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83: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而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楞伽经(三)07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763nlq4b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三)07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468页,中间经文。【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我们把这个经文稍微解释一下,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就是能言说之教,是不是能言说之教就是第一义呢?或者是所诠之理,佛陀所说的法,佛陀所说的法就是所诠之理者是第一义?那第一义到底是什么?是能言说之教?或者是所言说之理?所诠之理是第一义呢?佛告大慧,这两种都不是,也不是能言说之教是第一义,也不是所诠之理,所说之法是第一义。底下就解释问什么?所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这里要稍微注意:什么叫做第一义呢?“圣”就是圣者,“乐”就是自证所乐的境界,是圣人自证所乐的境界。换句话说,是真的有功夫,这一句话它在强调什么?真正开悟见性,入于究竟至圆至顿,无言说、无所说之第一义。是什么境界呢?是实证的境界,是圣人真正契入涅槃的一种境界,不是说说,不是能说,也不是所说,这是真正落实到心性的开悟。那个才是第一义。所谓第一义圣乐,就是圣者自证所乐的境界。以圣教言说所入,“所入”就是契入之境界,才叫做“第一义”。
意思就是:第一义是每一个人心中实证的,证量的、唯心现量的境界,并不是说说而已。意思是:开悟、大悟见性,契入第一义是真功夫,说无贪就真的无贪,说无嗔就真的无嗔,说不愚痴就真的不愚痴,而不是说众生卡在分别相或者无始以来的一个习气。他不是说一说而已,就是第一义是真枪实弹的东西,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就是圣智内自证,我们叫做修行人要有内证的功夫,内自证觉悟所得。意思是:真正的从心性上体悟,那就是“第一义”。非言说妄想觉观境界,那么“觉”呢?粗相叫做“觉”,我们说:觉悟、觉悟,那么心的细相就叫做“观”,所以“觉”后面补一个“观”,意思就是说:非言说妄想觉观所能及。
换句话说,没有能所,不是用你能觉所觉、能观所观可以达到的境界,是故言说妄想,所以只要能言说妄想都不能显示第一义。第一义是实证的功夫,是真正的功夫,是真枪实弹的心性功夫,文字上的言说者,语言跟文字是一体两面的,那么有形状的叫做文字,没有形状的就是言说。那么只要透过言说呢?这些都是生灭相、动摇相,辗转因缘起,辗转因缘就是众缘和合,辗转因缘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叫做环环相扣的缘起,叫做辗转因缘起,叫做环环相扣的因缘所起的这个法,若辗转因缘起者,只要是辗转因缘起的,什么叫做辗转?“若”就是只要是,只要是辗转,简单讲就是变化的种种因缘,转就是转变,转变、变化,种种的众因缘起者,怎么样?统统是生灭法。彼不显示第一义,所以证入第一义的人,他与世无争,不与个人争,因为内心里面没有妄想,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也不会跟整个社会过意不去,也不会跟整个国家过意不去,也不会跟整个人类过意不去。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第一义谛无言说,涅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出不入,因此真正悟道的人是非常有涵养的,非常非常有修养的,为什么?第一义就是没有能所,他也不会化作语言、文字,写了一大堆去批判人家、谩骂人家,他也不会在他行为上有攻击性,他所存在的那一颗心就是佛的心,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那一颗心是佛的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以,彼不显示第一义谛,是因为只要是辗转因缘,众因缘所变化而起的,尽是生灭法,没有一法不是生灭法。统统是生灭法,生灭法,彼不显示第一义,第一义不生不灭。
