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88:能初发心不退者,成佛足足有余;要坚持那种发心实在是太难了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80905)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文殊讲堂念诵楞严神咒心经十小咒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楞伽经(三)1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76311vz64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三)1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次第建立种种妙法,而令住百八句,无相无所有,一切清净之境界。“善分别诸乘,分诸地相”:最后令善分别诸乘,皆令通达,及菩萨诸地之相,而入于如来地。

【义贯】“复次大慧”,诸佛“如来说法”,皆“离”于“如是四句”之戏论,“戏论”就是不能了生死,无意义之论,叫做“戏论”。“谓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妄见。是故如来皆得究竟“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建立”就是常见,“诽谤”就是断见。等恶不善法之过咎。知见害人百千万劫,就是这个,恶知见啊!如来若有说示,唯是“分别”解脱众生由惑“结集”而起之苦“真谛”,简单讲:这个世间确实充满着种种的痛苦,叫做“苦真谛”。这个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到急诊室去看看就知道了,没有生病的人不知道,没有失眠过的人,不知道那种失眠的痛苦,我们到加护病房去看看,就会知道,喔~!

这个世间的痛苦,美国有一个妈妈很勇敢,为了救她的女儿,爬到很高的地方,结果很高的地方爆炸,摔下来躺在地上,非常的痛苦,烧伤,又摔下来,骨头又断掉,她的女儿在她妈妈的旁边就安慰她,因为妈妈平常都告诉她一句最高的哲学名言,她的女儿看她妈妈半昏迷状态,又昏倒,又不醒人事,然后很痛苦极端的时候,她女儿在她妈妈的旁边就讲了一句话,她说:妈妈,世间是痛苦的,你要学习适应它;要勇敢的适应它;妈妈,你说勇敢加上智慧,可以克服世间所有痛苦的挑战,妈妈,这是你告诉我的。勇气加智慧可以克服世间所有的挑战,妈妈,醒来吧!她的妈妈听到她女儿,她妈妈平常开示她,她妈妈痛苦得不得了,因为烧伤又摔下来,女儿在旁边安慰她,妈妈,世间是痛苦的,你要学会适应它,妈妈,你说勇气加上智慧可以克服一切的挑战,这个正是时候,佛教讲的,世间是痛苦的,你要学会断除它,世间是烦恼的,你要学会放下它,苦不能让它一直重复地出现。

听经闻法、听闻正法的人是世间大幸运的人,比中了特奖,第一特奖还重要,人,发这个菩提心越发他会越小,你知道吗!为什么?不是像圣人喔!我举个例子,十五亿,如果有一个信徒发了一大愿,说:师父!我中这个十五亿,全部拿出来,印《楞严经》、《楞伽经》,假设说:很不小心中了,十五亿扣掉两成,剩下十二亿,我就跟她讲:这位女信徒,你考虑考虑,十二亿要拿出来印经典,要不要考虑一下?她就说:那我考虑三天,考虑三天以后,剩下的,要不然师父,我还有事情还没有办,要不然这样,一半好不好?六亿,我说:六亿也很多,你要不要考虑一下?那经过一个月,一个月,就说:师父!我很多事情还要去处理,那么这十二亿当中,我没有想到我公公怎么样,我爸爸又怎么样,去贷款怎么样……要不然我拔一亿好了,我跟她讲:一亿也很多喔!你再考虑三个月看看,再考虑三个月,后来就跟我讲:师父!要不然您如果缺钱再告诉我,菩提心,本来是发这么大的菩提心,(师父用手式比拟很大的样子)十二亿要供养的,印《楞严经》的,三天,剩下六亿,一个月,剩下一亿,三个月,您如果缺钱再告诉我,我什么时候跟你说……所以众生的菩提心,它越来会越小,越来会越小,没有办法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的,那个心有数字的概念,十五亿啊!阿~弥~陀~佛,那拿不出来的,那三个月以后,您如果有缺钱再告诉我,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众生的菩提心它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圣人的菩提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真的啦!对不对?我如果说:啊~你会中十五亿,要不然你钱真的敢印《楞严经》的,大家当然会举手啊!那个是时候举手跟等一下真的中奖时,原先的就不算数了,因为众生的心变来变去的。这个就是世间的菩提心很不容易发的,真的发的那一刹那,所以初发心不退,成佛足足有余。哎呀!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呀,去台南一个道场,做大专佛学夏令营,然后请这个大师级的去开示,这个大师级的,我第一句话最震撼的就是这一句话了,大一的时候,因为很多的大学男生、女生就在那边听课,我发现这一句话,对我非常非常大的震撼。初发心不退,成佛足足有余。欸!真的。我们现在一开始发心非常地精进,非常的精进,一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我们附近,有一个光华路,有一个菩萨每天都念《地藏经》,后来一个月念六天,后来一个月念二天,都是半夜起来念的喔!后来……菩萨,你有在念“地藏经”,没有啊!那个太长了,念到最后,一部都没念。所以你看,知道要坚持那种发心的那个菩提心,这个实在是太难了,只有我成功。我发心要阅藏,要悟明心性,要推广正法,到今天,我没有退转,对不对?坚持到今天,所以我做成功了。四十年了,不简单的,也喝了很多人供养的,很多的茶叶跟咖啡,很不好意思。

