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讲表34:方便五乘解脱:佛子亲疏,五时八教,一心十界十如,十缠,十使利钝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81121)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目录(全)

史文章阅选读二


佛学十四讲表 34

佛学十四讲表34

慧律法师主讲

《佛学十四讲表》佛教的大纲,是入门的观念

【世第一位】,世间来讲他是第一,叫做【性地】,性地就是定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地,第一个干慧地,是智慧还很少,性地就是他的定力增强的意思叫做性地。那么圣位呢?【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什么叫初果须陀洹呢?就是【八人地、见地】,八人,人就是跟那个忍耐的忍一样,跟那个忍耐的忍一样,因为大家没有学过唯识,所以讲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八人地】是苦、集、灭、道,苦法智忍、集法智忍、灭法智忍,道法智忍,苦类智忍、集类智忍、灭类智忍、道类智忍就是八人地。八人地因为这个是牵涉到唯识学上的关系,所以要解释这个名词又要很长的时间,八人这个人就是忍耐的忍的意思是一样的,只要你有这种观念就可以了。【见地】就是见道位,就是见道初果阿罗汉,见地。

那么二果斯陀含后面有一个:【薄地】就是剩下微薄的烦恼还没有断,叫做薄地,意思就是剩下一些习气,叫二果阿罗汉。三果阿那含叫:【离欲地】,离这些欲望的束缚。【四果阿罗汉】,就是无学位已经出三界,【已办地】,所以你们曾经看到这个经典“所作已办”,有没有?所作已办,我们结斋的时候是不是唱这个?所作已办,对不对?我们所作还没有办完,我们现在还是生死的苦恼的凡夫,我们没有办法证悟到已办地,还是凡夫。辟支佛就是中乘【缘觉——出有佛世禀法悟道】,禀法就是依承接受佛的教法,叫做禀法悟道,念头佛陀的教法悟道。【独觉——出无佛世独修悟道】,就是【支佛地】。【菩萨大乘——】【藏——伏见思惑、行六度因、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一百大劫修佛陀面貌的好,所以这个面貌的好是修很长很长的时间的,功德圆满的,不容易的,久远劫来,大修行人一出世又能够学佛,貌相就是非常地庄严,百劫种相好,所以以佛的相好是最了不起的,【功满、在世第一位、用三十四心顿断见思及习气、即藏教佛果。】三十四心,请你们去查唯识学里面,我们没有时间讲这个,如果在里面生出来的这些名相一个一个来解释,那我们讲不完,讲不完。

【通——先断见思、特留习气、教化众生、】特留习气就是留惑润生的意思,他能够断,可是他就不断,他就不断,就像我们一个大人拿一只剪刀,这个绳子我们要剪断它,随时都可以剪断,可是他不剪断,为什么?他留着这个绳子还可以绑东西,意思就是说还有作用,我们一个人一个圣者,他要断掉习气,他马上就可以断,可是他不断留惑润生,留住这个惑来滋润这个生死来继续普度众生。慈悲的意思叫留惑润生,特别留习气教化众生,【功满断习、】功德圆满就断掉这个习气,【成通教佛。】所以佛乘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也有佛,

【别——始终俱是菩萨、别无二乘根性。】没有藏教跟通教根性的人。【圆——五品位、】信住行向地,【为圆修观行菩萨。】圆修就是同时修,空观、中观、假观同时修,【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为相似菩萨。初住乃至等觉41位、皆分断无明、俱为分证菩萨。】分证菩萨,那么有著天台《教观纲宗》,天台的《教观纲宗》它有讲到菩萨的藏、通、别、圆的位子,藏教的什么位等于通教什么位,通教什么位等于别教什么位,别教什么位等于圆教什么位,这个都有讲得很清楚。

【四教佛子亲疏各四:】,亲就是比较重重的,疏就是比较离得远的。【疏中疏——是四教中理即众生,从来未闻佛名全迷故。【疏中亲——是四教中名字、观行即众生——或闻或解佛法即起修故。】诸位就是这样子,疏中亲,虽然是众生,可是慢慢有接近佛陀了。再来,        【亲中疏——是四教中相似即众生——已悟相似法性之理故。】叫做亲中疏。【亲中亲——是四教中分证即众生——亲证无生理性圣位故。】

