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做“睁眼瞎”——教育首先应该是“让人成为一个人”

檀传宝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众说纷纭,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清晰地把握,也不能够通俗地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立足教育的初心——让人成为一个人,基于教育的常识,以老百姓的语言提出,不做“睁眼瞎”——摆脱不同层次的蒙昧状态、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才是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一起来看看檀教授的思考。

公民教育是关于公民社会身份培育的教育,若善加利用,一场“疫”战,完全可以成为一场最重要、最特别的公民教育。——檀传宝(《一场“疫”战,完全可以成为一场公民教育——新时代与教育逻辑的转型》《檀传宝: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人——“德”“育”是什么?》)


不做“睁眼瞎”,才是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

原创|檀传宝
来源|北京教师


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上学的。那时因为“文革”,完全没有什么中考、高考压力问题。家里克服困难供我上学的唯一理由,就是父母反复对我说“不做睁眼瞎”了。至于什么叫“睁眼瞎”,当时只有模糊的理解。几十年后,老母亲在我北京的家里过春节的一个场景,让我切切实实、清清楚楚地感受了什么叫做“睁眼瞎”。


那一天上午,我静静地站在母亲的身后,看见老人在沙发上枯坐无聊,一会打开电视、一会关上电视,如此反复了好几次。而就在同一时间,在隔壁的一个房间里,我的老父亲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推荐给他的小说《白鹿原》……母亲一生辛劳、聪慧,为家庭、社会贡献甚多。但就因为是文盲,即便是在文化最为丰裕的都城北京,即便是在满屋子都是书的教授儿子的家里,太多文化上的“美味佳肴”她都无福享用。而我的老父亲,一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速成师范毕业生,在同一个时空里所能拥有的美好精神体验,当然就远远不止于阅读小说《白鹿原》了。在那一刻, 我突然为一种时代造成的荒诞所震惊:母亲、父亲,这两位相濡以沫一生的老人,朝夕相处但实际上却身处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睁眼瞎”,其实就是你明明看清了许多符号,却无法读懂那些符号的意义吧。某种意义上说,“睁眼瞎”的一生,就是在蒙昧状态中被局限着的生命历程。“不做睁眼瞎”,大概也就是百姓语言所能精确表达的教育目的了。


人生没有从蒙昧的局限中超越的“睁眼瞎”状态,其实包括了若干层级。而所谓接受教育、“不做睁眼瞎”,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这些层级的超越。

“睁眼瞎”状态的第一个层级,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无知。

现代人逐渐免于原始人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不解与恐惧,完全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日渐昌明。但即便是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人相信“神医”、迷信某一种食物可以包医百病,等等。可见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所提倡的向“赛先生”(自然科学)学习,永远是教育事业必须完成的普度众生、让人摆脱愚昧的大功德。就像不识字连上厕所区分“男”“女”都会显得困难那样,接受教育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意义,当是让人知道自然世界的真相与意义,以便高效率地工作与生活。儿童从对自然界的无知中超越出来,其实就是人类告别丛林历史的个体复演。

“睁眼瞎”状态的第二个层级,是人对社会关系的无知。

孟子曾经感叹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可见,明了社会关系的真相、在社会关系上获得启蒙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作为动物的一种,人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生存是理所当然且不需要努力的本能。但从丛林时代开始,人类就是“社会性动物”,人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其高明之处也在于我们能够合作,能够利他、贡献甚至牺牲。许多人不能在道德层面获得解放,一生都处于物欲写在脸上的“禽兽”状态,当然是十分可惜的事情。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学习者摆脱社会关系领域的蒙昧,获得教养,也获得只属于人的高贵与尊严。

