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刘铁芳 文东茅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刘铁芳——


教育的价值追求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核心的价值:幸福。幸福不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的所有问题,甚至是人的存在的所有问题。


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


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


教育关涉幸福,教育无法允诺一个人的幸福人生,但教育可以增进人生的幸福。也许现实生活有很多不美好,惟有凭靠良好的教育,让我们把幸福之根深植于心中。不管一个人在未来有什么遭遇,那些在优良教育的引导下,曾经在内心深处分享、见证过幸福的人,一定能坦然面对生活所周遭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失去自我。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

原创|刘铁芳

来源|刘铁芳人文教育


教育的价值追求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核心的价值:幸福。幸福不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的所有问题,甚至是人的存在的所有问题。



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贬抑当下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但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何谓幸福与何种幸福


历史上有两种基本的幸福观,一种是德性高于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一种是生活高于德性所带来的幸福。传统的幸福理念是强调德、福一致,在德性的追求中实现个体人性的完满,从而达到人性的幸福。这样一种幸福观是通过德性来显现人存在的意义,在自我德性的敞开中显现人性的卓越来达到幸福。现代社会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快乐、生活高于德性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物利来满足人的快乐需求。功利对人快乐的满足是一时的,持续的幸福就需要不断地去求得功利,这样就打开了一个利益与幸福不断增殖的链条,我们只有不断增长福利来满足人的幸福感,这就意味着人类把幸福寄托在利益的满足之上。人类要超越链条必须要重新回到古典的德性论,把人作为德性的主体,把幸福的源泉置于人存在的根基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利益的链条。生态危机,说白了还是人与人的危机,是人的德性的危机。把德性重新纳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视野,重温柏拉图“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的根本在于人的心灵”,这是我们追求幸福在今天所面临的大问题。(刘铁芳:《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


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只不过就不同的人而言,两个世界在个人生命秩序中的意义不一样:一个世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及的世俗世界,还有一个就是高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或者说理想人格世界。如果我们纯然只是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存在,那我们就是纯然的物性的存在,也就是柏拉图所讲的“猪的城邦”的生活的存在,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有适当地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人格世界,在那里,我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世界的诸多限制,而显现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存在。也正因为我们有两个世界,我们的肉身置身于世俗世界之中,我们的人格精神可以适当地超越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不简单地受制于周遭的环境,而表现出我们对于环境的独立,从而显现出我们作为人之格的存在。而恰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多变的,充满着变数的,充满着各种冲击、诱惑、迷乱、困境,如果我们没有高于日常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世界,我们的生活与情绪就会全然受制于环境,我们就不可能获得我们作为人之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存在。


正因为如此,我们实际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幸福,或者说两个不同性质的幸福的源泉,一是世俗世界的幸福,也就是也快乐为中心的幸福,是肉身所能及的幸福,可以大致地理解为海子所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幸福”;还有一种,就是世俗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的幸福,作为人格实体存在的幸福,一种形上意味的幸福。如果说第一种幸福是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内容,那么第二种幸福就是个体德性的幸福,是一种德性与人格的完整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富足。第一种幸福由于是以世俗世界的需要满足为基础的,所以是短暂的,是变幻的,而第二种幸福是以德性为基础的,所以是长久的,牢靠的。但由于每个人都是以肉身存在为基础的,所以第一种幸福当然是第二种幸福的基础,或者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幸福,而由于人同时又渴求长久与永恒,所以第二种幸福则是第一种幸福的保障,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幸福,是一种不简单依赖世俗生活而获得的幸福。由于世俗生活的变数,所以一个人的完整幸福必须是两种幸福的共同实现,特别地要有第二种幸福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幸福指向。


教育的根本指向:

幸福抑或德性


教育与幸福正在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对幸福的关照是教育的基本主题。问题在于,教育究竟是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关注人的幸福?


当苏格拉底提出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他是把“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生命作为世间一种独特性的存在,乃在于其灵与肉的无与伦比的统一。人既是肉身性的存在,又是精神性的存在;肉身是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是人的存在的核心与本质。正因为如此,肉身基本欲望的满足乃是人生在世的基础性活动,但这只是人的存在的底层级的活动。人的存在必须也必然超越肉身欲望的满足而获得精神的美好。个体从肉身欲望的满足中获得的是快乐,只有发生在个体心智世界中的精神的美好带给人的才是幸福。肉身欲望的满足乃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最直接地是一个精神性的事件,真正的幸福乃是心灵世界的畅适自足,是心灵世界对善好的自然秩序的认同与靠近。正如亚里士多德而言,幸福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个体存在德性的完满。


