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28 : 我們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佛子。菩薩有十种清淨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淨諸世界。三愿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愿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諸佛土。六愿與諸菩薩,同一体性。七愿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愿見者生信,无不獲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來劫。十愿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种智之門。

法慧菩薩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行菩薩道的菩薩,应該发这十种清淨大愿。这十种清淨愿,不但菩薩要发,就是我們也要发。如果圓滿这十种清淨愿,就是成就菩薩的果位。所有的众生,要发这十种清淨愿,觉得对心意,就可以发愿。因为这個原因,所以要讲经、要聽经、要誦经、要習经。如果只发愿,不去修行,是沒有用处的。不要这样想:这是菩薩所发的愿,和我們沒有關係。那么,我們大可不必讲经、不必聽经、不須誦经、不須習经了。为什么?反正经典和我們沒有關係。这思想是大錯而特錯!因为菩薩的愿,人人应該发的,人人应該行的,所以我們要讲经、要聽经、要誦持经典、要研究经典,才能明白经典的道理,然后依法修行,才能得到自在解脫。

所以,我們也要发这十种清淨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聖人。是那十种清淨愿:①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发愿度脫众生,所謂「众生无边誓愿度」。令善根成熟的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这种工作,雖然困難,但是菩薩也不疲倦。所謂「任勞任怨」,不觉得是件辛苦事。②愿具行众善,淨諸世界:发愿做种种善事,用清淨的善功德,來庄严其他世界,令一切世界也清淨。③愿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发愿承事諸佛、親近諸佛、供养諸佛。時時刻刻对諸佛生尊重之心。④愿護持正法,不惜軀命:发愿要護持一切正法,凡是有人弘揚佛法,我們都去護持。为護持正法,就是犧牲身命,也在所不惜。所謂「为法忘軀」,这种精神多么偉大!我們应該效法。

⑤愿以智观察,入諸佛土:发愿用智慧來观察十方諸佛國土。观察应該去那個國土助佛教化众生,就到那個國土去。⑥愿與諸菩薩,同一体性:发愿和十方諸菩薩,同一愿、同一心、同一体、同一性。也就是同一法身。⑦愿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发愿入如來家,穿如來衣,坐如來座,明瞭如來法,修行如來道。⑧愿見者生信,无不獲益:发愿凡是見到菩薩的众生,都生信仰,发菩提心。沒有一個众生不獲得利益。什么利益?就是断煩惱证菩提的利益。⑨愿神力住世,尽未來劫:发愿要有神通力,常住世間,教化众生。尽未來際,保護众生。用神通力令众生背尘合觉,出離苦海,得到安乐。⑩愿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种智之門:发愿具足普賢十大愿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称讚如來、三者广修供养、四者懺悔业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学、九者恒順众生、十者普皆廻向。修行清淨行,來对治一切煩惱,成就一切种智之門。

佛子。是为菩薩十种清淨愿。

佛的弟子!前边所說的十愿:就是一为成熟众生的愿、二为清淨諸佛國土的愿、三为供养諸佛的愿、四为護持正法的愿、五为承事諸佛的愿、六为與菩薩同善根的愿、七为攝法为上首的愿、八为三业不空的愿、九为具修万行的愿、十为現成正觉的愿。这是菩薩所发的十种清淨愿。我們現在聽了这十种愿,也要发这十种愿。所謂「如是愿,如是果」。菩薩修清淨的行,发清淨的愿,成就清淨的果。我們要向菩薩看齊,所謂「見賢思齊」,專心去学習菩薩的精神。

佛子。菩薩住十种法,令諸大愿,皆得圓滿。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厭。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諸菩薩,殊胜愿力。四者聞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長久,尽未來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乐,心无貪著。十者常勤守護,无上法門。

