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7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现代汉诗十二首(中)

2016-12-09 陳東東 注 見山書齋


蔡天新主编的《现代汉诗100首》(三联书店,2007)十年后扩容,将会以《现代汉诗110首》面目由三联书店重新出版。十年前遵其嘱,我为那本书中的十首诗作注、旁白并撰写了诗人简介,借重新出版之机,近日我也修订了当初提交给那本书的内容(有些甚至是推倒重来)。蔡天新另又要我为添进扩容版的两首诗作注、旁白并撰写这两首诗的作者简介,这样前后共十二首,且分作(上)(中)(下)三期,先在本公号刊出,算是为《现代汉诗110首》作个预告。也是由蔡天新主编、三联书店已经于2014年出版的两本译诗集《现代诗110首》(红卷)和《现代诗110首》(蓝卷),跟《现代汉诗110首》为同一系列,正好顺带在此推荐。



《现代诗110首》(红卷)和《现代诗110首》(蓝卷)书影





2007年版《现代汉诗100首》书影




陳東東 注

现代汉诗十二首(中)



昌耀

 

明月情绪

 

明月。

昆仑。

空朗万里无云。①

晴比昨夜

更多辽阔。     

篝火

在天边。

苍茫中是谁

追逐马群,

铁蹄

一阵阵儿

如冰雹

叩打石板去也, 

令我记起战争    

年月。②

闲逸

莫不意味着偷安?

恬然潜在着

幽愤。

月下情绪

最难煎熬。③

明月明月

莫如明月速去,

而你通红的早晨

就也来临。④


1967.12.14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三行三个意象并置、转切、叠加,用辞简劲,语似截铁。以后全篇也多如此。


② 月夜马蹄“令我记起战争/年月”,激扬抒写者不会忘却的战士胸怀。联想到作者写此诗时的流放者身份,意味实在颇为苦涩,之后引发的感慨,也显得复杂多义。


③ “幽愤”跟月夜的“闲逸”、“恬然”形成反差和张力,“潜在着”的“幽愤”,这正是遭流放的诗人“最难煎熬”的“明月情绪”。


④ 企图豁然放下和寄望未来,亦见出此诗的时代特色,譬如被大力倡导过的“革命浪漫主义”。

 

旁白:


一、这首诗的排列形成警策、短促到有点儿窘急的拍子和节奏,顿挫感凝练诗思,带来气韵的深豁与苍茫。


二、昌耀惯以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作为抒写对象,来完成其一生的诗歌塑造。一些颇具西部生活特征的词语,成为独具昌耀诗歌特征的修辞;而一种独具昌耀诗歌程式的言说,将西部生活的峻厉严酷,展现为一个人内心生活的深挚、沉郁和壮美。这首诗对 “明月情绪”的抒发,也大概如此。


三、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诗人当时遭体制迫害的流放者身份。这位体制出身的诗人,其诗歌被造就,恰跟遭受体制迫害的命运密切相关,终于成为意图“改造”他的体制所未曾料想的一位真正的诗人。昌耀的诗歌伴随对他的迫害“改造”而转变,愈益精深博厚,这首《明月情绪》,是其前期转变中的一个标本。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长期生活在青海。参加过朝鲜战争并负伤致残,其第一首诗即写于战场上。回国后响应政府号召前往西部,在那里因诗获罪,沦为囚徒。后虽平反,其困苦的生存境况却没多少改变。昌耀的出现和其诗风的成形,远在“文革”之前,但是他的被发现、引人关注,以及对当代诗歌构成影响,却要晚到八十年代。第一本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出版时,他已年届五十。以后又有《命运之书》、《昌耀的诗》等诗集面世。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腺性肺癌晚期不胜其痛,跳出三楼病房自杀。



孟浪

 

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所以在黑暗中不必期待所谓黎明。①

 

光捅下来的地方

是天

是一群手持利器的人在努力。②

 

词语,词语

地平线上,谁的嘴唇在升起。③

 

 

幸福的花粉耽于旅行

还是耽于定居,甜蜜的生活呵

它自己却毫无知觉。

 

刀尖上沾着的花粉

真的可能被带往一个陌生的地方

幸福,不可能太多

比如你也被派到了一份。

 

切开花儿那幻想的根茎

一把少年的裁纸刀要去殖民。④

 

 

黑夜在一处秘密地点折磨太阳

太阳发出的声声惨叫

第二天一早你才能听到。⑤

 

我这意外的闯入者

竟也摸到了太阳滚烫的额头

垂死的一刻

我用十万只雄鸡把世界救醒──⑥

 

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连黎明对肮脏的人类也无新意。⑦

 

 

但是,天穹顶部那颗高贵的头颅呵

地平线上,谁美丽的肩颈在升起!⑧

 

1991.6.25-6.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两行诗分作两节,一个因果复句分作句号隔开的两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第1章故意分外醒目地为全诗定下过于尖锐的颠覆性高调。


