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才可能幸福

檀传宝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主体生活状态。


幸福概念的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幸福人生的基本奥秘。


如果你追求幸福,你就必须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有属于你自己的关于事业或生活等方面的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生目标。失去梦想与希望,当然也就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源泉。


追求幸福的人首先应该也必须努力修炼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两大主观条件:道德修养、专业能力。 


幸福生活的两大主观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幸福生活的两大秘诀。如果你想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自己的人生梦想、准备实现这一梦想的条件,特别是主观条件即主体素养。


教育工作应当为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服务。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梦想,还必须有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当下学习生活的梦想。


教育工作者应当为自己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幸福定义对于教师生涯的启迪也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当努力建构、培育自己的事业心(教育之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伦理与专业技能。


师德修养、专业提升不仅不是与我们为敌的东西。正相反,这些主观上的努力,其实是我们获得教育幸福的“为己之学”。


试图通过应试教育去追求真正的幸福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支撑应试教育的恰恰就是对于幸福的错误理解与追寻。


澄清与重构幸福概念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最为迫切的任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做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幸福是教育指向的终极价值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
教师职业的独特幸福在哪里?
......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才可能幸福

作者|檀传宝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主体生活状态。


幸福概念的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幸福人生的基本奥秘。真正的幸福,首先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要素或者条件:



1”人的目的性“
如果你追求幸福,你就必须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有属于你自己的关于事业或生活等方面的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生目标。失去梦想与希望,当然也就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源泉。当然,如前所述,这种目的性指向“人的”精神追求,而非动物式的物质欲望。目的性是“人的”,因而幸福等于有意义的人生。


2”自由实现“
事业顺遂是幸福生活的另一基础。“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实际上就是你的人生梦想成真。换一种说法,就是你要有能力让自己的梦想成真。当然,目的性自由实现需要客观、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但是从操之在我的角度看,我们最主要的努力应当是准备好“配享幸福”的主观条件。这就意味着,追求幸福的人首先应该也必须努力修炼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两大主观条件:道德修养、专业能力。


幸福生活的两大主观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幸福生活的两大秘诀。如果你想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自己的人生梦想、准备实现这一梦想的条件,特别是主观条件即主体素养。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基本结论,那么,当代中国教育应当做何种变革?



或者说,如果我们承认不幸福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教育,那么幸福定义等于告诉我们:合乎道德的教育应当建基于所有教育当事人特别是学生与教师的幸福之上。而“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命题所揭示的伦理规律也应当被应用于教室、校园、家庭与社会中教育生活的改造。而这意味着:

第一,教育工作应当为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服务。


成人社会不应该居高临下“给予”孩子自以为是的“理想”。相反,学校教育应当致力于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太多的孩子只是为遥远的未来而被动学习,为上一个好大学、成为名利双收的“人上人”而“吃得苦中苦”。这些来源于成人社会的粗鄙功利主义使得孩子成为工具性的存在,当下和未来都失去了幸福生活的前提。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教育家最主要的努力之一应当是发现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一个数学老师让孩子因为数学本身而喜欢数学,一个历史老师让孩子沉浸在历史的想象里……学习过程本身的幸福、当下学习生活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一旦孩子们发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作业就不再是“课业负担”,反而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而一旦孩子们幸福生活在当下的学习生活里,孩子们自然会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梦想。
学校教育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赋予孩子实现梦想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方法素养。因此,恶名昭彰的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问题的实质并非是否应当布置作业,而是要看作业是否对于孩子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要看学校是否能成功帮助孩子掌握不断取得学习成就的必要技能。如此,艰苦的学习生活则完全可能同时是一种幸福生活。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梦想,还必须有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当下学习生活的梦想。一个数学教师的师爱,不能只是对学生微笑、给学生拥抱,真正有伟大师爱的数学教师一定还能够有本事让学生将数学学好,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学习本身的成就与美好。因此,师德与教学能力向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第二,教育工作者应当为自己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