说大慧,因为第一义谛,他是超然绝待,没有自相,也没有他相,也没有共相,也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万相统统泯灭,法界一体。所以自、他相无性故,无性就是空无自性,这个空无自性,无性就是空无自性,从一个颗粒微尘,乃至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只要有相的东西,统统彻底的空性。彻底的空性就是法界性。自他相无性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性,究竟之处并平等不二。所以大慧,因为第一义谛超然绝待,无自也无他,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万法尽泯灭。所以法界一体,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因为第一义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大般涅槃的境界,所以言说是动摇、是生灭的,它没办法显示第一义谛,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这个“随”很重要,就是随顺法性契入,法性就是法界性,法界的共通性就是空性,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在觉知的众生叫做佛性,在无生命的角度来讲叫做法性。法性是空性,绝对的空。佛性也是绝对的空性,所以其性并没有二性,因此随顺法性毕竟空寂,契入自心现量。
原来万法都是自己的心所显现出来的,那么随顺法界性的毕竟空性,契入了我们的自心现量境界。如实证知种种的外相都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外性,外性非性就是一切外法之性统统空无自性,那么,万法只是唯心所现,所以离一切相,因此你想要契入我们的第一义谛,佛所讲的第一义谛,那千万不能执着,任何的执着、取著内外一切法,乃至言说相、所说法,统统没有办法显示第一义谛,因为一切外性皆空无自性,是故言说妄想本是生灭,所以言说妄想,所以我们了解言说妄想本来就是一种生灭,这生灭法没办法显示离相的第一义,“义”的后面加一个“心”,那么“心”当然究竟义就是“性”了。心性、心性,所以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是故,言说妄想本来就是生灭法,它没有办法显示不生不灭、离相的第一义心。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包括说法,也不要被法黏住,何以故,所有的法都是善巧方便的。
那么整句师父把它贯穿一下,说: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能言说之教即是第一义谛?为所诠之理、所说之法是第一义?佛告大慧,不是能言说之教、能言说之法、能言说之教是第一义谛。亦非所说之法、所诠之理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谛是自证的功夫,自觉圣智的一个实证的功夫,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只要你依圣教的言说,所契入的真实的境界,才是第一义。非能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觉悟所得,非言说妄想觉观的境界所能及,是故言说妄想没办法显示第一义,文字上的言说,是透过我们腹部、候、牙齿、舌头,然后吹气,有这个气息,所以文字上的言说是动摇的、是生灭的,他是辗转因缘而发出来的音声言说,如“若”就是只要是,辗转变化众因缘而起的,尽是生灭法。统统是生灭法,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因为第一义谛是超然绝待,无自无他,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俱泯,法界进入一体的毕竟空性,所以自、他相无性,空无自性,言说相没办法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只要随顺法性契入毕竟空寂,入自心唯心的现量境界,如实地证知种种的外相都是虚妄,一切外法之相都非性,就是皆空无自性,只要你心能够离一切相,才有办法契入第一义谛,不是一些凡夫执着这个、执着那个,所以只要你内心执着,内心里面,内法、外法一切诸法,妄想言说相都不能显示第一义谛,是故言说妄想本来是一种生灭,没办法显示离相的不生不灭的第一义心,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注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是否如来文字言说之教,即是第一义?这是表“能诠之言”是否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或是其所说、所诠之理是第一义?这是表“所诠之理”是否为第一义。“谓第一义圣乐”:谓第一义者乃是圣者自证所乐之境界。“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是故,依圣教言说去修证,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义,并非言说本身即是第一义。
