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幸福的教师意义、认识和路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成都陈大伟 Author 陈大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没有教师生活状态的根本改变,没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教师学习将永远是外在的。

生、死的起点和终点我们决定不了,但是中间的过程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人活着不容易,但还是要活着。怎么活?应该寻找自己的快乐,寻找自己的幸福,活出自己的快乐,活出自己的幸福。

幸福在人的所有目的中,它是终极性的目的。什么叫终极性呢?你现在问一下自己,你需要什么?可能我们会说,我们需要爱情,我们需要房子,我们需要汽车……然后问,你需要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我想要幸福。有了这些东西我可以幸福。所以其他东西都是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目的。这就是终极性。

人生可能充满了痛苦,在创造幸福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苦难。在苦难面前,我们需要西西弗斯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让我们把痛苦劳作看成一种英雄的创造,看成一种审美的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劳动的快乐。这个时候,劳动就不是压榨我们的苦役,而是一种享受和创造。

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也就是享受幸福的生活。

获得幸福也是需要能力的,它需要哪些能力呢?第一、要正确认识幸福,知道幸福是什么,主要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你想要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第二是要学会感受幸福,不要明明你很幸福,很多人羡慕得不得了,你还觉得不幸福?明明比过去好多了,你却体会不到。第三要有创造幸福的能力,高层次的幸福要自己去创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惟进取也故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才可能幸福
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
向着幸福完整出发!
何谓幸福?幸福在哪里?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

做幸福的教师|意义、认识和路径

原创|陈大伟  

来源|成都陈大伟


访谈:如何做幸福的教师



这是陈大伟老师早前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在线与网友们的交流。分享转发文稿未经陈老师审阅。在此向陈老师致谢!11600字,有点考你的阅读耐性。([守望新教育]之前链接《陈大伟: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影像中的教育学》)

主持人(以下简称“秋”):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国研修网编辑,也是今天这次访谈的主持人秋文娟,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副教授。

陈大伟教授(以下简称“陈”):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秋:今天这次交流的话题是“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对这个话题,陈教授已经有过多年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建树,陈教授曾经说:“没有教师生活状态的根本改变,没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教师学习将永远是外在的。”如果各位老师也有什么想问陈教授的,可以通过我们的互动平台输入问题,陈教授将在这里对大家的问题一一解答。

陈教授,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听到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感受到教师生活的幸福,而且认为谈教师的幸福生活只是一种理想。那么我今天就想代表这些老师问一下陈教授,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一、为什么研究教师幸福问题

陈:的确,现在老师的压力很大,因为压力大,很多老师没有感受到幸福,这是一个事实。作为教师培训工作者,正因为中小学教师不幸福不快乐,所以我们才研究教师的幸福生活。


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是注定不能改变的。比如人已经生下来,人最终要死,这都是不可改变的。我认为,生、死的起点和终点我们决定不了,但是中间的过程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人活着不容易,但还是要活着。怎么活?应该寻找自己的快乐,寻找自己的幸福,活出自己的快乐,活出自己的幸福。

在研究幸福的教师生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古代的哲人都透露出了对人的幸福的关注。恩格斯曾经说:“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亚里斯多德认为,首先,幸福在人的所有目的中,它是终极性的目的。什么叫终极性呢?你现在问一下自己,你需要什么?可能我们会说,我们需要爱情,我们需要房子,我们需要汽车……然后问,你需要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我想要幸福。有了这些东西我可以幸福。所以其他东西都是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目的。这就是终极性。第二是幸福具有自足性。什么叫自足性呢?就是说有了幸福之后,实际上我们就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现在你问我,陈老师你有了什么。我说我已经有了幸福,我很幸福了。再问陈老师你还需要什么呢,我觉得差不多了,我有了幸福。这样幸福能够给人一种满足感。第三是幸福有动力性。为了幸福,我们可以付出努力,追求幸福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思考用幸福来引领教师改变自己的生存追求,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引导教师让整个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也是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现实关怀。


二、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秋:有位老师这样说:“我的工作非常紧张,陈教授既然谈到幸福这个话题,我也非常想追求。但是紧张的工作、学习、做饭、做家务以及接送孩子这些事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要怎么追求幸福呢?”

