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当如何做家校合作的工作?——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家校合作的经验和行动指南

2017-05-22 吴重涵 守望新教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是一个有着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领域,一定意义上讲,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获得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机。


        家校合作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国外已经做到标准化的程度,而我国缺乏专业指导,“给予家校合作相关工作者以实际有效的指导”贯穿本文的始终。希望本文所呈现给读者的内容能为实践和研究所用,为儿童的成长带来美好的未来。


        家校合作的理论前沿在哪里?有哪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学校和教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尝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解决家校合作相关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我们应当如何做家校合作的工作?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序

作者|吴重涵|王梅雾|张俊


        (一)缘起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非常流行嵌入电影名的歇后语,其中“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雨”(系误传,正确的电影名为《今夜有暴风雪》,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陈道明主演)让很多学生感同身受,也让我记忆深刻。这个歇后语直接包含有两个有意思的信息:学生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会;会后,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暴风雨般的打击。还暗含有一个可以接受的推理:家长会上,教师向家长告了学生的状。通过这幽默自嘲的歇后语,学生们非常智慧地描述了自己对家长参与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感受。如今,那时身为学生的人,已身为教师、校长和家长,他们是如何看待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呢?在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实践中,他们还有当年的幽默智慧和自嘲勇气吗?


        从学生成长为教师,从孩子成长为家长,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的角度体验家校合作,都认为家校合作有必要、很重要,但是每个人的期待和做法不一样,甚至某个人的期待和做法也充满矛盾,以至于我们对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显得力不从心。孩子们希望教师向家长传递表扬自己进步的信息,而对教师的告状心存芥蒂;学校在收取校服费的时候希望家长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锦上添花,却对家长关于教育教学的评论不屑一顾;家长希望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在进入校园的时候深感难以克服的弱势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家校合作有作用,却没人说得清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方面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长期以来,家校合作就这样在一个目标不明、各怀心思、自行其是的状态下,简单复制经验:复制我们做孩子时,观察到的家长经验;复制我们做学生时,观察到的教师经验;复制我们做老师时,观察到的前辈经验。


        然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家校合作已经进入到以科研为基础的、以科学理论引导的专业化实践阶段。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教授率领一个专业团队致力于家校合作研究20多年,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已经成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在我国台湾地区,上个世纪50年代即开始从“政府”层面统一推进以研究为基础的家校合作。


        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加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显著差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将家校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我们应当如何做家校合作的工作?当我和我的同事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得到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判断,这就是:家校合作是一个有着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领域,一定意义上讲,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获得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机。


        2011年9月,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牵头,与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合作申报的《创新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机制》被列入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项目。我们集中精兵强将,并吸收省内外有关研究力量,调研了江西、山东和台湾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系统检索和翻译了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196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科研引领、行政推动、学校实践”的行动路径,开展并实施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推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遴选“家校合作”试点学校,举办专项培训会,开展大样本跟踪调查,驻校指导和调研,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已完成了第一轮的大样本调查,形成了江西省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省级规划,初步形成了家校合作的实践框架与统一规范,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水平和工作起点。


        目前,我们本土的家校合作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对家校合作的有关研究,还停留在对工作的简单经验总结上,停留在政策诠释上,停留在对国外经验的零散介绍上,停留在家长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德育功能等单项研究上,尚不能对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出版“家校合作丛书”,将国际先进的家校合作理论和成熟做法系统地引进到国内,结合本土特色,通过搜集中国本土的实证案例和数据,概括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校合作理论和行动原则,以敷指导实践和研究之用。


        (二)家校合作与现代学校制度


        “家校合作“是国内的提法,在国外(以及本书)对应的概念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吴重涵, 2013)。在中国语境中,“合作”常常和“分工”一起使用,称“分工合作”,虽有“共同从事”之意,却强调“各司其职”。而“伙伴关系”则强调“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却蕴含着如何看待家庭与学校互动的不同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重视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强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理应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可见,学校与家庭合作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其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同时,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重视协调和整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力量。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要高度重视家庭和社区作为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重视它们作为学校民主管理力量的价值,引导它们在学校制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下,家校合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目标本身,还有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多年来,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不好,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很大,社会上广泛影响学生的还是应试教育。究其原因,教育价值观是外生的,不是由教育系统和学校决定的,家庭是影响教育价值观的“看不见的手”。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家里的时间逐渐增多,家庭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家校合作已经不只是教育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是必须建立一个更大的教育系统的概念,把家校合作纳入现代学校制度内涵之中。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家校合作。


        (三)本书的特色与框架


        开展家校合作,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现实需求。但在实践中,家校合作工作的战略地位,人们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理解,与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的薄弱,形成鲜明的反差。家校合作的理论前沿在哪里?有哪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学校和教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本书尝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解决家校合作相关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本书是对2012年7月出版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家校合作的经验和行动指南》的修订,但在体例和内容上变化很大,这主要缘于我们的研究发现和试点学校的实践经验在不断丰富。在写作时,我们以大量的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和案例素材为基础,为求实用性、案例性、时代感和系统性。作为作者,我们认为本书有以下特色。


        总体框架:行动者的实践逻辑。本书的框架,是建立在突破传统观念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之上,按照行动者的实践逻辑展开的,从国际视野下的理论、理念的引进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到本土实践中的学校和教师行动指南,包含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经验启发与本土构建,学校与教师,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计划、执行与评估的逻辑延伸,自上而下,一脉相承。


