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校合作共育的意义与价值

2017-07-18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


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

理论与实践(二)

作者|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年会主报告)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意义与价值

 

        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从强调共性到强调个性,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原本就拥有教育权,这种源自“教育原始的委托者”身份的教育权,在工业时代才开始更多委托给学校行使。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对教育要求的改变,随着学校自身的改变,无论家庭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教育上的选择、参与。

 

        因此,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家校共育,是学校和家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主观选择的话,那么到了信息时代的家校共育,就是学校与家庭都不得不正视的、无论自身是否情愿都将被迫进行的必然选择。同时,只有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才能够正常促进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有着更为重大的价值意义。

 

        (一)家校合作共育有利于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促进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


        中国是一个家本位的国家,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高度重视。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建设做了重要讲话。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再次重申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首先,教育目标的一致有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分歧,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校合作共育,让家庭成员之间在教育问题上目标一致,可以有效缓解家庭成员之间因为教育问题而产生的矛盾。


        其次,共同成长能够为家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教育上,父母不作为和乱作为,都会导致孩子的成长障碍。家校共育的共同体成员借家校共育的推动而不断学习,家庭每位成员的个体成长,必然有效避免错误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的伤害,避免因极端行为给家庭带来的伤害,从而带动家庭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再次,对孩子的抚育过程,促进父母的再次成长。教育孩子,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和反思。没有人生是完美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伤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不知不觉中积累成为拦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自己孩童时的经历,就能发现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所以,我们强调家校合作共育,对家庭而言,是希望借此引领带动家庭,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风气,构建有利于孩子成长、全家幸福的家庭。




        (二)家校合作共育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重视协调和整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力量。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过程,特别强调学校利益攸关方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共育对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校合作共育回答了办学的多元主体问题。父母的职业、兴趣、知识、阅历、技能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社区的各种公共文化机构和名胜古迹等资源,更是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去优化、完善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社会和父母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


        家校合作共育还可以强化学校的自我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科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沟通为基础。从目前家校合作共育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一些学校抱持“闭门办学”的态度,以学校围墙为界,将学校与外界社会隔离开来,成为“教育孤岛”。消除传统学校教育弊端,唤醒学校的教育活力,改进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其基本内容就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就是要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有效参与。


        从许多新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的范例中,可以看到父母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带来的巨大力量,让父母从学校的阻力变成动力,从与学校对立变成友好,改变了学校的生态,提高了父母对学校和教育的满意度,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正能量。



        (三)家校合作共育有利于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人员共同成长

 

        新教育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也是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优秀的父母和教师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正确培养孩子的过程,也会推动父母、教师成为优秀的父母和教师。

  

        美国全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曾先后出版《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两本著作,通过对数十项研究的分析,得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第一,家校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几乎没有家校合作的项目学校的学生,表现则一般;第二,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它学校;第三,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的父母,其孩子的成绩一般高于那些具有相似能力性向和家庭背景,但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第四,当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显示出兴趣,并能对他们的表现保持高期望时,他们在激发孩子的成就感;第五,在学校里表现欠佳的学生,一旦其父母参与转化工作,往往进步显著;第六,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他们的权威形象和对学生的影响力。(马忠虎,1999)

  

        社会化不仅是儿童的任务。成年人其实也面临着一个再社会化或者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家校合作共育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由于父母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义和经验的同时,也可交流其他诸如职业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广交朋友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对于教师来说,家校合作共育使自己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学习与别人交际的能力,推动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家校合作共育也是社区各种相关人员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家校合作共育中可聘请一些校外的、非父母的志愿工作者,由他们来担任联络人、指导员或校外辅导员等角色。学校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然后由他们对父母提供儿童教育指导。他们从父母处得到的信息又可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家校合作还会涉及到政府机关、社区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电影院、医院、商场等)等的支持与协调,这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特点,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四)家校合作共育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幸福完整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William Goode)说过,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卷入了家庭的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之中。(古德,1986)如果把整个社会关系比成一张网,那么,家庭关系就是这网上的纽结。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是家庭关系。家庭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中的夫妇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往往是社会上各种人际关系的折射,如果儿童能够比较顺利地习得处理家庭关系的艺术,未来他就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领导、同事、朋友和睦相处。


        一个社会是和谐美好还是动荡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是满怀希望还是充满失望乃至彻底绝望。对于中国的许多家庭来说,教育意味着未来,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成功,意味着父母掌握了自己的未来,意味着整个家庭的成功和希望,


        但是,很多教育的难题,有赖于社会发展;很多社会的难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只有家庭和学校彼此之间充分理解,把希望寄托在共同教育的孩子身上,把未来寄托在孩子的创造上,并双方共同为之努力。这样打牢的稳定基石,将会成为确保社会和谐的根本。因此,家校共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是为了抚育好孩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提供足够的希望。


