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124:法华下手是从心性,但是改变看六根,透过每天读诵进入六根清净位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链接,找不到的进来

法华经讲记124

法华经讲记 124

净界法师主讲

202092日台北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九十五面。我们看癸四、具听修行
那么这一科是讲到《法华经》的一念随喜的听法劝人这一块,就是听法劝人,听法劝人有四段,这第四段。整个《法华经》的前面三段,都在说明一件事,就是相由心生,我们听闻《法华经》以后,一念随喜,其实你这个时候,在蕅益大师强调,他未及事修,其实你这个时候,没有做布施,也没有持戒、禅定,都没有做种种事修,但是你一念的随喜,因为它直接的观照到我们内心的真如本性,而启动了真如内熏,就是你心态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你来生会变成转轮圣王,来生会人道福德庄严,因为你的真如的心开始熏习以后,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被无明妄想遮盖,这个时候你一道的光明照进去,你的心开始释放法身,释放香气,虽然这个香气很薄弱,还是一个名字位的香气,但是毕竟,我们已经跟法身有少分的相应了,叫做名字位法身。所以他的心态改变以后,他的相状就改变了,变成转轮圣王,变成大梵天王,变成人相具足等等,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癸四、具德修行。看经文: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前面,只是偶尔的在听经的时候,劝一个人共往听法,那就有前面的功德了,你更何况你能够一心一意的,听说《法华经》以后,再加上读诵乃至于说法,就是所谓的五种法师了,就很重要,就是你听完以后,你回去还做功课,就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你每天有五种法门来熏习,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开示说,名字功德尚已如此,况观行耶,况相似、分证及究竟耶?就是说,我们前面看到的都是名字位,这四种,就是这个听法、劝人都还是名字位,名字位就这种功德了,那你何况是观行位的,乃至于相似位的、分证位、究竟位呢?
那这个地方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一般人学佛法,都是从因缘观学起来,因缘观就是说,功德一定要造作,诸法因缘生,你造作布施,所以来生得到福报,你造作持戒,所以来生成就尊贵,你造作忍辱,所以你来生庄严,这个很合理,对不对?你有修有成就,但你到《法华经》的时候你发觉,你过去的因缘观把它套在《法华经》,有些地方不适合了。因为我们过去修因缘观的时候,我们是向外去追求一个法门,然后这个法门呢,它赐给我安乐,赐给我解脱,就是心外求法,这是因缘观的特色,因缘观是把我们自己观想成,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但是到《法华经》不一样了,《法华经》是回到你的真如本性,来重新来判定因缘果报,它从一念心性、十法界、十如是,它完全从理观来做正行的,那事修变成退到助行去了,也就是说,《法华经》的角度是这样,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也就是说我们的家族是很有钱的,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我们离家出走了,这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说世界上最大的功德,就在你的内心当中。这是我们要从因缘观到真如观最大的突破点,你不要急着说,好像是世间上,一定要什么东西去修才有了,当然这从这个方便法门,建立一套因果思想是对的,好过你什么都不做。
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它从第一义谛来看的就是说,它强调一念的相应,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说,你其实本来就具足无量性功德,所以你要做的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去做事修,不对,先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好,就是用理观带动事修,就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面的经文,当你在这个五品观行位的时候,你还记得吗?在读诵的时候,佛陀说,你读诵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去跑去给我去盖大殿,去盖寺庙,你这个时候时机不对,它这个五品观行位,到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从空出假,到了说法品,兼行六度到正行六度,到五品里面的第三品,才可以去涉事修。在五品,内观、理观没有坚固之前,佛陀是不让你去动事修的这是一个不同的修行方式,就是你必须要让你的理观坚固了,然后你才有办法称性起修你才能够把所有的法门,跟你的理观产生对接,你理观不得成就,你就永远回不了家,永远回不了家,你就永远变一个乞丐,变成一个乞丐,你整天打工,只能够换取一时的温饱,你成不了大事,就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从因缘观,进入到真如观的时候,我们要换一个思考,就是说,世间上最妙的法就在我们的心中,你要重新定位,什么叫妙法?那你《法华经》才修得起来,否则你还是靠过去的因缘观,什么东西都要去求,那你只能永远变成一个乞丐了。这个道理就在这里。也就是说,其实《法华经》它是一个果地教,世间上只有两个法是果地教,一个是净土法门,它是他力门,果地教。因为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习,成就以后,他把它浓缩到一个名号,叫万德洪名。《法华经》也是果地教,它是自力门,果地教,就是你不断的内观真如,真如就可以释放你无量的功德,它可以赐给你转轮圣王,释提桓因,它可以赐你人相庄严,见佛闻法,因为你学法《法华经》,你在读诵的时候,你在佛堂,你什么事也没做,那凭什么他今天去听经,他就有这么功德呢?因为功德在你的心中,因为你启动了真如内熏了,就是因为我们以前,长时间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把内心说成,你这个人业障重,你的思想都是错的,不能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在权法的时候所教育的就是,我们内心是罪恶的根本,但现在你的思考改变了,内心之所以变成罪恶,是内心向外攀缘,它才变成罪恶,不是本质是罪恶,不是这个意思。你回光返照,他就是大富长者。
所以我们开始学《法华经》以后,当然,你理观成就以后,你这个时候就不妨事修了,那就是理观、事修,那变成一种双向循环,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了。所以我们看到他在名字位、观行位这两个位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少事少业的,就是向内观照的。就你慢慢体会这个《法华经》的本意,它的重点来自于,内心的自性功德力的开显。
好,我们看辛二重颂。重颂当中把一念随喜分成两块,一个是颂随喜转教功德,这个是属于观行位的随喜。好,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较量功德,先找出第一个样本,要较量之前的样本。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在《法华经》的宣讲法会当中,他听闻《法华经》可能短暂,短暂到什么程度呢?你只听到四句偈,能够完整法义的四句偈,然后你听完以后,因为你过去的善根,这个人就是善根强,他只听四句偈就够了,他产生了信解、观照、随喜,然后他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再告诉第三个人,一直到第五十个人,就拿第五十个人当作比较的样本。这第五十个人当然他赶不上第一个人,法味渐薄,观行渐弱。那么我们就用第五十个人,所成就的福德来跟后面的财法二施来作比较。我们来看第二段: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

