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90 : 自己有眞实的德行說法才能起作用,无德无行便失去領导号召的價值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隨貪瞋痴,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无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在勤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后,就在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法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佛以前曾经說过,假設有任何众生,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依法修行,就能完全断除所有一切的煩惱。那么为什么緣故,仍然有受持正法,而煩惱不除断,无明不能破除者?这是什么道理?希望上首你開示。

一般修行人,受持正法,可是貪心还未断,瞋心也未断,痴心更未断。不但未断,反而跟著它跑,又隨著貢高我慢跑,又隨著覆藏煩惱跑。有过失不敢承認、不敢坦白、不敢懺悔,恐怕人知道,这样覆藏罪业,永不消除。又隨著忿恨煩惱跑,心不平为忿,忿極而怨,怨極而恨,恨極而惱,惱極而发。发无明火,燒掉理智,感情用事,大发脾氣,造成不良的后果,便失去道业。又隨著嫉妒跑,就是幸災乐禍的心理在作祟,恨人家有,笑人家无。凡是同学同事同行同修等,都含有嫉妒心理,因为人有爭強好胜心,總要比人強,要胜过他人,否則就心魔作怪,发生妒嫉。又隨著慳貪不捨地跑,就是不布施,沒有慈悲心,不但不同情人家的困苦,反而說些風涼話。这种人,比比皆是。又隨著誑語跑,就是无中生有,不說眞实話。或者挑撥是非,誹謗他人名譽,造口业,將來会墮到拔舌地獄。又隨著諂媚奉承跑,就是拍馬屁的作風。所謂「見上彎腰,見下鼓肚」的勢利眼,这是小人作風。常言道:「人敬有,狗咬醜」,这是一般常情。可是獻媚的人,就是搖尾乞怜的狗。本來修行正法的人,不应該有这些行为。但是被这些勢力所轉,这是什么原因?沒有那一個众生,能離開心而受持正法。为什么不但沒有断煩惱,反而又生出許多的煩惱?这個道理,我实在不明白,請上首詳細解释一番。究竟是什么緣故?」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这個時候,这位法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种种的問題。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实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法首菩薩說:「佛的弟子!請你仔細來聽,我用眞心來答覆你所問的道理。这种眞实義貴不在多,而在精」,雖然能誦华严经、妙法蓮华经、楞严经、金剛经、圓觉经等等,但是不依法去修行,是一无用处。好像說食数宝一样,能把滿漢全席一百零八道大菜的名字說出來,結果还是餓著肚子。譬如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数鈔票,自己一无所有。学佛法,不是恃著多聞,就可入如來的法門裡。好像調达(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都是有智慧,又多聞,但是他們反而誹謗佛法,結果二人生入墮地獄,就是活著的時候,陷入地下。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在大水中漂流,心生恐懼,怕被大水所淹死,縱使口中很渴,也不敢喝水。寧可渴死,也不張口。众生对佛所說的法,僅僅受持、研究、瞭解,但不去修行,是沒有用处;多聞也是这样的道理,博广多聞,乃是皮毛的理论,不是实際功夫,也不是基本修行的法門。所謂:「說一丈,不如行一尺」,比較有立竿見影之效。好像躺在床上学游泳的技術,研究非常透徹明白,等置身水裡,实地去游泳時,則手忙脚乱,輕者喝一肚子水,重者有生命危險,这是理论和经验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說明。佛法就是大水。众生在大水中浮著,就是研究佛法。怕被大水淹死,就是无明。不愿捨棄煩惱,就是不敢喝水,所以說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饍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準備最精美的飲食,自己餓時,也不吃这份豐富營养的飲食。好像对佛法不認眞修行的人,只研究文字般若,研究來,研究去,知道很多的道理,可是沒有去修行。这又好比研究藥方上的藥性如何?是溫性还是涼性?是補藥还是瀉藥?可是不照方吃藥,結果執著煩惱病仍然存在,这是自己的錯誤。这样色香味俱全的菜不去吃,有什么用处?多聞就是这样,總而言之,說的好,說的妙,不修行,不是道。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位良醫,善於診脈,善於处方,对症下藥,藥到病除,有起死囘生之功,无论什么疑難雜症,皆能妙手囘春,济世活人。可是自己有病時,就束手无策,毫无辦法,手忙脚乱,不知吃什么藥为宜。为什么?因为自己的頭腦已经不清楚了,好像刀刄雖利,但不能切自己的柄是一样的道理。在佛法中,貪圖多聞,不去修行,好像醫生治不了自己的病是一样的道理。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天天替人家数財宝,替人家管理金銀,可是自己一无所有,連半分錢也沒有。在佛法中,只知学習经典中的義理,不去依法修行,就不能断欲去愛,实際毫无用处。多聞就是說食数宝,最后还是個穷漢。佛教化众生,令其修行正法,若能認眞修行,一定得到利益。若是不修行,一定得不到法益,所以說实行才是道。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生在帝王之家,可以作太子,富有四海,權重天下。可是在王宮中,受到飢餓、受到寒冷。有沒有这個道理?既然生在富貴之家,怎会受飢受寒?这是不可能的事。在佛法中,不修不行,只知義理,知道再多再广,不去躬行实踐,也无用处。研究佛法,知一點行一點,才有大用,所謂「知行合一」。好比跛子和瞎子一样,瞎子能行不能知,跛子能知不能行。如果二人合作,互相帮助,即达目的地。学佛法,信解行证並重,如车之四輪,才能到达彼岸。四缺一,就行不得。停在半途,不能前进,所謂「半途而廢」,那就前功尽棄。多聞不修行,也如生在帝王之家,飽受飢寒是一样的。