所以,世间是痛苦的,你要学习适应它,世间是痛苦、是烦恼的,你要学佛断除它,听闻正法是世间最大幸运的人,令众生知苦;开示十二“缘起”之集谛,令众生断集;开阐“道、灭”二谛,令众生修道、证灭,得涅槃之清凉安隐“解脱”,如是等法门。“如来说法”,皆“以是为首”要,而不作有害之无谓戏论。是故,佛所说之甘露解脱法门,决“非”同于外道所妄计之种种“性”,如:决“非”说神我“自在”作者,为一切法之生因;亦“非”说一切法“无因”而生;亦“非”说“微尘”,微尘,主张四大,微尘,四大所构成的,是说:四大常存于世永不变。就是地、水、火、风永远存在于世,佛陀说:四大空无自性,怎么可能常存于世呢?所以微尘四大常恒存在于世,亦“非”说“时”节等为一切法之生因;亦“非”说诸法有实“自性”,诸法、万法都是空无自性,如是等邪恶戏论。如来但以解脱生死烦恼为本,“相续”建立众善妙法门,“而为”众生“说法。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皆“为净”除众生之(的)“烦恼”障,以及“尔焰”(所知)二种“障”,为什么叫做“障”呢?障碍你的菩提,障碍你的涅槃,烦恼障,障菩提,所知障,障涅槃,所以啊!而令得自觉圣智之无上宝藏“故。譬如”大“商主”,用多种善巧方便,导引众商至于宝所,受安隐乐。如来亦复如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次第建立百八句”种种妙法,令住无相“无所有”,一切清净之境界,最后令“善分别诸乘”一切法门,皆令通达,“及”令超越菩萨“诸地”之行“相”,而入于如来地。

所以在座诸位啊!为什么有人愿意用生命付出来弘传正法?古来的高僧大德都是用生命付出的,他知道这个生命是五蕴身嘛!能活多久算多久嘛!他对于法的那一种,不惜一切生命就是要把正法传出去,灯灯相续,续佛的慧命,自己受用,也令无量无边众生觉悟嘛!但是这个现在对师父来讲的话,有正、反两面,正、反,就是说:像师父今天把它推广,用了这么庞大的资金,所有的供养都布施出去,也有好处,听说,散播的很广,哇!好像是遍地花开一样的,到处都是,但是它有一个副作用,副作用就是说:一个来也要见师父,两个来也见师父,也不管时间、空间来,统统来,也没有联络,统统来一个、一个来,那么远来,对不对?这个就是有一点麻烦,那我跟101讲,我也不是开7-11[1]的,二四个小时的,哪有办法说:八点来也要见,晚上九点来也要见,对不对?有的人十点来,有的凌晨三、四点来,有的很早就来,所以,这个就变成一个后遗症,那么,那么远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没有见到师父,那种难过的心情可以理解的,所以这个有正、反两面的。

【诠论】“如来说法,以是为首”还有个意义,就是:四谛、十二缘之理,是佛一成等正觉后,最初度五比丘所说的道理,所以说“为首”。

518页。【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解释一下:说: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呢?哪四种禅呢?A、二乘人所修的叫做“愚夫所行禅”,为什么叫“愚夫”呢?这不空竟,称为“愚夫”。B、三贤位所修的叫做“观察义”,“义”就是法无我,观察法无我义,法无我的道理,万法皆无我,义,这个叫做“观察义禅”。观察法无我,那么再来,是十圣位所修的,就见到真如了,攀缘,“如”就是真如,“攀缘真如”,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本性修行,叫做“观真如禅”。观照真如所修的禅,叫做“攀缘如禅”。就是真的跟真如相应,就是十圣位所修的,到最后当然就是佛的最高境界,还有最后的“如来禅”,“如来禅”,简单讲:就是一念至圆、至顿,自觉圣智完全在刹那当中完成。

诸位!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次佛,没有的。“顿”才能究竟圆满,就像虚空顿现,有次第,就是有生灭,就是有阶位的意思,所以如来至圆、至顿,成佛的最后那一刹那,没有任何的阶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渐悟佛,只有顿悟佛。但是顿悟佛也算是累积下来善根、福德、因缘,慢慢……慢慢地修行,累积而来,所讲的最后那一刹那,就是顿悟。“顿悟”就是至顿至圆,最究竟的,是最上乘的、最上上的禅,就是佛!最究竟的。

