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38:为佛圣弟子,天大的事都要忍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38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684q6unt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38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人就是这样子,看看有没有找一点新鲜事,变来变去,变来变去,这个就是众生相,所以众生没办法离开那一种根本无明,还有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取境,一辈子都没办法。那我们现在凡所有内外都是无明,都是识心流注的生灭,就知道识心是贼,对不对?般若才是主人。简单讲,识心分别只是来我们真如心性当中作客的,主人不变的,主人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所以简单讲修学佛道,就是找到真如这个主人,那一些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这些识心分别,千万不要太罣碍它太在意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识心分别都是依他起的,不实在的妄相妄识。

那么,“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缘”,即诸识流注之缘。“自心见”,即自心所见;“自心见等识境妄想”,也就是识所缘之境而起种种妄想,众生不知道境界本来就空,识还是空,叫做能所毕竟空寂,所以生死就无有休歇之处。因此简单讲,众生以刺激为快乐,而学佛的人以歇即是菩提,放下为快乐。众生以追求为快乐,而修学佛道以无相无妄为快乐,两个人享受的快乐不一样。因此,只要你不学佛,从小一定要学得一技之长,譬如说你要跳跳芭蕾舞啊,跳到那个趾甲都断裂了,你没看过那个芭蕾舞者吗?有一片叫做《黑天鹅》,有空你们看一下,《黑天鹅》。那个跳芭蕾舞的都一定要跳到那个趾甲,大拇趾的趾甲断裂、流血,只是为了一个上台的机会跟因缘,跳芭蕾舞跳到十年,跳到那个趾甲断裂再长,再痛再流血,没有一个芭蕾舞者没有跳到那种程度,都是用脚尖走路的,我们用这样走路,她是这样子用脚尖走路,五个指头统统流血,所以那个芭蕾舞者,小朋友有没有去学芭蕾舞,妈妈问:小朋友,你今天有没有去跳芭蕾舞啊?看她的趾甲就知道,就知道。没有一个成就者那个趾甲没有坏过、没有流血过的,那个痛苦不堪的,要绑那个绷带继续跳,继续学的,任何一个……只有一个跳芭蕾舞的成就者,那个五个指头统统要重新长过的,那你就知道师父要上台,四十年。唐译作:“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义贯】“大慧,”诸识“相续”之微细流注生灭相,有两种方法可以修断使之“灭”:一、诸识“相续”流注“所”依之无明“因”若“灭”,“则”诸识“相续”流注之生灭即“灭”;就是因灭,生灭就灭。二、或者,诸识流注生灭“所”依“从”之因“灭,这个因灭,以及”流注之“所缘”亦“灭”,如此,“则”诸识“相续”之流注生住灭相便“灭。大慧,”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因灭,或因缘灭,流注生灭便灭呢?)因为这些都“是”诸识生灭“所依”之因的原“故”。所谓诸识流注生灭所“依”之因,是指“无始”的根本无明“妄想”之“熏”习;所谓诸识流注生灭生起之“缘者”,是指“自心”所“见”种种虚妄分别境界。为什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为什么?你不了解这颗本心真性,简单讲你就是用妄识在修行,用妄识在修行就是用生灭心,所以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对不对?识、非心、无体、不是真心,因此了悟了这一颗真心这修行的根本,所以要想要进入不生灭的境界,必须体证涅槃的妙性,不生灭无增减的妙性。

【诠论】《起信论》上有一段话,正好是对这两节经文最好的诠释:“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什么叫做与心相应故呢?就是能所不断容易观察,凡夫能觉察得到的,叫心相应故。如果你加几个字就更清楚了。用以凡夫能所心有感受得到的,这个叫做与心相应故,叫做粗。与凡夫心相应故,因为能所不断。二者细,与凡夫心不相应故诸位!不相应的意思,是太微细,这个不相应是不易觉察的意思,不是那种念佛感应不感应,不是这个意思,不相应就是它不易觉察,太微细了,简单讲就是与境无关,唯证相应,因为它太微细了,所以与心不相应,与凡夫,因为凡夫识能缘境,识,境就是识所缘境,能缘之识,所缘之境,这里心不相应,就是凡夫的心无法观察,太微细了。所以,一者粗,以凡夫能觉察得到。二者细,以凡夫的心不易觉察,太微细了