如聾奏音乐      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聾人,演奏音乐,是供人欣賞,悅人之耳,而自己不聞,奏的是好是壞?自己不知道。音乐好像佛法,有人知道佛法是好的,可是自己修行不修行,自己不知道(应該知道,如果不知道,那是打妄語)。聾人奏乐,合不合乐譜?音律走調否?自己不曉得,在佛法貪求多聞,不注重修行,和聾人奏乐是沒有兩样。

如盲繢众像      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盲人(无明很重),他会画很多的像,可是自己看不見,只能供人欣賞。聞到佛法,明白佛法,不去修行,貪求博学多聞,和盲人繪画是一样的情形,实在可怜!

譬如海船師      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航海家,成年整月在海上,以海为家,有駕駛的技術,有航行的经验。他上知天文,以星斗的位置,能在黑夜大海中,辨別方向;下知地理,以海水的流动和顏色,就知道何处有暗礁,何处是旋流,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仍然死在海中,为什么?因为技術沒有到極點的緣故,所以容易发生海難,而喪失生命。学佛的人,只讲口頭禪,会說不会行,只求多聞,而不修行,如同海船師一样,死於海中,他自己不能了生脫死。

如在四衢道      广說众好事

內自无实德      不行亦如是

好像有人,在十字路口,四通八达的地方,當众演讲,教人广修善事,勸人普济布施,令人修福修慧。說得天花乱墜,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可是他自己无德无行,便失去領导号召的價值。我們修道人,自己有眞实的德行,說法才能起作用。眞实德行從什么地方來?是從自利利他那里來的。總之,要利益他人、要帮助他人,这就是慈悲代天宣化,誠实为國教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利益众生,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实德。若是对佛法,只說不行,也是这样。外勸行好,內无实德,是沒有用处。

