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生打下哪些烙印? 这所学校的答案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2017-07-03 李凌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生打下哪些烙印?

这所学校的答案给了我们四点启示!

作者|李凌 

来源|李凌说教育


        6,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总有特殊的含义;


        数字6,六六大顺,寓意着吉祥如意;


        符号6,6666,是游戏玩家“溜溜溜溜”的暗语,指玩得很好;


        时间6,小学6年,初中高中6年,6年是很多人一段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回忆;


        6年时间,能够给人的一生打下什么样的烙印?


        6年时间,又能给孩子带来哪些改变?


        今天(7月1日),在“‘1+X课程’成志育人实践成果”清华附小2017届毕业生6年成长报告会上,清华附小的孩子们用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和数据给我们做出了回答。


        1、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


        今天的报告会,也是清华附小2017届的毕业仪式,当孩子们穿着清华独有的紫色学位服走过红地毯,从操场上鱼贯而入,走进毕业会场时,敏锐的中国教育报首席记者张树伟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对我说:


        “你看,清华附小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什么特点?”


        “他们的孩子普遍都长得黑。”


        “这怎么讲?”


        “这就说明他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操场上跑啊。”


        这时,我才想起,藏在清华园家属区里的清华附小,有两个很大的操场,他足够容纳这么多孩子跑啊、跳啊、追啊、玩啊。


        当然,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体育传统,也在深刻影响着这所根植清华传统的小学校。



        2017届毕业生,在清华附小6年里,在体育健康方面,77.5%的同学制定了自己的锻炼计划,84%的同学认为体育磨炼了意志、提升了体能、增加了体质。


        体质健康指数连续四年提升,肥胖率和近视率连续四年下降,各项指标得分率全部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如视力不良率低于平均值16.45%。


        这是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海淀区教委等第三方机构监测或跟踪的数据,充分反映了孩子们在清华6年里的锻炼和成长。


        在清华附小,身心健康的发展被放在学校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位,在学校的“1+X课程”系列实施体系中,清华附小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教育理念,孩子们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练就了“一身好体魄”。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在报告会上特别跟我们讲起了2017届学生中六年级七班的故事。


        当学校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后,六年级七班特别把体育作为构建班级道德社区的最好资源,合理利用时间,抽时间锻炼,创造性开展体育活动。


        目前,超过八成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超过半数。不少学生给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选择与朋友一起运动的学生占56%,倾向于独自一人锻炼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3%。



        锻炼成风,让这个班取得了特别的成绩,他们班凭一个班就可以组建校级足球队。六年里,学校的春秋体育运动会,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奖杯和奖牌,连续斩获团体总冠军,马约翰杯足球联赛,连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和足球联赛的双冠,稳获学校体育的最高荣誉——马约翰杯。


        6年来,体育使他们感到幸福和爱,集体荣誉和组织沟通能力,并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


        这恰恰是体育的作用,也正是学校最该给孩子们的。身体是“1”,学习、事业、生活、成功、财富、科研……都是后面的“0”,只有“1”强了,“0”才会更有价值。


        2、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个向善的品格


        在清华附小,6年的成长,不仅是年龄和身高的增长,身体的强壮,还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成长。


        在报告会上,六年级三班赵云琦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清华附小学子的“向善品格”与“天下情怀”。


        赵云琦全面发展,不仅被誉为“百米飞人”,还誉为“课题研究小达人”,尤其是他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做出移动、摇头、摆臂等动作,通过语音与人交流。


        最令人感动的,不是他在智能、体能方面的发展,而是他的大仁大爱。



        赵云琦的爸爸在现场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仁者之心”。他不仅研发出智能机器人,还实现了孤独症儿童动作模仿的训练,并把它带到医院里,帮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有一次,他到美国森林公园去研学旅行,发现当地有很多小动物会被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撞死,出于悲悯之心,他又研发出提醒司机注意野生动物的仪器……


        窦校长指出,赵云琦的所作所为,正是清华附小“1+X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天下情怀”的体现,正是成志教育的理念和行动。这种情怀,由内而外,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别人,形成一种主动又互动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正所谓“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培养良好品德,恰恰最应该放在首位。


        根据清华附小2017届6年成长报告显示,他们从开学初的文明礼仪主题月到期末的中西文化主题月,从一年级的言行得体到六年级的尊重感恩,每个月、每一年的深入实践,养成了自己的“一流好品格”。


        2017届毕业生对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尊重感恩等品格方面集体他评认可度均在85%以上,且各维度之间高位均衡,平均分在6分以上(总分7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学6年,我们还应该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品格。


        3、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个探究的精神


        前段时间,围绕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腾讯创始人小马哥与金沙江朱啸虎怼了一把,不过到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个结论。