② 对“光”及其来历的颠覆性讲述,从而赋予“光”绝然不同的意味和意义。动词“捅”用得极为有力,几乎用力过猛,然而大概非如此不足以说明。


③ 关键在于“词语”,在于“词语”被什么样的“嘴唇”去说。“嘴唇在升起”,而且在“黑暗”、“黎明”、“光”和“朝霞”的序列里“升起”,让人想到“嘴唇”正是唤醒、照亮和主宰世界的太阳。


④ 诗的第2章是一个关于“幸福”的颠覆性故事,不妨视为用作诗题的那句诗的一个论据。“刀尖上沾着的花粉”极言幸福的强制性和胁迫感——连幸福也不过是一种你只能服从的命运,“你也被派到了一份”。“殖民”一词更去说“花粉”一样被输出(播散)的“幸福”(观)的强行征服。


⑤ 对“黑暗”和“黎明”、“光”战胜“黑夜”及“太阳”神话的另一种戏剧化编码,说出符合这首诗的颠覆逻辑的另一个故事。


⑥ “太阳滚烫”被颠覆为垂死的病状,那也意味着“世界”将死。要是同意第1章最后一行所暗示的“嘴唇”即是“太阳”,那么“嘴唇”已“垂死”,“世界”就只能靠“十万只雄鸡”的鸣叫来“救醒”了。


⑦ 经过上述“论证”而以“结论”的方式再次说出诗题和诗的第一行的那个“论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对肮脏的人类”而言的。这首颠覆之诗要针对的,正是“肮脏的人类”。


⑧ “高贵”和“美丽”显然相对于“肮脏”。“天穹顶部”的“头颅”亦指“太阳”,那么这是“黑夜”和“黎明”之后中午的景象了。“地平线上”“升起”“头颅”之下一段的“肩颈”,似在预告又一个颠覆性故事。


旁白:


一、孟浪惯于传达一种反政治、反制度乃至反世界的对抗激情。他诗歌的声音,因而充斥着绝决和严正。


二、这种对抗激情的诗艺手段,却常常从幽默直到冷酷。在这首诗里,呈现为对原型象征系统的颠覆性运用和对话语和生活逻辑的悖反化表述。它们带来的不止于讽刺,更是揭露和见证,乃至对这种揭露和见证本身也并不信任的还要彻底的怀疑和超越。


三、这种对抗激情,令孟浪的诗歌又几乎是反诗歌的。语词、句子和段落凑置在纸上,其间诸多空隙和阻断。这并不显示孟浪无力将它们整合,这表明孟浪的另一番努力,刻意不把其作品的尖刻和深锐打磨成一首如诗的诗。



 

孟浪(1961-),原名孟俊良,浙江绍兴人,生于上海宝山,七十年代末在上海机械学院就读时开始文学创作,并从事民间诗歌活动,先后参与创办和主持编辑《海上》、《大陆》、《北回归线》、《现代汉诗》等诗刊。1995年秋赴美国布朗大学任驻校作家,后居留海外。一个形象的说法是:“通过意识的某种提升,某种给日常生活放血的方式、苍白的方式,孟浪收获了现代汉诗的骨架。”他被认为是一个在无志可依的迷乱时代突出了言志的道德勇气的诗人。著有《本世纪的一个生者》、《连朝霞也是陈腐的》和《一个孩子在天上》等诗集。



王寅

 

英国人

 

英国人幽默有余①
大腹便便有余
做岛民有余
英国人那时候造军舰有余
留长鬓角扛毛瑟枪有余
打印度人打中国人有余
英国人草场有余
海洋有余
罗宾汉有余鲁滨逊有余②
英国人现在泰晤士河里沉船有余
海德公园铁栏有余
催泪弹罢工有余
英国人种的长腿有余
列农的长发有余③
狄安娜公主的婚礼长裙有余④
英国人也就是行车靠左有余
也就是伦敦浓雾有余
也就是英国人有余有余有余⑤

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余”在这首诗里每句重复,用法相同,除一次例外,全都置于句尾,且除了这第一句是习语中的“正确”用法,其余“有余”都不合常规用法,实在“有余”。此诗述说语调的幽默劲儿跟这“有余”大有关系,以“幽默有余”开头大概正由于这番幽默。


②罗宾汉和鲁滨逊,英国故事和小说里符号化了的传说人物。


③“列农”(John Winston Lennon)多译写为“列侬”,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文化象征的英国甲壳虫乐队的灵魂乐手,被誉为摇滚乐之父,1980年12月8日在纽约被枪杀。


④“狄安娜”(Diana Spencer)多译写为“戴安娜”,当代英国被大众崇拜爱戴的女性,又一典型的英国符号,她的婚礼和死于车祸都曾轰动一时。


⑤“有余有余有余”,正可照此无限罗列下去……

 

旁白:


一、此诗为语言游戏之诗或所谓轻松诗和谐趣诗(写这种诗出名的爱德华·李尔跟刘易斯·卡罗尔亦为英国人),近乎无意义写作。诗人这种不裹挟意义的游戏化写作要表明的正是:诗不必指向诗外,诗歌语言可以仅仅为它的言说本身而存在;诗的意义不在于诗说出了什么,而在于诗正在说着。


