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87: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众生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论、隨其心乐、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观察。於如是諸众生中,为現其身,教化調伏。

在觉首菩薩說完偈頌之后,就在这個時候,这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向財首菩薩請法,便問:「佛的弟子!一切众生本來都是非众生(空),既然是空的,为什么佛还要度空的众生?佛若是見众生不是空的,这是智慧不夠,便成謗佛。佛要是見众生是空的,还來度空的众生,这豈不是空有相违背嗎?請你詳細解释一番。」怎样解释这十個問題呢?如來隨著众生的根性來教化,不管成熟或沒有成熟,都一律教化。众生沒有种善根者,佛令他們种善根。因为种善根,才能生菩提芽。已经生菩提芽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長。善根已经增長者,令其善根成熟。善根已经成熟者,令得解脫。

①佛是观机逗教:就是到教化的時候,佛便來教化他;沒有到教化的時候,佛就等待著。總之,机緣成熟時,佛一定会來教化他。那么,众生既然是空的,佛为什么又來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②命就是壽命:众生的壽命,有長或有短的不同。众生应該在壽命長的時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長壽時候來教化;众生应該在壽命短的時候得到佛的教化,佛就在其短壽時候來教化。那么,众生是空的,佛为什么又來教化众生?这又是怎样讲法?

③众生有种种类、有种种身,各不相同:例如人有人身,畜生有畜生身,一切众生的身类有很多种。佛能隨順其身类來教化。身是累贅的,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患就是大憂患,也就是大病。我們有大憂患的病,为什么?因为我們有個身体的緣故。有了身体,就生出自私心。为这個身体,一切要照料它,为它找房子住,为它找衣服穿,为它找东西吃。住衣食这三個問題,一定要俱備,不可缺其一。若是不圓滿,便觉得有憂慮之患,因为有個我身,便有大患。若无我身,便是无我。到了无我的境界,我又有什么憂患呢?在这世間的殺盜淫妄酒,都因为有这個身。如果把身看破了,不为身体去貪去瞋去痴,就沒有憂患了。若是沒有自私心,身体也不会成为累贅。如果能修道,借假修眞,就是借著假的身体(色身),來修法身的慧命,而成就佛果。若是不借假修眞,那么,佛果不会成就。所以佛隨众生的時、命、身來教化。本來众生是空的,为什么又來教化?这是什么道理?

從前有一個六十多歲、一個七十多歲、一個八十多歲的三位老年人,常聚在一起研究自身問題。有一天,大家討论生死問題:人來時,糊涂而來;去時,糊涂而去。生而死,死而生,这又怎么辦呢?各人发表各人的意見,六十多歲的老人說:「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明年又缺誰?」这時,七十多歲老人說:「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八十多歲老人說:「这口氣出去,那口氣不知囘來不囘來?」所以說「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趁著現在未老的時候,趕緊用功修道,了生死最要緊。这三老是非常用功修行的人,用功念佛、用功參禪,精进修行。为了生脫死,所以一天吃一餐,也沒有妄想,結果三老都了脫生死。古詩云:「莫待老來方学道,孤墳儘是少年人」。等到老的時候,再想学道,了生脫死,時間已來不及了。你們看孤墳里所埋葬的人,都是少年人。所謂「黃泉路上无老少」,人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

普賢菩薩的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乐?大众!當勤精进,如救頭然。但念无常,愼勿放逸!」我們这一天已经过去了,生命就減少一點。好像河中的水,漸漸減少,魚在水中,便有生命的危險,这还有什么快乐呢?大众!要注意,应當時時精进,不可懈怠。好像撲救頭上著火一般的急切,保護生命的安全,修道也是这样的急切。但念无常不知何時就來了。所以不可放逸,要時刻謹愼。到生死自由時,能控制生死,欲生則生,欲死則死(不是自殺),能有这种把握,那么,什么病症也沒有了。这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不要隨生死流轉。

④隨著众生的根性,众生应該修什么法,佛就用什么法門來教化。例如,众生应該以六度法門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六度法門。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所以叫六度,即是能從生死此岸,经过煩惱中流,而度到湼槃彼岸。众生应該以四諦法門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四諦法門。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令其知苦、断集、慕滅、修道,若能依法修行,便能证得道业。众生应該以十二因緣法門得度者,佛就教这一类众生修行十二因緣法門。十二因緣就是无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互有緣起,如果把无明断了,其他便无緣所依,則能了生死。这样依法修行,便能得到道果。佛是观察机緣,而說修行之法門,这是隨其行。

