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 85:如果你帮助众生去做义工还想着人天果报,那你就完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法华经 85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妙法莲华经讲记85

净界法师主讲

妙法莲华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九十面。我们看庚二的“授学无学人记”。那么这一科是,前面的授下根人记,下根人记等于是有两品,一个是前面的《五百弟子授记品》,那么其次就是这一科的《授学无学人记品》这两品。这个授记,就是佛陀用大智慧的光明,来事先记别声闻弟子,在成就般若道以后,而趋向方便道的时候,那么他未来的国土,包括他正报的佛身,包括他依报的国土,还有他的寿命,乃至于眷属等等,就做一个记别。

那么为什么佛陀要为声闻弟子授记呢?因为要给他一个修行的方向,基本上要成就一个国土,他有两个方向:一个叫做成熟众生,一个叫做庄严净土。这两个主要的方向。当然每一个人在实际的操作上,你有你成熟的众生,他有他庄严的佛土,那么在这两个大纲之下就各自表现,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是十方诸佛要成就应身佛的必经的道路,那这两个关系,在《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上说,说是菩萨为了成熟众生故而庄严净土,就是你为什么创造净土呢?为了成熟众生。但是为了成熟众生而庄严净土,那么庄严净土也是为了成熟众生,所以这两个是怎么样?互为因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来了,我们怎么去修行才能够真正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呢?比方说我现在可不可以?透过我的拜佛、持戒等等,来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呢?《大智度论》讲一个关键,它说,菩萨不能够用独行功德来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什么叫独行功德?不是依靠单一的功德,要须有愿,就是说你庄严净土不是靠着你的布施,也不是靠持戒,这种单一的功德,因为这单一的功德是分散的,它没办法整合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那么怎么办呢?你要有一个强大的菩提的愿力来摄持,把你所有的这些善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因地的时候,他曾经示现做一个慈悲的鹿王,也就是说在森林当中有两群的鹿群,一个慈悲的鹿王所领导的,另外一个就是提婆达多变现的一个鹿王所领导的,就这个森林当中有两群的鹿,这整片森林是隶属一个国王来管辖,这个国王他特别喜欢吃鹿肉,就是这国王是大福德力,他在某些地方是可以心想事成,所以他就下令,他的厨师每一天都要煮鹿肉给他吃,因此就使令他的侍卫就每天到森林当中就大肆的狩猎,结果弄得每一天都是死伤惨重,所以这个慈悲的鹿王就一想,这不是办法,如此下去,这个鹿群恐怕要灭种,所以这个慈悲的鹿王,就找另外一群的鹿王商量,说我们应该找国王商量个对策,那么对方的鹿王也同意,所以两个鹿王就来到国王的面前说,说尊贵的国王,我们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每一天都主动的派出一只鹿,让你来食用,那你就不用大肆的杀伐,那你这样子每一天也有肉吃,我们的鹿群也不会因此而灭种,国王一听有道理,就答应了。答应以后,大家就按照年龄来安排,今天这一方出一个年龄最大的鹿出来,明天另一方出一个年龄最大的鹿出来,大家交换的提供鹿肉,就这样相安无事。

直到有一天,就对方的鹿群,它明天要指派的鹿是一个母鹿,而且是一个怀孕的母鹿,这个母鹿好不容易怀孕,再过几天就要生产,所以它忆念它的的这个小鹿,它希望能够多活几天,所以它就把它的想法,就跟对方的鹿王白告,那对方的鹿王就不答应,说这个是规矩,每一只鹿都是贪生怕死,谁愿意来顶替你呢?所以这只母鹿就很伤心,只好找慈悲鹿王商量,慈悲鹿王听了以后,它说,好,这件事我帮你处理,你就安心的把这个小鹿生出来,其他的事我来安排。所以隔天的时候,这个慈悲的鹿王就顶替了这个母鹿,就亲自到了国王的这个宫殿去,这个侍卫一看,哎哟,今天送来的鹿不是一般的鹿,身材高大而且身相放大光明,就告诉了国王,国王一看,哎哟,鹿王亲自过来,所以国王看到鹿王,他也很惊讶,说是不是我把鹿都吃光了,要你老人家亲自过来,鹿王说,不是,就如是如是的跟国王报告,国王一听了以后就很感动,说为了救拔众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就很惭愧,很惭愧就叫下令,从此以后不再吃鹿肉,而且严禁大家到这片森林去狩猎。

