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0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慧律法师主讲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167页,倒数第六行。[子三  无嗔行我们前面讲过了十信、十住、十行,十行就是十波罗密,那么十回向呢?有行就加上愿,愿,所以十回向就是一种愿。无嗔行,无嗔行就是忍辱的意思。【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这个违拒就是抗拒。简单讲,嗔恨来了,他也不会去抗拒它。简单讲,就是能忍的意思。这个忍辱,对一个修行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试试看,把你的年历拿出来,要是你那一天起嗔恨心,就把它划一个×,那么三百六十五天,看看你划多少个×,你就知道,你今年从元月一号到十二月三十一号,生气过多少次,划叉得愈多,愈不及格,不够资格当修行人。所以,可以自己检视一下,自己的个性、脾气。

[此忍度。正脉云:华严首标,此菩萨常修法忍,彼名无违逆行,即无违拒也。凡有辱来,违拒不受,]就是不接受了,也就是不忍,[即是不忍,今无违拒,即是忍。华严谓:无量骂辱、打辱,皆能欢喜忍辱是。今言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者,亦华严云:菩萨思惟,自身苦乐,皆无所有,即自觉也。又云:我当了解,广为人说,即觉他也。自觉觉他,他无违拒,嗔恨无从而生。]这个嗔后面为什么会加一个恨呢?这个嗔还小事,但是恨,是最麻烦的,恨就是怀恨在心,好像冷冻、冰冻,那个嗔恨心冷冻起来,在内心里面,那就是恨。那么嗔是表面的,比较粗糙,那个恨就是内心的微细的,恨一个人,那这辈子,你要跟他讲话都很难。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能有任何的嗔恨心,观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我们嗔恨心,伤了我们八识田中的清净的种子,这个到最后还是伤害到自己!所以嗔恨无从而生。[自无违拒,甘受外辱,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全空,亦不生嗔恨;是知无嗔恨,方为真忍辱也。]在座诸位!学佛的人,应当看看一些修养的书。在座诸位!你看看这个,第三行的菩萨就完全没有嗔恨了,这种修养,岂是世间一般人有办法的?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无尽行就是精进的意思,这个种类就是十二类生,若卵生、胎生、化生、有色、无色、若有色、若无色等等这十二种类,然后出生,处处示现、化现,就是他有这个能力。十二种类,菩萨可以化现来度他。穷未来际,三世都平等,因为证入到平等的心性都是第一义心,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此进度。种类出生,谓十二种类,随类化身,处处出生,广行教化,菩萨行愿,精进无尽,故穷未来际。既能穷未来际,则三世平等普入:]在座诸位!还要提出一个重要的,我们受五戒的时候,都是念尽形寿,我弟子某某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这个念五戒的时候是这样念,可是念菩萨戒,就不是这样念了,我弟子某某,你要念尽未来际。菩萨戒没有舍戒的,舍戒也没有用,舍戒亦不成舍,所以你看受菩萨戒,他是穷未来际的,不是念尽形寿的。因此,菩萨是不容易当的,不容易当的。所以穷未来际,则三世平等普入,“普入”就是平等心的入。 [既能种类出生,则十方悉皆通达,是则竖穷横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夫种类出生,即第一心;尽未来际,即常心;三世平等,即不颠倒心;十方通达,即广大心。]四种皆是无尽,第一、心无尽,二、常心无尽,三、不颠倒心无尽,四、广大心无尽,[四皆无尽,故结名无尽行也。]所以你就知道,要当一个菩萨,哪那么简单?受一个菩萨戒,就说我是菩萨。那个好像,就是一个相上结个缘。那要真正的证悟到菩萨位,这个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容易做得到的。

