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58: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宇宙,统统是妄想的产物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妙法天籁音 楞严咒(文殊讲堂)

楞伽经(二)1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732lfuazj&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二)1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那么整段师父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这样子的,说:大慧,彼堕入外道邪见,有无二见之人,因为不了解唯心是现量境界,自心的境界,都不了解唯心现量,自心的境界,因此对境起诸妄想,令增长不已,无法停止。例如,身体的五蕴身的正报,还有受用的器世间的依报,有情所受用这样建立的正、依二报,其实都是藏识所显现的妄想的根量,就是心量。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其实是同一颗心,没有分彼此,但是我们(执)少许的四大把它隔阂了,就变成你、我、他,说: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见,离无见,不应作有无等妄想见。

说:大慧,若复真正的法性,它本离于有无二见,而现在外道作兔无角想,这是名邪想,那么外道有时候为什么作这种兔无角的邪想呢?是因为他观察牛有角,互相对观,所以说:兔无角,所以兔无角,不应作兔无角的妄想,故兔无角,所以显出兔无角,是说:因为牛有角,而显出兔无角。那么兔无角不应作兔无角的妄想,因为这种比较是不存在的。就牛有角,大家来理性分析看看,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以作比较的基础。连牛角,用理性分析来都是微尘,颗粒微尘所构成的,连基础都不存在,你怎么可以用这个牛角来比喻。来跟这个兔角来对比呢?大慧,圣人智慧的境界,是离于有无二见的,不应当在看得到的地方,就立刻作牛有角的妄想。当你理性分析的时候,牛有角是不存在的。万法都是因为着有、着无,比较、妄想、颠倒而来的。这个重点在讲什么?众生不是着有、就是着无,统统叫做妄想。破这个邪见,外道的邪见,才能够显现出佛的正见。

【注释】“不解心量”:“心量”,唯心现量。以一切法皆是唯心现量,离于有见无见,而彼外道于自心所现之诸法上,妄想执著,分别有无,而执或有、或无为实。诸位!“实”就是牢不可破的观念,因此,你要度众生,要很小心,你拥有一颗善良的菩提心,众生不一定会让你度,不要说外道,你就是学佛不够深的,或者是有一些老参很偏激的,你要度他,他都想度你了,你还度他,他那种着法以为实的,外道着这个有见、无见为实,这个修行人着那个法以为实,佛所说的法,我认为是实在的,我认为我很有修行,那你怎么度得了他。这个是很可怕的,不晓得法空无自性的。“自心境界,妄想增长”:因不解一切法唯心现量,而于自心所现之种种境界上,起种种妄想分别,就是没有正智,没有正确的智慧。并令此等妄想增长不已。此句唐译作:“但于自心增长分别。”“身”:为自身,指五蕴身心,此为正报。“受用”:为器世间,是为依报。因为有情所受用,故(所以)称为受用。“建立”:即(就是)成就。“根量”:为心量,根是心之义。

“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此句谓:)凡是有情世间、器世间、正报依报之建立成就,皆为藏海识浪,妄想之所成就。所以用一句,一言以蔽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宇宙,统统是妄想的产物没有人生,没有宇宙,诸法本不生,诸法本来就不灭。唯心现量的境界,圣人,产生真如的实智,众生,产生无明,无明,就是妄想不断。妄想不断,就建立了正报、依报,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其实没有。诸法本来就空性的东西,皆为藏海识浪,妄想之所成就。此句唐译作:“身及资生器世间等,资生,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叫做资生。人哪,有了这个色身,可是你要生存在这个世间,需要环境来支持你啊!哪有一个人不吃饭的呀!哪有一个人不喝水的啊!那么身以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为分别所现。”魏译作:“如身资生器世间等,惟是心分别。”