云何“愚夫所行禅”?什么是“愚夫所行的禅”呢?谓声闻、缘觉二乘人还有外道所修行的。观人无我性,观照这个五蕴身,好好的地观照这个人无我,五蕴身本来就无我,那么自身这个五蕴身,自相共相,“共相”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五蕴身,看起来都有一个人的相,所以这个自共相是交叉来解读的,所有的众生都具足有自相跟共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对不对?这个就是共相,可是每一个人的貌相都不一样,这个又叫做“自相”,差别相啰,所以这“自相”就是种种的差别相了,“共相”就是共同的相,你是人,我也是人,可是你的貌相跟我的貌相不一样,非洲也是人,美国也是人,可是非洲是黑人,美国是白人,当然非洲也有白人,南非都是白人,这个就是交叉来解读自相跟共相,但是无论是自相跟共相,都有共同特质,就是身如骨鏁,都是无常,身体就像这个骨鏁,我们去看那个建筑,这个建筑就是那个骨鏁还没有建好,整栋还没有建好的时候,那个钢铁一支、一支……立起来,有透视能力的人X光一照,我们肉看不到,只乘下白骨头,那一根骨头、一根骨头就是连接,身如骨鏁。可是这些骨鏁呢?好好地仔细观察,悉无常,悉都是苦,也都是不净相。计着为首,“计着为首”就是说:把不实在的骨鏁,无常、又是苦的,又是不净相的来观照,计有相可以观照,所以二乘人所修的没有办法离开相。

为什么呢?诸位!我举过例子,譬如说:诸位!观察五蕴相本空,五蕴有没有相?有相,离不开相,好!内观,观不净,请问?不净有没有相?有相,还是离不开相,好!我们观四大,微尘观,微尘,就是我们观照细胞,我们用显微镜来看看,来看看细胞有没有相,还是离不开相,对不对?所以无论是五蕴相,然后这个不净相、苦相等等,这些微尘相,白骨观、白骨相,都离不开相,都无法离开这个相,能观跟所观还是离不开这个相。如是相,就是如是所观的相,不异,不异于能观的智,“观”底下补一个“智”,如是相不异观,如是所观相,不异于能观的智慧。“能观的智”,意思就是:这个是“观”跟“相”打成一片,心、境一致的意思,这个就是观成之相。能观之智,所观之相,这个观成之相打成一片,心境一致,“前后转进”,意思就是:次第一项一样的相打破,一样的相地打破,因为前观成就,后面再展转胜进,一直达到灭尽定,灭尽定。

接下来,相不除灭,既然有能观、有所观,诸位!重点在于我相没办法去除,根深柢固的“我”在观照,有俱生的我执,没办法去除,不晓得相相本空,当下契入绝对的空,所以用分析的一步一步的次第,是永远不能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体即无生,当下就是,因此这个速度快,又没有阶位渐次,所以有的人,禅宗一下子就契入无生法忍。是因为修行不离相,所以叫做“愚夫所行禅”。什么叫做“愚夫所行禅”?就是因为修行没办法离相,所以没办法得到究竟解脱,没办法成佛。

整句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有四种禅?A、二乘人所修的“愚夫所行禅”,B三贤位所修的“观察法无我义禅”C、十圣位所修的“攀缘真如禅”,也就是“观真如禅”,最后一个D呢,就是诸佛的“如来禅”,直下也至圆、至顿的如来禅。云何,什么叫做“愚夫所行禅”因为不离相,所以二乘人的声闻跟缘觉,外道修行有能观跟所观,因此就观察,观照这个人无我,这个五蕴身本来就无我,但是不离五蕴相。自相、共相都观照里面,身体里面的白骨,就像骨锁连接在一起,这些白骨,还有五阴相,都是无常相,都是苦相、都是不净相,因为不离相,所以能观、所观很难达到究竟,计着为首,如所观是相不异观,如是所观的相,不异如能观的智,这个是观成之相,打成一片,心境一致,前后转进,最后达到灭尽定,断除见、思二惑,因为没有达到无相,究竟的无相,所以未忘见、我相,既然没有办法除掉最微细的我见,所以这个我相仍然存在,没有办法除灭,这个是二乘人、外道、愚夫所行禅。因为修行无法离究竟的我执相,因此不得究竟。

【注释】“攀缘如禅”:“如”,即(就是)真如。亦即(也就是)观真如禅。“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鏁”,即(就是)“锁”。谓见自相、他相、共相、(即(就是)自身、他身、共身),身骨如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之相,以对治计身为常、乐、我、净。“计著为首”:以如是计著其性为首。“如是相不异观”:这个有两个意义:一、于如是相坚著不舍,而不作别观。坚着不舍,所以微细的执着,还是没办法放下,不作别观。“异观”即(就是)别的、不同的观法。二、如是所观之境相,得不异于能观之智,此为观成之相。“相”,即(就是)所观之境相。“观”,即(就是)能观之智。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相,得不相异,能所吻合,打成一片,便是心境一致,即(就)是观成之相。观成之相仍然没有办法离相。“前后转进”:如是次第因前观成就,而后展转胜进,至得灭尽定。“相不除灭”:然而未忘我见,还是没办法忘掉我见,故(所以)我相仍不得除灭。简言之(简单说),即不离相,为什么《金刚经》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没有能所,没有能观智,没有所观相嘛!为什么“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就知道,要离一切相。二乘人为了打破执着,所以在那边相,一直观、一直观……,相相本空啊!至圆至顿的上上根机,相相本来就空,观什么呢?有能观、所观,化作生灭的、微细的我法二执,故不得究竟。没办法达到佛果啦!

