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郝晓东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自我成长才是专业学习最重要的奖赏。


真正的努力表现为全力以赴。什么是全力以赴?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消遣、炫耀,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现世的解脱,如果教育仅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如果学习永远是为了外在的考试、职称、荣誉等,那么,学习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一种苦差事。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功利境界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有四种人是新网师不欢迎的:一是失去学习热情;二是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只是被领导“强迫”或者“半强迫”要求加入;三是为了免费索取学术资料;四是为了上职称、发论文。


学习力首先表现为专注力。能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是学习力的显著特征之一。


自律,彰显人之自由,是生命庄严所在。自律,还源于主体性的激活和内在的觉醒。


没有内在的觉醒和主动的追求,很难持久在一件事上聚焦,很难对一件事精益求精。

为什么许多人忙忙碌碌,但无所成就?为什么许多单位、团队貌似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却难见大的成效?个体活力被抑制是重要原因。——郝晓东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专业成长,每位老师都能走的捷径就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在哪里?》《教师专业发展的切问与近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新教育人的选择:职业认同与“吉祥三宝”》《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

而不必看重分数高低

——网师一周观察(33)

作者|郝晓东
来源|啃读者 新网师

不觉间,已到年终岁末,晋北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万木凋敝,北风长鸣,寒风透骨刺。时间纷纷凋落,长空飘下片片飞花。晚上走在的空荡荡大街上,脸上冷飕飕的,不由缩起脖子,戴上帽子。不由想起白居易的古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前几天,我发布了教育学经典课程过关成绩,收到一些反馈:有的学员因为成绩不及格而沮丧,有的因分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失落,甚至有放弃学习的想法。

很理解老师们这种心情。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如果受到肯定,得到奖赏,就会产生正强化,激励人进一步重复行为;如果行为换来的是惩罚、否定,就会产生负强化,就会降低行为的动机。

但过度关注成绩,源于自卑。因为成绩低而放弃,是一种逃避。

逃避,也是摆脱自卑的一种方式。

学习的确需要奖赏,需要反馈,需要肯定,否则大部分人很难持续学习。只不过,什么是真正的奖赏,什么是真正的肯定?是鲜红的分数吗?

新网师认为:自我成长才是专业学习最重要的奖赏。

努力学习而得到讲师的表扬,作业获得高分数,打卡被他人点赞,这些都会激发进一步奋进的动力。但这样的动力源依赖于不可控的外因有随时削弱的可能。因为,我们的努力不是总能被他人发现,我们的成绩也不是总能被及时肯定,我们的辛苦也不是总有人点赞。

教师专业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源于学生的成长。通过学习,自我得到成长,进而将所学运用到教室里,作用于学生上,学生生命的拔节成长就是最好的反馈。如果无此,其他的赞誉又有何意义?

用成就学生来激励自己,这是自己能控制而不必依赖他人的。




难道就不能将作业的难度和考核的标准降低一点吗?

其实,难度只是手段,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实现个人成长才是关键目的。问题是,轻轻松松待在舒适区哪能获得真知的成长?

新教育举办新网师,一不为赚钱,二不为名声,三不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如果连学员学习效果也无法保证,我们聚在一起的意义何在?

你在新网师学习,一不会直接增加工资,二不会直接有助于上职称,如果徒费时间而学无所获,那么,你来新网师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那一些分数吗?

啃读经典的收获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二是在啃读经典中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经典意味着难度,而没有难度,后一个目标很难实现。



有的老师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而成绩却屡屡不高,所以很受打击。

其实,是真努力,还是自认为努力?

真正的努力表现为全力以赴。什么是全力以赴?

