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83: 見佛不見法不是眞見佛,見法才是眞見佛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如來色形諸相等      一切世間莫能測

億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轉无边

佛的色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隨形好的諸相,所謂「相好庄严」。所有世間的众生,不能猜測佛的色相究竟是怎么囘事。经过数億那由他(无数量)劫來思量佛的諸相,越思量佛的色相越多。佛的威德越多,是无量无边之多,輾轉数不尽之多,簡直无法瞭解。为什么?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虛空雖然无所有,但是所有都包含在虛空裡。这是說眞空里有妙有,妙有里有眞空。眞空不空,所以有妙有。妙有非有,所以叫眞空。眞空不空,妙有非有,道理在於此。故說佛的色相如虛空,是无边際的。

如來非以相为体      但是无相寂滅法

身相威儀悉具足      世間隨乐皆得見

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雖然无相,可是无所不相。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胎卵濕化的众生,都是佛的一部分法身。可是不能一定要找佛的法身在那里?因为佛的法身,是无在无所不在,是徧一切处。佛是常在寂滅中,不可以有相來求佛,又不可以无相來求佛。为什么?因为佛猶如虛空。虛空是取之不可得,所以說虛空是寂滅法。佛身雖然无相,可是四大威儀,宛然現前,很明顯而具足。凡是世間的一切众生,都誠心欢喜見佛。佛会示現其前,令所求的众生得覩,以滿其心愿。为什么?因为佛是恒順众生心。凡是众生有所求,佛一定有求必应,令众生生欢喜心。

佛法微妙難可量      一切言說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体性寂滅无諸相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觉,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佛法就在世間里边,不觉就是世間法,觉悟就是佛法。这個觉悟沒有離開世間法。觉悟世界一切万物万理,都能融通无礙,这样就是眞能明白佛法。若是離開世間法,另外去找菩提,那就是在兎子頭上找犄角一样不可能。世間所有一切一切都在說佛法。明白就是佛法,不明白就是世間法。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什么事,就醒悟什么事,就出離这個世界。見到什么境界,就迷惑什么境界,轉不过身來,囘不过頭來,便迷失方向,不知东西南北,这样一定墮落在輪廻之中。这世間所有善的惡的,都在說法,教人清醒。善人說善法,惡人說惡法,人人都在現身說法。認識了,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觉」。不認識,就是「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就是这样子。一個迷,一個觉。迷的是众生,觉的是佛。

佛法是微細到極點,奧妙到極點,眞是難思量。說它多嗎?多而不多。說它少嗎?少而不少。說它是多,又變成一;說它是一,又變成多。一多不二,实在无法能說出它的確实数量。佛法微妙,就是「言語的道路已经断了,心行的地方也沒有了」。也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離一切相,就不明白一切法。一切法在那里?就在人間。若想離開世間去尋找,永遠找不到。无论是那一种言語,也說不出法的究竟。法是寂滅的,所以說非和合。本体是寂滅,寂滅是不动,不动是空,空才不动。那么,寂滅和什么合呢?又可以說非不合。为什么?因为住体寂滅,就是法身。可是法身是隨众生心乐而示現,这又非不和合。若是不和合,怎样应众生心呢?所以又和众生心相和合。这是說法身,法身像虛空,虛空雖空,但生万有。一切万事万物,皆由虛空而生。

按法身來讲,猶如虛空,徧滿一切处,无在无不在。按报身來讲,緣起修成。好像用金子造佛像,佛像都是金子。按化身來讲,緣即非緣。好像影子,說它有,但无相可得。說它沒有,又有黑影存在。化身是应化一切众生之所求,而現身說法。總而言之,有形的就和合,无形的就不和合。佛法的体性是寂滅的。用言語說不出,用心思想不出,这就是妙不可言,妙不可思的境界!

佛身无生超戲论      非是蘊聚差別法

得自在力決定見      所行无畏離言道

佛身是无生无滅,而超过一切戲论(起心动念,皆是戲论),也就是似实而虛的話,所謂「戲论破慧眼,是故不見佛」。众生的业身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的。但諸佛的法身不是由五蘊所積聚的,佛的法身沒有六根、六尘、六識的十八界种种差別法。要修道业,就得自在力。得到自在力,就能見到佛的法身。这种境界,所行无畏,是言語道断,心行处滅。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身心悉平等      內外皆解脫

永劫住正念      无著无所繫

身屬於外,心屬於內。所謂「內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遠观其物,物无其物」,內无身心,外无世界,这是身心皆平等。身心空寂,內外皆解脫。解脫就能无所執著,解脫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定正受,也就是三昧。正念現前,永劫住在三昧中,无所執著,无所罣礙。因为一切放下,心无所繫,所以无有恐怖,遠離顚倒夢想。如果能返本还原,就見本地風光,这才是眞正自在!