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阿尔贝·加缪写过一篇《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取材于西方的神话。西西弗斯受到上帝的惩罚,上帝让他将一块巨大的圆石从山脚往山顶上推。推到山顶,在西西弗斯转身时,这石头又滚到了山下。西西弗斯又得从山脚下把它推上去。可以说,上帝的惩罚意图很明显,是要用这种毫无希望的艰苦劳作,让西西弗斯屈服,让西西弗斯感觉到痛苦。这是惩罚他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加缪看来,“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当西西弗斯每走一步都欣赏自己的力量,欣赏自己的创造时,在不把这种劳动当成痛苦而是当成一种审美对象时,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我想,人生可能充满了痛苦,在创造幸福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苦难。在苦难面前,我们需要西西弗斯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让我们把痛苦劳作看成一种英雄的创造,看成一种审美的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劳动的快乐。这个时候,劳动就不是压榨我们的苦役,而是一种享受和创造。

当然,还需要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如何对一些并不太重要的事不要化太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

秋:陈教授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工作本身就是生活。这与您刚才那个故事有没有联系呢?

陈:肯定有联系。这个联系是什么呢?我曾经问很多老师,包括也问我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是什么?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原来的回答是工作是为了生活。这个话对不对呢?肯定也对。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工作。比如说,你不工作谁给你工资?没有工资怎么满足吃饭穿衣的需求?怎么尽当父母当子女的责任?没有工作,我们难以生活。

工作为了生活本身有道理。但是,我自己认为,如果仅仅把工作看作是为了生活的话,那工作就成了生活以外的东西。就是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工作。事实上,除了这种关系以外,我还认识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怎么理解这句话?比如说今天下午我在这里和各位网友交流,我们把它看成工作。从3点到下午4点半或5点,这一个半小时过去,我在干什么呢?我在工作。但是,我和老师经常开这样的玩笑,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上帝或者阎罗王会不会聚在一起开会商量,本来给陈大伟72岁的寿命,他今天又工作了一个半小时,我们再给他的生命增加一个半小时。有没有这种可能?没有。由此我们体会到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体会到的是工作过程是我们生命流淌的过程,是我们生命消逝的过程。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我是从1999年开始慢慢明白这个道理的。当我想明白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开始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工作。我要让我的生活更幸福,就要努力让我的工作更愉快,更充实。为什么?因为工作期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比如说各位网友,你们想一想,你们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岁多一点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到五十五岁六十岁退休的时候,这段时间你在干什么啊?清醒着的时候,你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在这三四十年中,你在工作着,其实也在生活着。

一方面工作本身就是生活,另一方面工作又是人生存和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我体会人生存生活的方式就是两种,第一种是内化。什么是内化啊?内化就是占有和享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文明成果,在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享有他人的文明成果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保存自己,丰富自己,改变自己。比如说我们都穿着衣服,衣服是谁做的,不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在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保存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中午吃了饭,饭是谁做的,是他人的,我们享有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各位网友,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今天在这里交流,交流过程当中,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话对你有些帮助,那么你也在占有我的文明成果。占有我的文明成果目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内化可以使自己变得有力量,这就学习和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种生存方式是外化。外化是什么,外化就是人在内化的过程当中,人在成长当中,他总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人活着只内化不外化,那就有了骂人的话“养一头猪还可以吃肉”,你只占有享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没有一点贡献感没有一点成就感,那么你做人就会感到一种缺失。这样,工作就是一种外化,一种生存和实现方式。

中央电视台有个公益广告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什么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啊?因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证明自己活着有价值有意思。从这种意义上认识我们的工作,你就会意识到工作是我们生存的一种方式。现在想一想,你能不工作吗?