“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一切法与正报、依报等都是如此,为自心藏识之所变现,因此离于有无:不得言有,以为识所变现故;亦(也)不得言无,以藏识实有此变现故。因此不应作有想或者作无想等妄想。否定它也不对,肯定它也不对,统统不对,但莫住着。“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此(这)句谓(是说):为何说兔角离于有无?因为“彼因待观”;待是互待。兔本来就无(没有)角,若光见兔不会起“兔无角”之想,因见牛有角,因为有牛角之对待而观,才说:为什么兔无角?而起兔无角之种种妄想分别。“故兔无角,不应作想”,此(这个)为(是)倒装句;义为(意思是说):故不应当作兔无角想。或者亦(也)可解为:故(如果)见兔无角的时候,不应当起种种的妄想。此(这个)与(跟)上面一句,唐译作(唐朝的翻译这么说):“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这一句就是佛的心,真如的心,什么是佛见,离于有见,离于无见,什么叫做佛的正见,就是离于有见,离于无见,诸法悉然,勿生分别。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此句谓(是说):你若(如果)说兔角无,而牛角有,则若分析牛角,乃至微尘,以求牛角之自性,皆不可得,故(所以)不说牛角性为实有。“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圣智之境界为远离如是二见,故不应于有所见之处作如“牛实有角”这样的妄想分别。这个也是,当你看到钱的时候,举一个财色名食睡,当你看到那个钱的时候,不应当做确实有那个钱的存在,心中无贪,然后就随缘用。所以这个残酷的世间,就是没有钱,做不了事情,所以那个观念根深柢固了,所以逼得众生要活下来,又不得不贪,不得不去执着,变成被环境所逼迫,确实的环境,就是那么的残酷,那也没有办法,因此如果懂得一些佛法的深入的道理,应当对这个世间,稍微看淡一点,钱,随缘用,够用,说:师父!这个是你们出家人的角度,这我刚刚也讲过了,现实是很残酷的,我没有否定你们的生存下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确实是很辛苦。

那一天报导的,说:百分之四十八点六的农历年,一点奖金都没有,一千块的奖金也没有,很辛苦的,非常辛苦的。将近五十percent(百分比),那么大概一百多万人薪水,大概两万左右的,但是现在的薪水啊不够用,跟十五前那个差不多,现在的物价,油电双涨啊!所以人民啊,苦不堪言。那就看看其实这个大环境是如此,也不是哪一个政党就那么容易解决的,大环境如此。

275页;【义贯】“大慧,彼”外道之人,“堕”于有无“二”种邪“见”,这是由于他们“不”能知“解”一切万法唯“心”现“量”的至理,因此但于“自心”藏识所现种种“境界”上起诸“妄想”,且令“增长”不息。事实上,众生之色“身”(正报),与为众生所“受用”的器世间(依报)等种种诸法之“建立”成就,皆是藏海识浪“妄想”之心量(“根量”)。“大慧”,正报依报如是,“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皆为藏识之所变现,故(虽)本“离”于“有无”等议论,不得言有或者是无,因为体性本空,讲有,就坏了缘起,(因为)体性本空,讲无,就坏了因果法,因此“不应”复于其中“作”有无等妄“想”。“大慧,若复”已知一切法性本“离”于“有无而”仍“作兔无角”之妄“想,是名邪想”。为何说兔角离于有无?“彼因”有牛角互相对“待”而“观”,“故”显出“兔无角”,然实“不应作”此妄“想”分别。若言兔角实无,而牛角实有,则若分析牛角“乃至微尘”以“分别”推求牛角之“自性,悉不可得”。“大慧,圣”智之“境界”为远“离”于有无等妄想分别,因此,“不应”于有所见处“作牛有角”之妄“想”。

意思就是:你看的那个相,不要立刻说;它确实存在,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所见处,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千万不要作有见,但是,也不可以作否定的见,你也不能说牛角无啊!而牛角事实上,这两个角就那么清楚,怎么会没有呢?所以作有见,不对。作无见,还是不对啊!因此啊!只要你着境以为实,“实”就是牢不可破的观念,意思是:生命没有那么悲惨的,当一个人生命很忧郁的时候,你可以找到内心里面那个菩提的光明之处,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学佛,就像以前人家形容的,当一个人进入了无明、烦恼,又没有人启动那个菩提觉性的时候,就像走进那个深远的遂道,很长很远的遂道,见不到光明。人的悲哀就是这样子,人一辈子很辛苦的地过日子,却没有机会、没有因缘,听到佛陀的正法,就像走进无明深邃烦恼的遂道,永远见不到光明。所以这一辈子你不学佛,你就永远见不到光明。外道就自己赞叹自己啦!其他的外道,什么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我们不批评人家,我们尊重人家,这站在佛的究竟义来讲,只要你没有碰到佛的究竟义,那烦恼、执着、妄想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永远没办法啊!