二、当代诗歌一再被强求甚至逼迫着指称、描写和揭示所谓负责于现实的意义,语言游戏之诗或轻松诗、谐趣诗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对诗歌尊严的一种维护,因为它要回了可以只对诗歌本身负责的诗歌特权。




王寅(1962-),祖籍浙江桐乡,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教师、编辑、记者、电视编导等多种职业。中学时代即开始写诗,诗作最早发表在甘肃《飞天》的“大学生诗苑”,以大学生诗人的面目为人所知。八十年代积极参与各种民间诗歌活动,九十年代以来依然活跃于诗界,在各种文学刊物发表诗作,新世纪以来除了诗歌,亦大量从事摄影,2012年以来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了已近四十期的“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庄周在《齐人物论》里称王寅是一位不事张扬的大诗人,其诗作具有一种直接性,“理解王寅的诗几乎不需要拐弯抹角地想得太复杂。”著有诗集《王寅诗选》和《灰光灯——王寅诗选》。



陆忆敏


出梅入夏


在你的膝上旷日漂泊②

迟睡的儿子弹拨着无词的歌

阳台上闲置了几颗灰尘③

我闭上眼睛④

抚摸怀里的孩子

 

他似乎已经两寸了⑤

每天晌晚要在你胸上乱走一气

爬上一条手臂,紧接着

爬上另一条

我们用手臂搭一个天棚

让他在下面嬉戏

这几天正是这几天

有人密谋我们的孩子

 

夜深人静

谁知道某一张叶下

我储放了一颗果实

谁知道某一条裙衣里

我暗藏了几公顷食物

谁知道我走出这条街

走出乘凉的人们

走到一个地方

蹲在欢快的水边

裹着黑暗絮语、笑、哭泣

直到你找来

抱着我的肩一起听听儿子

咿叽嘎啦的歌

并抱着我的肩回家

 

这一如常人梦境⑥

这一如阳台上静态的灰尘

我推醒你⑦

趁天色未明

把儿子藏进这张纸里⑧

把薄纸做成魔匣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梅季为南方特有,雨水天气长达经月,潮湿、霉变、阴郁和沮丧是它的主要征候。“出梅入夏”时节,正是梅季历时最久,人被压抑得快要发疯而生臆想的时候——幸好,它这就结束了。


② “漂泊”且又“旷日”,不安全感可想而知,但这却是在“你”的“膝上”,本该是最让儿子有安全感的地方。“旷日漂泊”又把梅雨天之经久和它带来的水世界般的环境带写出来了。


③ 阳台上的灰尘在最后一节又被特别提及,显得这些细小的不起眼的物质致关重要。然而这可能只是因为敏感得过了头(因为莫名的不安全感?),在诗所展开的戏剧里它们尽管被特别提及,却并没有起到什么推动情节的道具作用。


④ “我”开始入梦。


⑤ 两寸的儿子显然是胎儿或梦想和幻境里的形象。诗的这节和下一节所写全为梦境。


⑥ 点出上述是梦。


⑦ 顺便再交待一次,先前的戏剧发生在睡梦里。


⑧ 这首诗正在“这张纸里”,所谓“儿子”,还只是藏于诗中的想象。


⑨ 诗刚好是演示上述戏剧的“魔匣”之一种。

 

旁白:


一、这首诗跟陆忆敏的组诗《室内的一九八八》一样写于诗人妊娠期间,它预设或臆想了一个有点儿阴郁的、孩子来到人世之后的场景和情节。


二、“把儿子藏进这张纸里/把薄纸做成魔匣”——即将到来的儿子也像是即将打开的又一只生命“魔匣”——在“我”关于未来的儿子的不安梦想里,又有一个未来之“我”关于儿子的不安梦想……这首诗构造着层层相套的“魔匣”。


三、庄周在《齐人物论》就《室内的一九八八》而论及陆忆敏的几句话,也适合这首诗:“天赋卓越的女性触觉渗入身陷困境的人类心灵深处,然而决不咄咄逼人地以揭秘者自居;隐秘的黑箱(不妨读作“魔匣”——引者)被纤手温柔地打开、轻抚然后收藏。诗人的内心独白就是你的内心独白——无论你是女性还是男性。”




陆忆敏(1962-),祖籍江苏南通,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师,现为官员。她跟陈东东和王寅为大学同班同学,读书期间曾共同编制以发表他们诗作为主的小诗刊。她的早期诗作如《美国妇女杂志》、《西尔维亚·普拉斯》、《超神秘主义》等,受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影响至深。其诗歌写作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1988年完成记录妊娠期心理感受的组诗《室内的一九八八》后即无新作发表。有评论家称其为“文明的女儿”,认为她优雅、凝炼、节制的诗风“难以再现”,她可能是“文革”后最杰出的一位女诗人。在一份自撰简历里她声称:“未参加过任何社会性与诗歌创作有关的活动。发表的作品极为有限地少。”其诗集《出梅入夏》由评论家胡亮编集,于2015年出版。


________

相关阅读

现代汉诗十二首(上)

王寅:近作十首

陳東東:风衣

贝克特:踏着仅存的声音

印度当代诗选 ①

印度当代诗选 ②

印度当代诗选 ③

看王维的19种方式①

看王维的19种方式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