意淨光明者      所行无染著

智眼靡不周      广大利众生

意淨就是沒有妄想、沒有无明、沒有私欲、沒有貪瞋痴等等的煩惱。清淨的意念是大光明,能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誰能淨意,誰就能知道佛的境界,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若把見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断了,这時,意念就清淨了,智慧便現前。我們为何沒有智慧光明?就因为私欲太多,把光明覆蓋,而變为愚痴的黑暗。这時对一切境界不認識,就被境界所迷,怎能變黑暗成光明呢?首先要大公无私,至正不偏。大公无私,就沒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这時人我一体,法界同輪。至正不偏,就沒有私心,正大光明,一切不为自己打算,要为大家著想,这就是菩薩的行为。

有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无糧天地寬」。在籠中的雞,雖然有米吃,有水喝,可是肥大時,就要被殺,作为人的美食,所以說湯鍋近。野鶴雖然沒有預備的米可食,可是天地寬广,任意縱橫宇宙,无拘无束,无所執著,多么逍遙,多么自在!我們出家人,应該以天地为廬,四海为家,不应有所住处。如果有個廟,有時就被粘著,反而與佛法背道而馳。这就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勢。有位禪師,他曾经这样的說:「去年穷,还有立錐之地;今年穷,連錐也无!」这种思想,多么解脫自在,眞是妙不可言。我們要向这位禪師学習,除一缽三衣之外,一无所求。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錢,多做功德事,就是印一本小冊子,宣傳佛法,也是功德无量。胜於造大廟、修大塔。

光明者,所行所作,沒有執著、沒有染汚。什么是染汚?就是貪財愛色。財不空,染汚不能除去;色不空,染汚不能除尽。若要无染汚,唯一辦法,就是打破財色二關,尽虛空徧法界,都是立身处。我們修道人,切記!關鍵就在「財色」兩關,若能打破了,一切就无執著。有句刻薄話:「出家人不愛財,多多益善」。我們出家人应該反省、应該檢討,是不是有这种思想?有則改之,无則嘉勉。希望大家提高警觉,自力更生,学百丈禪師的警語:「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如果都能这样,那么俗人便不会再諷刺出家人是蛀米蟲。金山寺的出家人,知道錢是不淨物,所以有人持銀錢戒,就是手不觸錢,和錢拒絕往來。我讲個眞实故事:我有個弟子,父親是百万富翁,他是獨子,他不但不要他父親的財產,就是他父親为他所介紹的女朋友,也拒之千里之外,毅然決然出家修道,到金山寺修行,故特賜法名恒空。有一天,他父親在電話中問他:「需要錢嗎?可以寄給你。」他不接受他父親的錢,这种行为眞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他持銀錢戒,名符其实,一文不名。不愛財不貪色,就无染著,这种行为,一定能有成就。

智慧眼是周徧一切处,若能无染著,便对一切众生有广大的利益。

一身为无量      无量復为一

了知諸世間      現形徧一切

佛的一身,能为无量身;无量身又能归囘为一身,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要明白「一为无量」,这是一多无礙的道理。「无量为一」,这是多一无礙的道理。也就是互相无礙的境界。事也无礙,理也无礙,事理无礙,事事无礙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境界。佛了知一切世間众生心,就教化九法界众生,不辭辛苦、不畏艰难,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示現一切形,徧滿一切处。