所以这个鹿就开始相续的绵延下去,乃至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成佛的时候,那个地方就是鹿野苑,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转法轮的地方,度五比丘而使令僧团、三宝住世。那么我们现在用凡夫的眼光来看这个佛菩萨在行菩萨道,我们就看不出他里面的核心思想,如果你用权教的因缘观,你说你一生,你示现做一只鹿,好不容易吧,做一只鹿王,结果你一生度了两个众生,万一你要是为了这个母鹿牺牲了,度两个众生。说佛陀在生的行菩萨道的时候,说割肉喂鹰,这个鸽子被老鹰追,佛陀把它藏起来,老鹰说你不公平,你为了保护鸽子,结果我饿死了,佛陀就把这个鸽子拿去秤,看这个多重,我这割多少内来弥补你。说舍身饲虎,看老虎没东西吃了,佛陀跳到老虎坑去,去喂这个老虎。

那么我们一般的因缘观是说,这样子你度众生度到什么时候?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这样一一人要度到什么时候?诸位,我们一般的凡夫,就长时间受因缘所生法的这种影响,就落入了心外求法,其实不是这样子,如果从因缘的角度,是没有办法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就像《大智度论》说的,单一的功德是不能成熟众生的,他是这样子,佛陀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是借事修心,就是说,鹿王牺牲生命来求这个母鹿,他不是在造这个善业,他是在实践他的理想,这样懂吗?他是在实践他的愿望,因为他曾经受了菩萨戒,因地所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的重点不是针对这个众生,而是实践他的愿望,所以《金刚经》讲的很重要,他说,菩萨如果有度众生的想法,这个就不是菩萨了。就是你心外求法了,菩萨在度众生,他不管你是谁的,重点不是你是鸽子,重点也不是说你是老虎或者你是母鹿,重点是他遇到因缘,能够实践他的愿望,他就去做。而他每一次在牺牲奉献的时候,他的愿望就慢慢的增长广大,等到有一天,他的愿力,已经有能力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了,当然,实践上要靠因缘,但是他自己主观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这个人就成佛了。

就是佛身净土不是靠善业力成就的,不是靠善业,而是他自己的菩提愿,他的自性功德力,自己现出佛身净土的,如果你今天心外求法,就给你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你也创造不出一个佛身净土出来,就是我们前面讲系珠喻,就是说你不能够说你努力的工作去赚钱的,这个叫做什么?这叫资生困难,你应该把你那摩尼宝珠拿出来用,就是说你要想办法启动你的自性功德力,而启动自性功德力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清净心,一个菩提愿。

你看,我们举实际的例子,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了,就是你看,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产生重要变化,所以,修行当中受菩萨戒是一个关卡,出家受比丘戒又是一个关卡,你看说,欸,我隔壁的受了菩萨戒,他以前做功课,每一天做什么功课,受了菩萨戒,他还是做那个功课,但是为什么他受完菩萨戒三年后,欸,他业障消了,福报也变大了,智慧也开了,但是他的事修功课一点都没有变。所以,这个是外行人看热闹,所以外行人看因缘法,内行人是看真如法,就是说,他同样的事修,他同样的拜一部八十八佛,他同样的每天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他的心中,他能念的心多了一个菩提愿,他多了一个摩尼宝珠,就是说,我今天没有发菩提愿,你是靠你的力量去创造功德,有智慧的人是靠摩尼宝珠来创造功德,就是说你摩尼宝珠要用来贸易,你事修要跟你内在的理观,清净心、菩提愿要经常的互动。

所以,为什么他那个诸佛菩萨,能够创造这么广大清净的国土?摄受那么多众生?他不是靠因缘修,《大智度论》说了,靠独行功德不足以庄严净土,那怎么办呢?要须有愿,你去靠菩提愿,就是你所做的事情,都一定要跟你内在的自性功德要对接。就是我帮助众生,如果你帮助众生,你去做义工,你还想着人天果报,那你就完了,你这个人就是格局很小,说,欸,我不求回报,我这样子做,只有一件事情,我在满足我的菩提愿,恭喜你,你未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你已经开始在用摩尼宝珠在修行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看诸佛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这个事修只是一个过程,它重点是要在生生世世当中,去满他的菩提愿,他菩提愿成功了,他就示现应身佛了。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的说,菩萨是怎么成就法身净土的。是这样来的。

