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让我们“活着”——阅读通往自由

祝禧 王强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营造书香校园]


有阅读多了以后,见多识广了以后,你突然遇到了一个陌生的东西,你会产生极大的敏锐,因为精神像刀刃一样需要不断地磨砺,真正的阅读能让生锈的刀刃逐渐变得闪亮,它能助你劈开任何想劈开的东西。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王强。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能够实现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不断地打碎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只有阅读才能在不断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拓展,让狭小的自以为是的傲慢,和我们居于一隅的狭窄视角顿时变得毫无意义。——王强《阅读通往自由》(文章附后)


读书,让我们“活着”

作者|祝  禧


福楼拜说,阅读,为了活着。我不止一次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读书”?读书,让我们怎样“活着”?在写此文时 ,我下意识地画了自己的阅读地图。这是一个个螺旋式连环图,从童年一路走来,有清晰也有模糊。回望与构图,是自己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与觉悟,是自我生命的一次次认知,与自己的一次次相遇。


01

母亲说,读书,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搬运工人,却爱买书看书讲书。每天收工回家,就给我和弟弟讲各种“演义”,《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三侠五义》《封神演义》……在经济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讲书让父亲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身心得到了释放,也让年幼的我们进入到一个个神奇梦幻的世界。家里有三大纸箱子书。一纸箱子的古典小说,父亲用牛皮纸包好本本书皮,书不仅要读它,还要爱它。一大纸箱子的小人书和一大纸箱子的当代小说。三大纸箱,给吃颗糖都难的生活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和巨大的魔力。我有幸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读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宝葫芦的秘密》《木偶奇遇记》《大林和小林》……读到了《苦菜花》《迎春花》《敌后武工队》《烈火中永生》……我的童年记忆烙上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一缕缕书的芳香。记得几年前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我回老家找出那本已经泛黄了的小人书,像当年父亲给我讲故事一样给孩子们讲这个神话故事,感觉到一种生命绵延的力量。


(图:2010年6月10日,《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作者执教《哪吒闹海》)


童年时,母亲经常告诉我,好好读书。读书,就有知识有文化,将来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从童年期的读书,联想到当今儿童的读书。如今,我们生活在看电视上网络的时代,图片感知压倒文字感知。虚拟的互联网世界,让我们有了更便捷的通道,去了解世界,并和世界建立联系。不断闪变的信息,又让我们缺乏耐心,缺少静思默想。广西师大曾做过一个网络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写出自己“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不在其中。面对财富与地位的巨大诱惑,“读书是为了什么”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多元。当然,这里的“读书”,已经不是纯粹读书这件事了。教师是公众知识分子,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必须坚守内心的价值底线,明白读书究竟为了什么,让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如何通过自身的阅读积淀起生命能量,并释放出来,传递给儿童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02

做一个领读者,积淀学生生命的能量


记得师范毕业第二年,我有了一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也有了一群爱听故事的孩子。找书、读书、讲书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事情。在阅读资源还不富裕的年代,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被我利用起来。2016年元月,实验班的孩子们小学毕业25年后,回到我的身边,告诉我他们的成长故事。学生杨柳还带来了老版本的《小飞人卡尔松》。“祝老师,你还记得吗?当年,你给我们读《小飞人卡尔松》这本书,影响了我们好多人。我敢保证大家都记得。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开启了想象力。书中的卡尔松比较单纯,是我们的一个伴侣,可爱真实。书一点儿没有说教。其实卡尔松有很多缺点,也许因为这个,大家才愿意接受他。”原来儿童文学早已让我和孩子们缔结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儿童文学的童年是不幸福的。实验班的孩子们,现在就像卡尔松一样,在自己事业的天空自由飞翔。他们的前胸后背也有一个个的按钮,那应该是从童蒙起就积淀起来的能量。老师,从踏上这个神圣职业的第一天起,就做一个领读者,带领孩子们读“书”,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教室的上空回荡着的,是神圣的意味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一靠“种子”,二靠“牛鼻子”》)


