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如何走好专业发展“后50里路”?

李政涛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教师拥有了价值观、仁爱之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接下来怎么办?

然后该给教师什么,教师应当做些什么? 

如果将教师发展之路,比喻为“一生中的100里路”,那么教师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属于“前50里路”,然而,“后50里路”却相对寂寥,甚少有人行走其上。

教师发展的“后50里路”在哪里?

首先,是“坚持的勇气”。它直指当下的疑难困惑:合理的价值观,教师已然拥有,知道“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学”“什么是好教师”,却缺少“勇气”:

思维品质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经验,撑不起往上提升的台阶,是很多教师遭遇的成长瓶颈之一。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强大的思维能力,就没有教师的持续生长,更没有教师的高端生长。

把好奇心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教育的活力;把好奇心赋能教师,让教育更加充满独特且丰沛的魅力。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陶行知。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优秀的教师有四度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教师成长需丈量的五种距离
怎样做一个“能动型教师”?
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

教师如何走好专业发展“后50里路”?

作者|李政涛 

转自|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当教师拥有了价值观、仁爱之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接下来怎么办?


在李政涛老师看来,这个问题将决定教师发展的“后50里路”如何前行。



今天,我们与您分享的这篇文章,聚焦教师发展的这一阶段,寻找想象力和好奇心对教师精神境界的无限价值。
 
所有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都是在回答一个前提性的核心问题: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什么最重要、最有价值?换言之,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最应该给予教师什么?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给教师“价值观”,拥有合理、正确乃至远大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与教育情怀,以及仁爱之心;

给教师“知识”,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教师才有的知识谱系、知识图景和知识结构;

给教师“技能”,能够在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评课和写课等具体微观的日常课堂实践中,赋予其上手即可运用的本领;

当然,还有给教师“方法”,尽可能多、尽可能具体、尽可能实用的方法,这也是相当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习惯性期待。

这些当然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在我看来,它们只是教师发展中的“基础性构件”或“基础素养”,虽然“必备”,但却属于“家常饭菜”,或“日用食粮”。只有“家常”和“日常”是不够的,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无数教师普遍遇到的高端发展难题:

价值观有了,仁爱有了,知识有了,技能也有了,方法同样不缺,但却走不动了,在前行的道路上,开始停滞不前,徘徊往复,无法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

这是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回答但却被普遍忽视的问题:

当教师拥有了价值观、仁爱之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接下来怎么办?然后该给教师什么,教师应当做些什么?

如果将教师发展之路,比喻为“一生中的100里路”,那么教师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属于“前50里路”,然而,“后50里路”却相对寂寥,甚少有人行走其上。


教师发展的“后50里路”在哪里?
一是勇气之路。

首先,是“坚持的勇气”。它直指当下的疑难困惑:合理的价值观,教师已然拥有,知道“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学”“什么是好教师”,却缺少“勇气”:

没有坚持、坚定和坚守的勇气,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其次,是“改变的勇气”,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我的勇气”:勇于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打破对改变可能带来的“迷惘”和“失败”的畏惧;再次,是“挑战的勇气”,因为不愿改变自我,所以没有挑战自我,特别是“挑战旧我,走向新我”的勇气,没有挑战成见、惯习和权威的勇气,因而没有挑战教育新高峰、教学新境界的勇气。

二是思维品质之路。

已有对“思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生身上,聚焦于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审辨式思维等,但较少反观教师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其实是对一种常识的违背:没有好思维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好思维的学生?

就教师发展的通常轨迹而言,当一个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后,他的思维品质的高低,尤其是思维品质的清晰度、提炼度、合理度、精细度、创新度、融通度、生长度等,既影响了他如何凝练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更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度和深度。

思维品质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经验,撑不起往上提升的台阶,是很多教师遭遇的成长瓶颈之一。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强大的思维能力,就没有教师的持续生长,更没有教师的高端生长。


三是想象力之路。

核心指向于“教学想象力”。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教学,还是作为艺术的教学,“想象力”都必不可少。教学想象力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也提升了教学的魅力。

所谓“名师”或“明师”,以及“优秀教师”或“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通常就在于有没有教学想象力,以及想象力的高低强弱的差异。

优秀教师必定有充沛丰富的教学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弥漫在解读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表现于灵活多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时常发出的对名师课堂的赞叹和惊叹,实质是对名师“教学想象力”的赞美。