今天讲一個华严经之外的法,什么法?「錢」的法。錢为什是不淨之物?你們看!錢是世界上最不清潔的东西。一般人数錢時,多数用口水來数,口水中含有无量的細菌,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口水,不知有多少种的細菌在傳染著,可見錢越数它就越不乾淨,有人反而愛錢如命。这就是明知故犯。有些人为了貪錢,犧牲生命,在所不惜。这足以证明錢的魔力如何之大。中國人造字,都是经一番心机而成就的。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会意、有的形声、有的轉注、有的假借,每一個字,都離不開这六种範围。例如「錢」字,是屬於会意。錢是从金从二戈。有首偈頌曰:「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嘮叨;能会用者超三界,不会用者孽難逃」,大意是这样:錢是金屬所鑄成,有兩把戈來爭金,双方你爭我奪,而釀成殺氣高达云霄。人人因为金錢,惹出多少麻煩?会用錢的人,多做功德事,利人利己,便能超出三界,不受生死。不会用錢的人,用它來造孽业,便墮入三惡道,永不得解脫。要知道錢是害人的东西,不可貪求。

我們为什么要出家修道?就是要將財色看空,不執於財,不執於色。然后,对自己的举动行为,時刻廻光返照,攝心使不外馳。天長日久,心淨如鏡時,善惡自明。这样,才能出離三界,才能了生脫死,这就是出家的本懷。如果捨不了財、捨不了色,那就辜負出家的本意。世上的人,拚命为子女賺錢,想尽方法为子女積錢。但他不知給兒孫留下的錢,反而惹出禍來。如果不給兒孫留錢,反而沒有麻煩。所謂「有子強如父,留財做什么?有子不如父,留財做什么?」有子女比父親有本領,留錢給他沒有什么用处。有子女不如父親有本領,留錢給他,反教他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吃喝嫖賭,花天酒地过生活,秦樓楚館混光陰,这豈不是害了子孫?奉勸有錢的人,多行功德事,济世救人,功德无量!

我們出家人,不但不貪財色,而且不起妄想。在行住坐臥時,都要控制妄想,如何控制?唯一法門,就是念佛或誦咒。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声佛,念到感应道交,就会開悟,得到智慧,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修道人,要時時刻刻自己管著自己,所謂「但念无常,愼勿放逸」,用这兩句話來警惕,自然能反省。希望大家严守戒律,为要为盼!

此身无所從      亦无所積聚

众生分別故      見佛种种身

这個身,或为法身、或为报身、或为化身,沒有一定。此身无所從,就是沒有形相。不可以用形相观佛。在金剛经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如來者,无所從來,亦无所去,故名如來。」这是此身无所從的境界。这個身,不是由五蘊所積聚成的,也不是從十二处或十八界來的。佛既然沒有一個形相,众生为什么能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隨形好?这是隨順众生的分別心而示現。因为众生有分別好或不好的心,佛为了要使众生发菩提心,而示現种种不同的身,增加其欢喜心,增加其信仰心。这是善巧方便的法門。

男人愿意找個美麗的女人做太太,女人愿意找個英俊的男人做丈夫。这是证明人人欢喜美的,不欢喜醜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希望有個漂亮的太太或者有個瀟灑丈夫。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義的事。有人提出問題:「法師讲经,为什么讲这個?」你說不讲这個讲什么?古人云:「君子之道,肇端於夫婦。」这個世界上,只有男女兩個人。有了男女,才能造世界。在这里特別声明,这对男女,不是亞當和夏娃,也不是天主用泥造的男女,來到这世界。究竟是怎样有男女?現在沒有時間來讲,總而言之,这個世界,是由夫婦組織起來的。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兄弟、有人我。男女就是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離了陰陽道不成。」又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这是自然的道理。

我們修道,要返本还原。男人修道,应由「離中虛」返囘到「乾三連」上。女人修道,应由「坎中滿」囘去到「坤六段」上。乾代表男,坤代表女。男人要返囘到童眞,女人要返囘童女。男人要好像善財童子,女人要好像龙女,他們都是童男童女,已经返本还原。我們修道也要这样,保持童体,这样便容易证得清淨法身。因为众生有分別心、有善惡、有美醜、有是非、有黑白种种的問題,所以佛隨順众生的心,而示現种种身,令众生見到佛的身。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是隨类而化身。众生心水淨,佛便現其中。我們为什么沒有見到佛身?因为我們的私欲太重,无明太重,所以智慧不現前。心水混濁,有佛也不現。无明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有无明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愚痴,有愚痴就是黑暗,有黑暗就无光明,无光明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見不到佛,这都是連帶的關係。欲望見佛身,必須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这样佛身便自然現前,來为行者現身說法。

