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办人民幸福的教育——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文东茅 储朝晖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幸福之所以幸福,还在于“完整”二字。所谓完整的生活,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每个师生的生命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办人民幸福的教育 

作者|文东茅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致良知涌泉学苑创始人。


        今年3月,文东茅教授专门向教育部门提交了撰写的教育政策咨询报告,提出了“全力以赴,办人民幸福的教育”的发展战略。现特发此文,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地关注师生幸福,共同创建一个以教育致幸福的新时代。


1、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中央领导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


如今,中国国泰民安,人民丰衣足食,精准扶贫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面向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都将迈向一个新的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促进人民更高层次的幸福,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顺应大势,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迈向“办人民幸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追求幸福”将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核心主题,也是未来教育事业长期的奋斗目标。“全力以赴,办人民幸福的教育”,这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将开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2、核心理念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治国之道,在于顺应民心所向;教育之道,同样要顺应民心所向。在摆脱战争、温饱、贫困之后,进一步追求物质的富足、生活品质的提升、精神的愉悦以至心灵的自由,就成为人心所向。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心灵的成长,是促进人的幸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增加“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在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回顾过去,我国教育事业在扩大教育规模、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进而增进人的幸福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仍然要承担这一功能。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仅仅将教育功能定位为经济功能的局限性,必须看到学历竞争给广大师生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必须看到一味追求个人成功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危害。“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财富和地位并不能保证人的幸福,也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根本追求。面向未来,教育必须引领人们不断摆脱物欲的束缚,不断摆脱低级趣味,不断追求真正崇高和美好的生活。


“德者,得也”,“富润屋,德润身”,“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古圣先贤一再告知我们:美德是幸福之源,是获得才能、财富、地位、荣誉、康寿等美好事物的基础和保障。 “修道之谓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幸福的教育就是不断“修道”、“明德”以“止于至善”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学校掠影


3、基本原则


(一)以德为本,立德树人


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必须是以德为本,德才兼备。这种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思想就是“立德树人”,通过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引领各级各类人才成长。“大德者必受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要注重培养一大批心怀天下、厚德载物的国家栋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中坚。


(二)有教无类,终身学习


追求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新时期的教育事业要致力于、服务于每一个人的幸福。致幸福的教育是一项覆盖全体人民的终身学习,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还包括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广大离退休人员。致幸福教育强调每一个人向内的修养和向外的学习相结合,在整个一生中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人生境界和造福社会的能力。


(三)全力以赴,全员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支撑这一事业的教育也必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发挥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的教育职能,还要打破所有的部门、行业、人群界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使各类图书馆、科技馆、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等都成为教育的中心,而所有企业、机关、部队以至社区、乡村都将被打造为教育的场所。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幸福靠人民,使每一个人都自觉自愿地投身致幸福的教育,提升自己获得幸福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断获得更大的幸福。


新教育实验学校掠影


4、战略要点


(一)导之以正


新时期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引导全社会不断追求高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正人先正己”,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修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言传身教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


(二)立志为先


王阳明先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孔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就是要脱离低级趣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只有立志修德,才能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才会有为社会、为他人而努力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一个立志修德的人也必将在为社会奉献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就至善圆满的人生。广大青少年尤其需要立志,要让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这一代的必将成就。


(三)明道为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追求高尚美好精神生活的道路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道必先信道,之后才可能修道;只有不断修道,才能明道。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必须有一大批立志明道、为往圣继绝学的“明师”。这些“明师”将不仅来自专职教师队伍,也将来自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四)文化奠基


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育要“以文化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奠基工程,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义务。在学习、传承、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五)科技添翼


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增进人类幸福的重要生产力,高校和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以天下为己任”,切实体察并研究解决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为促进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科技也是改变教育形态、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学习技术手段,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便捷、高效的自学自修。君子之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共享、共进。


(六)素位而学


“君子素其位而学”,“无入而不自得”。每个人不论处于何种岗位、何种状态,都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一场“富且贵”的复兴,要引导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先富裕起来的人群过一种纯粹而高贵的生活,引领社会新风尚。


(七)修身齐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个人的学习和修养要从“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从孝亲尊师、诚信友善、爱岗敬业开始。人民幸福的教育,要从每一个家庭幸福开始,要注重家训家风建设,加大家校合作力度。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公共学习和交流空间的建设,大力开展幸福社区、幸福乡村、幸福企业、幸福单位建设,让幸福成为人民共同的追求。


