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
作者|许新海
新教育研究院
2019年11月9日、10日,第九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洛阳伊川举行。来自国内和美国、英国等国的专家及全国各地新教育同仁,通过学术报告、现场观摩和互动交流,围绕“新时代•新德育”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形成“洛阳共识”,内容如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社会转型,文化激荡,学校德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立足新时代,建设新德育,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需。
道德是做人之道,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新时代的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含私德、公德和大德教育等的大德育。新德育能为个体的幸福完整、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和平发展奠基。新德育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建构可能的美好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幸福完整的自己,成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新德育应坚持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榜样引领与规则约束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新德育实施路径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新德育应建设融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为一体的大德育课程体系。新德育课程应秉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宗旨,以“善”为师生的心灵注入不竭的源泉。新德育课程是系统、完整、生活化的品德培养与人格养成教育活动,应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化时代精神作为注解。课堂是德育主渠道。学科课程内存着道德价值,学科教学内生着教育的道德追求,应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挖掘学科的道德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使知识学习过程同时成为道德养成过程。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新德育需要每一个教师自觉地修炼师德、锤炼师能,温暖地陪伴学生生活,专业地引领学生成长。新德育应做到课内外沟通、校内外沟通、现实与虚拟沟通,应建立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合作共育机制和学校各要素整合育人机制,形成校内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系统。新教育实验从1999年萌发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德育,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等主张。晨诵课程、共读课程、暮省课程、仪式庆典课程、每月一事课程、生命叙事剧课程、新生命教育课程等都是新德育的良好载体。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学校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等行动项目都对国家德育课程进行了充分实践,都是新德育的有效路径。同时,新教育将进行规则素养课程、领导力素养课程、模拟课程等新德育课程的研发和探索。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立德树人,久久方能为功。新时代,新使命,新德育,新征程。我们坚信新德育终将实现——我们培育出的一群又一群孩子长大后,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我们期待新德育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
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朱永新在新教育洛阳国际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应该如何培养公民?——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公民教育论
不做“睁眼瞎”——教育首先应该是“让人成为一个人”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公民教育第一课,公民与公民教育
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分离——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不能“忘情负义”——中国教育情感缺失: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品质;德育,应该关注心灵与精神成长
立德树人的本质——追求人生幸福的内在需求;每个人的根本任务
公民教育是立德树人之基——培养合格的公民:重新理解教育目标
匠心实践立德树人——回归理性的质量观,找准适宜的着力点......
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一场“疫”战,完全可以成为一场公民教育——新时代与教育逻辑的转型
现代教育的两大支柱:生命教育与公民教育——今天,我们为什么亟需开展公民教育?
模拟课程:为未来生活而经验
中小学模拟法庭模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一一以“今天我来当法官"模拟法庭活动为例
领导力意味着什么?——中学生领导力课程培养的内涵及定位
“底线伦理”的失守及其恶果——为什么要提倡“底线伦理”?
如何在学校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模拟联合国常见问题问答
探索没有边界的课堂——模拟政协活动培养了学生四大核心素养
上好抗击疫情中的四堂教育课
让规则守护自由——规则与道德
依托模拟政协,培育核心素养——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实践探索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新教育的完美教室与道德图谱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音乐在品德课的意义与运用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价值转向及启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变革新动向
,,,,,,
学校立德树人如何落在实处?
品格,即品性、品行。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品格教育并进行专门研究,虽 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关注孩童、学 生品格养成却是古今中外由来已久的话题。尽管关于品格的学理性分析和定义有许多种,但我非常赞同的是纳什的理解,他认为品格“是有关德性的一切”“德性包括性情、行为、习惯、憎恶、能力、价值观、情感和直觉等”。纳什把“品格”的丰富性、全面性说完整了,也把社会、学校、家庭之所以高度关注孩子品格养成的原因说清楚了。关于品格的培育,国际和国内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做法,那么曹光彪小学多年来的研究与探索,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当今时代在变化转型,一个现实的问 题不容回避: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纪;面对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外部世界;面对各种利益需求纠缠交错, 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学力准备的同时,是否已经在品格塑造上作好了准备,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否已经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国家民族责任,为培育学生的优秀品格作好了准备?曹光彪小学曾做过一个全样本的家长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孩子的智力、学习习 惯、学习方法,仅 12.5% 的家长将孩子的道德养成列在首位。教育发展中对国民道德素养重视的缺失,社会大环境中多元文化的冲撞给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还有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功能中不能完全摆正德性与才学的现象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对学生的品格培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今日中国急需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工作。优秀品格,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小学生处在不断生长与发展的过程中, 品格教育有独特的年龄优势。但学校如何抓住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 现代小学生生长特点、认知规律、个性发展的品格培养目标,探索可操作的培养途径,这些正是该项研究与实践的真正价值。如何确立品格培育的核心要素,是研 究的起点,又是实施的难点,需要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学校课题组在认真阅读研究了国内外相关专题资料,听取专家的专业意见后,确定了以下选择原则:符合主流价值观,并具有重要性;符合发展心理学;凸显当前社会缺失;相对中性,较少争议;有可操作路径和方法;能找到身边的典范;相对容易评测实践效果。学校又将多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作的品格培养的实践,设计了“小学生学习品格培育核心要素筛选问卷调查表”,请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全校学生、专业人员进行筛选,挑选出本校学生应着重培养的基本品格。接着,学校选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 的“5+1”的重要品格培养要素。然后学校又对每项品格的培养内容和内涵进行学术解释和尽可能浅显的表达。最后学校对每项品格的重点内容进行充实,对不同年龄段的培养重点和方法进行设计。 曹光彪小学对学生开展品格培育、正是走了一条教育研究的经典之路:既关 注面临的真实问题,更想用真正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解决问题;既重视以往的教育经验与实践,更重视倚托教育学、心理学、 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有效手段;既重视具体做法和途径,又重视系统设计与规划。