⑤佛以一音演說法,众生隨类各得解,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佛說法的道理,各有淺深。佛为六道众生說法,为令众生明白而了解,这是隨其解。⑥众生有很多种类,他們的根性也不相同。不要說飞潛动植、胎卵濕化,那样多的众生;就单单以人來說,其語言和文字或多种語言,完全不相同。明白什么語言的众生,佛就說什么語言的法,这是隨其言论。⑦众生都有自己的希望,佛隨順众生的心乐來說众生所欢喜的法。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牽」。为了令众生入佛的智慧,先用他所喜愛的法,來接引他,这样才有效果。这样依法修行,便证道业,这是隨其心乐。⑧佛教化众生,是用种种方便法門,所謂「善巧方便」。如果不瞭解众生的心意,不隨其方便而說法,那就不能有良好的效果,这是隨其方便。⑨众生都有自己的思惟。佛要隨順众生的思想來教化,否則事倍功半,費了很多言語,但收到很少效果。所謂「因人說法」,見到什么思想的人,便說什么法。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方針,这是隨其思惟。⑩佛不但隨順众生的思惟而教化,而且又要隨众生所观察而观察。佛观察众生的因緣,应用什么方法來教化众生,为令众生可以接受佛法。

在前边說众生非众生(空的),那么,佛为什么要用种种方法來教化、來調伏,这是什么道理?究竟佛看众生是空还是不空呢?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这個時候,这位財首大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种种問題。众生執著一切諸有法,沒有能明白諸有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所以就染苦为乐。名利是個小問題,可是,所有的人,都迷戀在名利上;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多数人是名利双求。生死雖然是個大問題,可是,沒有人在事前作準備;待臨終時,手忙脚乱而去。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就这样子在六道輪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所以叫众生。众生就是众緣假和合而生,又是由众多生而成的。因为生的太多,所以名叫众生。有众生就有众死。生的多,死的也多,所以又叫众死。一個众生不知在輪廻中受多少次的生死?那么,为什么不停止生死輪廻呢?因为愛欲不断的緣故。愛欲是生死的根,有愛欲就有輪廻。有輪廻就有生死,如同作夢一般,所謂「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夢里身榮貴,夢醒在穷鄉。朝朝是作夢,不觉夢黃梁。夢中若不觉,枉作夢一場。」人活的時候,正在作夢;人死的時候,才作完夢。在夢中,升官发財、嬌妻美妾,或者中狀元,或者作宰相,榮华富貴,享受不尽。等待夢醒時,还是身无分文的穷人,流浪在街頭。在夢中的七宝現前,什么都好,应有尽有。可是夢醒,什么都沒有,仍然是孤家寡人,一无所有。天天在作夢,作的是黃梁夢。什么是黃梁夢?就是在夢中,中了狀元,做了大官,子孫滿堂,富貴榮华,就是几十年的時間。夢醒來,店主为他所煑的黃梁飯尚未熟哩!在夢中如果不觉悟,便白作了一場春夢!

此是乐寂滅      多聞者境界

我为仁宣說      仁今应聽受

这個法,是人所欢乐的寂滅法。什么是寂滅?就是其体寂靜,離一切相。離煩惱为寂,絕苦患为靜,也就是湼槃之理。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時,为法忘軀。为求半句偈而捨身命,在所不惜,只要求到法,便遂心滿愿。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有一天,聽到有人說:「諸行无常,是生滅法」,說到这里,便停止不說。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罗刹鬼說的,乃問罗刹鬼:「这首偈頌,还有下兩句,你为什么不說呢?」罗刹鬼說:「我三天沒有吃东西,餓的沒有力氣,不能說出來。」老修行說:「你再勉強說出下面兩句,我便心甘情愿將我的身体供养於你。」罗刹鬼說:「一言为定,你不可后悔,說了不算数。」老修行說:「修行人不打妄語,但我有個條件:你說出这兩句偈之后,讓我刻在树上,將法流傳后人,然后把身体供养於你。」罗刹鬼說:「可以!滿你的心愿。」於是罗刹鬼說出下兩句偈頌:「生滅滅已,寂滅为乐」。老修行很快將偈頌刻在大树幹上。又一想,刻在石頭上,時間更能長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請他等待片刻。老修行說:「請你再等一会,我想刻在石頭上,比較長久,后人受益一定很多。」罗刹鬼見老修行如是誠心,便同情的說:「你要刻快一點,我实在餓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諸行无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为乐」十六個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刹鬼說:「我已完成心愿,請你來吃我吧」,於是,閉目靜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謂「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視死如归。等了多時,不見罗刹鬼的行动,睜眼一看,罗刹鬼已騰空而起,在虛空現出天人身——原來是天人下來試探老修行的定力,这時天人說:「善哉!善哉!汝是眞心求法,功德无量。」言毕而去。