“睁眼瞎”状态的第三个层级,是人对意义人生的无知。

关于“贾府的焦大不爱林妹妹”,一般人都只会注意到鲁迅所论述的审美的阶级性, 但是很少人会去关心另外一个也许更为重要的教育课题:爱不爱某种美的事物,是否还需要某些特定审美能力做基础?同样,人生苦短,若不能与神圣事物建立联系,就难以获得真正的生命意义。许多蒙昧的生命,即便生活在审美和神圣体验的海洋里,也仍然会因为精神的饥渴而走向枯萎,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意义世界的蒙昧。因此,良好的教育当然不仅要教人科学、教人德性,还要帮助人在人生的趣味及意义上脱离苦海。而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们通过教育探究人生意义的需求就越强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经提倡,教育要追求健、富、真、善、美、圣等六种全面的价值。冯友兰先生也曾经按照人对于世界的“觉解”的不同而将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境界。而我们这里所谓的“不做睁眼瞎”,其实也就是人借助教育让自己从不同层级的蒙昧状态中得救、获得生命的解放与超越而已!


教育当然要为个体的生计服务、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但是教育首先应该是“让人成为一个人”,教育也要“不忘初心”!

但什么才是教育的“初心”呢?一些教育的常识十分重要。

常识之一:对于个体来说,成就有意义的人生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是从自然、社会的蒙昧状态中获得解放,或者是在审美与意义的世界得以启蒙,教育的根本使命都是让每一个学习者的生命更为活泼、生活更为幸福、人生更有意义。所以,那种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上好的小学是为了上好的中学、上好的中学是为了上好的大学、上好的大学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最赚钱的工作等于幸福生活的逻辑是荒谬的——因为一个生活常识是:每一个收入阶层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学习音乐应该是为了进入美好的音乐王国而非只求考级过关,学习科学应当是因为领略科学世界的奇妙而非仅仅求得高分……如何让儿童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投入当下的学习,如何让一个醉心于考古的孩子报考历史系而非金融学院,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安定的心、找回真相、让智慧回归。


常识之二:对于社会来说,幸福与和谐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民族国家的竞争是近代世界发展最重要的特征,而几乎所有国家都提倡“教育立国”的发展战略。为了民族复兴,我们也曾经明确要确立通过教育“使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这样的国家战略。这一点,其实与家长们都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找到“好工作”的逻辑一样可以理解。但是若只讲这个单一逻辑,则会让人忘记社会发展的“初心”——让社会成员生活幸福。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变革让百姓在起点、过程、结果上获得更为公正、优质的教育,从接受不公平、低质量教育的痛苦中获得解放,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最重要的追求。如果我们在经济上都要告别“有增长、无发展”的异化状态,那么在教育上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或者教育本身就应该成为公正、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一部分,就是理所当然的逻辑了。所谓教育现代化,最核心的指标无疑应当是教育制度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那种只讲升学率、破坏教育生态的制度模式与经济发展的旧逻辑其实是一丘之貉。
总之,教育学的常识是:教育既有工具性价值,更有本体性价值。只要努力,教育当然会帮助受教育者找到“好工作”,也能够让国家“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但全社会都必须清楚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应当仅仅是这些工具性的目标。不做“睁眼瞎”——摆脱不同层次的蒙昧状态、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才是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
作者简介: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出版专著《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专题》《公民教育引论》《自由浪漫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落槐花》等,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逾200篇。作品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今天,我们为什么亟需开展公民教育

原创|檀传宝

今天,我们为什么亟需开展公民教育?重要的理由,有这么四个。


一、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共和国每一个国民幸福生活的需要,乃是必须开展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理由。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美好”,当然取决于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等。但是一个更重要的指标还在于:作为个体存在,他是否拥有尊严、是否得到善意与平等的对待、是否能够以社会主体的身份拥有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与机会等等。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建立新中国,正是因为广大的农民、工人等最普通民众坚信,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让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进,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翻身解放”,成为土地、工厂、国家和精神上的主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执政党和中国社会都已经更有条件让每一个中国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平等与尊严。但是自由、平等、尊严这类曾经被人称为“天赋人权”的东西,却非仅仅依靠制度建设而未经教育即可安享的宝座。如何让自由不再成为自由的伤害、让平等不再成为平等的障碍,如何让尊严不再成为社会参与的割裂与破坏性力量……这些都是每一个社会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去完成的历史答卷。


