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盐韵竹溪,古文化的守正创新,新教育的地域书写,是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路,粒粒盐花,合则披荆斩棘、拾级而上,散则满天星光、晶莹剔透。垂拱众流安,大美而不言。在三圩小学,人们感受着新教育那股清新自然的成长气息。做一根思想的苇草,晕染开独特的水光之美,上善池里,水波荡漾,莲叶吐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究竟是什么?》“《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慧君:让新教育绽放出更多更美的花儿
盐城大丰: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与新教育在一起的每一天
成尚荣:新教育实验的关键因子——新教育是怎样提升教育品质的,它的突破点、生长点、动力源是什么?
新教育,踏春而来
——出发,唤醒竹溪盐街的阳光
本报记者 胡勤荣 实习记者 胡城颢
大丰西南,古盐运集散地,千年沧海桑田。悠悠牛车古道,舟楫伴晚烟,似乎听到远古的吆喝。文庙、正心书院,草堰小学,历史的厚重,现代的文明,交织生辉。范仲淹的拴马石,高耸的石柱、静静的碑刻,拂去历史的尘烟,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做古文化,扬新教育。”盐韵竹溪,古文化的守正创新,新教育的地域书写,是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路,粒粒盐花,合则披荆斩棘、拾级而上,散则满天星光、晶莹剔透。龙溪夹沟,古盐运河道,两岸此刻桃红柳绿。钱氏卷瓦楼,曾经的粟裕指挥部,就在河畔。一代开国大将粟裕,不畏强敌、运筹帷幄、团结军民、以少胜多的战斗故事在这广为流传。这是红色的足迹,流淌着红色的基因。2005年,刚刚接触新教育的杨荣平老师,给自己的班级一个响亮的名字——“粟裕中队”。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是“粟裕中队”成立的初衷。“我是沧海一粒粟。”这是一个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雏形。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英雄旗帜的指引下,大家发现,生命的年轮就是在每一季的花开叶落中一圈圈沉淀下来的。朝向明亮那方,朝向勇敢坚毅,2010年该中队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英雄中队”,2011年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多少年,英雄中队的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精神不变。请抗日老战士朱如朗爷爷讲革命故事,召开“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将军”主题队会,孩子们更加懂得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召唤英雄。“给敬老院老人、五保户送温暖,与汶川灾区小朋友手拉手,为特困学生过集体生日”,人文情怀在一点点生成。“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草堰了不起”综合实践、“红领巾寻访江苏创造”小记者采访,感受家乡巨变,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家乡文明,孩子们更多了乡愁记忆。不止是“粟裕中队”。对理想的学生的认识越清晰,成长平台的构建越立体丰满。从关注素质提升到关注精神生活,从阶段目标达成到为终身发展打底,许多美丽的故事在演绎。“阅读,给儿童生命注入厚实的养分。”2012年,季丽干老师在她接手的三年级班开始实施“午读”计划。从家里拿来女儿曾经读过的课外书分发,有的孩子开心,有的有抵触情绪,但慢慢地他们安静下来了。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开展“草娃百日阅读行动”,孩子坚持每日阅读打卡,记录阅读成长的足迹。师生共读一本书,制定阅读计划,摘录好词佳句,书写心得体会,编制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写绘本……阅读的岁月静好,一直在坚持。“我还通过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班级读书会,一次又一次地推进了孩子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被拍摄下来,让所有的家长参与进来,季老师的“阅读闯关”、“手可摘星辰”等活动,让阅读的星空更亮。“季老师成功引导家长陪伴孩子共读,可见人格魅力和辛勤付出!亲子共读如此美好,令人神往,我们也来亲子共读!”家长由衷点赞。像小蚂蚁一样勤劳善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像小蚂蚁一样谦逊有礼,做一个“讲礼貌”的人;像小蚂蚁一样灵动善思,做一个“爱动脑”的人;像小蚂蚁一样团结合作,做一个“能自律”的人。这是季老师的“小蚂蚁部落”,又一个英雄中队,内涵在延伸。因为一个美好的约定,孩子们阳光自信、迎风吐蕊、向阳生长!龙溪古道,斑驳石板,青砖小瓦房。当年这里有多少盐码头,是怎样的繁华?孩子们站立于此,浮想追思。循着盐民奋斗的足迹,翻阅盐业文明的历史,深度开掘盐文化的内涵,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串场河水灵动。