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余莉开讲》第二十一集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有云:“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妻相处之道,没有不敬妻子的,更没有歧视妇女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夫妻相处之道,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重男轻女,不是一方压住另一方,更不是以强凌弱。《易经》的阴阳理论认为,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是最佳的状态,也是儒家所谓中庸之道。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告诉我们人格平等,相敬如宾,刚柔并济是夫妻相处的正道。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第二十一讲,夫妻相处之道。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上有这样一句话:“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啊,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和儿女,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于妻子儿女,没有不尊重的,那我们从这一句话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没有讲不尊敬妻子,更没有讲歧视妇女。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男女有别,这个“别”字并不是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别,而是指男女在职责上有分工,那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那这种分工是根据男女心理、生理的特点来安排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承担的责任也就自然不同。特别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属于农业社会,创造经济收入,养家糊口,使家人衣食无忧,这个重大的职责,主要是由男子来承担的。那么这就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也就是说不能自己在外面工作,接触的人很多,就可以随意地寻花问柳,见异思迁。那么一家之中,除了创造经济收入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要教育儿女,这一项重要的职责,必须是由他的母亲亲自来承担,所以妻子主要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责任。那就要求她必须自身有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够言传身教,把儿女教导好。
所以我们从这一句话看到啊,古代的圣王,一定是敬重他的妻子,为什么敬重他的妻子呢,这里边就谈到,因为她是亲之主也,什么叫亲之主呢,也就是说她要负责祭祀祖先,孝敬公婆,助夫成德,和睦妯娌,还要教育子女。所以他负责着照顾父母双亲,乃至于祭祀祖宗,乃至于教育儿女的所有责任。所以她的责任无比的重大。所以有人说娶一个好的太太,可以兴三代,而娶一个不好的妻子,也可以败三代,那么既然这样地重要,所以中国古人特别尊重妻子。
那么如何敬重妻子呢?做丈夫的要有做丈夫之道,要做到领妻而不管妻,也就是要把妻子领在为人处世的大道之上,而不是事事去管她。有一句话说,管人是地狱,你去管她,她不会服从,甚至还会逆反,那什么是领妻呢?这个领妻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好,要自己走在做人的正道之上,自己要立住三刚,我们经常讲三纲五常,好像是对妻子说的,那我们这里讲的是做丈夫的三刚,这个刚是刚强的刚。
哪三刚呢,第一就是性刚无脾气,第二是心刚无私欲,第三就是身刚无嗜好。性情刚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并不是说你的脾气很大,别人都害怕你,脾气很大的人被称为暴夫,而脾气很软弱的人被称为懦夫,而丈夫的刚正恰恰是能体现在他能很好地调服自己的脾气,克制自己的怒气。如果丈夫的脾气不好,在身边的妻子儿女,在他周围的人全部都会很紧张,没有安全感,很有压力,不愿意和他相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大发雷霆,让身边的人战战兢兢,时间久了,这个周围的人都神经紧张。
那我们看在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辩才无碍,每一次跟人辩论,没有人能够赢过他,学生来问他任何问题,他都能够给予很好的启发和回答。但是非常不幸的事是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却娶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妻子,他的妻子因为一点点小事不开心,就会对他大发雷霆,不依不饶。
