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1-06-08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自然界中的生物对自身损伤具有自修复和自预警的功能,比如我们的皮肤在受伤时会通过淤青或者流血对受伤的位置做出警示,同时又能自行修复受伤的组织。对于合成材料,自预警功能可以指示材料损伤位置,避免相同位置再次受损或者为人工修复提供有效的引导;自修复功能可以自动修复受损区域,从而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科学家们从生物界获得灵感,在过去十几年里,对自修复材料或自预警单功能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同时具备自修复和自预警双功能材料的研究并不多。

近期,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联合唐本忠院士共同报道了一种简便的策略来巧妙构建具有自修复和自预警双功能的防锈涂层。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通过微胶囊技术包覆了含有聚集诱导发光分子(AIEgen)的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溶液,再将这种单一微胶囊填充到聚合物防锈涂层中,即可赋予聚合物涂层自修复和自预警双功能。当聚合物涂层发生损伤时,产生的裂缝会破坏并穿过微胶囊,使其液体芯材流入裂缝位置。由于HDI能够自发地与水或水汽反应生成聚脲(PU),新生成的PU聚合物会填充并修复裂缝,阻隔水对金属基材的腐蚀,故该涂层具有自修复功能,能够延长其防锈使用寿命。由于AIEgen在溶液状态下不发荧光或者发微弱荧光,而在固体聚集态下其荧光显著增强,所以能够使修复后(聚合后)的位置发强荧光,起到指示作用。该策略巧妙地结合了HDI和AIEgen各自的特殊性质,成功在单组分的微胶囊中实现双重功能。其中,HDI既起到修复剂的作用,又能充当AIEgen的溶剂,因此无需添加任何有机溶剂,大大简化了材料组成和制备工艺。


图1. 微胶囊和双功能防锈涂层机理示意图


为了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研究人员以四苯基乙烯(TPE)为例子,对比了只含HDI的微胶囊和含TPE/HDI溶液的微胶囊在完整状态和破坏状态下的发光行为。由图2可以看出,完整和破坏的HDI微胶囊,以及完整的TPE/HDI 微胶囊都不发光,只有破坏的TPE/HDI微胶囊发出明显的蓝色荧光。通过荧光显微镜可以进一步证实,单个完好的TPE/HDI微胶囊不发荧光,而当其被破坏后才发蓝色荧光。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含有TPE/HDI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损伤自预警功能。


图2. 完整状态和破坏状态微胶囊的发光对比 (图中1和3: 静态微胶囊,2和4:破坏态微胶囊)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TPE/HDI微胶囊在聚合物防锈涂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图3)。对于纯环氧树脂涂层,金属基底在划痕位置发生明显锈蚀;而对于填充了微胶囊的环氧树脂涂层,金属基底在划痕位置没有生锈的迹象。通过SEM表征发现,在填充了微胶囊的环氧树脂涂层中,其划痕已经被新生成的聚合物所修复,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金属基底生锈。并且,在紫外光灯照射下,只有含TPE/HDI微胶囊的环氧涂层的划痕位置发蓝色荧光。荧光显微镜照片显示,在划痕区域只有被破坏的TPE/HDI微胶囊才发蓝色荧光。这个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通过简单地在聚合物涂层中加入含有AIEgen/HDI溶液的单一微胶囊,即可制备出具有自修复和自预警双功能的智能涂层。研究人员随后采用发黄色荧光的TPE衍生物(DM-TPE-BMO)对TPE/HDI微胶囊进行了改进研究,不仅拓展了AIEgen/HDI微胶囊在自发蓝光聚合物基体中的应用,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了AIEgen分子的使用量,只需要使用含有0.05 wt% DM-TPE-BOM的微胶囊就能起到明显的指示作用。


图3. 自修复和自预警双功能的聚合物防锈涂层


总的来说,该工作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和经济的策略来制备具有自修复和自预警双重功能的智能防锈涂层,有望在海洋腐蚀防护中得到实际应用。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 and Interfaces上,文章第一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陈树生,共同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杨晶磊教授


论文链接:

A Facile Strategy to Prepare Smart Coatings with Autonomous Self-Healing and Self-Reporting Functions.Shusheng Chen, Ting Han, Ying Zhao, Wenjun Luo, Zhong Zhang, Haibin Su, Ben Zhong Tang*, and Jinglei Yang*,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https://doi.org/10.1021/acsami.9b18919


相关进展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