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好,我们看财法布施的功德,假设有一个大施主,他发心供养无量的众生,发心多久呢?到对方满八十岁,那么这过程中,随意之所欲,这个是真正的布施,诸位,布施不是说你今天有三件衣服,多了一件,你把多的那件拿给别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他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因为布施,它之所以成就度,就是舍己贪爱,就是你最喜欢的东西,对方需要,你就把它给他。就是,随意之所欲,你满足他心中所有的希望,他需要财富,他需要车子,他需要房子,你就给他,他心中的愿望,你先不要考虑你的需求,这个是真正的财施,财施了以后,到了对方八十岁的时候呢,见彼衰老相,就年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精神也衰弱了,牙齿也这个疏散,身形也枯竭了。
这大施主一看,念其死不久,这个人可能即将死亡,这个死亡一旦到,那资财就没有用了,所以这个大施主心中一转想,欸,该开示他出世道果了,所以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善巧的跟他讲四谛、十二因缘,那么从苦集灭道当中,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苦谛是从无常切入的,世间上再好的东西,你用无常观进去它就没有价值了,因为再好的东西一定要永恒才有用,你看我们为什么不赞美天上的彩虹,它那么漂亮,我们宁可赞美一个珠宝,因为彩虹虽然漂亮,它马上就消失掉,所以无常观得看人生,那什么都没有价值了,所以他疾生厌离心。那么诸人闻是四谛、十二因缘法以后,皆得阿罗汉,证得我空,甚至于加修禅定,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这种大罗汉。那么这样的功德,比起我们前面的随喜听法,转教他人的第五十个人,闻一偈的心中的随喜,那么这第五十人的福德,是超越前面的财法二施的,而且这个超越的差距太大,已经没有办法做一个譬喻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好,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那么如是展转闻,就是从法会初闻到第五十个人,这第五十个人的福德尚且无量,何况是于法会最初听闻的人呢?这个法味最浓,观行最深,功德最大的第一个,那一念随喜呢?所以这个地方比较,我们就知道了,《法华经》它重视内善根,它认为,你内善根成立了,外福德才有意义,否则,你内善根这种不生灭心没有建立起来,你永远就在生灭因缘里面轮回,就是你一定要先回家,先回家以后再去工作,那才有意义嘛。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内善根,乃至于最少最少最少的一个标准,叫做一念随喜,而且还不是听闻的,而是第五十个人的一念善根,都超过你这么大的布施的福德相。因为你内善根不是外福德能够取代的。

