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事一生:从黄金时代到非遗传承

挑一麻袋 P8星球 2022-05-21






如今,华夏剪纸博物馆仍由秦氏世家在做打理,秦氏剪纸传承已经到了第5代,秦石蛟先生的孙女:秦求老师,在秦先生口中,第5代传承人也是他的心头骄傲:「秦求4岁的时候便在幼儿园办过个人展」。跑进先生办公室的小女孩,拿着一个剪纸制成的面具活蹦乱跳,不时放到自己脸上试戴,秦先生笑:「你看,第6代也开始创作了!」


采访|挑一麻袋、找豆子
撰文|挑一麻袋






不止是剪纸
不是「剪纸艺人」


后辈多会称一声「秦老爷子」,或「秦爷爷」,媒体报导里爱以「秦大师」相称。初次拜访,喊了「秦老师」。敲下这些文字时,不自觉想改写为「秦先生」,以对应谈话间接收到的儒雅、对后辈的谦逊。

秦石蛟先生在一个下午慢慢道来的剪纸与人生,听来像逢上了山间流淌的清泉,幽静一生,专注一生,清澈一生。


他是剪纸非遗传承人,同时是中国剪纸协会的副会长,早些年有媒体评选「华夏十大神剪」,秦石蛟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在一些文章中,会称非遗传承人为「民间传统艺人」,秦石蛟先生也不例外,但对这个称呼,他觉得多少有些欠妥。「我不算民间传统艺人。拿剪纸这门技艺来说,在民间,可以说是一门『符号学』,民间剪纸多用于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早年间这些时候都必有剪纸的参与,民间剪纸是『用符号、约定俗成的社会语言进行生产』,是『固定符号』在做表现」。

在这里,符号与约定俗成的社会语言指的是例如「锦鲤的形象意指吉祥,连理枝、比翼鸟代表新婚」等在民间有广泛认可的认知。秦石蛟先生所做的事情,不是将已被认知和操作的事物做技艺上的重复,正如他自己说「民间剪纸技艺,绝不会差了我一人」,概括秦先生投入时间与生命力的事业,可以描述为「现代剪纸创作,以及理论研究」



秦石蛟先生在介绍他的私人剪纸收藏


秦先生今年83岁,回溯和剪纸的渊源,要从3岁开始。他的外祖父文正钦是望城县白箬铺非常出名的剪纸艺人。其母亲文震坤从外祖父那儿完整传承了这一门艺术,从小,他便跟在母亲身边「玩」剪纸,拿着废纸在旁边自己捣弄。

于剪纸艺术而言,那是个黄金时代

遇上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没有哪一户做东的会不请剪纸艺人操办一波,「每个村都定有至少一位剪纸艺人」。剪纸艺术被日常生活所需要,和大众息息相关。

大学考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秦石蛟先生剪纸生涯的「加速时期」,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开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1941年编印过一本《剪纸等手工艺教材》,在当时是开创之举,由此可感受到一师范的剪纸工艺实践氛围领先当时不少院校,秦石蛟先生回忆起来「那时候有股剪纸风!」。学校里有「艺术师范生」,秦石蛟先生并不是,当时,作为普通师范生的他学习剪纸是所修的课程之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1941年编印书籍
展在华夏剪纸博物馆

学校里的艺术老师曾师从齐白石先生。齐白石虽以国画闻名,但在青年时期是做木匠为生,师法民间技艺,因此齐白石先生的教诲中有一点是「向民间学」。「剪纸也是,要向民间学」,听了老师的话,秦石蛟先生「重回」民间,向家中父母学,向当地大师傅学,拜了剪纸艺人邹易氏为师。自此,秦石蛟先生以剪纸艺术为源,从事文化管理、文化研究,同时不忘实践的长路——在师从民间的基础上做探寻,创新了「交织套色」的剪纸技艺,这在中外剪纸历史上均为首创。

秦石蛟所作 「交织套色」剪纸


秦石蛟先生毫无疑问地投入进文化事业,从教、从政、文化馆管理直至1993年正式退休,退休之后继续在中国剪纸协会以及相关非遗传承板块担任负责人。是在2000年,于剪纸事业上的创造更进了一步: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建立的剪纸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