……此二种生灭依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什么叫做妄作境界?误认为有实境可得。诸位!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定要学一技之长,总是依靠这个境界来过活,因为他要生存,所以误认为有活可干,所以每一个人都干活,每一个人学一技之长,要不然没办法生存在这个世间,为了生存就妄作种种的境界,拼了老命也要执著。譬如说你要参加奥运,你看看要举重,要练习举重,要举十年,才得到奥运的银牌,要举十年,每天都练习每天练习,得到了七百万。台湾有一个拿银牌,得到了七百万的奖金,举到很辛苦的。因此,为什么会妄作境界呢?因为我们要生存,要活下来。【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也就是因灭就是根本无明灭,不与外境相应的微细识心灭了。缘灭故,与外境相应之识心灭了,这个就比较粗糙了,所以与外境相应之识心便灭,叫做相应心灭。”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与外境相应的微细识心灭,缘灭故,与外境相应粗糙的识心便灭。《起信论》所说的“相应心”(粗相)即是本经中所称的转识,诸位!前面补一个七,叫做七转识,所称的七转识。“不相应心”(细相)即是藏识。在旁边写:第八识。

又,《起信论》上说:如果“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便能“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而“显现法身”。经中的“相灭”,便是破和合识相;诸位!这破和合识是方便说,“识”只是真如的影子,并不需要去破,了识本空就是性,识性是不二的,说破说灭,那个其实是方便。“流注灭”,便是灭相续心相。就是灭掉微细(相续心),因此修行人坚持离一切相没有能所,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坚持如如不动,这个相续心便慢慢地消失。因为断妄归真是修行最重要的项目,故此段经文值得特别留意。

那么,这一段最重要的,你要断妄归真,仍然回归到正统的戒定慧。戒,诸位,佛有四种清净,这是我们的模范,时时刻刻要用,向佛向齐,就是我们一个佛弟子,佛陀就是我们的模范生,佛陀有四种清净:身净、语净、意净、戒净,无所不净,这个我们用佛陀来作为我们的模范,我们向佛陀学习。所以在座诸位啊!拜佛是把佛的戒律往身上持,拜佛是把佛陀的三昧往身上自己的自性学习,拜佛是把佛陀那一颗般若智慧往自性里面产生启动,这样是拜佛的真实的意义。如果只是拜佛的相,那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拜什么呢?所以由外相佛引入自性佛,诸位!这是拜佛最重要的意义。所以佛有三十二相,叫做最重要的最高叫做无见顶相,无见顶相是怎么来的,百劫修相好,佛陀百劫修相好,无见顶相是怎么来的?就是不轻视众生常常礼佛,就是这个人非常地谦卑,行无相法,时时刻刻都很谦虚,很谦卑,时时刻刻都拜佛,定功课、拜佛、念佛,然后看每一个众生都是佛,都是未来佛,非常地尊敬每一个众生,乃至于这个众生侮辱我,我也一样如此地尊敬他,这个众生残害我,我的心还是没有恨意。

这个人修了百千万劫的忍辱,谦卑,能够怎么样?向人用欢喜心;再来,学柔软的腰,学柔软腰,柔软心,柔软的腰,这个常常礼敬一切众生,这个人修无量劫,便得无见顶相,因为无相故,因此这个持戒,才能够入佛教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持戒没有办法,也因此你今天自己认为是佛弟子,那么就冷静一下,身敬佛、语敬佛、意敬佛、戒敬佛,所以佛陀教导这些出家众,早上起来要摸摸头,摸摸头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剃一个光头,亮度很够,是为什么呢?剃度就是为了剃除那一颗烦恼的心。那么一个出家众,在执著外境这些生灭的假相,那么便失去这个意义,所以出家众抛弃了财色名食睡,为的就是两个字:解脱。因此,佛用这个相来引导你,警惕一切出家众,出家众。