 [子五  离乱行]离乱行就是祥定。【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一切就是一切法门,合同就是同一个体性,一切法门,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一切法门,其实是同一个体性,就是真如的体性。每一个人的真如体性都是相同的,一切法门,都是真如体性所幻化出来的。简单讲,一切相、名、文字,都是自心所幻化出来的影子、观念。众生因为不了解佛教究竟意义,所以就着这个断见或者是常见、有见、无见。菩萨就不会这样子,菩萨了解一切法门,都是同一个真如体。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为什么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呢?因为种种法门都会归到一个体性。[此禅度。一切合同,种种法门者;以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即以一念定心,持种种法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得无差误者:故能随类说法,对机受益,千难交攻,]千种问难,这个千种问难,来找你捣蛋的,来找你反驳你的,找你问种种疑难杂症的,交攻就是交相攻击。[其智不昏;]千难交攻,你也可叫做难,那么千种的问题、难题交相的攻击。其智不昏,其智不昏。[万机并赴,其心不拢;故得无差错误谬。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未免差误,是为乱心。今一念定心,寂而常照,故名离痴乱行也。]

 [子六  善现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那么这个就讲理、事,理跟事。则于同中,在一个真如体当中,同一个体性当中,显现的群异,“异”就是事相,事就是多,无量无边叫做事、事相。群异就是众多的意思。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在同一个理里面,空理,理就是人空、法空、空空,在同一个理当中,显现众多的事相,那么一一不同的事相,都体会到了解当体即空,所以各各见同。各各见同,都见到了究竟之处,那么诸法就是毕竟空,法法如是,法界如是,法尔如是,所以各各见同。因此看不同的,是见到了相,见到了相同的,就是见到了性。所以开悟,是有如此的重要,开悟有如此的重要,因为所有的相都是你的心,你记得这一句话。所以对相不满,其实就是对你的心性不满意。因此,讲来讲去,其实都是伤害到自己,聪明的人,一定会跟心境妥协,心境妥协,一异等同真如,那么就不会有闹事、斗争、对立。

 [此慧度。下四度从此开出,合成十度。此一多无碍,同异俱成。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异即是事,以理能显事,]诸位!理外无事,事外无理。[则以一理之中,显现一切事相,即一能现多,]这个一就是毕竟空,就是体性的意思,这个一也可以讲是空无自性,众多的相是空无自性,心性也是空无自性。所以你要找到一个相,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会归到心性的真如。[理不碍于事也;以事能显理,则于一切事相,各见全理,]各见全理,[即多能现一,事不碍于理也。名善现行者:明此菩萨,于一一行,皆能真俗互融,]真就是空,俗就是有,佛法就是不可思议,说有不对,说空还是不对,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二边不着谓之中道,当然这个还是方便说。皆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矣!]

 [子七  无着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就是大,满足微尘就是小,那么《华严经》我们也讲过了,也讲过了,十玄门里面,有一个叫做广狭无碍自在门,广狭无碍自在门。十方虚空就是大,大中现小,满足微尘就是小,是不是?十方虚空大中满足微尘,就是现小,那么一一微尘小中现十方界就是现大,所以这二句就是,前面一句大中现小,那么底下一句是小中现大。现尘现界,现一一微尘,里面,一一微尘里面现十方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此方度。]方度就是方便,[即大方便力之所运用。]所以要行这个方便,不是什么都随便,这个行方便要有般若智慧作垫底,没有般若智慧作垫底那就是随便。

[如是指善现,理事无碍,固如是矣!此明事事无碍,即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门也。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十方界,小中现大。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二俱不坏其相;]不坏其相,谓,怎么样?[谓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互不留碍。正脉云:界入尘,]就是十方界入一个微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留碍于大也;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留碍于小也。结名无着行,一有执着,安能小大并融骂如此。三祖云:极大同小。永无边表;极小同大,亡绝境界。]

那么,师父建议,师父讲过的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要好好的看个三遍,作一个笔记,就能有所收获。很多人看这个光盘,都只有看一遍,也不作笔记,然后就一直问说,师父还有什么新的品种?就是一直问一直问一直问,希望有更多的。诸位!这个不受用的,你看一遍的人,浏览一遍的人,跟看一遍作笔记的人,那个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除非你的学历很差,或者是你的经教很通达,你在讲经说法里面不作笔记,这个是很大的损失,很大的损失。当我讲完的时候,下来,你一个字都没有作笔记,好,那么,你等到一年、半年后再拿出来看,你看不懂了,真的,程度没那么好,是不是?所以,每次大陆来参访的人,我都跟他们讲,不要一直要求说,师父要讲《华严经》、《法华经》或者什么经典。我们这里讲的,你只要好好的听,看个三遍,尤其是禅宗的心法,作笔记,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被恶知见、邪见所错导,不会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要求师父要讲很多经典,其实已经够多了。只有上海有一个居士写信来说,请慧律法师不要再讲了,真的看不完,拜托他,停了。竟然也有这样的信徒,不曾听过。