276页,【诠论】凡夫最大的毛病为见有执有,乃至因此而言一切法皆有;见无执无,乃至因此而以偏概全,言一切法皆无。这是因为妄想执著覆盖其心,以其所执著者而蒙蔽其他一切,因而导致以偏概全,执著不舍,落于偏见、边见,而不自知。诸位!这个是所有一切修行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行,修自己的就好,不必去毁谤别人,否定别人,因为这样自己也落入有见跟无见,因此好好的地降伏自我就好,用德行来感化别人。法,如果落入了辩论、网路(网络)的论战,这个就会没完没了,就会掉进无明的陷阱里面。法,唯证相应的东西,这不是别人否定你,或者别人肯定你,让我们心有所增减的,证悟到涅槃妙性,它是没有任何的增减的,别人的肯定跟否定不重要,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真实的智慧跟开悟,真实的智慧跟开悟,真正的见性,他不会去在乎别人,全世界人赞叹你,如果你没有开悟有什么用,我没有见性有什么用呢?全世界都毁谤批评你,那么,你如果大悟见性,你内心里面你也很喜悦啊!这个内心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

所以当一个人悟道的时候,他的喜悦是二十四个小时的喜悦,全世界哪一个人是最快乐的,有钱也快乐,没有钱也快乐就是大悟见性的人。令心无所增减,大悟见性有什么好呢?就是享受真正的法身慧命,没有开悟,为什么不好呢?他就是过着无明、起伏,情绪的日子,无明就是冤家,其实自己就是自己的仇人啊!因为你没有智慧,内心的无明,你的仇人不在外面,就在你内心深处,就是那一颗无明的心,因此,看一件事情,不能梗在一种观念里面,时空调动一下,你日子会完全不一样,记得,自己一定要转,什么叫做转凡成圣,什么叫做转烦恼成菩提,你那个内心不转动,你来这里听师父(讲课)五年、十年,都没有用的。你要启动你内心里面的智慧,这一念之间,嗯!以前过得确实愚痴,这为一个人执着到这种程度,自己活得生不于死,那何必呢,对不对?有一个人被她老公抛弃了,她很爱她老公,她老公抛弃了以后,她活不下去了,因为她没有一技之长,我就跟她讲:这种老公不要也罢,对不对啊!那你现在身体健康,她说:健康,那小朋友,小朋友两个,我说:你就站起来,你就是要站起来,既然走到这个地步了,你不自转,自己不去转动它,难道烦恼可以解决吗?你又不能靠你老公同情,你老公已经跟人家小三、小四一直到国中,人家不晓得排几个了,你放下,喔!

她就听师父的话,就放下,就自己卖卖早点啦,很早就起来,就为了养那两个孩子,经过了十年以后,喔!她看到了师父,她感动不已啊!她说:师父!我因为您一句话,救了我全家,我那两个小朋友也一起来跟您磕头。我说:哎呀!不用不用啦!师父!您要不要喝豆浆,我说:不用啦!每天喝豆浆会喝死的,不用,你好好的做你的生意就好。对不对?她就无比地感恩,师父救了她一命,同时救了那两个小朋友,我说:自己要站起来,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人,自己也是世界上最弱的人。扮演最强者、或者弱者,全部由自己决定,自己是心中最强的人,自己也是心中最弱的人,有志气的人,自己就是强者嘛!没有志气的人,自己就是弱者嘛!最强的是自己,最弱的还是自己。我讲的是一些正常的,就是身心完全正常的,这个角度来说。所以你要扮演一个强者或扮演一个弱者,统统是你自己在扮演的。

而此毛病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知一切法皆为自心藏海之所变现,故妄计有无。为什么呢?因为执无之人,由于不知道藏识为根身器界总报之主,若(如果)了解这一切依正之报,皆是藏识所现之境界,而此境界的确是有,以因果不坏故,岂说是断灭呢?又,执常之人,意思就是:执一切实有法,就像牛确实有角,常见就是存在,这是它是事实,叫做常见外道。也是由于不了唯心所现境界,如幻非实。若如是知者,怎么会计一切法实有呢?诸位!了解一切法如幻,那么你还计较什么,那么你就是跟如梦幻泡影的境界在计较啰!

此段唐译作:“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诸位!一切法离有无,诸法悉然,诸法,就是万法,表示说:你在很短很短的时间里面,便能够了悟佛的正见,进入解脱的境界。如果有人赞叹你,百千万人赞叹你,按一个赞,那你就了解诸法空无自性啊!按一个赞,也是这样的,大家认同,当然这是一件喜事啦,那如果说:唉!你搞得不好,人家按这样,不赞,那也没有关系啦!如果你是真实的悟,是不是?也是空无自性啊!赞跟不赞,是要怎么样?如果是开悟的人,赞跟不赞,都叫做赞啦!我开悟,跟你有什么关系,喔!就解脱了。对不对?所以不着有见,不着无见,日子就是这样随缘过,啊!农历年到了,没有关系啊!我们就这样子过啊!大家来见见师父,好嘛!你说农历年,就农历年嘛!是不是?大家就聚一聚,拜拜三千佛,借着这个缘起时空嘛!缘起时空,本来就是空性喔!所以借重因缘,启动众生的觉性,这个才就是佛法。如果借重了因缘,令众生继续着相,那这个不是佛法,这个是生死法。