所以这个定,接下来就是定,要断妄归真,第二个叫做定,定就是三昧力,令心无所住时时念佛,三昧就会现前,因为这是给众生听的,若见真如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所以这个定就是三昧,你一定要记住,所谓的佛事,成就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一尊佛说没有三昧,可以成就佛道,这个定是通往成佛的桥梁,没有三昧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就佛道的。持戒,像五戒十善是人天乘,这个定的话,是包括上面色界无色界都有定,但是佛教讲的是自性清净定,那伽常在定,无一不定时,这种三昧发自于真心本性的定,无功用行的定,这是三昧,要断妄归真,必须要有三昧的功夫,也就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慈悲心,般若智慧心,离相,离相即行深般若波罗蜜。慧,就是坚持亲近胜善知识,用现在的话来讲坚持亲近,大悟见性的胜善知识。为什么?因为只有他能够指引启动你内在深处的真如本性,他是一种开关,点燃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这一片草原,没有人点火,大悟见性的人一启动,这火一点,烧起来了,真如自性、般若智慧三昧就启动了,所以坚持亲近胜善知识,听经闻法,开佛的知见、开佛的智慧。所以有几个重要:一个学佛的人,具足了正知、正见、正精进、正念、正智、正慧,为什么统统讲一个“正”?就是不能走偏,你要是邪知、邪见、邪精进、邪念、邪智、邪慧,那就麻烦大了。所以一个佛弟子,持佛的净戒,行佛的大忍辱的圣弟子,如果有人用粪来泼洒你,脏的是粪不是你,所以最后一句要勉励大家的就是:为佛圣弟子,天大的事都要忍下来,再大的事情统统要忍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经文:【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大慧!譬如泥团,这比喻作第八意识;微尘,这比喻作如来藏。非异非不异,用现在通俗的话就是,“非”就是不能说,“异”就是不同,不能说两种是不同的东西。“非不异”,“不异”旁边画一线,就是“同”,也不能说是同,所以,你不要给文字搞混了,不异(画一线)就是同,就是非异非同的意思,非异就是不能说,怎么样?是不同,异就是不同,非不异,也不能说是同,是相同的东西。这个泥团跟微尘不能说是不同的东西,泥团确实由微尘来,也不能说是相同,泥团比较大,微尘比较小,看相就知道了,也不能说是相同。对不对?那么大的泥团,那么小的微尘,相当然不一样,非不异就是也不能说是相同,从相就看得很清楚。又例如,八识跟如来藏的关系是什么?例如金子,与用金子所打造的装饰品,种种的庄严具,金子可以打造项链、戒指,种种的庄严具、器具啊,有的杯子用金打造的,有的盆子用金打造的,也行。台湾以前有一个包括厕所都是用金子打造的,全家都是珠光宝气,金银所构成的,连马桶都是用金打造的,这样子严重不严重?我看到那个新闻报导吓一跳,是不是?吓一跳,哇!连这个马桶都是用金子打造而成的,是不是?为什么不拿来印我的《楞严经》呢?为什么连一个厕所马桶都要全部都是用金子做成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就是炫耀而已啊,现在那个人死掉了,马桶也带不去啰。所以,师父说:人要学聪明一点,有一点福报要培一点福,变成福中福,不要浪费金钱,把这个金钱化作福报。说金子跟用金子所打造的装饰品,也是这样子,亦复如是,非异非不异。

底下就是解释了。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异就是不同,如果这个泥团跟微尘是不相同的东西,非彼所成,前面补三个字:则泥团,非就是非是,彼就是指微尘,则泥团非是,彼就是微尘,则泥团非是彼微尘所成的,而补两个字,而泥团,实在是彼微尘所成的,这个泥团实实在在就是微尘所构成的。这句话再讲一遍。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这谁能看得懂呢?所以这个《楞伽经》简单到没有人看得懂啊。则泥团非是彼微尘所成,意思就是泥团跟微尘如果是不同,那么泥团就不是微尘所构成的,但是泥团实在是微尘所构成的,是故不异,所以泥团与微尘两者性实在是没有不同,不相异,是完全相同,不异就是同了。若不异者,从外相来看呢?从外相来看,若泥团跟微尘,不异就是同,如果说泥团跟微尘是相同,这样讲也不对,则泥团之大相,它的相泥团一坨一坨的,对不对?小时候我们也玩过泥团,挖,做做做,然后叭下去,啵!破一个洞,你要将它补起来。小时候都玩这种游戏,捏捏捏,因为我们没什么钱,穷人就是这样子,那女孩子呢?女孩子就是跳那个橡皮筋,橡皮筋,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跳……我们就在那边玩泥团,她们就是玩那个橡皮筋,玩到最后男孩也会玩橡皮筋,过来过去过来过去,我也会跳啊,穷人就是没钱。

