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86 :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名而已,凡是能說出來皆不是第一義諦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十三   菩薩問明品第十

菩薩問明品第十

什么叫菩薩?具足应为菩提薩埵,因为中國人好簡略,所以只說菩薩二字。菩提譯为觉,薩埵譯为有情,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的意思,又可以說是有情觉,也就是一切有情中的觉悟者。總之,自觉觉他,希望將來觉行圓滿,而证得佛的果位。菩薩又譯为大道心众生,就是在众生之中,有大道心的人。什么是有大道心呢?就是不怕一切艰难困苦的事,尽力而为,所作所为皆是利益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所以說菩薩只知利人,不知利己。因为道心大,所得的果位也大。道心若不大,當然所得的果位也不大。菩薩又叫大善士、大隱士、大处士、大居士等。換句話說,凡是利益众生者,都可称为菩薩。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薩行時,不惜身命來教化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有一生,佛曾经捨身飼虎。有一天,天降大雪,老虎无法尋食,餓得受不了,乃領著小虎无精打彩向前去找东西吃,老修行(是佛为菩薩時)見到这种境界,乃发慈悲,愿將自己的身体布施給老虎作食物,甘愿犧牲自己,供养老虎。这种精神,实在太偉大了!

又有一生,佛曾经割肉餵鷹。有一天,老修行(佛的前生)在树下靜坐,忽然飞來一隻鴿子,投奔其懷,乞求保護,后边追來一隻兇猛的鷹,要捕捉鴿子。於是老修行便保護鴿子,不許鷹无禮,傷害鴿子。这時,老鷹对老修行說:「你这個修行人,太不公平了。牠是我的食物,你保護牠的生命安全,難道就把我餓死嗎?」老修行一想,佛法是对一切众生皆平等,沒有分別心的,於是很慈悲地說:「我可以把自身的肉割下來供养你。」老鷹說:「可以!这样才公平。」於是老修行用刀割自身肉來餵鷹,可是鷹貪而无厭,一直食而不飽。到了最后无肉可割的時候,沒有吃飽的鷹,无可奈何,踴躍飞到空中,而現帝释身。原來是帝释來考验老修行到了何等程度。

佛为救護鴿子,將自己的肉割下來,心甘情愿餵鷹,这就是行菩薩道。因为眞心行道,所以全身的肉復生无缺。菩薩道不易行,雖然不易,但要去行。不行怎能成菩薩?想要成佛,必須行菩薩行。释迦牟尼佛能捨身飼虎、割肉餵鷹,我們是佛的弟子,檢討自己能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反省一下自己对一切众生有慈悲心嗎?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門。有人說:「我能做到。」眞要做到才算数,不是口頭說說。不去实行,等於妄談。所謂「說得好,說得妙,不实行,不是道」。要实实在在去做,才是道。

各位!我們应該学佛犧牲的精神。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國城妻子或者頭目腦髓也要布施。只要众生需要,一定要毫无吝嗇的布施,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千万不可学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作風,这是自私自利的思想,沒有捨己为人的菩薩精神。墨子雖然有摩頂放踵的思想,但是他这种兼愛的作風,不合乎中道,而违背倫理道德。好像現在的嬉皮,男女放蕩形骸,搞得乱七八糟,烏烟瘴氣。所以孟老夫子批評:楊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愛,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獸也。墨子的兼愛,胜於耶穌的博愛。兼愛是沒有條件,人人都愛,人人是我的父母,人人是我的兄弟,人人是我的姐妹。其中有點行菩薩道的精神,但是落在二边,不是中道。什么叫問?就是問法和問難,也就是問「問題」。菩薩有不明白法的道理,要請問其他的菩薩,求其解答。或者已经明白这种道理,故意問難;这不是找麻煩,而是研究或辯论,令不明白的菩薩,也能瞭解眞正的道理。