【义贯】“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一、“愚夫所行禅”,二、“观察义禅”,三、“攀缘”真“如禅”,四、诸佛“如来禅。云何”为“愚夫所行禅?谓”诸“声闻、缘觉”之二乘人,与(还有)某些“外道”之“修行者”,于(在)行禅的时候,“观人无我”之法“性”,知道五蕴也是空性的,而见到“自”己的身“相”、他(别人)的身相、以及自他“共”俱之“相”,身“骨”皆如“鏁”(锁)相连,悉是“无常、苦、不净”之“相”,以对治计身为常、乐、我、净之凡夫四倒,期达于人空之境。二乘人以如是“计著”种种法性“为”其“首”要之行。“如是”坚持不舍,至所观之境“相”,得以“不异”于能“观”之智,能所泯合一致,即得观行成就。如是次第因“前”观行成就,而“后”展“转”胜“进”,至得灭尽定。至此,虽然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得以一致,但能所“相”仍“不”得“除灭”,仍不离相,故(所以)不得究竟。“是名”为“愚夫所行禅”。

【诠论】愚夫所行禅,为二乘与某些外道多共修的。为什么二乘在此也称愚夫?在这里,为什么把二乘也列为凡夫呢?因为邪小俱迷自心现量,邪见人、小乘人都迷,万法是唯心所现的自心现量境界,而不了解自相跟共相它的体性本来就空,此(这个)方为(叫做)真无我的道理!二乘与外道皆不达此的境界,而于无性之(的)自共相当中,计著有实自性,所以《楞伽经》讲什么?你只要背一句话,万法空无自性,这一句话就是整个《楞伽经》的重点,但是你体会了吗?空无自性就是空啊!空无自性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空无自性,就是等同空性,空性的东西不会妄想、不会颠倒,也不会执着,不起贪、嗔、痴念,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尘沙惑、根本无明,统统不存在,为什么?空无自性咩,所以无性之自共相中,计着有实自性,这个就是二乘人和外道,且起于染净、苦乐、常无常之妄想计著,以此妄想计著,而为其修观之本,如是愚昧颠倒,故同名为愚夫。

又二乘以憎爱欣厌为心,这个世间是苦的,我要欣向涅槃,厌离三界之苦,“欣”就是欣向涅槃,小乘人不求生极乐世界的,二乘人绝对没有净土的这些思想,他们也绝对不认同,他们认为修净土是闹笑话的,在小乘的阿含经典讲到往生净土,那是闹笑话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净土的经典,所以所有的你去南传看的,没有人在念佛的,哪有一个人说去到泰国、缅甸,这些小乘的国家去看,人家给你合掌,(称)阿弥陀佛!没有的。就是跟你合掌,你要去泰国碰到那些法师,这样,合掌,(泰语:你好)(台语谐音:三碗猪脚),我们就合掌,四碗面线。互相问好啦!因为没有人在念佛的,念佛就是中国的八大宗派,那一个大宗,没有人在念佛的。笑死人了,对不对?又二乘以憎爱欣厌为心,执断灭为果德,而涅槃实非断非灭,他一定要把那个妄想、五蕴灭掉,可是呢;佛法是不断的,怎么可以灭呢?以是不了解,妙性天然,无作的妙用,所以硬要是把它断掉,故(所以)称愚夫。

接下来,是三贤位行人所行的观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无我,这个就是一切法空无自性,“法无我”就是一切法空无自性的意思。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云何“观察义禅”呢?是说:了知二乘人所修的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相、他相,自相、他相、还有自他俱相,叫做“俱无性已”,就是如是了知万法都空无自性。如是了知自相、他相、自共相、俱相,统统是无自性,“无性已”就是如是了知万法空无自性,人无我,包括法还是无我。此时三贤位的行人便舍离邪见、小乘人不究竟的禅行,进而观察一切法无我的义理。“彼地相义”就是彼法无我所摄的诸地,就是三贤位。彼地行义,就是彼三贤位所行的法无我,这样摄一切的法无我诸地行相。随顺观察,渐次增进,也就是断分别我执、还有分别法执。诸位!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是对什么讲?是对俱生讲的。“俱生”,与生俱来的,所以,“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可以说是一种后天性的。可是“俱生”我执跟“俱生”法执,就很难。那是属于种子,那是一种习气,很微细的种子跟习气。那个是“俱生”我执,还有“俱生”法执。所以讲到“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这个就比较浅的功夫,断了。讲到断了“俱生我执”跟“俱生法执”,与生俱来的,这个就很难了。所以断了“分别”我执还有“分别”法执,是名“观察义禅”。接下来就登初地,就证得,就真如,接下来就证得真如了。