心分別世間      是心无所有

如來知此法      如是見佛身

分別是妄心,不分別是眞心。众生心是有分別,分別世間的一切法。妙明眞心是空,所以說是心无所有。这個眞心,也是无在无不在,尽虛空徧法界,都是这個眞心的表現。如來证得眞如的理体,就是「常住眞心,性淨明体」的道理。能明白此法,这样就能見到佛的法身。

爾時,光明过百千世界,徧照东方百万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华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薩,所共围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尘数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动智如來等。

在这個時候,释迦牟尼佛從足輪所放的光,超过一万個世界,普徧照耀东方百万世界。在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維上下六方,統統也是这样的情形。在十方每一個世界中,都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的世界,完全都明顯現出。在每一個閻浮提中,都能見到释迦牟尼佛坐蓮华藏師子之座,有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薩,來围繞於佛。完全以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每位大菩薩和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諸菩薩在一起,一同來到佛所,親近於佛。那十位大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他們是從本國而來,就是所說的金色世界等等。他們在本所承事於佛,就是所說的不动智如來等等。

爾時,一切处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发声,說此頌言。

在这個時候,於一切处无量文殊師利菩薩,在每位佛的道場中,同一時候而发音声,說出下边的頌言:

如來最自在      超世无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脫於諸有

佛是最自在,是无入而不自得的;也就是隨心所欲,愿意怎样就怎样,沒有一切的限制,眞正的自由。自己若能當家而做得主,沒有一切煩惱,不为境界所轉變,不打妄想、不執著,这都是自在。佛是超出世間一切思慮,是无所依靠的。佛是具足一切功德,度脫三界二十五有。什么是二十五有呢?先說出一首偈頌:「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不还,四空並四禪」。在欲界有十四有:就是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修罗、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有七有:就是四禪天(大梵天、无想天、五不还天(无煩天、无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在无色界有四有:就是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識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我們都在二十五有之中,沒有離開生死。

无染无所著      无想无依止

体性不可量      見者咸称歎

佛的境界,也沒有所染汚、也沒有所執著、也沒有色受想行識、也沒有所依止。佛的体性是不可度量、不可思量的。凡是見到佛的人,都称揚佛、讚歎佛。見佛不見法,不是眞見佛,見法才是眞見佛。世尊到忉利天为母親摩耶夫人讲地藏经毕,囘到人間時,蓮华色比丘尼,她是神通第一(目犍連是比丘之中神通第一),首先見到佛,於是自为榮幸。佛对她說:「先見我者,不是妳,而是須菩提。」此時,須菩提在精舍補衣服,並未來迎接佛,可是他以心來迎接、以法來迎接。他是解空第一,金剛经就是由他請法的。经裡說:「若以色見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这個道理。

光明徧清淨      尘累悉蠲滌

不动離二边      此是如來智

佛的智慧光明,普徧照耀法界,令法界清淨。把所有一切情牽物累的尘垢,完全洗刷乾淨,使沒有情和愛的纒累。断欲去愛是返本还原(恢復童体)的法門,我們应該修这個法。要把有微尘(无明)的地方,裝上玻璃(智慧),这样就会把一切尘累蠲滌了。不落空有二边,不落断常二見,就是中道。執断外道說:「人死如燈滅,一切沒有了。」執常外道說:「人死來生还是人,狗死來生还是狗。」这兩种外道都是否決因果,所謂「撥无因果」论。佛是不动,離開空边、離開有边,这就是佛的智慧。

若有見如來      身心離分別

則於一切法      永出諸疑滯

假設有人見到佛的時候,身心都離開分別。这個人見佛猶如虛空,就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礙,永遠出離一切疑滯。我們修道,要按照信、解、行、证四大步驟去修行,不但对佛沒有懷疑,对法也沒有懷疑。要相信佛所說的法,都是经验之談。佛所說的法,都是身歷其境而悟得的法。我們学佛法,就是学佛成佛的方法。

