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踏春而来;新教育,馥郁满园

胡勤 胡城颢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盐韵竹溪,古文化的守正创新,新教育的地域书写,是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路,粒粒盐花,合则披荆斩棘、拾级而上,散则满天星光、晶莹剔透。

垂拱众流安,大美而不言。在三圩小学,人们感受着新教育那股清新自然的成长气息。做一根思想的苇草,晕染开独特的水光之美,上善池里,水波荡漾,莲叶吐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究竟是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陈慧君:让新教育绽放出更多更美的花儿

盐城大丰: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与新教育在一起的每一天

成尚荣:新教育实验的关键因子——新教育是怎样提升教育品质的,它的突破点、生长点、动力源是什么?


新教育,踏春而来

——出发,唤醒竹溪盐街的阳光

本报记者 胡勤荣 实习记者 胡城颢


大丰西南,古盐运集散地,千年沧海桑田。悠悠牛车古道,舟楫伴晚烟,似乎听到远古的吆喝。文庙、正心书院,草堰小学,历史的厚重,现代的文明,交织生辉。范仲淹的拴马石,高耸的石柱、静静的碑刻,拂去历史的尘烟,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做古文化,扬新教育。”盐韵竹溪,古文化的守正创新,新教育的地域书写,是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路,粒粒盐花,合则披荆斩棘、拾级而上,散则满天星光、晶莹剔透。


端本溯源,一个英雄中队的砥砺奋进
 
龙溪夹沟,古盐运河道,两岸此刻桃红柳绿。钱氏卷瓦楼,曾经的粟裕指挥部,就在河畔。一代开国大将粟裕,不畏强敌、运筹帷幄、团结军民、以少胜多的战斗故事在这广为流传。这是红色的足迹,流淌着红色的基因。

2005年,刚刚接触新教育的杨荣平老师,给自己的班级一个响亮的名字——“粟裕中队”。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是“粟裕中队”成立的初衷。“我是沧海一粒粟。”这是一个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雏形。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英雄旗帜的指引下,大家发现,生命的年轮就是在每一季的花开叶落中一圈圈沉淀下来的。朝向明亮那方,朝向勇敢坚毅,2010年该中队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英雄中队”,2011年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多少年,英雄中队的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精神不变。请抗日老战士朱如朗爷爷讲革命故事,召开“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将军”主题队会,孩子们更加懂得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召唤英雄。“给敬老院老人、五保户送温暖,与汶川灾区小朋友手拉手,为特困学生过集体生日”,人文情怀在一点点生成。“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草堰了不起”综合实践、“红领巾寻访江苏创造”小记者采访,感受家乡巨变,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家乡文明,孩子们更多了乡愁记忆。

不止是“粟裕中队”。对理想的学生的认识越清晰,成长平台的构建越立体丰满。从关注素质提升到关注精神生活,从阶段目标达成到为终身发展打底,许多美丽的故事在演绎。

“阅读,给儿童生命注入厚实的养分。”2012年,季丽干老师在她接手的三年级班开始实施“午读”计划。从家里拿来女儿曾经读过的课外书分发,有的孩子开心,有的有抵触情绪,但慢慢地他们安静下来了。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开展“草娃百日阅读行动”,孩子坚持每日阅读打卡,记录阅读成长的足迹。师生共读一本书,制定阅读计划,摘录好词佳句,书写心得体会,编制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写绘本……阅读的岁月静好,一直在坚持。

“我还通过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班级读书会,一次又一次地推进了孩子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被拍摄下来,让所有的家长参与进来,季老师的“阅读闯关”、“手可摘星辰”等活动,让阅读的星空更亮。“季老师成功引导家长陪伴孩子共读,可见人格魅力和辛勤付出!亲子共读如此美好,令人神往,我们也来亲子共读!”家长由衷点赞。

像小蚂蚁一样勤劳善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像小蚂蚁一样谦逊有礼,做一个“讲礼貌”的人;像小蚂蚁一样灵动善思,做一个“爱动脑”的人;像小蚂蚁一样团结合作,做一个“能自律”的人。这是季老师的“小蚂蚁部落”,又一个英雄中队,内涵在延伸。因为一个美好的约定,孩子们阳光自信、迎风吐蕊、向阳生长!