【佛子亲疏:】亲就是近佛了,疏就是离佛愈远,【藏——二乘断见思惑,菩萨伏惑未断】。所以二乘断见思惑,就画到这个【亲佛子】。菩萨伏惑未断,就画到这个【疏佛子】,远离佛。【通——三乘皆入无生】,就是小乘、中乘、大乘,通教就是通小乘跟大乘,还有这个辟支佛,叫做三乘统统落入无生,所以就【亲佛子】。【别——十向已前未断无明——疏佛子,初地已去】,已去就是以后,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金刚地,【分断无明——亲佛子。【圆——十信已前未断无明——疏佛子,初住已去分断无明】,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亲佛子。】【四教中理即——即六道众生未闻佛法者,但具佛性而全迷故——全疏佛子。】

底下小字的。【藏通二教、断见思惑与习气尽、即佛果矣。故才断见思者为佛亲子、伏见思未断者为疏子、】离佛比较远的,【此以同证真谛理者为亲。】【别圆二教、当断无明尽、】必须要断无明,【方称妙觉佛果。】以断无明来判断,【故未断无明者为疏子、分断无明者为亲子、此以同证中道佛性者为亲。】

【五时八教:化仪四教如世药方。】【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顿就是上根利智的人,渐呢?有根器比较粗糙的,那就刚开始(【初中】),慢慢地学佛时间久了,变成中根器的,就是渐【中】,不是建国中学,那一天我看建国中学,是六百零六点五分,六零六点五分,所以建国中学没有人要念就是这样子,在台北建国中学是没有人要念的,因为是进不去没有办法。那么渐【末】,渐末就是根器慢慢成熟。秘密的话就是说密修,秘密就是说你修的我不知道,我修的你也不知道,我证的这个果位你不知道,你证的这个果位我也不知道。不定就是佛说大法,有时候证悟到小法,佛说小法有时候证悟到大法,佛说小乘的时候他证悟到大乘,佛跟他说了大乘,他就证悟到小乘的道理,不一定,所以说叫做不定。

那么,【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那么就是最后的、佛的最后的,那么就是不包括在化仪四教里面。

【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华严时佛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没有起座继续讲经,他在讲《华严经》,可是小乘的一般众生看只是一个比丘坐在菩提树下而已,他并不知道佛陀到忉利天宫、夜摩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升天一直去讲经,讲到这个《华严经》,《华严经》分三个时候讲,成道以后,第一个时间讲《华严经》,佛成道以后根机成熟了,专对小乘的人转入大乘的,也有讲过《华严经》,还有就是随时随地有人来问他,他讲《华严经》,分三种时间来讲《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大部分来讲,是指佛陀成道以后坐在菩提树下所讲的这是比较多,但是还是他是分三种时候讲《华严》。

第二叫阿含时,阿含时专讲小乘经典,我们讲《四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对不对?《阿含经》,那么阿含是在第二个时候,再来阿含就是小乘的经典。方等就是遍十方平等法,那就是大乘法叫做方等,就是大乘法,第四般若就是讲空性的,讲毕竟空的思想叫般若,第五叫法华涅槃时,就是圆满,最后圆满,佛要入涅槃以前,讲这个《涅槃经》,一个晚上讲《涅槃经》,《法华经》讲了八年,再来看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称为五时,五时。【五味】,是一种比喻,乳,《华严经》的时候,【乳味】,就是来自于牛,来自于牛,牛就是根本,牛奶没有任何的改变,就是直入佛陀本怀,直入华藏世界,所以这是最直接的,就是说讲的法跟佛陀的境界相当的,所以这境界太高了,我们根本听不懂,听不懂,所以我们初学佛法的人,一听就想要听《华严经》,听什么《法华经》。师父,你怎么不讲这个什么,不讲《华严经》,不讲《法华经》,为什么不讲《楞严经》,这一些都是连阿罗汉都听不懂的,我们算老几?要讲没有错,我们必须在,必须在《无量寿经》讲完,《观无量寿经》讲完,再来就讲《往生论》,讲完,再来,我们下次的研读班就开唯识跟《般若心经》,那这样子慢慢地已经有一点根器了,我们开始要讲《楞严经》,这样才对,哪有一开始就讲《楞严经》的,你听得懂吗?听了老半天也听不懂什么意思,《楞严经》我在六年前已经讲过了,五、六年前已经讲过了。再来,华严时乳味,五种味道,乳味,阿含时就是【酪味】,提炼出来的有一点酸酸的,方等时就是【生酥】,味道就更好了,般若时就是【熟酥】,有煮过了最棒的了,在最后就是【醍醐】,味道最美的叫做醍醐。乳味、酪味、生酥、熟酥,醍醐,就是一步一步地提炼,《华严经》为什么称乳味?因为直接来自于佛陀的本怀,就称为乳味,就像牛乳直接来自于牛,没有经过变化的,阿含时已经经过提炼了,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也是。