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意思是说我们听经闻法,那些是有生灭相,真正的不生灭相,在你的内心那一颗清净心,无所住、无念、无住、无相的心,所以,师父能做增上缘,但是重点在你肯放下,肯无住,肯去除妄想的无念境界,无所住的境界,重点还是在你个人,所以加被有两股力量,可以加被让你成就佛道,一、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加被,我们平常念佛诵经。第二、你的自性般若智慧加被自己,这一点非常重要,你求佛菩萨加被你,你一定要给你自己般若智慧,你要加持自己,就是你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真正的心性的功夫,而不是说听经,听一听、听一听,回去了习气一大堆,与人斗争,起贪、嗔、痴、慢、疑。这个就是听经闻法,要契入真正的第一义谛,而真的真实的受用法,而不是在语言、文字、听经闻法里面,所以师父最多给你增上缘,而真正的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愿不愿意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成佛,没有办法,所以人家问赵州和尚,说:“什么是禅?怎么修呢?”他说:“你等一下,我去小个便,去上厕所。”禅宗祖师也告诉他,你看,连这个这么简单的小便,都得自己来,何况成佛?这么简单的,禅,连个小便都得自己来,何况你那个心性,别人能帮你悟吗?所以我们求三宝加被我们,但是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加被,加持自己,用般若智慧加持自己,怎么样用般若智慧加持自己呢?烦恼少一点,执着少一点,不百般计较,离一切相,慢慢来,慢慢来……一下子可能没办法,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进入佛教的核心,就是自己来,你不肯放下,佛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
“非言说妄想觉境界”:“觉”,就是觉观。心的粗相叫做“觉”,细相叫做“观”。谓第一义不是言说妄想觉观之境界。“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所谓言说,是由有生灭、会动摇,几经展转变化的众因与众缘和合而生起。所谓“生灭”者,如音声、风息之相,乃至能生此风相的妄想,都是念念生灭。“动摇”者,指音声、风相与头、胸、喉、唇、舌等诸处,皆因为要出声而不住地动摇。“展转”,音声、风息自下而上,几经展转变化,故(所以)称为展转。“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第一义”:若由展转变化之众因缘和合而生者,彼法则不能显示第一义。因为若是展转因缘而生,则是无常法,而第一义非无常法:第一义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属因缘和合而起,岂是由生灭、动摇因缘而起的言说之相所能显示的呢?这是第一个原因。
“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于第一义谛当中,自相、他相皆(都)空无自性;因为第一义超然绝待,无自无他,人我相泯,法界一体。法界一体,修从哪里修呢?从离相,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假”就是相,六祖讲的嘛!万法无有真,万法没有一种东西他是真实的,所以不值得我们这样,时时地去追求,时时地、苦苦地去执着,万法无有真嘛!离假一切真,是不是?世间的真相是什么?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个是世间的真相,所以,因为第一义超然绝待,无自无他,人我相泯,法界一体,而言说相则有自他、问答、对待等之相。因此不能显示泯绝自他相之第一义,这是第二个原因,这一点还有很重要,一个法师或者居士、团体,那一颗斗争的心就不是第一义谛,这个很重要的,真正一个悟到第一义谛的人,是非常非常有包容性,而且是不会执着任何的自己一个我执、我见,而跟人家搞得不愉快。在座诸位!那个人,很简单,一个人对抗全村庄的人,那个人就是没契入第一义谛,那个人绝对不可能是开悟,开悟的人哪到处跟人家过意不去?不会这样子的,所以师父重复地讲说,修行跟修养等同重要,越有修行的人就越有修养,越有修养的人,他就越有修行,它是一体两面的东西,越有修行的人,他就越有包容,所以在这个团体里面,你也可以看出,哪一个是真的契入佛法?真的是受用,守规矩的、低调的、默默地做的,那个人就真的有功夫,他不会一直吹嘘、自我膨胀,不会这样子的。而言说相则有自他、问答、对待等之相,因此不能显示泯绝自他相之第一义。这是第二个原因。
“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谓第一义者,乃为圣者随顺法性而契入自心现量,故如实证知种种外相皆悉虚妄,一切外性皆无实自性。而言说者则是取着自心及内外诸法,故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这是第三个原因。所以不著一法,名为正法。不著一见,名为正见。不著一知,名为正知。不著一相,名为实相。万法里面动念即乖,动念即乖。所以我们心性里面没有内、外法,完全是唯是一心,唯是自性清净心的第一义谛,无诸内、外。