法慧菩薩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发菩提心的菩薩,要常住在这十种法,才能使令所发的清淨愿,皆得到圓滿。什么是十种法?就是①心无疲厭:菩薩的心,是勇猛精进。对一切法不生疲倦、不生厭煩。佛法雖广大如海,但次第修行,循序漸进,功到自然成。不可一曝十寒,不可見異思遷。这兩种思想是修行人的絆脚石,若有这种思想,永久也不会有所成就。

現在有人在打妄想: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門,什么時候才能修完?这念頭一生,便对佛法生疲厭。学佛人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了智慧,一通一切通。不可以为佛法如海,而生退轉,那不是修行人的行为。不要有这种的思想:「我学佛多年,天天研究佛法,天天聽经聞法,可是沒有得到好处!」你已经得到五种好处了,而你自己还不知道哩。第一种好处:你在金山寺学習佛法,不会到外边去殺人放火。在犯罪名单中沒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嗎?第二种好处:你在金山寺研究佛法,不会到外边去打劫偷盜,在犯罪名单中沒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嗎?第三种好处:你在金山寺參禪打坐,不会到外边去行淫欲,或者強姦,在犯罪名单中沒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嗎?第四种好处:你在金山寺念佛拜佛,不会到外边去打妄語、欺騙人,在犯罪名单中沒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嗎?

第五种好处:你在金山寺翻譯经典或整理经典,不会到外边去喝酒或吸毒,在犯罪名单中沒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嗎?你的身业也清淨,你的口业也清淨。如果不貪、不瞋、不痴,意业也清淨。三业清淨,这不是学佛的好处嗎?但如果不学習佛法,那么,身就容易犯殺盜淫三惡;口就容易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意就容易犯貪瞋痴三惡。三业若不清淨,輕者則家庭不和睦,重者則社会不安寧,犯了十惡罪,被法院判为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關在監獄中,受无尽的苦。那時候,后悔也來不及了。学習佛法,严守五戒,起碼这些災難都沒有了,这不是好处嗎?

②具大庄严:学佛法的人,以諸佛庄严而自庄严,以菩薩庄严而自庄严,以罗漢庄严而自庄严。我們庄严和聖人庄严,久而久之,成为同等无異,所以說具足广大的庄严。③念諸菩薩殊胜愿力:不要忘記諸菩薩所发的殊胜愿力。那么,你的愿力也会圓滿。菩薩所发的愿:愿度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为众生受苦,愿受众生的罵,愿接受众生的誹謗,这是菩薩的殊胜愿力。菩薩是过去发菩提心的众生。我們是現在发菩提心的菩薩。未來的众生,能发菩提心者,都是菩薩。總而言之,过去众生发菩提心者是菩薩,現在众生发菩提心者是菩薩,未來发菩提心者是菩薩,所以人人都可作菩薩。菩薩所愿意的事,凡夫都不愿意。为什么?因为菩薩的思想是利他,凡夫的思想是利己,所以恰好相反。凡夫是貪,菩薩不貪;凡夫是瞋,菩薩不瞋;凡夫是痴,菩薩不痴。菩薩把貪瞋痴三毒消滅了,把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圓滿而成就,所以这是菩薩殊胜的愿力。

菩薩的愿力,愿意代替众生受苦。我們众生那個能这样,肯为众生受苦?誰有这种犧牲的精神,可以說「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菩薩是最笨的众生。为什么这样說?因为他有为人不为己的精神,处处吃虧,不想佔便宜。这是不自私不自利的表現。菩薩愿意捨己为人,從來不为自己打算。由此观之,众生和菩薩的分水嶺,就是在发菩提心的關鍵上。淺言之,发菩提心是菩薩,发起业心是众生。④聞諸佛土,悉愿往生:若想圓滿一切愿,必須聽聞十方諸佛的國土,完全愿去往生,为什么?因为菩薩想親近諸佛,学習諸佛所說的法,增長智慧,將來为教化众生,作为精神食糧.⑤深心長久,尽未來劫:要发深信佛法的心,並且经过長久的時間,尽未來劫也不退心.用深信和大愿來学習佛法.⑥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有所求菩薩都滿其愿.众生求富貴得富貴,求壽考得壽考,求男女得男女,凡是一切众生有所求,菩薩一定能滿众生的心愿。这就是菩薩的慈悲心腸。⑦住一切劫,不以为勞:菩薩为滿足众生所求的愿,而住在一切劫中,经过无数量劫那样長的時間,他也不以为辛苦,所謂「任勞任怨」。为使众生得到快乐,就是赴湯蹈火,菩薩也是心甘情愿,在所不辭。