【佛现大身、为大机人兼说别教、正谈圆教】,佛现大身就是不是出生在印度的丈六金身,佛现大身那就是到天上去讲经,身高是很大很大的,为大根器的人兼说别教正说圆教,最重要的就是说这个圆教。阿含时的时候,那就像佛在印度,【佛丈六身、为小机人但说藏教、证二乘果】,声闻跟缘觉。第三方等要讲大乘经了,【对小机说藏、为半字教】,半字就是不圆满叫做半,满字就是圆满,那么,【对大说通、别、圆、满字教】,半字教就是不够圆满,满字教就是圆满教,那么般若时,【带说通别之权理,正明圆教之实理】,就是般若。那么法华涅槃呢?是【开藏通别、尽判入圆二乘皆得成佛之说】,摩顶授记,是不是?【为未入法华之残机】,剩下来的叫残机,【再说四教】,四教在不没有入法华的,剩下那些根器,再说四教,再说这个藏、通、别、圆,然后,【泯会入圆】,泯会就是把这统统会归到圆满的教化里面,统统你们都可以成佛,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必怕。再来,【化法四教如辨药味】,如辨别这个药味,【藏、通、别、圆】,最后法华涅槃就是【纯圆。三谛之理——真、俗、中】,诸位看:顿教画一线《华严经》,因为《华严经》是根器最利的,渐教有渐初画到阿含时,那是小乘的。渐中就是到方等,渐末就讲般若时,那么秘密统统有,讲《华严经》的时候,有时候悟到小乘的,讲《阿含经》的时候有时候悟到华严,不一定,讲方等的时候,有时候悟到华严或者是阿含,所以秘密跟不定,四个统统必须画,秘密就是你证悟的我并不知道,我证悟的你也不知道叫做秘密。不定就是说大教也许证小教的道理,讲小教也许证悟到大教的教理,再来,看底下的线条,华严时画到别教跟圆教,阿含时画到藏教,方等藏、通、别、圆统统有,般若时的时候通、别、圆教,那么法华涅槃是纯圆,到最后藏、通、别、圆,藏跟通是讲真谛,通跟别教是讲俗谛讲有,那么别教、圆教、纯圆是讲中谛的道理,三谛之理,这个很简单。

【一心十界十如三千妙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此十法界各各又具十法界,】譬如说佛,佛他菩萨就是菩萨法界,示现人就是人法界,示现天就是天法界,那么人大慈大悲,在人间有彻悟的,就是人间的佛,人家讲活佛,活佛,肯救度众生的弘法利生的就是人间的菩萨,杀人放火的就是畜生、饿鬼、地狱,骂他畜生,单单人的话就具足十法界,所以十乘以十,【则成百界,百界界界互具十如是】,哪十如是呢?【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底下念一遍。【即十界依正大小妍丑等众相】,叫如是相。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相,如是性呢?每一个相都有它的性,譬如姜就是热性的,黄莲就是冷性,每一个人,那么有情的众生具有佛性,无情的众生具有法性,【众相各有性分,不可改移】,你要来买哪一种药草,有哪一种药草的性,有的苦性、涩性、凉性、热性都有,如是体,【众相各有体质不同】,这个体不是指本体,体质不同,如是力,力一看就知道这是作用,【众相各有力用之能】,譬如说冰有冰它的作用,桌子有桌子的作用,麦克风有麦克风的作用。

如是作,【众相各有造作】,就是造业的意思。如是作就是造业。众生各有造他的业。如是因,【众相生起各有本因】,任何事情一定有它的原因。如是缘,【众相生起皆仗助缘而成】,都是借着这个缘而产生的。如是果,【众相善恶大小皆是随因成果】。如是报,【果分妍丑】,妍就是美好、美丽的意思,叫做妍,美好,丑就是恶劣。【曰报如桃满树妍丑不同】,桃子有的长出来那么漂亮,有的长出来很烂,很烂是不是不一样?如是本末究竟,【相为作事之本报为成事之末,众相各有理趣究竟归极。十界既各具十如,而百界则成千如】,百界则成千如,那么简单讲相为作事的本,报为成事之末,意思就是说,你做一件事必须借着事相,但是它的报应是一切的最后,叫成事之末。相为作事的本报为成事之末,相,我们一切的物质事相,他作一切事情的根本,果报是在事情的最后面叫本末,众相各有理趣究竟归极,所以说十界名各具有十如是而百界则成千如,【五阴具千如、众生具千如、世间具千如】,所以叫做三千个如,三千如,一心十界如是三千妙境,五阴一千如,众生一千个如,世间一千个如,那么就三千如,【事造、理具、各三千】【理即性、事即相、所谓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理体当下就是性,事相当下就是相,所以百界千如那是三千的性相,【举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包括殆尽,】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众生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世间一切造作统统有,【莫不在当人现前一念所摄。此一念心,即天台所谓不思议境。以无法不具故,若能返观一念者,而能观之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观之境当体即真、即俗、即中、而佛地可阶矣。】就可以进入佛地了。