【义贯】“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文字“言说”之教“即是第一义?”或“为”其“所”诠“说”之理“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能诠之“言说”本身即“是第一义,亦非”其“所”诠“说”之理“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者,乃是“圣”者自证、所“乐”之境界。是故,依圣教者之“言说”而修证,“所”契“入”之境界,方“是第一义”,并“并非说”本身即“是第一义”。简言之,“第一义者”,乃为“圣智”内“自”证“觉”悟“所得”之境界,而“非言说妄想觉”观所能及之“境界。是故言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其原因有三,第一,因为文字“言说者”,系由有“生灭”、会“动摇”来去、几经“展转”变化之众“因、缘”和合而生“起。若”是由“展转”变化之众“因缘”和合而生“起者”,则是无常法,而第一义非无常法,(以第一义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属因缘和合而起,岂是由生灭、动摇因缘而起的言说之相,所能显示的第一义谛呢?)是故,“彼”言说法“不”能“显示第一义”。
第二,“大慧”,因为第一义超然绝待,无自无他,人我相泯,法界一体,故(所以)“自”相、“他相”皆“无”实自“性”可得“故”,而言说问答有自他、对待之相,是故“言说相不”能“显示”泯绝自他对待之“第一义。复次”,第三,“大慧”,第一义者系为圣者“随”顺法性法性就是毕竟空寂,毕竟空性叫做法性,诸法共同之性就是空。而契“入”一切法皆为“自心现量”之甚深理智,“故”如实证知“种种”外“相”悉皆虚妄不实,一切“外性”皆“非”有实自“性”,但自心现,故(所以)离一切相,岂是彼取著自心内外一切诸法之妄想言说相所能显示的呢?是故“言说妄想不”能“显示”此离相之“第一义。是故大慧”,应“当”善“离言说”所起之“诸妄想相”。
这一段重点再提示一下,这一段说明第一义谛它是证量的境界,是解脱的大自在的境界,不是语言相,不是言说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诸性无自性,就是诸法、一切法之性呢?其实都是空无自性,也没有任何的言说,言说是后人所创造出来的,只要是创造出来的就有增有减,不是法界本然,这种甚深的,能空跟所空都不可得,愚夫是很难去理解跟开悟的,一切性自性,一切的万法之性,其实都空无自性,一切性的本来之性都是空无自性,一切法的自性以及妄想所生的言说法呢?都不是实在的。所以叫做一切性自性、言说法、怎么样?如影。上面这两句,这两句要一起看。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意思是说一切法性的自性,或者是妄想所生的言说法呢?都不实在的,像影子,了不可得。
接下来,自觉圣智子,只有对自己的本性契入,叫做自觉圣智,“子”当然就是佛子,“佛子”当然就是菩萨。说:只有对自己契入自觉圣智的佛弟子,诸大菩萨,怎么样?才能够所显示的实际的境界。“实际”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实际。“实”就是真实,“际”就是本际。或者是“实”就是如实,“际”就是本际。如实本际,当然就是真如的境界了,我所说,这才是我释迦牟尼佛所作的常恒妙说。
【注释】“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诸法之性本无有自性。既然无有自性,故(所以)亦(也)无有言说可说,故(所以)诸法为离言说相;若有言说,但是众生自心妄想,非诸法之自性。是故法性本绝言思既绝言思,即是第一义空。所以为什么很多的修学佛道或者是一些佛七、禅七,为什么要叫你禁语?这禁语的本来的面目,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就没有任何的言语。而且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所以很多的禅堂都是禁语,像我们木屋的佛三也是绝对的禁语。这个禁语有好处,那三天好好地体会第一义谛,没有言说的第一义谛,我们这一辈子其实言说已经够多了,而且我们所有的言说都是废话,浪费太多太多的生命了,所以我们在佛三或者是佛七、或者是禅七呢?只要你有因缘参加这个团体的活动,或者八关斋戒啊,那一天自动禁语。这样比较容易跟第一义谛相应,不要说来打八关斋戒叽叽喳喳,又讲了一大堆,这样不好,这样没有办法离言绝思,没办法。
“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空空”即(就是)“能空”固然空,“所空”亦(也)是空。上面一个“空”字即(就是)指“能空”本空之“空”;下面一个“空”字则指“所空”亦空之“空”,故(所以)成为双空。能空、所空皆空,即(就)是第一义圣智大空;第一义圣智大空,不是“悾悾”(台语),“悾悾”是没有智慧的人,第一义大空之境界,泯绝一切相,更无言思可得。此二句谓:如是言思俱绝之甚深第一义空空之义,唯自觉圣智所得之妙,愚痴凡夫则不能了知。以不能了知绝言空空之义,故妄起言说。“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然一切法性之自性,以及妄想所生之言说法,皆不实如影、如响,如空谷响,了不可得。“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惟对已契入自觉圣智之佛子,所显示之实际境界,方是我所作之(的)常恒妙说。