好像这一品中文殊師利菩薩,他对一切法,已经通达无礙,可以說无所不知、无所不曉,可是他还要問。为什么?因为他代表一切众生來問。他問觉首菩薩:「心性既然是一個,为什么有种种分別?」又問財首菩薩:「既然众生是空的,为什么佛現身教化調伏?」又問宝首菩薩:「一切众生既无我无我所,为什么有受苦有受乐?」又問德首菩薩:「佛所悟一种法,为什么說多种法?」又問目首菩薩:「佛修福田是平等的,为什么众生所得的果报不同?」又問勤首菩薩:「佛說教法是一個,众生同時聽法,为什么有些能出三界,有些不能出三界?」又問法首菩薩:「佛曾经說过,凡受持正法者,可断煩惱,可破无明,为什么还有受持正法而不断破呢?」又問智首菩薩:「佛的教法,以智慧为第一,为什么还讚歎六度和四无量心?」又問賢首菩薩:「諸佛用一乘法出離三界,为什么一切佛土,所有一切事,有种种不同?」文殊菩薩向以上九位大菩薩发問九個問題。

菩薩沒有戲论(開玩笑),不会問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如果有位菩薩問:「吃飯为活著,还是活著为吃飯呢?」那么,这位菩薩就不是眞菩薩。各位!大家想一想,究竟吃飯为活著?还是活著为吃飯?这個問題,值得研究,有研究的必要、有研究的價值。一旦徹底明瞭,便能明白人生的意義。什么叫明?就是明白。明白而囘答所問的問題。若是明白才能答覆,若是不明白就不能答覆。所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說知,这是妄語。知而說不知,也是妄語。所以用明字而不用答字,關鍵在於此处。我們学佛法,就是学不妄語的法門。明白这种道理,才答覆这個問題。不明白这种道理,便不答覆这個問題。这是修道人的本份。

这一品屬於本经第十品,所以称为菩薩問明品第十。这一品十分重要,研究佛法的人,要特別注意,应靜心聽讲。这是開智慧的机会。大家將心猿意馬的妄想收住,一定会得到法益。我們为什么不成道?就因为懶惰,不修佛法,或者不認眞修行,敷衍了事,所以沒有成就。空費光陰,到最后一无所得。大家在百忙之中來聽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前生所种的善根,才有今天的机会。希望大家轉勸諸親好友,來金山寺聽华严经,这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聽经对身对心都有利益,可說有百利而无一害,比欣賞不正當的娛乐胜过万倍。若將平常看電視的時間來念佛,就有妙不可言的好处。例如,在臨命終時,心有準備,便不会牽腸掛肚,手忙脚乱。能一心念佛,便能安詳往生極乐世界,蓮华化生,沒有諸苦,但受众乐——这是人人的究竟归宿处。凡是愛看電影、愛跳舞的人,应該即時囘頭,趣向菩提路!要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有說法的道場,不要錯过机会,否則到時候便后悔莫及了。所謂「莫待老來方学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觉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种种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當光明品說完之后,就在这個時候。这位大智文殊師利大菩薩,乃向觉首菩薩請法,問道:「佛的弟子!如果說心和性是一個的話,那么,为什么有种种不同的业报呢?若往善趣,应該都往善趣。若往惡趣,应該都往惡趣。为什么有的往善趣,有的往惡趣?这是什么道理呢?請你開示一番,我洗耳恭聽。人的諸根,为什么有圓滿或有缺陷?生的時候,有的諸根相同,有的諸根不相同。这是什么道理?若是一样,为什么有人的相貌生得端正?有人的相貌生得醜陋?有的受苦?有的受乐?为什么苦乐不同?那么,所受的业,业不知心是怎囘事?心不知业又是怎囘事?为什么彼此互不相知?受不知什么時候又报?报不知什么時候又受?心不知这個受,受不知这個心。因不知道緣,緣不知道因。这個智慧不知道那個境界,那個境界不認識这個智慧。这都是什么緣故呢?請你詳細說明,令一切众生明白这种道理。」

時觉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这個時候,这位觉首大菩薩,他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种种的問題。

仁今問是義      为曉悟羣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应諦聽

觉首菩薩說:「仁者你現在問这种義理,不是为你自己不明白而來問,而是代表十方被无明所蒙蓋的一切众生來問。你是想令所有众生明白一切法的道理,而能開悟,不再做顚倒事。今我依照法的道理來答覆你所問的問題。希望仁者你注意的聽。因为你是代表众生來請法,所以請你特別聚精会神來聽我所說的道理。」