所以讲堂所有的活动,第一、统统必启动每一个人的正知、正见、正觉,他的觉性,那么所有讲堂的活动,都会有重大的意义啊!如果不启动众生的觉性,那所有的法会也结结缘啊!不能说不对啊!拜拜佛也不错啦!对于佛性、长养圣胎没什么帮助,对于菩提的正道,也没什么帮助,那么这个法会,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所以,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求于体,不可得,求如相,空无自性,所以体、相悟无所得,悟诸法无所得,就入于佛的正见。所以你不要说我今天修行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诸位!把习气慢慢地放掉,那个就是真实的修行人那就是真的在修行,修行不是要修出什么东西,诸法本空,你是要修什么?诸法本空,你要修出什么东西,我要修出真如,(真如)又不是墙壁,我把它修补修补一下,修补一下,这是生灭啊!那是会变化的东西,只要你能修、你能补的,那个就是生灭法。本性不能修,不能补的,本性,就本来具足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悟了就得,不悟了,就没办法,听经闻法也在慢慢的成长,跟成熟我们这一念的菩提善根,到最后,全部展露出来,啊!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我们的自性也是佛。

276页。【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这一段,保证你看不懂,省略到实在是看不懂,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说:世尊,“得无”就是岂非、难道不是、是否,那么补上“外道”,难道外道妄想分别这些人,是见了兔角不生,而起了妄想之后,意思就是:见兔无角,兔没有生角,而起妄想之后,随即比度思量观察,观察后面补三个字“牛有角”,这样你才看得懂,见兔角不生,而起妄想,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然后咧,立这个兔不生角的妄想,而执着说:兔角无所有,不生妄想言无耶,就是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而后立这个不生,不生,就是兔不生角的妄想。然后停一下,言无耶,因此而执言,执着说:兔无角无所有耶。

再讲一遍,不生妄想,停一下,跟前面贯串起来,就是说: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然后就立兔不生角的妄想,叫做不生妄想,就是兔不生角的妄想,停一下,因此,而执着无所有,“耶”就是呢,就是这样。整句把它贯串起来就是说: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说:世尊!得无妄想,就是难道是否外道妄想分别这些人,是看到兔角不生,所以起这样兔角不生的妄想,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是因为兔无角,所以比度观察牛有角,是不是这个角度啊!而产生无所有的妄想。这不生妄想,就是兔不生角的妄想,你看这不生妄想,以为一切法无生,你看,不生妄想,就是正知正见啰,错,刚好错,所以说:这个字少到会整段误会,不生,是指不生角的妄想,兔不生角的妄想,因为牛有角,所以产生兔不生角的妄想,然后,停一下,言无耶,而执着说:无所有,兔无角,就是无所有的角度,言无耶,“无”就是无所有,而执言无所有呢。

【注释】“得无”:就是岂非、是否。“妄想者”:指外道妄想分别者。“见不生想已”:见兔不生角而起妄想之后。“随比思量观察”:“随”,就是随即。“比”,就是比度。谓比度观察牛有角。“不生妄想,言无”:因比度观察牛有角,而后方立兔不生角之妄想,因此言兔角为无所有。

【义贯】“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否(“得无”)彼外道“妄想”分别之人,因“见”兔“不生”角而起诸妄“想已”,“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角之有,而后方立兔“不生”角之“妄想”,因为兔不生的妄想,因此而执“言”坚固的执着说,兔角本来就“无”所有呢?兔角无所有,是不是这样子呢?【诠论】此处大慧菩萨的疑问为(是说):外道落于无见者之(的)病因,问题在哪里,是否在于其前面所讲的对待互观呢?因为佛在前面所说的:“彼因待故”,故有此疑。在这一段,佛说;那个妄想,兔无角的妄想,不是对待而来的。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这一段就是~总而言之,就是看不懂啦!