幸福定义对于教师生涯的启迪也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当努力建构、培育自己的事业心(教育之梦);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伦理与专业技能。



依据幸福的定义,师德修养其实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必需。换言之,“爱岗敬业”其实是教师的幸福之路,而不应仅仅是某种简单的道德诉求。一个不在意学生成长的教师,当然无法获得属于教师的正常幸福体验。其他看起来对我们构成种种麻烦的师德要求,其实也都在帮助我们获得教育者的尊严、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益,找寻并确保我们教育人生的意义。


同理,修养教学能力当然也是教师追求自己教育幸福的内在要求,而并非只是为了在职业竞争中得以幸存的被动应对。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当然需要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创造,才有能力获得事业成功的喜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其实只是要求我们努力做一个伟大的教师并享受作为伟大教师的喜悦而已!


总而言之,师德修养、专业提升不仅不是与我们为敌的东西。正相反,这些主观上的努力,其实是我们获得教育幸福的“为己之学”。



应试教育已经使中国失去太多。太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但是对应试教育的克服并非易事,这一模式的挥之不去是因为始终有支持其存在的深刻社会根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错误教育观,特别是错误的教育目的观。试图通过应试教育去追求真正的幸福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支撑应试教育的恰恰就是对于幸福的错误理解与追寻。因此,澄清与重构幸福概念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最为迫切的任务。如果我们认可幸福即“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这一结论,那么对于教育幸福的追求就意味着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与教的日常生活里去发现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梦想,并发展他们能够让梦想成真的主体素养与能力。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的幸福才能得到奠基。


追寻合乎道德的幸福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最为重要,但也是无比艰巨的任务。面对困难与挑战,孔子曾经教导我们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还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其用心当然在于大力倡导人们努力践行“为己之学”的精神。对于实现我们最为艰巨的任务即追寻我们自己的教育与人生的幸福而言,孔夫子的告诫无比珍贵。


(本文选摘自《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檀传宝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檀传宝|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人——“德”“育”是什么?

檀传宝|一个新课题——德育如何迎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

檀传宝|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学校立德树人如何落在实处?

檀传宝|好教学之“好”其义不外乎三
檀传宝|不做“睁眼瞎”——教育首先应该是“让人成为一个人”

......



《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
檀传宝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内容提要:本书是檀传宝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育、美育、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诸多研究的集成。在前期对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本书突出呈现有关教育主体性与德性生成、德育概念与德育形态、教育伦理性及其德育价值、教师德育专业化、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公民教育等维度的深入思考,是对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审美教育、公民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伦理的时代之思。


《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的第三部作品。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育、美育、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诸多研究的集成。 


檀教授认为,教育的乌托邦,就是“即善且美的教育”,即让教育成为人道的、尊重人的、有审美愉悦的、最为美好的生命历程。教育幸福了,全社会的幸福才能得到奠基。 如果说“不幸福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教育”,那么,合乎道德的教育应当建基于所有教育当事人特别是学生与教师的幸福之上。而追寻合乎道德的幸福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最为重要,但也是无比艰巨的任务。 在上文中,让我们跟随檀传宝教授一起追寻合乎道德的幸福教育。



本书作者:檀传宝,安徽怀宁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任。著有《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等专著十余部,论文及学术评论二百余篇,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落槐花》等。作品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不变的德育——疫情之下的德育之思作者|檀传宝 来源|德育We学园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教授原创,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及本公众号信息。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世界的教育人都在“抗疫”,中国教育界也都有许多研究教育如何抗疫的成果发表。而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虽然新冠疫情给我们的教育、德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有没有疫情,原来该如何开展德育现在还是得如何开展德育——就是说:疫情之下的德育,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如果只从“不变的德育”这个视角去看,学校德育,到底要如何“抗疫”?我认为学校德育把该做的做好了,就是最好的“抗疫”。具体说来,可以分为“最大”的德育 和“最小”的德育两个方面来看。
所谓“最大”的德育,指的是全部学校教育生活,都应该合乎道德、有德育的性质。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说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今年江苏一省出现了两个“可馨”事件[1],实在令人遗憾。两个“可馨”,意味着我们中国(而非仅仅某一省份)德育的两大问题。其中常州缪可馨小朋友的悲剧,实在是一场最让教育人最为难过的教育伦理的悲剧,我把它概括为“错误的教育观念杀人”。大家回过头去看看缪可馨小朋友被老师勒令反复修改的那篇作文的原稿,可谓心得真实、行文活泼,真是一篇上佳的作文!但是由于老师非要她“传递正能量”,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一位“世界上可爱的天使”……