如果从外相来看,这个泥团跟微尘,不异就是同,相同,如若不异,意思就是说,如果说这两种是相同,则泥团的大相与微尘之小相,从相上来看应当没有分别,事实不然,泥团一坨一坨的,相比较大;微尘颗粒本身当然是小,两者有没有分别?确实有分别,意思就是,然后如果说泥团与微尘,两者完全没有相异之处的话,也不对!因为泥团之相比较大,微尘之相比较小。好!现在师父把它贯串起来,整段的意思是说:大慧!譬如泥团比喻作八识,微尘比喻作如来藏,非异非不异,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是同。例如金子,还有用金子所打造的庄严装饰品,也是一样,非异非不异,亦复如是。大慧!如果泥团还有微尘,是不同的话,异就是不同,那么泥团非是彼微尘所构成的。而泥团,但是这个泥团实在是微尘,彼微尘所构成的,是故不异,是故泥团跟微尘两者其性是相同的,性实不相异,不相异就是同,不异就是同。从外相来看,如果泥团跟微尘是不异,是相同的话,那这样讲也不对,因为泥团的相比较大,而微尘的相比较小,事实上它是有分别的,不能说两种是不异,两种是相同的东西。所以意思是说,泥团还有微尘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相异之处,确实有相异之处。

【注释】“泥团、微尘”:即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亦即:非一非异。“不异”即是一,一即是同。“金、庄严具”:亦即金子与用金子所打造的装饰品。“非彼所成”:则泥团应非微尘(“彼”)所构成。“而实彼成”:而泥团实为微尘所构成。“是故不异”:是故泥团与微尘两者性实不相异。不相异就是不异了,就是同了。【义贯】“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两者是非一非异的关系。又如同“金”子与用金子打造的装饰品(就是“庄严具”),也是一样:非一非异。“大慧,若泥团”与“微尘”相“异”的话,则泥团不应是微尘“所”构“成”的,然“而”泥团“实”在是微尘(“彼”)所构“成”的,因此,两者性实“不”相“异”。然而,如果说泥团与微尘两者完全没有相异之处的话,“则泥团”与“微尘应无分别”(而为同一样东西,不应有两样东西。)

【诠论】这一段是比喻转识、藏识与真相三者,非一非异,来表示真相不灭的道理。上一节,佛指出如何修道而灭妄,然而佛怕不明白的人以为真心也因藏识灭而灭,那么就变成断灭的外道见了,所以佛怕众生误会,所以特别提出这个比喻,表明真心,真心就是真如之心性,它的心体是不会灭的,只是妄心之相灭。这里,微尘比喻真相(就是如来藏),就是不生灭的如来藏,因为尘性是不会改变的。泥团就比喻作生灭的藏识;尘(这个如来藏)之所以成为泥团(八识),是因为有水份(因为有无明)的原故,因为有无明就变成八识,如果没有无明就变成如来藏,这个水就隐含在其中。这个水是指无明,如果无明存在,就有八识,如果无明不存在唯是如来藏。有水,真相之尘则变成泥,水如果干,烘干了,(无明灭)则泥团散,恢复原状,复为尘(本性就现),而尘不灭。相同的,无明灭时,藏识之泥团散,而微尘(如来藏)真相宛然无有改异。金饰也是一样,金子比喻真相,由于有匠人之工以及火等因缘,要工匠还有火来打造,大家都知道打造金子要很高的温度,它才会打造成功,没有火没办法的,而得把金子打造成金饰之器。匠工、火等因缘,比喻无明及种种境界,所成的“金庄严具”比喻藏识(就是第八意识)、转识(就是前七识)。虽然成了种种庄严具,但只是金子的形相改变,金子还是原来的金子,金性并没有改变。这一点说明了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那接下来就看你生生世世有没有那个善根,来接近到佛法,有没有这个因缘转识成智,这个没有宿世的善根是没办法的。

