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之父”雷迪——欧美新教育运动始末

佚名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管理特点:新学校的校址强调自然朴素;注重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在教学管理上,适应社会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培养改造英国社会的高级人才;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强调合作、平衡的领导的原则,主张在师生中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提供多种相互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愿意参加活动。

雷迪,比较教育家,英国人,在自己的家乡建立新教育学校。后来在欧洲、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很多地方的一些优秀教师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办新教育学校。后来影响到美国,杜威,陶行知。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为回应新教育同仁的咨询,本微信公号小编搜集编辑了本期欧美新教育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相关文章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


“新教育之父”雷迪与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外国教育通史》第五卷

第十章 欧洲新教育运动

编辑|陈东强


早在19世纪90年代,新教育思潮已在英国占据了统治地位。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标志了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扩展到德国,随后是法国、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在欧洲形成了在20世纪前半期盛极一时的新教育运动。


雷迪与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英国教育家塞西尔・雷迪( Cecil Reddie,1858-1932)1858年10月10日生于伦敦的富勒姆。曾参加“新生活联谊会”( Fellowship of the New Life),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雷迪担任化学教师,利用暑期访问了德国和瑞士等国的学校,对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产生了兴趣。

1886年冬天起,雷迪担任了克利夫登公学的自然学科数师。由于受该校校长成尔逊(R,J. Wilson)的影响,雷迪萌发了开办一所学校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想法。经过筹备,雷迪于1889年10月在德比郡的罗彻斯特创办了一所乡村寄宿学校,通称“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A bbotsholme)。

作为欧洲的第一所“新学校”,它是欧洲其他国家这一类新学校的典范。在教育实验中,雷迪力图使乡村寄宿学校适合现代资产阶级生活的需要,并把这种教育模式作为英国社会改造的一个基础和一种伟大的力量。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一所寄宿中学,建立在面积宽广和风景美丽的郊外乡村里,占地133英亩。由于雷迪最强烈反对男女同校教育,它只招收11—18岁的男生。学生都穿学校的制服。从提供一种全面教育的目的出发,每天的学校生活分成三个部分:上午主要是学术活动,下午是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傍晚是娱乐和艺术活动。雷迪对学校生活的每一部分都提出了详细的计划。

雷迪强调说:“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协调。”在他看来,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良好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要用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因此,学校的课程包括五个部分:

一是体育活动和手工劳动。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学校土地上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参加其他手工劳动,例如,裁缝、制鞋、烹任、木工、雕刻和金工等。学校还制定了一个在农场、木工间和金工间有组织地进行活动的课程计划。

二是艺术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最好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进行唱歌、戏剧表演等活动。

三是文学和智力方面的课程。它是与古典主义课程不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英语,同时也有法语和德语,还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以及历史、地理和社会科学等。

四是社会教育。它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班级的规模比较小,一般不超过15人。整个学校与一个社区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在晚上或周末参加社区的社会娱乐和俱乐部活动等。

五是道德和宗教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职员的影响、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以及非教派的教堂来进行。雷迪认为,对于学生的培养来说,这五个部分的课程是不可分割和密切联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力量和技能,在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整个生活中,“合作、和谐和领导”是雷迪所强调的三个基本思想。因此,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各种活动中,广泛地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学校工作根据提供一种“全面的和协调的生活”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并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如何去领导。雷迪强调说:“我们特别需要造就一个领导阶级。我们能通过明智的和有生气的教育来造就它。”

大约从1889年到1899年,是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全盛时期。在它刚创办时,仅有16个学生,10年之后,学生增加到68人。尽管雷迪的理想是使学生人数达到100人,但从未能实现。从1900年起学校开始衰落,学生人数逐渐减少。1932年,雷迪在韦林加登城去去世。雷迪的后继者贝姆罗斯经过10年的努力,又使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恢复了生气。到1937年时,它的学生人数已达105人。由于1969年它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教育,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00多人。

