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何时学何地学?为何教为何学?——“后真相”时代的教育如何定义

2018-02-05 伊恩努卡 守望新教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聆听窗外声音]


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

何时学?何地学?为何教?为何学?

——“后真相”时代的教育如何定义 

作者|斯塔夫罗斯·伊恩努卡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首席执行官


        在信息技术时代,关于教育的传统共识正在被颠覆,面对人类智慧巨大的总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塑造今天的教育。


        曾几何时,“教育”似乎一目了然——接受教育意味着在校学习。一般而言,学习的年限越长,受教育的程度就越高。可在当今时代,关于“教育”的传统共识已不再适用。有证据表明,在校学习与教育之间的因果关系若非荡然无存,也已然岌岌可危。

  

        近期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篇报道,调查了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接种可预防的儿科疾病疫苗之间的关联。该报道援引了多项发展中国家的权威研究,结果均显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疫苗接种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换言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接种疫苗的几率就越大。这一关联毫无争议。


  

        不过,该报道又援引了一项美国的研究,以及由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进行的全球研究。这两项研究却显示,在美国和多个欧洲发达国家,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疫苗接种率呈负相关。与仅完成中学教育的女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尤其是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女性,让孩子接种疫苗的可能性反而更小。此外,种种迹象也表明,类似的负相关还存在于其他领域。无论是针对气候变化,还是进化论,许多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士常持有与事实相悖的观点。

  

        正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观点和情感置于事实之上,《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选为年度热词。

  

        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简单来说,大约从500年前以来,人类的集体智慧一直在增长,虽然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我们所掌握知识的占比却越来越小,个人变得更加“无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物种进化和信息技术。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一个物种,现代人类存在的时间约为20万年。在此期间,人类的生理构造,包括大脑的形状,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然而在过去的500年里,信息技术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在15世纪40年代,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在这项技术问世之前,传播知识主要依靠书籍抄写,即便是在开化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亦是如此。印刷术的问世可谓石破天惊。在其发明后短短50年内出版的印刷书籍总数超过了此前1000年里人类手工抄写的书籍总数。

  

        正是因为海量的知识能够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播,才有了日后的科学和工业革命。再后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分化(劳动分工),人类的知识与日俱增,从而催生了技术飞跃。在现代历史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问世也产生了相同的效应。但计算机技术与书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书本仅是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计算机技术还提高了知识创造的速度。凭借人工需要几周乃至数月才能完成的计算和分析,计算机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就解决。

  

        虽然衡量人类知识总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但据谷歌估计,截至2010年,全球已出版的书籍总数可能已达到1.3亿本。即使在这上亿本图书中,有知识含量的仅为极少数,一个人倾其一生所能获取的知识总量也只是微乎其微。用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的话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难以区分尖端技术知识与魔法的区别。更令人担忧的是,克拉克预测,人类智慧的总和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鸿沟会不断加深。

  

        面对人类智慧巨大的总量,若要避免个人越来越无知,甚至彻底扭转这一趋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塑造我们的教育。


        这一难题并没有简便的答案,笔者希望从如何教与学、为何而教、为何而学,以及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教什么?学什么?

        

        现有的教育系统旨在培养“专才”。因此,越走向教育系统的金字塔尖,课程分化越细,专门化程度越高,越是不重视对通识知识和核心概念的理解。我们必须扭转这一趋势,发现教育的核心理念,并围绕其打造适用于所有人的优质的通识教育。

  

        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在1998年出版的著作《现实之布》(The Fabric of Reality)中指出,虽然知识总量呈指数级增长,一个人想要无所不知依然是有可能的,至少可以掌握阐释的工具,但前提是把握以下四大核心理念——量子物理和多重宇宙理论、进化论、计算机理论以及认识论。诚然,多伊奇列举的核心理念是否充足或是否正确依然有待商榷。但他的想法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即在知识总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的今天,学习和阐释知识的工具与知识本身至少同等重要。

  

        怎么教?怎么学?


        如今,教育中的科学比例依然不足。在现有的教育体系成形之时,人类对于怎样科学地学习,尤其是大脑运作的方式仍知之甚少。今非昔比,我们亟须利用神经科学的新发现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无限潜能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所著的《大脑的法则》(Brain Rules)不仅妙趣横生,还富有前瞻性。该著作论证了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视觉优于其他感官,我们的大脑习惯于通过真实的接触来学习。换言之,当我们能亲眼看见、亲身实践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在这方面,信息技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简洁而高效的模拟工具,比如由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开发、荣膺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项目奖的PheT互动模仿(PheT Interactive Simulations),在表达晦涩的科学与数学概念时的表现可圈可点。更何况在这方面,我们还处在试验阶段。设想,若将开发电子游戏的复杂技术与虚拟现实结合,我们将打造出何等精彩和完全浸入式的学习体验。

  

        何时学?何地学?


        学习不再是人生中某个阶段的任务——从6岁至18岁或22岁——而理应成为终身不懈的努力。从经济角度看,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都提高了。由此看来,像“EdX”或“Coursera”这样的在线学习平台确实值得赞赏,因为它们极大地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样,微学位(例如由Udacity提供的纳米学位)或短期技能培训课程(获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项目奖的在线职业培训)等重塑职业资历的创举也值得鼓励。的确,互联网似乎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规模最大的知识信息库。而主宰互联网的巨头,如谷歌、脸书(Facebook)等机构负有监管网络内容的重任,并应加大力度管理以互联网为媒介储存和传输的知识与信息的质量。

  

        为何教?为何学?


        教育,究其本源,是由核心价值观主导的思维模式。知识积累促进了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海量的知识,个人若想与时俱进,必须要像渴望终身保持健康和美好的形体一样持续热爱学习。

  

        为此,我们需要确立教育所需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客观真理。通过科学的方法,优质教育让事实胜于观点。同时,也应当承认,探索真理永无止境;真理往往是在对立的思想碰撞中迸发出来的,而思想的碰撞需要透明的调查和理性的讨论。

  

        通过社会科学,优质教育摒弃绝对主义,承认人类社会的错综复杂和其内在的平衡之道;借助人文主义,优质教育教会我们从他人的视角感受世界,见其所见、闻其所闻、感其所感,学会推己及人;通过体育运动,优质教育教会我们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时,我们应当为了集体利益而将个人得失置于其后;通过冥想,优质教育教会我们感受身体和心灵的融合,掌控自我情绪。倘若偏离了这些核心价值,我们何以表明受过教育?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05日。周刊编辑:  静水 / 萌宝)(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 swxjy_cdq 欢迎关注!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