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才可能幸福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主体生活状态。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育幸福了,全社会才可能幸福
作者|檀传宝
如果你追求幸福,你就必须有自己的人生梦想,有属于你自己的关于事业或生活等方面的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生目标。失去梦想与希望,当然也就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源泉。当然,如前所述,这种目的性指向“人的”精神追求,而非动物式的物质欲望。目的性是“人的”,因而幸福等于有意义的人生。
事业顺遂是幸福生活的另一基础。“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实际上就是你的人生梦想成真。换一种说法,就是你要有能力让自己的梦想成真。当然,目的性自由实现需要客观、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但是从操之在我的角度看,我们最主要的努力应当是准备好“配享幸福”的主观条件。这就意味着,追求幸福的人首先应该也必须努力修炼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两大主观条件:道德修养、专业能力。
学校教育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赋予孩子实现梦想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与方法素养。因此,恶名昭彰的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问题的实质并非是否应当布置作业,而是要看作业是否对于孩子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要看学校是否能成功帮助孩子掌握不断取得学习成就的必要技能。如此,艰苦的学习生活则完全可能同时是一种幸福生活。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梦想,还必须有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当下学习生活的梦想。一个数学教师的师爱,不能只是对学生微笑、给学生拥抱,真正有伟大师爱的数学教师一定还能够有本事让学生将数学学好,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学习本身的成就与美好。因此,师德与教学能力向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依据幸福的定义,师德修养其实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必需。换言之,“爱岗敬业”其实是教师的幸福之路,而不应仅仅是某种简单的道德诉求。一个不在意学生成长的教师,当然无法获得属于教师的正常幸福体验。其他看起来对我们构成种种麻烦的师德要求,其实也都在帮助我们获得教育者的尊严、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益,找寻并确保我们教育人生的意义。
檀传宝|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学校立德树人如何落在实处?
......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世界的教育人都在“抗疫”,中国教育界也都有许多研究教育如何抗疫的成果发表。而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虽然新冠疫情给我们的教育、德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有没有疫情,原来该如何开展德育现在还是得如何开展德育——就是说:疫情之下的德育,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
如果只从“不变的德育”这个视角去看,学校德育,到底要如何“抗疫”?我认为学校德育把该做的做好了,就是最好的“抗疫”。具体说来,可以分为“最大”的德育 和“最小”的德育两个方面来看。
所谓“最大”的德育,指的是全部学校教育生活,都应该合乎道德、有德育的性质。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说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今年江苏一省出现了两个“可馨”事件[1],实在令人遗憾。两个“可馨”,意味着我们中国(而非仅仅某一省份)德育的两大问题。其中常州缪可馨小朋友的悲剧,实在是一场最让教育人最为难过的教育伦理的悲剧,我把它概括为“错误的教育观念杀人”。大家回过头去看看缪可馨小朋友被老师勒令反复修改的那篇作文的原稿,可谓心得真实、行文活泼,真是一篇上佳的作文!但是由于老师非要她“传递正能量”,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一位“世界上可爱的天使”……
很显然,教师或者教育的伦理,不仅仅是不迟到、不早退之类的琐碎的具体“规范”,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日常教学是否合乎教育的伦理:我们是在鼓励孩子,还是在控制孩子?孩子的个性、创造性、学习兴趣等等是得到教师的尊重,还是为我们无视、漠视拟或扼杀?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牢记的是:一个不能提升孩子当下学习生活质量的教师,不能说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不能尊重儿童主体性的教育,绝不可能是“道德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许多教育问题其实是与疫情无关的,疫情只是凸显或者淡化了某些教育本该解决的问题而已。在“最小”的德育方面,我认为中国德育有如下几个当务之急——
1、一定要加强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思路——要教孩子善良、爱心、同情心等等之外,当代德育一定要加上人权教育的视角。让孩子们从心底承认无论贫富、种族、地域等等,大家都是生而平等的非常重要。否则,优渥的生活条件就只会培养孩子高人一等、歧视他人的等级观念、特定阶层的优越感。 2、一定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许可馨事件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低下。国家认同必须与对有关国家、世界的全部历史与事实建立切实的联系。让孩子认识到国家“伟光正”的同时还存在问题的一面,只会增加孩子们爱国主义的免疫力;辩证、全面看待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也一定会帮助年轻一代成为真正“大写的”大国公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气质。 3、一定要强化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学生、全社会都已见证了“全媒体时代”社会成员对于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迫切需求。网络上许多消息一再翻转,让人无所适从。网络论战中许多宣称“有批判性”的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往往立场先行、完全不讲逻辑与事实。因此,如何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正本清源,准确理解、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本身十分关键。诚如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诺丁斯(Nel Nodddings)教授所言——批判性思维“通常被表述为一个中立、质疑、分析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在公共领域运用的首要目的,在于思考并评价由争议性问题导致的争论。这需要对意义和理解做连续不断的探寻,其目的并不在于赢得辩论,而在于理解基于不同立场的各种说法,或许,还能进一步找到争论的核心以便开启合作。运用批判性思维旨在为增进健康的人类关系、对强有力的参与式民主生活做出贡献。” 时代发展呼唤媒介素养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2020年7月14日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与重构”云端论坛上的发言。2020年7月20日,作者回忆整理。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