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该校校长王韦认为,突破乡村学校的发展瓶颈,就是要通过文化还原,实现由“管理推动型”向“文化驱动型”的转变,让新教育的美好看得见。扎根乡土,打造鲜明的新教育文化符号,建设具有“品性”“品质”“品味”“品牌”的学校,草小从课程开发上整体建构。2001年,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24页的《草堰古文化》校本课程破土而出。几年后,第二本校本课程《我爱家乡》出炉,这次有了近百页,内容更充实,更多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探索。2018年,古盐文化的研究渐成体系,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编写《盐之源》、《盐之韵》、《盐之歌》成套校本课程,每本教材编写20课时,将盐文化的精髓涵盖到小学生的六年学习生活中,分层施行,循序渐进,逐步攀升,在文化的润泽中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人文素养。盐花朵朵、盐根追踪、盐源探秘,通过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盐民生活、古迹见证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堰是盐文化的发源地。盐海拾贝、盐光闪耀、盐韵悠长,通过古井石桥、石闸寺庙、碑亭石刻等文物古迹的详细介绍,加深对家乡文化的探知。历史圣贤堂、海盐名人传、红色英雄榜,多少圣贤、先辈的事迹,激励引领人驰而不息。这是盐语的启蒙,溯源向上,层层递进。庆丰桥、朱恕墓,周氏宗祠、宋代义井,亲近文物,拥抱古迹,当导游、讲故事、演剧本,孩子们接受着一次次的文化洗礼。也许你看到李汝珍井旁磨墨,奋笔疾书《镜花缘》;也许你听到周敦颐凭栏而立,浅吟低唱《爱莲说》;也许,你有着和管仲、胶鬲、夙沙氏瞿子的偶遇;也许,你会到义阡禅寺撞一撞巨大铜钟,在永宁桥畔感叹古桥沧桑……头戴导游帽,手持小彩旗,身披“古镇小导游”绶带,绘声绘色讲述鸳鸯闸的丰功伟绩;开展调查采访,搜集有关文物的史料和故事,知晓张士诚在草堰揭竿起义的历史风云;《风土人情篇》、《文物景点篇》、《民间故事篇》,孩子的字里行间,有传说,有故事,有发现,有欣喜……写生,表演,盐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了文化的自我创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活”在学生的生命里,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健康人格和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彰显。在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这一点上,草小人秉持信念。根植田野,新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这是非常富贵的财富,不仅要保值,还要增值。携手“好伙伴”,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这是视野,更是担当。“老师们现在都是居家上班状态,老师们要每天看书、学习、锻炼,写心得体会、随笔,让自己工作生活得很充实。正如朱雪晴校长对老师要求的那样:榜样+底线。”这个寒假,王韦很多时间花在了写信上。他给老师写信,给学生写信,给家长写信,给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写信,给远在日本、俄罗斯的国际文化交流学校校长写信。一次次走出校门聆听窗外的声音,在感动触动后重新审视自己,有了读书、钻研的行为自觉;不再“一二一”踏步,长期任教低年级后跨入中高年级,在大循环中打造理想课堂;在寒假中再读课标,解读教材,研读专著,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线上学习,向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努力迈进。这是倪春凤老师的底气和力量。“文化兴校,文化育人。”该校校办主任刘兴元感慨,学校整体徽派风格的打造出新,与古色古香的竹溪盐街融为一体。一张文化旅游导图,一个新教育广场,在文化自信中接续新教育的生命叙事。抗疫时刻,他不断汲取新教育给养,践行智慧教育,并把这种养分输送给一个个孩子,即便是在贵州的,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忘记自己担负的责任。为了让学生的假期生活能够更丰富、更有趣、更充实,我每天给他们推送新教育实验公众号的晨读,安排他们做一些手工,或者写绘生活趣事,结合特殊的日子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数学老师沈桂琴制作美篇,记录和孩子们共同相处的日子。“修筑范公堤捍海堰,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盐民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生命叙事剧的极好题材,将范仲淹的事迹作为脚本来创编生命叙事剧,以大海为背景,以修堤为主线,以范公为典型,书写顽强、勤勉、奋进的生命之歌。”该校工会主席刘俊华想得更多的,是卓越课程的展示如何与新德育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浊浪排空,总有舟楫穿行;心怀危惧,不忘仰望星夜。写信者用心,回信者热烈,这是生命律动。他们将每一个开始,每一个结束,每一次憧憬,每一次胜利与失败,精心地打造成一个个隽永的仪式,让它们换来一次次真正的心跳与微笑……新教育,馥郁满园