所以研究天台的人,因为这个名相很烦,很烦,天台宗就目前来讲,因为天台宗要成大器的来讲是很有限,很有限。因为这个名相太多,虽然分得很微细,我个人来讲对天台宗我们不敢有任何的批评,不过我个人来讲,我没有学过天台,我是听过天台宗的思想,但是不是什么像祖师大德那样子地研究法,自己研究过《教观纲宗》,那么对天台宗多少有一点涉猎,我个人比较赞叹禅宗的思想,当体缘起,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一切法不立的东西,这个直截了当用极短的时间证悟到自性非常非常地快,你讲来讲去到最后就讲中道,就是没有能所,连中也没有,那就干脆一法不立当下即体,一切就是空性的东西,那就快多了、快多了。在那里搞了老半天搞不好,那就难过了,所以说,天台有天台了不起的地方,我们是晚辈,人家是祖师大德,我们不敢批评人家,我们只能赞叹,可是我的根器好像不属于这样子地研究这个天台宗的思想,我是比较属于禅宗的,用这禅宗的法宝直入佛陀的本怀,然后明心见性,然后用这个自性当下就是佛,那么依正当下就是自心,一切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即是无生法忍。

  底下。【(附):见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共88使);思惑——“贪”、“瞋”、“痴”、“慢”、“疑”(共81品)】

【(28)五见】必须要念一下,使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道理。【㈠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我见):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所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一般来讲就是简单讲是除掉我所见,因为只讲我见那就表示我所见,也是存在。【㈡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死后什么都没有,【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人就做人、畜生永远畜生,饿鬼永远饿鬼,【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见。(俱舍)

【㈢邪见。】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那就无恶不造了,恶怕什么呢?对不对?杀人、放火、绑票、掳人勒索,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怕什么?只是上枪毙场而已,听说他们要抓出去枪毙的时候,手脚都软了,现在的枪毙比较慈悲,比较慈悲,都先跟你打麻醉药,我进去桃园的监狱里面演讲,那么桃园的监狱里面的女警官,里面做很大的女警官,因为我是女众那边讲的,她就说:师父,那你是要讲男众还是要讲女众?我说:当然讲女众,我不讲男众,讲女众,女众比较不会那么凶,女众再坏,她也不会杀死人、放火,就是有的话也是很少,对不对?所以我是女囚犯这边来演讲好一点,女众看起来多可爱,对不对?男众凶巴巴的,进去都是功龙画猫的(纹身),对不对?等一下你讲错一句话的话,你走不出来那麻烦大了,她叫我选择是女众好还是男众?我说:女众当然好多了,女众善良多了,那男众坏死了。比较之下,不过男众、女众也有冤枉进去的,像票据法用他的太太的名字,被抓进去,票据法用先生的名字,结果人家倒他,他被倒了,他又没有人家给他依靠,他就被人家倒了,就被抓进去关了,所以关的也不是故意进去的,是不得已进去的,所以进去监狱里面有时候也是业障,也不是说自己真正做错事情,无缘无故就跑进去了,所以她告诉我说:现在枪毙比较慈悲,先跟你打麻醉药。他们说:两大的英雄好汉,一听到判死刑,走都走不出来,平常都是鱼肉人民的,叱咤风云,一听到判死刑,什么都没有办法,然后他就会哭着跟他的太太讲、跟他的儿子讲:爸爸是坏人,你不要学爸爸,我一生一世的罪恶现在是现前,你一定要听你妈妈的话,好好地读书,不要向你爸爸学习。然后交代他老婆说:老婆,我死了以后,我枪毙以后把我火化,火化以后把我的骨灰放着,在家里让他的儿子看到说:你爸爸就是干坏事情被枪毙的,所以你叫他每天看来警惕自己,我走了就这样子,交代得听起来很心酸,其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不对?人要死,好话说尽了,来不及了,没有办法。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行什么善事?印什么经?印那么多谁看,乱丢。叫他布施,谁看到?现在享受最重要了,【如此谬见,乃见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就是没有因果,只剩下美国跟苏联,拨无因果。

