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专业进阶的三种读书姿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源创图书 Author 冯卫东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从“躺着”到“坐着”,再从“坐着”到“站着”,也恰似人类生命的进化史,在“读书姿势”的“进化”中,教师抑或读书人的精神人格也在悄然崛起。


 “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一味率性而读、“闲(读)不成体(系)”的教师终究难逃清浅甚至肤浅的境地,也不可能“做成”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创造最优异的工作绩效。在较大程度上,深度决定贡献度,一个更多地凭借感觉、经验和一般性教育体悟与理解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不大可能抵达理想的教育境界。


说“沾芝麻打油式”阅读为“坐着读”,意思显然不是不可以躺着读或站着读,我想强调的是,要有耐性和坐功,耐得住寂寞,安心披沙剖璞,静心寸积铢累,这或许还不是专业发展上显气象、攀高峰的行为,却是它的前奏和序曲。


“躺着读”所获往往是“点状”知识,“坐着读”所获则多为“线状”和“面状”知识,唯有“站着读”所获才是包罗万象、自有气象的“体状”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足以洞开教师专业发展的天地。我自知离这番天地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但至少比起我作为新手教师、作为略有智慧的成熟教师等的阶段要近一些。


最关键的是,“站着读”还使我在个人事业的仲秋季节(50岁应该是这样的季节)不至于“望峰息心”,甚至不时澎湃出青年人才有的理想和热情。 还有,从“躺着”到“坐着”,再从“坐着”到“站着”,也恰似人类生命的进化史,在“读书姿势”的“进化”中,教师抑或读书人的精神人格也在悄然崛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一个真诚而勤奋的读书人
用阅读填平社会的沟壑
让书香伴随孩子成长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深耕|营造书香校园
让阅读奔涌,形塑中国价值社会
......

教师专业进阶的三种读书姿势
作者|冯卫东  
来源|原创图书

从“躺着”到“坐着”,再从“坐着”到“站着”,也恰似人类生命的进化史,在“读书姿势”的“进化”中,教师抑或读书人的精神人格也在悄然崛起。



这个题目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本以为是首创,但在百度输入“读书姿势”四个字,却搜得一些相关文章,以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的《读书的三种姿势》一文为最佳。他所说的“躺着读”“坐着读”和“站着读”与我所想的“三种姿势”不谋而合。但孙教授所说的“三种姿势”是“实指”,而我所谓的“姿势”都有一定的寓意,虚实兼有。

姿势之一——“躺着读”
 
应该提倡广大教师经常性地“随便翻翻”, 鼓励他们读些“闲书”,尊重他们的“阅读生活”。
 
“随便翻翻”语出鲁迅笔下。“闲书”和“阅读生活”也有出处,温儒敏教授的《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谈到,应“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
 
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乃至卓越教师的,普通教师完全可以更随性、适性一点儿,高兴读一点儿就读一点儿,不乐意时且把书扔在一边,不去管它。他们也有权利享受“什么都可以读,什么都可以不读,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仿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的闲情逸致。
 
大多数教师日常事务繁杂,工作很累,没有必要总是“端着”。在勤勉工作之余或间隙,随意读点儿与专业、教书或有关或无涉的“闲书”,这就是一种生活常态,也是他们在紧张的日子中舒缓节奏、享受闲暇的一种姿态。这是在为后续工作做积存能量的准备,抑或他们还会将先前的享受体验“迁移”到师生相处的情境中、课堂教学的场域里,那么又何乐而不为?



周国平先生也反对刻板的清教徒生活。他还在《孔子的洒脱》一文中写道,“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推崇夫子“古之学者为己”——“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他甚至将夫子“君子不器”一说诠释为“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更何况,闲书之中也一定有一些启智、冶情、益趣、励志的东西,它们亦会悄然化作一种知识营养乃至精神滋养润泽教师的心智,最终帮助其提升教育理解,优化教学行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莫大焉的好事?
 
对“闲书”,我觉得最理想、最舒适的姿势就是“躺着读”。躯体的“躺”如果还不至于影响视力、损害身体,固无不可。这里的“躺”主要是指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一种非常放松、惬意而“洒脱”的心理、心态。毫无疑问,较为高深或艰涩的理论著作不宜这样读,读了可能也无益;而那些较为简单明了、不需要太过耗神的文字(譬如教育散文、随笔),则完全可以这样读。
 
其实,只要是好的或者说不坏的东西,即便不曾让人“奋起”,也不至于使人沉沦,并且多少有些益处。“躺着读”,常常就是教师踏上专业成长之路的第一级台阶。

姿势之二——“坐着读”
 
我倡导“沾芝麻打油式”的阅读,认为这种阅读方式最能改变我们较为肤浅的心智状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唐弢在《琐忆》中写,鲁迅先生鼓励青年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也许还是浅点好。”我们确乎常能看到一些并不高深、不免清浅的教师遵循教育常规,挚爱学生,认真教学,工作效果不错,成绩较好,他们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然,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泰勒所说:“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一味率性而读、“闲(读)不成体(系)”的教师终究难逃清浅甚至肤浅的境地,也不可能“做成”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创造最优异的工作绩效。在较大程度上,深度决定贡献度,一个更多地凭借感觉、经验和一般性教育体悟与理解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不大可能抵达理想的教育境界。