为了造就一代新的资产阶级领导者,雷迪既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又没有忽视教育的社会目的。应该说,雷迪的教育实验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为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实践,也为其他的新学校树立了一个模式。雷迪无疑是欧洲创办“新学校”的第一位教育家。1939年,在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成立五十周年时,贝达尔斯学校校长、原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教师巴德利(J,H.Badley)又回到了那里,并在纪念册上写道:“我能作为了解它最早开始的那些人中的一位来回顾,并分享在理想环境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喜悦心情。到目前为止,这种理想还在传播,并在教育中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是雷迪所提出的远见,………而使阿博茨霍尔姆成为了一个模式。一些不同形式的“新学校,从它那里得到了它们的一般形式,并受到了鼓舞。”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上百所“新学校”,是直接或间接地仿照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而建立的。德国人就把雷迪称为他们乡村教育之家运动的“奠基人”;1924年66岁的雷迪在访问德国教育家利茨创办的乡村教育之家时,他发现自己被作为新学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而受到欢迎。法国新教育家德摩林1894年在参观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后指出,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在为更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的新教育发展中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从世界范围来说,由于雷迪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有人把他称为“新教育之父”。


欧洲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
来源|百度

欧洲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这种学校是一种学费昂贵的寄宿学校。一般设在风景优美的乡村。学校设备完善,并有条件很好的体育馆、阅览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学校非常注重体育,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上注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得到充分发展。

欧洲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曾对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这个教育革新运动在欧洲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称为“进步教育”运动。

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能力与个性为主要特征。新教育思潮最早在英国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扩展到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1889年,英国教育家C·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建立一所乡村寄宿学校。这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在欧洲的开始。

法国教育家E·德穆林和德国教育家H·利茨也在本国开办了同样类型的学校,新学校遍布欧洲各国,形成了盛行一时的新教育运动。这种学校是一种学费昂贵的寄宿学校。一般设在风景优美的乡村。学校设备完善,并有条件很好的体育馆、阅览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学校非常注重体育,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教学上注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采用家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整个制度注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共同的教育实验中,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出现了联合的趋势。

1921年,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新教育家在法国的加来决定成立“新教育联谊会,简称NEF,并且出版《新时代》杂志。1922年NEF提出“七项原则”。其总的精神是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的自由和完善的发展。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思想传到美国后,因与进步主义教育宗旨基本一致,便与之结合,形成与旧式传统教育对抗的更大的发展趋势。

从1932年起,新教育联谊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讨论会。不断修订新教育协会的宗旨、章程。1942年,协会通过《儿童宪章》,突出所有各阶层儿童均应有权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该联谊会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甚至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建立了分会。1966年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 [1]

欧美新教育运动始末
作者|梦迪


19世纪末,欧美的工农业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工业化和都市化使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这些儿童和青年缺乏在城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渐向着民主化社会迈进。这种社会现实需要教育培养具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迅速变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善于合作与交流并且能够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人格的人。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和教育实践完全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过分重视精神修养和书本知识,单纯强调形式训练和智力上的成绩,学生是在盲目、被动和机械地学习,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离。于是,欧美便兴起了一场教育革新运动。欧洲称之为新教育运动,美国则称之为进步教育运动。本文统称之为欧美新教育运动。在运动中,新教育家们纷纷提出各自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改革方案,并且躬行实践。

  
一、新学校

欧美新教育家们首先建立了一批新学校来实践他们的教育理想。新学校分四种类型,一种是以雷迪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为代表的欧洲新学校,也称乡村寄宿学校;第二种是以帕克主持的昆西学校实验为代表的美国实验学校;第三种是以医生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为代表的新学校;第四种是凯兴斯泰纳创办的德国劳动学校。

1、欧洲的新学校

1889年英国教育家塞西尔雷迪 (1858—1932)创办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这是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欧洲新教育运动由此而发端。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实际上是为11—18岁男生开办的寄宿中学,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其办学目的提供“一种完全现代和有合乎情理的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①这样他们就可以培养出  “更高级的人,能够应付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不断增长的范围与复杂性,而且他们能更好地建立感情而力求建立健全的人类社会。②
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的,雷迪特别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和实际的工作,以改造当时脱离社会生活,偏重古典语文课程,忽视社会关系及个人关系的贵族化的公学制度。学生是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知识、力量和技巧,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合作与领导,从而在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刚创办时仅有16个学生,1899年增加到61人,达到全盛时期的最高峰。1900年以后,学校开始衰落,学生人数逐渐减少,1914年减为39人,1917年又减到13人,到1927年雷迪退休时,竟减少到2人。从上面的数字来看,阿博茨霍尔姆并不是一所办得十分成功的学校,但它却对新学校运动产生了惊人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雷迪在他的新学校里培养了一批教师,象 巴德利、利茨和德穆林等人都曾访问或任教于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他们在回国后也建立了类似的学校,传播和发展雷迪的新教育思想。