有一天,这个妻子又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他河东狮吼了。结果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对着和她吵,反而在那坐着,静静地听她把话说完,等他的妻子把话说完了,骂够了,他就缓缓地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他说,你说完了吧,如果你说完了,我可以出门去会见我的朋友了吧。结果没有想到,苏格拉底这样退让的态度,并没有使他的妻子止息怒气,结果怎么样呢,在盛怒之下,她居然端起了一盆水,把这个水从头到脚泼到了苏格拉底的头上,结果让他像落汤鸡一样非常的狼狈。结果恰恰不巧,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看见了,于是这个朋友就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讓你搞得如此狼狽不堪呀,你看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男人可能就会雷霆大怒了,这个太在朋友面前失面子了。但是没有想到苏格拉底,他的修为非常的好,而且非常幽默。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说,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意思说他的妻子给他发了一通雷霆之怒还不够,又给他泼了一盆水,这就叫雷霆之后,必有暴雨。他仍然没有失去君子之风,更没有跟他的妻子去吵架。
心刚无私欲,那就是不能够娶了媳妇忘了娘,偏爱妻子儿女而薄待父母,这样就没有走在做人的道路上了。身刚无嗜好,做男子的要修身,我们说修身才能够齐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不良嗜好给去掉,比如说很多男子不抽烟、不喝酒,更不赌博、不好色,自己的身修得很好,没有任何可挑剔之处,又能够创造经济收入,使家人衣食无忧,还能够做到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这样的话就会让妻子自自然然地佩服,也愿意听从你的教导。所以这个“教”主要是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做丈夫的敬重妻子就体现在他对妻子很体贴,对妻子为家庭的付出,非常地感恩,还要让妻子觉得嫁给了这样一个丈夫非常地有依靠、有安全感,生活很幸福,很踏实。
刘余莉教授引经据典,尤其是通过《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记载的“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等文字,说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职责分工上,是男女有别的,丈夫负责创造经济收入,养家糊口,使家人衣食无忧,自然劳苦功高。然而妻子也承担着祭祀祖先,孝敬公婆,助夫成德,和睦妯娌,教育子女等重责,而且比起丈夫来,妻子的工作更考验体力、智慧、文化、美德和忍耐力等综合能力,理当受到丈夫乃至全社会的尊重。那么丈夫要如何让对待妻子,才能称得上是尊重呢,那就是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通俗说来就是性情温和没有脾气,心底无私,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爱一视同仁,没有吃喝嫖赌等不良嗜好。那么做到这些,是否能够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了呢,刘教授告诉我们,还远远不够,敬请继续收看《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1集,夫妻相处之道。
所以什么是幸福呢?现在有些人追求幸福,但是因为他的方向、手段或者是思想认识错误了,结果越追求,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幸福并不是建立在金钱、物质的基础之上,不是说有了很大的房子,有了很多的钱,有了豪华的轿车,那个才叫幸福,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受西方价值观的错误影响,也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在流行。比如说有一个电视节目,非常吸引人,它请了一位女嘉宾,结果她说了一句话,现在成为很多人,很多女子追求幸福的目标。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那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已经坐在宝马车里哭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但是她宁愿去追求那一种虚荣,被人羡慕的表象,而不愿意去追求那一个踏踏实实的幸福,内心的安宁,所以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很多人虽然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是心灵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喜悦。
那我们看一看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上,记载着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这个典故记载的是,在汉光武帝的时候,他的姐姐是湖阳公主,结果湖阳公主在守寡,他的弟弟汉光武帝很关心姐姐,就问,你看朝廷之中哪个大臣你喜欢,我去给你说媒。这个湖阳公主她也说的很委婉,她说我看宋弘这个人又有德行,又有学问,是其他的人所不能够比拟的。那这个光武帝就明白了,他的姐姐看中了宋弘,但是这个宋弘已经是一个有妻室的人了,可是光武帝他为了给姐姐说媒,还是有点不甘心,所以虽然知道人家有妻室了,还特意请宋弘来饮酒,请他的姐姐在屏风后面看着。
在君臣畅饮之间,大家喝得很高兴的时候,光武帝就试探了。他说,我听说一个人有了钱之后,就会换朋友,而一旦一个人有了荣华富贵,有了地位之后,就会换妻子。这个宋弘是一个聪明人,他一听皇帝这样一说,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结果呢光武帝接着说了,说我有一个姐姐年轻貌美,又温柔、大方、贤惠。宋弘一听了就明白了光武帝的意思了,这个饭也吃不下去了,马上站起身来,向光武帝行礼说,他说,皇帝啊,我所听到的道理,和您所听到的道理有所不同,我听说这个贫贱之知不可忘,即使是在贫贱的时候所交的朋友,即使我们飞黄腾达了,也不能够把他忘记。结果这一句话呢一下就把皇帝的正气给提起来了,因为古代的皇帝啊也是熟读圣贤之书。他说对啊,我们在贫贱的时候所结交的朋友,确实不能够轻易地忘记。