(图:作者与学生杨柳以及那本《小飞人》。)


汉语“字”的意思就是传播祖先文化。“字”的最初形态就是孩子们在屋子里读书。教育就是把由祖先创造的文明一代代传下去,只有传下去才能生息繁衍,具有生命绵延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以前,孩子们的识字课本上,会写上“好好读书必有喜”。这里的“喜”在我看来,就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实现人生梦想后的幸福。读书,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和气质,改变的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气质。我们要培养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学生,让儿童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自己先做一个领读者,带领孩子们读书。


03

工作23年后再做学生,寻找“朵尔胶囊”

 

2004年,我提出了“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2005年,在执教文化语文课《望月》时,发现这个文本的独特性。有一个著名的学者说,中国的文化起源于月神文化。如何从月神文化的视角,带领孩子们经历一次不平凡的旅程呢?我去读月亮诗词,读月神起源,读月亮故事,从散文、诗歌、童话的视角,开启月神文化的课堂旅程。著名学者,我的师父李庆明这样评价:“这样别具一格的‘望月’,正是地道的文化熏染。它让学生走进月亮女神,走进月神文化,沐浴她圣洁的清辉,滋养其纯美的心灵。你可以想象祝禧和孩子们望月时那种虔诚的神情、澄明的心灵和渐渐沉淀下来的高贵气质。而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望月时的神情和气质。气质是融在血脉里,刻在骨子里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里,包含着你读的书。文化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曾经让我有了“书读人,不是人读书”的心虚与慌张。在语文前加上“文化”一词,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缺文化现象提出的,也包括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不足。


(图:作者在苏州大学文学院)


2007年,工作23年后,我考上了苏州大学文学院,攻读美学硕士。刚过四十的我,和年轻人一起,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读书、听课。《美的历程》《生态批评的空间》《中国园林艺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踮起足尖,把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给了阅读。在大学的教室里、图书馆里、阅览室里,在苏州城的蓝色书店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宁静而充实的读书时光。在小学课堂里积累起的教学经验,和大学里读到的书相结合,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导师们的引领下,我开始建构审美阅读课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阅读《美学散步》,构建《推开窗儿》的课程,将中国园林文化虚实相间、空灵结合的美的理念,以及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宇宙观意识,熔铸在小小的课堂里;阅读《中国女性文学》《中国民间故事》构建《蝴蝶翩翩》课程,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话充满美丽的蝴蝶意象,连同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积淀在儿童的心坎里…… “翻开浅蓝色的封面,读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大自然伸出手臂拥抱着我们,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像天地一样开阔宏伟。”从《瓦尔登湖》上抬起头来,我思想的触角也伸向了那一方明媚的天空,那一汪清澈的湖水。


有一个名人说,四十岁以前的脸是爹妈给的,四十岁以后的脸是自己养的。用什么滋养我们的脸?是书籍。书,就是我们的“朵尔胶囊”,让我们美美地活着。


04

读书,过一种丰富而安静的美的生活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丰富而安静的美的生活。当我们初次踏进充满书籍的房间时,不可能凭本能知道怎样做事,怎样守规矩,但我们可以期待些什么,必能也得到些什么。有人说,你的气质里,涵盖着你读过的书。读书人身上,有一种“博雅”气质,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约翰·密尔对博雅的解释。约翰·密尔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达到博学于文,需要广泛涉猎,日积月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浩瀚的书海中,寻觅、汲取并融会。读书的自己,俨然是一个精神富翁。书中的意境,书中的情趣常感染我们,身临其境,物我相忘。读书是浪漫的。有一间书房和一隅阳台,香薰芬芳、轻音缭绕、绿植陪伴、藤椅相拥,手捧书卷,便可宁静致远。


(图:作者和学生在一起)


女书人钟芳龄的《书天堂》中展示了一幅幅世界各地书店书廊书馆图片,充满书芬芳。有书的世界就是天堂。我们有责任把学校建成图书馆,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热爱阅读,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说,“文化即对完美的追求”。所谓“文化”,也即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的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的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规律……使我们能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换句话说,文化阅读,教会我们“怎样活着”。


([守望新教育]说明:文章来源[文化语文研究所],写作者编辑致谢 !)



