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余莉开讲》第二十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君子和小人,它的区别在哪里呢?为什么君子经常坦坦荡荡,有一种幸福感,而小人却常常地忧郁,郁郁寡欢呢?其实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君子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而小人呢,喜欢自私自利。
所以我们看看什么是幸福呢?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说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相反,她周游了世界。每一次周游世界的时候呢,她都要演讲,当然我们知道她的演讲,都是她的唇动和手指在说,她的助手在给她做翻译。她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为世界上很多的盲聋哑人演讲,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让他们重拾生命的尊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那我们相反,也看的了一些处于优裕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的人是亿万富翁,百万富翁。四肢健全,家里也很有钱。但是因为自己很有钱,就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止于满足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边还有情人小蜜。乱七八糟一大堆。那么他就感受不到夫妻之间的恩义、情义和道义。而这些女人之间,又不能够和睦相处,还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争风吃醋,不知道又什么时候,给他惹出了麻烦。因为自己很有钱,他还不满足既得的财富,每一天还要飞来飞去地赚更多的钱。还要想,这个钱投资到哪里才能够增值。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结果这个孩子走到了十七八岁,突然走上了邪路,甚至锒铛入狱了。那请问,我们赚了多少钱,能够换回一个孩子的前程呢?
还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脾气不好,修养不够,经常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得鼻青脸肿,那么这也都是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你能够充满喜悦的生活,这个幸福当下就得到了。那我们看一个人的幸福,是靠内心的喜悦得来的。那怎么能够靠外在的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呢?所以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以为只要我们有钱了,物质条件好了,我们就能够幸福了,结果不择手段地去赚钱,钱赚的是越来越多,但是人生越来越茫然。幸福感越来越差。那么这个就是要求恩对幸福要重新思考。说一个人是自私自利的总是想到自己,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去工作去竞争去努力。久而久之,他就会有压力,他就不可能坦坦荡荡了。所以人为什么有压力呢?其实就是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了。
古人把“财色名利”称为身外之物,为什么称为身外之物呢?比如说我们想年年18,青春永驻。我们能够做得到吗?我们还是一天一天地衰老。我们希望自己的记忆力很好,出口成章,然后呢信手拈来。但是我们还是那么愚钝。这个转头既忘,记忆力还是不好。那我们想一想,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能为力,控制不了,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你可以控制的呢?
我们静下心来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东西,你非得要去控制,要去获得,要去占有,你是不是就有压力了呢?是不是和自己为难呢?
所以你要真正做到坦荡荡,你就要放弃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你把这个念头给放下了,你的压力就减轻了。你也就能够常常做到心怀坦荡了。
所以我们通过帮助别人,而怎么样呢?而获得了个人的成长。也减轻了压力。所以呢,我们要记住,经常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而不是求回报和肯定。像禅语说: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地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愁,快乐健康;所以你看哪些人才活得轻松自在呢?就是那些真正看破放下的人。能够不执着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的人。
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有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者呢,对加州阿拉米达县700位居民,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的善恶可以影响人的寿命。实际上这是用科学实验证明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那就是“仁者寿”。
在《善恶影响人的寿命》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指出,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他的预期寿命会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而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出一点五倍到两倍。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而从免疫系统的角度看,常常行善也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那么这些科学研究都表明,其实助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那我们中国传统哲学呢,对助人为乐给出了一个解释,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性本善。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为了说明这种人性本善的道理,孟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故事。他说当你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正在慢慢地朝着井边爬了过去,眼看着他就要爬到井里去了,那么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地“怵惕恻隐”之心。那就是恐惧心,同情心和怜悯心。大家都想怎么做呢?大家都想赶快跑过去,把这个小孩从危险的井边给拽回来。让他达到安全的境地。那孟子就问了: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吗?是为了在同乡中博得好的名声吗?还是因为我们厌恶,这个孩子发出的哭声呢?显然都不是,这种不由自主的“怵惕恻隐”之心,表明了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而人只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
所以《中庸》上也说了一句话,“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让我们顺着循着,而不是违逆自己的本性去做。这个时候就和道相同了。那么孟子说呢,他说虽然人性本善,但是人也的确会去作恶,但是人之所以作恶,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的缘故。而是因为人不注意保存自己本有的良心。又受到不良环境的污染和诱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本有的良心给迷失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呢,孟子又给我们举了一个牛山的例子来做比喻。这个牛山是一个山的名字,它本来是一个风景优美,草木茂盛的地方,但是因为牛山地处大国的郊外,所以经常有人到那里去乱砍乱伐,放牧牛羊。结果久而久之,就使牛山变成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了。那后来的人再看到牛山,以为它本来就不生草木,可这哪里又是牛山的本性呢?
