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0大学生“校园贷赖账” 谁无耻还不一定呢

熊志 狐度工作室 2018-10-22

夹缝中出现的反转声音提醒我们,建立在公共事件上的纯道德评价不仅危险,而且有被打脸的危险。


文 | 熊 志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则大学生借“校园贷”后赖账的事例:400多名在校大学生为了购买高档手机去借“校园贷”,却在该还钱的时候声称“校园贷”违法而拒绝还钱。日前,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高新法庭受理了多起“校园贷”合同纠纷案,400多名大学生因借钱不还成了被告。记者了解到,该系列“校园贷”案件陆续开庭,却始终没有学生主动应诉。

新闻本身比较简单,没有交代这些大学生赖账的来龙去脉,所以围绕事件的舆论,一边倒集中在对大学生的批评上,常见的声音是他们自私贪婪,没有法律意识。赖账不还外,“跨省调解仅3名大学生还款”这样的细节,成为其法盲的进一步佐证。

在这些一边倒的批评夹缝中,陆续有一些当事人站出来讲述内情。比如有微博网友提到,原来的报道颠倒了借钱和买手机顺序,这些大学生其实是掉入了分期还款的陷阱。校园贷平台也不是公开贷款,而是兼职APP,大学生通过它换新手机,采用兼职的方式来还钱。只是平台提供的真实兼职机会,远远少于贷款学生的数量,很多大学生不得不用现金来分期还款。

去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违规机构向大学生提供校园贷服务,不过从法律上讲,只要不涉及暴力等违法情节,利息在24%以内的本金和利息都受法律保护。但是用这个规定去套用大学生的行为,得理清一些基本事实,比如将校园贷打扮为兼职APP时,有没有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针对大学生的强化霸王条款?

如果网上提到的内情可信,那么校园贷平台至少是以兼职为幌子,刻意混淆了分期付款和兼职抵价的区别,制造了一种信息陷阱,让那些本以为可以兼职换手机的大学生,走上校园贷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网友还提到,在催收还款上,平台也不是什么老好人,而是动用了诸如泼油漆、打人等手段,还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照片印成传单四处传播。这些没被媒体曝光的细节一旦坐实,显然不能受法律保护,学生私下集体赖账,在道义上情有可原。

学生借款的704校花贷款平台

当然现在依旧不能说,400大学生校园贷赖账事件迎来了反转。不过它在提供另一个不能用贪婪自私简单定性的视角同时,再一次证明平衡性的报道有多重要。比如,即便是在“赖账不还”这个基本问题上,媒体报道和网友讲述,也可以作两种解释,前者是钻国家管制校园贷的空子刻意不还本金,后者则可能是还了本金和利息,但没还超法定范围的无底洞利息。

如果要从攀比的角度看,这些大学生哪怕是因为高价新手机踏入陷阱,而非刻意赖账,目无法纪不出庭应诉,可能还是会被投以不齿的目光,但这本质上是个道德问题,它替代不了法律上的是非。法律上的是非是什么呢?是校园贷平台在冒充兼职APP时,有没有模糊交易信息,违规提供超过法律保护的贷款,同时有没有利用不对等的博弈关系,暴力催债?遗憾的是目前的信息并不能看清这个核心问题,很多人却一边倒的认为,大学生就是无耻至极。

在校园贷、裸贷风波频现的前提下,赖账不还的400多位大学生,很容易迎合网络关于这个群体爱慕虚荣和攀比盛行的想象,这种标签式的审视,经常在人们阅读甚至撰写新闻时成为预设立场。新闻如果反转,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类似偏见,道德评价压过细节分析。

这一事件的内情,现在还没有充分呈现,但现有信息至少已让原来的评价失去了稳固的支撑。至于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调查,而夹缝中出现的反转声音提醒我们,建立在公共事件上的纯道德评价不仅危险,而且有被打脸的危险。

来源:搜狐号狐度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


上海砍人 | 女孩跳楼 | 昆山抢劫案

外婆改姥姥 | 个税法大修 | 非京牌管控

特金会 | 选座社交 | 暴雨“漏电”

点击“阅读原文”来搜狐参与更多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