如程景轩、王宗祥、殷德静、王辉霞等老师,一学期稳定输出,仅打卡就十多万字才叫全力以赴,如周娟、方娇艳、张永平等老师,每次作业都是六千七字,才叫全力以赴;如杨百凌、于红澎、田洪强等校长,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依然坚持啃读上课打卡,才是全力以赴。很多时候,只是自认为努力而不是真努力。

曾经有几位老师与我私下询问:自己的作业也写得不错,为什么成绩不高,是不是判错了?我没有多解释,只是把几份周娟和张永平老师写的榜样作业发过去,让阅读比较一下。阅读后,几位老师后立刻就明白了什么是差距,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作业不及格。

也有老师读了榜样作业后,认为自己天赋不行,底子太薄,无论如何也学不懂。

是这样吗?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赋决定了你达到的上限,努力决定了你达到的下限,从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而言,还远远未达到拼天赋的地步!”自己认为很努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周围不学习的人太多,周围的“懒汉”太多。

人与人的天资的确有差别,与朱永新、李镇西老师的天资相比,我自愧不如,但先不论天资,仅勤奋的程度就远远达不到。朱永新老师无论公务如何繁忙,不论在哪儿出差,每天早晨5点多起来阅读学习;李镇西老师几乎保持每日更新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节奏。先不说其他,仅这点,我就做不到。




发现榜样、言说榜样是新网师的文化。比如,近期“新网师公众号”发布周娟、张永平等老师的作业,就是一种彰显、鼓励和肯定。在新网师获得高分数,得到肯定,前提是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写出高质量的作业。网师评判作业只依据作业的质量来评定,而不会因为学员多次未及格或者已经付出努力而出于同情而放宽标准。

给一个高分数很简单,但为什么不随意给呢?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没有真正学透彻,未能真正领悟,未能知行合一,未能带来教室里的真正变革,那么,即使获得80分、90分,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现实中,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听了几场报告,就发一个课程结业证;靠着死记硬背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就判定学业过关;在继续教育网上挂够几小时,就判定学习达标......但实际效果呢?对于组织者来说,也许就是完成了一年中繁杂工作中的一项任务,但自己应扪心自问:究竟收获几何?

在新网师要获得一门课程的过关,必须撰写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甚至稍加修改就能发表的论文,而不是随意摘抄、拼凑的文章。哪怕你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如果作业质量不高,也不会随意给一个高分数。




人的内心只有保持平衡才能平静、舒适。

作业不及格或者成绩低,会造成内心失衡,触痛自尊心、自信心乃至面子,产生难以言说的难堪和纠结。人不能长久停留于这种不平衡状态,一定要努力重新获得平衡。获得心理平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欺,一种是超越。

自欺,是心理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会带来逃避。对于常人来说,学习上受到挫折后,自欺模式就自动启动了:我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学懂这本书;这本书都是空洞的理论,对于实践没有多大作用;我为什么一定要学这本书?其他人没学习不也能成为好老师吗?这种学习太慢了,不适合我。通过放弃学习,是重新获得内心平衡的方法之一。

超越,带来挑战。优秀者面对不合格的成绩,内心震动,纠结,但他会想:没想到我成绩不及格,我的作业哪儿出了问题?都是一线普通老师,既然她能够学懂,我也一定能;我得看看其他榜样学员是如何学习的,咨询一下讲师我的作业问题是什么,应该从哪儿开始努力......

影响人成长的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理解。

两种不同的认识,哪一个更有利于个人成长?




因为成绩低或者不合格就气馁、放弃,实质上是没有把专业发展作为急迫而真实的需求。如果学习是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学完一门课程,首先先追问的是我学懂了没有,学到了什么。哪怕分数很高,如果没有带来自身的成长,也要去反思。反之,如果成绩不理想,但自己实实在在有收获,何必要过分纠结分数高低呢?