同样的,若再把这些金庄严具熔成一块金子,消失的只是那些庄严的形相,金子之性还是丝毫不动。金性不变,所以,我们真如自性亘古以来,没有增减,因此,不管你怎么变:金变为金器,金器再变为金;乃是尘加水为泥团,或泥团去水,复散为尘,也是一样,变来变去,金性与尘性总是在那里,总是不变,这用来比喻:不管你修道断惑归真、或者起惑造业堕于三涂,于圣于凡,或染或净,那真如本性永远是一样,永远不变,永远在那里,故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是这道理。虽然真如之性,凡圣无异,这是真如的“不变”义,以了不变,则不落断见。断见就是怎么样?人死了以后真如跟着没有,叫做断见。但真如还是有“随缘”义,这一段只能当作善巧方便说,但是真如还是有随缘义,以有随缘义,故随缘成物、成器,以了随缘,故不堕常见。而凡夫以不了此,故妄自起惑,妄依染境,而忘失本性,枉入诸趣,枉受大苦。为什么都加一个“冤枉”的“枉”?这个重点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六道轮回冤枉的受苦,因为迷迷糊糊来,又迷迷糊糊受苦,接下去又迷迷糊糊继续六道轮回,谁启以光明呢?三界的火宅,谁启动我们内心的光明呢?唯如来大智的圣者,所以枉入诸趣,枉受轮回,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苦实在是很冤枉,故欲修道证真,必须了此真性不失、不灭、不改之理,方能与至理相应。

经文:【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因为它太简单了,一般来是看不懂它在讲什么。它太简化了,文字也太少了,涵义却很深,你要注意听喔!

如是,大慧!转识,在旁边写一个:七,七转识。那么藏识呢?就是八,指第八意识。那么七转识、第八的藏识,还有真相,真如之相,如果不同,意思就是转识与第八的藏识,与真如之相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不一样,若异就是不一样。藏识非因,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藏识非因,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很清楚的,七转识生起之因是来自于藏识,所以藏识非因,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因为不同嘛。若不异,不异就是同,如果说七转识就是藏识,若不异就是同,如果七转识等同藏识的话,当转识灭,当七转识随境界而灭,七转识是因境而起嘛,对不对?随境而起,当境灭七转识应灭,当七转识灭的时候,藏识也应灭,因为它是不异嘛,两种是相同的东西嘛。所以,要彻底了解讲异是不对的,讲不异,同也不对,讲异,就是七转识跟八识的藏识,如果不一样,那么第八意识便不是七转识生起的因,那么如果是不异,是相同也不对,如果是相同,那么七转识灭当然藏识也就灭了。何况而自真相实不灭,自就是自体,自真相,真相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含藏有真如,诸位!这个藏识有两种涵义:A、含藏着善恶业,迷的时候讲的,含藏有善恶业还有无记业,这个迷的时候。B、但是呢?这个藏识也含藏有真如之识,这个就是悟了。所以这个藏识,分迷跟悟来讲,要迷的话,它就是善业恶业无记业,随着迷惑去轮回;要是这个藏识悟了,变成如来藏,就是含藏有真如之识。所以真相是指真如之相,是清净是无垢的,这是属于悟了以后,灭掉这个染污的这个心相,剩下的本体,叫做真相实不灭,意思就是,何况自体之真心真如清净心,无垢的清净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实在是不灭。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不是,并非,非就是并非,并非如来藏自体之真如相识灭掉,并非如来藏自体之真相灭,而是指,灭是灭掉什么,是指藏识依无明而有,与转识依境界而有,这两种业相灭,所以灭是灭掉业相,不是灭掉真如之相,就是如来藏自体之真相,并非灭掉如来藏自体的真相,只是灭掉藏识与转识,藏识依根本无明而有,转识依境界而有,能所不断叫做转,能所不断叫做转动,业太微细了,业识太微细了,业相太微细了,所以这个业相包括有两种:藏识与转识,依根本无明而有也叫做业相,依境界而有也是叫做业相,所以但业相灭,是指藏识与转识,依无明跟依境界而有的无明妄念灭,不是真如灭,真如之相清净无垢识不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如果自性清净真如之相、清净无垢识真的灭了,灭者就是真的被灭掉了,那么麻烦大了,我们的藏识所依归的本体应灭,就变成没有任何摄持这个善恶的果报,发菩提心也没用,因为没有真如之体,就像外道的断灭,你怎么修善也没用啊,没有藏识来含藏一切善的种子,也没有真如之相。为什么?一切都是断灭,所以如果自性清净的真如之相真的被灭了,那么阿赖耶的本体就变成也应当灭了,而事实上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不会灭的。