那么宋弘一看就接着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和我们同甘共苦,筚路蓝缕的妻子,她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我怎么能够随意的就把她休掉呢?这个不符合恩义、道义、情义啊,光武帝一听呢,他这个话就没有办法说下去了。那么这句话传出来,也就震了当时朝野夫妻之间的亲情,而且一直传承到今天,依然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
所以我们看宋弘这个人,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立身行道,见利思义,他的影响呢,不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人,当时的一朝人,而是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那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能够和皇帝攀上亲戚,成为皇帝的姐夫,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件事啊。但是宋弘啊,他感到这一件事是不符合道义,所以即使是做皇帝的姐夫,也都婉言谢绝了。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幸福不是建立在金钱、地位、名利、欲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情义、恩义和道义的基础上。
现在的孩子对幸福的理解好像比大人呢还能够看得清楚。有一个初中生,他在上学的路上,结果就看到这样的一幕,有一对夫妻他们生活贫苦,所以靠捡垃圾为生。结果这个丈夫呢就捡到了一个苹果,这个苹果还很好,一点都没有坏,因为家庭条件有限,这个丈夫就自己舍不得吃,他把这个苹果拿水洗了洗,擦干净就给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接过这个苹果,立刻就能感受到丈夫的一片爱心,于是她就咬了一口,她觉得这个苹果的确很甜,她就冲着她丈夫咧开嘴笑了。
这个中学生说呢,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其实这就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不是靠金钱堆积出来的,而是在两个人长期的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互相关心,相互扶持的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
刘余莉教授通过《群书治要·后汉书》记载的西汉大臣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和一对拾荒夫妇相濡以沫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营建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乐园,夫妻二人必须在幸福观、价值观等方面实现同频共振,没有相同幸福观和价值观的夫妻是体会不到幸福滋味的,这样的婚姻也是走不了多远的。很难想象一个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的丈夫,如何能跟一个视婚姻忠诚如生命的妻子白头偕老。而那个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女子,也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那对拾荒夫妇相濡以沫的浪漫和幸福的。只有夫妻二人具备了共同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夫有义,妇有德,才能实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浪漫,《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1集,夫妻相处之道正在播出。
那么我们看在历史上像宋弘这样的男子,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那我们再看一个刘庭式的故事,这个刘庭式啊是一个和苏轼同朝为官的人,他早年和邻居家的一个女子,口头上订婚了,但是后来他要去上太学,五年之后考中了进士,衣锦还乡。结果呢他回到家乡,却发现这个和他订婚的女子,却双目失明了。这个邻居家的人就说了,你看我们家的孩子已经双目失明了,而你又衣锦还乡,她不配再做你的妻子了,这门不当户不对的,不如这一桩婚事就算了吧。
你看古人做事呢,他是念念为对方着想,他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盲人了,所以不愿意再给人家添麻烦。但是刘庭式这个人呢却信守承诺,信守良心,坚持要娶这个女子过门,他说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我已经答应了要娶她为妻,就一定要做到。于是呢,他把这个妻子取过了门,那我们想一想这个女子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她当然是非常地感恩,所以对刘庭式照顾得很用心,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结果这两个儿子的教育都很好,后来这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所以你看一个人有德行啊,那确实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儿女也都非常成才。
后来这个刘庭式就到高密去做通守,也就是太守的助手,当时的太守是谁呢?这个太守就是苏轼,在做通守的过程中,他的妻子就得病过世了,刘庭式想到妻子平时点点滴滴,对自己的付出,无私无求的对自己的照顾,他就都哭得很伤心,经常思念得痛哭流涕。那么苏轼看到了为了劝他就说,我听说一个人是因为美色才升起情爱,因为情爱才有这种伤痛的感受,但是你的妻子,她又不是一个美人,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有什么哀伤可言啊。