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惠特曼。《我们向天理宣誓——第一届领读者大会宣言

 

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滋养,并唤醒所蕴藏的神奇。——《阅读的力量——新教育实验的学生阅读素养报告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理念,我们认为,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教育幼儿阅读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知无涯,而生有涯,如何在有限性中追求无限性?——王强。《为何大佬们那么忙还不忘读书?——突破人生局限最好办法是读书



阅读通往自由

作者|王强


一、我的老师们


对我读书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中学,一个是北大。


我之所以能进北大,我认为有一半的原因是老天眷顾了我,高中我是在内蒙古包头上的,那是一所不算有名的学校,但是为什么我能够考进北大?


因为自己遇到了一批当时在中国我认为是最顶级的老师,他们都是被打成右派支边的优秀知识分子,结果成为了我的老师,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教会我真、善、美。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教我古典文学的王传真老师,我第一次上完他的课才明白什么叫大师,王老师告诉我们去新华书店买《古文观止》,特别说明是中华书局第一版的。


然后他说,你们要听懂我的课,这个假期必须要做一件事——他拿出一叠油印印出来的古文,将标点全部隐去,然后让我们读完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古文配上标点。


我之前没有走进过古文的世界,但我为了下学期能听懂王老师的课,我从我爸箱子里翻出爷爷留给他的一本非常老版本的《辞海》,开始慢慢学习。整整三个月我没干别的,因为越读越觉得这里面深不可测,但当时我的梦想就是一定要听到王老师的讲解。最后我将文章都标完了。


等到王老师来检查我的作业时,他说了两点:第一,你的标点全错了;第二,因为你全标了,就凭你的这番努力,孺子可教也。


我中学的英文老师其实是学俄语的,但是这个老师一片真诚,同时他也知道怎么让英文走进你的生命。当初,上他的第一堂课,他看到我两只眼睛一直盯着他,两耳竖着,像狼犬一样。


老师就问我真心想学英文吗?我说当然。然后他让我去了一趟办公室,告诉我从此不要上他的课了。我当时懵了,我说老师我就想学英文。他说自己教不了正经的英文,因为自己英语底子的问题,但他愿意帮助我。



第二天下午四点,放了学,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老师从黑皮兜里掏出一个旧报纸包的东西,然后慢慢打开,一打开,我一看是一个断了角的黑色唱盘,老师说,王强你要跟着这个学。


这是几年前老师从废品站搜集到的唱盘还有一本书,它是BBC出的一套经典的英文教材。然后让我答应他一件事,就是从明天起,每天下午四点放学不要回家,来跟他学英语,可想而知我当时是非常兴奋的。


第二天放学他把我领到学校的广播间,那时候他把团旗往窗户上一盖,门外挂着闲人莫进,正在录音。然后他用当年我们中学唯一的手摇唱机,一边给我摇,一边让我赶快重复,而且说这个课本永远在我手里,等我能将全部的课本倒背如流的时候,我就成功了。


最后等我真正倒背如流的时候,我每背一页老师就撕掉一页,所以我的课本越学越少,最后只剩下封皮的时候,老师说王强你可以毕业了。我忽然意识到,我离开了文字的课本,但这些东西全在我脑海里,所以等我后来考入北大,刚开始在我们班50个人中,只有我能说出流畅的英语。我至今非常感谢这位老师,他将一流的英文教材完全引入到我的灵魂中。



再讲一下我中学的历史老师,他是南京大学太平天国专业毕业的,他每次讲历史,我真是听得如痴如醉。这个老师非常有意思,他看我非常好学,就希望我每周能有时间到他家里去学习,在他的引导下我从《左传》开始学习。当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老师家四个人,每个月一人能有二两肉的份额,炒完以后只是我俩来分享,所以我非常感谢他。