⑧受一切苦,不生厭離:菩薩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为什么?因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苦要受才能了,如果不受,則永遠存在。如有福报,儘量享受,这是消福。等福报享尽了,就要去受苦。所以菩薩的思想和众生的思想,正好相反。菩薩代众生受苦等於替自己受苦,所以不生厭離的心。⑨於一切乐,心无貪著:发菩提心的菩薩,对於所有一切快乐的境界,心中不貪著舒服,把一切快乐廻向給法界一切众生。各位想一想!菩薩发心,一切是帮助众生,忘了自己。雖然帮助他人,而无有企圖。各位!誰肯去帮助他人,而忘了自己,这就是慈悲的菩薩。若是忘不了自己,不肯去帮助他人,这就是自私的众生。自己問問自己,是菩薩?还是众生?自己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淺言之,对一切苦不厭離,就堪称为菩薩。⑩常勤守護,无上法門:菩薩的責任,就是護持佛法僧三宝,常常勤加守護无上的法門。

佛子。菩薩滿足如是愿時,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謂普見諸佛无尽藏、總持不忘无尽藏、決了諸法无尽藏、大悲救護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滿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

法慧菩薩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薩住十种法,能滿足所发十种清淨大愿的時候,即得到十种无尽藏,就是沒有穷尽的宝藏;也就是智慧沒有穷尽,光明沒有穷尽。所謂「德广无穷为无尽,包含无尽之德为藏」,「智慧广大,包含諸法为藏」。總之,经典能包含蘊積文義为藏。什么是十种无尽藏?就是①普見諸佛无尽藏:普徧能見到一切諸佛,見完这位佛,又見那位佛,常常見佛,常常聞法,而无穷尽。②總持不忘无尽藏:陀罗尼譯为總持,也就是眞言(咒語)。總持一切法,持无量義,这是法總持。所謂「總身口意三业清淨,持戒定慧三学圓明」。不忘就是学習一切佛法,能受持,能讀誦,永遠不会忘記諸佛所說的无量法藏。③決了諸法无尽藏:決定瞭解一切諸法,无论有多少法門,都能明白。④大悲救護无尽藏:明白一切諸法,要有大悲心,來救護一切众生離苦得乐,令一切众生了生脫死。

⑤种种三昧无尽藏:三昧就是定。定有九次第定,即是四禪、四空、滅受想定(將受想二蘊滅尽)。三昧有无量无边之多,所以說无尽藏。⑥滿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众生的心很難滿足,因为貪而无厭。所謂「諸佛和菩薩,難滿众生愿」。菩薩用广大的福德來滿足众生心,令众生遂心滿愿,滿足一切所希望的事。⑦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演說十方諸佛所說的法,能將一個義理演为无量義理;又將无量義理归还一個義理。有甚深的智慧,有无礙的辯才。⑧报得神通无尽藏:神通有的是今生修行得來的,有的是前世修行得來的。修得神通就是在今生精进修行,久而久之,得到神通。报得神通就是在前生所修行还沒有忘失,今生因緣成熟而得到神通。这兩种神通,是无穷无尽的。我們所有的人,要眞心來修行(參禪),都会得到神通,開大智慧。我們为什么沒有神通?因为妄想太多,心不專一,所以修不成神通。⑨住无量劫无尽藏:菩薩在无量劫中,住在世界上,來教化众生,度脫众生,不觉得時間太長,所以得到这种无尽藏。⑩入无边世界无尽藏:菩薩发大愿,愿到所有的世界去,供养諸佛,教化众生。只要有众生的地方,菩薩都去度脫他們出離三界。因为众生在苦海中浮沉,需要諸佛菩薩慈悲來救護,所以观世音菩薩,倒駕慈航來到娑婆世界,救受苦受難的众生。

