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什么是教育》的思想与启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周一书][经典重读]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雅斯贝尔斯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是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一。他的思想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雅斯贝尔斯是承前启后的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一环,是生存(超越)哲学的系统阐释者,是世界哲学的倡导者,是交往哲学的推动者雅斯贝尔斯是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者。雅斯贝尔斯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从他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追溯教育的本原所在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
一、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雅斯贝尔斯在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德国文化传统中,重提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回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
他把教育分成二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一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二、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其著作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下去。
三、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
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
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是很欣赏这种方式的。他认为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中,①、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②、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③、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④、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四、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P4)。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引发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即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
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 ( P4)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米说,这笔精神则富将伴随他们‘生而受用无穷; ( P96)。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米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我们今后继续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年),德国哲学家。他是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哲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学习的对象。雅斯贝尔斯竭力阐释这样的道理:人们只有通过个人独特体验,才能回答关于个人本质和存在本质的终极问题。一个人只有在紧急关头,才能意识到他或她的内在自我,比如爱人死去、朋友背叛、失业,或失去生命时。雅斯贝尔斯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不能对个人内在的自我做出普遍有效的陈述。雅斯贝尔斯的大多数哲学思想受他早年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方面训练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出生在德国的奥登堡,他在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学习法律,在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1883年出生于奥尔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贝尔斯,父亲是法学家。自幼对哲学感到兴趣,但因父亲的法学专业影响而入读大学的法律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法律,1902年转读医学。 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当时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经在那里工作。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心理学教师一职。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1916年开始,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直到1937年,他被纳粹驱逐。后来,在1945年到1949年,雅斯贝尔斯再次在海德堡大学任教。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1949年到1961年,雅斯贝尔斯在巴塞尔大学任教。他在哲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
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二、教育思想
(一)
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用理性与存在并重的方式构筑自己的存在论思想。他的教育观,是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他首先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作为精神、作为超出主体和个体的力量的“存在”。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人的完满状态)”的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使命不断的生成和超越,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结果。通过不断的“超越”、内外的体认,人将个体的精神与外在世界的整体精神相连,最终达到“无所不包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雅氏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抉择对生命的意义。他认为,自由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靠经验的知识和科学的必然性知识来证明,也不能作为教育计划的结果来事先制定。只有超越“自身”与“上帝”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且遵循与“上帝所预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致的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雅氏正是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呼吁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形成了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二)
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1.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成”
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教育理论界,素有“造人”和“成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教育本质观。雅斯贝尔斯基于其存在主义哲学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自由与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一种敞放的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由此,雅斯贝尔斯秉持的是“成人说”。
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谓生成,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由此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更为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人。他抨击现实教育中忽视人(指学生)、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并声称“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
2.教育目的:培养“全人”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Umgreifende),人具有开放性和敞亮性,能通过自身的自由意识,沟通自我和大全,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自我和大全的统一,获得真正的生存意识。雅斯贝尔斯所讲的“大全”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满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真正的人是一个“全人”(Umgreifende),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是所有方面完满发展的“全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
3.教育过程:“精神性交往”
“交往”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主要范畴。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环境,“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因而没有交往精神的教育,将会沦为人为的训练和控制,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生成。从交往理论出发,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过程归纳为三点:
(1)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个体人的自由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他人的自由联系中才能实现。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由此可见,作为交往过程的教育,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2)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这种“精神是知性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整体”,雅斯贝尔斯称其为“整体精神”。他认为,现实的教育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不利于学生整体精神的成长,只是训练他人意志的工具、社会的机器,而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教育既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3)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所有存在主义者一样,雅斯贝尔斯所重视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在教育上,他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非强求一律”。在实践中,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要追随我,要追随你自己”。
4.教育的方式:“苏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方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的交往理论基础上的。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学生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怀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点在于经院式的教育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即对教育制度的敬畏;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学生敬畏的是师傅个人;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则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探求上。在这探求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教师。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这种教育适合于“全人”的培养。他积极倡导这种形式的教育。他的关于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①在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存在权威与中心;②师生双方都要进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对话和论争,无屈从与依附的现象;③教师不靠强制性地灌输,而以反讽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唤醒其内部潜在的自动力量,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④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5.教育内容:“导向本源之思”
雅斯贝尔斯以存在主义的超越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观,他指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善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他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即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我而成为完人,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自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整体教育指的是这三方面教育组成的统一体,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也要以此为依据。
但他同时认为,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真理意识以及精神的传统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养成长。这就需要回归陶冶世界。但他进一步指出,将古典时代转变为陶冶世界,正是其厄运的开端,因为它转嫁了时代应承担的严峻性和人道主义的激情;假若陶冶不是让人们习得自我实现的本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识的学习上,这种陶冶不会成为自身可能性的光源。由此,我们得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典世界和抛开错误的陶冶世界,而不误入陶冶的困境。
6.教育的作用:巨大且有限
雅斯贝尔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从社会角度来看,“教育决定着未来人类的生存,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的衰落”。“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所以,“从长远来看,对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响比任何其它因素要更大”。因此,“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拥有了未来”。
然而,由于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而复杂的活动,它受计划的限制和真理的传达的局限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而成为了一项不能明确把握结果的人类活动。且从个体的人来看,“对于一个完全无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就无法清楚地向他展示所认识的对象”。“一个人必须一步步地接受严格的培养,经过数十年的成长,才能成其为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由此,雅斯贝尔斯呼吁国家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他说,“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假如他尽其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天赋行事,肯花费多出目前好几倍的财力,那么,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也可能在这个走向毁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国家应把钱“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及要求重视教育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章选自网络,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像原作者致谢!)(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 swxjy_cdq 欢迎关注!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