三祖云:极大同小。极大,为什么极大同小?大的那个空性,跟小的那个空性是一模一样的。对不对?永无边表,永远没有一定的边表就是范畴,因为用这个证量的智慧,自觉圣智的证量智慧,来看大,大不可得,看小,小也是不可得,大是缘起,小当然也是缘起,大是绝对空,小还是绝对空。尤其我们的心性更不能用点线面来表达,极小,再怎么小,你会小到比你的心般若智慧更小吗?所以极小同大,极小同大。亡绝境界,亡绝也就是不着,[永无与亡绝,即无着也。]

底下是[子八  尊重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种种现前都是第一,第一就是最上,波罗密多就是究竟到彼岸,名尊重行。种种现前,就是种事事相,随起一行,咸就是最上究竟。尊重行里面任何一行,对他来讲,统统是最上究竟之行。 [此愿度,华严云:此菩萨于大乘愿,不退转故。种种现前;蹑上不惟理事,与事事无碍,而菩萨妙行,无不具足,悉得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者:随举一行,咸皆到于最上究竟这处。言第一者,即最上义;波罗密者,即究竟义。又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也。]诸位!这个是方便说,如果说悟到自觉圣智究竟的第一义谛大空,没有所谓的生死,也没有所谓的涅槃。诸位!生死空无自性,涅槃也是空无自性,在佛的究竟角度里面,生死是个名相,涅槃仍然是个名相。在烦恼的时候我们讲生死,可是还是存在那一颗不生不灭的心性,到了涅槃的时候,也是存在一个不生不灭,并没有什么增跟减,所以生死涅槃等同空花,这个究竟义,大家还是要了解一下。生死空无自性,涅槃也是空无自性,所以《楞伽经》里面讲,无有佛涅槃,亦无有涅槃佛。就是这个意思。

[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此岸众生,至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萨往返,无有休息。今经称第一者,即此义也。]说到这个无有休息,我也很惭愧,实在是没有办法像菩萨这样。像昨天,水湳机场的斋僧大会,一个老菩萨跟她的女儿,要来请师父去水湳机场的斋僧大会去演讲,那已经答应彰化了,已经答应彰化了,那就变成两边跑,我觉得还是满辛苦的,所以今年没什么因缘,明年看看。现在好像师父隐藏起来讲《楞严经》、《楞伽经》,来邀请的愈来愈多、愈来愈多、愈来愈多,所以我遵从广化律师的话,就说,他说这棵树,如果根打得很紧的时候,深的时候,往下扎根,往上不怕没有结果。我一直记得老法师的话。他跟我讲说,有道不怕没有粮,就怕你没有道,没有道就叫做盗粮,偷盗人家的粮食,所以有道不怕没有粮。慧律啊,你一定要听师父的话!你一定要真的有能力、有实力,不必跟人家计较什么,要退出,所有的荣耀回归到佛陀,所有的荣耀都是大和尚的,我们退居第二,你就记得这一句话,要随时随地充实你的能力跟实力,将来开出来的花,它就会很香,因为你是真的有能力跟实力的人。好,我们就记取老法师的话,所以我们退到老二哲学这边,就关起门来充实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这些长老,认为师父是一块料子,叫我不要太早出名,要韬光养晦,一定要有能力跟实力,今天果然证明老法师是真的讲对了。还好我们碰到一个大善知识来指导我们。底下说[结名尊重行者:以行至于此,诚为可尊可重也。华严云:难得行,如世间尊重之物,甚为难得也。]