好,我把它贯串一遍。经文先念一遍。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如是,大慧!七转识第八意识的藏识,与真相的关系,如果不同,那么第八意识这个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因为是不同嘛,若是不异就是完全相同,那么如果完全相同,当我们对境不执著、不分别,这个七转识灭,那么藏识也就跟着灭,因为是相同嘛,这是暂时姑且这样说,何况自体的真相,无垢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实在是不会灭,如果真如之相灭,就变成外道的断灭。是故,大慧!并非如来藏自体的真相灭,非自真相识灭。大慧!并非如来藏自体的真相灭,只是藏识与转识这个业相灭,而藏识依根本无明而有,依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而有的,灭是灭掉这个。换句话说,如果,自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清净的真相——就是真如之相,若自性清净真如之相,清净无垢识真的灭了,假设说真的灭了,那么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没有了,也则应灭啊。事实不然,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从来不灭的,所以我们能成佛,所以依此真如之相,自性清净心,而能修行一直到成佛,是不灭的,这样做善才有意义,修行才有意义,做功德才有意义,因为将来会得真正的果报。所以修任何的因,都不会落于断灭,不是像外道一样断灭见。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转识”:即七转识,亦即前七识。“藏识”:即阿赖耶识。以阿赖耶有贮藏众生一切生死业果之功能,令不散失,故称藏识。这种子一保存起来,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又,以唯识家言,阿赖耶本身具有我爱执藏义,强烈的一种执著,所藏的种子,都具有强烈的执著,故称藏识。“真相”:即如来藏自性情净心。“藏识非因”:谓“藏识”便“非”七转识生起之“因”。“而自真相实不灭”:“而”如来藏“自”体之“真相实不灭”。“非自真相识灭”:谓并非如来藏自体之真相灭。“业相”:指藏识及转识二者。注意!藏识依根本无明而言,转识依枝末无明而有,这个稍微注意一下。

【义贯】(就像微尘与泥团非一非异,金与金饰非一非异,)同样的道理,大慧,“转识”(前七识)、“藏识”(第八阿赖耶识)与“真相”(如来藏)三者亦是非一非异:此三者“若”是完全不一样的三种东西的话,(彼此完全相“异”,)则阿赖耶(“藏识”)应“非”前七识生起之“因”。(因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绝不会有因与果的关系,如瓜与李不同,瓜不能生李,猫与狗不同,猫不能生狗。但七转识的确是由藏识生起,而藏识也的确由如来藏因无明风动而起,所以不能说这三者是完全相异的三样东西,因此此三者非异。)但如果说这三者是一而非三,(也就是说:是同一个),那也不对。因为这样一来,则当根境不相对时,七“转识灭”,这时,“藏识亦应”跟着“灭”。因为是相同嘛。(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而实不然:藏识之体实不随七转识灭而灭,所以不可说藏识与七转识是同一个。)“而”且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真相”亦“实不灭”。“是故,大慧”,修道断惑时,并“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真相识灭”,而只是依无明以及虚妄境界而现之“业相”(就是藏识、转识)“灭”而已。如果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相”真的“灭”的话,则“藏识”(阿赖耶)之本体应“灭”。(因为藏识是依真如而有。而藏识之本体实不断不灭,注意喔!所以我们本身有一个不断不灭的真如本体,就含藏在藏识里面,因为藏识之本体是真如。其实识当下就是真如,这是不二的,分别当下就是不分别。正如前面的比喻:泥团与金饰之相可坏,而微尘之性与金性实不坏,是同一个道理。)

