修戒定慧。

懶修戒定慧,就不能息滅貪瞋痴。把「息」字改为「不」字,變成「不」滅貪瞋痴。这三毒越多越好。无论什么,都要貪取,永无厭足。貪美色、貪名利、貪享受。貪之不得,便生瞋心,有了瞋心,便起怨恨。就怨天尤人,这种思想產生之后,就生出痴心。有了痴心,就犯了殺盜淫之戒,这样就得不到解脫。若能勤修戒定慧,便能息滅貪瞋痴。这样就沒有執著,而得到解脫。无有障礙,才是眞正得到自由了。

⑺不可轉法:就是所有的经典裡所說的教義,外道是破壞不了的,換言之,不被外道的邪知邪見謬论所动搖。这句经文,特別強調,絕对不被外道邪說所动搖。尤其无定力的人,要格外謹愼,小心誤入歧途。淺而言之,受了佛教三皈依之后,不能在去天主教堂受洗,或者到耶穌教会信上帝。總而言之,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向上。但是要信有智慧有眞理的教,一定要有擇法眼,要选择了生脫死的法來修行,这样才可以不受六道輪廻之苦。切記!一切一切不要被境界所轉,而要能轉變境界。

⑻所行无礙:就是所有一切的行为,无所障礙;所行所作,所遭所遇,任何种种境界來臨,都不被其所轉。遇到逆境界,要轉境界。遇到順境界,也要轉境界,这样才能背尘合觉。否則,隨著境界轉,同流合汚,就背觉合尘,就违背修道的宗旨。

⑼玄不思議:佛所設的教,所說的法,都是不可思議。所謂「言語道断,心行处滅」。想及言語說出來,也說不出來;想用心念去思索,也沒有法子思索。言語的道路已经断了,心想行的地方也沒有了——这就是不可思議。所謂「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口想說話,但說不出什么來,言語已经沒有了。心想攀緣,但念慮已经死了——这就是不可思議。

⑽普見三世:就是普徧見到过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境界,如在目前。无论事相、或者理论,都記得清清楚楚,絕对沒有錯謬。普見是上知无始,下知无終。无始无終,无內无外,无大无小。不去不來。这就是普見的境界。

與十佛刹微尘数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处。悉從他方而共來集。

在前边說佛有十种德行。現在又說有很多大菩薩在一起。有多少?有十個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等觉菩薩(他們的德行都达到標準,所以住於聖位)。这些大菩薩,都是在这一生之中,就可以候補佛位。他們都是等待机緣成熟,即刻成佛,列如當來下生彌勒菩薩,就是候補佛位,現在住於兜率天宮內院,等待机緣而降生人間成佛。一生有三個意思:⑴降生,從兜率而降、一生補处,而成为佛。⑵在天上的一生,然后成佛。⑶在人間的一生,來到人間,就候補佛位。

一生又有四种說法:⑴方便變易生死。⑵因緣變易生死。⑶有有變易生死(有今生有來生、有前生有今生)。⑷无有變易生死(沒有生死。所謂「所作已辧,不受后有」)。这些大菩薩,都沒有生死。在一生補处,即將成为佛。現在这些大菩薩皆從十方來到普光明殿親近於释迦牟尼佛,大家同時一齊來集会。

普善观察諸众生界、法界、世界、湼槃界、諸业果报、心行次第,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为无为,过現未來。

这些大菩薩,都是证入聖位,都得到妙观察智,所以能普善观察一切众生的因緣。有什么因緣?就作什么众生?所謂「种因結果」。如是因、如是果。若有貪心,就作餓鬼众生。若有瞋心,就作地獄众生,若有痴心,就作畜生众生。众生界是无量无边的。列如研究狗的因緣——牠为什么作狗?因为牠有慳貪不捨的心,作了狗之后,还替主人看守門戶。再研究鷄的因緣——牠为什么作鷄?因为牠愛打妄語。牠生下蛋之后,便叫「过大!过大!」这個意思是說:「我的蛋特別大,胜过其他的蛋!」。这是騙人,所以牠犯妄語戒。其实牠造的罪过很大,所以牠很坦白說出來:「过錯过大!过錯过大!」。

總而言之,众生各有各的性。馬牛羊、鷄犬豕,各有各的因果,这些大菩薩,一观察众生的因緣,便知为何要作这一类众生的因果。这样作了众生,就迷了法界。法界就是清淨本原的自性。因为一念糊涂,就來到这個世界。众生在世界中,好像微尘在虛空飄拂,忽高忽地、忽上忽下、忽然而天上、忽然而地獄、飄飄蕩蕩、隨业力而受果报。若能发菩提心,認眞修行,证得常乐我淨涅槃四德后便不再在生死中輪轉。