幸福牵涉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感觉,但人本身是被塑造的,人对幸福的感觉同样是被塑造的。人是需要引导的,人不是自然的实体,我们对幸福的关注不是表浅的,不是感官享乐的简单评价,而必然的牵涉到人的内在的德性。以快乐为中心的幸福是“猪的城邦”的幸福,对幸福的把握必然上升到德性,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感官享乐。幸福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对人的幸福而言,幸福乃是由内而外的追求与实践,对幸福的关注最根本的是关注人的心灵和德性。真正的幸福就是人之为人的实现,就是人的德性的实现。幸福就是一个人实现其为人的完满的存在,本原的幸福就是德性的实现。一个人当他更好的显现他人之为人的德性的时候,他就是幸福的,是完满的。教育对幸福的关照直接地、首先地是对人如何成为他自我的关照,是对人的德性的完满的关照,而不是以当下感官的快乐为基本目标。究其实质而言,教育直接指向的并不是人的幸福,而是德性。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幸福的关照就是怎样有效的激活、敞开人的理性,扩大人的精神空间,从而激活人的德性存在,激活人性之中的卓越。教育作为公共空间的营造正在于它是要营造一个充分地张扬、激活人性之卓越的存在的空间,从而引导人更好的成为人,去观看人的原型,提升自我存在的品质。


教育的根本指向是育人,培育发达的个体人格乃是教育的生命之所在。人格发展是需要在两个世界中进行,一是现象世界,或者说现实世界,一是在精神世界,或者说理想世界。现象世界中的个体人格发展受制于个人以感性为基础的情性与理智,在这个层面的个体人格其实是以趋利避害的利己性原则为基础的,是以对现象世界的适应为基础的,现象世界的变化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姿态。换言之,纯然以现象世界为基础的个体人格是不完整的,根基太浅。所以,蔡元培才提出世界观教育,个体人格的完成必须深入到另个世界之中,深入到纯然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他说的实体世界之中,在那里,个体人格不受现象世界的制约,而以理想的姿态完成个体人格,使得个体人格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现象世界之中,而能超越现象世界的变幻莫测,追求自我人格的卓越。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个体人格是超越利己性存在的。


教育当然要给个体提供日常生活基本知识技能的满足,以适用个体置身现象世界的基本需要。开启个体日常生活需要的正当性,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但与此同时,教育必须引导人更高的存在,教育的直接指向乃是个体人格的完成与心智生活的完满,精神成人乃是教育的核心主旨。幸福固然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德性才是教育的本原性指向。


教育关涉幸福:

面向生活与引导生活


在传统的教育脱离生活,脱离个人生活实际,教育远离对个人幸福的关照。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提出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注学生的幸福,无疑具有重要的纠偏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所应关注的人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公共的幸福;不仅仅是基于快乐的幸福,更是基于德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教育对幸福的关照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教育在回归生活的同时,还要超越生活。这意味着教育以何种方式关注幸福,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地,当我们动辄把教育与幸福联系起来,就很容易把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过于庸俗化,反过来构成对教育如何通达个人幸福与存在之卓越的真正路径的遮蔽。


现实中,往往我们看到的是,享乐的幸福更容易满足,而德性的幸福更难以实现。实际上,我们身而为人,受七情六欲和各种世俗生活中的繁杂事务的影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逾越现实生活的藩篱,而纯然地去追求理想世界的幸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德性与幸福并不是一致的,有德的人并不一定在现实中过得幸福,而无德或少德的人恰恰可能在世俗生活中的过得更幸福。这恰恰意味着教育不可能简单地认同于现实生活的逻辑,教育必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从而敞开个体人格卓越的可能性。


存在的卓越意味着存在的敞开,意味着个人的存在向他者世界的敞开,人性的卓越乃在于人能在存在的层面上充分的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共在,自我与他人的合一。个体人性超越的路径有二,一是个体向上的超越,一是个体向外的超越;一个是人性内在的卓越部分的实现,一个是向公共生活空间的超越,这就是教化的两条基本路径,这也是教育关注、引导人的幸福的两条基本的路径。日常生活是必须超越的,日常生活必须被引导到卓越;狭隘的个人生活同样是要超越的,它必须要引向公共生活,这就是人性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教育对人的幸福的引导,总是内含着要把人引向对公共福祉的关照,这使得教育对幸福的关照超越庸俗的幸福,“猪的城邦”的幸福,而达到公共的幸福。


