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最纯粹的佛教寺院生活竟然藏在美国加州
今天主页君给各位小伙伴们介绍一个纯粹的佛教修行团体——美国慈林寺(Metta Forest Monastery)。【多图预警】
一想到寺院,我们脑子里就出现这样一幅图像——烟雾缭绕,大家都在烧香烛,拜大佛,每个人口里都叨叨着保平安啦。可是,这并不是佛陀建立僧团的初衷。
无论在哪个国家,主流佛教的发展往往都要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影响,任何政府主体都会希望佛教寺院能够发挥良好的社会功能,例如中国寺院和当地旅游经济捆绑在一起,而泰国的寺院在上个世纪被当局强制要求充当基础教育的职责。在这样的影响下,寺院生活的初衷慢慢被人遗忘。
坦尼沙罗尊者在《优婆夷清-那那容与上座部佛教修证的社会动态》一文中坦言道:“真正的佛教修证,历来徘徊于社会与历史的边缘——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佛教史历来徘徊于修证的边缘。”
也就是说,最纯粹的佛教修行生活往往都在主流社会媒体的焦点之外,过着简朴生活的修行团体规模一般都不大,即使带领团体的修行导师极其出色,导师的名声也只是在一定的修行圈里,很难与佛教明星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慈林寺位于美国加州北圣地亚哥县,群山和丛林环抱的鳄梨果园之中。慈林寺提供在家人来此个别长、短期禅修安居的机会,它也提供了人们在上座部传统里剃度,并在泰国森林(比丘)传统的修习模式中接受训练的机会。
慈林寺是1990年由尊者阿迦曼的弟子-长老阿迦苏瓦寇(Phra Ajaan Suwat Suvaco) 所成立。
现任住持坦尼沙罗尊者是在纽约和维吉尼亚的乡村长大,大学主修欧洲思想史。后来于1976年在泰国剃度、出家。他依止在森林(比丘)传统的阿姜放(Ajaan Fuang Jotiko)座下修习,一直到1986年阿姜放去世为止。1991年他返美协助成立慈林寺之后,于1993年被指定为慈林寺的住持,并于1995年成为正式的戒师。
坦尼沙罗尊者
很多人都知道坦尼沙罗尊者是著名的巴利英译名家,但是很少人却知道坦尼沙罗尊者受过非常严格的禅修训练,现在已成为非常出色的禅修指导老师。
主页君认为,全世界范围内仍存活在世并在指导禅修的老师中,最出色的三位是缅甸雪吴敏禅修中心的德加尼亚禅师《德加尼亚禅师|百度云盘资料汇总》、泰国解脱园寺的隆波帕默尊者,点击什么是佛教的全部核心所在,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的,与美国慈林寺的坦尼沙罗尊者《超详细正念观呼吸禅修指南》,坦尼沙罗尊者引导语音中文版送给你。遗憾的是,他们三位加起来的流量都很难与一个主流佛教明星相比。
坦尼沙罗尊者托钵
虽然慈林寺基本上是一个寺院,但山边另设有专区供在家众来个别禅修安居并须遵守日常的作息表。
作息表开始于日出之前,因为比丘们早起地个别地禅修。早课在5:30前开始,接着是1小时的团体禅修会,有开示或简短的阅读。
会后,在家众帮忙准备饭食,而比丘们则扫地并在8:30准备托钵。
因为附近没有佛教村落,所以在寺地一带开发了一个小村落:客房和禅修居士区。比丘们前往客房托钵并返回山顶上的禅堂去用餐,在家众则做早课。
比丘们用餐后,在家众用餐,协助清理厨房,然后就可以自行禅修直到傍晚。接着,在短暂的聚会并答复修习问题之后,每人都要参加黄昏打杂工作。
日落之后不久,全体集合作晚课,还有一小时的团体禅修会,再度有开示或阅读。会后,也有发问的时间,然后每人回到自己的园林住处去个别禅修。
油管上,坦尼沙罗尊者有一个视频采访,亲自向我们介绍佛教寺院不为人所知的那一面。(这个视频的翻译不是主页君做的,主页君发现里面有一些专业术语有误,更正在下文)
点击下方视频链接收看
问题1
什么是寺院
我们的寺院属于上座部佛教传承
在上座部传统里
对于僧人而言寺院是接受训练的地方。
他们就像学徒
这种对出家人进行训练的学徒制
在这个世界可谓凤毛麟角
不仅是学一些口头的东西
特别是一些使用手册——禅修技巧
除了禅修的技巧之外,
你还要与某个接受了这种训练的人在一起
还有僧人遵循的戒律
戒律虽然都写成文字了,
但是还需要你跟老师学
通过与师父的日常相处
观察师父是如何处理各种情况
观察老师怎么帮助你
指出可以得到改进的地方,
但是你没有注意到,你只顾自己