        对于父母来说,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是父母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因此,参与过程也是父母树立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通过沟通、协商、相互妥协来解决冲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启蒙与觉醒,有助于父母积极地投入社会政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曾经算过一笔账,他们县有41万人口,其中7万是学生,如果每一位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起来就是6位,全面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影响到近30万左右的人口,这样自然能够实现“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目标。可见,家庭、学校、社会,以孩子为纽带,通过合作共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

   

        我曾经说过,阅读与家庭是教育的两大基石,两者都关系到教育的全局和根本。从2000年开始,新教育着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让阅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新父母研究所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建立为标志,我们将着力推广家校合作共育的新家教理念。新家庭教育,是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教育实验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家校合作共育”问题。在2000年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就提出理想的父母应该努力配合学校、社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2004年3月28日,“莫愁新父母学校”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正式挂牌成立。


        2004年4月24日,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举行的新教育研究中心会议上,决定把“优化家校合作”作为6+1的项目正式纳入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家校合作问题开始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行动。


        2005年3月,玉峰实验学校的《玉峰新父母校报》正式印发。同时,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2005年第一版)和2006年的结题报告中,都详细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优化家校合作”的行动。


        2007年7月,新教育运城年会正式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一些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在年会上讲述了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故事。此后,新教育的年度主题报告和十大行动的开展,也都体现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思想。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其实就包括了亲子共读、书香家庭与书香社区等内容。师生共写随笔,则包含了师生、亲子、师亲等互相的交流。父母进课堂,本身也是聆听窗外声音的重要内容。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等也都与家校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我们在“习惯养成第二天性”的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家庭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场所,早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对人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明确提出“教师、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同频共振的氛围,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则” 。

   

        2011年11月,新教育成立了“亲子共读研究中心”,把父母与孩子的共同阅读作为新父母成长的重要内容,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诵”等项目已经有上亿点击阅读量。2012年,该中心更名为新父母研究所,全面开展新父母晨诵、新父母学校,父母书目研制、亲子共读等项目。新父母研究所成立以来,秉承“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萤火虫公益精神,组建萤火虫义工团队496人,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有萤火虫工作站56个,汇聚4万多位父母开展萤火虫亲子共读。

    

        2013年,“家校合作共育”正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开始了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探索的新时期。


        2015年,新教育研究院与全通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新父母读本》(从怀孕开始到大学,每年一本,共21册),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评选了2016年度中国好父母,协助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2015、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和2016、2017年全国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组织了近百场新父母大讲堂等学术与公益活动。


        2016年开始,以海门新教育实验区为代表的有关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举行了多个以家校合作共育为主题的新教育开放周,开始书写深化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的篇章。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新教育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继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出了理想父母的标准以后,我先后发表了《教育从家庭开始》《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校合作的三种模式探讨》《家校携手教育不愁》等一系列文章,并且主持研制了《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为中国父母的成长提供了第一个系统的书目。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先后出版了《做最好的家长》《陪你走过0-6岁》等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院长孙云晓先后出版了《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码》《五元家教法:好父母的必修课》《向孩子学习:一种睿智的教育视角》《 好好做父亲: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等著作,并且发表了《新家庭教育宣言》和《新家庭教育十大愿景》等理论文章。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的理事长童喜喜出版了《喜悦读出好孩子》,对亲子共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新教育的一年级》则全面讲述了新教育实验学校在幼小衔接父母的故事。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先后出版了《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版和中年级版)。新教育榜样教师顾舟群的《改变,从习惯开始》、郭明晓的《各就各位准备飞》和常丽华的《教室,在书信中飞翔》等著作,以师生家校通信的方式,记录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故事。




        (二)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


        在落实家校共育的具体行动中,原则是行动的指南针,让家校共育的方向不会偏移;途径是行动的道路,让家校共育的措施有章可循;方法是行动的润滑剂,让家校共育的推进能够四两拨千斤。


        1,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幸福和完整,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


        “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最终极的目标。发展经济也好、生态建设也好,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人获得幸福感。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的理想,就是能够让每个人真正地快乐、自主的学习,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的享受学习生活、享受教育生活,让每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让每个人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本来应该就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和学校、社区,都应该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让教师和父母能够体验职业尊严和责任使命的环境。


        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评价,把所有的短板补齐了,所有的人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人的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些时候,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说的完整的幸福。所以,新教育提出应该让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让我们的社区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当然,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内涵是丰富的,从培养的目标来看,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即身心灵的完整;从教育的主体来看,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合力。

 

        2,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

 

        在坚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朝向的前提下,家校合作共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

 

        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尽管三者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共育中,他们具有明确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实现教师、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让家庭、学校、社区的所有人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目标一致性原则,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共识,为扫除行动中的一切阻碍铺平了道路。坚持这个原则,才可能让家庭和学校、社区保持一致,并肩前行,而不是互相掣肘。

 

        (2)地位平等原则。

 

        家庭、学校、社区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

    

        家校合作共育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家庭、学校、社区是“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青少年儿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在社区是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凌驾于其它各方之上,也不能够成为其它方面的附庸。学校不能压制家庭,家庭也不能挟持学校。必须在保障各方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过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同频共振。