孟子说“人性本善”的道理也是如此。实际上呢,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我们只要注意保存自己的良心,把这种放异的良心,或者说丢失的良心给它找回来,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所以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的方法、途径,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把自己放逸的心,或者说丢失了的良心,给它找回来罢了。但是令人感叹的事是什么呢?孟子说:一个人把自己家的小鸡小狗,这样的小动物给丢掉了,他尚且知道着急把它找回来。可是人呢,把自己的良心,这么重要的东西给丢掉了,却不着急把它找回来。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
孟子说:这样的人,就如同那些低劣的园艺师,为什么说他是低劣的园艺师呢?因为他放着贵重的梧桐树不理,反而要去费心地照顾那些矮小的荆棘之类。这是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哪一个大,哪一个小所导致的。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性都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所以人如果做了错事,做了坏事,做了恶事,就会感到惴惴不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人真正想坦荡荡,心理健康,他首先是一个道德很高尚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达到了心理健康标准的人。
那我们知道,
所以人呢,如果做了坏事,做了错事,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情,就会感到不安。就会感到心神不宁。所以为了避免 这样的压力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该多做善事,多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多去关心和帮助自己身边的人。那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西方成功学,很多成功学家呢,专门去研究这些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结果呢,这些成功学家就去采访了一些全球著名的推销员,顶尖的企业家,问他们:你们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你们成为世界顶尖的推销员和企业家呢?结果没想到这些人无一例外地回答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呢?那就是“利他”,而不是自利。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挪到自己的口袋里,我们想一想,别人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一定是把自己的口袋捂得紧紧的,非但不给你,还对你抱有戒心。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自己的服务,自己的产品,怎么样能够帮助人家解决困难,满足人家生活的某种需要,给人家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某种便利,那可能人家都争着抢着,把钱送给你。谁不喜欢这样的人呢?所以使他们成为世界最成功的推销员和企业家的秘诀,就是在于“利他”两个字。而不是“自利”。
那我们看现在有很多人压力很大,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这三个字很有味道,第一个“忙”,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亡”字,忙碌的“忙”。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忙”,就是我们的心灵已经不觉悟了,不敏锐了,以至于忙得看不到周围人,真正的需要了。所以就变成了第二个“盲”,眼盲的盲,看不见了。比如说在母亲节的时候,有很多记者去采访很多成功人士,说你认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这些人就开始夸夸其谈了,说那我要挣很多的钱,给我的父母买大房子,豪华轿车,过上一个富裕的生活。那这些记者呢,又回过头去采访他们的母亲,说您认为儿女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么呢?他们没想到,这些母亲都叹了一口气,哎,说我也不希望住什么大房子,开什么豪华轿车。我只希望我的儿子,多回家看看我,陪我聊聊天,唠唠家常就够了。但是我们因为自己事业的奔忙,由于自私自利,已经看不到父母家人真正的需要了。结果呢,换得的是家人的埋怨和不理解。最后自己就茫然了。第三个“茫”就出现了。说我这么样的忙碌辛苦,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最后成了孤家寡人。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忙碌,很大程度上都是追名逐利,都是自私自利。而忽视了周围家人真正的需要和感受。所以虽然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但是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没有收获一份浓浓的亲情。所以中国古人把这个“钱”字呢,写得很有味道。这个“钱”字,左边是一个金字,右边是戈戈,金戈戈,就是“钱”。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对这个“金”,盲目地追求,不择手段,没有智慧,可能就为了这个“金”,不惜拿着两把刀两把枪互相残杀,这就是没有智慧的选择。
你看我们现在有多少兄弟,因为一点点财产,遗产,就把对方送上了法庭,甚至大打出手的也都有。你看“钱”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要有智慧地去运用金钱。这样才能够不出现弊端。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观察一下周围人真正的需要。这样呢,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越走越空虚。压力也才能够避免,过上一个坦荡荡的生活。