[子九  善法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这个是建立了利他的教法,如是的圆融,如是圆融,能够成就十方。诸佛的轨则。“轨则”是什么,就是你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你讲的法要正,你的一言,你的一行,都可以作为众生的表率,还有准则跟圭臬,那个就是诸佛轨则。就是你说的法,如法、如律、如佛所说,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符合佛陀的轨则,也可以作为众生的榜样。简单讲,就是模范生,模范生。所以,诸位法师!你要记住,僧俗应当有别,今天在家居士尊重你,推崇你,或者是恭敬你,供养你,是因为你披上佛陀的袈裟,还有你的一言一行,要自我检讨、冷静,才不会被人家看轻。

底下就是[此力度。谓此菩萨善能身体力行。]身体力行就是要去做,佛菩萨不是讲一讲而已,真的要去做。[如是,指前种种法门,咸是第一波罗密多。于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圆融无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者:此时其建立利他之教法也;]学佛不能自私,所以在座诸位,都有这个因缘来推广正法、弘传正法。所以,我们重复的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楞严》救正法。所以我们今天要大力推广《楞严经》,楞严大法,那么可以在这个末法时期,成为众生的一个圭臬、一个趋向、一个引导,令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会在修行这个时代、末法时代,修行走错路。所以,诸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空间的出空间,有时间的要出时间。底下是[遍历十方,助佛转轮,教化众生,而一言一行,可为轨辙,可为法则,故名善法行也。]

底下是[子十  真实行这个就是智,前面善法行就是力,力波罗密,那么最后一个真实行就是智。【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那么,前面是般若波罗密,开出来最后一个叫做智波罗密。一一皆是,清净无漏,没有一法不是无漏法。一真无法,因为证悟到一真,一真就是一个真如,为一真如。然后无为法,所以一真真如的无为法,性本然故,其性本然,就是本来如此,就是恢复本来的面目,名真实行。

[此智度。亦名不违实相智。]不违实相智。[一一皆是者:蹑前九行,]依照前面的九行。[一一自利利他,诸行究竟,皆是一真实相也。清净无漏者:谓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诸有漏法。]也不是说,贪染于凡夫还有外道,“凡外”就是凡夫,或者是外道。[那么欲有无明,诸有漏法。]欲就是欲望或者是欲界,有就是三有。简单讲就是,欲有无明就是三界的无明诸有漏法。[一真无为者:谓非劬劳于权小,]劬劳就是小乘、权乘的,很辛苦的拼命的在修行。非劬劳,不是像小乘人、权教菩萨把身心搞得很辛苦,[肯綮修证,有为功用。]努力的在修证。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修证,再怎么修,用识心来修,就是有为的生灭识心功用,不是用大乘究竟一个真如。所以,小乘讲观照,大乘讲悟,讲悟、证悟。讲观照,那么观照,你是用什么心来观照?如果下手处是生灭意识心,那么就是强迫念头不要起来,这个就是伏六识心。如果是用悟,下手处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那么因地是真,果地当然就是佛陀的果,所以这个下手处是不一样的。

[性本然故:作二句之由,意谓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我们从本性来修行,所以有的人他就说,师父!我要从哪里下手?我跟他讲,要多看光盘,多了解本性一如。如果你明心见性了,那么来修,不管修什么法,都会归到真如,你的烦恼就会少,你会无诤。如果你不是从本性下手,就一边修行一边跟人家争吵,落入知见观念里面,看起来你好像在拼命的念佛拜佛,可是你那个个性,烦恼来就是伏不了。因为不是从本性下手来修行,他就认为立一个知见,我这样叫做修行,别人那样统统不叫做修行,这个就不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心性。

所以,从本性修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体会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么这辈子就看什么都会顺,因为他进入了平等心,进入了无相,进入了无诤,他不会看不起别人,也不会跟别人争一较长短,用这个心来修行。那么二六时中都是用清凉心、解脱的心、般若的心在修行,叫做从性起修。若不是,那么就是用斗争心、比较心,是法不平等,有其高下的心在修行,这个就不是从本性下手来修行。底下说,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所有的修行都通达真如本性。 [其性由来清净,不待浣之而始净,]浣就是洗涤。[元本一真,非待修后而始真;所以性本然故,名真实行。]所以禅宗一悟即入如来地,起点就是终点,没有任何的阶位。