后面这四个字在告诉你,“常恒妙说”是佛一辈子的重点,统统叫你开悟见性,叫做“常恒妙说”。佛陀讲无常法,万法刹那无常,在《楞伽经》后面那一段,最后破这个无常的执着。佛为什么讲无常?这是因为破除所有的愚痴凡夫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哎呀!我自己的自相、共相,我的依报、正报,所建立的种种妄想,以为是永远是我的、我所拥有的。所以佛用无常法破除,这是第一个步骤,那如果无常法,这样破除这个、破除那个,那么万法都是无常,那涅槃怎么得来?万法皆是无常,无常就是断灭啊,对不对?所以说,佛讲无常是为了破众生执着这个生命是永远存在的、不会死的,才讲无常,讲无常,无常尚且不是佛的本意啊!那后面有讲得很清楚啊!所以讲缘起法,讲无常法,都是在告诉世间,世间都是败坏之相,不要太执着,这是第一个步骤。
接下来,佛陀讲万法唯心现量,它不是无常法,如果万法是无常,那就是变成断灭了,那么我们无量亿劫来,所修的福、慧、善根、福德,那就变成断灭,所以法不是无常的东西,若说万法~,佛性若说无常,那么无量亿劫来的,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即成断灭。法当然不是无常,所以佛在这个角度又说涅槃是常。可是又怕二乘人,二乘人就执着一个常,一个常,我们有涅槃的常,佛为了再进入绝对的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又告诉你:佛性非常非无常。所以佛讲“无常”,是为了破凡夫的执着。佛陀讲“常”,也是给二乘人一点点希望,佛陀讲佛性非常非无常,是为了绝对契入第一义谛的至圆至顿的如来藏性。
所以讲:佛性非常非无常,因为某一个时空讲的法不一样,那么我们要了解究竟义的重点就是长恒妙说,就是讲如来藏性。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大悟见性才能成佛,这是不二条,没有第二条道路的,因此我们说,譬如说一个人不识字,没读书,那么,哎呀!我们的家长就会告诉你说,哎呀!你要好好地念书,至少你得念小学毕业,小学毕业比喻作证阿罗汉果。小学毕业了,念了六年了,拿到了小学毕业证书,佛陀说还不够,上面还有初中,喔!再继续证缘觉果,缘觉果还不能生知足咧!是不是?初中还不行,还再继续念高中,还有菩萨的六度万行,最后成佛果了,大学毕业,当然我这是指个比喻啦,当然后面什么硕士、博士,这个只是个比喻,就是说慢慢地引导,那是小学的程度,初中、高中、大学...也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个四种圣人的法界,四圣法界。佛还是一样,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来,所以终究义,《楞伽经》的后面讲,终究义只有: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他,就像《法华经》讲的:除佛方便说。所有的法统统叫你契入如来藏性,就是叫你开悟见性,因为不生不灭的真如,才有办法成佛。
【义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法之“性”本“无”有实“自性”。既无自性,故“亦复无”有“言说”可得而说之,此离言绝思之境界,即是第一义空。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之“甚深”第一义谛“空空”之“义”(能“空”与所“空”二俱空寂),唯自觉圣智所得之妙境,“愚”痴凡“夫”则“不能了”知,是故妄起名言。“一切”法“性”之“自性”,以及“言说”之“法”,皆不实“如影”、如响,了不可得。唯对已契入“自觉圣智”之佛“子”,所显示之“实际”境界,方为“我所”作之常恒妙“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这一段在告诉你,怎么样是最快成佛?重点还是一个“离”,离一切相,重点还是一个“离”,翻回来473页最后第一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你看这个“离”字,只要修行的人就得在这边下很大很大的功夫,“离”字要下很大的功夫,众生看到什么相就被黏住了,看到什么相被黏住了,所以不被相黏住的人是圣人,他有保护的、本性的免疫。能离相的人,我们的心性就得到了免疫。诸位,我们今天感染了病毒,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够。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染上三毒?就是我们心性的免疫系统不够,那心性的免疫系统要够,怎么样能够注入一针免疫系统,就是离相,离相是心性的免疫系统。诸位!如果一个人,着相的人,这一辈子不管怎么修行,就是很累,而且达不到效果,很辛苦,很辛苦。简单讲,放不下的人,别想说你跟人家修什么行,那不可能的,要真实的放下的人,那个才能够有一点点讯息,跟修行才有一点点讯息。佛这样说,你不这样做,与佛法不相应,那坐在这里听听,只是结一个缘。