刘庭式听了之后就说,我所哀痛的只是因为我失去了一位曾经和我同甘共苦,筚路蓝缕的妻子,我并没有想到,她的双目是失明的,她是一个盲人,如果真的是如你所说,一个人因为美色才会升起情爱,因为情爱才有伤痛的感受,那你看在大街小巷上,每一天在挥的袖子挥着手绢,勾引你,诱惑你,挑逗你的那些红尘女子,她们每一个人都长得很美,那是不是她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你的妻子了吗?你愿意娶她们为妻吗?苏轼听了之后就很惭愧,他也更加感佩刘庭式的德行。
所以中国的历史上像这种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的男子,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多,但是遗憾的是啊,我们的电影电视剧没有把这些故事搬上屏幕。那么我们看有一套书叫《德育课本》,它就把历史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全都总结出来了,你看了这套书,你会经常感动得流泪,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国的精神。
所以现在的青少年从哪里了解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呢?现在很多人很少去看经典,他们就是从电影电视剧上来了解传统文化,而我们这些已经被后人杜撰加工的演绎的历史,让这些青少年看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历史,结果以为呢,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玩物丧志,骄奢淫逸的历史。所以你看我们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升起信心呢。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说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那这个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要从我们回到经典,回到我们真正的历史中来。
上一节,刘余莉教授通过北宋通守刘庭式信守承诺和良心,执意迎娶早有婚约却双目失明的家乡女子为妻的故事,告诉我们夫妻之间必须坚守诚信,良心和道德,尤其是作为丈夫一方,更要做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美德。由于生理的特性,再美的女子,青春期和美丽期也就那么二、三十年,如果仅仅以容貌的标准来择妻,那么这种婚姻,是注定不能长久的,更谈不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旦红颜老去,夫妻靠什么维系婚姻,刘教授告诉我们,靠道和德。如果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强调的是来之不易的夫妻缘分,那么道和德就是夫妻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坚定信仰,丈夫如此,那么作为妻子,又该如何呢。敬请继续收看《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1集,夫妻相处之道正在播出。
那我们刚才讲了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那么做妻子的呢?要做到有德行,所以中国人讲夫义妇德,好的妻子她是从哪儿来的呢?好的妻子源自于好的姑娘,所以有一句话说,姑娘是世界的源头。我们看那些大江大河,如果它的源头就不是很清澈,那么再到下边也不可能清澈。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女人的影响看得非常重要,比如说英国的著名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就谈到,女人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她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哪里的女人品质恶劣,那个社会的品质也就恶劣,哪里的女人道德高尚有教养,这个社会就繁荣,就进步。
那么在民国的时候,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他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天下的太平与否,有一大半的责任都在妇女的身上,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女儿而不是儿子的话,那你要更加重视对她的教育,要把她教育好,因为什么呢?因为她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品质,那么好姑娘应该有什么样的品格呢?有人对姑娘做了这样一个描述,说姑娘性如棉,意思是姑娘的性格要像棉花一样,那么棉花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棉花非常柔和,所以作为姑娘要非常地温柔,不能够非常暴烈,脾气不好,或者喜欢挑剔抱怨。
其次,这个棉花又非常的温暖,我们把它做成棉穿在身上,你会感觉到很温馨,很保暖。再次,棉花它可以纺成线,所以它非常的有耐力,那我们看女人的耐力啊,相对于男人而言还更强。最后呢,这个棉花非常洁白,所以中国人认为一个好的女子一定要守身如玉,一定要珍爱自己,尊重自己,那么这个就是告诉了好姑娘必须具备的品格。
那么姑娘成为妻子之后,夫妻应该怎么相处呢?其实夫妻相处啊,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守住一句箴言,就可以白头偕老,这一句箴言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在结婚之前,两个人还没有结婚的时候,还没下班就不停地看表,说老师啊,你快点讲吧,一会我还要去约会呢,不知道她喜欢吃什么菜,在哪一个菜馆更适合他的口味,不知道他喜欢看什么电影,在哪一个电影院更浪漫,处处都在想着对方的需要。