【守望新教育】冯卫东:做一个会玩、慧玩的老师:教育其实就是“逗你玩”——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从教师读书的视角看,要使上述“不可能”成为可能,我们就要有一架“阅读(思维)钻探机”,要在自己平素的一些体悟、理解中择取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那些思维点,就此深掘。我把它通俗而形象地称为“沾芝麻打油式”的阅读。
 
“芝麻”是散点呈现的,或者以灵感的方式“闪现”,但就此打出的“油”却是垂流成线抑或平铺成面的……通过即小见大、由浅入深的阅读,我们会发现,自己至少在某个小小的问题(域)上有了一点儿智慧,有了一点儿洞见,这些能使自我专业水平产生一些量的嬗变乃至质的蜕变。
 
十几年前,我还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一贯酷爱作文教学,有一天静下心来,忽然想,这么多年我的作文教学较为成功的原因何在,脑子里于是迸出“对话”二字。
 
是的,几乎每一个成功故事或失败案例的背后都藏着这两个字,或者与它有正向或反向的关系。我决计围绕“对话”“对话教学”和“作文对话教学”等语词进行深掘式专题阅读。当时相关书籍资料有限,互联网尚未普及,我如唐代韩愈所说,“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把所能找到的与上述语词有关联的东西都一网打尽,再加以筛选、甄别。
 
我由此知道,孔子、苏格拉底开创了中西方“对话教育”的先河;哲学家马丁·布伯著有《我与你》一书,“对话”的思想在其中有显著的位置;王尚文教授有语文对话教学方面的专著……
 
有的我一路上溯,满目是落英缤纷之秀丽,如细读《论语》;有的我无法见其全貌,只能窥其大概,推想“美轮美奂”之壮美,如布伯的经典之作。之后我再回过头去看,竟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一段挺远的距离。至少在“作文对话教学”方面,我有了一点儿稍具深度的体系性建构与思考,随后发表《“对话”,为我赢得了成功》一文。在新一轮课改之前,普通教师初步建立起“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此类情形极少,这应归功于“沾芝麻打油式”的阅读过程和阅读历练。
 
说“沾芝麻打油式”阅读为“坐着读”,意思显然不是不可以躺着读或站着读,我想强调的是,要有耐性和坐功,耐得住寂寞,安心披沙剖璞,静心寸积铢累,这或许还不是专业发展上显气象、攀高峰的行为,却是它的前奏和序曲。

姿势之三——“站着读”
 
最理想的阅读方式(之一)是“先篮后菜式”阅读,它能把我们所获的知识结构化,实现内在联结,最终化为我们的“思想”。

 
“篮”再怎么先,毕竟还是在后的,因为没有菜的存在,就没有篮存在的必要。我说“先篮后菜”,指我们在拥有了一些“菜”(一定的知识与涵养)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思想框架,再在这一框架之下,有意识、有方向、有秩序地选择和组织新的知识及思想素材“厚植”其中。
 
古人批评一些食而不化的读书人为“两脚书橱”。“先篮后菜”者绝不会成为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在“读得多”之外还“读得巧”。他们通过有机的组织、吸收与改造,使原有的“客观知识”化为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而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或者付诸行动的“思想者”。
 
不难发现,我所谓的“站着读”,实则强调一种较高的视点,一种俯瞰的视角,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度。毫无疑问,这些非一般教师所能拥有的,专业上比较成熟乃至纯熟的人才可能拥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语)。我们可以把前面说的“沾芝麻打油”进一步形象化地比喻为“瓶式学习”。很显然,“篮式学习”的格局更大、收益更多,“瓶”不过是“篮”中之物。既如此,我们还真的非“站着读”不可。


《可见的学习:对 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一书中这样写道:“适当的心智框架与恰当的行为组合在一起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应。”我有一种“阅读自信”:我的脑子里有着许多大小不一、嵌套式的格子,我把广涉而后优选的知识次第放到合宜的区间里;它们不断“完形”我的心智框架,而这框架又和我越来越具有专业品质的课堂观察、研究与指导行为融合在一起,我的“学习效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好。“阅读自信”之中其实蕴藏着一些理论与行动自信,而它们也只能为“站着读”“昂首走”的人所拥有。



“躺着读”所获往往是“点状”知识,“坐着读”所获则多为“线状”和“面状”知识,唯有“站着读”所获才是包罗万象、自有气象的“体状”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足以洞开教师专业发展的天地。我自知离这番天地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但至少比起我作为新手教师、作为略有智慧的成熟教师等的阶段要近一些。最关键的是,“站着读”还使我在个人事业的仲秋季节(50岁应该是这样的季节)不至于“望峰息心”,甚至不时澎湃出青年人才有的理想和热情。
 
还有,从“躺着”到“坐着”,再从“坐着”到“站着”,也恰似人类生命的进化史,在“读书姿势”的“进化”中,教师抑或读书人的精神人格也在悄然崛起。

文章来源 | 源创图书《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三版),冯卫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转自丨源创图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