很多时候,我向自己的学生:“同学们,你们工作都是为了什么啊?”同学们说为了挣钱。我说:“同学们很直爽,很好。现在请大家做白日梦,假设你现在中奖了,中了500万,现在面前有500万,然后认真想一想,有了这500万后还想不想做事,想不想通过工作和实践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家的回答都是还要做事,还要工作。这样看来工作就不只是为了钱,更多的还是要实现自己。

这就是我的体会: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也就是享受幸福的生活。

三、幸福是个人内在的主观体验

秋:陈教授讲的真是太好了。在刚才的一席话中,陈教授就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给我们做了讲解,我理解,工作时要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幸福,不要把工作看成是一种压力。下面各位老师可以就今天的话题向陈教授提问。

陈:我看到“春风化雨”老师留言说:“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很同意,就这个问题我想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幸福的一种理解,怎么理解幸福,怎么看待幸福?


现在请各位网友,在一张纸上写下你对幸福的需要和理解,如果你身边还有其他人的话,也让他写。我们相信,把所有人的答案拿出来看,很难找到完全一致的回答。这说明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的需求是不一致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幸福还同时和心情相关,和对事物的认识看法有关。我们原来有个观点,就是说环境影响人,比如说某一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感觉。比如阳光明媚,柳暗花明,人走在这地方感觉很舒服,这是环境塑造人、影响人。

现在是认识是什么:环境并不起决定作用。假如把环境设成A,心情设成C。是不是有了A,就一定产生C?不一定。就比如说阳光明媚,柳暗花明。当手中挽着心爱的人儿,走到这个环境中,人是什么心情?然后再想,当对方走了,一个人走在这个环境中,形单影只,又会是什么的感觉?所以在A与C之中有一个人的认识和人所选择的视角B。你的认识和视角选择会影响你的心情,决定了你的心情。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它对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启示呢?外在环境和条件也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就我们自己而言,第一是我们要认清什么是幸福;第二是要学会感受幸福,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情;第三要有能创造幸福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可以有所作为,幸福主要靠自己。这也就是我们要和各位老师讨论教师幸福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秋:听陈教授对“春风化雨”老师的问题的解答,是否可以这样说,幸福的感受是一种内在的认知?

陈:我认为,幸福就是个人对现有自己生存状况的愉悦体验。

有网友问:“陈老师,你就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有多差,我们的工作环境有多差有多困难,你说我会幸福吗?”2004年就有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位老师的学校原来是师范学校,后来转成了普通高中。在转成普通高中的时候,这所学校在应试教育方面一时不能和那些老牌的重点高中竞争,所以他们的生源很差。在生源很差的时候,他说:“面对这么差的生源,你说我们怎么教。告诉你,每节课我还没有走进教室我就想着怎么出来,我还有幸福吗?”


我说我能理解你的痛苦,但是日子还要过,你还要寻找幸福。我问他你知道我会怎么看吗,我会想多亏有了这些学生。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么一些学生或者说这些学生学习都很好,都被重点学校招走了,你们学校招不到学生怎么办?你恐怕会想调动。调动不容易啊,多麻烦啊,要动用人际关系,说不定还要送礼。有些老师可能说我不调动,但这就要面临一个工资和奖金保障的问题。因为,你已经没生源了,没学生了。现在你们有学生,工资有保障,说不定还有奖金,用不着时刻惦记“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他说:“陈老师要按你这么说,那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啊。”我当时就反问他:你要是不这么想,光想着痛苦对你有什么好处?

人幸福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方法是把人幸福的时刻放大延长,把痛苦的时刻压缩变短;要学会找快乐,而不是找不痛快。

我爱和老师们交流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周围都是高山环绕的时候,你大声的骂一句“你笨蛋!”结果是什么,是此起彼伏的回骂“你笨蛋!……”相反,要是你热情地呼唤“你好啊”,那周围也会对你热情地呼应“你好啊!……”我想,说不定我们在抱怨“你们这些笨蛋,我怎么遇到你们啊,我真倒霉”的时候,学生可能在这样想:“全国那么多的好学校需要好老师,你为什么不能去,你也只配留着这个学校教我们这些笨蛋学生。”