[癸六  回向十位]翻过来,回向十位就是:[子初  离相回向二、不坏回向  三、等佛回向  四、至处回向五、无尽回向六、平等加向七、等观回向八、真如回向九、解脱回向十、无量回向] 1172,【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这一段是讲悲不碍智,大悲心不妨碍智慧。说,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满足神通”就是有那个能耐,有那个能力,叫做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悟道了,所有的三业都是一真如,都是清净的纯洁精真。远诸留患,“远诸留患”就是不会滞空或者是滞有,远诸留患就是着空跟着有叫做留患,就这么简单的意思。远离空有,简单讲就是不滞空有,滞就是三点水再一个带,就是不滞空有,不会停顿在空跟有,也不着一个空跟有。当度众生,灭除度相,要度众生还要灭除度相,灭除“度”就是度众生之相,还要灭除度众生之相,就是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一句的意思。灭除度相,说我在度众生,那么这个还不是菩萨,这是凡夫的语言跟举动。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本空,实无众生可度。当度众生,灭除度众生之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无为心就是本然,妙性本然的无为,那么向涅槃路,其实讲无为跟讲涅槃,其实是同一个,为让众生了解,涅槃是最终之果,所以要讲回无为心向涅槃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十回向还没到果地觉,所以只有讲说回无为心身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救度一切众生,还必须离众生相回向。

 [此回向十位,回佛事而向佛心,]佛事就是度众生的事,佛心就是无所住的真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即真如,具足佛道众生,准华严回向,]以《华严》的回向[即是发愿。圭峰大师云:回向不出三处:一回向真如,二回向佛道,三回向众生。今经文简略,各有隐显。如众生显,余二则隐,]讲到众生显,那么其他就隐,[佛道真如,隐显亦然。显者,正当发挥;隐者,亦以意含,非全无也。故此经与华严文虽不类,]不相同,[而旨无不合也。此位菩萨,以前十行,]所以十回向的初回向位,是跟前面的十行,[涉俗心多,]诸位!为什么要涉俗?“涉”就是涉入,“俗”就是众成,就是涉入种种的众生群里面,涉俗心多,发了很多的心。 [今以愿济行;]所以十回向可以说是十种愿。以愿济行,为什么要愿济行,这个发愿是很重要的,所以很多人在师父面前说,我发愿出家,或者我发愿要推广正法。我都告诉他:做不到,千万不要乱讲。你今天在佛前发愿,佛统统很清楚的,而你做不到的时候,就违背你的誓言,那这样不好,你有能力,发愿就要去做。不能随随便便发愿,是不是?像唱歌一样,唱完了就没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发了愿就要去做。

[若有行无愿,行不究竟。阿难!是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显同显异,现界现尘,则其神通,已满足矣!]那么,八行就是第八行,前面的第[八行种种究竟,]前面的第[九行成佛轨则,已成佛事矣!]前面的,十行里面的第[十行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矣!一真无为,则藏性之用,已精真矣!远诸留患:是总摄十行。以十行既备,]前面十行统统俱备了,[圆成双超空有之行,界内]就是三界内,[不为着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亦即双超世出世间了。以上皆属前文,此下方成本位。当度众生,灭除度相者:]说前面讲的,都是十行,再重复表达一遍,现在讲的就是初回向位。说当度众生,灭除度相。