释迦牟尼佛为半句偈而捨身命,我們能不能这样做呢?我們非常慳貪,什么也捨不得布施。不要說是身体,就是身外物,也捨不得。如果能布施內財(頭目腦髓)和外財(國城妻子),才能修成福慧圓滿。福慧双足,就是兩足尊,也就是佛。

多聞就是博学广聞。深入经藏,增長聞慧。善於思惟諸法实相,就是思慧。思惟之后,就去修行,这是修慧。聞思修三慧会用,就是多聞的境界。阿難尊者,就是多聞第一。佛所說的经典,他都記住,因为他的記憶力特別強,所以能博聞強記,好像錄音帶一样。凡是经过阿難尊者的耳根,他都能一字不漏說出來。佛滅度后,阿難尊者結集经藏。他在升座說法的時候,大众頓起三疑。第一疑,認为释迦牟尼佛復活。因为阿難尊者蒙十方諸佛加被,現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隨形好,和佛一样的庄严,所以一般佛弟子,以为是佛再世。第二疑,認为阿難尊者已证佛果,即身成佛。第三疑,以为他方諸佛來說法。阿難尊者開口說「如是我聞」,意思就是: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難)親自所聞。此時,大众的三疑頓息。

財首菩薩对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为仁者宣說佛为什么度众生的法。仁者你是代表來問法,請你特別注意,代表众生諦聽这种法,而接受这种法。」

分別观內身      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

我們人的執著太大。執著什么?執著「我」。这個「我」比須彌山还要高,比四大海还要大。这個「我」爭強论胜,爭名奪利,逞英雄、论豪傑。因为有这個「我」,給它吃喝玩乐的一切享受。天天給它作奴隸,也不知道看破,也不能放下,所以天天不自在。

財首菩薩說:「仁者你要詳細分別來观察,在身內和身外來找这個『我』,是找不到的」。從頭頂到脚下,各有其名。頭有頭名,五官有五官名,四肢有四肢名,足有足名。在身外來找「我」,是找不到的。在身內的五臟六腑,亦各有其名。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就是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这里面也找不到「我」。究竟誰是「我」,既然找不到「我」,还執著什么「我」?要明白內也无我,外也无我。所謂「內无身心,外无世界」。或者「內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遠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見於空。」身体本來就是空。身体是空,为什么还要執著?为它顚顚倒倒,这又是何苦?若能有这种想法,就明白「我」究竟是沒有的。假設有個「我」,那么我是誰?誰是我?在清朝順治皇帝的偈頌云:「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这個道理,应該深深研究一番。既然找不到「我」,为什么要尽力帮助「我」?心里執著: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有人罵一句,也受不了;有人打一下,更受不了。被一個假「我」支配得顚顚倒倒,所以如來說:「这一类众生,眞是很可怜!」

此身假安立      住处无方所

諦了是身者      於中无所著

所有众生的身体,都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風。若想找它眞正的住处,却找不到一個地方它是存在的。若能審諦明瞭这個身体是四大假和合所現的,便应該无所執著。不執於身,不執於我,这样就把我執破了。如果我執破了,法執便很容易破。我執不破,法執更不容易破。这一點,希望大家注意。我們研究佛法的人,应該首先知道要把身体看空或看假,这样就不会有所執著。那時候,便是解脫、便是自在。

於身善观察      一切皆明見

知法皆虛妄      不起心分別

在众生的身体善於观察。观察什么?观察究竟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究竟是眞的?还是假的?假設是我的,为什么我做不得主?眼睛花的時候,不能教它不花;耳朵聾的時候,不能教它不聾;牙齒掉的時候,不能教它不掉;皮膚皺的時候,不能教它不皺;所以我做不得主。身內身外都要观察,才能知道一切法皆虛妄。在金剛经上說:「一切有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既是这样,所以不要有執著,便不起分別心。

壽命因誰起      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      初后不可知

人的壽命,因为誰而起呢?又是那個主宰使它退滅呢?这生命好像旋轉的火輪一样,找不到前后。因为互相旋轉不停,那個在前?那個在后?无法可以知道。因为无始无終,所以始終不明白。这是說我們的壽命,來時,不知怎样來的?去時,不知怎样去的?來,糊涂而來;去,糊涂而去。对生死問題,一點也不清楚。