【㈣见取见。】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殊胜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叫见取见,以劣知见其实智慧不够,劣知见就是智慧不够,没有判断是真假,那么取他种种的劣事、最差的,他以为最殊胜的,所以,这个世间没有不斗争的,你跟你老婆在吵架的时候,师父讲的见取见,跟你老公吵架的时候,见取见,各执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这样是对的,见取见。

【㈤戒禁取见。】【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非正之戒禁为始,】它根本就不是道理,也是正确的,【取其他种种之行法,】就是修行的法门叫做行法,【以之为升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就是错,用错了叫做戒禁取见。【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看牛吃草、鸡吃五谷,【狗戒】,狗就吃大便,【等以为升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这个就根本不是升天的因,他当做这个是升天的因,【之戒禁取见。】这是外道的也有。那么【修涂炭、】涂炭就是外道的一种苦行,就是把他的全身抹得黑黑的,或者是两只脚放在火上烧,涂就是抹着全身或者放在烂泥巴里面,或者是浸泡在烂泥巴里面,炭就是用火在烧,【断食】,就是不吃,释迦牟尼佛讲的明自饿外道,自己饿自己,自饿外道,【等种种之苦行,】没有益于成道的,不可以入涅槃的苦行,没有用的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这根本就不是修行,他认为这是修行,所以说这个精进好不好?你要是碰到外道的愈精进、愈执著愈走愈违背真理,你要碰到佛道的愈精进愈好,愈正确愈精进愈接近解脱的境界,

所以,我还是告诉你:善知识最重要,善知识弄错了,什么都免谈,你愈精进愈完蛋,那个外道的你愈执著,我这个最好的又有见取见,然后又有戒禁取见,非道讲道,完蛋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佛门中破戒比丘犹胜一切外道,一切在家所应供养、事事供养,不准伤害、打骂、毁谤,统统不准。你看释迦牟尼佛真是了不起,破戒比丘他知见没有破,对不对?他还可以教导你,他教你念佛、教你修行,他不会教导你错误,破戒是他个人负因果,他不会教错,外道一教,错了,几百万、几千万统统下地狱。释迦牟尼佛还是了不起的。所以说,我终不允许在家人不如法,我尚不允许这个比丘僧团里面不如法去举比丘的过错,比丘尼的过错,何况白衣居士可以举出家的过错。他就是持戒、破戒、无戒,统统不准你们在家居士干涉,也不够资格,你们也不够资格干涉出家人的事情,你只要赞叹随喜一心念佛,是非到你那边全部放下,你就是修行人,慢慢地学这一点,你就知道你的心有安详,所以个人做,个人负因果,你做你负因果,他做他负因果,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29) 贪——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30) 瞋——又云瞋恚。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瞋。使身心热恼,超诸恶业者。(31) 痴——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亦即愚痴也。(32) 慢——恃己而凌他也。这个很多,这个慢,中国人来讲就是什么?就是虐待狂,我慢就是不服人家,要让人家痛苦叫慢。你算老几?我算老大你算老几?我,没有我算老小,你大我小,也没有什么烦恼。【即傲慢。有七慢九慢之别。(33) 疑——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所以,我们要亲近有智慧的人,不要亲近没有智慧的人,宁可在有智慧的人身旁一年半载而死亡,也不愿意在没有智慧的人身旁一生一世。你在没有智慧的人旁边你学什么?到死你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对不对?什么叫做解脱,他也不知道。

【附注:⒈五利使,什么叫做五利使?—十使中之前五者,身见等之五见也。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⒉五钝使——谓本惑十使中之贪瞋痴慢疑五使,贪瞋痴慢之四使皆为迷执于世间事物。其实这样讲根本人家看不懂,五利使简单讲就是第一念,钝使就是第二念,这样讲比较清楚。什么叫做第一念?五利使就是……我现在问诸位:人家刮你一巴掌,你因为有身见才起贪心的执著再来才是忿恨,还是说你先有忿恨才发现这是我?所以五利使是第一念,五钝使是第二念,比较慢、比较慢。其实这两个都是很快,一下子就起来。你为什么会生气?因为你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如果人家刮你一巴掌,你已经无我了,你根本感觉都没有。啪!没有我,我也不会生气,你打谁?他说:我打你。我不知道,因为我无我了。你无我了,你就不可能会生气了,是不是?