[以其正当度生时,即灭除度生之相,此即双超空有之中道。正当度生时,此不落于空;灭除度相,此不着于有;正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义。应无所住,即不住一切相,此灭除度相也;]诸位!无所住,而建立一切世界,而建立一切真如,而建立一切正法:所有的正法都建立在无所住。所有的正法,统统建立在这三个字“无所住”,就是不住一切相。此灭除度相[而生修行度生之心,此当度众生也。夫既度尽众生,不取度生之相,如正脉云:回有为行,入无为心,是回入真因也;背生死途,向涅槃路,是趋向真果也。二句各说,同成趣真之意。宝镜疏云:度生之法,须识即相离相,]度众生的方法,一定要了解佛的用意,佛一再交代,要即相,要离相,[中道妙义。不落二边,方为可耳。由其即相故,当度众生;以其离相故,须除度相;]所以广化律师常常说:不要常常讲你要度众生,你很快就被众生度走了。说得也是!所以修行要有工夫,才讲到度众生,如果说你一个法师工夫不够,度众生、度众生,这个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一现前,就会被众生度走,啊,小心![以其回无为心,则不着离相而落空,故能救护众生;以其向涅槃路,则不着即相而滞有,故能离众生相。此则第一、即相离相,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接下来叫做[子二  不坏回向]【还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第一个坏字,这一段经文先解释一下!这一段是智不坏悲,前面是悲不碍智,这一段是智不坏悲。那么“坏”就是灭除,灭除。那么“其可坏”就是度相,简单讲就是,生死有为法叫做可坏。那么不生不死的涅槃是不可坏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灭除其生死不为之法,同时能够远离诸离。“诸离”就是能离心、所执相,要离开我能度众生这个心,能离而所离相,就是众生被我所度,众生就是相,我能度之心不能着,所度的众生相也不能着。所以“诸离”,能离跟所离统统要离,叫做远离。彻底的远离能所,名不坏回向。再解释一下,灭除其生死有为之法可度之相,然后远离能离的心、所离的相,统统离,这个诸离就是能离所离统统离,名不坏回相。

翻过来,1174[次明有为无为,中道妙义。坏,即上灭除,可坏,即上度相:即坏其可坏,故能不着于生死有为法也。远离,即能离,诸离,即不见我为能离,亦不见他为所离,]叫做诸离,能所统统要离,叫做诸离。[亦不见中间度生之法,是谓诸离,并此诸离,亦复远离,既远离诸离,故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也。所谓涅槃不安,生死不立,]意思就是,如果你没有安立,不安(即)不建立,这个安就是建立,如果你没有建立一个涅槃这种观念,也就不必再立一个生死,正所谓涅槃不安,生死不立,就是不安一个涅槃,就是没有建立涅槃这个名相,也就没有生死这个名相。简单讲,因为生死,我们才讲涅槃,因为涅槃,我们才讲有生死,那么涅槃跟生死,其实都不可得。[善获中道;虽知一切法空寂,而不欲于空起心念。结名不坏者,不坏度生事业,依旧广行布施。此则第二,即有为无为,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三  等佛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这一段是在讲本觉和妙觉合起来,叫做本妙合觉,这一段是讲本妙合觉。本觉湛然,“湛然”就是广大清净的意思,我们的本觉、我们的妙觉是广大清净的。这个时候,觉齐佛觉,他这个觉悟跟佛是一模一样的,名等一切佛回向。 [次明本觉妙觉,中道妙义。本觉湛然者:本觉心佛,显现湛然,觉海澄停:如华严谓:广大清净也。觉齐佛觉者:觉指自己本觉,]齐,齐就是平,平等于佛觉。([齐佛觉,][谓与诸佛所证妙觉齐等,无有二相。结名]最后给他下一个名相,[等一切佛者:]所以结名。[指自身本觉法身,与十方诸佛法身,无有高下。如前文所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二无圆满也。此则第三,]回向,[即本觉妙觉,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四  至处回向]  就是至一切处回向。这一段讲的是因果同地,因跟果是相同的,因果同地,因地跟果地是相同的,叫做因果同地。【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精真”就是因地心,成佛的因地心。你要成佛,要有条件,用什么心成佛?就是精真的因地心来成佛。“发明”就是继续开发圆明,叫做发明,开发出来。那么地就是,他所建立的这个位次,如佛地,“佛地”就是果地觉。简单讲“精真发明”,用这个因地心,地如佛地,因地心等同果地觉,叫做因果同地。讲的四回向,第四回向叫做至处回向,叫做至一切处回向。简单讲就是因跟果是同一个地,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是这一地。