好。我们看讲义,附表第二十五《授学无学人记品》,我们把这个品目解释一下。那么这个地方有两段,看附表第二十五,就是补充讲表第四十二面,解释品目,好,请合掌。

一、解释品目

研真断惑,慕求胜见,名之为学,真穷惑尽,胜见已极,无所复学,名为无学。今佛与小乘四果四向声闻弟子授记,故名《授学无学人记品》

好,我们把这个学跟无学,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什么叫学呢?“研真断惑,慕求胜见,名之为学”,整个修行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叫做研真,就是,研就是观照,这个真就是真理,就是说,我不管你是事修,我喜欢拜佛,他喜欢打坐,他喜欢做义工,他喜欢持戒,都没关系,重点是,你对真理的观察是关键,我们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么研真,小乘法的研真就是空性,大乘的真就是中道的实相,就是观照现前的一念心性。

那么这个一观了以后,一研真的以后,就有两个效果出来了,一个是断惑,第二个是胜见,你对真理一观就会怎么样?断惑证真,小乘断的是见思烦恼,大乘的是破无明,破无明妄想,那么断惑以后就会成就一种智慧,我们刚开始是叫观照真理,要靠文字相来引导,等到你成就智慧以后,你这种智慧就可以独立的生起了,不用靠文字了,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那个智慧就自然现前了,就是胜见,就产生无漏智慧,名这为学,所以这个学,它的基本的阶位叫做见道位,这是很关键了,小乘的见道位是初果,大乘的见道位是初地,因为这两个都是不退转的,叫学。这个就是第一个情况,叫做学,有学。

我们再看无学,“真穷惑尽,胜见已极,无所复学,名为无学”。那么等到你对,当然你证得了这个初果,证得初地,你对真理是观照了一部份,但是你还要不断的怎么样?你还有学,还要不断的深入,等到你对真理的观照圆满了,所有的烦恼断尽了,所有的智慧开显了,所以你也就是无所增上了,就是无学。小乘的四果,大乘佛果。

那么这个地方,经文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小乘,佛陀跟小乘的四果四向声闻弟子授记,名为《授学无学人记品》,所以,学,包括什么?包括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包括四果向,都是叫做学,你看我们佛弟子很多都自称为学人,对不对?其实你没资格叫学人,为什么?你说,欸,我也在研真穷妄,是的,你今生有研真穷妄,但是你来生呢?未必。就是你会退转,你今生研真穷妄,但是你来生福报变大,就开始糊涂了,所以你的研真穷妄是怎么样?不决定。你有时候研真穷妄,然后就放逸了七八生,又开始研真穷妄,所以我们不能讲学,他这个学就是不退转了,你从今以后,你这个研真穷妄就是不断的,开始往真理的地方不断的增上了,你不可能再退转了,才有资格叫做学人。

那么等到你对真理的观照,已经断惑证真,圆满了,叫做无学。那么这个地方就包括,也就是说,前面的佛陀授记,授千二百弟子记,是全部是四果阿罗汉,所以就不要讲学无学,全部是无学。但是这个第二拨的授记就比较复杂,就是剩下的,有初果的,有初果向,有二果的,有三果的,还有包括这个中间的,初果到二果中间的叫做二果向的等等。这就是其他的,就是除了常随的千二百弟子以外的,这些初果以上的圣人,佛陀开始为他们授记。

好,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这个地方有两段,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佛法平等,普施众生,如云雨是一,药草树木,受润各别,三周说法已竟,三根弟子皆得悟入佛之知见,故前品为下上根人授记已,此品即授下中及下下根人记,如是则三根九品弟子,同悟佛慧,同入佛道,畅佛本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始告圆满。