所有一切业障,一切善业惡业,所受的善因果、惡因果,有种种不同。在心里所要作的业障,是有次第的。那個是先、那個是后。先得先受果报,后的后受果报。換言之,先作什么业?就先受什么果报。后作什么业?就后受什么果报。这样迷來迷去,迷到报应的漩渦里得不到解脫。

如果有一天,某個众生遇到一切经典,內包含著一切无上妙法——就是一切文義——於是便得到出世的法門。就在这世界便能超出世界,不是離開这個世界,才能出世界。換言之,就在世間上,便能出世間。六祖大師曾经說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觉,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你想出世,你想成佛,就要在世間法裡觉悟。如果觉悟了,就能出世。不是離開世間法,再去找另外的出世法,離開世間覓菩提,好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在烏龜身上找羽毛,是一样的可不能,永遠找不到的!所以出世法就在世間法裡包括著,菩提就在煩惱包括著。不能離開煩惱,另外去找菩提。若是離開煩惱,也沒有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煩惱,我常說:「菩提是水、煩惱是氷。可是水不是氷,氷不是水。水凝結为氷、氷溶化为水;水氷一体,而作用不同。煩惱和菩提也是这样的道理。」氷是因水而成氷,水是氷化而为水。众生若能觉悟,就是佛。若是迷惑,就是众生。所謂「迷者众生觉者佛」。众生和佛的名称雖然不同,可是自性相同,本來是一個,都有佛性。

有为法是有形有相、有所作为的法。无为法是无形无相、无所作为的法。可是有为有尽,无为无穷。这些大菩薩得到大智慧,过去一切佛法也知道,現在一切佛法也知道,未來一切佛法也知道。有人聽到「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这兩句話之后,自己便觉得非常高興,說:「我就是佛!」乃教所有的人,都称他为佛,不要叫他的名字。这個消息声明之后,有人叫他为佛,也有人不叫他是佛。他便发脾氣,斥問那個人:「你为什么不叫我为佛?我要对你不客氣了!」那個人說:「就因为你对人不客氣,不夠資格作佛,所以我不叫你是佛。佛对一切众生,都有慈悲心,不会发脾氣。你想要作佛,首先应該沒有脾氣,沒有煩惱。你現在还有脾氣,还有煩惱,所以你还是众生。」这一當頭棒喝,使这人頓時清醒过來,從此以后,他便認眞修行,絕对不发脾氣,果然证得佛位。

佛是眞正有道德的聖人,沒有自私心、求名利心,沒有執著心。雖然說众生就是佛,但是要断絕執著才能成佛。所以佛才說:「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证得。」我們切記,不要誤解众生是佛。佛是一步一步修行而成就的。若是不修行,无论到什么時候,仍然是众生。若能修行,返本还原,便能眞正開悟证果,了生脫死。到了「三觉圓,万德備」的程度才是眞佛。众生就是水結成的氷,佛就使氷所化的水。本來水氷是一性,但是形相不同,一個是液体,一個是固体。用氷打在人頭上,可以把人打死;用水潑在人身上,不会令人受傷。这是比喩的說法。沒有修行的人,隨隨便便說自己是佛,是不可以的。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愿隨所乐。開示佛刹、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淨、佛所說法、佛刹体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大菩提。

在这個時候,这些有德行的大菩薩,都作这样的思惟:假設世尊怜湣我們,我們想請世尊慈悲愿隨所乐,開示这十個問題。⑴什么是佛刹?⑵什么是佛住?⑶什么是佛刹庄严?⑷什么是佛法性?⑸什么是佛刹清淨?⑹什么是佛所說法?⑺什么是佛刹体性?⑻什么是佛威德?⑼什么是佛刹成就?⑽什么是佛大菩提?这十個問題,在下边有所解释。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种性不断故。救護一切众生故。令諸众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淨除一切雜染故。永断一切疑網故。拔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著处故。

这些一生補处有德行的大菩薩,他們思惟前边十個問題之后,又想出十個緣故:好像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世出世之尊。为教化众生,都有这十种道理。