[次明因地果地,中道妙义。精真者:因地心也;佛地者:果地觉也。发明:即开发了明。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正如诸佛,果地理上,所现无量刹土也。结名至一切处者:即尽佛境界之意;华严此位菩萨,广修供养,遍至佛处,]遍就是十方,到佛的地方。[而后言三业普入一切世界,以作佛事。此则第四,即因地果地,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五  无尽回向]就是无尽功德藏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这一段是讲依正互融,依报跟正报互相融在一起。第五无尽回向,就是依正互融,世界就是依报,如来就是正报,互相涉入,就是自他融为一体而不分,叫做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完全没有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说,[次明依报正报,中道妙义。世界即所至之处,依报也;如来即所等之佛,正报也。前二位,虽觉齐佛觉,地如佛地,犹有自他之分:今称世界如来者,即自他融一不分也。互相涉入、得无挂碍者;如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如帝网千珠,]帝网千珠就像帝释天王,帝释天的网珠、千珠,那个网,每一个网交叉之处有颗珠,叫做帝网千珠。[交光相映,一珠趣多珠,]一珠之光趣入多珠,多珠之光摄回一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摄,主伴交参,故得无挂碍也。名无尽功德藏者:华严经云:住此回向时,得十无尽藏:一见佛、二闻法、三忆持、四决定慧、五解义趣、六无边悟、七福德、八勇猛智觉、九辩才、十力力无所畏;]十力无所畏。所以你看看,只要是《华严经》,就是十为圆满数。以如是等,皆无尽故。此则第五、即依报正报,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接下来是平等善根回向,叫做[子六  平等回向这一段是性修双即,本性跟修行双即,就是即性即修,即修就是性,性修双即,即心即佛那个即,性修双即,这一段讲的是这个。【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同佛地,同佛地就是,理就是一,地中各各就是事多,站在理是一,地中各各就是事多。生清净因,清净因如果加二个字理清楚,生清净成佛之因,成佛之因。依真因,真因。依真因怎么样?发辉就是展转扩充,续继发明。依真因,依照这个真心,成佛的真因,展转扩充,再继续发辉,再继续发挥。取究竟涅槃之道,名随顺平等。随顺一理,其体不二,随顺平等,随顺一理,一个理,其体不二。那么,等,随顺平等,怎么样?善根回向。简单讲,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就是性跟修都是同时,即性即修,即修就是性,那么善根回向就是无上道果。这里讲的善根就是无上的道果。所以随顺一理,但是其体不二平等,所以是无上道果善根回向。

[次明理事一多,中道妙义。盖同佛地者:明理一也;各生净因者:明事多也。意谓于始觉本觉,]始觉,顾名思义就是开始觉悟,始觉,开始觉悟了。在座诸位!这个始觉,要真正的,真正的定义比较深一点的,就是要见性,才开始有始觉。如果没有这个见性,那么没有始觉,就是叫做结一点佛缘、善根。因为佛的心是什么,你没见性,你不知道。所以今天来讲说,我今天来学佛,开始走向觉悟之道。那还早,还早得很!你说:喔!师父!那这样讲的话,我们这样学佛,不是开始觉悟吗?是的,站在一般的凡夫来讲,你有这个起点,算是很有善根,可是对这个始觉来讲,要有即心即佛。修就是性,性就是修,才有始觉、本觉。佛的心性是什么?有明心吗?没有?大开圆解吗?没有。有见性吗?没有。那始觉在哪里?没有。讲得严格一点就是这样。