那么这一句贯串起来意思是说:三贤位的行人所修的“观法无我”是什么意思呢?云何叫做“观察法无我义的禅”呢?谓了知二乘人所修行的不究竟,因为他们修了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的自相、共相、俱相,修了这个,于是能观、所观不断,但是这个三贤位不一样,了知一切人无我,还有法,一切还是无我。这个是“已”,就是到达一个阶段,此时就了解邪、小不究竟,就舍离了邪见,外道、小乘,二乘人不究竟之行。进而观察,三贤位所观察的法无我之义理,彼法无我所摄之诸地,叫:“彼地的行相的义理”。随顺观察法无我,渐次增进断除分别我执、还有分别法执,是名“观察义禅”。接下来就是登地,即登初地,所以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接下来,就是十地位。

【注释】“观察义禅”:此为三贤位行人所修者,“义”,就是指法无我义。谓三贤行人,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于了知邪见人、小乘、声闻、缘觉所修之人无我性空以后,更进而观法无我之义理,故(所以)称为观察义禅。“人无我自相共相”:谓三贤行人了知二乘所修之人无我观行当中之种种自相、共相,其性本空。“外道自他俱无性已”:并了知外道所计执之自相、他相、共相,都空无自性,亦皆无有自性。无有自性,用一句你听得懂的名词,叫做“没有永恒性”,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听不懂“空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没有永恒性。都会变化性,叫做“空无自性”。还没有办法体证到毕竟空寂,当体即空,你就用这种来辅助一下你的修行、观念,亦皆无有自性。就是世间没有永恒性,所以叫做“空无自性”。世间都是刹那生灭性,所以叫做“空无自性”。世间都是缘起性,叫做“空无自性”。用这样来辅导、辅助,如是了知已,便离邪小不究竟之行。

“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地,就是法无我所摄之诸地。相,就是行相。谓于彼法无我诸地行相之义,随顺观察,渐次增进,而至断分别我执及分别法执,为什么讲“分别”?为什么讲分别我执、还有分别法执?这个“分别”什么意思?“分别”,类似后天性的,“俱生”,它是先天性的,所以“俱生”讲到的就是内在深处的种子跟习气,你要牢牢记住《唯识学》它的这个深层的意涵。二分别断,二种分别,就是断了分别我执,断了分别法执。意思就是:“分别”好断,“俱生”很难断,即登初地。

【义贯】“云何为观察义禅?谓”三贤位行人,了知二乘所修之“人无我”观行中之种种“自相、共相”,其性本空;并了知“外道”所计执之“自”相、“他”相、自他共“俱”之相,皆悉空“无”有自“性”,如是了知“已”,便舍离邪小不究竟之行,而进“观”察“法无我”之义理。于“彼”法无我所摄诸“地”行“相”之“义”,一一随顺观察,“渐次增进”,而至二分别执断,二分别断尽,即登初地。“是名”为“观察义禅”。

接下来是十地所修的真如禅。【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这一段很有意思,云何“攀缘如禅”呢?什么叫做“攀缘真如禅”?这个是十圣位行人所观察的,谓依于自心妄想二无我,诸位!连“二无我”都是一种妄想,叫做“二无我妄想”。执着人空、执着法空,也是一种妄想。诸位!一层一层地破,达到了人无我、法无我,仍然是一种妄想。意思就是:人无我是邪小~邪见外道、小乘人所修,法无我是三贤位所修的,这仍然是一种妄想。就是执实有二无我的这个理,就是一种妄想。执着实在是有人无我、(法无我)二无我,不晓得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还分什么“人无我”、“法无我”,所以执实在是有二我之理,这仍然是一种妄想。所以叫做:依于自心妄想,执着有二无我之理,仍然是一种妄想。见到真如的十地菩萨的圣人,是绝对不生妄想的。他的次第渐进,从初地到十地,都是用现量,无分别智,没有能所的智慧,观真如实际之处,人、法本来就无我,本来就不生妄想。为什么还有一个人无我之理,还有一个法无我之理的执着?所以,如实处,就是更进一步的绝对的真如。就是十地、十圣人所修的、所修行的,从初地到十地、不生妄想。不生妄想,就有什么好处呢?就证得寂灭的真境,是名“攀缘如禅”。

所以在座诸位,这里有一个重点,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用不生不灭的心性在说法,底下的人听得懂吗?诸位!如果是凡夫、二乘人、三贤位,仍然没有办法,所以只要没有用真如心听佛说法的,就是佛说法,用不生不灭的真如心在说,自性流露出来,但是底下的人,是用生灭意识心在听的,就会把真如心转化成他所理解的生灭意识的状态的法,错觉,所以善说法要,必须要善谛听者。佛证得寂灭真如的不生不灭的清净的境界,他用这种心境来说法,但是底下的人,是用生来意识心在听法,诸位!会扭曲佛义的,所以为什么“唯证相应”?