行走,擦亮那片若水的晴空
本报记者 胡勤荣 实习记者 胡城颢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三圩,在大丰西部。这里河流纵横、沟网密布,兴盐河、串场河、斗龙河将这片土地围成三角形,赋予其水之灵秀。创办于1919年的三角圩国民学校,枕紫云山麓,撷水之菁华,百年弘道,博取日新。2016年,守拙、柔情、坚韧、执著、透明、淡泊、豪迈、齐心、公平、包容之水形成的“善水文化”,汇入新教育实验之泉,圆融如一,渐至丰饶,构建起教育的“理想园”。垂拱众流安,大美而不言。在三圩小学,人们感受着那股清新自然的成长气息。做一根思想的苇草,晕染开独特的水光之美,上善池里,水波荡漾,莲叶吐绿。
菁菁校园,水韵天成。一棵老桂花树,在清源楼和汇源楼之间。再见它时,六(2)班的姜梦琪格外欣喜:“在无数的浅红和深绿里,我嗅到了花开的味道,哪怕隔着口罩。”她感谢桂花树的陪伴:爷爷上学时,它在;爸爸上学时,它在;自己上学时,在树下读《水乡歌》,看《水孩子》。桂花树又何尝不感谢这些水孩子。他们在校园读书节、艺术节赏桂、写桂、画桂、吟桂、演桂,多少欢声笑语爬上密密的年轮。这棵活化石,在“善水”的校园里,浸染水韵,习染勤奋,濡染书香,见证着一个个“水精灵”,快乐地长成“似水好少年”。获得一枚水精灵徽章,就是一次新的出发。“文明、勤学、爱心、守纪、安全、节俭、勤劳、卫生、体艺、创新”,十类水精灵的评比,让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归属。“我特别爱画画,虽然没有上过培训班,但是给我一张图,我能画出95%的相似度。”五(1)班的班长庄心怡是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好学上进的她有过考“76分”的尴尬。“老师没责怪,但拖了学习小组的后腿。”这以后,庄心怡通过“学习单”,经常和学习伙伴问一问、考一考、研一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重拾了学习的信心,成为耀眼的“勤学水精灵”。“我不能怯弱,要向水孩子汤姆一样正直、勇敢。”体艺原本令四年级学生奚梓桐很头疼,但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兴趣社团,在成长共同体中锻打自己。学校举朗诵比赛中一等奖、全区中小学生“三独”比赛独舞一等奖,奚梓桐在收获成长乐趣的同时,也更加明白,以水为志,百折不挠,方能昂扬向上。达成全部水精灵,申报“似水好少年”,是撬动,是驱动,是自我的超越,是理想学生的乡土诠释。而学校,以善水文化整体建构学生发展的多元空间,在时间、空间纬度优化学生成长设计和路径,这一路,莲花绽放。“好喜欢‘水精灵’卡通,一滴水,却有闪亮的大眼睛,小巧的嘴巴,轻盈可爱。”10岁的沈致澄喜欢跑步、看书、听音乐、拉二胡,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一如小水滴奔跑的姿态。在他眼里,成长就像小水滴的旅行,只要出发,一定会遇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草原。滴水成河,随着稻香河流一起奔跑,为了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回到最初的美好,这是以“稻香”命名的一个中队的愿景。在这里,绘班徽,诵班诗,唱班歌,一个个生命个体在宏大的背景下逐梦远行,契约意识、合作精神水润无声。我们欣喜的是,善水之舟上,“晨露、小荷、阳光、浪花”,一个个成长共同体风帆正劲。“善水有道,育人无痕。”巨大的校魂石静卧在一进校门处,似在聆听斗龙河悠悠的水声。水品即师品,水之道乃师之道,在三圩小学,铸水品师魂是一种常态。“一言一行,我秉爱为源,以心润心、以情怡情、以智激智,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个生命的需求。”在安静和从容里,创办高质量的水乡教育不再是誓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撑的,是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思想硬核。“如果教师不能充满激情地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不能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存在着一种缺陷。”40年,书写乡村教育芳华,这是老教师李乃安。读书,写随笔,关注孩子心灵成长,面对新教育,他这样行走。他更呼吁,要时刻思考拯救乡村文化,教育孩子不忘乡村,立志长大后改变乡村。以爱之名,一直在路上,这路上,王海迪老师有汗水的浸透,也有泪水的滑落。她潜心课堂教学,裸备、磨课、反思、问策、拾遗,一次次熬白了窗外的月色,在“2019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第一名。她是“知心姐姐”,一学期与100多名过敏体质、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给他们一个温柔的怀抱,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相信岁月的美好。“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王海迪和所有老师一道,给幸福完整定义。这是一群人的行走。体育老师韦海鹏体悟到,理想的课堂应有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应当简约高效,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他正在不断的实践与证明中探索着全新的教学线路。