好,我们看壬二、颂听法劝人功德。看第一段。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

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
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那么前面随喜转教,这个是观行位的随喜。这以下讲随喜,这个名字位的随喜。那么先讲到劝人听法,就假设有一个人他想听经,他还不但一个人,他还劝一个人跟他去,将引听法华,又善巧方便的去赞叹《法华经》,去引导一个人跟他一起去,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他说这个《法华经》呢是讲到佛陀的因果,佛陀的因地是智慧,果地是这个佛德,把这个《法华经》一佛乘的因果,简单的描述一下,而且赞叹它难遭遇想。那么对方接受以后,就跟他一起去了,去的听多少呢?乃至须臾闻,很短暂的时间。那么这个劝的人,这个福报就不可思议了,因为你不但是理观,你还有发心,你发心劝人,所以你这个心量是很大的。那从这个相由心生的角度,你来生的福报就有改变了,世世无口患,生生世世口气清香不臭秽,也不长脓疮;牙齿也不会稀疏黄黑;嘴唇也不会太厚也不会萎缩,也不会缺坏,端正美好,没有这种可恶之相。舌头也不干涩,也不黑不短;鼻子高挺、修长、正直;额头宽广平正,而且面目端正庄严,这个就是福德庄严之相。总而言之,为人所喜见,这一种大福德的相状,人人看到你都起欢喜心,口气不但没有臭秽,还有这个优昙钵华之香,这种清净高雅的香味,常从其口出,就是这种福德庄严之相。

我们看第二段自往听经。看经文;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假设你是自己听经,你没有带人,就自己去听经,你是怎么听经呢?若故诣僧坊,这个很重要,就是你自己要先作意要去听经,那么听经的时候听多长呢?须臾闻欢喜,乃至于短暂的时间,产生信解,产生随喜,欢喜,今当说其福,你来生这个下品的象马车乘,富贵家;中品的珍贵的辇舆,这个王族;上品的生在天宫。就前面说的,从你的领受法义的浅深,跟听闻妙法的广略,分成三品。

好,我们看第三个分坐与人。看经文: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那你如果在法会的现场,劝人坐听经,可能有些人突然来,你劝他安坐,很可能位置也不够,你就把座位分一半给他坐。那么你这个劝人听经的人,这个福德因缘也是分成上中下品,下品转轮圣王,中品释提桓因,上品大梵天王,就是有这个权势,因为你有利他,你的发心比自己听经发心更大。

第四段具听修行。看经文: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量

何况你听完经以后,不但是信解随喜,解说其义理,能够受持一心,重点就是下面,如说而修行,你不但是一个礼拜来听两次经,你回去还做功课,每天读诵、书写等等,那么你未来的功德,那就不是人天福报了,你未来的功德,你就要看下一品了,《法师功德品》六根清净位,所以你这个就不是人天福报的,只是一时的快乐,你的六根的功能彻底转变了,就是净化熏习。
这个《随喜功德品》很强调一念,一念的信解,一念的随喜,而且都是未及事修,就是你还来不及事修,然后就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说过了,因为你最大的功德就在你内心,所以你不断的去观照它,你就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你不断的去把内心的真如,一种沉睡的真如把它唤醒。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前面说过,《法华经》是自力门,果地教,就是你等于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直接进入到你自性功德海去了,净土宗法门是投入弥陀的本愿功德海,这他力。所以我们修《法华经》,你要有一个思想准备,你要有一个宏观的思想,就是你不在乎一时的安乐,你成就圆顿种性非常重要,圆顿就是说,你因地圆满了,果地才能够顿超,就是你可能前半段,你会花很多时间在建立你的一念随喜,一念的信解的理观上,而且在学习,还要包括你不断的读诵。但是,你一旦你的圆顿种性成立以后,那就是你表现的时候了,那你开始启动的时候,那叫大白牛车,叫顿超。
顿超,你看六根清净位就知道,他还没有证得法身,他几乎就有法身的功德,几乎就有了,就是所有的果证,藏通别三教,没有一个是在内凡位就出现功德的,没有,只有《法华经》,内凡相似位他的六根就不可思议了,就跟一个佛陀几乎一样,他的眼睛也看到佛法界,他通于十法界了,所以印光大师说,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是讲圆顿法门,就是说,你不一定要马上去做一个什么朝廷的大官,你要想办法生长在王家,因为世界上只有王家能够继承国王的位置,你今天不是生长在王家,你再怎么努力,你难不成,宰相你还可以继续国王的位置吗?不可能,因为你种性不对。就是说,我们要先把佛心为己心,把自己的因地跟佛陀的果地,是拉到一个随顺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是至少是随顺,叫做随顺真如,或者讲随喜真如,都可以。那么这个花的时间就很多了,你也不断地听闻,去读诵,但是你绝对值得,因为这《法华经》这个是顿超的法门,你不走这条路,那你就要走漫长的生灭道路去了,漫长,所以大家把这个精神弄清楚,就是它的精神就是,想办法让你自己变成王子,虽然他年纪很小,但是他的功德超过三代的老臣的宰相,因为你是王子,这个地位不可取代,是这个意思。这个圆顿种性的重要,我们从《随喜功德品》看得更清楚。