在大智度论里說:「多聞辯慧巧言語,善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博学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无巧便,不能顯发法宝藏,譬如有云无雷雨。不广学問无智慧,不能說法无好行,是弊法師无慚愧,譬如不云无雷雨。」在婆娑论上說:「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无義,多聞得湼槃。」多聞是一种美德。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生生世世修多聞法門,所以他的記憶力特別強。佛住世時,所說一切经典,一经过他的耳根,便可以一字不遺背誦出來。但是他不知修行,所以沒有定力。有一天,阿難乞食到摩登伽女家門前,被該女用先梵天咒所迷惑,引至閨房中險破戒体。正在千鈞一发之際,文殊師利菩薩降臨(奉佛之命),用楞严咒的法力,令阿難清醒,救出女難。由此可证,多聞不是究竟法,有時还经不起考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如來何故,或为众生讚歎佈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或讚精进、或讚禪定、或讚智慧,或復讚歎慈悲喜捨。而終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在法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后,就在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向智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在佛法中,以智慧为第一法門。为什么佛有時讚歎六度法門?有時又讚歎四无量心法門?这是什么道理?敬請上首開示一番。」或者为众生讚歎布施法門。布施有三种:①財施:又分为內財和外財。內財就是身心性命、頭目腦髓,这是身內的財產。外財就是金銀珠宝、國城妻子,这是身外的財產。②法施:就是为众生讲经說法,教化一切众生,令其離苦得乐,了生脫死。③无畏施:就是當众生在患難中,或者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精神受到逼迫,非常恐怖,怕得不得了。这時,用种种方便法門來勸导、來安慰,教他不生恐懼心。

或者为众生讚歎持戒法門。持戒就是守規矩,也就是止惡防非。三千威儀,八万細行,都在戒律中所包括著。戒就是諸惡莫作,众善奉行。凡是有利益众生的事,都能有始有終做得圓滿,絕对不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对众生沒有利益的事,絕对不做。否則,損人利己,这种行为,不是行菩薩道。現代的人,大部份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导致家庭不和,社会不安。人與人不能和平相处,都存有勾心鬥角的思想。为达目的不擇手段,因此造成世界动盪,戰爭時起。如果人人都能遵守①不殺生②不偸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五條最基本的戒,世界一定会和平。还有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戒有十條。

或者为众生讚歎忍辱法門,忍辱有三种:①生忍:就是忍受人为之辱。有人誹謗、有人陷害,不去計較,寬恕他、原諒他,所謂「以德报怨」,或者「以誠相待」,自然感化,和平相处。②法忍:就是忍受天然之風雨寒熱,或飢渴禍害等。③无生法忍:就是心里安定,沒有妄想,就是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无生法就是眞如理,忍就是智慧。

或为众生讚歎精进法門。精进有二种:①身精进:就是勤修戒定慧,不会犯殺盜淫。②心精进:就是息滅貪瞋痴,不会起惑造业受报。總之,精进就不会懈怠。学佛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則退。一天不修行,道业就要退步,所以要晝精进、夜精进,一天六時常精进,这是修道人必須的條件。

或为众生讚歎禪定法門。禪是梵語,应讀禪那。定是华語,应讀正定。这名名詞是华梵合併,什么是禪定?就是靜慮。靜是止息,慮是思慮,也就是將意識上的妄想,止息不生,这時,心就清淨;到一念不生,一念不滅,便是智慧解脫時,也就是開悟。所謂「妄念不生为禪,坐見本性为定」,这是禪定的註解。坐禪到了火候時,就能明心見性,也就是发明自己的眞心,看見自己的眞性。眞心是清淨心,眞性是佛性。

或为众生讚歎般若法門。般若譯为智慧,一般为尊重起見,只称般若。中國古時譯经,有五不翻的規定,就是㈠秘密、㈡尊重、㈢多含、㈣順古、㈤此方无。般若有三种:①文字般若:用文字來說明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道理。②观照般若:有了文字的经典,就要观察照明,才能瞭解经典的眞实義。③实相般若:瞭解眞理之后,知道諸法实相的道理。般若是破諸相,瞭解一切法本性空,所以修一切功德,皆令圓滿。

或者又讚歎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什么是慈?就是給一切众生快乐。什么是悲?就是拔一切众生的痛苦。什么是喜?就是見到行善或得乐者,而生欢喜。什么是捨?就是捨去愛憎的心,怨親平等,一律平等相待。行菩薩道,先要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然后具足四无量心,方能作利人的事业。学佛法的人,这是根本法門,必須切切实实去作。否則,就违背佛法的教義,就沒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佛雖然讚歎前边的六度和四无量心,可是这样多的法門,众生始終沒有依一法而能出離三界,了生脫死,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譯为无上正等正觉)。这都是什么原因?百思不解,請你解答。

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这個時候,这位智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种种問題。