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如换一种心态:我们都在这个学校中,我信任你,尊敬你,我们一起共度难关。其实,很多事例可以证明,我们认为学生笨并非学生真的笨,而是我们的视野、标准和习惯性的看法把他们归在了笨的这一类。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往往还我们难以预料的欣喜。

转变到什么地方去?“阳光心态”!什么叫“阳光心态”?大家不妨想象这样一种情境:假如我们在一个山村里边,周围都是泥泞的路,你在一个屋子里呆了十来天,外面一直是连绵的阴雨。这天傍晚,天晴了。从窗户看出去,你如果看到满天的星星,你心里想,哎哟终于晴了,我明天可以出去大干一场了,你对明天是什么样的心情?你可能充满期望和感激。但有的人不这样看,他们喜欢向地上看。这一下麻烦了,他们想:我在屋里憋了这么多天了,好不容易才可以出去,十多天阴雨不知道外面多困难,由此抱怨和沮丧。想一想,你愿意看星星,还是看泥泞?

我这里有一首诗,是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周雪峰处长以前写的,很有意思,我给大家念念。

阳光真好
周雪峰  
阳光真好
让骨头硬起来
让胸膛挺起来
让头颅昂起来
对着自己说一声
我们伟大
我们爱
 
阳光真好
让眼睛亮起来
让胸襟大起来
让境界高起来
对着世界说一声
我们智慧
我们爱
 
阳光真好
让心情爽起来
让柔情淌起来
让激情燃起来
对着孩子说一声
我们快乐
我们爱

四、学会体验幸福

秋:对刚才陈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诵,我自己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陈:这个掌声应该是给献给周雪峰处长的。

秋:线上的老师这时不仅有了问题,也有了感受。我给大家读几位老师发上来的信息。“石榴籽”老师说:“我对幸福的认识:幸福既是经历蛹的挣扎变为蝴蝶时的感觉,也是回首时对过程的欣赏。”我觉得这位老师说得很美丽。“一介书生”老师说:“环境影响心情,所以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环境。”“e百句”老师说:“学会在寂寞中体验幸福是很可贵的,远离功利世俗,在其中能找到幸福,是高层次的人。”


陈: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

有老师在问教师幸福感更多是来自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我自己思考是幸福感最终要在精神上实现。物资可能是基础,但物资并不能最终决定你幸福,幸福的本质还是精神上的。

有老师在问:“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会影响老师幸福感。该怎样去面对?难道只是用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或阿Q胜利法?”对这个问题,我自己认为:第一,我们追求幸福要调节自己的心态,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时还是很有作用的;第二,教师的要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所谓创造幸福,就是在适应环境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在创造性劳动中带来的快乐,等一会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和大家探讨。

“玩转江山”老师提出“教师应是一种使全人类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没有理由不幸福。”这里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教师职业为什么更能给人以幸福。

我写了一本《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原来的题目是《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但是后来我想:教师的幸福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说住房、金钱、爱情……谁能给老师创造啊?因为教师的有些外在的物资的东西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比如希望工资3000(备注:当时3000是我心目中的高工资了。),这就不能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因为这些不能,所以后来决定用《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做书名,我谈的是在教师专业生活过程创造幸福。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想讨论如何获得幸福的专业生活。

又有的朋友在说:“古人说穷不教书,富不习武。教书的有什么好啊?”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我所体会到的教师幸福。

比如,现在我请你拿出自己的手机,我想问你你知道这个手机是谁造的?可能都不知道。再问你手中的笔是谁做的,笔记本谁做的?我可以肯定几乎没人能回答出来。换一个问题,我问:“各位老师,你在小学时候哪个老师对你好,在初中时候哪个老师对你好,你能说出来吗?”在线的老师可能都能说出一两个名字来。用这样的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教师更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自己并不因为自己当老师就轻视别的其他行业的劳动,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只要他在劳动着,并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就应受到尊敬,职业没有地位的高低和贵贱。但我又认为,当你自己选择了一个行业的时候,你就一定要认识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我是当教师的,我就要寻找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有的老师要说,我死都死了,还管什么活在人们心中。可是我要告诉各位老师,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说法是“面死而生”,也就是只有到死的地方看一下你才能知道怎么清醒地活。