同样的情况,其实有不同的反应。

本学期授课时,有一次我批阅作业,发现有一份作业答得详细,但跑题了。我在课程群公布了作业,并严肃批评。后来,我才知道这份作业是河南省一位名师所写,而且私下与我还有联系。这位老师与我及时沟通:

“您发的这个作业是我利用两个晚上写的,里面的内容,全是自己所写,没有拼凑和网上下载,是自己理解的错误和认知水平有限所造成的!所发的陈博士的课堂叙事非常认真地下载学习,而且在每日打卡作业中有学习的痕迹......暑假加入新网师后,每天坚持学习置顶文章,坚持打卡,态度很认真......在内心非常忐忑不安,痛苦无比,这次作业,没有应付,态度很认真。我今天晚上再改改吧!”

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这位老师重新写的作业。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她在工作很紧张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才叫热爱学习,才是真正愿意学习。

我心生敬意。




新网师现在虽然人数不少,但有多少是叶公好龙,有多少是滥竽充数?

如果把新网师比作一块金子,我们不追求虚幻的体积和重量,而追求纯度。现在新网师的纯度还不够高,有许多学员在学习上投入的不够,所以,每学期要坚持淘汰不达学习底线(没有提交一次作业)的学员。

本学期,新网师招生要要进行一个大的改革,收取学员几百元的学习保证金,一是甄别是否真正热爱学习,二是促进日常学习。如果达到学习底线,就退还;如果达不到学习底线,或者一学期没有提交过一次作业,就不再退还,而捐赠给新网师。


有四种人是新网师不欢迎的:一是失去学习热情;二是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只是被领导“强迫”或者“半强迫”要求加入;三是为了免费索取学术资料;四是为了上职称、发论文。


岁末将至,万物更新,愿今年所有的遗憾,是为了明年更好的铺垫。

长路浩浩荡荡,万物尽可期待!


——2019年12月21日写于晋北忻州



延伸阅读(1)——


学习力——网师一周观察

原创|郝晓东

来源|啃读者 新网师


说来感慨,《教育的目的》第一章,阅读、批注也不下十次了,但为了准备周末的共读而再次阅读时,还是有许多新的收获。

难道是因经典而常读常新吗?我觉得还是自己的学习力的问题。

“读过”不等于“读懂”。

近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阅读一本陌生、难啃的书,有的人能透彻分析、直抵要旨,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智力“武器”,而大多数人却不甚了了,只记了几个概念名词就束之高阁?

你可以从兴趣、智力、阅读基础等方面寻找差异,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所在。归根到底,你不得不承认,人与人的学习力是有差异的。

有的专家按照学习力的不同,把求知者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种是早凋型。这类人多数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学校教育,一般取得了初中或高中学历,掌握基础知识,具有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初步能力。往往在16-20岁,学习力登上高点,此后学业松懈,学习力趋降。如盛开的鲜花,过早凋谢。这类人多处在社会中下层。

第二种是中庸型:这类人多数在获得高中学历之后,学习力继续向上攀登。继而在高等学府深造,并取得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至此,学习力已经登上一个新高度,但随后终止了上升趋势,缓慢掉头下行。这类人多是社会中间势力。

第三种是卓越型:这类人离开学府,进入社会后,并没有间断学习,而是开启“第二次学习”,学用结合,在做中学,学习力继续向高位强势攀升。在职业生涯结束之际,学习力登上最高点,随后缓慢下降。这部分人多出在社会上层。

第四种是睿智型:这类人一生当中,学习力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生命终结。这是全智人生,也是智慧人生。这类人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

这样的划分虽然能从一个角度让我们明白卓越和平庸的原因何在,以及自己所处的类型,但如此静态的分类并不能解决我们遭遇的真正问题:

如何提高我的学习力?