说世尊,惟愿世尊说离一,“一”就是一切的妄见,这底下就是外道的四句,四句之过:一、异、俱、不惧,这是一切妄见、恶见的根本,叫“离四句”。都是一直重复这样讲,离一见,离异见,“俱”就是亦一亦异,那么“不惧”就是非一非异。有见,翻过来,无见,中间少了“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离常见,离无常见。也要离亦常亦无常见,离非常非无常见。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外道所讲的“非常非无常”,是因为不了解“离两边”,在座诸位!佛也告诉我们,佛性“非常非无常”,这里外道也变成一个叫做“非常非无常”,名相完全一模一样,可是记得,心境完全不一样。外道所讲的“非常非无常”,不是离两边,而是说:嗯,讲常也不对,心中疑惑不定,嗯,万法讲无常也不对,大概不对吧,所以那种疑惑的心,矛盾的心充满外道,因此名相统统一样,但是所契入的心境完全不一样,因此千万不要在语言里面、文字里面打转,最重要的是在心境,外道讲“非常非无常”,是因为疑惑不定,对常跟无常的究竟空无自性的道理不知道,佛也讲“非常非无常”,意思是:佛性不落两边,佛性不落常也不落无常,这才是佛的真义、本意。
在座诸位,你这样随随便便,你的朋友啊,随便一谈,谈话,他就说:你们佛教讲的那个四大皆空啊,对不对?那个也空,那个也空啊!佛教,佛也讲什么?确实啊,讲四大皆空啊!不过他那个世间人讲的那个“四大皆空”,你认为他懂得佛的道理吗?对不对?他嘴巴也是讲“空”啊!是不是?可是我们真正地体悟到佛的真理,我们也是讲“空”啊!可是两个人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知道吗?所以我么就知道,不是书写得很好的人,或者说,哎呀!文章发表得很好的人,那个就是很有修行的,诸位!要了解不要被语言、文字所骗了,所以,你写书有的东抄抄、西凑一凑,那个可以,要是真的上台演讲,那个是真正要悟了,这个就不是语言、文字的东西。你要悟了,它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法,所以你看看,外道讲“非常非无常”,你看名相一模一样,佛也讲佛性“非常非无常”,你看名相完全一样,外道讲“空”,佛教也讲“空”,可是外道那个“空”是顽空,知道吗?断灭的东西,可是佛教讲的空,那是第一义谛,体、相、用具足,那完全不一样的心境的。
接下来,一切外道所不行,“不行”就是一切外道没有办法达到佛陀契入涅槃第一义谛的功夫,所以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之境界,诸佛所行是什么境界呢,“诸佛所行”就是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就是自己证悟,自己契入,法不由外得,即心即是佛。离妄想自相,“离”还是一个离的功夫,佛陀是离妄想自相,当然也离妄想的共相,入于第一义真实之义。诸地相续,“诸地”就是一种菩萨的阶位,相续不断,一地一地相续不断,渐次地,怎么样?层层上上增进而得自性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所以诸位,你看,你随入如来地相,为什么到最后一定要会入如来地相?因为就是要成佛嘛!要成佛嘛!所以我们一般人啊,就讲:“哎呀!我现在念佛,生命来不及了,赶快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要不要看一下光盘啊?”“嗯,不要,时间来不及了,无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经闻法,那个都不是实修,只有我们这样关起门来。”不看、不听、不闻,也不晓得佛义是什么?就偏偏妄想也断不了,然后烦恼也断不了,人我执也断不了,然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来他好像在实修,事实不然,对佛的心性、法,完全不知道,边念边烦恼,我执法执,自相有存在,共相还是存在,对空义的第一义谛道理还是不能体会。
所以这个善根、福德、因缘,等等等等…有一天,啪!契入第一义谛大空,一刹那间,与佛心相应,那念得那一句佛,就是真正的佛了。喔!原来弥陀不从他得,万法唯心现量境界,弥陀是心性里面的弥陀,原来净土在我们的心性当中,方便说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对不对?所以我们说“花开见佛”,花开见佛,智慧花开,才能见真佛,有没有搞清楚啊,不是一朵莲花慢慢地开,不是这样的意思啊!花开见佛,花开哪里见佛啊?你家的后园花开了那么多怎么不见佛?对不对?智慧花开,即见真实的佛,所以我们解读,都是在相上里面硬撑、硬搞,对不对?你如果不了解,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了,你还以为那个“西方”,是在东方以外一个西方,那就完了,万法不离心性,“西方”表法的,喔!“西方”是心性里面的西方,方便说是“西方”,“西方”里面是心性的西方,所以当我们临命终一心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显现,以众生位来讲,佛有来接引,但真正的是一心不乱,与佛相应,佛本来就不来不去嘛!这个道理你要懂嘛!佛性本来不来不去,佛什么时候来接引你?那是站在众生的角度,给他一个鼓励。那重点在哪里?重点还是在造恶的众生临命终至诚忏悔,佛也是现前。平常用功能够伏惑,佛也现前。开悟见性,佛也现前。究竟见法界,大悟第一义谛,佛也现前。为什么?所现的佛,佛相不一样啊!对不对?为什么会分九品莲花?九品莲花就是境界不一样啊!去的这个功夫不一样啊,在娑婆世界,修行的功夫不一样啊!才分九品啊!