佛子甚希有      能知众生心

如仁所問義      諦聽我今說

智首菩薩說:「佛的弟子!你是甚为希有,你有大智慧,你是大菩薩中的上首。你代表众生來問法,因为你能善知一切众生的心念。現在我根據仁者你所問的問題,來說明这种義理。請仁者注意聽讲。」

过去未來世      現在諸导師

无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过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这三世諸佛大导師,不是說一种法門,而是說八万四千法門。沒有那位佛只說一法,而能令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应度      如是而說法

所謂「众生若干种心,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佛知众生心。众生的根性,有所不同。有的欢喜修这個法門,有的喜欢修那個法門。佛完全知道众生心,应以什么身得度者,就示現什么身來說法,令其得度。佛所說的法,是隨著众生的根性而說一切的法,所謂「观机逗教」,也就是因人說法,应病予藥的道理。

慳者为讚施      毁禁者讚戒

多瞋为讚忍      好懈讚精进

若是遇到慳貪不捨的众生,为他讲解布施的功德,讚歎布施的利益。布施從表面看來,是直接布施於人,其实是間接布施於己。所謂「先行春風,后得秋雨」,儒家說:「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因果的道理。然后,以身作則,布施一切來救济貧苦的人,令他隨喜,逐漸的感化,他才能生出惻隱之心,而同情受苦難的众生。若是遇到不守戒律的众生,应該向他讚歎戒律如何之重要。所謂「物无規矩,不成方圓;人无規矩,不成圣贤。」首先,自己要严守戒律,一絲不苟,作为榜样,久而久之,令他人受感动,知道守戒是佛教徒应有的行为。

若是遇到瞋恨心太重的众生,要讚歎忍辱法門是如何之重要。人人都能忍耐,天下則无鬪爭。古人云:「能忍自安,知足常乐」,这是经验之談。令他学忍讓於人的思想,吃虧便是佔便宜的哲理,改變他的行为,不可操之过及,要慢慢來勸导。否則,会发生反作用,弄巧成拙了。所謂「時然后言,義然后取,乐然后笑」,到該說話的時候,再說;合乎義的財,再去取來;到該笑的時候,再笑,这样才是中道。有瞋恚心的人,心理不正常,如有不如意的事,便怨天尤人,恨之入骨,希望对方遭橫死,不得全屍。或者乘飞机,发生爆炸,血肉橫飞,死无葬身之地,这样才解心頭之恨。这种人,都是心理變態,所以要設法改變其思想,唯一辦法,就是为他讲解因果报应的道理。

若是遇到懈怠不肯修行的众生,不要直接批評他是懶惰的人;否則,他会发脾氣,而起了反作用,反而更不拜佛、不誦经、不參禪、不靜坐。所以他不愿意做的工作,要自动帮助他做。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他会受感动,不好意思再懶惰了。金山寺所有修行的人,都是早起晚睡,用功修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不躺睡觉,而是坐著睡觉)。为什么要修这样的苦行?因为想得大智慧,能明白世間法是有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能瞭解出世法是无为法,是常、乐、我、淨,这样才能了生脫死,出離三界。然后再讚歎精进法門的重要性,強調精进是開悟的鑰匙。

乱意讚禪定      愚痴讚智慧

不仁讚慈愍      怒害讚大悲

若是遇到心意散乱的众生,应該向他讲禪定能控制妄想最好的方法,能使心淨如水,智慧現前。主要是身体力行,才知禪定的妙用。禪不是說的法門,而是行的法門。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儘說不做,一无用处。令他心服之后,再讚歎禪定的好处,过去多少祖師由禪定而悟,不胜枚举。

若是遇到愚痴的众生,千万不可用開門見山的方式來說他沒有智慧。应當告訴他学佛法,多看经典,持咒念佛,久而久之,就得到智慧。要含蓄一點來開导,不可直截了當的說:「你太愚痴啦!为什么不学佛法?」如果这样一說,就弄巧成拙,他更会自暴自棄,不精进学習。应該先对他讚歎智慧是主要的法門。无论修什么法門,如果沒有智慧,則一切免談,根本得不到成就。