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仁者你要愼重其事來聽法。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它本身沒有一個用。为什么?因为諸法是空,沒有一個实体,所以說諸法无作用。既然諸法无作用,为什么佛又要說法?所謂「佛說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法的原因,是因为众生有一切的毛病,所以要用法來对治毛病習氣。毛病習氣沒有了,法也就沒有用了。法是方法,有毛病時,就用方法來醫治。这個方法,並不是实有,而是假設虛妄的。譬喩人有病時,要請醫生診断,然后照方吃藥,这样病才能痊癒。病癒之后,要把藥方丟掉,不可再吃藥,否則定有中毒的危險。法的本体和藥方是同样的道理。有病吃藥,无病不可乱吃藥。应該將藥放下才对。在金剛经上說:「法尚应捨,何況非法」。諸法用完之后,沒有一個眞实体,因为它是空的。沒有一個体,也沒有一個用,所以一切法,彼此不相知。色法不知道心法,心法也不知道色法;心所法不知道不相应法,不相应法不知道心所法。一切法本身沒有知觉性,因为是空寂的,不过是個名字而已,所以法和法是互相不知道的。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觉首菩薩又举出許多譬喩來說明这种道理。諸法实相雖然是空寂的,但可以用地水火風四大來說明諸法实相的道理:①用水來譬喩,因水有流注作用,故各不相知。②用火來譬喩,因火有起滅作用,故各不相知。③用風來譬喩,因風有动作,故各不相知。④用地來譬喩,因地有任持作用,故各不相知。用这四种來譬喩諸法实相的道理。

①水的流注:以流注的情形來譬喩諸法实相,有十种義理。这十种義理是互不相知,雖然不相知,但是成就流注的道理。第一种義理,在清涼國師所著华严经疏鈔上說:「前流不自流,由后流排流,則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前边的流,不是自己在流,而是被后边的流所推排的緣故,所以在流动。因为前边的流,自己沒有自性,所以不知道是被后边的流所推排它而流。第二种義理,在疏鈔上說:「后流雖排前,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后边的流,雖然推排前边的流,但是不能把前边的流推排沒有了,而使它變成后边的流。前流雖无自性自体,可是它的流,还是自己流。后流不会到前流的前边去,因为这种緣故,所以前流和后流互相不知道。第三种義理,在疏文上說:「后流不自流,由前流引故流,則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后边的流,也不是自己向前流,而是前边的流來攝引它而流。因为这种緣故,所以后流也沒有自性,也不知道自己是被前流所攝引而流。

第四种義理,在疏文上說:「前流雖引后,而不至后,故亦不相知。」前边的流,雖然攝引后边的流,但是各有自己的流,不会到后边的流去,所以前流和后流,也是互相不知道。第五种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所引无二,故不相知」。后边的流,能推排前边的流;前边的流,能攝引后边的流,雖然是兩個,可是不是兩個,所以互相不知道。第六种義理,在疏文上說:「能引與所排无二,故不相知」。前边能引的流和后边所排的流,沒有兩個,分不出彼此。在形式上來看,有前流和后流,在实際上來說,一個也沒有,所以互相不知道。第七种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所排无二,故不相知」。后边的流是能排,前边的流是所排。能排和所排沒有兩個,也沒有一個能排,也沒有一個所排,所以互相不知道。

第八种義理:在疏文上說:「能引與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前边的流是能引,后边的流是所引。这個能引和所引也是无二,所以互相不知道。第九种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后边的流能排前边的流,前边的流能引后边的流,可是不是俱有的。若有一個能排,就沒有一個能引;若有一個能引,就沒有一個能排。不能互相有能,所以互相不知道。第十种義理,在疏文上說:「能排與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前边的流,是后边的流所推排的;后边的流,是前边的流所攝引的。可是它們也不俱足,也不完全,所以互相不知道。