在英国, 1893年巴德利创办了贝达尔斯学校,成为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第一个分支。1897年赫伯特创办了西高地学校。在德国,赫尔曼·利茨(1868—1919)先后建立了三所相互衔接的家庭式乡村寄宿学校。这三所学校分别是1898年为6—12岁儿童开办的伊尔森保学校,1901年为13—16岁男生开办的豪宾达学校和1904年为16—19岁男生开办的比伯尔史泰因学校。  1906年文尼肯和格黑伯 (1870—1961)还创办了威克斯多尔夫学校。1910年格黑伯又创办了奥登林山学校。在法国,1899年埃德蒙·德穆林(1852—1907)创办罗歇斯学校。在瑞士,1902年楚伯尔比尤勒尔创办格拉里塞格学校,  1906  年赫尔曼·托布勒(1872—1933)创办瑞士法语地区新学校,又于1907年创办霍夫·奥伯基希学校。

大多数欧洲新学校都深受雷迪的影响,在办学模式、目的、课程及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一致的地方,构成新学校的主要特征:首先新学校都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以利于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智慧和体力的发展。第二,新学校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在学校里,师生拥有自治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紧密无间的关系,就象一个大家庭。第三,学校把学生的各种活动与学习融为一体,把德育寓于民主生活之中,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第四,教学内容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重视学习现代语言和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五,办学目的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新一代领导人,招收对象仅限于中上层阶级的子女,学费昂贵而规模小型,学校完全独立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

到1914年为止,欧洲仅建立了55所新的乡村寄宿学校,英国18所,德国15所,瑞士 9所,其余的在法国和邻近国家。尽管这样的新学校为数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巨大的。第一,新学校以实际行动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改变传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二,新教育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逐渐被各国教育家和教师所吸收,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三,不同国家的新学校之间建立了密切而持久的联系,从1899年建立国际新学校局,  到 1921年新教育联合会正式成立,欧洲新教育运动出现了联合和国际化的趋势,促使新教育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2、美国的实验学校

在欧洲教育家通过乡村寄宿学校探索新教育途径的同时,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先驱们也在进行他们自己的探索;他们对现存的学校教育感到失望,因为在那里培养不出民主社会所需要的那种能够科学地思维和行动的优秀公民。但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新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于是,实验学校便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找到一条最佳的教育途径,使教育能够适应知识爆炸,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和社会迅速变迁的高度文明给美国和世界所带来的挑战。

弗朗西斯·韦兰德·帕克(1837—1903)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奠基人。帕克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根据“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提出学校的计划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学校的课程应源自实践活动;学校的教学方法要注意从儿童的兴趣出发,激发儿童对各种活动的热情,提倡通过艺术活动、体育运动和手工劳动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学校的组织应是一种建立了雏型民主政治的完善社区和理想家庭。

约翰·杜威(1857—1952)在1896年创建芝加哥实验学校,  1900年,出版了《学校与社会》一书,归纳了创办实验学校的重要思想。通过这本书的广泛传播,实验学校成为当时欧美最引人注目的实验学校。

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基本原则是:①注重教育的社会性。实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生活的形式,个体是社会的个体,社会是个体的有机联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对社会中的人继续不断和富有意义的改造,通过培养一种新型的、关心社会的个人主义来改造社会。这个目的充分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②注重活动。实验学校的理想是用儿童主动的和活动的学习来代替被动和静止学习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儿童的生活需要,设计环境,使儿童通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得到成长,③社会性作业课程。实验学校的课程以儿童的基本冲动为基础。儿童的基本冲动为:社会冲动、构建冲动、探究冲动和表现冲动四种类型。实验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种与这些冲动的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性作业课程。这种社会性作业代表儿童活动的形式,并注重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分为自然科学与数学、交际与表现技巧和社会学科三个组。④注重应用科学方法。杜威认为科学方法对一切人类活动都必定是有效的。实验学校的全部活动都渗透着科学的方法。它不是单纯地向儿童灌输科学知识,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和行为的人。

玛丽艾塔·约翰逊(1864—1938)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她于 1907年创立了一所私立学校——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约翰逊受亨德森的影响,把人看作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体具有感觉、身体、智力,以及趋于改善生活和文化的社会力量。所谓有机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努力造就更好的人,以改善生活的素质。