一切世間中      处处轉法輪

无性无所轉      导師方便說

在十方一切世間中,处处有諸佛在那里轉大法輪、擊大法鼓、吹大法螺,教化众生。法本來无自性,法本身不能轉法輪,所以无轉。这是佛用种种方便法來說法。

於法无疑惑      永絕諸戲论

不生分別心      是念佛菩提

法是方法,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这個方便法,是因人而施。若是沒有人,法也沒有了。法是佛說的,佛不在世間,可是法尚留在世間。众生信法的心,比疑惑的心为輕。有什么证明呢?例如,有人給你介紹一位朋友時,首先說他如何之忠厚,如何有学問,如何的好,你聽完之后,一定生懷疑,要調查一番,这是因为信心不具足的關係,这是对善法而言。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品行不端,壞到極點,对父母不孝,对政府不忠,对朋友无信,这時,你却深信不疑。不需要去調查就相信,这是对於惡法而言。有人对你說正法(佛法),你便起懷疑:有佛嗎?有菩薩嗎?有罗漢?如有人对你說邪法(外道法),你就相信,还參加他們的集團,作为他們的奴隸,而自己还不知道被人所利用,这种人多么可怜呀!被神所奴隸的人,趕緊觉悟,囘頭是岸。

能对佛法不起疑惑,修戒修定修慧,便永遠断絕一切諸戲论。戲论有六种:①顚倒戲论。②唐捐戲论、③諍競戲论、④於他人分別胜劣戲论、⑤分別工巧养命戲论、⑥耽著世間財食戲论。①顚倒戲论:本來是黑色的东西,而說是白色,以黑为白,就是顚倒是非。明明是「是」,你和人家辯论,強詞奪理說是「非」,这就是顚倒戲论。也就是說违背道理的论調,說出虛妄不眞实的言论。②唐捐戲论:唐捐就是拋棄的意思。例如你作功德,有人說你是愚痴人:「作功德有什么用?作功德不吃飯,飽不飽?作功德不穿衣,冷不冷?根本就沒有功德嘛!那是騙人的法。你看和尚化緣,向人家化,教人家布施,而自己不布施。」这是歪曲的理论,这样便把功德唐捐,拋棄了。要知道有功德,才有福慧,福慧圓滿,才能開悟。

③諍競戲论:諍是諍辯,競是競賽。和人爭胜負,競賽第一名。所謂「諍是胜負心,與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人有胜負心,便和道理相违背,既不合道,也不合法了。若有辯论,則生四相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從何处能得到三昧?沒有得眞正的定慧,对法就起疑惑了。④於他人分別胜劣戲论:和人分別好或壞、胜或劣、是或非,这好像烏鴉落在猪身上,只見人家黑,不見自己黑的情形一样。又好像替人家洗衣服,只見人家的衣服髒,不見自己衣服髒。⑤分別工巧养命戲论:一旦生分別想,就是戲论。好像大学生毕业之后,后悔當初不应学文学,或者不应学哲学。如果當初学醫科,現在就可以當醫生。如果當初学法律,現在就可以當律師,生活定能富裕。等念完大学,再想工巧养命,这就是戲论。⑥耽著世間財食戲论:就是貪戀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乐。且看世上有多少人,为財而喪身、为色而破身、为名而敗身、为食而傷身、为睡而毁身,这是耽著世間財食戲论。

若是沒有这些戲论,就不会生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念佛菩提。沒有分別心,就会開大智慧。我們为什么沒有智慧?因为分別心太重,人家讚歎你一句,便高興不得了。人家誹謗你一句,就憂愁不得了。这样怎能学道?怎能修行?要修到八風吹不动的境界,把一切看成一体,才是觉念,才是眞功夫。但不可像泥人或木人,沒有知觉。八風就是称、讥、苦、乐、利、衰、得、失。这八風为世間人所愛憎,能煽动人心,故为八風。修行人,修到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程度,就不会被八風所吹动。就是黃金當前,不会變節;白刄架頭,不改志向,这就是金剛的信念。

了知差別法      不著於言說

无有一與多      是名隨佛教

人出生的時候,是混沌的赤子之心,知而不知、識而不識,是一張潔白的紙。若是有善知識或者有明師,細心教导,很快便会明心見性,有所成就,能明白差別法。这种法是不著於言說相的。因为沒有言說,所以沒有分別。不分別法就是寂滅相。寂滅相的法,就不著於言說,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这時候,就是「言語道断,心行处滅」的境界。也就是,口想說話,可是言詞沒有了;心想攀緣,可是思慮滅亡了,这就是言語的道路断了,心中的思想也沒有了。这個時候,也沒有一,也沒有多。沒有一,是一而不一;沒有多,是多而不多。一多不立的境界,这是隨順諸佛微妙的教理。