佛子。是为菩薩十无尽藏。

佛的弟子!这是菩薩的十种无尽藏。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功德林菩薩所說的十无尽藏,是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和这十种无尽藏是不相同的。

菩薩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淨。於諸众生,隨其所应,而为說法。

行菩薩道的菩薩,得到这十种无尽藏之后,福和德皆具足而庄严,得到最上清淨的智慧。对於一切众生,隨順众生所应化而为說法。就是說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为說法;应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为說法;应以罗漢身得度者,即現罗漢身而为說法;应以比丘或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或比丘尼身而为說法;应以優婆塞(男居士)或優婆夷(女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優婆塞或優婆夷身而为說法。換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为說法。

佛子。菩薩云何,於諸众生,隨其所应,而为說法。所謂知其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欲乐。

法慧菩薩又对精进慧菩薩,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薩怎样对於一切众生隨其所应化而为說法,他应知众生所造的业,要受什么果报。然后对众生的机,为众生說法。他应知道众生的前因后果,一切因緣成熟或是沒有成熟,应知众生心中所想的所行的是什么,应知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愿意的是什么,明白这四种情形,对众生說法,才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也就是明瞭众生的心理,才容易引起信心。所謂「观机逗教」,也就是因人說法,因地說法,因時說法。隨時隨地都是說法的机会。不过,要有选择的智慧,对利根人,說般若法;对鈍根人,說因緣法。

貪欲多者,为說不淨。瞋恚多者,为說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說成就胜智法門。乐生死者,为說三苦。若著处所,說处空寂。心懈怠者,說大精进。懷我慢者,說法平等。多諂誑者,为說菩薩其心質直。乐寂靜者,广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如是隨其所应,而为說法。

菩薩隨順众生的应感時机,而說出这十种法:①对貪欲多的众生,为他說不淨观的法。观自身不淨:一为死想、二为脹想、三为青瘀想、四为膿爛想、五为壞想、六为血涂想、七为蟲噉想、八为骨鎖想、九为多散想,这是九想不淨。或者常观九孔常流不淨。再观他身不淨:一为种子不淨、二为住处不淨、三为自相不淨、四为自体不淨、五为究竟不淨。能修此观,便沒有貪欲之心,这是五停心观之一。(五停心观就是一为不淨观、二为慈悲观、三为因緣观、四为界分別观、五为数息观。不淨观对治貪欲多的病,慈悲观对治瞋恚多的病,因緣观对治愚痴多的病,界分別观对治我見多的病,数息观对治散乱多的病)。

②对瞋恚多的众生,为其說慈悲观的法。观众生可怜相,而停止瞋恚,发起大悲心,便无瞋恨心了。③对愚痴多的众生,为其說因緣的法。观十二因緣,修行因果报应的法門。除无明,則了生死。④对貪瞋痴同等多的众生,为其說成就胜智的法,即是怎样修殊胜智慧的法門。⑤对貪戀生死的众生,为其說三苦的法。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穷人的苦,壞苦是富人的苦,行苦是人人的苦。⑥对執著处所的众生,为他說处空寂的法。处所本來是空的,不要執著。⑦对心懈怠的众生,为他說大精进的法。令其发奮用功,勤加修行。⑧对貢高我慢的众生,为他說法平等。所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应有我慢的思想和行为。⑨对諂媚和誑語的众生,为他說菩薩的心,是耿直的,沒有彎曲的法。⑩对欢喜寂靜的众生,为他广說一切法,令他成就三昧。菩薩应該像这样为众生說法。