诸位!只有证入究竟真如才与佛的心、心性相应。叫做“唯证相应”,人人俱足的,只有证入、契入,这是十地所修的真如的,真如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明本心,见本性,究竟了悟如来藏性不生不灭,用这一颗心修行,这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了解这一颗不生不灭的本心,学法无益,为什么?都是用意识心在学佛,都是用妄心在学佛,都是用妄想心在学佛,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除不了。所以在座诸位,你看这个人好斗争,跟人家相处不来,就知道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开悟的人,开悟的人,能大能小,容天容地,所有人到这个团体,他是无诤,因为他见到真如,就算人家意见跟他不一样,他也不会生气,因为他见到真如。他也可以包容那一些意见不一样的,所以由这样心性的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有多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这个人很肤浅,只是一句话,他就完全割舍不下,或者是在团体里面斗乱、来来去去,看来他很发心,这样最好你不要发心,好像一只食人鱼,在这个团体里面,咬伤了各个其他的鱼,那不行,一个小缸里面养一只食人鱼的话,那你很惨,一个僧团里面出一个恶性比丘,这个僧团大乱,这个文殊讲堂出了二个、三个恶性重大的居士来,像食人鱼这样咬这…咬那…是非都没办法断,停不下来,真正有法受益的道场,它是寂灭的,没有是非的,没有人我之争的,他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算看到众生的缺点他也包容,也宽恕,然后在这个和乐融融的这个氛围之下,共同为道场、为三宝,共同为正法,正法是和谐的,正法是互相扶持的;正法是互相……佛陀的正法是互相随喜的;佛陀的正法是互相赞叹的;这样子,成就彼此之间,这个就是表示说:真的契入到真如的人,他这个团体是非常和乐融融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就会唱,我的~家庭~真~可~爱~(师父唱)就可以唱这首歌。对不对?要不然的话,你整天……你看看,如果不契入真如的禅,你看看他做什么事情都起烦恼,百般计较啊!因此众生会修福,想来讲堂发发心,这不错,这一点善根,但是他不会修慧,就是说:情绪太激动,什么事情都扭曲别人,用自己的观念,团体也过不了,然后,又自己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个就是最难的,没办法教化,你跟他讲没有用的,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没有任何的意义的。为什么?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所以这个讲堂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了,在冲突矛盾当中,或者大家肤浅当中,学佛得不是很深刻的当中,慢慢地相辅相成,喔!法,渐入渐深,说:法如大海,渐入渐深。真正有所体悟的、契入的,就好好地修养自己,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一个无诤的圣人的心。

接下来,云何“攀缘如禅”,什么叫做“攀缘真如的禅”?十圣的行人观察一切法,了解二乘人或外道所修的,都是依自心妄想产生的二无我,执实有二无我之理,这也是一种妄想,那么如实处,十圣:初地到十地,他们所修的,就是因为渐次达到初地到十地,用现量的没有分别的智慧,没有能所,就绝对不生妄想,观真如实际之处,人法本来就空,本来就无我,一切法本自无生,岂有人无我、还有法无我?而证得寂灭的真境,是名“攀缘如禅”。这个就很不简单了,用本性修行,就是“攀缘如禅”。“如”,就是真如,一般人也叫做“真卢”,就是真的有理说不清的那种“真卢”。

【注释】“攀缘如禅”:魏译作:观真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谓十圣行人,观察三贤位以及邪见小乘所修之“邪”当然是指外道,外道的邪见、小乘所修的依自心妄想分别而执实有二无我理,了知这些实在是三贤以及邪小所证境之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如实处,指十地。谓十圣行人,次第渐进,至十地,以现量无分别智,观真如实际之处,人法本来就无我,故(所以)不生妄想,而证寂灭真境。