        理论体系:以关爱学生为核心。把握历史脉络和时代特征,突出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承担责任,构建儿童成长的交叠影响框架。结合中国家长参与的特点,实践六种参与类型,推动双向性网络化伙伴关系,注重家长全员参与,激活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主观能动性。


        行动指导:详细的操作性说明。书中根据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模式,提供了家校合作在“建设组织—明确起点—制定计划—召集人员—开展活动”的每个步骤详尽的、一步一步的行动指导,是在国际视野理论和经验指导下的本土化。


        案例素材:学校实践的真实反映。本书汇集大量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地精选鲜活案例与工具材料,这些素材和案例可直接使用,以期提高实践者的操作能力。


        全书共16章,分四篇。


        第一篇“理念理解篇”,旨在通过介绍家校合作相关理论,使读者对其有宏观的认识和理解。本篇首先对家校合作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评价了家校合作在我国的发展;然后绍介了家校合作的概念、法理和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本书的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及家校合作的六种活动类型。


        第二篇“经验借鉴篇”,旨在介绍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期启发和改造我们的实践。美国家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爱普斯坦教授所创设的研究与实践框架,输出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本篇对其做了详细介绍。为拓展视野,本篇还介绍了台湾、香港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重点突出了台湾在时代背景下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成就和香港对美国模式的借鉴与提炼。最后,介绍了江西省在结合国际经验与本土特色基础上的工作和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学校行动篇”,主要介绍学校组织层面的家校合作行动,通过建设组织(建设三级家长委员会、专业工作组和联合行动委员会)——明确起点(调查与评估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制定计划(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家校合作的行动计划,分为类型导向和目标导向)——召集人员(招募、培训和管理家长志愿者)——开展活动(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活动介绍)的步骤逻辑,期望帮助学校管理者掌握完成学校层面的那些宏观工作的基本要领。本篇提供了这些步骤的详细规范和操作性说明,亦包括大量可直接使用的具体素材。


        第四篇“教师行动篇”,介绍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行动方法和活动,指导教师如何与家长初次接触,强调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帮助家长提高参与能力,并指导家长辅导孩子在家学习,最后对如何开展留守、流动和单亲家庭的家校合作进行了介绍。同第三篇一样,本篇也提供了详细说明和大量素材。


        本书的篇章分布如下:


第一篇 理念理解篇 认识家校合作

第1章 家校合作的理论探究

第2章 家校合作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3章 家校合作的活动类型


第二篇 经验借鉴篇 间接经验及改造

第4章 美国的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

第5章 台湾中小学家长会的设置与运行经验

第6章 香港家庭、学校与社区伙伴关系研究与实践

第7章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行动模式在江西的实践


第三篇 学校行动篇

第8章 家校合作的组织

第9章 家校合作的行动计划(上):确定行动起点

第10章 家校合作的行动计划(下):制定行动计划

第11章 家校合作活动(上):组织家长志愿者

第12章 家校合作活动(下):其他五种类型


第四篇 教师行动篇

第13章 与家庭的初次接触

第14章 家校双向沟通

第15章 指导家长辅导孩子在家学习

第16章 留守、流动和单亲家庭的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研究方法的说明

家校合作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选编


        家校合作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国外已经做到标准化的程度,而我国缺乏专业指导,“给予家校合作相关工作者以实际有效的指导”贯穿本书的始终。希望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内容能为实践和研究所用,为儿童的成长带来美好的未来。


        (四)致谢


        本书是“家校合作丛书”的第三本,是翻译著作《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行动手册》(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在本土的具体实践,是《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家校合作的经验和行动指南》的修订版本,属于江西省家校合作10年研究计划“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跟踪研究”的研究成果。我们往后还将编辑出版美国1960年代以来有关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经典论文文集,出版“大样本调查”的系列专题研究报告,我们还将持续地关注国际前沿和实践改进,对本书进行修订。


        本书适合的对象:研修家校合作课程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组织成员和有需求的家长,以及其他关注此领域的读者。


        吴重涵负责从书的总体策划与设计,全书由吴重涵统稿。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美国研究与实践家校合作的权威——爱普斯坦教授及团队的指导;在与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何瑞珠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所长、家校合作领域研究专家林明地教授的交流过程中深受启发;武杰、戚务念研究员多次热情参与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参考了许多已有成果和文献,引用了大量学者的观点,在驻校调研过程中相关部门和试点学校积极配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一手资料。在此向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立项、推进和成果的出版,得到了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江西教育出版社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周建森、张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达诚挚的谢意!


        家校合作之于教育的作用,在理论上是一个需要费些周折论证的课题,在实践中更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的工作,但他的美好未来绝对值得我们努力,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包括校长、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都来关注和投入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新领域当中。


        任何一本企图把握前沿、指导实践的书籍都会逐渐被淘汰,理论会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进步,也就是说,这本书从出版那天起就已经落后了!本书引进和建立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行动和研究框架,在国内没有先例,特别需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才能使之不断完善。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尚待我国家校合作的实践给予检验,同时也期望并恳请专家与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文章转自网络,向作者编辑致谢!凡照转本公众号编辑的文章,请注明《守望新教育》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家校合作共育]


        交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与孩子一起成长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

        成长的密码

        孩子的权利

        游戏的价值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

        让孩子们在最适宜的年龄拥抱最合适的经典

        孩子们,我要对你说......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如果面对同样的情景,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如何进行亲子共读?

       “驯养”经典,让它成为你的“玫瑰”

        2017最美家书:麦加给儿子的信

        一条鱼,不该被迫去爬树

        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

       以终点为起点,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与美好相约同行

        告诉孩子一生要坚持这10件事

        培养孩子阅读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