那么中国人还有一句话,叫“知足常乐”。很多人呢,他乐不起来,就是因为他不知足。所以“知足常乐”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恰恰相反,“知足常乐”里面,蕴藏着真正的人生智慧。所以中国古人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如果人生理解了“知足”这两个字,所有的烦恼,一下子都不见了。如果你不知足,比如说你赚了十万块钱,结果看别人都赚一百万,他不知足,又去辛辛苦苦地忙碌,赚了一百万。再一看还有上亿的人,再去辛辛苦苦地赚钱。再一看,比那个世界首富还差得远呢。所以一个人如果不知足的话呢,即使拥有了再多的金钱,都不能使他过上如意的生活。所以在古人那里有一句话,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这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与否,和他的物质财富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读《论语》就能够明白了,孔老夫子的弟子颜回,是所有弟子中最贫困的人,但是他也是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看孔老夫子的弟子颜回,生活条件非常地艰苦,吃饭连饭碗也没有,喝水连杯子也没有,住在非常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堪忍受。说他这个生活条件太艰苦了,但是颜回怎么样呢?颜回不改其乐,他仍然是乐在其中,那么颜回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改其乐呢?他乐在何处呢?其实他就是乐在道中。他活在了“法喜”之中,所以你看,《论语》上也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他所担忧的和一般人所担忧的不一样。他内心充满了法喜,他体会了这种法喜的味道,那么对于物质生活,就没有太多的要求了。
古人说:“世味哪有法味浓”,那么孔子更是如此。我们知道他一生去周游列国,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国君或者认识不到他理论的深刻,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也一生不得志,没有被重用。但是我们看《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有德行,有才学,别人都认识不到,也不任用我,那我也没有任何愠怒的表现,没有如何怨天尤人的表现。这不也是一个君子人的行持吗?
所以我们看孔老夫子所表现的,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一生从来没有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情绪。那我们现在人,为什么无论贫富贵贱,都是身心不安,怨天尤人呢?我们听一听现在的社会,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样的声音是最多的,那就是抱怨的声音。而孔老夫子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周游列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是襟怀天下,心系众生,那么这些国君不任用他,他知道这是缘分不成熟,时机因缘不到。所以怎么样呢,他退而著书立说,把自己的仁义学说呢,传给生徒,传给学生徒弟。结果呢?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我们都是用儒家的思想来治国,结果出现了很多的盛世,那么到今天,我们走到国外,很多人一提起孔子,那也是非常地敬重,把他称为至圣先师。“素王”,还愿意向他学习。所以这些圣贤人呢,他们都是活在喜悦之中。
比如说我们看孟子,他说人生有“三乐”,哪“三乐”呢?“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为什么古人一说就是喜悦,就是快乐,而我们一说就是烦恼,就是压力,就是焦躁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古人活在助人为乐之中,他活在尽责任尽本分之中,所以你看呢,他俯仰无愧,把五伦关系都处理得好,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教育生才,你看他的人生多么地有意义,有价值。而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了呢?放在了自己的利益,还想方设法去谋算别人,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胸怀坦荡呢?那一定是忧郁,患得患失,压力烦恼很重。所以君子人,他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而且知足常乐,心胸宽广,不计较利害得失。所以他没有患得患失的心。他坦坦荡荡。而小人之所以“长戚戚”,就是一心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是我们学习圣贤之教,最重要的启发。
那我们今天就把修身这一部分,身心和乐这一部分的内容讲完了。下一次我们讲家庭和睦,谢谢大家!!
刘余莉教授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人民网·理论版》文化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访问学者;曾担任第18届(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海口广播电视台《余莉开讲——品读〈群书治要〉》栏目主讲专家。
曾应邀到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
中文代表著作为《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儒家伦理学》《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主编大型丛书《〈群书治要〉校订本》(宣纸版)《〈群书治要〉译注》(精装10册)《文白对照〈群书治要〉》。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一般项目)的科研任务。
曾应邀为人民网·人民讲堂、中央电视台、全国工商联、国家税务总局、国防大学、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国资委党校、中石油党校、中石化党校、中铁建党校、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清华大学培训学院、华能集团、中远集团、上海铁路局、天津市检察院、浙江省交通厅、山东省直机关工委等机关团体,特别是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讲授《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功之道》《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管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领导心理调适》《中国传统官德》《认识〈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从〈群书治要〉看文化的本质》等课程。
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孝亲尊师”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助推“东学西渐”。
2017年为海口广播电视台录制了52集大型人文讲座《余莉开讲——品读〈群书治要〉》,开播不到两周年,创下了单集点击量超过70万次,总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的成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