为說法時,文相連屬,義无舛謬。观法先后,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門。令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諸根,入如來教。证眞实際,知法平等。断諸法愛,除一切執。常念諸佛,心无暫捨。了知音声,体性平等。於諸言說,心无所著。巧說譬諭,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諸佛,隨应普現,平等智身。

菩薩为众生說法時,经文前后的義理,互相貫通,而不违背。所讲的道理,沒有舛謬。观察法的先后,以智慧來分別。或对或不对,要審定,不可违諸法印实相。一步一步建立无边修行的法門,令一切众生一點一點把疑惑断除。善於知道众生的諸根。用某种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令入如來教海中,证得眞正实際的理体。知道一切法是平等,不应分別高下。断除一切法愛,消除一切執著。要常常憶念一切諸佛,心中時刻不忘諸佛。明瞭知道一切音声,它的理性也是平等。对於一切言說,心无所執著。善巧說种种譬喩,而和经文的義理不违反。完全使令一切众生,都能悟得一切諸佛是隨順众生的因緣,而普徧示現平等智慧身。

菩薩如是为諸众生,而演說法。則自修習,增長義利。不捨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

发菩提心的菩薩,为众生說应說的法,就是对貪欲多的众生,教修不淨观。对瞋恚多的众生,教修慈悲观。对愚痴多的众生,教修因緣观。用种种善巧方便法門來为众生說法,用种种譬喩來为众生說法。令众生明白法的道理,依法修行。因之,菩薩为众生演說妙法。菩薩是自度度他,不但为众生說法,而且自己也修習,才能增長義理,得到智慧和利益。菩薩不是讲口頭禪,教人修行,自己不修行。菩薩不捨棄六度万行的法門。不是教人修六度,自己不修六度。教人布施給自己,可是自己不布施給人。菩薩自己修布施,也教他人修布施,乃至自己修般若,也教他人修般若。这样,福慧具足,福慧庄严,而成为兩种尊的佛。菩薩躬行实踐,身体力行,來修波罗蜜,也就是到彼岸的法門。

是時,菩薩为令众生心滿足故。內外悉捨而无所著。是則能淨檀波罗蜜。

在这個時候,这位发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为使令众生心滿意足的緣故。众生的愿是滿足自己,菩薩的愿是利益众生。众生有自私自利的思想,菩薩有大公无私的思想。菩薩和众生不同的關鍵,就在这兒。菩薩明白众生的心理,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譬如众生众生沒有飯吃,就送給他一碗飯。众生沒有衣穿,就送給他一件衣。这個众生感激你的恩德,便对你生好感,與你作为良友,成为恩人。你來金山寺聽华严经,他会受你的影響,也來金山寺聽华严经。聽來聽去,感觉佛法是救世的宝筏,是黑暗的明燈,是迷途的標誌,而发菩提心,皈依三宝,成为佛子。这也是滿众生愿的一部份。菩薩能內捨頭目腦髓、外捨國城妻子。內外都能捨,一點執著也沒有。所謂「能捨才能得,不捨不能得」。所以不能捨也要捨,这样修成就清淨圓滿布施到彼岸的法門。

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永離我慢。是則能淨屍波罗蜜。

菩薩能具持一切戒,而无所執著。所謂「持而无持,戒而无戒」。行所无事,无为而无不为。要永離開貢高我慢的思想和行为,不可懈怠、不可放逸。要严守戒律,合乎威儀。才能修行成就清淨圓滿持戒到彼岸的法門。

悉能忍受一切諸惡。於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就是教你忍不了也要忍。好像打禪七,就是要耐一切的苦痛,腰痠要忍受,腿痛要忍受,絕对不向痠疼投降。要奮闘到底,最后胜利是屬於你的,这样就是忍受一切諸惡。对於一切众生,其心要平等。无论是順或是逆,都不被境界所动搖。好像大地,能載持一切万物。这样就能修成清淨圓滿忍辱到彼岸的法門。

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諸有所作,恒不退轉。勇猛勢力,无能制伏。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而能滿足一切智門。是則能淨精进波罗蜜。