⑴为成就一切菩薩故:一切諸佛來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行菩薩道,然后成就一切菩薩的果位的緣故。菩薩是半梵語,具足是菩提薩埵。菩提譯为「觉」,薩埵譯为「有情」。觉有情是觉悟的一位有情众生;也可以說是有情觉,即是有情众生中的一位觉悟者。觉就是智慧劍,凡举心动念或有欲念,这把智慧劍能斬尽殺絕,永断后患。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觉遲」。欲念起來,你能举起智慧劍(金剛寶王劍,也是斬魔劍),把欲念隨起隨斬,斬就是觉悟。能觉悟,就能摧制欲念。要研究它從何处來?因为六根遇到六尘的境界,就生出欲念。既然知道欲念是從境界而來,那么,应該怎么辦呢?应該見如不見。所謂「眼观形色內无有,耳聽尘事心不知」,也就是「对境无心」。对著境界,不生其心,这就是觉。能有觉悟的心,就有辦法。就怕欲念起,而你跟著欲念跑,隨著境界轉,沒有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定力。这样就越迷越深,最后就会墮落到三惡道裡(畜生、餓鬼、地獄)。

人为什么会愚痴?就因为迷的太深,不知道觉悟,所以还是众生。菩薩是觉悟的众生。他們以前也是和我們一样,是迷糊众生,但是他們能一天一天的修行、一年一年的修行、一生一生的修行、一世一世的修行、一劫一劫的修行。修行時間久了,经过三大阿僧衹劫后終於成佛。要知道菩薩和佛,都是從修行中逐漸而成就的,並非僥倖得來的。

⑵令如來种性不断故:十方三世一切佛,为什么要教化众生行菩薩道呢?因为不令如來种性断絕的緣故。为什么要成就菩薩果位?就是想令如來种性繼续延長的緣故。⑶救護一切众生故:为什么令如來种性不断?就因为想救護一切众生。众生在水深火熱的三界火宅中,处境非常危險,十方痛苦,所以佛愿救護一切众生,離苦得乐,发菩提心,早成佛道。

⑷令諸众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众生沒有安全,沒有快乐。因为中了「三毒」的害,使得身心麻痹、顚顚倒倒、迷迷糊糊,終日醉生夢死,從有行屍走肉的驅殼。即不知出離「五濁惡世」的穢土,又不知尋找「常乐我淨」的淨土。所以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普度众生,为令众生永離一切煩惱的緣故。⑸了知一切諸行故:为使众生知道修行是出離苦海的緣故,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寶筏。只要專一去修一個法門,都能达到彼岸。⑹演說一切諸法故:佛为使众生永離煩惱,了知諸行的緣故,所以說一切諸法。令众生依法修行,既能清淨,而得解脫。

⑺清除一切雜染故:为什么要为众生說一切諸法?因为令众生的痴心妄想,狂心野性停止,不生一切雜染法(好財、好色、好名、好食、好睡),要把一切垃圾(妄想)掃除乾淨,不留半點的雜染。⑻永断一切疑網故:先把雜染思想淨除,然后才能永断一切疑網。如果对佛起懷疑心,对法不生信心,有了这种思想,就好像被網所困,永不自由。这种自由,是指眞正的自由,能控制生死,不受閻王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入涅槃,來去自由,无有障礙。⑼拔除一切希望故:凡是有希望,就是有貪心。无有所求,便无貪心。有貪心便有執著,有執著便不解脫,所以要拔除一切希望。希望開悟,希望成佛,这也是妄想。大家切記!只求修行,不求希望。所謂「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沒有企圖心,才能拔除一切希望。要有「是道則进,非道則退」的擇法眼,也就是說,合乎道理的就向前进,违背道理的就向后退。修道人应該注意这一點!

⑽滅壞一切愛著处故:经过无量劫那么長的時間以來,修道人沒有成佛的原因,就是沒有滅壞一切愛著处的緣故。愛著处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有所執著。

释迦牟尼佛能把國城妻子都捨了,一心一意去修道,最后功德圓滿,而成为佛。你們誰有释迦牟尼佛这种毅力,这种勇猛,誰就能成佛。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廻向、十藏、十愿、十定、十通、十頂。