“佛法平等,普施众生,如云雨是一”,这个约实法来说,你只要听到讲平等,那就是真实法,就是说,佛法从契理的角度,都在开显心性,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所以,从开显真如的角度来说,你不能够说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一样,对不对?所以从真如的理性来说,上契诸佛实相之理来说,是平等的。但是从契机的角度,“药草树木,受润各别”,各取所需吧,是吧,你喜欢布施,他喜欢持戒,这个人喜欢修忍辱,那么这个因缘的权法就,那就各修各的,互相尊重,叫做无差成差。所以,道理是一个,但是过程的事修就各别,这是佛法的厉害的地方,权实不二,差而无差,这讲真如本性,无差成差,就是各种的方便法门。

那么佛陀的三周说法已经圆满,所以三根的弟子,上根、中根、下根,上根是谁?舍利弗。中根是四大弟子,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下根呢就是所谓的千二百弟子,跟学无学人弟子。那么不管是上、中、下根,都已经悟入佛陀知见,所以前品为下根里面的上根人,就是五百弟子授记,这以下,为下根里面的中根跟下下根人授记,这样子的话,整个三根就普被了,就同悟佛慧,同入佛道,畅佛本怀,所以,佛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才能够圆满,他的意思就是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说,声闻弟子在修空观的时候,诸位,空观是不一样的,记住,凡是我修来的就不一样了,欸,有些人空观,比方说你这个烦恼很重,但有些人空观利,他修一天他烦恼就断了,有些人他的内心这个空观修得薄弱,他的空就要纠结一两个月,才会把这个烦恼断掉。

所以,所谓的钝根,所谓的上中下根,是约着权法安立,就是有些的空,它比较利,有些人空,他的直接契入无生了,他不要修过无常,但是等到他会权入实以后,我不管你过程是修无常空,你是无生空,你只要会归心性,诸位,心性不是修来的,它是本具的,你只是把空开显出来,既然是本具的,你就不可能说,你的心性跟他的心性不一样,因为怎么样?它不是修来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他的意思就是说,当三乘的弟子都会归心性以后,那就没有什么上中下根了,所以佛陀应该平等授记,不管他的过程,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是什么方便,他一旦进入般若道,佛陀一定为他授记,不管他是从钝根上来的,中根上来的,下根上来的,这样子佛陀才能够真正的畅佛本怀,这是第一个,就强调他的真如的平等。

看第二段。

二、下根授记中,前品首为满慈子,次为憍陈如,乃至千二百弟子授记,今品则以阿难、罗睺罗为首之二千弟子授记

佛陀在授上根跟中根的时候,是直接的跟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授记,但是到下根,因为人很多,下根的弟子要么就一千两百个,要么就两千个,所以佛陀都是怎么样?先找两个代表出来,然后再授记。比方说前面的《五百弟子授记品》,佛陀先找了富楼那尊者,找憍陈如做代表,然后再跟这个全体的千二百弟子授记。那么《授学无学人记品》也是一样,先找出两个代表,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然后再跟团体的两千人授记,他有这么一个过程。

好,我们看讲义。讲义当中授学无学人记当中分两科,第一科,二千请记。这个两千的声闻弟子请记,这个两千当中有两个代表,壬一的“二人启请”。这个二人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看经文。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好,我们看经文“尔时”,这个尔时就是佛陀为五百弟子,乃至于千二百弟子授完记以后,这个时候,在大众的与会当中,有两个人内心就动了念头了,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罗睺罗尊者,阿难尊者当时的果位是初果,罗睺罗尊者的果位是四果阿罗汉,这两个声闻弟子心中就动了一个念想,是什么念想呢?“我等每自思惟”,就是我们私底下经常想一件事,就是“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如果我们能够蒙佛陀亲自为我们授记,这个是可以令我们特别庆喜的事情,所以他们不但是念想,就付诸行动,就从座位站起来,到佛前,头面礼足,然后白告佛陀说,“我等于此”,我们对于此,就是授记之事,也应该有分的,为什么呢?