智者能观察      一切有无常

諸法空无我      永離一切相

怎能会有智慧?先要持戒,然后修定。由定中得到眞正的智慧。有了智慧,心才清淨。所謂「心清水現月,意淨天无云;心平百難散,意定万事吉。」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如水。若是把泥土摻到水中,攪拌不停,便成混濁的汚水。我們人就是混濁不清,因为清淨的眞心,和无明合而为一,所以混濁成妄心。这時候,若能严持戒律,沒有分別心,也就是不打妄想。若能諸惡莫作(沒有自私心),众善奉行(大公无私),这就好像水和泥混合在一起,若不去动它,水自然会慢慢澄清。若想澄清,就要修定,这种定力,能使混濁的水恢復清淨。清淨就有智慧。淺言之,有一缸濁水(愚痴),使用白礬(修行)放在水中,水便漸漸澄清(智慧)。这時,不可再去动它(妄想),否則,沉到缸底的泥土(无明),又起作用,將清水再度變为濁水(愚痴)了。

有智慧的人,具足擇法眼。是法非法,善法惡法,他都能分別得清清楚楚。本來是沒有分別心,但这是擇法眼的分別,而不是用虛妄心來分別。換言之,是用智慧來分別,这好像澄清的水,從上边能看到下边。凡夫观察事情,好像看一缸濁水,尚未澄清,无论如何的分別也不会清楚。等水澄清后,有了明辨是非的智慧,便会明白这件事情。沒有智慧,但有分別,这僅是一种妄眞的分別。这种分別心不能助你明白这件事情。只差一點點,便大錯而特錯,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智慧人观察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在金剛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一切法中,都是空而无我。若能把一切有形有相有为法都離開了,到这個時候,就无所執著。

众报隨业生      如夢不眞实

念念常滅壞      如前后亦爾

我們在世間上,起惑、造业、受报。起惑是從无明生出來疑惑,生出之后,便去造种种业。因为有种种的业,所以要受种种的果报。这是不變的字律。什么時候能把惑破了,眞心便顯現出來。那時候才能停止业报。所以說众报隨业生,一切果报就是從众生所造的业而生出來。換言之,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所謂「种善因結善果,种惡因結惡果」,这是絲毫不爽的定律。众报雖然隨业生,但是好像作夢一样,不是实在眞有的。我們的身体都是假有的,何況其他,更无眞实。不要執著身体,它不是好东西。你对它无微不至的照顧,來保護它、喜愛它;又怕它冷、又怕它熱、又怕它飢、又怕它渴。一天到晚为这個臭皮囊忙忙碌碌、顚顚倒倒,无有暫歇。結果到時候,它先跑掉,不管你啦!这個身体和一切业,都在念念之中,有生住異滅;在念念之中,有成住壞空。恒常是这样,沒有停止。这种业报,猶如波浪,前边的波浪吸引后边的波浪;后边的波浪又推排前边的波浪。前浪消滅了,后浪又生起,前后都是这样子。

世間所見法      但以心为主

隨解取众相      顚倒不如实

在世間所見一切法,都是由心來支配。所謂「一切唯心造」,如果沒有心,就沒有法。这是隨著心中的妄想執著而取一切相,沒有認識清楚自己的眞心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自性。因为隨著妄想分別而取众相,这就是顚倒、不实在的法。本來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怎会有執著相呢?

世間所言论      一切是分別

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

世間每個國家,都有它的言论,都是一种有分別的有为法,而不是无分別的无为法。这种法里沒有一個法,能入自己眞实的法性;也就是說,沒有一法有自己法的体性。

能緣所緣力      种种法出生

速滅不暫停      念念悉如是

能順著妄想去追求境界,这是能緣。所追求的境界,这是所緣。能是主动,有这分能力;所是被动,也有这分能力,在这里就生出种种的法。可是这种能緣和所緣的力量,所生出的法很快就消滅的,所謂「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因为不停,所以无常,都是生滅不已的法。

我們众生有妄想執著,在沒有麻煩中生出麻煩,在沒有事情中生出事情,这就是背觉合尘。背觉就是沒有智慧,合尘就是愚痴。有了愚痴之后,在有为法中,執著一切虛妄的境界,認为是实有。

在前边所說的偈頌,總括來說,有三种性:①徧計執性、②依他起性、③圓成实性。什么是徧計執性?就是周徧的計算,執著一切是有的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緣而起心动念。这個性,是迷悟的分水嶺。向上悟眞空,就是圓成实性;向下起分別,就是徧計執性。什么是圓成实性?就是圓滿成功的眞实灵性。