(八)和谐共荣


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幸福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世界的繁荣、发展和幸福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各国的集体智慧和真诚合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贯追求。中国教育改革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中国也希望为世界各国的幸福及幸福教育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


    新教育实验学校掠影

  [特别推荐]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


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作者|储朝晖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可以穿越历史的鲜活灵魂,在于它的人民性。陶行知始终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10月18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日。在纪念陶行知122周年诞辰之际,回望他的教育情怀,格外富有悠长的历史情思和深厚的教育意味。

  

        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可以穿越历史的鲜活灵魂,在于它的人民性。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说是生活的教育,从方式上说是用生活来教育,从目标上说是为满足人民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而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始终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新教育实验学校掠影


        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求学时期就明确意识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故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即视众庶程度,实有不足。但其为可教,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焉。”他把养成国民的国家主人翁资格,作为教育瞄准人民幸福的起点。并试图从重视个人价值,唤醒个人责任,给予个人以平等机会,视人民为社会主体等方面“谋国民全体之福利”。

  

        陶行知由此确立了“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的人生目标,并在离美回国轮船上和同学们豪迈地说:“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不仅这样说,而且毕生始终不渝地朝这个目标去做,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先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等。

  

        陶行知感到,旧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是吃人的教育,它不只叫人吃别人,还教人吃自己,是不可能创造人民幸福的,因此建立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要教民众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1929年春,陶行知对自告奋勇去淮安办新安小学的几位学生说:“你们是到那里去创造,不是到那里去享受。你们是去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他常告诫学生“为农人服务,帮助农人解除痛苦,帮助农人增进幸福”。为了适应建立“富而强的共和国”的需要,一方面倡导要培养好领袖,另一方面提出培养新国民;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利用天然界的能力,一方面谋人类共同的幸福。于是他大力倡导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以实现“教学咸得其宜,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

  

        生活教育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政富教合一的理念,就是要把社会的中心问题当成学校的中心问题,教人做工、求知识、管政治,教导乡下的阿斗做国家的主人,并认定:“乡下阿斗没有出头之先,我们休想出头。乡下阿斗没有享福之先,我们休想享福。我们若是赶在农民前面去出头享福,只此一念,便是变相的土豪劣绅。与农人共甘苦,共休戚,才能得到光明,探出出路。”

  

        生活教育理论即是要倡导康健、劳动、科学、艺术、改造社会的教育,主张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生活即教育是要解放人类的,“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1936年,陶行知更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新大众,在止于人民之幸福”。1944年,陶行知写文再次强调“止于大众之幸福”,强调人民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人民的亲人,是必须亲近,打成一片,并肩作战。“一切所教所学所探讨,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



        陶行知意识到,中国人民还没有受到过民主教育,所以他主张所有人都要来上民主第一课,主张学生要通过自治学习民主,呼吁创设民主的环境,发挥人的创造力。他指出,民主应用在教育上有三个要点:教育机会均等、宽容和了解、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强调“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做主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陶行知在《新华日报》上发文认为,民主政制下的教育应具备的条件是:天下为公,教育为公,不以教育为一党一派及任何小集团谋利益;尊师重道,不以侦探作教员,不使教员兼侦探;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使学生打开眼睛看事实;学生有阅读自由,讨论自由,批评自由;学校内团体生活,要有民主的组织使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更进步之民主;动员广大民众,在真正民主的组织生活中学习真正的民主。他指出,思想统制与追求真理不能相容,统制的“结果不是思想统一而是思想消灭,统一于愚”。1939年3月10日,陶行知发表《评加强党化教育》,直言“党在民众间的行动与表现,就是一种教育,如果党员不‘以身作则’,不以‘人民之利害为利害’,不以‘人民之视听为视听’,徒贪个人之私利,其所宣扬的党义教育,必适得其反。”那种以为教育权、教育机关紧握在党员手中就达到党化教育目的的想法就变成争权夺利!并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漠视人民幸福,就教育办教育已不能适应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不能使人民满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切实路径就是将办教育向着人民的幸福瞄准,陶行知所开辟的道路需要我们今天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新教育实验学校掠影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榜样的力量——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