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G道歉难获谅解 网友抵制辱华别又刁难同胞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08-23

一听“辱华”二字就气血冲顶,分不清事实与观点,搞不清立场与是非,打不着远隔重洋的“罪魁祸首”,就把怒火发泄到与之关联的同胞身上,演化成对同胞的羞辱和批斗,这样的抵制大概也是“病”,要治。


文 | 杜 虎

意大利品牌D&G近期因其创始人之一出言不逊,在私人对话中恶评中国,加之其商业广告将筷子形容为“两根棍子”,也被认为冒犯了传统文化。舆论发酵后,几大网商平台将D&G产品下线,有网民去实体店辱骂店员,还有消费者询问专柜可否退还预存消费金,说是“全国都在抵制,不敢穿”,怕被扔屎。但也有声音认为,所谓辱华风波需冷静看待。

为了挽救中国市场,D&G两名创始人公开发布道歉视频称,“我们认真反省,对于自己的言行给中国人民及国家带来的一切。我们感到十分悲伤,面对我们在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希望得到你们的原谅。正式向所有全球华人致上最深的歉意。”视频最后两名创始人还用中文说了“对不起”。但很多中国网友对这样的道歉并不买账。

这次舆论风波之所以卷起大范围的怒火,与“辱华”这个关键词有关,它又一次成功撩拨了民众情绪。经过多次类似的中外矛盾,“辱华”总能唤起一些人敏感且脆弱的集体心态,激活某种禁忌,然后再裹挟更多人和更多层面,扩大影响和波及面。然而D&G“涉嫌辱华”到底是什么性质,集体抵制是否超出了必要反应的程度,都是值得讨论的。

作为品牌设计师,对有关中国的评价用词粗俗、肮脏,即使是在私人通信时也很不恰当。当这些言论被公之于众时,受到猛烈批评是他应当承受的代价。同时,D&G广告中为了表现中西文化的关系,使用了筷子与西餐的意象展现冲突,却只是常规的文案手法,谈不上“辱华”。设计师的言论错误不等于D&G辱华,而民间集体抵制的反应,似乎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了。

对民众个体来说,如果真觉得自己情感上受到伤害,当然也有抵制的自由,但要去骚扰D&G正常经营,可能超出应有界限。如果仅仅因为去D&G店消费,或者在它店里打工,又或者因为穿了D&G服装就要被同胞羞辱,那可悲的不是外国品牌,可悲的是抵制者本人,无法抛弃“心理上的U型锁”。

必须承认,出言不逊的设计师在舆论发酵后采取的公关行为,比如假称自己的账号被盗号,不承认之前的发言,都是用错误来掩盖错误。从他的言论中看,对中国抱着很大的偏见,产生偏见的原因有各种各样。就像流行于社交媒体上的“地域炮”,这些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偏见和歧视不一样,只有当偏见能够造成实际伤害时,才会演变为歧视。这位设计师事后否认、乃至于D&G的补救声明都显示它无意于所谓的种族歧视。D&G在国内准备了投资巨大的新品发布会,也因为风波被取消,这样说明它根本没有所谓“辱华”的动机,否则怎么可能在种族歧视的情况下投入巨资办展呢?考虑这些细节,有助于冷却冲动的跟风抵制。

类似的偏见在国外并不少见,一如中国人对西方人的看法也存在偏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认知问题,可以通过平和的交流去缩小差距。大到国际舆论,小到微博舆论场,有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声音存在,关键是容忍异见。即使反应也要适当、适度,过度反应过犹不及。将创始人的错误言论引申为D&G辱华,还可能加重世界对中国的疑虑,加深成见。

我们还发现,过去但凡以所谓“辱华”理由发动抵制的,最后遭殃的往往是同胞。比如,因为反日而被U型锁砸到残废是开日系车的中国人,因为反美而被堵住不让吃麦当劳的是中国人,因为反韩而被抵制到丢掉工作的超市工友。这次,因为“辱华”同样会让国内经销商、工友蒙受经济损失。抵制“辱华”最终打击的自己人,是让同胞遭罪,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正常的情况或许是,因为敏感于“辱华”搞抵制,也不影响其他人正常消费。该抵制的抵制,该消费的消费,大家都有相应的自由。如果抵制“辱华”商家搞成了对同胞的攻击、揪斗,事情就变味了。我们要警惕的是,以反击“辱华”为起点,最终却走上了欺压同胞的道路。从驳斥设计师个人言论到抵制D&G,不能也不该重复这个套路。

总的来说,所谓D&G辱华风波搞出大动静,除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品牌设计师,也少不了许多架秧子起哄的吃瓜群众,也与冲动盲从的头脑息息相关。一听“辱华”二字就气血冲顶,分不清事实与观点,搞不清立场与是非,打不着远隔重洋的“罪魁祸首”,就把怒火发泄到与之关联的同胞身上,演化成对同胞的羞辱和批斗,这样的抵制大概也是“病”,要治。

关键词


民办园上市 | 酒店杯具 | 医院骗保

公交坠江 | 猥亵女儿 | 金庸

告密文化 | 马蜂窝 | 云南白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