很显然,教师或者教育的伦理,不仅仅是不迟到、不早退之类的琐碎的具体“规范”,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日常教学是否合乎教育的伦理:我们是在鼓励孩子,还是在控制孩子?孩子的个性、创造性、学习兴趣等等是得到教师的尊重,还是为我们无视、漠视拟或扼杀?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牢记的是:一个不能提升孩子当下学习生活质量的教师,不能说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不能尊重儿童主体性的教育,绝不可能是“道德的”教育!


所谓“最小”的德育,实际上是狭义的德育概念。指的是我们学校教育生活里大家称之为“德育工作”的东西——德育课程、班会晨会等等,我常常称之为“直接的德育”。这个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许姓“可馨”的表现作为分析的案例。从网上广为传播的留学生许可馨的资料来看,许可馨的家境不错。但是一个条件优渥、可以送孩子去美国留学的家庭,一个教育质量整体优良的发达地区(苏州市),是如何培养出了一个从小骂自己同胞为“贱骨头”、骂对李文亮医生的抢救是“抢救你妈X”,且从小就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培养杀心,在脑内不断想象杀死别人的过程,有了杀心外表就有了杀气,第一眼就把对手给震慑了”的“孩子”?实在值得全社会,尤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深思。



所以我认为,许多教育问题其实是与疫情无关的,疫情只是凸显或者淡化了某些教育本该解决的问题而已。在“最小”的德育方面,我认为中国德育有如下几个当务之急——
      1、一定要加强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思路——要教孩子善良、爱心、同情心等等之外,当代德育一定要加上人权教育的视角。让孩子们从心底承认无论贫富、种族、地域等等,大家都是生而平等的非常重要。否则,优渥的生活条件就只会培养孩子高人一等、歧视他人的等级观念、特定阶层的优越感。      2、一定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许可馨事件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低下。国家认同必须与对有关国家、世界的全部历史与事实建立切实的联系。让孩子认识到国家“伟光正”的同时还存在问题的一面,只会增加孩子们爱国主义的免疫力;辩证、全面看待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也一定会帮助年轻一代成为真正“大写的”大国公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气质。      3、一定要强化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学生、全社会都已见证了“全媒体时代”社会成员对于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迫切需求。网络上许多消息一再翻转,让人无所适从。网络论战中许多宣称“有批判性”的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往往立场先行、完全不讲逻辑与事实。因此,如何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正本清源,准确理解、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本身十分关键。诚如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诺丁斯(Nel Nodddings)教授所言——批判性思维“通常被表述为一个中立、质疑、分析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在公共领域运用的首要目的,在于思考并评价由争议性问题导致的争论。这需要对意义和理解做连续不断的探寻,其目的并不在于赢得辩论,而在于理解基于不同立场的各种说法,或许,还能进一步找到争论的核心以便开启合作。运用批判性思维旨在为增进健康的人类关系、对强有力的参与式民主生活做出贡献。” 时代发展呼唤媒介素养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总之,疫情是一时的,而教育是恒常的。以平常心看待风起云涌,将不变的德育与变化的德育、大德育和小德育都做好,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抗疫两不误。让我们一起努力!
2020年7月14日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与重构”云端论坛上的发言。2020年7月20日,作者回忆整理。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