他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唯有如来,我等所归”,约著内心来说,我们出家以后,一路走来都是依止佛陀的教化,所以我们对佛陀一切的功德,都是我内心的皈依之处,就这一点是等同其他声闻弟子了,声闻弟子跟缘觉不一样,缘觉乘他很少跟佛陀在一起,他大概听完十二因缘以后,就自己山边林下修学,声闻弟子他是跟羊一样,他是经常跟在佛陀身边的,对佛陀的皈依心很强的,所以为什么我们有分呢?第一个我们对佛陀的皈依等于其他声闻弟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外缘来说,“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这两个不是一般的声闻弟子,那个叫做十大弟子,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这个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这个十大弟子跟佛陀的这些皈依弟子,诸天、阿修罗、人当中是很频繁的互动,所以所见、所知、所识,所以这些佛陀的皈依弟子,有天、有人、有阿修罗,所见就是彼此有见过面,所知就是可能有的诸天,他没有见过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的面,但听过他的名号,所知。所识就是互相的熟悉,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而且护持法藏,佛陀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第一个。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佛陀人家生了三个儿子,罗睺罗是长子,所以这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那么也就是这样子,“众所知识”,所以如果佛陀为我们来授记,那么不但是能够满我们的愿,也满足所有皈依佛陀的三宝弟子的愿望,就大众也是这个愿望。那么我们看佛陀在授记的时候,不管授千二百人记,或者授两千人记,他都会先选出两个代表,前面的授千二百人记,选富楼那尊者,选憍陈如尊者,这个地方的授两千人记也是提出两个:阿难尊者、罗睺罗尊者,两个代表。这两个代表,他们的共同点,都跟佛陀的关系非常亲密,一个佛陀的堂弟,出家以后做佛陀的侍者,就是阿难,一个佛陀的世俗的长子。那么这两个都是在佛陀成道八年以后,回到迦毘罗卫国以后,当时的八王子跟贵族出家的其中两个,这是他共同点。

那么差别点呢?阿难尊者的特点多闻第一,他博学强记,所以你看文殊菩萨赞叹阿难尊者,“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他基本上就是一入耳根就永远不忘掉的,这是阿难尊者,所以他能够负责佛陀灭度后的结集经典。那么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这密行第一就是他的外表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他内心有甚深的功德。

那么一段经文,古德解释说,他说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其实理应,照理说,他作为一个常随众,这两个都是常随众,一个多闻第一,一个密行第一,在前面的千二百弟子授记的时候,就已经涵盖在里面了,那么佛陀为什么在授学无学人记的时候,单独把他们列出来,这个地方的理由就是,佛陀要为他们开迹显本,就这两个本地功德不是一般的,一方面为他开迹显本,一方面佛陀希望给他们一个个别的授记,因为这两个过去的因缘,是跟一般的声闻弟子不一样的,好,我们看有什么不一样,后面会说明。

好,我们看壬二的“二千启请”。看经文。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那么前面是两个代表,就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代表,出来口头启请,这以下呢,当然这两个站出来以后,其他的学无学人弟子,就是反正大家都授记了,剩下我们这两千人,就得到了鼓励,就站起来,顶礼佛陀,站在旁边,但是没有讲话,就站在旁边。当然佛陀是默然同意了,这是两千启请。

好,我们看下一段。我们就来看讲义的第一百九十一面。前面的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跟两千弟子的请记,佛陀等于默然接受,这以下佛陀就正式给他们授记,授记的整个过程,先授两人记,这两人当中,先授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又分成五段,先看第一段的“正式授记,看经文。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这一段的“正与授记”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因果”,佛陀先把这个因地跟果地做一个标示,“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那么先授他正报的佛身,他的佛号是什么,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山海慧指的他自受用的智慧,他内观的智慧,那么他的内观智慧是怎么样呢?如山之高,如海之深,就表示,这个阿难尊者他经常多闻,护持法藏,所以他自己内观的智慧是很深的,那么自在通王指的他受用,他教化众生的智慧,他这广大的善巧方便,各种的通达,这个自在通达,这个是指他的利他的智慧,这两种智慧合成他的佛名,那么也是一样,除了如来以后,还有应供、正遍知乃至于世尊,十种德号。

这是先把他的果地的佛号做一个记别,这以下记别他的因地,他是怎么样修的呢?他在未来世中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这个供养,当然修福,我们亲近诸佛,他肯定不是只有供养,一定是还要修慧的,那么他是怎么样修慧呢?护持法藏。阿难尊者他有个很重要的功德,因为他多闻第一,博学强记,所以十方诸佛一灭度以后,他就负责整理法宝,结集经典,然后流通后世,这个很重要,使令佛陀灭度以后,正法像法末法的法运能够相续下去,所以他就做这件事情,在整个六十二亿诸佛当中,就是护持法藏,令正法久住,然后成佛。那么他不但是护持法藏,他还亲自演说,他在成佛以后,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等,使令他们成就佛道。他不但是善于整理法宝,他还善巧演说,这是他的一个总标因果。