        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彼此平等尊重,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呢?最好的办法是三方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确保边界,保障理念的统一性,决策的公开性,最后实现共同的治理。因此,在组织家委会等各种家校共育机构时,在吸纳成员中要特别注意以教育理念、服务态度、领导能力、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吸纳成员,而不能只吸纳单一类型的父母,尤其不能仅以家庭环境优劣、父母社会地位等来吸纳成员。同时,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没有参与决策的学生父母的疑虑,让所制定的决定更快更好地得到大家的支持,从而实现教育共同体成员的多赢。

 

        (3)机构开放原则。

 

        家庭、学校和社区彼此敞开大门,尤其是作为合作主导方的学校,要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最重要的基础。


        家校合作共育的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在参与家校共育的过程之中,一个家庭也向其他的家庭敞开家门。这种家庭之间的互相交往,让好的家庭变成更多家庭的典范,其价值和意义不亚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产生的交往互动。这样的交往,意味着传统之中关着门的家庭教育,因为家校合作共育而透进了一丝光亮。


        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家校共同体面向社会的开放,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无论是各类公益机构的支持,还是各种教育项目的合作,都是促进教育的有生力量。

 

        (4)方法多样原则。


        家校合作共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


        家校共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丰富多彩,只需要多动一点脑筋,就可以让家校共育和学校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完全融为一体。它可以无声无息融入到绝大多数的日常教学环节之中,并不需要额外占用时间,投入精力。只有这样科学、简便、高效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保障日常工作之中坚持家校共育的可能,也只有这样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让家庭和学校都增进互相合作的信心。


        (5)行动长期原则。


        家校合作共育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暴风骤雨,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坚持也是家校共育最大的难点。缺乏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行动的长期坚持,就会让家校的工作投入了精力,却难以见到成效。


        家庭毕竟不是学校。家庭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人员的素养上,都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父母也不是学生,在对父母的管理上,也不可能做到像对学生一样,能够有章有法,能够强制执行。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坚持家校合作共育的长期性。


        坚持行动的长期性,关键是需要制定长期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通过工作计划,把家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规划,专人负责落实,避免在时间过长的行动中,失去了整体的完整,错过了对关键内容的推动。也可以防止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问题就紧锣密鼓,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旦问题过去就随随便便,甚至抛在一边。

 

        (6)多方共赢原则。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父母、教师、学校和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


        家校合作共育是一个共生多赢的结果。对父母来说,家校共育应该促进多方的共同成长,尤其是让亲子之间因为成长而愉悦,家庭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对教师来说,家校共育赢得父母的支持,能让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少了许多阻力,增添了许多动力,从而让教师的本职教育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如若只考虑家庭或学校、社区单方面的利益,合作显然无法长久维系,家校合作就会变成相互拆台,互相挑剔,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7)跨界协调原则。


        家庭、学校和社区,有着各自的功能定位。所以,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家校合作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动。教师“走出”学校,父母和社区“迈进”学校,都是去做“份外的事”。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有着特殊的困难,尤其是持续性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组织内行动。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遵守边界的跨界,到位而不越位,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其中,关键是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参与成员尽可能多边。家校合作行动者包含老师、父母等分属不同组织的成员。为了达成一致行动,理应建立跨界行动的协调机构,作为多方互动的组织纽带,其成员应该由学校管理者、教师、父母和社区成员等多边代表构成。


        二是决策过程尽可能外显。跨界组织的决策机制应该是公开外显的,以便在代表各自利益的多边组织中,家庭和学校、社区可以令人信服地分配资源、均衡利益、协调关系,从而一致行动,确保目标达成。如果校长或学校各级通过非正式的沟通(幕后协商)实施主导,不利于可持续和制度化。


        三是共育内容尽可能均衡。目前,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大都聚焦在帮助学校的功能,较少用来帮助父母,尤其是个性化帮助父母,而应用家校合作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决策,更是罕见。作为家校合作共育的跨界行动,要均衡开展就不可偏颇学校或家庭、社区某一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关键还是进一步认识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问题上的任务、使命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纯技术层面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独立于学校整体工作之外的附加题,更不是减轻老师工作量的手段。特别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尊重父母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孙云晓,2017)。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也不少要把家庭变成学校的附庸,而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新教育《教育 读写生活》)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家校合作共育]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定要留给孩子们玩的时间

        会玩的学生,走得更远

        要让教师学会“玩”

        玩与教育(三人谈)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

        成长的密码

        孩子的权利

        游戏的价值

        孩子们,我要对你说......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如果面对同样的情景,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如何进行亲子共读?

        “驯养”经典,让它成为你的“玫瑰”

        2017最美家书:麦加给儿子的信

        一条鱼,不该被迫去爬树

        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

        以终点为起点,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与美好相约同行

        告诉孩子一生要坚持这10件事

        培养孩子阅读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7年新教育年度人物、智慧校长、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新教育,让栖霞教育的田野芳香四溢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