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索并仔细阅读了若干卓越人物的传记和自述,发现那些具有超强学习力者总有一些共性之处。


学习力首先表现为专注力。

能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是学习力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在媒介多样、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随时随刻都面对来自电视、报纸、手机以及网络中繁芜信息的侵扰,这种不断的刺激有可能会让人逐渐上瘾,不停地想追求新事物、新刺激,不停地愉悦自己。当没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时,可能就会感到无聊,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了这种习惯,当遭遇有难度的文章时,很难长时间聚精会神琢磨推敲,总想在很短时间内把握要旨。这也是今天为什么网络文学、搞笑段子、心灵鸡汤盛行而经典诗歌等作品衰落的原因。

我最初写文章的时候,上着腾讯微博,写一会儿,就不自觉想浏览一下,看看有什么新内容,注意力经常被分散,写作效果非常差,后来,在写文章或有其他重要事情时,就关闭这些即时通讯工具,保证专心于事。

学习力超强的人,能连续几小时、几天、几周乃至几年长久地沉潜于一项外人看来艰苦、枯燥的工作上,为之朝思暮想,寝食难忘,久而久之,转化为潜意识。当有了这种潜意识时,你可能在做另外的事,但潜意识中还保留对所关注内容的思索,这时,往往会在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境下上产生触类旁通的顿悟。

美国象棋大师、太极拳王乔希.维茨金在他的《学习之道》中记述了这样的时刻:

“记得一个暴风雨的下午,我坐在百慕大悬崖上,看着海浪拍打着岩石。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涌回大海的潮水中,突然间,数周来一直让我苦思不得其解的象棋难题有了答案。还有一次连续8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中,这时,我对太极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并在当天晚上的课上成功验证了这一点,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励我在象棋学习中取得进步,在纽约马路上的跳身投篮让我对流动性有了更好的理解,并可将此用于太极中。作为自由潜水者,在水下70英尺屏住呼吸可以让我在世界象棋或武术大赛期间缓解压力。”

要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必须有意识训练抗干扰力。人们习惯于在做一项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时,有意识选择安静、干扰少的大段时间。许多优秀者在早晨、晚上来写作、阅读,主要原因就是这段时间干扰少,有利于专注做事。但常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尤其是人到中年,事务繁多,一般人很少有大段清静的时间,这就需要有意识训练抗干扰能力。不论是在嘈杂的大街上、公园里、公共汽车、地铁上,还是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气味混杂、人声鼎沸的饭馆里,尽力让自己内心平静,凝神静气,不受外界干扰,思考自己关注的内容。久之,你会养成一种终身受益的,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专注做事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力强的人常有意识突破心理“舒适区”,到陌生领域探险。

人在自己擅长、熟悉的领域得心应手,没有压力,总有一种安全舒适感和自尊感,所以,容易满足停顿于自己的“舒适区”。但如果一味地留恋这种“安全区域”,害怕丢掉自尊和面子,不去尝试挑战新鲜的事物,害怕不确定性的未来和事情,就会固步自封。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遭遇失败的可能性,但如果不能突破这种恐惧失败的心理,就很难突破自己、有大的改变和成长。乔丹是NBA历史上在临近比赛结束时投球命中从而为球队取得胜利最多的人。殊不知,乔丹也是NBA历史上在临近比赛结束时投球没有命中从而使球队输掉比赛次数最多的人。乔丹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的完美,而在于他乐意把冒险作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时间、汗水甚至泪水。犹如初学轮滑时的蹒跚笨拙,你除了要遭受一次次摔倒的疼痛,还要忍受旁观者的嘲笑;犹如初学游泳时,付出极大的体力,却仍然避免不了一次次的呛水。想想一个成年人开始走上自学英语的历程,不就是求学路上的愚公和精卫鸟吗?

然而,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跋涉过程中。当登山者栉风沐雨一步步把座座高峰踩在脚下时,他不仅饱览了险峰的无限风光,而且获得对自我的极大信心。这种历经艰难克服困难后的信心将给自己一种真正的安全感,让自己在任何困境时都能把控自己的命运。这种信心也将给自己极大的勇气在迈出“舒适区”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开心。

回想自己,文科出身,理科短板,文史哲是我的“舒适区”,而对皮亚杰、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就生疏许多,故决心表白许多次,但还是畏难不前,应该深思。


早晨,发了一则微博:最精深的技巧往往建立在最简单原始的原理之上。

许多网师学员惊叹讲师对文本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我也一开始认为此乃天才,非我等愚钝凡夫可比。如果不承认人天资有差异,这也是不现实的,但当我见到他们批注过的书籍上那密密麻麻的勾划、批注痕迹后,汗颜不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还是取巧、偷懒了。粗枝大叶,蜻蜓点水,焉能读懂?