举出以上十种義理,來說明水流本來是空的,沒有前流和后流的分別。可是我們凡夫的知見,在沒有分別中找分別,硬要分別出來一些道理。諸法实相本空寂,空无一物。所以六祖大師說:「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諸法实相,譬如河中的水,很湍急的流,馳逐競奔而消逝。后浪追前浪,前浪再追前浪;前浪引后浪,后浪再引后浪。好像比賽一样,互相奔跑而消滅了。可是前浪和后浪各不相知。諸法实相的本体,也是这种道理。火也是这种情形,風也是这种情形,地也是这种情形。这四大有時候互相帮助;有時候互相敵对。会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帮助;不会善用它,四大便互相剋制。

我們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就的。身上的尿汗及血液等,屬於水大的範围。身上的溫度,屬於火大的範围。身上呼吸器官,屬於風大的範围。身上的皮肉筋骨,屬於地大範围之內。这四大調和,身体就健康。这四大失調,身体就生病。生的時候,这四大就和合;死的時候,这四大就分張。四大和合成为身,四大分張成为空;地大还於地,水大还於水,火大还於火,風大还於風,各还其所。这時皮肉筋骨还於土,血尿汗涕等和水合而为一,体溫和火合而为一,呼吸和風合而为一。在虛空中也有四大。白天太陽普照大地,发生熱力,而有蒸汽,这是火大,尽虛空徧法界。夜間月光徧照大地,发生寒力,而有露水,这是水大,尽虛空徧法界。高氣壓流入低氣壓,因而成氣。在虛空中又有很多微尘,微尘屬於地大,所以虛空也有地水火風四大。这四大供給你使用,你活六十歲,就借給你用六十年。活一百歲,就借給你用一百年。等你死時,又各还本位。

人有眞实的本性嗎?有的。就是佛性,就是眞如。人为万物之灵,借假修眞,借四大假合的臭皮囊,本修本有自在如來大觉的佛性。所以一举一动,不要有個我,不要把我放在前边,認为我是第一、我是最大,或者著住在名上或利上——这都是虛妄!只有本來的智慧光明才是眞实不虛的。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年前,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发現出來,研究明白,且很詳細地記載於经藏里。我們現在学佛法,志在研究本有自性天眞佛,我們本來就是佛,因为從眞起妄,就迷惑了,所以到現在还是众生。依水有流注,譬喩依眞妄想续。就是眞妄接接連連不断,從眞起妄,說它是眞的,又有點假的;說它是假的,又有點眞的。依火燄起滅,譬喩依眞妄起滅。就是眞妄生起來又消滅。妄生出來就現妄,妄滅了又現眞,这是從眞起妄。依風有动作,譬喩妄用依眞起,就是无明,所謂「一念不觉生三細」,是由无明所生出來,这是從眞起妄。依地有任持,譬喩妄为眞所持。妄还是在眞的里边,好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手背不離手心,手心不離手背。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这個道理。煩惱沒有離開菩提,另有一個煩惱;菩提沒有離開煩惱,另有一個菩提。它是一個的。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化为水,水凍为冰。有煩惱就是水成冰,无煩惱就是冰成水,就是煩惱化为菩提。返本还原,就是返囘我們本有的自性,不要使水凍成冰。

諸法本來是空寂的。既然是空,为什么佛要說法?因为众生有种种分別心。說一切法是为对治一切分別心。众生本來沒有分別心,其本有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就因为被環境所轉,无中生有,所以生出許多分別心來。菩薩用种种理论來形容一切諸法,但是这些理论也是虛妄的;不过,目的是令众生知道一切有为法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

亦如大火聚      猛燄同時发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問:「心性是一,怎样还有种种果报現出來?」觉首菩薩就用种种譬喩來形容一切諸法,說心性好像流注的样子,这流注有很多自然的現象,但各不相知。这個道理还沒有說完,又举出來四大之中的火大來說明。也好像大火聚一样,堆聚在一起,就发出很猛烈的火燄,跟著前边的火燄向上燃燒,但各不相知。佛說一切諸法,众生的心性也是这样,互不相知。