好,我们看下一品《法师功德品》。我们先看附表第六十页,附表第四十三《法师功德品》,那么先看第一段的解释品目。好,请合掌:

一、解释品目

法师者,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五种法师也;此五种行,始从名字,通于分证,皆得为之。前品已明随喜功德,今品则广举五事,随其一事行成,未来皆得清净六根,故名法师功德品,此举果以劝修因也。
什么叫《法师功德品》呢?先看法师这两个字,这个法师,就是你能够做到这五个法门,第一个受持,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要把它核心的观念怎么样?一心三观,正念真如,一念随喜,这个核心思想要受持在心中,然后呢,然后回去就做功课,或者读,或者诵,或者书写,或者为人解说。那么你能够做到这五种法门,就是五种法师了。当然这个五种法师,它不是说五个都要修了,它的意思随修一法都可以,随修一法。那么这五种行,它是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到相似位,到分证位,都可以修。
那么前面的《随喜功德品》,讲到名字位跟观行位的一念随喜,那么今品则广举五事,就是前面的五种法师,随其任何一事行成,未来皆得六根清净位,故名《法师功德品》。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假设是名字位,我们听闻《法华经》以后一念随喜,然后呢,然后我们怎么进步呢?就是我已经听闻,从听闻的角度已经到极限了,那我希望从名字位到观行位,从观行位到相似位,《法华经》的果地功德出现,是到相似位才是果地功德,名字位、观行位都是因位。那你从因位要到相似位,六根清净位,你必须要走这五条路,修这五个法门,就是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你要找一个法门来不断的净法熏习,才可以从这个你的因为而到达果位。是这么一个,透过五种法师的修学,而趋向未来的相似位的功德,是这么一个情况。

好,我们看到第二段的经文要义,请合掌:

二、经文要义

一,前文迹门宏通,所说法师品,是赞美一心所起万行之人法;今本门宏通,所说法师功德品,是赞美万行会归一心之功德。即是清净六根,而亲证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使令六根之见闻觉知,近似于佛。