让我们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看看网师讲师是如何啃读哲学的:

“其实我跟许多人一样,并没有哲学方面的素养,而且本质上更亲近文学。以前读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也读不太明白,半途而废。但这次因为做讲师的缘故,打起精神,结果读得津津有味。

我的办法,是下定决心:啃!

一字一字地阅读,遇到要点或精辟之处,就大量地勾划出来,偶尔也做批注;

读完一个时期后,会发现一合上书,几乎忘得一干二净(这其实是错觉),于是翻开书再读,再批注;

每一次读,都非常自觉地边读边思考与前面哲学家之间的联系、区别;

再尝试提炼要点,结构化,有时候用PPT(画图,或脑图),有时候在word中用表格;
最后,我想到这些哲学史的演变,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又通过百度研究了一下希腊历史的演进概貌,并且与哲学史相对照做成表格(就是大家课堂上看到的样子)……
经过这样的学习,希腊哲学,就在我的大脑中被结构化了,我熟悉许多细节,以及希腊哲学的来龙去脉。”

细看这样的阅读方法,基本没有什么秘笈可言,无非是老老实实下苦功啃读而已。但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

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我理解不了”和“我学不会”的问题,而是一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阅读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我以什么存在于世”的问题,是一个涉及信念、价值观的问题。

在一心求取成功捷径、成名妙方的功利心灵里,在成名要趁早、利益最大化的浮躁心态下,这样“原始”的啃读方法显然是不经济划算的。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消遣、炫耀,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现世的解脱,如果教育仅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如果学习永远是为了外在的考试、职称、荣誉等,那么,学习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一种苦差事。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功利境界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关于学习力,还有许多共性,比如强大的信息搜索力,化劣势为优势的能力,自我控制力等等。

但从根源上,你会发现,那些学习力超强的卓越者,有很强的存在感,他们不是在追求某项技艺、学问的精湛、精通,而是通过对某项技艺和学问的研究学习来探索自我。

探索自我,才是真正的奥妙与神奇所在。


延伸阅读(2)——


网师一周观察(29)

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原创|郝晓东 

来源|新网师 啃读者


国庆假期,估计很多人观看了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
在挡风玻璃破碎的情况下,能够从万米高空艰难地安全迫降,挽救了飞机,挽救了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过程惊心动魄,结局化险为夷,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团队的默契,有人认为是机长刘传建强大的心理、勇气、毅力、信念、自信心......
这些都有关系,但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机长刘长健强大的专业素养。


所有奇迹,源于专业。
刘传健是空军战斗机轰炸机飞行员转业,在部队曾担任空军飞行教员,由于在部队受过飞行特殊训练,无氧状态下一口气可以憋4分钟,正是这样特殊功力才能保证了在万米高空无氧状态下用意志将飞机下降高度。
专业,来自于长年累月的技术打磨和积累,条件反射般的专业反应,源于对所有细节运行的了如指掌和熟稔于心。刘传健的妻子说,丈夫每天都坚持训练、认真学习操作,每次飞行、每个动作,“回家后还会不断总结反思”;即使做了教员,还是经常看书。刘传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飞过上百次该航线,有着丰富的“玻璃爆破”教学经验,对当时出现故障的飞机状况是较有把握的。
专业来源于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
刘长健的妻子说:“丈夫是个很自律的人,休息日都是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飞行员不允许的事都不干,每天都坚持运动。对于工作,刘传建是时刻做好了准备。”他家里做红烧肉只是用筷子尝一下汤汁但是不吃。即便具备了几十年飞行经验但床头一直是飞行技术类的书籍,脑海中经常演示若发生各类事故该如何去处理,正是这种军人出身的严酷训练造就下的刻板纪律形成的自我约束,才保证了他能在绝境下具备力挽狂澜的超凡能力。