所以五利使就是说速度快、敏感度高,啪!一下就执著色身,我见跑出来,马上贪执著这个身体,然后反抗你。你算老几?又慢,然后就发自这个嗔心,到最后无明就起来了,痴,就是什么愚痴的举动都做得出来了。所以我说世间的众生只要没有断惑,所讲的话统统不标准,你去外面人家讲这个人有多坏,我告诉你:愚痴、贪、嗔、痴卡住了。我举个例子让你了解:有一个婆婆老妈子,娶了两个媳妇,这个大媳妇是非常地好,那么她的妈妈喜欢念,一只嘴巴就是念不停的,这个二媳妇是很不孝顺很烦,两个人统统在这个村子里面给人家搞得她这个婆婆两极化,这个二媳妇出去外面就一直批评她的婆婆:哎呀!你不晓得我那个婆婆有多烦,早上起来一直念,一直念,念到晚上,晚上睡觉以前还要三交代、四交代,你电灯要关你这门要卡上,还有没有剩下的饭菜要冰好,是怎么样怎么样子弄老半天。她觉得她的婆婆不好很烦,由她二媳妇讲出来的,她这大媳妇是很孝顺的,而且她胸量大,她发现她的婆婆是好得不得了,她告诉她村庄里面的人说:我这婆婆是很有责任的,她随时随地都很有责任心的,她早上起来的时候,她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注意什么,到晚上的时候她又继续关心,临睡觉以前她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我发现这种婆婆这样关心的倒是很少,真的很了不起。两极化,同样一个人,这个人看是那么烂那么坏,这个人看那么好那么了不起。同样的我慧律也是一样,对不对?你看师父是那么好、那么慈悲,抱病上台,有的人是骂那么烂那么坏,坏到极点,已经比世间人不能再坏了,已经比世间人不能再坏了,很正常,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所以说:以后你们受到一点委屈,那你就告诉自己:我师父这样子都还要毁谤,我算老几,应该受毁谤。你就解脱了。我师父那个大人物,人家都在毁谤,更何况我们这种小人物,对不对?那没有什么?其实你感觉没有什么,就没有什么?多多少少,不要说我,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人家挺了一个大肚子来说她那个是他的。释迦牟尼佛也不生气。我慧律算什么?人家释迦牟尼佛也会,对不对?所以说逃不掉的,只要你出名,你没有办法,你不管他讲什么,对不对?那么你就了解说原来烦恼都是起自于迷惑颠倒,你用你的角度在判断,所以我告诉你同学们:我们要用包容心,包容那一些跟我们知见不一样的,我们要宽恕心,宽恕这些愚痴的众生。

【十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十使为体、十使当做体性,【十缠为业用。】缠就是日常生活当中老是像纠缠鬼一样,老是缠着你没有办法让你解脱。你到社会上,到你的家里,到你的四周围,统统离不开这十个,他们的缺点绝对离不开这十个,不是贪心就是脾气坏,不是脾气坏就是愚痴,不是愚痴就是我慢,不是我慢就是怀疑心太重,十使为体,十缠为业用,【由十使为先锋则有十缠之业,迷于真心、缠缚生死、何有已时。】就是说没有停止。

【十缠】底下一个:【忿恚、】忿恚就是一样的忿怒的意思。【隐覆自罪、】,隐覆自罪就是暗藏自己的罪过。【意识昏迷、】不清醒。【五情暗冥、】五情就是迷迷糊糊,暗冥分不清楚。【嬉游、】就是我们散漫的意思。【三业躁动、】身、口、意。【屏处起罪不自羞、】就是在暗处没有人看到的地方造罪自己没有惭愧。     【露处起罪不羞他、】就是说我们在明显的,屏处就是不明显的地方。露处就是明显的地方,有不明显的地方起罪造业不感觉有自羞,那么露处就是明显的地方,起罪就是造业,而不羞他就是,意思就是,这里应该是少一个,就是:露处起罪就是有别人、有发露忏悔的时候,我们不去羞辱他,那很困难,意思就是说按照道理来讲的话,就是一种不伤害到他人财跟法是很困难的,就是不伤害到对方的,我们是做不到,简单讲就是在明处或者是别人做错的时候,你不羞辱他不侵损他的财产或者是不伤害到他的财产,那是很困难。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财法不能惠施、】就是不能布施,也忍不下别人的成就。荣就是成就,     【他荣心生熟恼】,就是这样子。那么,这十缠跟十使,这是一个正负作用,十缠为正,十使为负的。这个第八、第九念太快了,露处起罪不羞他就是,因为你们没有研究过比丘戒,比丘戒里面有一条叫做发露忏悔,在发露忏悔的时候,不去伤害到众生,这个很难。简单讲就是看到人家的缺点,他就一直会攻击,简单讲就是这样子。那么底下讲:财法不能惠施,就是不布施这个财或者是法。他荣就是他有成就,我们心里不舒服、不爽快,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十使利钝:】【五钝使】【——贪、瞋、痴、慢、疑。】那么,【五利使:】,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有讲过的。【身见——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边见——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邪见——谤因果、作用、实事,及四见之外一切邪执。】【见取见——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戒禁取见——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之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五钝使皆为迷世间事而起之惑)(五利使皆为迷理而起之惑)【钝者……遇境辄生爱著,修道难断,其惑性钝者曰钝使。如水沉滞。】【利者……过境辄生分别,修道易断,其惑性锐者曰利使。如火轻炎。】【见以推度为义,慧心所之作用也。慧若正当推度名正见,颠倒推度为恶见。故见以慧为体,】反正都是用智慧。【由慧别开一分耳。】用思惟,思惟善了就对了,思惟错了就错了,糟糕了。