普徧发起一切众善业。常修行福慧,而不懈怠。所作的一切善业,只有精进,沒有后退。勇猛精进的勢力,无法能制止降伏。对一切所得的功德,不取为己有,也不捨棄而能滿足一切智慧之門。这样就能修成清淨圓滿精进到彼岸的法門。

於五欲境,无所貪著。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銷滅一切煩惱。出生无量諸三昧門。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順次第,入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无边三昧門,悉知一切三昧境界,與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則能淨禪波罗蜜。

菩薩对於五欲(財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觸)的境界,不生貪著心。如果生貪著心,就有麻煩了。貪色:就追逐美色,著住在色尘的境界上。貪声:就追逐美声,著住在声尘的境界上。貪香:就追逐美香,著住在香尘的境界上。貪味:就追逐美味,著住在味尘的境界上。貪觸:就追逐美觸,著住在觸尘的境界上。菩薩修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四空定、滅受想定。如果不貪五欲之乐,都能修習成就。菩薩常思惟修(修禪),要有正思惟,不可有邪思惟。在定中沒有入定,也沒有出定。也就是常在思惟修定中,而能消滅一切煩惱。我們打坐不能入定,因为有煩惱的緣故,所以有无明煩惱障礙智慧之門。沒有无明、沒有煩惱,智慧就会開朗,智慧就会現前。我們的自性,好像一盆清水,煩惱好像尘土的渣滓。如果水中摻有尘土,清水就渾濁了,就生出染汚。沒有煩惱,自性清淨,智慧現前。若能断尽煩惱,就生出无量三昧門,在定中能成就无边大神通。这种神通力,是天魔外道所无能破壞的。或者依次第而入,或者不依次第而入三昧。在一個三昧門中,能入无量三昧門。所謂「入一三昧,即入一切三昧;入一切三昧,未離一三昧。」这种境界是妙不可言。菩薩完全知道一切三昧的境界,和所有的定,以及三摩鉢底(禪定之一种,譯为等至),與观照的智慧却不相违背,能很快进入一切智慧之地。这种修行,能成就清淨圓滿禪那到彼岸的法門。

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乐聞法,心无厭足。隨所聽受,如理思惟。入眞三昧,離諸僻見。善观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來,无功用道。乘普門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淨般若波罗蜜。

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道場中,聽見一切諸佛所說的法,就会依法修行,躬行实踐,受持不忘。能常親近、供养、承事善知識,永不疲倦。常欢喜聞諸佛所說的法,而沒有厭煩和知足的時候。隨時隨地將所聞的佛法,領受的道理,依理思惟,得到眞正的定慧。以定生慧,以慧助定,定慧圓明,这是入眞三昧。又能離開一切不正當的見解。能善於观察一切諸法,得到实相之印。一切諸法以实相为印。能瞭解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的道理,就能明瞭諸佛的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就是不加造作,很自然作用的道,也就是很自然契合眞性之智。乘普門(一門之中攝一切法)的智慧,入一切智的智慧之門,这個時候,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可以說是无为而无不为而永得休息。这样就能修成清淨圓滿般若到彼岸的法門。

示現一切世間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厭倦。隨其心乐,而为現身。一切所行,皆无染著。或現凡夫、或現聖人,所行之行。或現生死,或現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現一切諸庄严事,而不貪著。徧入諸趣,度脫众生。是則能淨方便波罗蜜。

菩薩示現一切世間所有的作业,教化九法界(菩薩法界、緣觉法界、声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中的一切众生,沒有厭惡和疲倦的思想。隨順众生的心乐,而为現身說法。菩薩所修一切的行門,都離開染汚法,而沒有執著。或者示現凡夫身來教化众生,或者示現聖人身來教化众生。用凡夫所做的事情和聖人所做的事情,來影響众生发菩提心。有時示現生死來教化众生,有時示現涅槃來教化众生。菩薩善於观察一切众生所行所作,能示現一切諸佛國土庄严道場的事。雖然能庄严,而不貪著。又能普徧到諸趣中去,度脫一切众生,令其離苦得乐。这样能修成清淨圓滿方便到彼岸的法門。