这些大菩薩又提出三十個問題。这十個問題是問因,在后边二十個問題是問果。他們祈求我佛慈悲,說出一切菩薩的十种「住」:⑴发心住⑵治地住⑶修行住⑷生貴住⑸方便具足住⑹正心住⑺不退住⑻童眞住⑼法王子住⑽灌頂住。一切菩薩所修的十种「行」:⑴欢喜行⑵饒益行⑶无瞋恨行⑷无尽行⑸離痴乱行⑹善現行⑺无著行⑻尊重行⑼善法行⑽眞实行。一切菩薩应有的十种「廻向」:⑴不壞廻向⑵救護众生離众生相廻向⑶等一切佛廻向⑷至一切处廻向⑸无尽功德藏廻向⑹隨順平等善根廻向⑺隨順等观一切众生廻向⑻眞如相廻向⑼无縛解脫廻向⑽法界无量廻向。一切菩薩所具足的十种「藏」:⑴信藏⑵戒藏⑶慚藏⑷愧藏⑸聞藏⑹施藏⑺慧藏⑻念藏⑼持藏⑽辯藏。一切菩薩所得的十种「地」:⑴欢喜地⑵離垢地⑶发光地⑷燄慧地⑸難胜地⑹現前地⑺遠行地⑻不动地⑼善慧地⑽法云地。一切菩薩所发的十种「愿」:⑴禮敬諸佛⑵称讚如來⑶广修供养⑷懺悔业障⑸隨喜功德⑹請轉法輪⑺諸佛住世⑻常隨佛学⑼恆順众生⑽普皆廻向。一切菩薩所修的十种「定」:⑴普光定⑵妙光定⑶次第徧往諸佛國土神通定⑷清淨深心行定⑸知过去庄严藏定⑹智光明藏定⑺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定⑻一切众生差別身定⑼法界自在定⑽无礙輪定。一切菩薩所得的十种「通」:⑴善知他心智通⑵无礙清淨天眼智通⑶知过去際劫宿住智通⑷知尽未來際劫智通⑸无礙清淨天耳智通⑹住无体性无动作一切佛刹智通⑺善分別一切言辭智通⑻无量色身庄严智通⑼一切法智通⑽入一切法滅尽三昧智通。一切菩薩修到最上的十种「果位」等觉因位之極,通称为頂。一切菩薩都这样思惟,希望佛为我們大家開示这十种道理,令我們瞭解。这十种問,在下边经文中有一一解答。等讲到該文時,便会明白。現在先把名詞說出,令你們在腦海中有個印象。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如來力、如來无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自在、如來无礙。

諸大菩薩又思惟,愿佛怜愍,再說出佛的地位、佛的境界、佛的神力、佛所修的行門、佛所有的十力、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定力、佛的神通、佛的自在、佛的无礙境界。希望佛慈悲为我們開示,令我們大家明瞭,眞是无任感恩。

如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胜。

这些大菩薩又提出十個問題,請佛開示。如何是佛的眼?如何是佛的耳?如何是佛的鼻?如何是佛的舌?如何是佛的身?如何是佛的意?如何是佛的辯才?如何是佛的智慧?如何是佛的最胜?

愿佛世尊,亦为我說。

諸大菩薩在思惟这四十個問題。愿佛世尊,也为我們(一生補处等觉菩薩)說一說以上种种的境界、种种的道理。(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60 : 无论那一位聽华严经一首偈頌,一入耳根便成道种

华严经淺释61 :有清淨心的众生所見的世界沒有染汚,这是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現

华严经淺释62 :你們研究便知:凡是有福报的人有很多執著,有很多染汚法

华严经淺释63 :无论什么经典其眞理都是一样,就是断欲去愛

华严经淺释64:  我們聽华严经要把心量放大,尽虛空徧法界

华严经淺释65 : 世界的成住壞空:每五百年有個小變化,80個五百年有個大變化

华严经淺释66 : 世界数量和佛刹中的微尘数一样的多,这些境界只有华严经才能表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67 : 聽到佛号能消滅无量的罪业:若是念佛号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68 : 在妙間錯因陀罗網世界的上边,有二十層世界

华严经淺释69 : 你的妄念不起心安定了,魔也降伏了,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平安无事

华严经淺释70 :在接法之前一定会有天魔來擾乱 这個魔很厲害,要小心絕不是戱论

华严经淺释71 : 參加讲经法会无论聽得懂或聽不懂,都有不可思議的好处

华严经淺释72 : 众生若是造惡业世界便現出險惡;若是造善业世界便現出美麗

华严经淺释73 : 研究佛法不要執著,要由小知大,由少知多,由近知遠,由淺知深

华严经淺释74 : 一切众生在宿世善根所感,才能遇到佛光明和妙音

华严经淺释75 : 凡是有福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庄严而清淨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上感应篇目录01--40(未完)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