人没法体验死,但人有认识死的方法。林黛玉的《葬花词》“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让我们知道人是早晚要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死,对死亡我们需要接纳、而且不得不接纳。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则在思考自己死了别人怎么看待对待我的问题。由此的思考是该如何活,这就是“面死而生”。

我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是《阳光丽人》。说的是在一个大型的商场里面,客服部一群导购的“阳光丽人”的故事。商场有一个行政部,行政部向部长经常和“丽人们”过不去。有一次“丽人们”对向部长提出“我们每天做导购挺累的,希望给我们能安排一个工间的休息室”。她们本来想向部长肯定不答应。可谁知向部长不仅爽快答应了,并且还说会在休息室里准备放松器械供大家使用。女孩们就很惊讶,不知道向部长为什么今天怎么这么通情达理。后来知道,原来是向部长拿错了体检报告单,以为自己是癌症晚期,这时他一定在想,趁着现在活着,抓紧时间做点好事……

由此也想一想,我们自己光看到别人死没想到自己也会死,也就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在死之前(也就是在活着)要做些什么留下来。这样,到底该怎么活也就没有认真想过。

活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死后别人就会更好的记住你。在中国传统里,儒家要讲“三不朽”,也就是生前“立德,立功,立言”,死后就可以“三不朽”。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先生已经去世了。生前有人问他为什么叫马三立,马三立先生说父亲希望他“立德,立功,立言”。现在我们如何记住马三立先生?就是“逗你玩”。“逗你玩”是马先生活着的作品,我们记住了他的作品也就记住了这个人,他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永生。


我个人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就有这种优势,天天和学生接触,你对他们好影响了他们,他们就会记住你,当然这是从自己个人的角度来讲。从对学生的影响讲,其实老师更能影响学生的人生和生活。我自己感到没有什么比这个使我感到更幸福,那就是一些人因为你的努力,他们的人生正向积极和进步的方向转变和前进。

五、怎么看待理想与幸福的关系

秋:刚听了陈教授真诚的发言,感到陈教师很坦荡。现在,请陈教授谈谈怎么看待理想与幸福的关系?

陈:应该说,幸福是人在实现自己理想愿望时产生的精神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就是个人有理想,经过努力实现了,在追求过程中、满足的状态下产生了愉悦感。这就有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逊教授曾经依据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个人幸福=物质财货/消费欲望。

我们这里把理想分成两个讲:一个是工作理想,一个是生活理想。肯定地说没有好的生活基础和环境,人的幸福质量是要受到影响的。但是对好的生活基础条件存在过高的要求,又往往使追求理想的行为归于失败。有的时候所以不幸福,是我们放大了自己的欲望,对欲望不加控制。

第二个是工作理想。有一次去遵义和老师们交流,晚上有老师和我聊天,诉说自己的痛苦,说:“自己想干事学校环境不允许,想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压得透不过来气,学校的环境我难以适应,有的活动不接受……”我就给他说,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有理想的人很痛苦,没理想的人很平庸”。

人需要理想不?当然需要了,人就说为了理想和希望活着。但人要为自己的理想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人不能改变世界,重要的是你在参与改变世界,你在为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着你的事。这就够了。

曾经听一位小学老师老师说她的理想:“让孩子们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真好!面对学生,尽你的可能在课堂上做你的事情。古人说:“尽己力而谓之忠。”你对教育、对学生已经竭尽你的努力了,就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了。

陈:有个网名叫“跳蚤”的老师在提问:“你对生活和工作有激情吗?”审视现在的状态,我自己认为现在还有激情。

“一介书生”提问:“陈教授的痛苦来自哪里?”我想:我的痛苦也来自于有欲望,比如说想干些事,使自己生活的更好一点,而很多时候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这样,为了避免痛苦,我首先就需要调节自己的欲望。

如果有了痛苦怎么办?我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状态和需求,通过调节使自己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

有网友说:“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是人如果始终活在痛苦中,这样的人生可能谁也不愿意过。所以,我追求幸福,致力于自身的幸福,我也希望我对幸福的看法可以给各位老师一些启发。


