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一靠“种子”,二靠“牛鼻子”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狄金森
阅读,让心灵澄澈,让眼睛有光。阅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创造自己。阅读,轻轻地为孩子播下一粒书的种子。阅读,与最美好的书籍相遇,与最伟大的心灵相伴。生命因阅读而精彩,童心因阅读而明亮。阅读,从儿童开始!——《阅读,从儿童开始——2017领读者大会通知》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一靠“种子”,二靠“牛鼻子”
作者|温儒敏
温儒敏,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现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的一句话,这无形中与全民阅读的宗旨对标,也是温儒敏最为欣赏的一句话,他认为这是整个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精髓所在。
警醒——
青少年阅读现状堪忧
“当年轻人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要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变生活风尚,就要提倡读书。”——温儒敏
阅读是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书,对未来终身的学习能力都是有所缺损的。现在很多年轻人,面对书海无从下手,不知该读什么,也不知该怎么读。温儒敏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年轻人未能养成读书的习惯,自身忽视阅读,阅读的时间投入被分散,所以从小培养读书习惯是最重要的;二是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三是社会氛围太浮躁,根本没法沉下心来读书,因此营造读书的社会氛围也很重要;四是语文教学对阅读不太重视,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这个阶段如果注重培养,建立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为其一生打好基础,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受益一生。
网络时代的信息焦虑与“百度”依赖
“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传媒素养’的内容,教给学生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中学会辨析、过滤。在里面寻找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自己捆绑住。可以利用它,但不可依靠它。”——温儒敏
对于网络时代快节奏、信息量大的传播特点将带来何种影响,温儒敏觉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时俱进,但世俗化、粗俗化、粗鄙化却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在微信和各种媒体那里什么信息都可以得到;另一方面,视野又可能越来越窄,缺少最基本的判断力,也没有定力。读书可以适当远离喧嚣的网络,反而会获得某些定力。
关于网络时代读书的问题,温儒敏分析,网络时代,信息过量使人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潜意识会沉淀,进而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影响心理、生理的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懒于思考,思维碎片化,无深度,还会焦虑。对于当今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症,他提议还是要从中小学抓起,学会过滤信息。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传媒素养”的内容,教给学生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中学会辨析、过滤。让学生了解媒体,在里面寻找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自己捆绑住。可以利用它,但不可依靠它。“读书是心灵的漫游,过程很美丽,不能太过功利,光看文学史教科书等读物,终究会变得‘只有知识,没有感觉’。所以现代人做的东西,大多没有温度,得来太容易,什么都靠‘百度一下’,越是不读书,越会导致思维能力浅层化和碎片化。”
在烦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自己能心静,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用更多的时间沉下心来用传统的方式读书,重新捡起纸质的书来读。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的浮躁杂乱的信息环境,有定力,有眼光。
探因——
精读扼杀学生读书兴趣
学校读书方法教得太少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把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抠得很细,如同手术解剖,令学生产生接受疲劳。课改之后又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是起不来,阅读能力和口味也不见得提高。本来精读课的目标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然后在略读课中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读,多做自主性的泛读。可是老师担心考试,生怕有什么遗漏,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而且精读课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为了应试,怎么还会有读书的兴趣?孩子们本来有些兴趣,也可能被扼杀了。
另一个弊端,就是现在语文课对于阅读方法的传授太过单一,几乎都是分析性阅读,注重作者意图、背景、主题、段落大意,以及思想意义、教育价值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书籍,阅读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很重要。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给具体方法。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对此很少关注,专家也很少研究。这是个大问题。所以孩子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最近我在海淀区给高三的老师上课,我说,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这是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最有用的。泛读的能力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学生只会精读,就缺少这种能力,日后在他们生活中精读毕竟少,泛读浏览反而是常用的。最常用的方法不教,便成了缺陷。
对“闲书”一律说“不”打压阅读兴趣
传统的阅读观念不一定对