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于公民教育的开展。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象征就是执政党和多数民众都已经建立了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共识。为什么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说到底就是要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个基本、朴素又无比重要的社会理想和基本人权,这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劳苦大众求“翻身解放”的“初心”之一。虽然司法平等只不过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看,政治、经济、社会福利乃至环境权利等等,又都必须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础保障之上;也唯有建立真正的法治、大家都按照“规矩”办事,中国社会才能彻底摆脱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及其导致的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等泥淖,实现真正的凤凰涅槃、民族复兴。然而法治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都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制度架构,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作为法治社会的主体,则无论是法治的建设还是法治的实施都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认真研究、实践公民教育,乃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整体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和基础工程。

换言之,要建设法治中国、要让人民生活幸福,高品质公民教育建构与实践势在必行。


三、从国家认同维度来看


当代社会,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国家认同都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充满挑战的课题。这是因为,一旦国家认同出现问题、国家动荡乃至分崩离析,则不仅“国家”而且普罗大众都会付出极其沉痛的代价。近年东欧、中东一些国家的动荡与苦难正可谓殷鉴不远。但是国家认同既牵涉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复杂的理论争议,更涉及国家与社群、民族,国家与超国家,国家与世界等等现实政治关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剧烈的社会冲突。英国就是一个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典型案例——她既有内部认同问题(苏格兰是否会独立),又有外部认同问题(脱离欧盟后,如何处理与大陆欧洲的关系)。两大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好处理的。中国本来正处在鸦片战争以来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以至于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世纪”。但是就在这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港独”“台独”“疆独”“藏独”却纷纷粉墨登场,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认同已经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公民身份与全球公民、族群公民、社区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社会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教育当然也就无法置身事外。建构理性、和谐的中国公民身份,既是中国公民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公民教育存在价值的重要确证。
四、从权利认同维度来看


权利认同则是基于个体维度的另外一大挑战。一方面,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的历史已经造就了许多漠视公民基本权利的观念、制度与社会生活的惯性。制度与观念的现代化任务远未完成,对上的奴性、对下的专制(其逻辑本质上都是对公民权利、平等人格的无视)到目前为止仍是许多人的基本人格特征。因此,在公民权利意识的唤醒与教育养成方面,中国公民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自由”“人权”等美好的词汇又常常成为某些极端个人主义或者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遮羞布。比如,某些年轻人理气直壮地继承在现代社会任何意义上都并不存在的“啃老”的权利的同时,却不愿意承担最基本的赡养父母、抚育子女等法定与道德义务。又比如,大地震发生时,一个弃学生不顾而率先逃命的成年人,竟然试图用所谓的生命权、个人自由等漂亮的“权利”辞藻将自己打扮成个人主义的道德英雄……因此,如何让儿童和成人将自己的权利与他人的权利看成是同等重要的诉求,将自己的权利主张与对他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必要义务建立正常、内在的链接,如何让每一个公民都因全面深入地理解不同公民身份的权利与义务的意涵而高贵地生活于当代世界,从而获得世人对中国国民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样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迫切的教育任务。

简言之,建立理性和牢靠的国家认同、权利认同,同样需要高品质公民教育的建构与实践。

幸福是目的性与自由实现的统一

——檀传宝做客文化大讲堂

来源|珠海文明网


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是什么?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如何在教育中获得幸福?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带来主题为“真幸福与中国教育之改造”的讲座,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教育中不幸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如何定义幸福等方面展开讲座,探索将幸福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的途径,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为教育的主人。

  

教育中的不幸福现象

  

檀传宝在简单讲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教育是否是幸福的”是当下关注的重点。

  

“怎样判断我们的生活质量?我觉得一个人判断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是以‘幸福不幸福’为判断标准。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生活幸福,如果把这个标准也用到教育事业上面,我们也可以这样去问:教育是否是幸福的?教育过程中三个最重要的当事人,学生、教师、家长,我们是不是因为孩子接受教育而更幸福?”檀传宝提出问题。

  

随后,他回答道:“应该承认,在应试教育下我们仍然有一些人是幸福的。但还有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孩子、家长和教师感到幸福的比重有多大?”