【义贯】“云何”为“攀缘”观察真“如禅”?“谓”十圣行人,观察三贤位以及邪小所修之依自心“妄想”分别而执实有人、法“二无我”之理,了知这些实为彼三贤、邪小所证境之“妄想”,(如是照了地前行人之能证所证仍炽然),所以这地前行人实属生灭,能证、所证不断实在是属于生灭,如是次第增进,只要有次第,就是生灭,所以十方诸佛没有次第佛,因为十方诸佛,后面有讲到,唯佛如来入寂灭道场,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证无生法忍,是不是佛?不是的!无生法忍是八地、九地、十地菩萨所修的,佛!证什么忍?佛证得寂灭忍。这个要稍微附带说明一下,佛不是证得无生法忍,佛证得寂来忍。那么有经典写佛证得无生法忍,那是方便说,究竟的佛是证得寂灭忍,不是无生法忍。如是次第增进,至于十地,以现量无分别智,观真“如实”际之“处”,于其中,了了知见人法本无,故(所以)“不”生一切能所等“妄想”,能所,就是生灭,次第,就是生灭,阶位,就是生灭,唯佛,证得究竟寂灭,所以佛,叫做“寂灭忍”而证寂灭真境。“是名”为“攀缘如禅”。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说:云何如来禅,谓顿入如来,证得自觉圣智之三种乐,于其中安住,能成办为度化众生,“成办”就是能度化众生,而作之一切不可思议之事,所以自利以后,就利他。所以,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利行圆满,是名“如来禅”。

【注释】“成办众生不思议事”:谓能成办为度化众生而作之一切不思议事。【义贯】“云何”为“如来禅”?谓”顿“入如来地”,证“得自觉圣智相”之“三种乐”而于其中安“住”,能“成办”为度化“众生”而作之一切“不”可“思议”之“事”。“是名”为“如来禅”。【诠论】上面三种禅中,第一种为外道的邪见禅、小乘声闻、缘觉所修之(的)愚法(禅)。后面两种,虽然也是大乘菩萨三贤十圣所共修的,但是仍属渐修渐证,“渐修渐证”就是仍然在微细的生灭里面,最后这个(真如禅)如来禅,则是上上智顿根人所修的,依如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而顿悟一心,顿圆佛地,三德密藏,“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密藏证得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一念顿圆,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不思议事。故名如来禅,所谓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一喝之中,五教俱畅”,一喝,这个“喝”就是当下,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当下当中,五教俱畅,不离当下,一喝,“喝”本来就是喝斥,就是当下的意思,即是此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烬,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这第一种,观察相义禅,这第二种,攀缘如实禅,这第三种,如来清净禅,这第四种。接下来,是佛陀指出外道自我膨胀、错误的一种思想,这外道的神我,自以为是,外道自己吹捧说,哎呀!这个譬如~怎么样?譬如日月形,意思就是说:这个神我的外道执着,我们就像日月那么的圆明,我们所讲的这个道理似日月这么圆明,别人比不上我的圆,不够明,所以外道的神我,认为那个神我的思想,外道自我自吹自捧,我们现代话讲,就是自我膨胀,我们外道所说的神我,像譬如日月的形状,那么地圆明,还有我们的道理,就像净妙的红莲花,“般头摩”就是红色的莲花,我们所说的真理,就像红色的莲花,是净妙无比,我们的道理是那么地高深,海就那么深,险,就高山那么的险峻,我们所说的法就像大海那么深,高山那么险峻,无人能比,这个都是外道妄计以为真实,自心妄想所现。

接下来,是二乘人,这个二乘人修行不动虚空,“虚空”就是顽空,指没有智慧,这个二乘人修的,哎呀!身体是苦的,因为这苦的,我就是一定要断除这个五蕴,我就一定要~五蕴是造业的根本,我啊!身心是苦的,因此他就观空,这就掉进去沉空滞寂,不知道色身就是法身,不一不异的道理,不知道。我就把这个色身,用这个最消极的方法,怎么样?没有无作妙力,身是苦,我就观空,观空,到最后沉入空性,虽然也得到一点空性思想解脱呢?但是这个修行刚好剜肉成疮,空性,而诸法本来就空,硬要把它五蕴身苦空掉、空掉,不知道苦本身没有实性,所以这个二乘人修行,有时候就硬要沉空滞寂,就剜肉成疮。没有办法见到最美的、无作的真如境界,最漂亮、最美丽的清净法身,没办法。所以这个身是苦的,观空,就变成沉空滞寂。如火尽,火尽就是如火薪尽,“薪”就是柴,这个柴火,薪火尽,也就是一定要把它灭掉这个身心,一定硬要把它灭掉这个身心,失去作用。小乘人知道身心是苦的,一定要灭掉它,所以就失去了无作的妙用。剜肉成疮,叫做如二乘人修行,如虚空的不动,缺乏智慧。因为就像顽空、顽虚,观空,沉空滞寂,硬要把这个身心灭掉,失去了无作妙用,没办法成佛,修行者观察。