【诠论】《起信论》上说:“依如来藏有生灭心,简单讲就是依真起妄,妄才有生灭心嘛。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在座诸位!这里一定要把不生不灭与生灭这个“和合”两个字,当作是方便说,事实上不合的。诸位!如果生灭跟不生不灭真的合起来的话,坏了生灭就一定会伤到不生不灭,所以在这里必定要了解不生不灭是真体,生灭只是影子而已,就像一棵树,还有影子而已。但是,如果了影子本空,树体是不变的,树的体性并没有生灭增减的,所以这个时候识就是性啰。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所以修道破惑时,灭的只是阿赖耶的生灭部分,诸位!说到这个“灭”,其实是了生灭本空称为灭,不是除掉生灭,因为无生灭的涅槃妙性,站在这个角度,叫做除去生灭,但是生灭体性本空,了生灭本空即离,生灭就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简单讲生灭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如幻,因为它是生灭,所以万法如幻,因为它是无常,所以万法如幻。为什么佛用如幻这个角度来谈呢?因为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生生灭灭不实在,没有一个究竟的实体可得,所以生灭另外一个名相,叫做如幻。这灭的只是阿赖耶的生灭部分,亦即,但其相灭;这如幻的相灭,而阿赖耶的不生灭部分,亦即如来藏性,则不灭。此即《楞严》所云:“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是此义。“寂灭”者,不生不灭也,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藏性。因此,妄可灭,而真终不灭;所以,在座诸位!不是把这个识灭掉,一定要彻底的了解识性就是真如之性,只要不妄,识就是性,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

所以当你在妄想妄动的时候,如果你一直想要把那个妄想妄动再除掉,诸位!断除妄想重增妄,就是这个道理,了妄就是生灭,知幻即离。所以为什么学佛的人要重复地讲: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为什么要讲放下?不讲这个断除,讲断除是方便说,所以断除妄想重增妄,趣向圣道亦是邪,道不可回向故,何以故?等如虚空不可转,不可转动啊,道等如虚空不可回向,何以故?不可回向,这个是《小品般若经》讲的,何以道不可回向?若有回向即有转动,转动是代谢之辞,体等如虚空不可转动,无生灭故。所以,妄可灭真终不灭,相有改,而真如之性终不迁。这是《楞伽》一经的管钥。因为一切修道、破惑、证真之入门与究竟尽在于斯:所以这个“识”一定要了悟“不可得”,识性就显现。欲入如来无上道门者,非此不得入;欲得究竟证悟者,非达于此,不得谓究竟。故此理实为修学无上正法之最精要处。

172页第三行。【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如果说第八意识含藏有真如的藏识的本体也会灭,那么不异于外道、邪执、断见的论议,这就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藏识的本体也灭,那么我们也不需要发菩提心,你有这个菩提因,因为没有本体,也不可能得菩提果。你今天所有的辛辛苦苦地听经闻法,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因为没有真如的本体,等于外道的断灭见,一切因果都不存在,那我们为什么我们讲功不唐捐呢?今天所有的听经闻法的辛苦,都是功不唐捐。为什么叫功不唐捐呢?这含藏所有的种子善根福德因缘,全部会聚集起来的。你今天所有的辛苦是值得的,你今天所有的行善是有因果的,此因果是不会失去的,那我们就觉得生命做善有意义,听经闻法有意义,修行开智慧有意义,成佛有意义,就变得什么都很积极,也很有意义啦,其实断灭见,修善也没有用,做恶也不会受这个果报,那就麻烦大了,什么坏事都敢做。