佛告大慧:这个执着无见的人,非观察,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角不生,不生,就是不生角的妄想,所以非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不生角之妄想,言无,就是才说无,非观察,意思就是:执着无见的人,并不是观察,停一下,补进去,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不生角妄想,才说无,言无。所以说:非观察,停一下,不生妄想,又停一下,言无。你看这个有多难,这没有人看得懂,这个到底在表达什么,因为它的字省略到没办法贯串,就是,非观察,意思就是:执着无见的人,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另外一个角度,而产生兔不生角之妄想,停一下,才言无,才说兔角无。不是因为观察牛有角,才产生兔角无的妄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妄想者,兔无角这种妄想,因彼生故,因彼,注意,因彼外道没智慧,心中自生妄想,叫做因彼生故。你看这个要补多少字才看得懂,妄想者,就是兔无角的这种妄想,是因为外道心中没有智慧、正智,所以外道自心中产生兔无角的妄想。依彼角生妄想,依彼兔角之有无,而产生妄想,以依角产生妄想,意思就是:又另外一个妄想,依兔角的有、还是无又生另外一个妄想,以依角,因为又产生另外一个兔到底有角、无角这种妄想,是故佛言:依因,注意听,以依其内心的妄想为因起有无见,起兔有角、还是无角,还是不能离开那个妄想,因此,依其内心妄想为因,离异不异,“异”就是非一,“不异”就是非异,起有无见,其内心妄想为因起有见和无见,依因,依就是都是内心妄想,所以,离一跟异。“异”就是非一,“不异”就是非异。意思就是:内心的妄想是因,兔无角的妄想是果,那么内心的妄想,跟兔无角的妄想这个果,不能讲一,也不能讲异,离于一、异,所以,我们要了解,离非一、非异,就是内心的妄想,跟内心所起的兔无角的妄想,它是非一跟非异。

若非观察,如果不是观察牛有角,不生,就是相待于兔不生角,若非观察,停一下,如果不是观察牛有角,相待于兔无角,那么不生角的这个妄想,不生,就是不生角,兔不生这个角的妄想,而言兔无角,才说兔无角。才言兔无角,意思就是说;并不是观察牛有角,相待于兔无角,才成为兔无角,才成为兔不生角的妄想,并不是互相观察,而言兔无角,不是观察牛有角,故非观察,不是观察牛有角,然后不生角妄想,而相待于兔不生角的妄想。然后言无角,才说,才言,才这么说:然后加一个字,“才”言兔无角,才这么说兔无角。意思就是说:兔无角跟牛有角没有关系,两个统统是妄想。内心的妄想是因,兔无角的妄想是果,我们把它叫做第一念跟第二念,如果不这样解读,你体会不来,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无明妄想一直存在,我们就以此内心的妄想为第一念,而第二念,因为去观察,又起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兔子到底有角、还是无角,要注意听喔!内心本自有妄想,为第一念,为什么要加第一念跟第二念,不这样讲:你完全听不懂喔!内心妄想,为第一念,兔无角妄想,为第二念,第一念跟第二念的关系,是非一非异,如果是两个都是一样的,那表示说:我们内心的妄想,自己会产生兔无角的妄想,不需要借重有无,继续来观察第二念,叫做有其自性,第一念,内心的妄想有其自性的话,就不需要衍生到后面兔无角的妄想,因为第一念内心的妄想,假设有其自性,它就没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不需要借故重第二念,来衬托第一念的内心的妄想。

所以,内心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兔无角的妄想,站在差异的角度来讲,因为内心的妄想而演化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所以,两个统统是妄想。是相同的角度,两个统统妄想,所以叫做非异。站在这个角度讲:非异,第一念内心的妄想,又演化、演变第二念兔无有的妄想,两是相同的,因为统统是妄想。站在非异的角度来讲:是这个。站在非一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前面第一念内心的妄想,跟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有互为因果,由因到果,如果不是兔有角、无角这个妄想,怎么会产生第二念呢?所以既然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有前后,有前跟后,那么,就是非一,知道吗?有前跟后,就不能讲同一个,但是前后都是妄想,所以,它是同一个。内心的妄想,跟内心产生兔无角的妄想,同样是妄想,站在这个角度是相同的,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内心的妄想落入,再接下来,产生第二念,因为兔有角、无角的关系,演化成第二念,所以也不能说它是相同,有第一念妄想,第二念演化成兔无角的妄想,所以有前后的因果的关系,第二念是因为兔有角、无角而产生妄想,所以,既然有前后,那么就表示,它是不相同的。

好!整段我把它贯串起来,说:佛告大慧,执无见者,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不生角的妄想,才言无。为什么呢?兔没有角,这种妄想,是因为外道本身没有智慧,而自心所产生的妄想。因为依彼兔角之有无,继续产生第二念的妄想,以依角故,因为在角上来讨论,妄想本来存在,可是又依另外一种角度,因为来论兔有角、还是无角,以依兔的有角、无角又生第二念的妄想,是故佛才说:依因故,因为都是内心的妄想为因,而起兔有角、无角的有无见,所以真正修行人,应当离异、还有离非异,“异”就是非一,不是一个,因为有前后关系,“非一”就是异了,应当离前后,第一念跟第二念应当离,因为第一念是空无自性,第二念还是空无自性,应当离非一,两个不是同一个,也应当离非异,也不能讲不同,因为一个是第一念啊!内心妄想,一个是第二念啊!兔角的有无啊!第二念的,第一念的妄想,当然不是第二念的兔角有无的妄想,所以也是非异。“非异”就是同啰,“非一”就是异啰,所以非一,就是有前后因果关系,非异,就是两个都是妄想。故,所以就是不是观察牛有角,停一下,相待的,兔不生角的妄想,才言兔无角。故非观察,停,然后不生妄想,又停,言无角,故非观察牛有角,停,然后相待于兔无角,不生角的妄想,停,才言兔无角,才说兔无角。就是,兔无角不是因为比较牛有角而来的,不是观察牛有角,才讲兔无角,因为那个都是发自于内心的妄想。