正是在每个人的人性被激活被引向卓越的过程中,教育关注并照亮了当下人的存在,这意味着教育关照了当下人的幸福,同时把人引向对自我卓越的追求,引向心灵的幸福。教育直接指向的是人的德性,正是在教育对人的德性的完满关照中,内含着教育对人的幸福的关照与引导。教育把人引向卓越的过程就是把人引向幸福的过程,教育对幸福的引导绝不是简单回到日常生活。现在教育中大量地表现出来的教育关注人的幸福的形式是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快乐,并没有把他们引向人性的卓越的追求。教育对幸福的关注在这种形式中实际上就被俗化了,这就降低了教育的品格。教育关注人的幸福是关注被引导的幸福,是提升了的个体存在的幸福。


怎样增进个体人生的幸福,这是教育的基本主题,教育本身就是在对人进行价值的引导,教育所提供的价值路径直接开启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幸福的本质就是人性的卓越,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旨在个体幸福的活动,其基本精神旨趣正在于对个体人性卓越的引导,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就是对人性之卓越的追求与引导。


人是一种偶然性的存在,在教育与幸福之间还横亘着命运。生而为人,我们不能知悉一切,我们无法洞悉命运的奥秘,我们总是有局限的存在,但我们追求幸福,力求超越自身存在的事实。教育关涉幸福,教育无法允诺一个人的幸福人生,但教育可以增进人生的幸福。也许现实生活有很多不美好,惟有凭靠良好的教育,让我们把幸福之根深植于心中。不管一个人在未来有什么遭遇,那些在优良教育的引导下,曾经在内心深处分享、见证过幸福的人,一定能坦然面对生活所周遭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失去自我。


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原创|文东茅

来源|良知涌泉学院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应该是为师生谋幸福,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指标也应该是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幸福。(《办人民幸福的教育——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大量的中外调查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地位的高低都与人的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正相关。由此看来,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和学生是否都应该做一次深刻的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忘记了幸福这一初心和使命?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幸福?


一、幸福之道,吾性自足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于何为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各种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理论都可以称之为“需求满足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都会有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还会有安全、生育、社交、情感、受人尊重等各种进一步的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身心的愉悦,这就是通常意义的幸福。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而需求得到满足,又常常会产生更大、更多、更难以满足的需求,因而人们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感总是短暂的、有限的,更多的则是不满足和痛苦。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就是说的这种状况。这种幸福理论也可以称之为“缺失-外求论”,它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来是孤立无依、一无所有的,只有不断从外部获得食物、关爱、尊重等等一切,才能满足需求和成长。因为担心缺失,人们总是希望拥有更多,会不断地产生欲求,甚至贪得无厌。在人类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这种对缺失的担心和不断的外求中度过一生。(《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和完整的生活——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


还有一种幸福理论,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论”或“自足-内显论”。这就是圣贤给我们的教导。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这也就揭示了世界的一个重大秘密:人的内心拥有无尽的宝藏,不仅圣人的智慧和能量可以吾性自足,圣人幸福、自在、圆满的人生之道,同样可以吾性自足;幸福不必外求,幸福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为什么?他进一步指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心中原本拥有万物,无需外求,诚于内心,所有的幸福就在其中。


老子也教导我们:“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甚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知足常乐。知道我们原本富足,原本拥有天下万物,这才是知足者富,才是真正的知足;因为知足,才不会感到缺失,也不必去贪求、厚藏,才会始终感到满足和快乐,这才是“知足常乐”的本意。


正因为“知足”,才会有“孔颜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安贫乐道,是因为深深地懂得“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道理,因而时刻刻都能体悟顺应天理大道的平安喜乐。

 

二、致良知,致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圣贤之心、圣贤之乐?阳明先生给了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就是“致良知”,找回那颗纯乎天理、原本清澈、光明的初心、本心。(《“幸福”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


幸福快乐原本就在心中,圣人之所以能时时觉察,只是因为有至诚无息的慎独反省,能克除私心杂念。“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厚无间隔……圣人亦只是至诚无息而已,其功夫只是时习。时习之要,只是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良知即是乐之本体。”


幸福快乐原本就在心中,常人之所以忧愁、痛苦、迷茫,就是因为不明白“吾性自足”、“万物皆备与我”的道理,不知道自己抱着金山而四处乞讨。但幸福与否,只在一念之间,一旦幡然醒悟,因明理而诚心,幸福自然显现,而且川流不息。“乐是心之本体……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当幸福来敲门——其实幸福很简单: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致良知并不困难,因为人人都有知善知恶的良知,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阳明先生“四句教”教导我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普罗大众而言,只需要依着良知,不违背良知,在言语行动以至起心动念处辨别是非善恶、为善去恶即可。“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三、幸福同心,你我同行