自律,彰显人之自由,是生命庄严所在。
历览古今中外卓越者,虽然工作内容、专业等千差万别,但无一利例外都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即自律。
然而,知易行难。道理不难理解,能做到极其难,这也是卓越者稀少的原因之一。自律挑战的是人的本能,超越的是人性。睡眼惺忪但要起床学习,晚上头脑清晰却要熄灯入眠,看到可口的食物却不吃,克制智能手机的诱惑啃读深奥的理论书,心情烦乱还要平静下来阅读,上班累了一天还要打卡......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是与本能抗争。维特根斯坦说:“他人不是地狱,自己才是地狱。”确实如此。在一次次与自我的对抗厮杀中,大多人会败阵下来,泯然为常人。而且,为了保持内心平衡,遮掩自己的虚弱,往往会开启自欺模式:
“这么大年纪了,还需要这样辛苦吗?”
“比我不足的还很多呢。”
“人活着就是为了幸福,想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周围有几个学习的?”
而另外一些挑战者,在一次次与本能的厮杀中,抗干扰力、专注力不断提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体验到了原初没有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律就成为一种习惯。在别人看来很艰难的事,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在新网师中,马增信老师就是高度自律者。
暑期,新网师在汝阳县组织了一周深度共读,研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周的深度共读激发了马增信老师对杜威的好奇与兴趣。之后,他陆续购买了《我的教育信条》《我们如何思维》《平民主义与教育》(常道直老先生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译本)《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画传》《约翰·杜威》《伟大的思想家--杜威》《教育的经验诠释》《杜威在华演讲》《民主思想家--杜威》《偷师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等大大小小十几本。这就是专业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大量购买相关书籍,集中时间沉浸研读,将书籍相互打通,一个个概念逐渐清晰,对作者的教育观点有深刻领悟。
许多朋友会疑问:这么多的书能读完吗?而且,这些可都是深奥的理论书籍啊!
马老师开启了一场清单革命。他设计了《每日学习清单》,列了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四栏,记录每天固定时段的阅读、写作内容。从9月初开始到现在,马老师坚持每天打卡,结果一个月,就阅读了《教师阅读地图》《杜威画传》《伟大思想家---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四本书。
要知道,对许多老师来说,常常是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专业书籍。
马老师记录了他一天当中的学习过程:
“在我的学习清单里,早晨是读书时间,我一般会在5点半左右起床(如晚上写作时间较晚的话可适当延迟),利用大脑比较清醒,光线也比较好的时段学习一个半小时左右。尤其是啃读比较深奥的书,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晚上主要是用来反思一天的学习,如果在一天当中,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晚上正好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上按照这个原则,早晨读书,上午编发美篇,下午处理一些应急的事务,晚上以编发公众号为主,辅助以读书学习。应该说《每日学习清单》的实行,的的确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月我学习四本关于杜威的书。”
除了《每日阅读清单》,马老师还设计了《阅读记录本》。
马老师说: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仅仅靠圈圈画画或者零星的批注,很多知识学习还是不系统,有些东西过后就忘记了。这可能与我的记忆力有关。于是,我又尝试设计了《阅读记录本》。记录本以A4纸为主设计,反正面都可利用。阅读记录本以天为单位,这里面能够详细记录读书的时间,读书的篇目,书的作者,甚至可以标注读书的起止页码,阅读时长。最重要的还是摘录笔记。通过手写的笔记,对阅读的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这种记录方便以后查阅。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每天做笔记,但几天的尝试下来,我觉得,学习的效果增强了许多。算是一个加强版的学习清单。”
马老师这种阅读状态,让我回想起当年在海南五指山支教时如饥似渴的阅读状态。这种沉浸式专题阅读对思维的磨炼非常宝贵。当然,从马老师来说,要真正对这些书籍融会贯通,深刻领悟,还需持久钻研。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做学问如跑马拉松,需要调整好节奏,保持好耐力,重要的不是跑多快,而是看跑多久。
马老师将要在新网师发起“追随杜威”共读部落,汇聚更多教师一起啃读。
相信岁月,静待花开!