对于僧人,寺院是学徒的地方
对于在家人而言,
到寺院里来帮忙也是一个机会
可以跟这些经过学徒制训练过的呆在一起
也能从中有所受益, 特别地,
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关系是相互布施的关系
所有事情都是义务去做,
不对任何人收费
到寺院不收钱,
教学也不收钱
我们不给大家造成任何压力,
不规定说你得交多少钱
所有一切都是自愿的
我指整个寺院,土地和使用的建筑
所有一切都是通过布施获得
生活在这种环境是很有益的
这样佛法就可以通过布施分享获得,
而不是被当成商品
所以对于不能出家的在家人,
可以远离尘嚣在寺院住一阵子
整个社会过于注重金钱价值
就有机会看到心的价值,这也很重要
而不要把心的价值推到一边,挤到角落
心的外延很广大,内涵很丰富
问题2
有人认为出家是逃避社会,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您怎么看?
作为一个僧人,
我觉得我并没有逃避社会
我觉得我如果干别的,
与人打交道远远比出家要少
(主页君的沙发:这边插播一条。主页君也曾经亲耳听见有人问德加尼亚禅师,问他出家后的感受。德师回答的大意是,他出家前的生活是很有局限性的,每天就见那么些人,工作家庭两点一线。而他出家后,见到了全世界的人——缅甸雪吴敏中心每年接待约400名以上的世界各地的禅修者。)
因为不断有人来到寺院
这不是修道院,我们也没有与世隔绝
佛教僧人会与外界互动
如果要吃饭,就得乞食
不能为第二天储存食物
这意味着,你每天要吃饭,
你每天就得与外界互动
所以这就是持续与世人发生互动
有人可怕地强调独处
就像说如果你要当个出色的音乐家,
你就需要独自一个人练习一段时间
然后你才能在大家面前有成果可以展示
你需要了解你的心,
了解你心里的各种想法
当人们来向你倾诉烦恼的时候
因为你也有这种烦恼,
就想如何去处理
而我们作为出家人,
有时间专注处理好这些事情
有了这样的互动,
你就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问题3
独处有哪些弊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独处的弊端就是他们无法独处
大家的生活都被种种活动所填满
当你第一次独处的时候,
你会感觉空虚
寺院生活并不是让人与世隔绝
人如果无依无靠就会变得疯狂
他们陷入长串思绪,就像一个“反馈之环”
它可以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滋养自身
所以,就需要和别人有所联系
我称之为学徒
刚出家至少要有五年时间和师父呆在一起
有时候需要更长时间,
这取决于师徒之间的接受度和敏感度
这样你就能学到师父的各种准则
怎样处理自己的内心
面对各种事情
我们是属于林居传统
在禅修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状况
如果你一个人独处,
就没有人很好地指导你
让你抓狂的事情怎么处理
你看到各种幻想会相信它们
特别是它们以天人形式出现
或者向你传递特别的信息
你就会开始自命不凡,
觉得你有特别的体验
因为人的心不可预测,
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
这种传统是可以信赖的
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试验
例如你获得某种信息
首先就筛掉错误的东西,
再看这种知识能给你什么信息
你将它付诸试验,
看看何种程度上它是可靠的
只有进行过试验之后,
你才确定这种知识能给你带来
何种短期或者长期的利益
如果有一个传承了很多年的传统,这就很好
这种知识体系和标准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
美国就特别缺乏这种知识传承
若干年前,我看了一本书,
名字是《荒野生存》
讲的是一个年轻人不堪忍受整个社会
他基本上是想凭借一己之力
发明出离之道
没人给他建议,
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过真正的生活
佛教寺院已经有许多年的传承,
就可以告诉你如何去做
不要让自己陷入险境,
那个年轻人在荒野多次陷入险境
他在人生的末期已经变得很怪异
如果遵循某种传承,就可以避免这些
问题4
是什么促使你出家的?