就是在前面的迹门流通当中,我们有个《法师品》,《法师品》讲到五种法师,就是前面的受持、读、诵、书写、解说,那么它是赞美,我们能够透过理观的智慧而称性起修,修什么?修五种法门,来赞美它的人法。能修的人跟所修的法,就是因地修五种法门,到了本门流通的时候,讲到果地的功德了,《法师功德品》,就是前面你修五种法门,最后成就六根清净位的法师功德,叫做万行会归一心。那么亲证法华三昧的前方便,法华三昧当然出现就是分证即佛,要法身成就以后才有法华三昧,那么这个六根清净位的法师功德,是在内凡位,所以前方便。那么使之六根的见闻觉知相似于佛,跟佛差一点,差什么呢?我们到经文再说。所以迹门的法师是因地,这个本门的《法师功德品》是果地,透过五种法师而成就法师功德。
好,我们看第二段:
二、众生六根之性,即是如来所证之妙真如性,本自周遍圆融,故《楞严经》云,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但此妙真如性,须借五种妙行,获得六根清净,方能显发。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以此宣说,令见闻者深信,法华有大势力,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决定无疑。
众生六根的本性,当体就是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本自周遍,本自圆融。真如本性是无形相的,那么我们不断的去观照它,随顺它,那怎么知道有效果呢?它有效果的时候会告诉你,它怎么通知你呢?你的六根会产生变化,因为这个六根就是真如本性的六个窗口,它起作用的时候,它直接反射到六根去。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去观照真如,去随喜真如的时候,那你的内心如果自性功德开显的时候,你的六根就会变成周遍而圆融。所以,《楞严经》上说,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就是六根的本性其实就是真如本性,但是我们因为向外攀缘,后果就是六根产生极限就是我们眼根是一个见的功能,去攀缘色尘,结果,我们攀缘色尘的时候,我们产生了爱憎取舍,你有你喜欢的颜色,那么你攀缘很多颜色以后,那就糟糕了,你的眼根受限了,你的颜色就产生了一个区隔,把你的眼根跟耳根产生区隔,你的眼睛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就是你的眼睛只能够着色尘。耳朵也是一样,你可能特别喜欢听某种音声,听久了以后,你耳根也是跟其他六根产生区隔,就形成了十八界。
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就形成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了。那怎么办呢?你去改变六根没有用,因为这张是个枝末,你改变你的心性,你心性一改变了,把你内心的颠倒妄想消灭了,六根就恢复它本来的功能,它本来是周遍的,他的眼睛是可以看十法界的,而且圆融的,你眼睛也可以跟耳根互通的,眼睛也可以听声音,眼睛也可以思考,所以你就恢复了六根的本来面目了,因为你内心改变你,你内心把那个内六根累积的垃圾清掉后,你六根就恢复了六根清净位,那怎么办呢?须借五种妙行获得六根清净,你还是要靠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这五种妙行。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以此宣说,令见闻者深信法华有大势力,凡有见闻者,无一不成佛,决定无疑。就是证明《法华经》成佛是决定的,因为你没有成佛之前,你六根就会给你成佛的消息。所以它《法华经》是这样,下手是从心性,但是改变看六根。那这个地方,其实它跟前面的因位修行不太一样,诸位,我们在因位的时候是理观的,直接观心的,就是名字位、观行位都是观心,但是你要进入《法师功德品》的时候,它的意思就是说,你要靠法力了,靠《法华经》的文字来带动了,就是你不是只有观心而已了,你要么读诵,你要么书写,你要么演说,你要靠这个《法华经》的大势力,就是这个法力不可思议来不断熏习了,就是前面靠理观,听闻以后先理观,长养圣胎,那么理观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如果你要作最后的突破,你一定要把《法华经》找出来,每天去读诵,在读诵当中,就跟智者大师一样,突然间有一句的相应,那你就进入六根清净位了。所以你到了这个后半段,还是要透过读诵的,这是跑不掉的
好,我们看讲义二百九十八面。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前面是讲初品的因功德,因功德就包括了这两种随喜,一种是名字位的随喜,跟观行位的随喜,这两个都是因功德。当然也包括了四信五品,都是因功德,因功德就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你好像看起来跟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的,你说你整天听《法华经》,我看你六根也没有改变。是的,因地的时候都看不到改变,等到果地的时候改变就出现了。我们看总标六根清净的功能。看经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至少是名字位以上,你要读诵之前,你自己心态的准备是很重要,那个效果才会出现。但是你要么是名字位,要么是观行位,这种所谓的因位,两种因位,然后呢,然后你就有资格去读《法华经》了,怎么读呢?受持,就是把这个法义受持在心中,那么要去读,或者去背诵,或者为人解说,或者书写,这五种的事修。那么你本身就已经有一点名字、观行的基础,那以后透过这五种法门事修,你这个人未来世中,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可以庄严六根的妙用,使令六根皆得清净。就是我们的因位是名字、观行,就是最基本的要求,读经的最基本要求那你说我都没有学《法华经》去读,那对不起,就没有这个六根清净位的效果,你一定是要有因位,你先成就因位,就是名字位或者观行位,然后再加五种事修,最后会成就六根清净位。
那么这个六根的功德我们解释一下。六根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先讲理论,再讲实际。六根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就是一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所以它一旦活动,它一定有时间相,有空间相。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空间就是东西南北。那么这个时间是三,空间是四,三四一十二,就有十二个单位了,举个例子。比方说眼根,眼根是一个见的功能,对不对?你可以见到现在,你也可以见到过去,当然是要有神通了,但是如果你眼根没有见到过去的功能,你修神通也没有用,也就是说你眼根本来就可以见到过去,你只是修神通把它打开而已,把那个管道打开而已,所以眼根的见,它可以见过去,可以见现在,可以见未来。那么现在又有东西南北的见,过去也有东西南北的见,未来也有东西南北的见,所以这个见就三四一十二,这样来的。就时空交错,三四一十二,那么十二呢,每一个见又分成十法界,你是人道的见,还是畜生道的见,还是天人的见,就是有十法界,就是十二再乘以十,就一百二十,一百二十,每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就是说你见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一百二十再乘以十,就一千二百功德出现了。
所以六根的理论上,从时空跟十法界十如是的安立,它是一千二百的功能,但是,这是理论上,那实际上我们人道呢?我们人道的功能就有所欠缺了,我们的六根从人道的角度,先看耳根、舌根、意根,这三根是空间四方通达,时间也通于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耳根、舌根、意根是功能最强大,是具足千二百功德,没有欠缺。耳、舌、意三根。那么有欠缺的是谁呢?眼根、鼻根、身根。先看眼根,眼根的欠缺是,明前不明后,四维有亏缺,我们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从人道是这样子。看不到后面,所以我们的功德就少了三分之一了,就变成八百功德,就是明前不明后。鼻根呢,出息取气,入息知香,两交之际,无胜力用。我们在吸气的时候知道香味,出去的时候,鼻孔能够,出息能够去产生气。那么在吸气跟呼气的中间会暂时的停顿,两息中间暂时停顿,所以这个时候的鼻根,在停顿的时候没有功能,所以也是少掉三分之一,所以鼻根的也是只有八百功德,因为它出息跟入息的中间会暂时停顿。那么身根,合知违顺,离时不知,身根,触尘,我们要跟东西接触才有感觉,我们离开了所缘境,这个身根的功能就消失了,所以它也不具足圆满,它也变成八百功德。是这样安立的,就是这个鼻眼身,落实到人世间就变成八百,那其他的耳舌意,就还是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先把这个功德的数目确定下来。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编者注:文字是对照视频字幕录入,若有错别字请留言告知。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链接,找不到的进来