最后,就是教师的“好奇心之路”了。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同时也是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好奇心为什么重要?首要的原因,依然与“学生”这一教育对象有关。类似陈寅恪、钱钟书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即使“读书早已破万卷”,但依然每天沉迷于书本之中,因为“好奇心”始终与他们的生命同在,他们拥有持续终身的“好奇心”。从这个角度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好奇”,终身好奇是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既是“读书人”,也是“教书人”,如果教师没有了“好奇心”,学生怎么办?教师是呵护和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重要的他人,如同我们无法期待“不爱读书的教师去激励学生爱读书”一样,我们也不能指望“自身都没有好奇心的教师去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就教师本身而言,一方面,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知不觉失去了好奇心,是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的主要源头或根源之一,当我们认定某位教师产生了“倦怠”,实际上等同于他失去了“好奇心”。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在于“好奇心”是教师创造和教学智慧的源头活水,更是教师精神生活和精神宇宙成长、扩展的动力源。

爱因斯坦曾言:“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即使“好奇”不是“天赋”的一部分,也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生成只有通过好奇才能生成的学习冲动、探究冲动和创造冲动。

在我看来,虽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好奇心比想象力更重要”,原因是好奇心更接近普遍的人性:人天生就有好奇心,而且它是人的“内动力”“内生力”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倦怠”,不就是没有了内生力和内动力了吗?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创造力=价值观+知识+技能ⅹ好奇心和想象力。在这一链条里,好奇心就是教师创造力的一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倘若忽视了“好奇心”,将难以形成对教师创造力的完整理解与认识。


什么是教师的好奇心?
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好奇心”。“爱生”的前提与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及其成长充满了好奇,那些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日记、日志等各种充满真情的珍贵记录,不就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好奇的明显标志吗?

因为有了这样的好奇心,教师才会产生对学生的“一瞬间的凝视”,才会把学生装进心理,进而自觉关注和研究学生,——真正对学生的研究自觉,根源之处其实是对学生的好奇,是一种出于好奇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

从这个角度看,“好奇心”比“责任感”更重要,后者更多是出于职业身份和角色的外在要求而形成的自觉,前者则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它植根于教师的灵魂深处。

其次,表现在对育人、成人的好奇心。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能够亲眼目睹、亲身推动这些原先稚嫩的生命,在自己的教室里、自己的手中一步步成长蜕变,用自身教育的力量,带动着、引领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这是一件多么有趣且巧妙的事情,甚至是一种奇迹!

如果教师能够如此念想,谁就充满了好奇心。与此相应,是对“教学的好奇心”:好奇于教学生活、教学方式或方法如此丰富、如此具有无限可能,如此充满偶然与不确定性,好奇于教学何以是“即席创作”,一想到作为创作者的自己,每一堂课都是在和学生共同创作一个天地间独一无二的课堂作品,就为之激动不已……因而他对每天即将进行的教学创作充满了期待,对属于自己的教学作品或惊喜、或沮丧……这样的教师,教学就如同他的恋爱对象,他的一生,就是在和课堂教学展开一场绵绵不绝的恋爱之旅。


再次,体现于对新知的渴望,对确定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打开新世界的渴求。这样的教师,总是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充满了惊异,对未知领域、未知教育世界的强烈关注……这是一群充满了“未来感”的教师,他们主动面向未来、探究未来,并竭尽所能在打开自己、改变自己中走向未来。

最高境界或者理想境界的教师好奇心,是对教育之真、善、美的好奇心,在内心深处充斥、洋溢着“追求教育真理的热情”、“探寻教育之善的渴盼”和“发现教育之美的憧憬”,说到底,教师的好奇,无非是对教育之真的好奇、对教育之善的好奇,以及,对于教育之美的好奇。这些好奇转化为一个个问号、问题,变成他们的教学主题和研究课题。

如上林林总总的教师好奇心,显现出三个层次,也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

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生命及其特性的好奇,这是教师好奇心的前提起点;
第二个层次,是对育人过程及其方式的好奇,这是教师好奇心的核心根本;
第三个层次,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追求的好奇,这是教师好奇心的理想境界。

当教师的好奇心被着重提出,有可能带来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的重大转向:从“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重心”的培训,走向“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重心”的培训,前者是“基础性培训”,后者则是“提升性、高端性培训”,两者结合才是最理想的教师培训,才会带来教师的全面发展。这种转向的背后,蕴含了一种对教师培训和研修的价值预设:

无论是培训,还是研修,都是对教师的解放、保养与呵护,将教师从知识、操作和方法的迷恋与迷宫中解放出来,进而保养教师的好奇心,呵护教师的想象力。

当“好奇心”真正走入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和精神世界,确立为教师发展中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那么它所期待实现的如下目标就“昭然若揭”了:

把好奇心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教育的活力;

把好奇心赋能教师,让教育更加充满独特且丰沛的魅力。

原刊载于《教师发展研究》2020年第四卷第三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