大道至简。老子也反复告诫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少则得,多则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因为深信圣贤教导,深信圣贤一定已经用自己的生命走出了一条人生幸福的大道,我们才有充分的信心:只要老老实实依照圣贤的指引,就一定可以走向这条简易而平坦的幸福的康庄大道。(《师者,何以幸福?——一个教师的芳华如何度过?》)


(一)立志为先。阳明先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志向,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的方向,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纯洁、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实现人生志向的过程就是不断去除私欲和小我,走向良知清澈的大我的过程。所以,立志是超越小确幸、走向大幸福的开始。我们的理念是:爱Ta就让Ta立志,深爱,就让Ta立大志;要让学生立志,教师和家长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志向。通过立志,无数的师生、家长都真切地获得了人生的信心、动力。


(二)读书明理。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圣贤垂询,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经典中蕴含着圣贤无尽的智慧和真切的教诲。所以,我们秉持“读原文,悟原理,知行合一,以生命唤醒生命”的原则,组织教师、家长一起学习《传习录》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我们同时认为,课本知识、科学知识也都是在揭示人生和世界的道理,因而必须认真落实“学科德育”的思想,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我们坚信,有立志在先,有明理和厚德在后,学生的好学、成绩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读书,让我们“活着”——阅读通往自由》)


(三)觉察反省。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必须在每一个言语行为以至于不为人知的起心动念上觉察反省,这才是致良知的真功夫。我们要求所有参与学习的老师、家长每天睡前打卡,从反思“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开始,总结一天中的“好幸福谢谢”,即好的和不好的言语行为、意念,幸福的时刻,值得感恩的人和事。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分钟时间填写《幸福日志》,每天召开10分钟的“小班会”,从中培养觉察、反省、交流、互助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相长。我们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成为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表率,更要在人生幸福方面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表率,只有这样,教师才真正值得托付。同时,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家长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学习孩子们的单纯、质朴、善良、诚实、好奇、好学、知足、快乐,要特别警惕成年人的偏知偏见、圆滑世故、算计猜疑、虚伪功利对孩子纯洁心灵的污染。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永葆童心,就必然会更幸福快乐!


(五)家校一体。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先努力做到家庭和学校的一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提升心灵品质,一起健康幸福的成长。我们强调家庭的“学文化”建设,注重家风、家训、家规以及家长的立志和日常学习、反省,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协同配合,建立并不断扩大家长志愿团。同时,我们特别强调学校的“家文化”建设,因为家不仅提供衣食温饱和安全、照顾,更是一个充满亲情、温暖和爱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单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必须成为家的延伸和补充。此外,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家并不是一个私人空间,恰恰相反,家是培养无私、关爱、真诚等心灵品质的最好的场所。所以,我们要求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们把所有的同学都视为兄弟姐妹,要求所有人都把学校当作家。大家试想一下,生活在这样一个无私大爱的大家庭中,师生们又怎能不幸福?(《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之道,就是幸福之道;致良知,就是致幸福。


学生心得


今天讨论了“校道”,个人感觉现在的学校和圣人之教最大的差别便是是否把爱人放在第一位。圣人之教首要任务是唤醒人性固有的善念、德性,个人的知识才能是次要的。


课上我非常同意同学和老师的看法,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有评比和一些奖惩制度,大家都成了彼此的竞争对手,一旦有利益冲突了,难免会触发怨愤情绪,不欢而散也是常有的事情。本科四年同学情最后为“优秀毕业生”这类评比搅扰了、毁坏了,心里留下疙瘩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


试问同在这个园子里的人,优秀的又能优秀到哪里去?又有哪一个不如另一个?顶多是本性与环境交相影响可能得到的结果更加多元罢了。圣人之教,教人立志、成德、安分,现在的学校鼓励竞争、成就、全能;圣人之教,教人要“大”,现在的学校教人要得到“多”。显然,前者是指向爱人的,后者怕是更多地把彼此当做盗贼和敌人。


至于立志,在学校,连同窗都可以嫉妒,又怎么能做到爱天下人,做到为社会奉献,做到“大”呢?今天“国王与天使”的小游戏让人心旷神怡,下课后在路上时,心中也在猜谁会是我的天使呢?看见谁都感觉她/他在冲我微笑,在祝福我开心,这种感觉很幸福,彼时也自然而然地想把自己接收到的光亮传递给身边人,做每一个人的天使。此时去爱一个人,不是为了获得她/他的回报,因为心里知道,每个人都会像一面镜子,将自身接收到的光反馈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称这个游戏为“爱人教育”也不为过吧。(《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2018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厦门宣言》)


([守望新教育说明:文章转自[良知涌泉学院]微信公众号。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