所以净土法门很平等的,你造什么善根、福德、因缘,适合那一品就进去啊!有的人就说:“哎呀!能去就不错了,是不是啊?只要去就不错,这样得少为足、裹足不前,不行啊!是不是?”你说:“哎呀!我下品下生就去了。”是没有错啦,你万一下品下生那都达不到咧?那就跑到哪里啊?是不是?就像一个坏学生就说:“我考六十分就够了。”每次考,每次不到六十分,是不是?你要考,我要考一百分,他就用功、用功,虽然一百分不到,可是掉下来至少还有九十五、九十分嘛!对不对?要这样子,你要去往生哪一品?我要往生上品的。然后内心里面就讲说:反正我这一辈子没希望,上品?哈哈,讲什么玩笑的!没有什么信心啦。没有什么信心,所以说,随入如来地,是什么样?这个自利自行圆满的时候怎么样?无开发本愿,就是要利他,所以随入如来地相是自利,无开发本愿,“无开发”就是无功用行,用真如自性显露出来的本愿来利他、来利益众生,所以随入如来地相是自利,无开发本愿就是不违本誓,你一定要发愿要度众生,只要你有能力,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时间出时间,有空间的出空间,尽力而为,往生极乐世界,品味也比较高。
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什么叫做“无边相行?”譬如众色摩尼宝珠,这个摩尼的境界,这摩尼宝珠的境界,没有什么颜色,但是什么色来?它就是显什么色?汉来汉现,胡来胡现。这个譬如众色摩尼境界,它在普于一切佛刹现无边菩萨的地相,叫做“无边地相。”无边地相,这个就是利他的行相,那么自心现趣部分之相,这个话讲回来,说自利,说利他,其实万法仍然是唯心现量境界,自心现趣部分,“部分”就是差别,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差别,自心唯心所现的,“趣”就是趋向某一部分,趋向某一部分,趣部分,也就是差别的意思。自心现趣部分之相,就是自心所现的现量境界,显现了种种万法的差别之相,万法差别之相,其实就是一颗真如之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就了解,一切差别之相怎么样?一切诸法差别之相就是实相,所以,凡夫见相,种种差别之相,圣人见体,体不生灭,就是平等,所以,了知一切诸法差别之相,当体即空就是实相。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就是离如是等妄想自性所起,妄想自性所起,起什么?会起自相还有共相,那个“相”那要用两次,自、共相,自相跟共相,这个“见”一定要补一个字,叫做“妄”,虚妄的“妄”,这样你就看得懂了,离如是等妄想自性所起的自相、共相的妄见,因为除了佛有正见以外,其他统统是妄。你要是用一个“离”字的功夫,就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师父把它贯串一遍啊,诸位再看一下,这一段教你,你怎么样最快速地成佛,就是在这个“离相”,离见、离相、离法、离自共相去下功夫,要怎么样最快速地成佛呢?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要怎么样能够快速成佛?惟愿世尊告诉我们,如何能离一见、异见,亦一亦异见、非一非异见、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见”就是相,有相就一定有见,如何能够离常见、无常见,亦常亦无常见、非常非无常见、一切外道所不能行的境界?唯有诸佛所行的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才有办法达到离一切四句相,离妄想自相、离共相才能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这一句话就是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自相、共相就是离一切相。
诸地相续不断,渐次层层上进,再继续增进,而得自性清净之相。得清净之相,随入如来的真如地,就是随入如来真实的地相,这个是自利。同时不坏大悲心,无开发本愿,这是利他之相。无功用行,这个时候就像摩尼宝珠的境界,普于一切佛刹,现无边菩萨地相。虽然现这个菩萨的无边地相呢?仍然是自心唯心所现的差别相,唯心所现的差别相,其实就是平等真如相,这个时候,佛弟子了知一切诸法虽然有千差万别,可是当体即空,离一切相,这个就是真如实相,这个真如实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就是离相修行,离于如是等妄想自性所起的自相、共相所起的妄见,这个加一个“妄”就更清楚了,除了佛有真见、真实见,一切众生都是妄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很快你就能成佛,就是在离相下功夫,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注释】“一、异、俱、不俱”:“一、异”,即同、异。“俱”,即(就是)亦一亦异。“不俱”,即非一非异。这就是有名的“四句”,亦即(也就是)一切妄见、恶见的根本。众生之所以不得见真者,常为此四句恶见之所害。因此冀真修者,必以离四句为首要之务,四句不离,则迷惑障难,横鲠于道。鲠在道上,四句若(如果)离,则百非俱遣,“百非俱遣”是什么呢?禅宗里面讲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似”相似的似,说万法好像哪一种东西,说似一物即不中,也就是百非俱遣,一相也不对,异相也不对,亦一亦异也不对,非一非异也不对,这就是禅宗讲的,说似一物即不中,真性便孤然独露,无有遮障。以世尊于上偈中,最后说:“实际我所说”,大慧菩萨欲令法众皆见于实际,故有此问。“有、无、非有非无”:这中间省略了一句“亦有亦无”。完整的四句应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这里省讲了两句,具言应是: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此离于四句之境界,为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之境。“自觉圣智所行”:而为诸佛自觉圣智所行之境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谓我等若能远离四句之过,则能离于一切妄想计著之自相、共相,而趣入于第一真实之义境界。“无开发”:无开发就是无作、无作法,无开发“本愿”:“无开发”,即(就是)无功用。谓以无功用之本愿力,为什么叫“无功用”?“无功用”就是在这个时候,是进入不生灭的状态,要功用,简单讲,就是还有微细的生灭,要无功用,这个就是无作,用不生灭的本愿力,普入佛刹度生。“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譬如能显众色之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没有色,但是它能显所有的色,所现之境界,菩萨亦如是,普于一切佛刹现无边菩萨地相之利他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部分”,(就是)差别之义。谓令诸众生了知自心现所趣差别境界之相。虽然差别,但是仍然是真如一相。“一切诸法”:及了知一切诸法之实相。“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若得离于如是等由妄想自性所起之自共相妄见。
【义贯】“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阐“说离”于“一、异、俱”、(亦一亦异)、“不俱”(非一非异);及离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以及离于“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离于如是等种种四句之真实道。此为“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之境界。此离四句,绝名言者,乃是诸佛“自觉圣智所行”之不共境界。“不共境界”就是只有佛有办法,所以,在这里有一个重点,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弟子是非常光荣的,是非常荣耀的,作为一个佛弟子,世间人讲,是值得骄傲的,当然这一句不是真的骄傲,是值得安慰自己的,哎呀,我这一辈子很不容易碰到了正法,诸位!学佛有三种最困难的,你一定要背起来,从愚痴的凡夫到成佛,有三种最困难的,一、入佛正见难,二、入佛三昧难,三、自觉圣智难,古来大德都跟你讲,这三种都是学佛佛道最困难的,一、入佛正见难,七十亿的人口,佛弟子占了几亿?这几亿里面,是看到相?还是真实的?