多中无一性      一亦无有多

如是二俱捨      普入佛功德

從无始來讲,沒有一個開始;從无終來讲,沒有一個終了。所謂「无始无終,无一无多,无大无小,无內无外」。这就是○,也就是无極。无始是沒有起頭,好像八卦中的乾卦第一爻,是○;第二爻也是○;第三爻仍然是○。这個○,大於法界,小於微尘。大而无外,再沒有比它再大的;小而无內,再沒有比它再小的。这個○,沒有一,沒有多,一而不一,多而不多。說它是一,又不是一。說它是多,又不是多。說它不是一,它小而无內。說它不是多,它大而无外。一不成一,多不成多,都在○中包括著。在这里边就是眞空,雖然眞空,也有妙有。所謂「眞空不空,才是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眞空」。在这○中有什么?看不見什么,雖然看不見什么,但不能說沒有什么,在这○中有個妙有。我們修道就是修这個○字。这叫无極一圈,无到極點。

这個○字,就是大圓鏡智,本來的面目,本具的自性,也就是大光明藏。在○內修行成功,就變成大光明藏。若把大光明藏破壞,由无明便生出三細相(业相、轉相、現相),由○字變成一字,也就是○破成一。沒有一的時候,它永久是○,无论加上多少○,仍是无数目可說。現在○破为一,加上個○便成为十,再加上個○便成百,再加上個○便成千,再加上個○便成万。千千万万是從○所生出來的。在这個○还未有變成一的時候,它是无始;現在變为一,加上○就是无終。这個一加上尽虛空徧法界的○字,也是加不完,所以叫无終,即是沒有終了的時候。

天得一以清,天把一囘到○,就清明了。地得一以寧,地把一囘到○,就安寧了。人得一以聖,人把一字修到大光明藏上,返本还原,就是聖人了。我們为什么不是聖人?因为沒有得到一。所謂「得一万事毕」。得到一(童貞),什么事情都了了、什么事情都不要了。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沒有來生,人的生死大事已毕。我們为什么有生死?因为把大光明藏破壞了,把○破壞成一,有了一就有了麻煩。

大光明具足一切,所以說多中无一性。多就是多,因为沒有一性;也就是多而不多,不多而多,一也沒有多。这种道理不容易明白,那么,怎么辦呢?就是不要生出分別心,不要在数目上用功夫,这是一,那是多,不要執著数目,所以才說如是二俱捨。把一也捨了,把多也捨了,不執一多,就沒有分別心,就能普入佛功德,和佛的功德是一样,而无差別。

我們人都有分別心,見到境界,就生分別心。所謂对境起貪愛,这是見惑。迷理起分別,这是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如果能把这些執著心沒有了,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一和多是互相依靠著,互为本末。或者一为本,多为末。或者多为本,一为末。或者一依靠於多,多依靠於一。有四种意思:①相成義②相害義③互存義④互泯義。

①相成義:一多俱立,互相存在。因为一帮助多,多帮助一。互相存在,彼此都有,也就是一成为多,多成为一。这是最初兩句「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多里沒有一,就是多。一里沒有多,就是一,就是一多互相成立的意思。②相害義:形奪兩亡。有一就沒有多,有多就沒有一。一多互相障礙,變成无力,都不能獨立。这是第三句「如是二俱捨」。兩個都不存在,这是一多互相害滅的意思。③互存義:互相存在,而不是单獨存在。以一來帮助多,可是多相还不壞,还是一样的多,但是由一而成多。以多來帮助一,可是一相也不壞,还是存在的。但是攝一为多,雖然一攝入多中,可是互相存在。多不礙一,一不礙多,这是一多互相共存的意思。④互泯義:互相泯滅,彼此沒有了。这和相害義不同,用一的力量來帮助多,而多相沒有,用多的力量來持一,而一相沒有,这是一多互相沒有的意思。