六、获得幸福需要能力

陈:“涟漪”老师说:“感受幸福也是需要素质的,有幸福智商这个提法吗?”首先,我要对涟漪老师说对不起,因为对幸福智商这个说法,似乎在脑海出现过,但我记不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了。

我自己同意这样的看法:获得幸福也是需要能力的,它需要哪些能力呢?第一、要正确认识幸福,知道幸福是什么,主要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你想要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第二是要学会感受幸福,不要明明你很幸福,很多人羡慕得不得了,你还觉得不幸福?明明比过去好多了,你却体会不到。第三要有创造幸福的能力,高层次的幸福要自己去创造。

陈:有“一介书生”提问:“陈教授,问一个问题:您是愿意做一个普通教师呢?还是愿意做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呢?哪一个让您更幸福?”我对你的回答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我都会去追求享受幸福。当校长的时候,我觉得当得很幸福,虽然遇到了很多麻烦,但学校有了很大改变,现在想来还在为自己骄傲和幸福;我当老师也享受了到当老师的幸福,这是和学生接触和交流的幸福;现在做继续教育工作者,我也要为自己寻找幸福。比如现在各位老师看到我坐在这里,愿意向我提问题,而且老师还给我鼓励,这也使我感到幸福。前天,付永桥老师在交流时说:“陈老师,我看了你的《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后,我的网名改了,叫快乐人生。”这就使我幸福,因为我的想法对大家的思考和心态调整产生了帮助。

秋:我看到了一个叫“东东”的老师在提问:“我们应该学习一些什么能力去调整心态呢?需不需要学习,还是只是反思就可以获得幸福?”我也提这个问题,就是陈教授您是怎么去感受和创造幸福的?

陈:2002年,我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岗位辞职下来,一个人到了成都教育学院,我父亲不放心我,就给我打电话问我情况怎么样。我就告诉他,在上班的路上,我感觉哼歌上班的就只有我一个人,请他不要担心。我的幸福从两个方面寻找:

第一,我把自己现在的学习成长当成幸福。我住在七楼,有一天,六楼有个邻居看到我,很同情地对我说“唉,又去上班啊!天天都这样”,各位老师,我们想想自己像这样叹过气没有?国庆大假到到10月7日,你是不是在叹气:“唉,又要开始上班了?”

面对邻居的叹气,我在想,你不知道今天我很幸福。所以幸福,是因为我这一天早上看到了一句话,想到一个成语。这句话是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写的,“如果后现代学教育学能够出现的话,我预测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这句话给自己很大触动,也让自己欣喜,因为我找到了引导老师学习的有效方式,找到了老师们在课堂改革中应该有的追求和方向。而想到的成语则是“杀鸡给猴看”。为什么高兴呢?因为对如何对给老师讲明白“生物系统是自组织的系统”,我一直没有好的办法,那一天想到了。你看,杀的是鸡,但让猴子看,警告猴子,于是猴子就知道收敛自己调整自己,猴子调整自己的时候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行为。用这个成语给老师们讲不是很有意思吗?我就盼望着有机会和老师交流了,上班就成了期盼。

各位老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正在苦思冥想一个教育问题的时候,突然一下想明白了。这种明白会不会给你带来幸福?这是我寻找的第一种幸福,它是一种内化的幸福。

我提出的观课议课,正在慢慢扩大影响。比如,我在观课议课时,我并不只把进课堂用着考察老师、讨论教学,而是在听课中尽可能多的收获。在听《井底之蛙》的时候,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井底之蛙。当我意识到自己也是井底之蛙时,我在思考我们的“井”是什么,一是身处的“环境”,二是天天坐在井里,认为“天只有井大”的经验,跳出环境的“井”需要行万里路,跳出经验的“井”应该读万卷书。我们为什么永远住在“井”中呢,当我们努力一跳,跳出这个“井”,外面是一个稍微大点的“井”,再跳还有“井”……人永远处在“井”中。但是我们终究是要跳的,因为我们是人,这种跳是一种突破和超越。这是自己在观课中得到的收获,有了这种成长收获,就会获得一种心灵的震颤,是触摸到某种真理后的快乐。