【义贯】“大慧,”若说“藏识”(第八识)之本体也会“灭”尽的话,这种说法就与“外道”的邪执“断见”之“论议”没有什么两样,(而非如来的无上正真之理,菩萨于此应知鉴别。)【诠论】此句以上是如来显示真理,从这以下,是开始破邪。因为真虽显,而邪若不破,则足以乱真,乃至于碍正理之修行,因此显真须辅以破妄。所以说,破妄显真,破妄显真,显真必须破妄。又,凡夫之所以不悟、不入正理者,以有邪见,以此邪见故障正理,所以必须破邪,正真方能全显。此经因是顿教,所以先显正理,次破邪;若是渐教,则先破邪,后次第显正,此为顿渐之不同。顿是显真后破邪,渐是先破邪后显真。

前面说,修行证真之时,只是业相灭,藏识之体并不灭,因为藏识是以真如为本体,所以到了佛果位的时候,阿赖耶只转其名,不转其实。实就是指体性的意思。阿赖耶只转其名不转其体,是为什么?这答案存在在哪里?因为阿赖耶也是个名相。所以,跟妄,染净和合所存在的一个虚妄的名;真如也是一个名,但是真如的体从来没有增减,所以叫做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就是阿赖耶识,因为是不二,同时就转成真如的本体,就是当下。所以六祖大师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是指第八意识,其性本来就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是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我们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第七意识染有我法二执,所以心不平等,所以第七意识称为末那识,末那翻译成中文叫做染有我,染有我执还有染有法执,所以第七意识转识成智后呢?就称为平等性智心无病。这不叫做“识”啰,这叫做“智”。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是指第六意识,我们一般第六意识对境妄念不断,念念相续,不善观察,只知道要执著,可是开悟见性不一样,开悟见性叫做妙观察。什么叫做妙观察呢?虽分别不做分别想,所有的动态里面体性本空,动静不可得,所以观照任何的相,直通无生之理体,叫做妙观察智见非功。什么叫做见非功?意思就是,妙观察智照见并不是刻意地照,没有能照、没有所照,这个照见也不是作功夫的照,意思是用不生灭、无为的心体大用的一种妙用,就是不是刻意地造作,叫做非功。这妙观察智照见一切外境本身并不是刻意的,因为他入于无为心体的大用、妙用。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当然就是成就一切所作,指的是前五识,记住!前五识一定要等到第八意识彻底转动,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八跟前五是果地转,不一样的!所以成所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是成佛以后,那么就成就一切所作的都是同一切的智慧,统统是用智慧,他的智慧就同大圆镜智,所以第八意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时候,前五识同时转,全部都是成所作,成就一切所作。那么,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五八这是果上转,六七这是因中转,不一样。因中转,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转,果是指五八,前五识还有第八意识,因中转,因转是指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但用名言无实性,所有的佛陀所建立的诸法,都只是名言,说说而已,方便脱黏解缚,知道所有的名言都空无自性,只是善巧方便。

所以在座诸位!用这些名相来诤论,是很可怕的法执,所有的名相变成一种实有的东西,你写过来,我批评过去,你批评过来,我毁谤过去,把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名相,拿来变成一种工具,而把自己认为:我才是传如来的正法,别人都谤如来的正法。讲来讲去到最后还是自己对,这个就是失去了佛教导这些众生要入于无诤,要用平等、用无相、要无念,除非那个人所讲的是恶知见、邪见,但是众生都有一些少许的自我的个性,所以出来的名相、名言,虽然写出来的语言文字都是一些佛法,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的一些火气,看到他的不满,从中间你可以感受到;谦卑里面又否定别人,这个就是习气。(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讲座01-30目录(未完)

楞伽经30 :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可以持咒灭业障

楞伽经31: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

楞伽经32: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的人一定要了悟:大悟见性与外境无关

楞伽经33 :学佛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你只要自我降伏就赢得生命的一切

楞伽经34 :很多修行修到一半有无力感,他拼不过那个习气,贪念、嫉妒心

楞伽经35:我不反对念佛、诵经,但你一定要了解真如之相才能够用功

楞伽经36:你很容易受境界的影响,就表示临命终没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

楞伽经37:阿赖耶识的来源:就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阿赖耶识)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