 
流风遗韵,一次课程文化的地域书写
 
龙溪古道,斑驳石板,青砖小瓦房。当年这里有多少盐码头,是怎样的繁华?孩子们站立于此,浮想追思。循着盐民奋斗的足迹,翻阅盐业文明的历史,深度开掘盐文化的内涵,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串场河水灵动。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该校校长王韦认为,突破乡村学校的发展瓶颈,就是要通过文化还原,实现由“管理推动型”向“文化驱动型”的转变,让新教育的美好看得见。扎根乡土,打造鲜明的新教育文化符号,建设具有“品性”“品质”“品味”“品牌”的学校,草小从课程开发上整体建构。

2001年,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24页的《草堰古文化》校本课程破土而出。几年后,第二本校本课程《我爱家乡》出炉,这次有了近百页,内容更充实,更多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探索。2018年,古盐文化的研究渐成体系,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编写《盐之源》、《盐之韵》、《盐之歌》成套校本课程,每本教材编写20课时,将盐文化的精髓涵盖到小学生的六年学习生活中,分层施行,循序渐进,逐步攀升,在文化的润泽中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人文素养。


盐花朵朵、盐根追踪、盐源探秘,通过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盐民生活、古迹见证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堰是盐文化的发源地。盐海拾贝、盐光闪耀、盐韵悠长,通过古井石桥、石闸寺庙、碑亭石刻等文物古迹的详细介绍,加深对家乡文化的探知。历史圣贤堂、海盐名人传、红色英雄榜,多少圣贤、先辈的事迹,激励引领人驰而不息。这是盐语的启蒙,溯源向上,层层递进。

庆丰桥、朱恕墓,周氏宗祠、宋代义井,亲近文物,拥抱古迹,当导游、讲故事、演剧本,孩子们接受着一次次的文化洗礼。也许你看到李汝珍井旁磨墨,奋笔疾书《镜花缘》;也许你听到周敦颐凭栏而立,浅吟低唱《爱莲说》;也许,你有着和管仲、胶鬲、夙沙氏瞿子的偶遇;也许,你会到义阡禅寺撞一撞巨大铜钟,在永宁桥畔感叹古桥沧桑……

头戴导游帽,手持小彩旗,身披“古镇小导游”绶带,绘声绘色讲述鸳鸯闸的丰功伟绩;开展调查采访,搜集有关文物的史料和故事,知晓张士诚在草堰揭竿起义的历史风云;《风土人情篇》、《文物景点篇》、《民间故事篇》,孩子的字里行间,有传说,有故事,有发现,有欣喜……写生,表演,盐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了文化的自我创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活”在学生的生命里,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健康人格和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彰显。

在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这一点上,草小人秉持信念。


取瑟而歌,一群追梦老师的乡土叙事
 
根植田野,新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这是非常富贵的财富,不仅要保值,还要增值。携手“好伙伴”,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这是视野,更是担当。

“老师们现在都是居家上班状态,老师们要每天看书、学习、锻炼,写心得体会、随笔,让自己工作生活得很充实。正如朱雪晴校长对老师要求的那样:榜样+底线。”这个寒假,王韦很多时间花在了写信上。他给老师写信,给学生写信,给家长写信,给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写信,给远在日本、俄罗斯的国际文化交流学校校长写信。

一次次走出校门聆听窗外的声音,在感动触动后重新审视自己,有了读书、钻研的行为自觉;不再“一二一”踏步,长期任教低年级后跨入中高年级,在大循环中打造理想课堂;在寒假中再读课标,解读教材,研读专著,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线上学习,向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努力迈进。这是倪春凤老师的底气和力量。“文化兴校,文化育人。”该校校办主任刘兴元感慨,学校整体徽派风格的打造出新,与古色古香的竹溪盐街融为一体。一张文化旅游导图,一个新教育广场,在文化自信中接续新教育的生命叙事。抗疫时刻,他不断汲取新教育给养,践行智慧教育,并把这种养分输送给一个个孩子,即便是在贵州的,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忘记自己担负的责任。为了让学生的假期生活能够更丰富、更有趣、更充实,我每天给他们推送新教育实验公众号的晨读,安排他们做一些手工,或者写绘生活趣事,结合特殊的日子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数学老师沈桂琴制作美篇,记录和孩子们共同相处的日子。“修筑范公堤捍海堰,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盐民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生命叙事剧的极好题材,将范仲淹的事迹作为脚本来创编生命叙事剧,以大海为背景,以修堤为主线,以范公为典型,书写顽强、勤勉、奋进的生命之歌。”该校工会主席刘俊华想得更多的,是卓越课程的展示如何与新德育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浊浪排空,总有舟楫穿行;心怀危惧,不忘仰望星夜。写信者用心,回信者热烈,这是生命律动。他们将每一个开始,每一个结束,每一次憧憬,每一次胜利与失败,精心地打造成一个个隽永的仪式,让它们换来一次次真正的心跳与微笑……