好,修了观,内观或者四念处,我们随喜赞叹,但是还有能观所观,再来,再契入佛的正知、正见,究竟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的知见、正见,这个难,所以,第一个入佛正见难,入佛正见就是要成佛了,入不生不灭的佛的正见,这个太难了,第二、入佛三昧难,我们今天所有的痛苦,都是心中没有定,心中翻来覆去,就像睡不着觉一样,我们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会翻来覆去,很辛苦,睡不着,翻来覆去很辛苦的,我们内心里面也是翻来覆去,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他是过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所以为什么众生过的日子是很痛苦的?而诸佛菩萨过的日子是解脱、是喜悦的,因为诸佛菩萨有自性的三昧,因为他契入不生不灭,心就一定用般若智慧的定,这定里面有慧,慧里面有定,定慧均等叫做“禅那”,所以,第一个叫:入佛正见难,二、入佛三昧难,第三叫做、自觉圣智难,要开发自己的究竟,自觉的圣智就是,简单讲,这个人上根利智,自己很能够洁身自爱,也很能够觉悟自己,这个难,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卡在无量劫来的种子跟习气,道理统统知道,可是做不到,这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微细的种子难断,微细的习气难断,所以说,自觉圣智难,要像佛这样子的,那太难了,我们生命又这么短促,要体会到佛这样的境界,太难了,一个贪,你就断不了了,怎么入佛的境界,一个嗔恨心,没有脾气就很难了,财、色、名、食、睡现前,到底有几个突得破的?要像佛这样体会自觉圣智,那真的太难。
我等诸主菩萨若亦能离于四句,则能远“离”一切“妄想”计著所起之“自相”与“共相”,而“入于第一真实之义”境界。如是则得于菩萨“诸地”中,“相续”不断,“渐次”层层“上上增进”,而得自性“清净之相”,因而“随”顺法性而契“入如来”简单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不随顺法性,不随顺诸法毕竟空性,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佛,意思就是:你空不掉那个贪、瞋、痴,空不掉内心的妄想,空不掉你的财产,你的正报、依报,简单讲,放不下你的正、依二报,你就永远不能成佛,因为你不随顺法性嘛,随顺法性就是没有能所,毕竟空寂,因而随顺法性毕竟空寂,而契入如来所证佛“地”之“相”。自行既满后,即以“无开发”(无功有)“无功用”就是无作、无作,就是本性自然能够作,虽作无有能作、所作,叫做:无功用之“本愿”力,普入佛刹度生。“譬如”能显“众色”之如意“摩尼”宝珠所显“境界”一样,菩萨亦如是,如其心意而普于一切佛刹现“无边”菩萨地“相”之利他“行”,令诸众生了知“自心现”所“趣部分”(差别)境界“之相”,以及究竟了知“一切诸法”之实相。是故,“我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若得“离”于“如是等”由“妄想自性”所起之“自共相”妄“见”,只要是相,叫做妄,你见到自相,是妄,见到共相,还是妄,“共相”就是宇宙,“自相”就是五蕴身,便得速“疾”证如果你能离自共相,就是你能离一切相,便得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普“令一切众生”皆悉“一切安”隐快“乐,具足充满”一切胜妙功德。(未完)
楞伽经 77:你若动到“我很有修行”的念头便落入我见,就变成凡夫
楞伽经 78: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反而很同情他
楞伽经 79: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
楞伽经80: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有角度互换的时候,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
楞伽经81: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
楞伽经82:同性恋会障道,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