有机学校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①有机学校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合乎天性的成长,其途径就是根据儿童各个阶段的需要来设计课程,同时,还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材料,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②约翰逊强调,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活动。有机学校就是一所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特点而设置的一所活动学校。儿童从有创造性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并感到内心的满足,意识到自己的能力。③把儿童的兴趣作为教育的重要因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儿童随心所欲。教师必须给儿童以足够的指导,使儿童获得最好的经验,并以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式成长。因此,学校不仅要使有机体获得平衡的发展,同时也要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④约翰逊认为,尽管人可能有自私和贪婪的行为,但基本上是社会性的。学校的任务之二就是要培养高度发展的社会意识。其特点是无私、没有偏见、坦率、合作的精神,以及提出建设性的而不是批评性建议的能力。

从上述三个实验学校的基本原则或重要特征来看,美国进步主义运动创始人在指导思想上大多强调,教育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培养新人来改造社会。也就是说,在主观意图上,美国进步主义是社会中心主义的。但在事实上,早期进步主义教育实验却使人得到相反的印象。人们批评实验学校给个人完全的自由,而忽视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完全是以儿童为中心的。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人们的误解。长期以来,在人们认识中已经习惯于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定式,很难一下子摆脱其束缚。一旦看到与其完全不同的模式——即以儿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作业为课程的活动教育模式,就认为儿童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之中,  放任自流,把两者决然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来自实验学校本身。实验学校初办时期,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只能在实验中去摸索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及其社会价值。为了获得可靠的资料,只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儿童更多的自由,避免过多的限制。结果在客观上造成过份强调个人自由和发展的状况,从而掩盖了社会责任的方面。


3、医生教育家的新学校

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欧洲还有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新学校。这种新学校是由一些医生教育家创办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两所:一所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另一所是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创办的爱赫米达日学校。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于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助理医生,开始从事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理疾病的研究及其教育工作。1907年创建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从事把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形成蒙台梭利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指出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帮助儿童实现其自身蕴含的巨大潜能。因此,教育关心的首要问题就是“儿童的存在”,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为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所需的帮助,这种帮助就是由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教师为儿童准备一种适宜的环境。儿童之家正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设置的一个适宜的环境。在那里,一切都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整洁白色的教室、新的小桌子、小凳子和小扶手椅,阳光照耀下的草坪,以及供儿童绘画和作手工的各种材料。教师除对操作要点进行简要说明外,然后保持沉静,在旁边观察,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间接地引导他们进行各种活动,而儿童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  自由地选择教具和工作,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蒙台梭利对20世纪的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她的教育思想普遍影响了教育界对儿童和对教育过程的态度,使教师更加注意对自己所教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教育过程的重心开始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儿童身上,从而使儿童更具有独立性和个人责任感。

奥维德·德可乐利(1871—1932)毕业于根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1年创办缺陷儿童学校,成为缺陷儿童教育的权威。1907年又创办对正常儿童进行教育的爱赫米达日学校,他结合了20世纪初期教育上的许多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且把它们巧妙地用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认为,促使儿童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可以满足儿童基本需要的兴趣,可分为营养需要、环境保护需要、  自卫需要和工作与活动需要四类。与之相适应,儿童具有四个主要的兴趣中心;食物、保护自己不受自然力伤害、防备敌人和工作与相互依赖。以此为依据,爱赫米达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紧紧围绕着儿童的需要与兴趣。首先是以兴趣中心课程代替传统学校的科目。开始是各班级学习以兴趣中心得出的题目,  1921年以后,一、二年级的学生保持上面的作法,三年级的学生每一年的作业都围绕着单一的兴趣中心来组织。其教学方法是把每个题目的学习分为三个步骤,这就是观察、联想和表现,由此构成学校的三项教育活动。

在强调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同时,德可乐利也强调个体是社会的一员,学校和班级是简化了的社会,因此学校生活应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充分生活的现有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技巧和态度,以便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培养人。

蒙台梭利和德可乐利的教育方法尽管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是在自己创办的新学校里把对缺陷儿童进行教育的成功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他们的方法传播到世界各国,为这场 教育革新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德国的劳动学校


在德国,大多数教育家把活动学校称为劳动学校。乔治·凯兴斯泰纳(1854—1932)对德国劳动学校的兴起贡献最为突出。他曾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并被任命为慕尼黑教育局长,主要负责市政当局主管的小学与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在任职的25年里,他在这两种学校里实施了自己改革教育的理想,从而改造和普及了为工人建立的业余补习教育,并把小学办成了普及的、免费的公立学校。