他上课非常有特点,我记得每天早上九点都是历史课,大冬天他穿着棉袄,带着历史的温暖就进来。他对知识如此娴熟,书没有打开一页,因为历史都在他的脑海里。


而且他讲任何一个孤零零的事件都要放到更大的范围里来看,讲完五四运动,他一定要给我们讲讲亚洲在干什么,欧洲在干什么,全世界在干什么,我们通过上中国史已经连通了世界,从此我才知道原来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才有可能读懂。


后来,因为当时我的作文非常好,我准备报考北大中文系,老师说:「王强你千万别报北大中文系,你的中文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学成才的程度,你将来要跑赢所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你只需要一个东西,就是比他们多学一门语言。」就这句话让我改了志愿,变成了英文系,我也相信多懂一门语言,自己的世界就会宽广更多。


到了北大更不得了,因为我们见到的那些人,都是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比如我是英语系的,英语系所有泰斗都是直接教过我们的,像李赋宁先生,不论刮风下雨,李先生的裤脚总是捻上来,一尘不染,他总是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将课本一放就开始侃侃而谈。


上完第一个星期的课后我们忽然觉得,每次上完课李先生这四块黑板没有擦过一个字,但是他写满了。再往下一周就发现,每当李先生写到这的时候,我们能推算出什么时候下课铃响起来。


这些老师给我们震撼如此之大,同时他们给我们开的书单,都是人类历史上经典的作品。因为他们说过,如果你没窥探过人类过去最高的山峰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地方究竟离它有多远。所以当时所有教授都和我们说,要读那些真正经过时间考验而不被淘汰的东西。你要相信一代代人共同的选择,而不是现在市场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的选择。


二、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我有一个只适用于自己的读书理念——只读两头的书:一头是中文古籍,一头是西籍。从文学创作和思想上来说,我认为现当代中国真正有建树的作者不多,绝大多数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吸收了西方思想。


所以中文书籍我主要读从先秦到1911年前的著作,对西籍我不加时限。在我看来,西方的哲学、政治学、历史、伦理学、经济学、文化、艺术……随处可以见到气象万千的独创性的山峰。


我有一个座右铭叫「读书只读一流的书」——真正值得我智力投入、值得我尊重、花费我精力的大概就是这两大类。我觉得读书一定要读一流的书,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


越离我们近的东西越没有价值。因为如果是信息的话,信息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这个东西过了就没有价值。如果是书,这个热点过了它就没有价值了。如果这本书我不能够读三遍以上,我一开始就不应该买。


我还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 diet(均衡饮食),这样有助于身体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读读宗教、神学?我觉得一定要。读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神学理论著作。


读完神学,我觉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如果这神秘往往被称之为上帝的话);反观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但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为迷信。


第二,一定要读哲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三,不能不读历史。历史对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整个人类经历的甜酸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


第四,心理学要读。像佛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第五,人是情感的动物,所以为了情感成长的丰富,一定要读诗。那些穿透情感层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是诗,一种是音乐。


第六,文学不可不读。作家通过语言向人的想象力发起挑战,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树,他的题材和写法奇诡诱人,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缺乏深刻性——实际上他是在试图捕捉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人的存在本质和表征。


第七,科学领域的一流读物也要读。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平行发展的东西。


人的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三、阅读通往自由


在我看来,阅读首先是作为一种信仰开始的。什么是信仰,就是你坚信走进这些文字,如果遇到的是真正的书籍,当你和这些文字有所交流后,它能够对你的人生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改变。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发生,你就不要读书了。


第二,阅读应成为你的「精神体操」。在西方,「精神体操」这一提法很有意思。天主教有一种说法,你天天祈祷默读这些东西构成了精神体操(Spiritual Exercise),上帝要求你锻炼,你要模拟它,最后成为它,这称之为「神操」。


但你阅读的精神体是不是天天都在做?如果你放下书,读完了某一段文字,你内在感觉不到震颤、兴奋、哪怕是短暂的发麻、发凉这种生理反应,你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或者这本书一定是差劲的书。