新教育,馥郁满园

行走,擦亮那片若水的晴空

本报记者 胡勤荣 实习记者 胡城颢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三圩,在大丰西部。这里河流纵横、沟网密布,兴盐河、串场河、斗龙河将这片土地围成三角形,赋予其水之灵秀。创办于1919年的三角圩国民学校,枕紫云山麓,撷水之菁华,百年弘道,博取日新。2016年,守拙、柔情、坚韧、执著、透明、淡泊、豪迈、齐心、公平、包容之水形成的“善水文化”,汇入新教育实验之泉,圆融如一,渐至丰饶,构建起教育的“理想园”。垂拱众流安,大美而不言。在三圩小学,人们感受着那股清新自然的成长气息。做一根思想的苇草,晕染开独特的水光之美,上善池里,水波荡漾,莲叶吐绿。

 
桂花树下,书声琅琅,接力“似水好少年”
 
菁菁校园,水韵天成。一棵老桂花树,在清源楼和汇源楼之间。再见它时,六(2)班的姜梦琪格外欣喜:“在无数的浅红和深绿里,我嗅到了花开的味道,哪怕隔着口罩。”她感谢桂花树的陪伴:爷爷上学时,它在;爸爸上学时,它在;自己上学时,在树下读《水乡歌》,看《水孩子》。桂花树又何尝不感谢这些水孩子。他们在校园读书节、艺术节赏桂、写桂、画桂、吟桂、演桂,多少欢声笑语爬上密密的年轮。这棵活化石,在“善水”的校园里,浸染水韵,习染勤奋,濡染书香,见证着一个个“水精灵”,快乐地长成“似水好少年”。

获得一枚水精灵徽章,就是一次新的出发。“文明、勤学、爱心、守纪、安全、节俭、勤劳、卫生、体艺、创新”,十类水精灵的评比,让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归属。“我特别爱画画,虽然没有上过培训班,但是给我一张图,我能画出95%的相似度。”五(1)班的班长庄心怡是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好学上进的她有过考“76分”的尴尬。“老师没责怪,但拖了学习小组的后腿。”这以后,庄心怡通过“学习单”,经常和学习伙伴问一问、考一考、研一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重拾了学习的信心,成为耀眼的“勤学水精灵”。

“我不能怯弱,要向水孩子汤姆一样正直、勇敢。”体艺原本令四年级学生奚梓桐很头疼,但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兴趣社团,在成长共同体中锻打自己。学校举朗诵比赛中一等奖、全区中小学生“三独”比赛独舞一等奖,奚梓桐在收获成长乐趣的同时,也更加明白,以水为志,百折不挠,方能昂扬向上。达成全部水精灵,申报“似水好少年”,是撬动,是驱动,是自我的超越,是理想学生的乡土诠释。而学校,以善水文化整体建构学生发展的多元空间,在时间、空间纬度优化学生成长设计和路径,这一路,莲花绽放。

“好喜欢‘水精灵’卡通,一滴水,却有闪亮的大眼睛,小巧的嘴巴,轻盈可爱。”10岁的沈致澄喜欢跑步、看书、听音乐、拉二胡,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一如小水滴奔跑的姿态。在他眼里,成长就像小水滴的旅行,只要出发,一定会遇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草原。滴水成河,随着稻香河流一起奔跑,为了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回到最初的美好,这是以“稻香”命名的一个中队的愿景。在这里,绘班徽,诵班诗,唱班歌,一个个生命个体在宏大的背景下逐梦远行,契约意识、合作精神水润无声。我们欣喜的是,善水之舟上,“晨露、小荷、阳光、浪花”,一个个成长共同体风帆正劲。


上善池畔,静水深流,涵养“水品好教师”
 
“善水有道,育人无痕。”巨大的校魂石静卧在一进校门处,似在聆听斗龙河悠悠的水声。水品即师品,水之道乃师之道,在三圩小学,铸水品师魂是一种常态。“一言一行,我秉爱为源,以心润心、以情怡情、以智激智,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个生命的需求。”在安静和从容里,创办高质量的水乡教育不再是誓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撑的,是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思想硬核。