华夏剪纸博物馆位于长沙望城区,是秦氏剪纸世家扎根所在之地,华夏剪纸博物馆的建立,「抢救性」保护了望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因「私人建立」,博物馆启动资金方面自然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省博物馆高馆长去日本参观回程,分享了日本「民办博物馆」的营运模式:小型化、因陋就简、主题集中,这在可行性方面突破了秦石蛟先生的一大难点。

秦石蛟先生在其母亲 剪纸艺术家文震坤的作品前

博物馆收有「传统民间剪纸」与「现代创作剪纸」两个部分的内容,陈列了秦氏剪纸世家的创作,以及各地、各类剪纸收藏。秦石蛟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剪纸实物资料,这为博物馆的馆藏陈列做了极好的前置筹备,剪纸资料的收藏多来源于几种方式:一是亲自上门索求,二为写信索求,三是艺术界老前辈与剪纸界朋友的赠予,另外还会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剪纸收藏的过程,贯穿了秦石蛟先生求学、拜师以及工作、行游南北的路程。


华夏剪纸博物馆的前17年定位在收藏与研究两大方面,这期间秦石蛟先生编著了30多本剪纸相关书籍,藏品也增达18000多件。而困境仍是建馆之前便也要面临的问题:资金,「博物馆本身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日常开销来自秦石蛟先生的退休工资」。

秦石蛟先生所编的书籍展厅

近来的3年时间,连续筹办展览,博物馆的存在得以被更广泛的人群知道,「情况在慢慢变好」。去年,博物馆搬到的新的馆址,新馆的场地来自政府免费租借,秦石蛟先生的孙女秦求是秦氏剪纸世家第5代传承人,听闻她看待剪纸艺术的氛围与未来的视角,能感受到属于这一代的朝气所在:「就剪纸这一块,政府给的支持已经越来越大。整个剪纸圈,也有发展得特别好的贺红老师(贺贺剪纸),她创立的贺贺剪纸品牌,已经做到了上市公司的规模。在团体这一块,我们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人数逐年在增长,管理也趋于专业,公众号、小程序、网站、专刊杂志,没有落下...」

今年的七月八月,华夏剪纸博物馆组织了主创团队(主要成员有秦石蛟先生、秦氏传承人以及秦先生的徒弟们)分赴湘西、湘南和湘中十多个村镇采风,进而进行构思创作,华夏剪纸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展览便是这次外出采风的创作成果:「芙蓉国里尽朝晖」。

在展厅内介绍采风创作



秦石蛟先生办公室的文件柜里整齐摆放着装资料的盒子,「长沙话」、「纸扎艺术」、「长沙铜官窑文化圈」... 打开「长沙话」盒子,是裁成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每张都写了密密麻麻的字迹,盒子里装了有上千张这样的纸条。「这是我在做的一个地方方言研究项目。从1976年开始记录,主要记录的是望城地区的语言习惯」,秦石蛟先生表示,家里还收有更多这样的纸条,算来差不多有5000多张。「我现在做的,是在和时间赛跑,还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记录、整理下来了。」



正如先生所言,自己不能算是「民间剪纸艺人」,秦石蛟先生的心超出了「剪纸实践范畴」太多,以剪纸为源,一个猛子扎进了文化研究里。对应上交谈中先生无意的一句感慨:「再过些年,能和你们讲这段历史里的故事的人,愈发不多咯」,「抢救性保护」的滋味越发在心里浓厚了起来。

如今,华夏剪纸博物馆仍由秦氏世家在做打理,秦氏剪纸传承已经到了第5代,秦石蛟先生的孙女:秦求老师,在秦先生口中,第5代传承人也是他的心头骄傲:「秦求4岁的时候便在幼儿园办过个人展」。跑进先生办公室的小女孩,拿着一个剪纸制成的面具活蹦乱跳,不时放到自己脸上试戴,秦先生笑:

「你看,第6代也开始创作了!」





雷达の足迹   


关于下一站


🏃🏻‍♀️🏃🏃🏾‍♂️
添加「P8星球小助手」
立即加入我们城市寻访的队伍
小助手会拉你入群 找到组织!

🙋🏼‍♀️🙋🏻🙋🏽‍♂️
添加「雷达采写人」
欢迎分享/介绍城市记忆
深挖城市与人群的多面故事





设计 | 霸王 painhub






专栏作者 :挑一麻袋  
毕业于西安美院,千禧一代的文字工作者
爱好拍照片 ,终生职业是一名人间观察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