【注释】“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彼外道非因观察对待牛角之有,而作兔角不生之妄想,因而立言:兔角空无所有。“所以者何”:何以故?为什么?“妄想者”:是指“兔无角”这种妄想。“因彼生故”:是由于他心中的妄想而生。“彼”,是指外道自心中的妄想。意即(意思是说),并非由对待观察外法而生,而是心中自生妄想。“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异”就是非一,“不异”就是同。依彼兔角之有无之分别而生妄想,以依彼兔角之有无而生妄想,是故我言,依妄想为因故,离于异与不异。“离异不异”,指角之有无与妄想两者,非异非不异;“兔角之有无”即(就)是“妄想”,“妄想”即(就)是“兔角之有无。”然又有所不同,因为自心本有之妄想是因,兔无角是此无明妄想之果,我们把第一念跟第二念,这样比较搞得清楚,内心妄想为因,第二念,兔无角,这第二念的妄想为果,这样才听得懂。因果不同,故又相异。内心妄想,第一念兔无角的妄想,第二念,这个又不同。而“兔无角”这一念头本身亦即是一种妄想,所以两者同为妄想又不异。内心妄想跟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当然就是不异了,都是妄想所产生的嘛!此句唐译作:“以角分别为其所依,所依为因,离异不异。”

【义贯】“佛告大慧”:彼执无见者,并“非”因“观察”比待牛角之有,而成兔角“不生”之的“妄想”,不是这样子比较而来的,因而立“言”兔角为“无”所有,而落于无见。是为什么呢?意思就是:不是经过牛有角,而比对兔无角而来的,这所谓‘兔无角’之(这种)“妄想”,实在是“因彼”外道的人自内心没有智慧,自心所产生之(的)妄想而“生起的的一种妄想故”,非(不是)由待观外法而生妄想:从内心深处生出妄想,“依彼”兔“角”之有无而“生妄想”。兔角之有无就是第二念的妄想,由于“依”兔“角”之有无这一念头而“生妄想”,我们称为第二念,“是故”我“言”:“依”其内心之妄想为“因故”,依此为第一念,为什么要加一、二,这样你就听得懂啊!依其内心的妄想为因,就是第一念,起有无见,然兔角无与内心妄想这两者(种),实在非一非异,诸位!依其内心的妄想为因故,起有无见为二,第二念,起兔角之有、还是兔角之无,这个为第二念,那么有了第一念,跟第二念来讨论,你就一目了然,所以,这第一念的内心妄想,跟第二念的兔角的妄想,这是第一念跟第二念,非一跟非异,不是同一个,因为有前后因果关系,也不异,因为这是相同,都是妄想,“非异”就是同,就统统是妄想,这因此,我们就了解,实非一非异,“离”于“异”与“不异”,(因为“内心妄想”是因,“兔无角”是果,因与果别(是不一样的),所以非一;这第一念跟第二念是不一样的,但是第一念跟第二念统统是妄想,“兔角无”是妄想,这第二念,内心无明妄想也是妄想,所以第二念等同第一念,因为统统叫做妄想,我这样加第一念跟第二念,是不是很清楚了。要不然我摘不清楚啊!所以非异。)

有一个大陆的人,一个女法师就问说:师父!那个“撒无”(台语:摸不着头绪)是什么意思啊!就麻烦大了,因为外省的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撒无”,我说:那你台语学了几句,是有听啦!这样听……我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台语,她说:看得很厌烦,她其他的都不记,就记住这一句,这外省的其他都不记就记住这一句啦!看得很厌烦这样,所以这台语,也不能随变讲,做不好的榜样,“故非观察”牛角有,相待于兔角无,方成兔“不生”角之“妄想”而“言”兔“无角”。那些么经过师父这样剖析以后,你就有概念了,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啦!因为还是要继续下去嘛!这我早就警告你,说这一段很难了,很难去理解嘛!这一段就更难,有的人听了一百页,说:嗯~师父!我不觉得很难啊!还没到咧!听到一百页以前,说:嗯~我没有感觉到很难,一百页以后,你的感觉怎么样啊!你的FU(感觉)咧!真的啊!难,喔!真的,师父讲的真的是难。