凯兴斯泰纳认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学校的任务是进行公民教育,为新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公民技能。为了完成学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把学校建成培养活动与劳动能力的劳动学校。在这种劳动学校里,体力劳动在课程中占有显著的位置,直接经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兴斯泰纳把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新教育大规模地引人公立学校系统,使劳动学校在德国得到普遍的推广,形成风行一时的劳动学校运动。

尽管欧美新教育家的教育理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传统教育;积极创办新学校作为实践其教育理想的实验室,把自由、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教育的特征。在教育实验中,他们都强调教育应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重视活动和经验,鼓励合作的团体学习活动,采取民主治校的方式。

二、新方法

20年代和30年代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的重大成就主要是在美国取得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在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先驱的影响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实验。

1、道尔顿计划是由海伦·帕克赫斯特(1887—1973)创立的。它是一种个别化自我教育的方法。其特点是:  ①废除课堂教学,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完成指定的作业;  ②取消教室,代之以按学科、分设的实验室,各年级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实验室里进行自学,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固定的座位。③教师作为顾问,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并记录每个学生完成指定作业的进度。

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主要利用大多数进步主义教育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即给个体儿童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得到完全自由发展的模式。在20年代和30年代里,道尔顿计划闻名于美国,并扩大到整个欧洲和苏联,许多国家建立了这类学校。30年代末,道尔顿计划走向衰落,在大多数学校里不再作为一个完整的制度来使用,而是作为个别化教学的方法之一。

2、文纳特卡计划是由卡尔特·华虚朋(1899—1974)创立的。它也是一种个别化自我教育的方法。其特点是:①努力摆脱班级教学的影响,采用个别化的教学程序;首先由教师确立个别训练的标准,编写儿童自我学习与自我订正的教材,编出诊断测验,以检查儿童的学习结果。然后,学生在教师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学、  自我改正、   自我测验和评定。②个人创造性的作业与社会性的作业相结合,以利于发展每个儿童的创造性和社会意识,  帮助儿童得到全面和完善的发展。③教学过程以创造性和社会性的活动为主,旨在为儿童的共同协作和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

文纳特卡计划和道尔顿计划都是为了解决如何使学校的教学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这个共同的问题。但文纳特卡计划更强调基本知识、技能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意识,是对道尔顿计划的改进。

3、设计教学法是克伯屈(1871—1965)总结了20世纪以来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特征而提出的。

设计教学法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体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和有目的的活动,由此来设计学习单元和组织学校的工作。在克伯屈看来,每一种设计都应具有四个特征:  ①它是一种要求共同制订计划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都不是出自教师的头脑,而是出自学生的兴趣,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订出实现其目的的计划。②它必须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考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设计的关键。③它是一种富有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培养起观念、技能与智谋,在设计完成时,要对最终成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与最初目的相符。④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学生就是通过每一项设计来选择目的与成功地实现目的,从而进行学习。

实践证明,设计教学法是传播杜威教育思想的有效方法,30年代很快在英语国家的中小学里实行开来,并逐渐影响到西欧、苏联和不发达国家。

三、新教育联合会和进步主义教育协会

在欧洲,早在1899年,瑞士教育家阿道夫·费列尔在日内瓦建立了  “国际新学校局”作为促进欧洲各国开展新教育运动的联络中心。1914年一批蒙台梭利学派的新教育家在英国举行会议,共同讨论新教育的理论,此后,他们每年开一次年会,并提出建一个国际新教育团体的要求。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加莱举行了主题为“儿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讨论会。这个会议标志着新教育联合会(NEF)正式成立。他们决定联合创办三种杂志“《新时代》、《为了新纪元》和《发展壮大的时代》。”三个杂志的编辑:B恩萦、A.弗里尔和F.罗藤是该会的召集人,每个订阅者便成为该会的成员。新教育联合会的宗旨是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为新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加速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从 1921年起,该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讨论会,并在整个欧洲和讲英语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亚非国家建立了分会。1966年改名为世界教育协会(WEF)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PEA)于1919年在华盛顿特区会议上正式成立,前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任主席。协会的早斯领导人还有有机学校的约翰逊,巴尔的摩帕克学校校长史密斯和一所进步学校的校长史坦福·古比。协会的宗旨是促进进步学校的实验和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普及。  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成为宣传进步教育理论和讨论有关重要问题的阵地。  1922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为新教育联合会的一个分支,1944年改名为美国教育协会(AEF)1953年又恢复原名,直到1955年解散。两年后,《进步教育》杂志停刊。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于1920年,新教育联合会于1922年分别发表了协会关于教育革新的基本主张,称为“七项原则”。尽管二者在文字的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观念是大致相同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个性最自由和最充分的发展,因此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儿童创造性地表现其个性,并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②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新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就必须对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和培养儿童的兴趣。③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包括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合作,把儿童培养成为对邻里、国家和人类负责的社会人。实际上,两个协会的基本主张综合了当时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出现的两种突出的倾向, 一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社会中心主义的倾向。但是更强调前者,也就是说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更为浓厚。