法华经讲记107:不学法华经,所有的修学都叫心外求法,没有能力创造功德

法华经讲记108:该你的福报一点都跑不掉,让福报来找你,不是你去找福报

法华经讲记109:年纪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缘不能处理,因缘只能放下

法华经讲记 110:想要感应道交,就要深信诸佛皆充满,佛的功德无所不在的

法华经讲记111:佛陀因成就法身而成佛的,不是因布施也不是因持戒忍辱而成

法华经讲记 112:你的最前面五年跟最后临终五年,这十年决定你的成败

法华经讲记113:全世界最大的力量在你的心中,只要把你的心顾好,它就会显出来了

法华经讲记 114:我们对自己的因地有点不太在乎,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事情

法华经讲记 115:一个人临命终时候东张西望,六根没有收摄,这人大概就不会往生了

法华经讲记 116:见佛是靠皈依的善根,闻法是出世的智慧善根,能否得度操之在自己

法华经讲记 117:临终的一念感应是建立在无生的思想,到晚年时要把因缘观慢慢减少

法华经讲记 118:你只能二选一,你追求因缘所生法的功德,真如的功德就消失掉了

法华经讲记 119:你不修忍辱就没有仓库来保护你的福报,福报就不大了

法华经讲记 120:初心菩萨时机不对不适合去建寺盖塔,你现在的正行是好好诵经

法华经讲记 121:从缘修的角度我们将会面对无量次的退转,真修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法华经讲记122:钝根人不能直观真如,可以读诵经文,靠文字慢慢熏习真如

法华经讲记123:听闻法华经而产生一念的随喜,功德超越大施主圆满的财法布施

回向: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一切众生皆能听闻佛法、受持佛法、安住佛法,愿一切众生圆满一切福慧资粮,清净一切业障!愿一切众生即时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辩才悉皆无滞,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复出生无量善法,亦皆回向无上菩提。愿若生之处常遇诸佛,逮甚深三昧,见无量佛,成就多闻、清净智慧。

愿一切众生疾逮善权方便,世世值遇三宝,世世与善知识共会,远离恶知识,精进修行,常乐于行法施及饮食施,生生世世永离一切贫穷困苦与疾病。愿每一位护正法者身心健康,福慧具足,法身增长,色身增长,福报无限,法力无边,速证菩提永不退转。愿能令一切众生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稳,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逮成正觉。愿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战争不起,灾疫消除,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祸患不生!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