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什么? 怎能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教育大家谈]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官场、商场、战场、剧场、游乐场、养鸡场.....
千万别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那将是不只是学校的不幸,更是所有学生、所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幸!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不应该是什么?
作者|吴康宁
既然说的是“学校”,那就不只是大学,也包括中小学;或者反过来讲,不只是中小学,也包括大学。
虽然说的是“学校”,但对于作为教育机构的“幼儿园”,是否也相当适合?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官场、商场、战场、剧场、游乐场、养鸡场......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不应该是什么?
转型时期,泥沙俱下、是非混乱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事物常常会大尺度地偏离其赖以立足的支点,以至于在对这些事物进行界定时,常常需要先从反面去说清楚它们不应该是什么,然后再从正面去说应该是什么。“学校”便是一个典例。
不过,如今的社会荒谬、奇葩、搞笑之处实在太多,以至于真要全无遗漏地罗列出学校不应该是什么也并非易事。美国人约翰﹒I﹒古得莱得写过一本广受教师欢迎的书,书名为《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这个书名有点意思,笔者不妨以它为导引,简略谈谈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什么。
首先,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官场。官场中讲究的是上下有等、尊卑有别,司空见惯的是对上惟命是从、溜须拍马,对下以我为尊、颐指气使。质疑现存秩序为官场所不允,探询事物真相为官场所避讳,顶撞领导权威为官场之大忌。凡此种种的官场规则对学校而言无异于致命毒瘤,因为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需要奉行真理至上的,不能容忍官场规横行于其中。
其次,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商场。支配商场的基本原则是利字当头、有利可图,商场中通行的是物质高于精神、付出旨在索取,商场中信奉的是一切皆为生意、有偿交换有偿。当然,商场中也不时有免费提供,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更多、更持久的利益回报。这样的商场文化为学校所不齿,因为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需要聚焦精神成长的,不能允许商场文化侵蚀于其中。
第三,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战场。战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敌人的存在,与战场如影随形的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是战斗场面血腥残酷。战场中固然不乏人性光辉,但战场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人性之恶、生命之轻。战场中没有于心不忍的位置,没有柔情万丈的空间。主动选择也好,无奈所为也罢,主宰战场的铁律都是胜王败寇、心狠手辣。这样的战场铁律与学校水火不容,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需要和睦友爱的,是拒绝无情竞争的,不能让战场铁律肆虐于其中。
第四,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剧场。剧场是表演的空间。所谓表演,一为表——表面,二为演——扮演。即便是带有真情实感的表演,即便是旨在敞露角色内心的表演,演员本身终究不是他所饰演的角色本人,其表演终究也只是以表代里、以假扮真,即所谓“演戏”。这就注定了表演本身不可能完全真实,事实上,表演常常会遮掩或隐藏真实、夸大或减损真实、编造或歪曲真实。这就使得表演多少会带有“忽悠”、“包装”乃至“欺骗”的成分。剧场表演行为与学校背道而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需要讲真话办真事做真人的,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能让剧场表演行为充斥于其中。
第五,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游乐场。游乐场的氛围属于嘉年华,它不追求成长发展,只管休闲就好;不欢迎严肃认真,彻底放松就好;不需要责任担当,尽情欢乐就好。当然,学校并非兵营,也非牢笼,学校中也需要有休闲、有放松、有欢乐,但对于学校培养人的使命来说,还有比休闲、放松及欢乐更重要的东西。游乐场氛围与学校并不吻合,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需要把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放在首位的,是要张弛有度的,不能让游乐场氛围弥漫于其中。
第六,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是养鸡场。有位北大教授说:一流大学不是养鸡场。养鸡场的特征很多,诸如贪求规模轻视内涵,关注效率忽视品质,强调标准抹杀多样,实行专制打压民主。其实,这些养鸡场特征何止是不能体现在一流大学之中,它同样也不能体现在非一流大学以及中小学之中。
关于学校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相信读者还可以列举出不少。作为千字小文,只能就此打住了。笔者相信,如果能真正弄清学校不该成为什么,并坚决与之划清界限,那么,“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原文刊于《教师月刊》2107年第4期。上下文皆转自无索味微信公众号,向作者编辑致谢!)
怎能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
作者|吴康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这里,学校成了一种风险度很高的机构.
这样讲绝非耸人听闻。
按理说,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远足游学,参观考察各种文化场馆、社会场所。然而,不行!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学校已不再组织或尽可能少组织此类活动,因为担心活动中会出现意外安全事故。
按理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与刚强意志,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包括含有一定对抗性的活动。然而,也不行。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学校都把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到最少、强度降到最低,至于对抗性活动更是免谈,因为担心学生会身体不适,会伤胳膊伤腿,会有其它不测发生。
按理说,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行,学校对犯错的学生应当进行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然而,还是不行!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学校已不敢正常批评学生,因为担心学生会心理异常,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寻短见。
按理说,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应当对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进行必要的大胆创新。然而,同样不行!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学校已不再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尝试,因为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他们的考试和升学。
还有更多的“按理说”,更多的应当这样、应当那样……然而,在我们这里,按理说常常是说了也白说,应当做到头来并不去做,因为学校怕这怕那,因为学校如履薄冰。
学校怎么能变成这样!这也怕,那也怕,怎么就是不怕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此学校,还有什么信仰可言?还有什么勇气可言?还有什么活力可言?一个号称以育人为使命的学校一旦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勇气、失去了活力,培养出来的人还会有多大出息!
可是,在我们这里,学校又怎能不怕这怕那呢!
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面对学校,家长越来越“强势”!学生出了任何问题,即便学校并无责任,许多家长也会不依不饶强求学校担责。恶语相加已成常态,肆意辱骂并不少见,殴打教师也有发生,有时甚至会来点极端手段。过去是家长怕学校,现在是学校也怕家长,而且是越来越怕家长,怕家长胡搅蛮缠。
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面对学校,媒体越来越“厉害”!学生出了任何问题,即便学校并无责任,媒体也不会轻易放过。在许多媒体人眼中,更有新闻价值的当然不是学校无责任,而是学校有责任。因此,一旦学生出了问题,许多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心照不宣地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加油添酱、含糊其辞。学校越来越怕媒体,怕唯恐学校没事的媒体。
在我们这里,一种日趋普遍的现象是,面对学校,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坚决”!学生出了任何问题,为了防止家长闹事、媒体曝光,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在第一时间打学校的板子,首先让学校道歉、赔钱,并匆匆处分学校相关人员,以尽快息事宁人,确保“维稳”。
于是,正如有人所言,如今的学校已成了一种“无限责任公司”。学校常常被希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的所有要求,哪怕是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学校常常被要求对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承担责任,哪怕是那些不该由它担负的责任。如果做不到,等待着学校的,将是民间没完没了的指责与谩骂及官方雷厉风行的斥责与处罚,几乎没有什么人会挺身而出为学校说多少公道话。即便学校无错,也很少有人为学校撑腰。此时的学校形同一座孤岛,一座孤立无援的小岛。
学校一旦成为无限责任公司,一旦因此而什么也不敢想不愿想、不敢说不愿说、不敢做不愿做,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承担本该由它勇敢承担的最大责任—— 促进学生发展。
千万别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那将是不只是学校的不幸,更是所有学生、所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幸!
(文章原刊于《教师月刊》2017年第7期。转自无索味微信公众号,向作者编辑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生打下哪些烙印? 这所学校的答案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