279页,这一段是分析,妄想与兔角,非一非异。【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这一段也是一样,那个法师问的,也是“撒无”(台语:摸不着头绪),这一段比前面那一段就更深,更难理解。

接下来,慢慢、慢慢来分析,说:大慧,若复,就是内心的妄想,若复内心的妄想,不同于兔角之无这个妄想,若复妄想,停一下,若复内心的妄想,停一下,这是第一念,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同于兔无角第二念这个妄想,就是这个意思。对不对?要不然谁得懂咧!若复内心的妄想这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的兔角之无的妄想,则那么这个妄想就有它的自性,异于,就是不同于,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就是第一念可以自己独立存在,不可以推论到第二念喔!就是有其自性。意思就是说:如果内心的妄想,那么不同于兔无角的妄想,假设说: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第一念的妄想就有它的自性了。

则不因角生,那么,也不会因为内心里面第二念的兔角的有、还是无,而生种种的妄想。则不因,则不需要因为兔角有、无而生妄想,意思就是:如果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同于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那么第一念的妄想就有它的自性,不会延伸到第二念,有自性,就是它是独立存在,不容许有增减,叫做有其自性。则不因,则不需要因为兔角的有无,第二念的兔角有无而生妄想。

若不异者,如果第一念,假设说: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与第二念兔角无的妄想是不异,统统是相同,若这个妄想不异于兔角无,第二念,就是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异于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则因彼故,意思就是:若妄想就同于兔角的妄想,第一念同于第二念,也不对。则因彼,“彼”就是说:兔角有无产生的妄想,意思是说:但是妄想确实是因为兔角有无而产生内心的妄想,因为兔角不能离开内心的有无啊!内心的妄想啊!兔角,不能离开内心的有无,就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啊!说不异,也不对。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第一念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是相同,那是不对的,因为第二念的妄想,则因彼故,则第二念兔角而生有无的内心妄想,是因为内心的妄想,第一念的内心妄想,才产生兔角有无的妄想,意思就是:前后有因果关系,说相同是不对的。

乃至,就是连牛角,乃至于牛角碎为微尘,用理性客观来分析牛角,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就是牛角,空无自性,牛角那个有形相,看得到的都是空无自性,何况那个子虚乌有的兔角,当然是空无自性,所以这段是说: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乃至牛角用理性微尘来客观分析推求,这个牛角空无自性,悉不可得。那个有形相的牛角,大家都认同的牛角,理性分析都空无自性,何况那个子虚乌有的兔角,当然是空无自性啦!不异角故,不异角就是:“不异”就是同,如果说:妄想跟兔角是相同,不异角,如果妄想与兔角无,是不异,那就是“不异”就是相同,站在这个角度假设说,彼亦非性,“彼”就是妄想,彼妄想,本身就空无自性,意思就是说:妄想跟兔角妄想的第二念,第一念的内心妄想跟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两者都空无自性。

二具无性者,这两者都是空无自性啊!“何法”就是何等法,是什么法,何缘故,佛陀就反问了,说:何等法,又以何缘故,就是你站在什么立场,而说:兔角没有呢?你是站在什么立场,而说兔角没有,你说说看,如果是由牛角比较兔角,那牛角本来就空无自性,不能比较兔角无,如果说由内心的妄想,和内心所起的一种兔无角的妄想,第二念,第一念是妄想,第二念也是妄想,两个统统是空无自性,妄想是空无自性,兔角无还是空无自性,两者空无自性,如何来比较,是何等法,又如何比较,何缘故,你到底站在什么立场,而说兔无角,意思就是:其实一切统统都是妄想。

这一段是分析说,妄想与兔角是非一非异,第一念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妄想,是非一的话,不是一的话,是不对的,因为都是妄想,如果是异也不对啊!因为它有前后因果关系,所以不能讲它同,“非异”就是同。所以说:分析妄想跟兔角第二念,第一念的妄想,还有第二念的兔角无,那是非一非异。为什么佛法,它这么难,那是因为众生的观念是直线的,为什么说:你念佛比较快,大家不想听经闻法,弄不清楚啊!你回去念阿弥陀佛,一句话功德无量,可以了生死啊!他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搞得清楚咧!对不对?