两个协会在这场教育革新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通过出版刊物,报导各国新教育的实验情况,介绍各种新教育的理论和对重大问题发表评论外,还召开国际会议进行专题讨论。从20年代至40年代,这样的国际会议在欧洲各国和美国曾召开了十次。分析一下历次会议的主题,基本上可以了解运动的主要发展趋势。  20年代,教育联合会召开了五次国际讨论会(参见附表),会议主要讨论儿童的创造性、  自我表现、   自由发展及儿童心理学等问题。这表明,20年代,运动的重心在于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倾向于儿童中心主义。

30年代至二战前,新教育联合会召开了三次重要的国际讨论会(参见附表),主要讨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校的社会功能等问题,新教育家们更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在建立新的民主秩序中的作用,注重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民主态度和社会意识。这表明,运动的重心有了明显的转变,倾向于社会中心主义,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德国纳粹政府的建立。它迫使教育家们努力通过教育去克服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美国在这个转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出现了一个激进的派别——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主要从环绕学校的社会角度,寻找教育的目的、基础、内容等永恒问题的答案。主要代表有康茨和拉格。康茨在1932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在经济和社会面临危机的时代,学校有义务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力尽责。在《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吗?》的小册子里,康茨详细阐述了教育对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改造的作用。1934年,  克伯屈、杜威,康茨和鲁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创办了一个新杂志《社会前沿》,成为持改造主义教育观点的进步教育家表达其关于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社会学观点的阵地,他们深信,教育对于美国社会的改造起着重要的甚至战略性的作用。50年代,在进步主义教育衰落的情况下,改造主义教育仍然在坚持探索,主张学校既要保障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又要发挥社会改造工具的作用。主要代表有:伯克森和布拉梅尔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联合会召开了两次较为重要的会议(参见附表),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题,主要的建议有:提高就学年龄,实行全民教育和个别化教学,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等。这标志着新教育联合会的一个新时期。如果说20年代到二战结束前是其生根、发芽的时期,那么在二战以后就是它开花、结果的时期。事实上,二战后,欧美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吸收它的思想精华。

50年代,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作为一种运动,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和教育已提不出新的理论,原有的理论也远远不够用了,逐渐脱学校实际,走向衰落。但新教育家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并没有过时,后来的教育革新家无一不是从他们的探索和答案中受到启示。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复苏,许多教育家进行教育改革时,重新坚持二战以前进步教育的观点,强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合作,个人作业、小组设计以及其它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自己的机会。正象蒂尔所指出的: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那些解释者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和为我们时代寻得切实可行的答案所作的有关贡献,并没有过时。它们一定并且将继续存在下去。”④

新教育联合会历次重要会议一览表(附表)


序号
时间
地点
人数  
主题 
1
1921
法国加莱
100
儿童创造性的自  我表现
2
1923
瑞土蒙特勒 
370
教育与创造性
3
1925
德国海德堡
450 
儿童创造性的培养
4
1927
瑞士洛加诺
1100
教育中自由之内涵
5
1929
英国爱尔希诺
180C
新心理学与课程
6
1932
法国尼斯
180C
教育与社会变革
7
1936
英国切尔腾纳姆 
900
教育自由与社会
8
1941
美国安阿伯 
180C
教育与社会重建
1945
英国多塞特
130
为国际社会的生存而教育
10
1946
法国  巴黎
IOOC
教育改革与新教育
  
注释
   
 ①②<澳>康内尔: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张法琨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64、268页。
   
 ③ Boyd  and  Rawson,The  Story  Of  the  New  Educati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65,P15
   
  ④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杜,1990年版,第227页。(完)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