        不过今天,在6年成长报告会上,两名清华附小的学生把摩拜搬上了汇报舞台,此前他们刚做了一项比较研究,通过对共享单车的成本、骑行使用率、损耗返修率等的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摩拜将会走得更远。


        看到他们的这种探究精神,我想说的是:你们太牛了!对新鲜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并且在探究中去发展这种兴趣,希望你们能将这颗好奇种子一直呵护下去,即使到了应付升学的高中、忙于休息的大学以及被世俗所淹没的工作阶段,也要继续好奇下去。



        小学6年,学校应该为孩子播下一课好奇与探究的种子,让孩子们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中去探寻世界和人性的奥秘。


        清华附小2017届毕业生,2011年入学起,恰逢北京市教委批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作为教育部“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这个标志性的节点,意味着清华附小步入了整体育人的深入实践,这一届孩子,与“1+x课程”有个美丽的邂逅。


        清华附小6年里,他们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着使用清华附小的乐学手册,展开“预学、共学、延学”,在大小课时更为从容地发生学习,在学校设计的学校个性,年段个性,以及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选修课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志趣。


        清华附小6年里,“1+X课程”体系为他们设置年段个性课程,从低学段的“启程课程”到中学段的“知行课程”,再到高学段的“修远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顺利“衔接”。


        清华附小6年里,他们与“10+关键事件”的相遇,亲历清华附小百年华诞;寻访第一面军旗,致敬建军90周年;在首届全国基础教育一等奖推广会进行展示,传承母语和中华文化;与奥运冠军校友同上开学第一课,受新闻联播关注;把校园足球踢到阿根廷;与百位世界航天员对话航天梦……



        到最后一年,他们邂逅美丽的“成志毕业修远课程”,包括五个单元内容:小初衔接体验、小课题研究、文化传承、青春期发展及毕业研学课程。小初衔接课程,走进中学,体验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小课题研究,由学生自主申报课题,通过整合资源,让学生经历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文化传承课程,走进清华大学实验室、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等,拓展视野,强化清华文化认同,播下成志教育的火种;青春期发展课程,实现学生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心理调试的和谐统一;毕业研学课程,走进江西红色研学之旅。


        六年来,他们在“1 + X 课程”的田野上奔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分数,更有对生活、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


        4、

        6年时间,我们能给孩子一个阅读的习惯


        友善、向美与梦想,在清华附小2017届学生成长报告会上,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用这三个关键词,串联起她给孩子们的“最后一课”。每诠释一个词语,就讲一个故事,还要推荐一本书。


        第一句话:永远拥有一颗友善之心。窦老师把仁爱这两个字送毕业生们,希望他们永远都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同时,送出她推荐的第一本书,孔子的《论语》。


        第二句话,永远要追求向美的境界。窦老师希望毕业生们带着向美的境界走向更高、更大的学习平台,送出她推荐的第二本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第三句话:永远拥有一种执着的梦想。窦老师希望毕业生一直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力量的仰望,于是送出她推荐的第三本书,茨维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阅读的人生,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窦桂梅校长特别叮嘱孩子们:“老师提倡你们要永远保持读书的状态。但不够,没有思考的读书等于没读。但这还不够,还要探究式地开展主题阅读。咱们清华少年就要拥有‘善于学习’‘学会改变’的核心素养,追求学问、追求艺术达到向美的境界,进而形成‘审美雅趣’。”


        其实,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已经在小小内心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他们从每天入校的晨读微课堂、晨诵,再到每周的读书课、周末的亲子阅读,以朗朗书声,响彻朗朗乾坤。

主题全学科阅读调查显示,清华附小学生在阅读动机纯正、阅读多样性丰富、阅读策略灵活深刻、阅读转化促进核心素养提升上,认同和完全认同率均高于83%。80%的同学每学期阅读整本书6本以上,53.1%的同学每学期阅读整本书9本以上。


        阅读还带来了好成绩。调查显示,清华附小语文学科“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项目标成绩显著,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数学、英语学科在创新水平上均高出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以上。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习惯所带来的,不只是会看书、能看书的技能,更是一种终身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


    (文章转自李凌说教育,向作者致谢!)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每个师生的生命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让生命幸福完整

        新教育的期末庆典——生命叙事课程

        新生命教育的原则和课程样态

        新教育对研发卓越课程有着怎样的思考?

        共同成长的幸福

        愿你拥有稳稳的幸福

        如何获得新时代的幸福?

        幸福的路我们一起走

        关于幸福的思考与箴言

        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让好习惯开启童年的幸福

        在乡村里的“中国小学”幸福穿越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她缘何成为“全球教师奖” 唯一入围的中国教师?

        让生命一路芬芳

        忘掉分数,留下人,培育人,成就人

        世界看我时,枝头总有花开

        新教育,新生命,新北川——来自北川新教育实验区的报告

        交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