若是遇到沒有仁慈的众生,应該用慈心來教化他,令他有怜憫众生的行为,同情受苦難人,布施貧穷人。对他讲助人为快乐之本,天下最快乐的事,莫於行善。所謂「为善最乐」,这种快乐是无比的,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不可太自私,三親不認,六戚不識,这种思想,实在要不得。

若是遇到愛发怒恨的众生,或者愛殺生害命的众生,应向他讚歎大悲心的重要性。修道人,一定要有大悲心,不然的話,无论修到什么程度,絕不会有所成就。为什么?因为沒有德行。用德行來感化人,用誠心來对待人,这是修道起碼的條件。我常說:「眞認自己錯,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就是大悲心的註解。

他一生起大悲心,就能和平仁慈的对待一切众生,而沒有殺害众生之心。凡是有知觉的动物,都是貪生怕死,也可說是天性。螻蟻尚且貪生,何況馬牛羊、雞犬豕呢?今生你殺牠,來生牠殺你,冤冤相报,永不了結。如果人人有大悲心,互不殺害,世界就和平,沒有戰爭。为什么有戰爭?因为殺生太重的緣故。古德說:「世上欲无刀兵劫,須是众生不吃肉」。所以五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能不殺生才有仁慈心。

憂戚为讚喜      曲心讚歎捨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若是遇到愛憂愁善感的众生,讚歎欢喜快乐的法門,讲些「天塌有大漢,过河有矮子」的話。或者說:「天下有过不去的山河,沒有过不去的事情」。所謂「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要逆來順受。不可鑽牛角尖。要隨境而安。不要学蠶,作繭自縛。一切要想得開,要放得下,自然无愁事。

在古時,杞國有一個人,天天愁眉不展,臉无笑容。常在心中想:「天不知在什么時候会塌下來?地不知什么時候会陷下去?將來怎么辦呢?」这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擾之。」所以說杞人憂天。現在的人,本來无事可憂,但是他也憂愁,憂愁自己的兒女,什么時候,能大学毕业,得到博士学位?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能生子?可以含飴弄孫,享天倫之乐,遇到这一类的众生,便对他說:「自古神仙无別法,广生欢喜不生愁」的道理;欢天喜地,才能百病不生。常言道:「心寬体胖」,这句話很有道理。現在醫学提倡每日大笑三声,是健身之妙藥。古人說:「光風霽月,草木欣欣;怒風疾雨,禽鳥淒淒」。所以說「天地不可一時无和氣,人心不可一刻无喜神。」你們看,在寺廟的山門里,一进門就看到彌勒菩薩,開口向你笑,令你生欢喜快乐,而忘掉一切煩惱。若是遇到不坦白的曲心众生,应向他讚歎捨的功德。把曲心捨去,變为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曲心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明朗化,在心中作活計,不讓人知道,也就是勾心鬥角,設計害人,專做殺人不見血的勾當。說的是天官賜福的話,行的是男盜女娼的事。像前边所說的六度和慈悲喜捨的法門,要次第依法修行,这样才能漸漸的具足諸佛一切的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众行本

好像建築大廈,必須先將基礎造得堅固,基礎不堅固,所建築的樓也不耐久,这是自然的道理。環牆的基礎,也要堅固,否則就有倒塌的可能。把基礎打好,所造的宮室,便非常堅固耐用。如果在沙漠上建大樓,而沒有基礎,可想而知,是经不住風吹雨淋,不久即倒塌。修道人須以布施和持戒,为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布施和持戒作为基礎,道业是不会成功的。因此之故,菩薩以布施和持戒为行菩薩道的一個根本。这样,才能成就道业。

譬如建城廓      为護諸人众

忍进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建築大城,必須在城外再建築城郭,这样有互相保護作用。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为什么要建築城郭?因为要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的安全,防御外敵的侵略。忍辱和精进,也是这种情形,是保護初发菩提心的菩薩,不要被无明賊所攻破,不要被懶惰魔所侵略。若能忍辱,就能戰胜无明賊。若能精进,就能戰胜懶惰魔。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譬如有位大勢力的國王,他管理全國所有的土地。其國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乐业,所以对有道德的國王,非常擁戴,万分敬仰。修禪定和智慧,也是这样。定慧二度是正法,其他的法是助法。所以行菩薩道的菩薩,应該依賴定慧法門來修行,有定有慧,一定能成佛果。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乐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乐