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好像長風起來一样。長風就是時時有風。这個風接連不断,前边的風,攝引后边的風;后边的風,又推排前边的風。这如同水流一样的道理。有時,風生起來,但沒有來的地方。有時,風又停止,也沒有去的地方。有風的時候,遇到物則鼓蕩扇动。風是看不見的,那么,怎知道有風呢?就看花草树木在搖动,就知有風,这就是鼓扇。風是互不相知,前边的風不知后边的風,后边的風也不知前边的風。因为風是沒有实体自性的緣故,一切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在往昔的時候,皇帝有福报,百姓有幸福。所謂「風不鳴條,雨不破塊」。那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候。那時候,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所颳的風是微風,不会把柳树枝吹出声音來;所降的雨是細雨,不会把泥塊淋得破碎了,氣象都是很自然:及時風和及時雨,应該颳寒風的時候,就颳寒風;应該颳暖風的時候,就颳暖風。应該降雨的時候,就降雨;应該降雪的時候,就降雪,但絕对不会狂風暴雨,这就是風調雨順。因为風調雨順,所以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人过著快乐无憂的生活。这時,國家也太平,百姓也安乐,这就是國泰民安。古時的氣候就是这样,不像現在的氣候,在反常狀態中,一切不正常,該風不風,不風而風,有時颶風而至,將房屋吹倒,將树木拔出,造成严重的災害。或者該雨不雨,不雨而雨,有時劇雨而降,將良田淹沒,變成澤國,造成无家可归的災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心不古,貪瞋痴太重,自私自利,一切为自己,不为他人著着想,所以要遭受这种集体的果报。

又如众地界      輾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好像一切大地(地球),互相輾轉,依虛空而住。所謂「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无所依。」如果地球不轉动,就会被毁滅。为什么?因为風輪攝持不住它在虛空轉动,地球就会出離軌道。地球在旋轉,才能发生攝持的力量,而能存在。地球和地球都在虛空中旋轉(在太陽系有一個地球,在銀河中有无量数的太陽系),彼此互不相知。一切諸法的本体也是这样。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无能轉者

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体、心意六根,常被境界所轉。为什么?因为有情根的緣故。如果能把一切情根断了,就不会流轉於生死,就沒有煩惱的麻煩。並沒有任何人來主宰支配你的六根流轉於生死,而是你自己的情根在流轉,这都是互不相知,而是自己在生死中流轉於六道。

法性本无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无能現      亦无所現物

法性就是諸法的实相,实性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无所生。雖然无所生,但是它会現示而有生,生出这個法,这是生而无生。法性本來是眞空,示現而有生,这是妙有,可是也不实在的。雖然說法性本來是空的,但能在眞空中生出妙有。这個生是不究竟不徹底,而不是常住不壞的。在法性本无生,示現而有生。並不是有主宰者,能令它生、令它現。它是眞空中自然示現出妙有,所以說是中无能現。在这里边沒有主宰者,不是說我教它生、我教它現。这是什么緣故?因为根本就是從法所現出來的,沒有一個物体。也沒有一個能現的主宰,也沒有一個所現的东西。本來就是虛妄的,沒有实在的境界。我們把虛妄沒有实在的境界,認为眞实的。不知它是无常,所以執著幻有,而忘了本來的眞空,把幻有認为实体。若是把幻有的執著破了,就合於本有眞空的妙理。

馬胜比丘(鹿野苑五比丘之一)到舍衛城里托缽乞食。他走路時,目不邪視,威儀严整,在路上被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遇到,他們從未見到像馬胜比丘那么庄严的威儀,甚为驚異,心里便生起恭敬。於是走到馬胜比丘面前,合掌問訊之后而問:「善知識,請問你從何处学來这种的威儀,这么庄严肅靜,我們敬佩之至!」馬胜很謙虛的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大意是說:一切諸法,都是從緣所生所滅。因为緣生无性,沒有一個自体。我師父就是大沙門(譯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他老人家常常是这样的說法,來教导我們,依法修行。

这時舍利弗和目犍連(他們是学外道行者)二人一聽,茅塞頓開。所謂「聽君一席話,胜讀十年書」。二人便去禮拜佛,請佛說法,蒙佛開示,改邪归正。二人率領弟子二百人,同時皈依佛出家,作为佛的弟子,后來成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皆证阿罗漢果。这是諸法從緣生,緣生无性的道理。佛教剛剛在美國興起,凡是出家人,都要向馬胜比丘学習,严肅威儀,給西方人一個良好的印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威儀。无论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到外边去的举动行为,都要十分小心謹愼,不可隨隨便便,有損威儀。金山寺的金字是從沙中澄清而來,经过一番辛辛苦苦磨練而成的。否則,金山寺就變成銀山寺、銅山寺、鐵山寺,甚至變成土山寺,那就无威可畏,无儀可敬。