是因为我师父的榜样
开始的时候,
我只是想找一个禅修指导老师
当时我得到学术奖金在泰国清迈大学教书
我当时在寻找一位师父,
最后找到了
我找到的师父对我启发很大,
出乎意料
坦尼沙罗尊者的师父——阿姜放
(点击阿姜放:留意你所吃的)
他的日常威仪给人启示
还有他处理我的各种烦恼
所显示的智慧以及他的慈悲
他经常说,他所具有的智慧不是天生的,
是因为他受过训练
我就意识到,
这是一种代代传承下来的训练方法
问题5
非佛教徒能从寺院受益么?
这里就经常有非佛教徒来访问
我们的教法是在心上下功夫
跟你是不是佛教徒没有关系
禅修的主题,例如“呼吸”
呼吸不属于佛教徒,
也不属于基督徒,
也不属于穆斯林
呼吸是整个世界的公有财产
所以当你关注你的心,你的呼吸
各种具体情况的出现
这个也不是属于佛教的
你会发现你为某事感到痛苦
或者某事干扰你,让你无法专注
我们可以给出建议
让你发展正念、警觉(alertness)
和明辨(discernment)等品质
(红色为更正后翻译)
不管你是什么背景,从事什么职业,
这些品质都对你有帮助
问题6
对于那些认为去寺院很怪癖的人,您想说些什么?
不要让僧袍和光头干扰到你们
我们穿僧袍,剃光头有我们的原因
剃光头之后就不生虱子
我们穿僧袍是一种很方便的衣着
穿僧袍可以做各种事情
两套僧袍可以做帐篷用、做毯子用,
可以包东西背在肩上
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目的
如果你能真正坐下来和寺院的人谈谈话
你就可以认识到僧团的价值,
一切都是自由分享
在僧团里,没有贸易性质的交换
你来分享你的东西,
你会发现其他人也乐于分享他们的东西
如果你来寺院,会有很多受益
我们在寻求人生中痛苦的解决之道
我讲过,在求道之初,遇到各种问题
什么会导致我长远的幸福?
什么会导致我长远的痛苦?
你可以看到你的行为就是问题所在
它会造成快乐和痛苦的区别
当然,长远的幸福比短期的幸福好
当你想要长远的幸福
你就需要慎重其事地对待幸福问题
当思考怎样才能过幸福的人生的时候,
我们环顾四周,看那些富人、
长的好看的、有权势的,
觉得他们一定幸福
我们并没有仔细观察
我们要仔细观察才知道谁才是真正幸福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幸福对我们来说很珍贵
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把它看得很重要
问题7
您觉得过于追求快乐,会导致痛苦吗?
不,我并不这么认为,
佛陀本人就鼓励大家
郑重其事对待幸福,
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幸福
还有就是与你如何看待幸福有关
第二点,就是在佛陀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他说智慧就会引领人至于长远的幸福
你会认识到,
如果你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就不会长久
所以寻找真正幸福的一个前提
就是学习对他人的慈悲
然后,纯净的品质就是看与人互动
是不是真的带来幸福?
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伤害?
这样你就获得了智慧、慈悲和清净的品质
这就是佛陀的品质
这些都是从认真对待幸福开始
不是用严酷的方式,
是真诚地去寻找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这是最殊胜的.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慈林寺网站>
. END .
精彩内容回顾
伊能静被质疑为“邪教课程”打广告,如何判断课程是心灵成长还是洗脑邪教?
死于25岁,葬于75岁:佛系青年必看的短片《In the Fall》
内观禅修如何帮助尤瓦尔·赫拉利写出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扫码关注
▼
—心理咨询私人定制—
详情点击下方图片
▼
愿世上所有相同愿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相遇!我是维安,谢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
好看你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