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撤稿真相

montreal 生信人 2022-06-21

有关撤稿的各种新闻在近期沸沸扬扬。似乎这几年来,撤稿(retraction)的报道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越来越多了。10月25日,《科学》杂志的专业编辑Jeffrey BrainardJia You撰文对全球范围内各种各样的撤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1】,然而,得到的结论居然是:近年来撤稿的文章比例不升反降!

 这得益于大名鼎鼎的撤稿观察网(Retraction Watch 网址:https://retractionwatch.com)在近日推出的全新撤稿数据库,该数据收录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撤稿,总计18000份撤稿的文章。

http://retractiondatabase.org/RetractionSearch.aspx?

 

小编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撤稿的文章大多刊发在高水平杂志,包括很多CNS上的文章。而高端杂志相对保持相对稳定的文章数,近年来快速膨胀的各种新刊、水刊大多。而由于高水平杂志可能对于文章中的问题可能更加在意,且其曝光度更高引发的业内的关注度也高,所以看起来是撤稿率下降了,实际上可能是被“水刊”,所以相当于近两年的撤稿被低水平杂志稀释了。第二个原因,一篇文章是否撤稿需要一个慎重的决定,系统的调查,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时间。前一段哈佛大学对Anversa教授总计31篇论文的撤稿,前前后后共花了五年之久。这一因素可能也会影响近几年发表的文章的撤稿被低估。

 

让我们体验一下这个数据库。在姓名栏键入Han,这是会自动弹出下拉菜单如下:

点击search,会出现以下界面:

诶?为何会找到两份记录?

原来一份是retraction(17年7月),另一份是expression of concern(16年11月)

 

这么看这个数据库够狠的,连expression of concern都不放过。

 

撤稿情况在国家分布上有何特点呢?《科学》的这篇文章很严谨,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按照发表文章数目(下图所示),另一个是按照科研经费。

 

照每一万篇paper里面的撤稿文章排序:伊朗以14名列榜首,亚洲四小龙: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南韩分列3-6位。中国,以每万篇中5篇撤稿的数据排在第七位!荷兰砍下了4.4的数据,成为唯一进入top10的西欧国家。令人比较意外的是名列次席的是来自东欧的罗马尼亚。文中给出了原因:由于该国的一群科学家成立了一个叫做潘多拉(PANDORA)的专业机构,专门就该国有问题的文章向有关杂志进行检举,潘多拉宝盒的巨大威力,直接导致了罗马尼亚金榜题名。

 

 

撤稿原因一共分为六大类。分别是fraud(造假),other misconduct(其他的处理不当),possible misconduct(可能的处理不当),reliability(可信性),Error(搞错了),Miscellaneous(杂类)。比例上看,造假占了大头,60%Other misconduct排名第二,这一类别的代表行为为虚假审稿(fake review)。

 

文章还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少量的作者,铸就了撤稿文章的大部分。数据库收录的撤稿信息中,统共有30000多名作者(包括躺枪的co-author)。其中,500人占到了被撤文章的25%。文中还列出了十位被撤稿数量最多的学者(这里就不提了)【1】。

 

哪一家出版社被撤的文章最多?这家出版商竟占到了收录在册的撤稿的40%。你可能想不到,答案就是

 

来自纽约的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IEEE【1】。事件有些年头了,2009-2014年,上万份会议摘要被IEEE文献数据库拿下。不幸的是,大部分来自我国。小编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其中最多的应该是来自一次7年前举办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国际会议,共达1281篇。关于这一系列的IEEE大规模撤稿,其实资料不是很多,且连IEEE也是三缄其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挖一挖。

 

这篇Science的短文讲了关于撤稿的很多东西。小编认为还有几点没有提及。其一是虽然数据库内收录了不少撤稿文章,但小编窃以为,学术期刊上可能还有许多应该撤稿但没有撤稿的文章,而有各种小问题的文章更多,假阳性结果、选择性报道等则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文章也许达不到撤稿的底部,但都对读者造成的干扰有时候不可忽略。所以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有必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其二是对撤稿的监管。很多时候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学者自身的素质,但其实评价体系、整体科研环境、以及杂志社的影响,可能更大。学术圈作为一个自我监督的community,各方各面,都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地方。第三,对于撤稿的处理,很多时候都是由作为一作的学生或博后担责,而背后的大佬并不受到太大影响。一个近期的例子就是来自瑞士的Vionnet,著名的小RNA大牛,其不久前出炉的调查结果居然表明其在多次撤稿事件中并无重大过失,主要责任都推给了手下【2】。

 

关于撤稿,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说出你的看法。

 

引文

1. Jeffrey Brainard, Jia You, What a massive database of retracted papers reveals about science publishing’s ‘death penalty’. Science (2018)

2. 剧情大反转,法国生物领袖Olivier Voinnet涉嫌学术不端,官方正式回应:其并未造假,或因对属下监管不力. iNature公众号 (2018)


欢迎关注生信人

TCGA | 小工具 | 数据库 |组装注释 |   基因家族  |  Pvalue

基因预测  |bestorf |  sci NAR | 在线工具 | 生存分析 | 热图

 生信不死 | 初学者 | circRNA | 一箭画心| 十二生肖 | circos

 舞台|基因组 | 黄金测序 | 套路 杂谈组装 |  进化 | 测序简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