好!现在把笔放下来,看我这里,现在我们用更省略直截了当的来比喻,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不是很难,开悟见性就很简单,但是不见性,它很难喔!这个比喻内心的妄想第一念(师父以左手握拳表示)内心的妄想第一念,这个第二念内心兔有角、无角的妄想,第二念,(师父以右手握拳表示)第一念的内心妄想,如果说想同于第二念的妄想,对不对?不对,如果是相同,为什么有第一念的妄想,内心的妄想,还有兔无角的妄想,第二念,说同,不对,说异,也不对,第一念是妄想,第二念,兔无角是建立在内心的妄想,所以两个都是妄想,讲它是同一个,也对,说:非异,“一”也不对,因为有前后,第一念跟第二念,“异”也不对,两个都是妄想,其实是建立在妄想。用这样子的角度来看,也不会很困难。

279页,这一段是分析妄想与兔角非一非异,我先把它念一遍,再来把它贯串起来,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这一段是分析第一念的妄想和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说:大慧,若复内心的妄想,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的兔无角的妄想,假设说不同,那么妄想,第一念的妄想就有自性,因为没有办法延伸到第二念,意思就是:不共通性,那么表示说;第一念的妄想它有其自性,则不因为,就不需要因为第二念的兔无角产生了妄想。如果说妄想不异者,如果妄想是相同于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异,就是相同。如果第一念的妄想相同于第二念的兔无角的妄想,那也不对,因为这个妄想其实是因彼,因兔角有无而产生的,也不对。意思就是: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相同于第二念兔角的妄想,也不对。是为什么呢?为因为那个妄想,确实是由内心产生的,是因彼,那个“彼”就是兔角而生内心的妄想,所以乃至连牛角碎为微尘理性来推求分析,牛角空无自性,悉不可得,何况那个子虚乌有的兔角,当然是空无自性啦!如果说:不异角故,如果妄想,第一念的妄想与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是相同,彼也非性,彼妄想,也是空无自性。二俱无性,就是妄想与兔角两个都空无自性那么何等法、何种缘故,是站在什么立场,你可以说兔角无呢?

【注释】“若复妄想异角者”:如果说内心之(的)无明妄想异(不同)于兔角无之念头的话。“则不因角生”:则妄想应有自性,应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独立存在,不需要那个角的有无产生第二念。意思就是:有自性,就是没有因果的连锁性,就是它独立存在。不须因角而生。也不需要因为角而生第二念的妄想。“若不异者,则因彼故”:若(如果)妄想不异(同)于兔角者,但是妄想却因为兔角而产生第二个念头(则妄想却因兔角而生,)故(所以)两者非不异。非不异,就是~“不异”就是相同,意思就是:非同,意思就是:两者有前后的因果关系罗。“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乃至于在牛角所碎成之微尘中分析推求牛角之自性,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以妄想不异于兔角故,两者既然不异,那么则兔角亦(也)无自性。“非性”,即(就是)无性,无性者,就是无自性也。“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既然两者皆无自性,那么有哪一法,以何缘故而说那一法是无呢?因为两个都无自性,两个统统是空。诸位!空跟空如何比较咧!空跟空怎么能够比较咧!妄想,是空性,第二念的兔角妄想,还是空啊!什么缘故,而说它是无呢?无,要有比较而来嘛!两个都是空性,虚空跟虚空怎么比较咧!此句唐译作:“二俱非有?谁待于谁?”

280页【义贯】:“大慧”,假设说:如果内心之(的)第一念“妄想异”于兔“角”无之第二念妄想的话,两个如果是不同,那也不对,那么妄想,就有其自性。(“则”妄想应有其自性,)不会延伸到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不”须(需要)“因为第二念的兔角”无而产“生”的妄想,所以,第一个假设是不对的。意思就是: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同于兔角无的第二念的妄想,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所以非异;所以是相同,因为妄想确实是与兔角有关系的,“若”妄想“不异”这一段又是一种假设,假设说;如果妄想,第一念的妄想,不异,就是同,(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一)01-47目录链接

楞伽经47: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自性要自悟要自度

楞伽经 48:到大悟见性那一天,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

楞伽经 49: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也是一种习气;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

楞伽经50: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

楞伽经51: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

楞伽经52:什么都往好处去想,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

楞伽经53: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

楞伽经54: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

楞伽经55:要离于群聚,离于习俗,离于睡眠,远离外道的经论、言说

楞伽经56: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要依靠念佛、持咒或诵经来薰习

楞伽经57:证量的解脱境界它只有结果没有如果,有如果的话就表示他没有开悟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1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2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3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4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5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06 妙印

妙法天籁音  妙法莲华经01妙印

妙法天籁音  妙法莲华经02妙印

妙法天籁音  妙法莲华经03妙印

妙法天籁音  妙法莲华经04妙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