再来,【根本烦恼:】【生活上的心理——贪、嗔、痴、慢、疑——迷事的恶见——修道所断——五钝使。】【知识上的心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迷理的恶见——见道所断】,什么叫见道位所断的?就是初果罗汉开始断,要把这见惑全部都断掉,初果罗汉以前。修道位呢?就是思惑那就是二果、三果、四果,是这样子。见道位就是初果罗汉以前所断的这些。【——五利使】

今天讲的这个内容就比较深一点,要是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会很难去了解,那么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但是老参的也不容易懂,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这个不容易了解。诸位看六十一页。

【七慢:】就是众生的我慢有七种。慢,就是骄傲的意思。活在骄傲的世间里面,往往把自己限制在无知的人生观里面,慢,这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得到的众生的弊病。在佛教是严厉的呵斥,人绝对不能狂妄、骄傲。这个慢分成七种:一、【慢——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于劣是对于比我们差的,自己认为比他强多了,于等就是能力跟我们相等的,然后我们跟他讲我跟他是平行的,他没什么了不起,意思就是说,比我们差的,我们自己自认为超越他的能力,于劣就是对方差,然后我们沾沾自喜说自己很了不起,所以讲起话来:你不知道,你怎么样、你还早,你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讥笑人家。于等就是他的能力跟我们相等的,我们自己也认为我们能力跟他相等,所以并不听从对方的指导,于等计己等。

心高举为性,什么叫心高举为性呢?就是说把自己的能力抬高,换中国一句话叫做自我膨胀,自我膨胀得太厉害,使一个人高高地在上,以为自己是很了不起,叫心高举为性,这个就是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得到,这个众生的弊病,慢。

二、【过慢——于等计己胜,于胜计己等。】

就是跟能力相等的,我们对外宣称我们比他胜利,比他强多了。这个在两个国家打仗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看得到,像福克兰群岛(马岛)英国跟阿根廷打起来,阿根廷就说他们打落了他几架轰炸机、飞机,那么英国就说打沉他几架的船,俘虏了多少人,这两国战争,这种事情了明显看得到,平常两个人在急论的时候,也是这样子,譬如说两个人旗鼓相当,一回去,他回家家里应付吹牛:他今天被我漏气得很厉害。人都是这样子,好像不攻击人家不伤害人家,好像不能显示自己的伟大,这个就是过慢。其实我们能力比不上人家,当我们学历低的时候,读的学校不好的时候,他就会说:建国中学没什么了不起,我是不想考,要考也是会上,人是很可怜,也很悲哀,自己达不到的能力他就会显示自己的某一种优点的存在性,这个叫做于等计己胜。对于自己能力平行的,却说自己超过他。于胜计己等就是对能力超过我们的,我们说我跟他平等,他没什么了不起,对不对?所以说我们就是犯这个大毛病叫【心高举为性。】

三、【慢过慢——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于。】

意思刘玉产比我们强胜多了,可是我们又说我们比他强多了,这种人就是无知到极点,无知到极点。有一个男众的法师去听我讲经,他看到那么多人,几万人的大场面,他出来就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以后讲经我不要这么多人听。听了差点昏倒。(师父笑)他说他以后讲经不要这么多人听,最好是两个人听,还是只讲给一个人听。这个众生没有办法,你看到人家的优点,是很少会去赞叹人家,我们这种随喜功德的能力没有,所以我们活在这种忧患的意识形态里面,其实我们习惯于自己的思惟方式,习惯于自己那一种解不开的束缚,其实你随喜人家的优点对自己也没有损失,所以让众生有所成就有所优越,自己本身也没有损失,一个人常常向人家点头赞叹的人,对自己的人格并不损失。心高举为性也是抬高了自我,自我膨胀。