我们看第二段的依报的国土。

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

那么他的国土叫做什么名称呢?常立胜幡。这个胜幡,这是古印度的一种习俗,就是这个人智慧很高,善于论辩,那么众人就打造一个很清净庄严的幡,就挂在他家门口,就表示这个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阿难尊者因为他因地的修学,护持法藏,所以他招感的国土就很多有智慧的人,就表示说,他们很多人都是常立胜幡。那么国土清净,怎么说呢?因为他的大地是清净的,以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他成佛的时间点是妙音遍满,就是这个地方的时间点,人们都是以微妙悦耳的音声来说法,就是你在这个时间点出生,你经常能够听到微妙悦耳的说法的音声,这是讲到他依报的国土。

好,我们看第三的“寿命法运”。

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我们看阿难尊者他这个国土的寿命跟法运都非常长,其佛寿命有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那么这到底有多长呢?佛陀说你一般人,我给你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的时间,让你去算,你也算不出他的寿命有多长,这个就是非常长,当然他也有限量,因为他毕竟是应身佛,那么这是他的一个佛身的寿命,那他往生以后,他的法运怎么样呢?正法住世,一倍于他的寿命,像法住世,又复倍于正法等等。所以法运也特别长,寿命也特别长。

看第四个“诸佛称叹”。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那么阿难尊者的整个佛身净土,不但是寿命久远,还有是,他经常能够蒙受十方诸佛的共同的赞叹,称其功德。阿难尊者的这个佛身净土,是不得了的殊胜,就是说,第一个,诸佛称叹,这是约空间,就他这个能够普遍的蒙受诸佛赞叹,空间特别广。第二个他的时间,寿命久远。这个地方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因果,你千万不能落入我们凡夫的因缘所生法,都一定要从心性,会归心性,就是说,阿难尊者因地,叫做护持法藏,善于说法,这个他一种有为的造作,然后他护持法藏善于说法,他这样的造作,就不断的去加强他心中的本愿功德力,因为他有发这个愿,那么这个本愿功德力等到成熟的时候,他的本愿功德力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无量寿命、名称普闻的国土出来,这样你们懂吗?

所以他因跟果的中间的核心是愿力,那我们的凡夫呢?我们凡夫叫做业力,就是说,欸,你因地修布施,修布施,然后呢?然后变成一种善业,这个善业让你来生富贵,所以我们凡夫的修因成果,它的核心的连接点是靠业力,这个业力就有问题了,业力就有漏了,所以世界上有好就有坏,但是菩萨的功德叫做,它因果的连接点是愿力,它没有过失的,当然我们现在关心的是,阿难尊者他的愿怎么这么长?时空无量的一个愿,时间,寿命无尽;空间,诸佛称叹。那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愿力,在后面会说明他怎么有这么大的愿力,我们再先往下看。

子二的“重明果德”。看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
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
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
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来看这一段的重颂。

编者注:文字是对照视频字幕录入的,若有错别字敬请留言告知,感恩!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未完)

法华经讲记 71: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然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

法华经讲记 72:菩萨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

法华经讲记 73:你什么都讲清净心,你不会精进的。

法华经讲记 74:你不跟三宝结缘,没有招感佛陀出世,后果就是变邪见

法华经讲记 75:很多人用生命经验取代智慧的观照,这是不对的

法华经讲记 76: 十二因缘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取、有这三支,其他的全部认命

法华经讲记 77: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想办法跟佛陀相遇

法华经讲记 78:没有净土宗的话,绝大部分人退大取小

法华经讲记 79: 学法华经以后,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

法华经讲记 80:你在初地之前的因缘果报都不能受用,因为这些因果都带业

法华经讲记 81:你离不开三界火宅,不要说行菩萨道,你自身难保

法华经讲记 82:一个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你自己永远不可能破恶

法华经讲记 83: 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长养圣胎,你没有资格讲历事练心

法华经讲记 84:你听完《法华经》不是把宝珠放在衣服,你要拿来贸易

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2.08)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