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諸佛。尽通达无障礙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來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轉还滅。尽示現一切國土。尽证得如來智慧。是則能淨愿波罗蜜。

菩薩能尽成就一切众生得到解脫,又能尽庄严一切世界得清淨圓滿,又能尽供养十方諸佛,又能尽通达无障礙一切法藏,又能尽修行徧法界的行門,身又能常住无量劫乃至未來劫中教化众生。菩薩的智慧是广大的,能尽知一切众生的心念所想些什么。又能尽觉悟生死的流轉門和涅槃的还滅門。流轉門就是无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这是十二因緣生死的法則。还滅門就是无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老滅。所以修道人,要滅除无明。若无明則无生死,乃出離三界。菩薩能尽示現一切諸佛國土。又能尽证得佛的智慧。这样能修成清淨圓滿愿到彼岸的法門。

具深心力,无有雜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辯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滿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絕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淨力波罗蜜。

菩薩修行,能具足清淨心,沒有染汚心。清淨心就有智慧,染汚心就有愚痴。愚痴是從无明那里來的。凡是具足深信力,就沒有一切雜染的思想。又能具足深信心的力量,无论遇到誰來誹謗佛法或破壞佛教,也不会被其摧伏。又能具足大悲心的力量,教化众生,不生疲厭。又能能具足大慈心的力量,对众生所行所作,一律平等。又具足總持的力量,總一切法,持无量義,能以方便說一切法的道理。又能具足辯才的力量,能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而滿足求智欲。又能具足大十种波罗蜜的力量,能庄严大乘一切的佛法。又能具足大愿的力量,永遠不断絕自己所发的大愿。又能具足神通的力量,出生无量的神通。又能具足加持的力量,令一切众生都能信解而領受佛法的義理。这样能修成清淨圓滿力到彼岸的法門。

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眞实、知一切如來力。普觉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罗蜜。

菩薩知道对於貪求淫欲的众生,应用不淨观法門來教化他,令他清淨其心。对於有瞋恚心的众生,令他生慈悲心,对人不发脾氣,修忍辱法門,成就有涵养的功夫。对於愚痴的众生,应該用因緣法門來教化他。因为众生做錯事而不知,所以要由善知識來教导,才能改过自新,依法修行。对於等分(貪瞋痴三毒具足)的众生,要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令他知道貪能墮地獄,瞋能做餓鬼,痴能轉畜生。知道众生所修所学地是那种法門,是那种根性,要有这种智慧,才能对机說法,來教化众生,行菩薩道的菩薩,能在一念之中,便知无边众生所行所作是那一行业,又知道众生心中所打什么妄想,又知道一切法的本体是眞实的,又知道佛的十力。普徧觉悟法界所有的法門。这样而修成清淨圓滿智慧到彼岸的法門。

这十种波罗蜜法門修行成就了,就证入十地的地位。成就檀波罗蜜,证入欢喜地。成就屍波罗蜜,证入離垢地。成就忍辱波罗蜜,证入发光地。成就精进波罗蜜,证入燄慧地。成就禪那波罗蜜,证入難胜地。成就般若波罗蜜,证入現前地。成就方便波罗蜜,证入遠行地。成就愿波罗蜜,证入不动地。成就力波罗蜜,证入善慧地。成就智波罗蜜,证入法云地。(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2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21 : 菩薩修无有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

华严经淺释122 : 无论怎样來譬喩,都不及菩薩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华严经淺释123 : 我們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傳的思想

华严经淺释124 : 淫欲的这個念頭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

华严经淺释125: 任何的譬喩都沒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

华严经淺释126 : 身口意三业清淨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薩的根本行門

华严经淺释127 : 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得到清淨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