再詳細來分析一多的義理,可以分出十義:①孤標獨立②双現同時③兩相俱亡④自在无礙⑤去來不动⑥无力相持⑦彼此无知⑧力用交徹⑨自性非有⑩究竟離言。

①孤標獨立:这是說一多二法都沒有了。多中沒有一,也沒有多。一中沒有多,也沒有一。雖然一沒有,但一还存在。雖然多沒有,但多还存在。一是一,多是多,这是孤標獨立的道理。②双現同時:知一有众多,知众有多一。沒有一,也沒有多。沒有多,也沒有一。沒有前,沒有后,一多同時現出。譬如牛的一双犄角,或者羊的犄角,都是同時生出來,这是双現同時的道理。③兩相俱亡:也沒有一相,也沒有多相,兩相都沒有了。为什么?因为二相俱捨的緣故,这是兩相俱亡的道理。④自在无礙:不造做而自在。所謂「无入而不自得」,從心所欲,愿意怎样就怎样。愿意一就是一,愿意多就是多,这是自在无礙。一既然能为多,多既然能为一,这就是一多自在无礙的道理。

⑤去來不动:一入於多,一还是存在於多中。多入於一,多也是存在於一中,所以去也不动,來也不动。好像兩面鏡子,一人的影像,照在兩鏡中,这是一多去來不动的道理。⑥无力相持:因为一有多,所以多沒有力量來支持一。因为多有一,所以一沒有力量來支持多。互相支持、互相无力,这是一多无力相持的道理。⑦彼此无知:因为一多互相依靠,沒有体沒有用,所以一不知多,多不知一。觉首菩薩有首偈說:「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諸法沒有自己的作用,因为它沒有自性。因为这样,所以世間一切法,各各互不相知,这是一多彼此无知的道理。⑧力用交徹:就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互相帮助,一帮助多,多帮助一,而能互相交徹,这是一多力用交徹的道理。⑨自性非有:因为互相因起,互相由借,你借著我,我借著你。一的自性也沒有,多的自性也沒有,都是非有,这是一多自性非有的道理。

⑩究竟離言:一多說出來,就是戲论。应該離言說相,不可說它是一,也不可說它是非一,也不可說它是亦一亦非,也不可說它是非一非非一。所謂「離四句,絕百非」。離開四句說不出來,說出來就是不对。也不可說有相,也不可說无相,也不可說相即相入,也不可說不即不入,互相交徹。因为这個原因,所以口想說話,而无話可說;心想攀緣,而无緣可攀。为什么?辭也喪了,慮也亡了。这种道理、这种境界,不是說出來才能明白的。但若不說,更不会明白。說出來,是为了令人去修行,而证得自性的果海。这時候,才能明白一多的道理,原來是这样子。染淨的道理,也是这样子。(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60 : 无论那一位聽华严经一首偈頌,一入耳根便成道种

华严经淺释61 :有清淨心的众生所見的世界沒有染汚,这是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現

华严经淺释62 :你們研究便知:凡是有福报的人有很多執著,有很多染汚法

华严经淺释63 :无论什么经典其眞理都是一样,就是断欲去愛

华严经淺释64:  我們聽华严经要把心量放大,尽虛空徧法界

华严经淺释65 : 世界的成住壞空:每五百年有個小變化,80個五百年有個大變化

华严经淺释66 : 世界数量和佛刹中的微尘数一样的多,这些境界只有华严经才能表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67 : 聽到佛号能消滅无量的罪业:若是念佛号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68 : 在妙間錯因陀罗網世界的上边,有二十層世界

华严经淺释69 : 你的妄念不起心安定了,魔也降伏了,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平安无事

华严经淺释70 :在接法之前一定会有天魔來擾乱 这個魔很厲害,要小心絕不是戱论

华严经淺释71 : 參加讲经法会无论聽得懂或聽不懂,都有不可思議的好处

华严经淺释72 : 众生若是造惡业世界便現出險惡;若是造善业世界便現出美麗

华严经淺释73 : 研究佛法不要執著,要由小知大,由少知多,由近知遠,由淺知深

华严经淺释74 : 一切众生在宿世善根所感,才能遇到佛光明和妙音

华严经淺释75 : 凡是有福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庄严而清淨

华严经淺释76 :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

华严经淺释77 : 修行人一定要結双跏趺坐才能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78 : 凡是欢喜鬪爭的人,都是阿修罗的化身

华严经淺释79 : 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苦集聖諦的名字有很多种

华严经淺释80: 修道人的敵人就是淫欲;不能断欲,不能去愛,就不能修道

华严经淺释81 : 愛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淨土

华严经淺释82 :学佛法若起厭倦心就不会出離三界,時刻无厭倦心開悟就在一秒鐘之間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