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应。」一切法,都是逢因緣而生出來,不会单獨而生。必須依賴境界,才能生出这种法。道雖然是无为,可是要遇到因緣,才会產生感应。因为有位居士捐一棟房子撥作道場,所以金山寺擬在洛杉磯成立支会。道場多,佛法才能宣揚於全世界。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別有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屬於情根。眼能見色,为色尘所轉。耳能聽声,为声所轉。鼻能嗅香,为香尘所轉。舌能嚐味,为味尘所轉。身能觉觸,为觸尘所轉。意能知法,为法尘所轉。六根接觸六尘境界,而生出六識,这是一切諸情所生的根。除这六識之外,还有第七識和第八識,故称八識。在小乘教義中有六識,在大乘教義中有八識。第七識名叫傳送識,它將第六識的意傳送第八識。它好像送信郵差,互相傳达消息。又为染汚根,因为和四种的根本煩惱相应,就是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我痴是无明,愚於我相,迷无我理。我見是我執,於非我法,妄計为我。我慢是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举。我愛是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又为末那識,譯为思量。思量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沒有絲毫間断,这是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譯为藏,能藏一切善惡的种子(神識)。第七識所作的一切行为,都藏蓄在第八識的倉庫中。若是善的种子,將來便得善的果报。若是惡的种子,將來便得惡的果报。換言之,迷惑時,是阿賴耶識;開悟時,是大光明藏。雖然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識,可是沒有自性,沒有实体。因为众生有分別心,所以有种种的識。若是无分別心,便是眞空,无有实体可尋。好像一切山河大地,本來是空寂的,我們有分別心和執著心,才現出这些境界。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顚倒

依照理來观察一切事和一切法,都是沒有性和体。如用法眼來观察,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用法眼來观察一切理事,所見的不会顚倒的。若是凡夫肉眼來观察一切理事,都是顚倒見。開五眼的人,得到无障礙的神通力,这個見,才不是顚倒見,而是正知正見。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在龙树菩薩所著中论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義。」这一首偈頌,是說凡是從因緣所生的法,都沒有自性,也沒有实体,所以我說是空寂。它也有個假名(諸法)而已。空假合起來,就是中道。中道了義,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不落二边,就是中道。又有一說,不執断,不執常,就是中道。若是執断,就偏於空。若是執常,就偏於有,空有二边不著,就是中道。实是有,妄是空。或者說是有,或者說是空,或者說有而不有,或者說空而不空。在中论上說:「一切法眞实,一切法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諸佛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名而已。只有個說法,而沒有实際的本体,凡是能說出來,皆不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說不出來的,沒有言語可說出來,也沒有文字可寫出來,所以說但有假言說。

这首偈頌,是把前边所說的偈頌,再總括說一遍。此段经文將地水火風四大來譬如諸法。在每种大中,有种种的譬如,來顯明諸法的实性。現在只用水來說明諸法实性的道理。因为水有相同的道理,所以举出水來譬喩眞如自性,也就是眞心。今举出十种譬喩:①水的自体是澄清的。由上边看,能看見水底,这是譬喩自性清淨的眞心,光明徧照。②水和泥混合在一起,即變成混濁不清,这是譬如清淨眞心不染而染,變得沒有清淨光明。③水雖然混濁,但是清淨本性不失,仍然存在,这是譬如清淨眞心染而不染,清淨还存。④若把泥土澄清到水底,水的清淨本性又現出,这是譬如人之眞心,惑尽性現。就是把見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破了,自性(眞心)就現出來。⑤水遇到寒冷時,便凝成冰,有堅硬性,这是譬如如來藏性(眞心)和无明合起來,生出八識作用。