四、【我慢——五取蕴。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随观为我,】就是在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都发现有一个真正的我,其实那里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已,【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四周围,譬如说有我的存在,还有我所有的客观的环境存在,譬如说你拥有一架劳斯莱斯的,或者是满天星的表,那么就是执著这个我的存在,还有我所一切的傲视群伦。心高举为性。其实人都是找痛苦的,我们一个人身体好端端的,然后他就挂了全身珠光宝气,然后在旁边两个人拿卡宾枪站在他旁边怕人家抢,这种美丽带来了无量的负担,倒不如一个法师,我身上也没挂什么,你要看没什么,对不对?你要我手上也没什么?你要我给你,对不对?然后有的戴这个,手指头戴几克拉的,对不对?文殊讲堂往哪里去?往那边(师父学那人用带钻戒的无名指指路的动作)。那一个那么大,结果歹徒看到了。我限你一分钟拔下来,不然我把手剁下来,然后拔不起来,拔不起来,他说:不会洗洗衣粉吗?好,稍等一下、稍等一下,去洗一洗。他说拔不起来没有关系,顺便剁下来就好了。我们挂了那么多的珠光宝气,结果弄到最后连命都没有了,连命都没有了,没有这个必要。你们戴了这个珠光宝气全身,对不对?像我们去录影的时候,看那个歌星、影星,都是全身都亮丽的,那么多看到也没有跟他下跪顶礼,我们什么都没戴,你看到师父为什么这样恭敬?你一看就知道判若两人,一个是圣一个是凡,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这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真正得到生命,你拥有外在的金钱那只能买到外表的漂亮而已,你根本对于人生无所益处,也是惹上一些麻烦,戴的那一些,只有一个好处,缺钱的时候跑到当铺去,比较没有麻烦,对不对?所以说人生的价值观看你怎么衡量的,看你怎么衡量的,因此于五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要放下。

五、【增上慢——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

比如说你没有证阿罗汉果,你就说我已经证阿罗汉果了,是无知的形态,这个不是大妄语,增上慢跟大妄语不太一样,这个必须要讲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修行修得非常好,他在整整的七天里面,他没有动过一个妄想,所以说他就告诉人家说:我可能已经证阿罗汉果了,要不然这整个七天里面都没有动到这个妄想,应该没有问题吧,我可能证阿罗汉果了。那么后来他又出来,这个菜市场走一走,街上去走一走,他看到这个女孩子穿得很少,他控制不住了,他起这个妄想起来了,后来他很后悔,他说:我一直以为我证得阿罗汉果了,我也告诉人家我可能证阿罗汉果了,可是今天我出去路上走的时候,看这个女人身上衣服穿少一点了,就克制不住了,妄想就起来了,我真是犯大妄语罪。他就愁忧苦恼。糟糕了!我犯大妄语会下地狱的。这个事情传、传、传,传到了世尊的耳朵,佛陀就告诉他:这个叫做增上慢,不叫做大妄语,因为你是在不知道的情形讲你证阿罗汉果,所以,以后尽量不要讲自己证果。释迦牟尼佛就限制自己的徒弟除非佛来印证,要不然不要随随便便地讲自己是证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要这样子讲。【心高举为性。】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六、【卑慢——】什么叫做卑慢呢?于某些方面他比较有一些优点,【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意思就是说别人比我们强多了,可是我认为说我输他没有那么多,譬如说一般人来讲就是说一百分差二十分,那么一百分差二十分,就差了八十分,那委他就说他有一百分,那我大概也有八十分吧,所以说于多分的殊胜计己少分下劣,以为自己比他输不了很多,计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

七、【邪慢——心高举为性,谓实无德,计已有德。】自己实在没有那一种德性,然后自己认为自己很有那份德性,【心高举为性。】这个大部分的人都是外道,外道也是受人礼拜,也是受人供养、恭敬,然后他就认为:你看我的徒弟,拥有徒弟也是这么多的徒弟,我有多了不起,来你们向我下跪顶礼是应该的!那叫做邪慢,实在没有那种德性,让人家恭敬供养,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的,这个叫做计己有德。所以说我们应该放下这七种我慢的执著。(未完)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1-29(未完)

十四讲表29:三千大千世界:三界次第安立、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须弥诸山

十四讲表30:三界六道二十五有,十方佛刹,二十重华藏世界,色法

十四讲表31:色法、心法,六根追逐六尘,佛法内容设施梗概,戒定慧

十四讲表32:戒定慧,五分法身,三学功用,三无漏学,法分五宗,十宗

十四讲表 33:方便五乘解脱--契机施度,契机说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