第二是外化的幸福。1992年,我当了高完中的校长,因为喜爱教学。喜欢当老师,所以当校长时还坚持要上课。其实,校长上课要比老师上课有更多的困难,因为很多事情来了校长都要去接着。有时刚要备课的时候,电话就响了,说什么什么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没有时间去写“形案”——写在备课本上的教案,但上课之前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心案”——自己心里想出的教案。我想的“心案”总是努力在三个方面得到有所改变:一是有没有新的内容可以补充?二是否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改变课堂结构?三是否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在改变和创造中,去感受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自己在改变和创造中所带来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改变和创造有了好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自己就会觉得很满足,有了一种创造感。

在外在条件无法改变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能不能找到幸福?我认为还是可以找到。找到的是什么呢?你想再进步并体会学习的快乐,你想改变教学把书教得更好。这两个东西没有人能够剥夺你,你可以在其中获得幸福快乐。

新加入收听的一个老师又在说:“陈老师,你说的那些我们也想过,可是我们的学生太难教了,问题太多了。”其实都很难,佛语说:“我佛慈悲”。什么叫慈啊?我以为就是关爱,关心别人的处境。即使法力无边如佛,也有难以解脱众生痛苦,所以他要“悲”。悲是什么呀?悲是怀有一种怜悯之心。所以,首先是爱,然后是尽力,这里的尽力也包括尽力学习和提高,尽力的改善,付出努力了无心无愧了,你就可以享受幸福了。

七、教师的幸福生活来自于不断成长

陈:“细雨”老师说:“教师的幸福生活来自于不断成长。”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有很多案例,都可以证明教师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面对你的生活状况和教育处境。如果你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不能,缺乏能力,你的生活幸福就很困难。我给学生讲师德时说,讲师德不是动员你去当老师,教师需要有能力的人和自觉自愿的人,没有能力水平的人当教师,你受苦,学生也很痛苦,不如你去找适合你的幸福,让有能力水平的人喜欢教育的人来干。有的老师说:“你说得那么容易?现在工作那么难找。”既然这样,那就好好在这里干,使自己幸福。


秋:刚才陈教授用很有趣的例子给大家阐述了很深的道理,我怀着恭敬的心态聆听陈教授的发言,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说幸福来源于工作,在改变和创造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这一观点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细雨”老师说:“从创造中感受自己的幸福,感受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幸福。”

“天上的虹”老师在提问:“幸福是一种感觉吗?学生有了好成绩,教师很高兴,这是不是一种幸福?”

陈:这肯定是一种幸福,所以我们教师要在生活中寻找这种幸福。

但如果学生没有好成绩,老师会不会产生幸福?这里有一个结果和过程的问题。刚才我们在谈《西西弗斯的神话》,仅从结果看,西西弗斯毫无希望。但当目光从结果转向过程,西西弗斯赢得了胜利。有些时候,其实我们尽力就好。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凭借良心审视,自己是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心力和智慧。如果你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心力和智慧,尽管学生的成绩不好,但学生在你的影响下,有了进步和成长,老师也有理由高兴,也应该感到幸福;另外,也要相信改变,无法达成理想的效果但改变还是可以发生的。

秋:谢谢陈老师的回答。罗向英老师提问:“陈教授,您如何看待教育中的腐败现象?”

陈:挪威戏曲家易卜生有一句话:“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端他也有一份。”说实话,教育中是有腐败现象,但我自己更多的是看光明。因为有光明,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和劳动成果有价值,没有被腐败掉。如果你光看到腐败,那么就会感到自己的劳动也被腐败掉了,就会失去动力而随波逐流。所以,我更愿意阳光地看待社会,这是一。第二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困难,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处境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没有问题的时代中生活,所以我们的任务是尽自己的能力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是我的看法。

谢谢大家!祝大家的教师生活能够多一些幸福。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真善美光芒的文字。”(《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