接下来,如是种种相,就是刚刚所讲的前面三种的禅,有的堕于外道之道,外道之道通禅,就是外道所通修之禅相,叫做外道之道的共通的修禅的相。亦复堕于二乘、声闻以及缘觉的境界,舍离彼一切,因为这些都是不究竟,则是无所有,如果舍离彼一切,前面三种,顿契无所有,就顿契佛心。感得~,就怎么样?一切十方刹土之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顶,随顺入如相,一时摩顶,随顺入于真如之相,真如之相,就是究竟清净的实相。这经文念一遍,再解释一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烬,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好,再来解释一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这是第一种;观察相义禅,观察法无我,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外道的神我自以为他们的道理有如日月的圆明,外道认为自己的道理,就像净妙的红莲花、般头摩,它们既如大海、高山,就像大海的深、高山的险峻,无人能比,二乘人所修行的是一种顽空缺乏智慧,沉空滞寂,就像观照了身心是痛苦的,一定要把身心灭掉,如薪火,要把它烧尽,不晓得色身就是法身,失去了无作妙用,修行者要好好地观察,只要你执着前面的种种,三种的禅相,就会堕落入外道之道共同所修的禅相,也会堕入二乘、声闻人、缘觉的境界,你只要放下前面这几种禅,这些妄想、种种的人我相,或者是微细的生灭相,了悟万法空无自性的无所有,这时候,便顿契佛心,感得一切十方刹土诸佛现前,用不思议的佛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于真如之相,真如究竟清净的寂灭之相,所以,佛陀证得寂灭忍。

【注释】“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钵头摩”,就是红莲花。“深险”,是指高山巨海。此(这是)指外道之人,观神我,而谓神我有如日月之圆明,或如红莲花之净妙,或深险如高山巨海,妄计以为真实,实皆自心妄想所现。“如虚空火尽”:此(这是)指二乘所修,观身苦而沉空滞寂,如彼顽空,取灭尽如薪火尽。“取灭尽”就是一定要把身心妄灭掉,那身心灭掉,就失去无作妙用了。所以这个叫做修行变成沉空滞寂、剜肉成疮。“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若执著如是种种相,即堕于外道之道,及其所通修之禅。“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舍离前三种禅之一切计著,则是诸佛如来无所有,无所著,一切清净,故名如来清净禅。所以你就知道,我们中国这个禅宗多了不起,一念无生,即如如佛。哎呀!了不起,所以其他皆不取,唯取上上圆顿至圆至顿的如来禅。当下就是,中国还是很有志气的,圣人还是很多的。“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若能如是不著一切处,即顿契佛心,故感得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之如来,同以不思议之手,一时皆摩其顶。“随顺入如相”:“如”,就是真如。谓令随顺法性,而入于真如究竟清净之实相。法性,就是毕竟空性,法性,就是万法空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寂,就是寂灭,任何一法、一见、一知,统统不可以立。包括任何的法、知、见、相,着一法,就不能入如来禅;着一知、一见、一相,统统没有办法入如来禅,没有办法的。所以只要着知、见、法、相,一知、一见、一法、一相,就没有办法进入如来的的境界,凡所有执着就会化作生灭的妄动。

【义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所谓禅有四种:“凡夫所行禅”,三贤菩萨所修之“观察”法无我“相义”之“禅”,十圣所修之“攀缘”真“如实”际之“禅”,以及顿教上上智者所修之“如来清净禅”。外道之人于行禅时观其妄想之神我,谓其“譬如日月形”之圆明,或说如“钵头摩”(红莲花)之净妙,或“深险”如高山巨海,妄计以为真实。这外道自我膨胀,把自己说得这么伟大,其实是妄想。二乘则灰身泯智,沉空滞寂,谓不动“如虚空”,或取寂灭如薪“火尽”,一定要把身心灭掉,薪火尽,此等为邪小之“修行者”作如是“观察”。若执著“如是种种”妄想“相”,即(就)堕于“外道”之“道”以及其所“通”修之“禅,亦复堕”于“声闻、及缘觉”之“境界”。若能“舍离彼”前三种禅之“一切”计著,“则是”直入如来“无如有”、无所著、究竟清净之境界,顿契佛心,所以无念、无住、无相,诸佛就是微笑了,故(所以)感得十方“一切”佛“刹”之无量“诸佛”如来,悉“以不”可“思议”之佛“手”,“一时”俱“摩其顶”,令其“随顺”法性而“入”于真“如”究竟实际之“相”,是为如来清净禅。

五点三十四分,接下去呢,又是另外一段了,那么我们每天有一定的进度,所以什么时候讲完,都没有关系,反正我一定的进度,师父说法也不喜欢拖泥带水,早一点讲完,就早一点快活,好,晚上要诵经吗?要啊!那就不要再耽搁大家的保贵的时间。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好!下课!(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01-76( 一、二目录 )(未完)

楞伽经 77:你若动到“我很有修行”的念头便落入我见,就变成凡夫

楞伽经 78: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反而很同情他

楞伽经 79: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

楞伽经80: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有角度互换的时候,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

楞伽经81: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

楞伽经82:同性恋会障道,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

楞伽经83: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而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楞伽经84:大梦谁先觉,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

楞伽经85:看得破还是看不破,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

楞伽经86: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

楞伽经87: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

文殊讲堂念诵楞严神咒心经十小咒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妙法天籁音 万佛名经01-35全   妙印法师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