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过一篇讲稿,建议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规定读的书之外的那些课外书,是学生自己有兴趣选择读的书。现在很多家长老师是不让学生读“闲书”的,怕耽误考试,学生自己选书还要经过老师批准,怎么可能还有兴趣?家长老师越是不让孩子们读“闲书”,就越是打压阅读兴趣,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试也不见得考得好。
检讨一下,我们有些关于读书的传统的观点是不一定对的,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强调读写结合,可以这样要求。但这不应当作读所有书都必须遵循的戒律,凡是读书全都要求“动笔墨”,那就不切实际了。
还有,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都要指向写作,作家的意图呀、手法呀、篇章呀,处处都是导向练习写作,这也未免太累了。能不能不那么“实际”,多让学生欣赏和感悟一下?有些司空见惯的观念,也未见得就正确,要想一想,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过犹不及。
求解——
抓住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
“学校是家庭的延续,语文老师要首先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这样,你的学生才有可能喜爱阅读。” “抓住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可以做到兼顾而发展。”——温儒敏
温儒敏认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是喜欢读书的,但从初三开始,读书的兴趣和数量一路下滑。到高中,读书变得尤其功利,一些家长和老师甚至不许孩子读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当下的教育体制,考试和竞争是现实。如何让学生考得好,又尽可能不伤害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温儒敏告诉记者,这需要平衡和改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办法有许多,但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关键。抓住这个‘牛鼻子’,就能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他认为,首先不能把考试和读书对立起来,培养读书兴趣,多读书的孩子会有较宽的阅读面,思维活跃,语文素养较高,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差。其次,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在中小学阶段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为学生一生打底子。
让语文教师成为“读书种子”
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朝夕相处的老师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否则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
要真正实现“读书为要”,并不容易,因为还得有个前提条件——语文教师自己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
温儒敏长期深入语文教育一线,走访过许多学校和教师,他发现很多老师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却很少自由地读、个性化地读。现在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语文界有太多的流派、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改革,大家都没完没了地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安静一点,能静下心来读书,这比什么改革模式都更实际,也更重要。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窝蜂都在应对现实需求。当然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动地全部卷进去。
出招——
“多读书”是阅读之本
可以“连滚带爬”地读
“海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励‘连滚带爬’地读。”——温儒敏
温儒敏在《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在语文的概念被多方解读,弄得有点混乱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提阅读的重要性。虽然每一代人、每个时期对于语文的内容、含义都有不同的阐释,但本质还是“多读书”。他提倡海量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鼓励“连滚带爬”地读。
所谓的“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阅读面就上去了,读书的兴趣也有了。有时候,“不求甚解”恰好是可以拓展阅读面的一剂良药,这可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不一定了解学生们的语文生活,你讲你的,下课后学生开个玩笑就给你颠覆了。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年轻人还是要读一些
有经典性的基本的书
“流行读物就像冰淇淋,给人娱乐和刺激,适当的品尝是可以的。但它终究替代不了主食,流行时尚不能替代经典。” ——温儒敏
除了阅读面,阅读口味也是个普遍的问题。近年来,玄幻、言情类小说颇受读者喜爱,也成为网络原创文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这类现象,温儒敏认为,流行读物就像冰淇淋,给人娱乐和刺激,适当的品尝是可以的。但它终究替代不了主食,流行时尚不能替代经典。另外,中小学生的阅读,还是需要引导的,如果放任读流行读物,甚至读网络上那些黄色、暴力的东西,容易使口味变坏,那将终生受损。
温儒敏曾经给大学生开过一份书单,20本书,都是最常见的中外文化经典,其中包括论语、孟子、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红楼梦、柏拉图、歌德、马克思,也有毛泽东、鲁迅等。他特别主张青少年多读点鲁迅。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鲁迅先生的作品,或者之前的一些经典,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是“老古董”,要读就读富有时代感的。其实不然,鲁迅是离我们太近了。“鲁迅笔下的国人面相以及刻画的人心,在每天的生活当中都能看到。”温儒敏建议年轻人多读读鲁迅的作品,从鲁迅那里学会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国民性,学会“知人论世”,学会独立思考。他说:“学习鲁迅不是要变得犀利、尖刻,而是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不随波逐流。”
(文章转自《书香中国》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新教育2016领读者大会掠影。向作者编辑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营造书香校园]
新部编本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的由来创新及用好它值得注意的11个问题
图画书爱好者的珍藏必备——开启图画书世界之门,解读500余本经典图画书......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