譬如在黑夜中走路,在路上見到一條長細的黑影,便生起懷疑:「可能是蛇吧!蛇有毒,咬人会死的。」於是駭怕的不得了。后來仔細看清楚,原來是條麻繩。復次把繩拆開,變成麻。麻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沒有自性,所以是空的。總之,普徧計算於一切法,計实我法,就好像認繩为蛇,这是徧計執性的作用。依靠其他众緣和合而起,好像麻上見到是繩,这是依他起性的作用。因心圓明,不被迷識所執,遠離依他起性和徧計執性,得无生法忍,唯一眞空,圓滿成实,好像麻成空,这就是圓成实性的作用。

我們都有虛妄的執著,認假为眞,以苦为乐,一切一切看不清楚。因为看不清楚,所以越迷越深,这就是背觉合尘的境界。若能背尘,就能合觉。把世間法的染汚心放下,这就是清淨的自性。染汚心不放下,本有眞正的智慧,就顯現不出來。那個人很聰明,記憶力很強。为什么?因为前生妄想少,所以今生聰明。今生妄想再少,來生一定比今生还聰明。如果今生妄想多,就把前生的聰明智慧用光了,等來生便又愚痴了。不会用自己的智慧,就生顚倒妄想,若会用自己的智慧,便沒有妄想。總而言之,聰明人妄想心少一點,愚痴人妄想心多一點,为什么?因为智力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妄想就是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有智慧的人,很少有妄想,見事省事出世間,不要去想,就知道了,这样便能出離三界。愚痴的人,有很多妄想,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情就迷惑了,分不清眞假是非,这样就墮落三惡道。有智慧的人,人能辦事;沒有智慧的人,事能辦人。有智慧的人,能轉境界;沒有智慧的人,被境界轉,關鍵就在这個地方。所以聽经聞法,不能在頭上安頭,多此一举。本來是很容易明白的,可是却跑到另外一方面去想,本來应該明白的也不明白了。越找越遠,離自性就遠了。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沒有擇法眼的緣故。若有擇法眼,无论什么法來了,都能迎刄而解,不費吹毛之力。

我們研究佛法,主要是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不要尽在皮毛上用工夫。好像螞蟻啃西瓜,在皮外边啃,白費功夫,那是沒有用的。要想法子鑽到西瓜里边,才能得到甜味。我們研究佛法,也是这样。要深入经典,才能体会到佛法的妙味。(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60 : 无论那一位聽华严经一首偈頌,一入耳根便成道种

华严经淺释61 :有清淨心的众生所見的世界沒有染汚,这是隨順众生的心意而現

华严经淺释62 :你們研究便知:凡是有福报的人有很多執著,有很多染汚法

华严经淺释63 :无论什么经典其眞理都是一样,就是断欲去愛

华严经淺释64:  我們聽华严经要把心量放大,尽虛空徧法界

华严经淺释65 : 世界的成住壞空:每五百年有個小變化,80個五百年有個大變化

华严经淺释66 : 世界数量和佛刹中的微尘数一样的多,这些境界只有华严经才能表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67 : 聽到佛号能消滅无量的罪业:若是念佛号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68 : 在妙間錯因陀罗網世界的上边,有二十層世界

华严经淺释69 : 你的妄念不起心安定了,魔也降伏了,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平安无事

华严经淺释70 :在接法之前一定会有天魔來擾乱 这個魔很厲害,要小心絕不是戱论

华严经淺释71 : 參加讲经法会无论聽得懂或聽不懂,都有不可思議的好处

华严经淺释72 : 众生若是造惡业世界便現出險惡;若是造善业世界便現出美麗

华严经淺释73 : 研究佛法不要執著,要由小知大,由少知多,由近知遠,由淺知深

华严经淺释74 : 一切众生在宿世善根所感,才能遇到佛光明和妙音

华严经淺释75 : 凡是有福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庄严而清淨

华严经淺释76 :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这才是修道人的本分

华严经淺释77 : 修行人一定要結双跏趺坐才能一念不生,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华严经淺释78 : 凡是欢喜鬪爭的人,都是阿修罗的化身

华严经淺释79 : 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苦集聖諦的名字有很多种

华严经淺释80: 修道人的敵人就是淫欲;不能断欲,不能去愛,就不能修道

华严经淺释81 : 愛不重不生娑婆,业不空不生淨土

华严经淺释82 :学佛法若起厭倦心就不会出離三界,時刻无厭倦心開悟就在一秒鐘之間

华严经淺释83: 見佛不見法不是眞見佛,見法才是眞見佛

华严经淺释84 : 如果執著我,或執著我所,便入生死无法解脱

华严经淺释85: 得到法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有法无德就会著魔障

华严经淺释86 :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假名而已,凡是能說出來皆不是第一義諦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6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0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自然疗法:不一法师棍棒推拿、按摩疗法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