意味着于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则一也;因而曰清净者,皆成真因也。依此真因,展转扩充,名曰发辉,从因尅果,直取究竟涅槃之道。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者: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有异名,其体本来无二,故曰平等;能生无上道果,取涅槃道,故名善根。此则第六,即理事一多,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七  等观回向就是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简称等观回向。这一段最主要讲的是自他同根,自他同根,根就是树木那个根。“真根”就是前面讲的,随顺平等善根,叫做真根,真心成佛之根。是不是?真根就是真心能成佛之根。如果你没有悟到真心,那你怎么成佛?你用识心分别,伏前六识,你还是不能成佛,这个还不是成佛的因,这是二乘人,成二乘人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只伏前六识,所以这个跟成佛,距离还是很遥远。所以真根,真正成佛的善根,随顺平等善根叫做真根。既成,这是指前面第六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说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这个不失众生,就不可遗失,不失众生,不可遗失,然后成就众生,利益众生,不可以遗失成就利益众生的大愿,就是不可以忘记,不可以忘记。所以,尤其是号称为大乘的国度,在座诸位!我们就不能遗失,不可以忘记成就众生度众生的功课,因为我们学的都是大乘法。不可遗失成就或者利益众生,名随顺等观。随顺什么?等是什么?平等大悲心。随顺平等大悲心,我随顺佛陀的平等大悲心。等观,观是什么?就观察众生。所以“随顺等”是讲佛的心,“观”是针对众生,所以上面那个字是针对佛、佛性来讲,叫随顺平等大悲心,这个是等佛的心,那么观是指观察众生。一切众生回向。[次明自身生身,中道妙义。真根既成:指前位,随顺平等善根:由此重起大悲心,等观众生,故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本性,即本觉之佛性。众生所具之佛性,与我本来同体,此即起同体大悲心,回他向自也。性圆成就,不失众生者:我性既已圆满成就,亦当成就众生,岂可遗失众生,而不度哉?此即回自向他也。是名随顺平等大悲心,观察众生回向。此则第七,即自身生身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子八  真如回向真如回向这一段讲的即离双超,即一切佛,离一切佛,就是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双超,双就是即离同时超越,叫做即离双超。这一段讲的是这个。你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这一段,修学佛道久了,一看就知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你面对一切法,同时要离一切相,一点都不沾染,一点都不着相。惟即与离,说到这个即跟离,二无所着。二无所着,那么这两个即跟离统统不着,那么即跟离,“二”这两个无所着。这个讲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有般若德,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不会着相。名真如相回向,简单讲,就是即也如,离也如。所以在座诸位你就知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一句也是方便说,另外一个角度,即一切相即名诸佛。在佛里面没有即跟离,只有如,因如、果如、因如、缘如、果如、体如、相如、用如、事如、理如,没有一法不如,叫做如来,岂有即跟离呢?所以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着,用大智慧了悟一心真如,全部都是真如,名真如相回向。真如就是性德之体,性德之体。

[子八  真如回向]真如回向这一段讲的即离双超,即一切佛,离一切佛,双超,双就是即离同时超越,叫做即离双超,这一段讲的是这个。你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  这一段,修学佛道久了,一看就知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你面对一切法,同时要离一切相,一点都不沾染,一点都不着相。惟即与离,说到这个即跟离,二无所着,即跟离这二个统统不着,即跟离,“二”这二个无所着。这个讲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有般若德,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不会着相。名真如相回向,简单讲,就是即也如,离也如。所以在座诸位你就知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一句也是方便说,另外一个角度,即一切相即名诸佛。在佛里面没有即跟离,只有如,因如、果如、因如、缘如、果如、体如、相如、用如、事如、理如,没有一法不如,叫做如来,岂有即跟离呢?所以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着,用大智慧了悟一心真如,全部都是真如,名真如相回向。真如就是性德之体,性德之体。

[次明真如变不变,中道妙义。上位不失众生,即一切法也;约真如随缘义;皆我本性,离一切相相也,约真如不变义。下义本位。惟即与离,二无所着者;不着,即超有也;不离即超高也,若言即一切法时,而复离一切相:若言离一切相时;而复即一切法;]诸位!简单讲,佛法,离跟即他是同时。[若言随缘时,而复不变,若言不变时,而复随缘,]这个文章的解说就是有点麻烦,所以教下的人,很难去理解宗门的一念顿悟的心,因为教下的人,他这个文字的葛藤太严重了,而这个语言文字,只是佛为了善巧方便设立的,而立了以后,又必须去破它,设立了语言文字以后,又必须去破它,所以佛一真交代你,所有文字都是方便,所以你要离一切语言文字相,才能进入中道第一义谛,大空的这个思想,所以在教下会有一点麻烦,可是没有这个教下,那一切众生,大家又没有几个有根器,从宗门一悟即入如来地,没办法,所以这样慢慢的,一部经一部经的教化,慢慢的心性才会起作用。所以,我不是把你们当作顿悟那种顿根,我把你们当作渐悟的渐根,慢慢教、慢慢教、慢慢教、慢慢教,这样子,教久了,就会产生这种力道,力道,熏习的力道是很可怕的。(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14)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