“如果教师不能充满激情地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不能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存在着一种缺陷。”40年,书写乡村教育芳华,这是老教师李乃安。读书,写随笔,关注孩子心灵成长,面对新教育,他这样行走。他更呼吁,要时刻思考拯救乡村文化,教育孩子不忘乡村,立志长大后改变乡村。以爱之名,一直在路上,这路上,王海迪老师有汗水的浸透,也有泪水的滑落。她潜心课堂教学,裸备、磨课、反思、问策、拾遗,一次次熬白了窗外的月色,在“2019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第一名。她是“知心姐姐”,一学期与100多名过敏体质、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给他们一个温柔的怀抱,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相信岁月的美好。“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王海迪和所有老师一道,给幸福完整定义。


这是一群人的行走。体育老师韦海鹏体悟到,理想的课堂应有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应当简约高效,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他正在不断的实践与证明中探索着全新的教学线路。“激趣、灵活、活动、赏识”,这是数学老师颜莉莉的教学关键词,她在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实现自我追求。“当你潜心要在教育上为孩子们做出点什么时,不仅要有用心良苦的创意,更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激情四溢的践行。”纪娟老师想的,是用博学和爱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做一个美的传播者,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工作3年的邱昊老师着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唱得幸福落满坡”。

立师德、强师能、树师表、铸师魂。为师,当有水之柔情、坚韧、淡泊、明净、执著,每学年一次的“如水好教师”的评比,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而一个个名字的书写,是乡村教育守望中的一股股水木清流。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这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小的个体,只有通过不断的前行,才能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这品牌里,盛装着如水的善念、如水的德行、如水的胸怀。


若水亭里,文以载德,开始“最美规则行”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化墙上孔子浮雕栩栩如生,登高临远,有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远古诘问。新教育,信教育,是对“面对疫情,教育何为”的现实作答。疫情大考,亮出规则缺失的生命危机,新时代新德育的践行从信守规则破题。若水亭里的春色,也因《最美规则行》微课程的落地,更添生机。

敬畏自然之水、润泽生命之水、激扬文化之水,多年来,校本课程《水沐年华》一直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法”。而今,厚养道德之水的注入,更具时代内涵,直指教育本真。“规则,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隽永。”该校校长张勇说,规则重建,在于让孩子逐渐明白福祸相依的生命观、命运与共的自然观、幸福完整的自我观、天道酬勤的行动观。而生活,无疑是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规则?是责任,是关爱,是细节,是期待,更是养成。教常技课的老师准时进行线上教学,有教唱歌曲的、有指导绘画宣传防疫的、有指导给“最美逆行者”写信的、有示范健身游戏的、有指导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的……复课前,全科协同,打造“空中德育课堂”:《诚信篇》,颜莉莉;《网络学习篇》,王晓莲;《考试篇》,黄九银;《公共集会篇》,沈洒赛;《食堂就餐篇》,吴国海;《礼仪篇》,李艳华……复课后,《最美规则行》十个篇章,十个智慧团队,通过鲜活的图文,深入浅出地讲述关乎规则的故事。

“家庭,应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学校,必须补上科普教育的短板;线上教学,未来可期,需要我们用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它的成长。”“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不光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更多的是获得情感价值的体验。”“规则也是一种文化。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景点都成为孩子们接受规则熏陶的主阵地。”“孩子们当如小王子,无论是遭遇狐狸、玫瑰,还是只有三枚花瓣的沙漠花,都始终牢记自己承担的爱与责任。”倾注于规则教育,老师们对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实现规则观念和规则行为由他控到自觉的转变,目标已定,路径清晰。


疫情似镜,照出境界高低;规则如绳,测出是非曲直;生活是诗,共同守护美好。4月15日, 该校五(1)班“规矩与责任”主题班会如期进行。“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刻,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分清是非,提升自我规则意识和理性精神,刻不容缓。”班主任感言。“只有自己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只有人人都能自觉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有序。比如,我们在家学习也要讲规则,要学会思考、学会自律。”学生们纷纷吐露心声,发表自己的感受。

“一场疫情也让我们明白,磨难压不跨,奋起正当时。张勇在国旗下的讲话犹在耳畔回响,“我们要永远保持上进心,像水一样,朝向大海,永不停息,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努力让生命更丰盈、更出彩、更幸福。等风雨经过,待春暖花开,愿归来,你已自然生长!”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