  

他通过图片展示“正处于教育过程中的孩子及其教师、家长并不一定是幸福的”,其中一张图片中有一位被两摞高高的作业本挡住的学生的脸,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所以很多做重复枯燥练习的中小学生,他们并不幸福,这种不幸福的源头有些是公开的、外部可见的压力,有些是内化的、内心的压力。”檀传宝说。

  

另一张图片则展示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幸福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知道,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要付出很多。以择校为例,很多学区房价钱高得离谱,但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想要买学区房。这时候‘被迫’花更多的钱买房的家长,我觉得他们是不幸福的。”檀传宝说,“教师也一样,一些教师是有职业倦怠的。职业倦怠是什么?觉得教得没劲。什么叫教得没劲?就是不幸福!”

  

檀传宝提醒道,教育上的不幸福存在一定的危害。“不幸福意味着师生双方现在与未来人生质量的低下。中国产业与社会转型(约等于幸福的追寻)的梦想难以实现。”

  

幸福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提出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都可能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之后,檀传宝表示,症结在于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以真假幸福为例,很多家长跟孩子说,‘要读一个好的小学,然后才可以考好的中学,再从好的中学考上一个好大学,从好大学走向社会才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难道这就是最终的目标吗?那什么是最好的工作又是一个问题。”檀传宝说,“比如说一个孩子本来想去做考古学家,家长让他去考金融,孩子一生都不爱金融,但是他也做不了考古学家。这对孩子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因此,当我们说要为孩子的幸福做准备,家长、教师要去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幸福?”

  

檀传宝分别用与家长、教师、学生相关的三个实验探讨他眼中的幸福。第一个思想实验探讨了“什么是妈妈的幸福”。“我觉得在这个幸福中有两个要素。第一个,你是一个正常的妈妈,有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的梦想、希望。第二个,一个妈妈,如果她的孩子不能够健康成长,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最后这位妈妈就不可能幸福。所以妈妈的幸福取决于两条。第一,有妈妈的梦想。第二,妈妈的梦想在她自己的家庭生活里面能够实现。”檀传宝说。

  

他接着举了一个跟教师的幸福有关的例子。“我觉得比如说一节课,教师讲得特别精彩,下课的时候虽然他的身体是累的,但是内心的愉悦是无可比拟的。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如果不在意教学、不在意孩子,就没有幸福感的;而在意教学、在意孩子、有自己的教育梦的教师,他的幸福指数就会比较高。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他的伟大在于什么地方?孩子们听懂了他讲的东西,教师现场他就知道孩子听懂了,马上就有油然而生的愉悦,就是所谓的幸福感。”檀传宝认为,“教师的幸福其实也取决于跟妈妈的幸福一样的要素。教师要有教育的梦想,然后他的梦想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里面实现。这样的教学生涯,这样教学生活就是幸福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教育工作者。”

  

此外,他指出:“有时候金钱可能是幸福生活的条件之一。金钱几乎可以买任何东西,但幸福除外。”

  

讲座最后,檀传宝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人生状态。幸福感则是对这一人生状态的主观感受。”幸福是目的性与自由实现的统一。接着,他又进一步分析了教育中的幸福,他认为,对学生来说,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梦想,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真实的学习动机,让课业不再成为“负担”,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就是一种“真幸福”。对老师来说,让他体味“为己之学”,提升职业的成就动机,修养职业道德、提高专业能力也是获取幸福的途径。


(珠江晚报 记者 廖明山 苑世敏 摄影/记者 赵梓)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