“激趣、灵活、活动、赏识”,这是数学老师颜莉莉的教学关键词,她在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实现自我追求。“当你潜心要在教育上为孩子们做出点什么时,不仅要有用心良苦的创意,更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激情四溢的践行。”纪娟老师想的,是用博学和爱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做一个美的传播者,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工作3年的邱昊老师着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唱得幸福落满坡”。立师德、强师能、树师表、铸师魂。为师,当有水之柔情、坚韧、淡泊、明净、执著,每学年一次的“如水好教师”的评比,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而一个个名字的书写,是乡村教育守望中的一股股水木清流。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这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小的个体,只有通过不断的前行,才能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这品牌里,盛装着如水的善念、如水的德行、如水的胸怀。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化墙上孔子浮雕栩栩如生,登高临远,有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远古诘问。新教育,信教育,是对“面对疫情,教育何为”的现实作答。疫情大考,亮出规则缺失的生命危机,新时代新德育的践行从信守规则破题。若水亭里的春色,也因《最美规则行》微课程的落地,更添生机。敬畏自然之水、润泽生命之水、激扬文化之水,多年来,校本课程《水沐年华》一直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法”。而今,厚养道德之水的注入,更具时代内涵,直指教育本真。“规则,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隽永。”该校校长张勇说,规则重建,在于让孩子逐渐明白福祸相依的生命观、命运与共的自然观、幸福完整的自我观、天道酬勤的行动观。而生活,无疑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是规则?是责任,是关爱,是细节,是期待,更是养成。教常技课的老师准时进行线上教学,有教唱歌曲的、有指导绘画宣传防疫的、有指导给“最美逆行者”写信的、有示范健身游戏的、有指导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的……复课前,全科协同,打造“空中德育课堂”:《诚信篇》,颜莉莉;《网络学习篇》,王晓莲;《考试篇》,黄九银;《公共集会篇》,沈洒赛;《食堂就餐篇》,吴国海;《礼仪篇》,李艳华……复课后,《最美规则行》十个篇章,十个智慧团队,通过鲜活的图文,深入浅出地讲述关乎规则的故事。“家庭,应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学校,必须补上科普教育的短板;线上教学,未来可期,需要我们用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它的成长。”“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不光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更多的是获得情感价值的体验。”“规则也是一种文化。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景点都成为孩子们接受规则熏陶的主阵地。”“孩子们当如小王子,无论是遭遇狐狸、玫瑰,还是只有三枚花瓣的沙漠花,都始终牢记自己承担的爱与责任。”倾注于规则教育,老师们对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实现规则观念和规则行为由他控到自觉的转变,目标已定,路径清晰。疫情似镜,照出境界高低;规则如绳,测出是非曲直;生活是诗,共同守护美好。4月15日, 该校五(1)班“规矩与责任”主题班会如期进行。“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刻,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分清是非,提升自我规则意识和理性精神,刻不容缓。”班主任感言。“只有自己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只有人人都能自觉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有序。比如,我们在家学习也要讲规则,要学会思考、学会自律。”学生们纷纷吐露心声,发表自己的感受。“一场疫情也让我们明白,磨难压不跨,奋起正当时。张勇在国旗下的讲话犹在耳畔回响,“我们要永远保持上进心,像水一样,朝向大海,永不停息,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努力让生命更丰盈、更出彩、更幸福。等风雨经过,待春暖花开,愿归来,你已自然生长!”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