我常說:「假設用一碗水,潑在人的頭上,不会傷害人,也不觉得痛。如果將一碗水凍成冰,打在人的頭上,那么,輕者,則頭破血流;重者,有生命危險,甚至死亡。同是一样的东西,而作用就不同了。」

⑥冰雖然有堅硬作用,可是在冰中不失其輭性,这是譬如我們的眞心隨緣去了,还是不變。就是在事相上,也会顯出眞理來。⑦水雖然成冰,但遇熱力,則溶化成水,这是譬如人的八識,雖然很強盛,難轉为四智,可是若会轉的話(修道)八識仍可轉为清淨,恢復如來藏性。⑧水隨風而有波浪的动相,但改變不了水本來平靜的自性,这是譬如我們如來藏性被无明的風所吹动,而生出波浪的起滅。在六祖壇经上有这样記載:六祖在法性寺時,有一天聽到二僧在辯论「風动旛动」的問題。有一僧說,「風动,不是旛动」。有一僧說:「旛动,不是風动。」为什么?若是沒有風,那旛不会动。若是沒有旛,怎能顯示風动?因此之故!二人諍论不已。这時,六祖在場,便說:「不是風动,不是旛动;是仁者心动」。意思就是你們心中的波浪在动。風吹浪动,而水的靜性不动。水的本性沒有生滅,沒有波浪。所以說:「不是風动,不是水动,仁者心动。」这個心有些动搖,心若平靜,波浪也沒有了。

⑨水隨地勢高下,才有推排。前边的流引导后边的流,才有流注的相,可是水的自性是不动。这是譬如人的眞心,隨緣流注,但是自性还是湛然不动。⑩水在器中,隨器形而變。盛在方筒中,則成方形;盛在圓筒中,則成圓形,但是水的自性不變,这是譬如人的眞如自性,普徧到一切有为法,但自性不动。这是用水來譬喩眞如自性。清淨眞心,本妙明心,都是譬喩这個。其餘火、風、地都有种种的譬喩,因为時間的關係,只能讲水大一种,其餘的可以自己去研究。(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60 : 无论那一位聽华严经一首偈頌,一入耳根便成道种

华严经淺释61 :有清淨心的众生所見的世界沒有染汚,这是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現

华严经淺释62 :你們研究便知:凡是有福报的人有很多執著,有很多染汚法

华严经淺释63 :无论什么经典其眞理都是一样,就是断欲去愛

华严经淺释64:  我們聽华严经要把心量放大,尽虛空徧法界

华严经淺释65 : 世界的成住壞空:每五百年有個小變化,80個五百年有個大變化

华严经淺释66 : 世界数量和佛刹中的微尘数一样的多,这些境界只有华严经才能表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67 : 聽到佛号能消滅无量的罪业:若是念佛号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68 : 在妙間錯因陀罗網世界的上边,有二十層世界

华严经淺释69 : 你的妄念不起心安定了,魔也降伏了,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平安无事

华严经淺释70 :在接法之前一定会有天魔來擾乱 这個魔很厲害,要小心絕不是戱论

华严经淺释71 : 參加讲经法会无论聽得懂或聽不懂,都有不可思議的好处

华严经淺释72 : 众生若是造惡业世界便現出險惡;若是造善业世界便現出美麗

华严经淺释73 : 研究佛法不要執著,要由小知大,由少知多,由近知遠,由淺知深

华严经淺释74 : 一切众生在宿世善根所感,才能遇到佛光明和妙音

华严经淺释75 : 凡是有福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庄严而清淨

华严经淺释76 :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

华严经淺释77 : 修行人一定要結双跏趺坐才能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78 : 凡是欢喜鬪爭的人,都是阿修罗的化身

华严经淺释79 : 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苦集聖諦的名字有很多种

华严经淺释80: 修道人的敵人就是淫欲;不能断欲,不能去愛,就不能修道

华严经淺释81 : 愛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淨土

华严经淺释82 :学佛法若起厭倦心就不会出離三界,時刻无厭倦心開悟就在一秒鐘之間

华严经淺释83: 見佛不見法不是眞見佛,見法才是眞見佛

华严经淺释84 : 如果執著我,或執著我所,便入生死无法解脱

华严经淺释85: 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有法无德就会著魔障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