自律,还源于主体性的激活和内在的觉醒。
没有内在的觉醒和主动的追求,很难持久在一件事上聚焦,很难对一件事精益求精。
为什么许多人忙忙碌碌,但无所成就?为什么许多单位、团队貌似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却难见大的成效?个体活力被抑制是重要原因。
上周讲《静悄悄的革命》课程,佐藤学提倡精简学校内部机构;开放教室,教师相互听课;开放校内教研,邀请外校教师参与;开放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洞察到在学校井然有序的表象下,掩藏着一个现实:
学校内部僵化、机械,老师和学生的活力都不同程度被束缚,主体性没有被激活,生命缺乏内在的觉醒。
佐藤学要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屏障,让学生之间对话,教师之间对话,师生对话,家校对话。通过对话,释放活力,解放压抑的个体。
其实,觉醒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固有观念。
在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时,许多老师一开始认为,“被动的能动性”“润泽的教室”“构建学习共同体”“简化机构”等虽然很好,但不切实际,而且许多是校长才能决定的事,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研室主任,学这些意义不大。
这种观念就是一种禁锢。
诚然,每个人的处境各不相同,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如果学习的结果是“我不能”,那么,还是被控制、被压抑的。虽然自己不是校长,不是教研室主任,但还是可以积极的行动:主动请领导、老师听课;自主反思教学,总结经验.......
肖川老师说:“我们总以为人生当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实这无不是我们自己设置的藩篱。我们总是被受挫、失败的想像吓住,并且害怕这种经历令自己蒙羞。我们总是把‘不可能’的圈子划得很大,‘可能’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方娇艳、周娟老师在新网师激活了主体性。
方老师和周老师本学期是《静悄悄的革命》课程组长,如果按照组长职责,只需要完成作业提醒、置顶打卡等制定工作即可,但她们做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
邀请几位优秀学员自发组建了“啃读者联盟”,经常切磋讨论学习中的困惑和心得。
联系榜样学员,在晚上授课前交流。
制定了详细的课程组长职务细则和工作流程。
招募小打卡点评员。
“做好”与“做了”之间就差两个字:觉醒。
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运转,如果各个环节的人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做工作,那么就会心心念念,琢磨着如何尽善尽美,如何有效果。
生命通过工作而显现豁亮。
如果只是满足于“做了”,内部活力没有唤醒,只是机械、被动地执行,那么,工作是僵化的,生命是沉沦的。
在新网师,有一部分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的内部活力没有激活、没有点燃。刘广文老师讲授“语文教学与设计课程”,非常专业且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然而,从作业可以看出部分老师应付差事,很不认真:
提交作业的要求中,清清楚楚写着用附件提交,但有的老师偏偏是在正文提交;
作业题有两个大题,但有的忽略了第一题;
作业要求三千字,有的不足一千;
第一大题有两问,有的只回答了一问;
答案本来是结合理论加以自己的思考,但有的纯粹做摘录,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甚至复制授课实录;
第三题要求设计教案,有的作业仅有简单的三个步骤。
我以为,这些基本上是态度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如果是这种态度参加新网师学习,不说枉费了刘广文老师的苦心,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不如不参加!
态度决定一切。作业可以不完美,可以不及格,但态度应该认真。
在我了解的范围之内,周娟老师和方娇艳老师的作业堪称榜样,非常专业。两份作业分布都是七八千字,逻辑严密,考据详实,配以图表,基本可以作为论文发表。


教书育人虽然不能与开飞机相比,但道理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日常的专业与否,严谨与否,认真与否,慢慢就区分出了不同的教学水平,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