所以你看我们中国正体字的爱,是一个感受的受,中间有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呢?爱就是要用心地感受对方的需要,当你能用心感受对方需要的时候,两个人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义浓浓,这个感觉非常美好。但是好景不长,终于把这个女子追到手了,两个人要结婚了,结果这个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这个心态就变了,从我能为对方做一些什么,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对方应该为我做什么,结果处处要求对方,苛求对方,挑剔对方。所以你看这个心态一变呢,就从天堂堕到了地狱,所以有人说呢,现在有四种类型的家庭,第一种叫天堂家庭,第二种叫和乐家庭,第三种是苦恼家庭,第四种是地域家庭。
刘余莉教授借用英国思想家斯迈尔斯和印光大师分别对妇女的评价,说明妻子在家庭和睦,丈夫前途,子女教育等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甚至关乎民族的品质。因此天下的太平与否,一大半责任都在妇女的身上。刘教授因此认为作为妇女,作为妻子,更要有德,为人女,要有女德,要有如棉一般的品格,为人妻要有妻德,要有母仪天下般的风范,要用妻爱和母爱,呵护维系家庭的团结和睦。一个家庭是成为天堂家庭,和乐家庭,还是成为苦恼家庭,地狱家庭,为人妻者干系重大,当然,夫妻之间之间相互体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达到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才是最佳状态的夫妻相处之道,《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1集,夫妻相处之道正在播出。
那诸位朋友,我们的家庭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很多人说我们家属于地狱家庭啊,老师。那么恭喜你,为什么呢?以为你今天呢,看对了节目,我们有办法把这个地狱家庭,回归到天堂家庭,因为幸福其实就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念念想着我能为对方做些什么,而不是要求对方为我做些什么,那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再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周易》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周易》的乾坤二卦,不仅仅指天地、阴阳、君臣,也指男女,乾卦为男,坤卦为女,《易经·系辞》又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说男子要效法乾道,女子要履行坤德。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男道女德,也就是男子要行天道,女子要显坤德,所谓坤德,就是厚德载物,就是女德,就是女子要宽容忍让,谦卑柔顺,慈良贞静,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女子应该如何效法大地,修成坤德和女德,容载万物,敬请收看下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2集,女德。
刘余莉教授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人民网·理论版》文化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访问学者;曾担任第18届(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海口广播电视台《余莉开讲——品读〈群书治要〉》栏目主讲专家。
曾应邀到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和研讨。
中文代表著作为《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儒家伦理学》《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主编大型丛书《〈群书治要〉校订本》(宣纸版)《〈群书治要〉译注》(精装10册)《文白对照〈群书治要〉》。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一般项目)的科研任务。
曾应邀为人民网·人民讲堂、中央电视台、全国工商联、国家税务总局、国防大学、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国资委党校、中石油党校、中石化党校、中铁建党校、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清华大学培训学院、华能集团、中远集团、上海铁路局、天津市检察院、浙江省交通厅、山东省直机关工委等机关团体,特别是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讲授《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功之道》《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管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领导心理调适》《中国传统官德》《认识〈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与政德修养》《从〈群书治要〉看文化的本质》等课程。
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从《群书治要》看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孝亲尊师”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助推“东学西渐”。
2017年为海口广播电视台录制了52集大型人文讲座《余莉开讲——品读〈群书治要〉》,开播不到两周年,创下了单集点击量超过70万次,总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的成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