第三,阅读需要成为你的生存方式的一部分。我想引用已经过世的法兰西学院一位著名古典哲学史家的话进一步说明,他的名字叫做阿杜(Pierre Hadot)。他是搞古典哲学研究的,他研究来研究去突然发现,我们后人的哲学为什么没法和古希腊人的哲学相抗衡?因为他发现古希腊所有流派的哲学家,他们不仅是哲学家、布道家,关键还是生活家。


所以,他发现每个流派宣称的东西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体现,而不是他们生活完了以后在一个剧场里讲,出去再做其他的事,阅读需要成为你的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当你放开书本,去走进人生、看世界的时候,你能不能把你从书本上读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果不能,那这个阅读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果这三点成为你阅读中的感觉,书就会越读越有意思,就会汇聚为你的力量。它摆脱了最初你寻找信息的期待,甚至跨越了你寻找一个完整知识架构的期待,最终无形地、浑然一体地和你生命混为一体,成为你的智慧载体。这种阅读才能让你真正获得自由。


我想用两部小说的名字点出我对阅读追求自由的一个终极期待。


这两部小说碰巧都是我喜欢的简·奥斯汀的小说,一部是《傲慢与偏见》,一部是《理智与情感》。我们能够实现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不断地打碎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只有阅读才能在不断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拓展,让狭小的自以为是的傲慢,和我们居于一隅的狭窄视角顿时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通过阅读把傲慢与偏见彻底打碎,你读完了还是昨天的你,那阅读对你就没有一点意义。


获得的是什么?获得的就是Sense and Sensibility。翻译成「理智」,我觉得只翻译了这个词的一部分,因为sense如果用复数,往往称理智,但单数有太多意义了。你翻开任何一个标准的英文辞典,首先是感官感觉,我们的五官都叫Sense。另外,Sense还有「意义」的意思。我们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追求什么东西?文本能够把我们的生命意义带出来。


Sensibility就是对任何东西情感上的敏锐度,所以翻译成情感与理智,Sensibility只有一个意思,但Sensibility这个词源的根本含义是面对什么特别敏感。所以,只有阅读多了以后,见多识广了以后,你突然遇到了一个陌生的东西,你会产生极大的敏锐,因为精神像刀刃一样需要不断地磨砺,真正的阅读能让生锈的刀刃逐渐变得闪亮,它能助你劈开任何想劈开的东西。


我读过那么多西方的文学中,其实就是两个流派,一个是时间派,一个是空间派。最典型的两个代表,一个是普鲁斯特,一个是卡夫卡。卡夫卡绝对是空间派,他足不出户,一直都好像没有离开过布拉格,但他把前几千年写尽了,后几千年也写尽了,人的那种大孤独,在那种有限空间中会变异成什么东西,他已经写到极致了。



普鲁斯特一辈子也没有走过多少地方,但他写了七卷长河小说,看他的时间,全在时间长河中流逝了,一个瞬间就写了几千年。


这样的书籍能推动时间和空间。阅读能真正地让你成倍地获得时间,你能够走向前面几千年,甚至畅想未来几千年。只有阅读能够把你带向这两个极端。


当年我在新东方开过一门课,讲单词的起源,我起的题目叫做「From word to the World」。从单词走向世界,word和world只差一个字母 「L」。我后来不断地延展,我说从单词变成世界,只有一个差别,就是L,这个L恰恰在英文单词里太著名了,全是与重要的东西有关,语言Language, 生命Life,活着Living,Love,Learn……


换句话说,要把文字真正变成完整的世界,你向往的世界,你驾驭的世界,没有一个东西不通过这个「L」来实现。你必须迸发出你的生命,通过语言、学习等等,把它转化成你内在生命的风景,这样你人生的风景也会成为更加壮观的人类风景的一幕。


([守望新教育]说明:文章来源:捕手志, 素材来源:新东方博客、腾讯文化、守望新教育等。向作者编辑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