也好像轉輪聖王,他能給一切老百姓种种的快乐,老百姓缺少什么,他就令老百姓得到什么。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有如意珠的緣故。这個如意珠就是七宝之一的珠宝。这宝珠從什么地方來的?是直接從虛空而降。因为轉輪聖王,在往昔因地時,修福修慧,福慧具足,所以今生具足三十二相种种的庄严。如果不作轉輪聖王,就成佛作祖。释迦牟尼佛放棄轉輪聖王的位,到雪山修行,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轉輪王在灌頂時(繼承王位,用四大海水來灌頂,举行儀式)自然從虛空降下七宝,作为賀禮,这個如意珠是其中之一。間接是大鵬金翅鳥的心。大鵬金翅鳥在死的時候,肉和骨都散開,唯獨其心,完整不化,光明燦爛。龙王取之为养珠,能破千年暗。轉輪王得之为如意珠,能救一切難。这粒珠,人人都有,就是妙明眞心,不过,人人不会用而已。

慈悲喜捨这四等,也是这样。能給諸菩薩一切的快乐。凡是有觉悟而又愿意帮助人者,就是菩薩。沒有觉悟而肯帮助人者,就是行菩薩道,可不是菩薩。菩薩能在三千天不吃飯,誰能做到,誰就是菩薩。作菩薩要经得起考验,才有資格作菩薩,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作菩薩。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这不过是向菩薩的道路開始邁第一步而已。(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60 : 无论那一位聽华严经一首偈頌,一入耳根便成道种

华严经淺释61 :有清淨心的众生所見的世界沒有染汚,这是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現

华严经淺释62 :你們研究便知:凡是有福报的人有很多執著,有很多染汚法

华严经淺释63 :无论什么经典其眞理都是一样,就是断欲去愛

华严经淺释64:  我們聽华严经要把心量放大,尽虛空徧法界

华严经淺释65 : 世界的成住壞空:每五百年有個小變化,80個五百年有個大變化

华严经淺释66 : 世界数量和佛刹中的微尘数一样的多,这些境界只有华严经才能表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67 : 聽到佛号能消滅无量的罪业:若是念佛号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68 : 在妙間錯因陀罗網世界的上边,有二十層世界

华严经淺释69 : 你的妄念不起心安定了,魔也降伏了,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平安无事

华严经淺释70 :在接法之前一定会有天魔來擾乱 这個魔很厲害,要小心絕不是戱论

华严经淺释71 : 參加讲经法会无论聽得懂或聽不懂,都有不可思議的好处

华严经淺释72 : 众生若是造惡业世界便現出險惡;若是造善业世界便現出美麗

华严经淺释73 : 研究佛法不要執著,要由小知大,由少知多,由近知遠,由淺知深

华严经淺释74 : 一切众生在宿世善根所感,才能遇到佛光明和妙音

华严经淺释75 : 凡是有福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庄严而清淨

华严经淺释76 :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

华严经淺释77 : 修行人一定要結双跏趺坐才能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78 : 凡是欢喜鬪爭的人,都是阿修罗的化身

华严经淺释79 : 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苦集聖諦的名字有很多种

华严经淺释80: 修道人的敵人就是淫欲;不能断欲,不能去愛,就不能修道

华严经淺释81 : 愛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淨土

华严经淺释82 :学佛法若起厭倦心就不会出離三界,時刻无厭倦心開悟就在一秒鐘之間

华严经淺释83: 見佛不見法不是眞見佛,見法才是眞見佛

华严经淺释84 : 如果執著我,或執著我所,便入生死无法解脱

华严经淺释85: 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有法无德就会著魔障

华严经淺释86 :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名而已,凡是能說出來皆不是第一義諦

华严经淺释87: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众生

华严经淺释88 : 自己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諸业中沒有操作者,也沒有支配者

华严经淺释89 : 凡僧不能降福給众生,但是众生求福必須在凡僧面前來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