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炒作“大师在流浪” 其实是小丑在追逐流量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08-23

因为古文和掌故是从“流浪汉”嘴里发出来,那些文绉绉的句子似乎就闪光了。说明白点,很多人并不是尊重知识,只是满足猎奇心态。


文 | 令狐卿

上海一位流浪人士沈先生,近日引起不大不小的舆论关注。他朗读入门国学的镜头,以及日常活动情况,被一些拍客上传到社交网站,因为言行举止有古风,与其衣衫褴褛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得到广泛转播。最新的进展是,网红沈先生被拍客围追堵截,非常烦恼。

其实,在国外的称谓里,沈先生不叫贬义的“流浪汉”,而是叫“街友”,是为了平等对待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沈先生也一再表明,他自愿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二十多年,他最希望得到的不是怜悯,而是一点尊重。但舆论将他卷入,是以剥夺他的尊严为前提的。


在沈先生这段遭遇里,我们清晰看到他被“利用”的全过程。首先,他被贴上了标签,“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天堂”,将其拔高到“流浪大师”的地位,并且用他来抨击所谓的“小丑”。但谁是“小丑”又不指明,通过这一价值观的强行对比,完成对沈先生形象的初步“改造”。


在非主流人群那里寻找寄托,寻找美感,是舆论传播的技巧之一。沈先生朗诵古文,信手拈来的通俗掌故,都没超出一般古文的高度;对一些问题的点评,也并没有体现出所谓的“济世之才”。但因为这些是从“流浪汉”嘴里发出来,那些文绉绉的句子似乎就闪光了。说明白点,很多人并不是尊重知识,只是满足猎奇心态。


将沈先生塑造为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落难”大师,还不算完。好事者强化“网红”沈先生的另一个手段,是捏造故事。于是,沈先生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他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还曾经是公务员,之所以流浪,是因为妻女遭遇车祸双双身亡,失去亲人的他陷入悲痛难以自拔,选择自我放逐减轻伤痛。



很多人不一定因为沈先生讲两句古文喜欢他,但可能因为这个凄美的故事多看他两眼。而这“人群里多看两眼”,铁定会转化为直播小视频的流量。确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人遭遇最大的人生打击,一蹶不振。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撕碎了给人看。


但悲情戛然而止,因为遇到了真相。妻女双亡导致流浪的故事,已经被沈先生本人否认,他选择街友生活时还没结婚。当拍客们为了流量将胡编乱造的故事安插在沈先生身上,一群不明真相的看客被假象吸引,但这个时候,谁还在乎真相呢?


事情到了这里比较清楚了,沈先生之所以被戴上“网红”的帽子,是舆论制造的结果,而制造的手段一是贴标签,二是造故事,就此完成传播形象的再造,去打动人们,俘获善良的感动。即使现在被揭发说故事造假,但人们也会“选择原谅”吧,这就涉及到深一层的迷思。


那就是社会中人对故事的需求非常旺盛,借沈先生讲述一个深情的故事,本来是这个薄情世界用来自我感动的小小伎俩。在这个捏造的故事下,人们可以抨击无常的命运,可以获得反击“无情”的虚假感受,可以赐予别人“同情”。即使故事造假也觉得没什么,毕竟体验到了,假一点又何妨?!



后续的报道里,沈先生的烦恼不只是被扭曲为凄美故事的男主,妻女死光还要负责社会的感动,而是他被一帮人围观、跟随、拍摄,不断重复表演他的技能。这种情况下,沈先生要求被尊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想像动物一样被围观,然而舆论不放过他。


这就是沈先生被“网红”事件中最让人唏嘘的地方:他被塑造出遗世独立的清高,不过是满足愤世嫉俗者的做作姿态;他被强行“丧妻丧女”,更是无情之徒捏造自我感动、借悲情满足利益的戏码。说到底,搬弄深情故事,反衬出舆论制造者强扭沈先生的集体癫狂与残酷。


再说了,流浪汉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边缘人底层人一定饱含深情,大多也只是毫无必要的热情想象罢了。但这种偏见之所以掀起舆论风波,不只是舆论操盘手的精明算计,也需要受众配合才行。武侠文化里对扫地僧的迷思,与想象沈街友是绝世高手一样,不靠谱可却是现实。


事已至此,沈先生被一股力量强行扭送、安置到网红队伍中,但他的心声被拒绝倾听。一些人仅仅需要他扮演理想型的角色,相信虚构的世界更深刻,为此不惜用虚假故事盘他。与舆论制造者努力释放的真善美相反,最终出来的都是假恶丑,而沈先生成了被反复侮辱的那个人。


关键词


 埃航失事 | 生育问题 | 时健

 聊城假药案 | 安宫牛黄丸 | 非婚生户口

故宫 | 强收幼儿园 | 叶永青抄袭30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