就笔者的视域,我认为这项研究的设计达到了相对专业的水平,的确能为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很好的经验。 有了好的构想,并不一定就能付诸好的行动。有了好的设计,并不一定就能 贯彻落实到位。在长达五年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学校抓住了几件重要事情的落地,以确保品格教育能够取得成效。 培育学生品格,教师必须先行。学校除了通过专题培训、分类选项培训、跨界 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认同课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品格培育五个核心要素的内涵,思考品格培育的路径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让老师明白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必须以身示范。这一 要求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优化学校课程,服务人格培育。在明确品格教育培养目标的情况下,遵循有效 性、可行性、兼容性的原则,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有效重组。重视家校协同,努力共学共育。曹光彪小学认识到单靠学校的努力,品格教育 将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形成紧密的“教育场”,才能产生教育合力。从关键品格的凝练到学校课程的建构,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早期介入,全程参与。曹光彪小学这项工作最可供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借鉴的是:真正要解决学校立德树人的首要问题是需要面对学生的真实问题,是需要通过研究问题与扎实工 作才能解决问题。(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10月B刊,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
——四川省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观察
本报记者|陈朝和 倪秀
来源|《教育导报》
2019年第148期新闻周刊
“我当校长就想解决三个问题:儿童体质差、情商低、思维能力弱。”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康永邦看来,这是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三大难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日前,在四川省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像康永邦这样直率的发言不少。案例展示、专家报告、德育沙龙等环节中,各位专家和校长们说德育,谈经验,找出路。“面对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这个话题,在“立德树人”学术年会这一主题之下,成为与会者交流的焦点。专家们在解读内涵中尝试着建立共识,校长们在经验分享中试图作出回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下,最直接的表现为个体需求层次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认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人民对生理与安全等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将人民带入了对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需求的呼唤。对学校教育而言,社会大众对满足精神价值的迫切需要,就是对优质教育,特别是对优质德育的需要。“新时代,孩子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能够从学校德育中得到什么?”这样的提问不止一次在檀传宝发言中出现。这背后,反映的是德育面临的挑战。“德育是最难的教育。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帮助教育对象摆脱低级趣味将变得更加困难。比如,我非常担心手机阅读对我们下一代的影响。手机阅读中,某些最低劣的文字以狂欢的表现,不加审查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样的文字只会让我们下一代的表达越来越差,精神世界的质量越来越低。”檀传宝恳切地说。新时代,德育面临的挑战其实远不止这些。社会对价值的诉求会最直接地表现在对德育教育的需求中,比如生命教育。“学习消防知识,安全教育当然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我认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应当是生命质量,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而不是找工作的工具。”檀传宝说。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而这,正是新时代德育的定位,德育需要去满足变化中的需求,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要探讨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冯建军说。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中有共同的一面,如共同的人性、共同的时代性,但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又有特殊的一面。冯建军表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大挑战是从整体人到具体人的培养,是从‘百分比’、大多数到每一个学生。由此,催生着价值取向、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和方法的根本转变,也是树人具体落实的根本表现。”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小融认为,如何聚焦到个人,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改善相关的教育方方面面是落实树人的重要途径。先进的学生观“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有无限潜力的生动个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可以任何理由放弃或伤害任何一个学生。与“树什么人”相对应,关于“立什么德”,首先是立成人之礼,其次是立时代之德,即时代的共同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特定的道德要求。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三者构成了新时代的立德要求。”冯建军说。解决了“立什么人”与“树什么人”的问题后,立德树人的落实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需要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育人开始,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联通的机制,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实施机制,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立德树人的实施,但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主导作用,由此,立德树人的学校落实机制成为关键。冯建军表示,立德树人的学校落实机制要明确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首先,不只指的德育,而是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其次,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其中国家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除此之外,教学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需要以立德树人统领教学改革,从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增强学校整体育人的自觉性,教师要争做立德树人的好老师。“身体好是基础,情商高才能得到有质量的交流互动,学习能力强是孩子终身学习的保障”,康永邦通过近年来该校推进的“立德树人”实践工作,在会上对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作出回应。实践中,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培养这三种能力,作为该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活动育人”这个主题,成为学校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已划分为几大活动区域,十几个乒乓球台甚至填满了教学楼一楼的大厅。“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这样的理念已逐渐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本次年会上,以电子科大附小为代表的6所学校从近379所学校德育实践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四川省首届“立德树人”优秀实践创新案例活动一等奖。“立德树人”的内涵在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熠熠生辉。与电子科大“活动育人”不同,成都市娇子小学进行着“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博雅”“价值文化”等成为关键词。在娇子小学副校长李静看来,文化不仅是学校自然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是学校借以育人的重要资源。基于此,学校三条路“并行”:构筑全校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文化,构建具有“整合”特征的学校课程,以及打造“生长”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目前,金沙小学以挖掘金沙文化服务教育为思想源泉,以馆校合作、家校共育为基本方式,从教育的视角开发博物馆资源、社区资源,拓宽教育视野,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品质。逐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共育机制,建设一座‘没有观念围墙、没有心灵围墙、没有精神围墙’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钟樱说。通过连接其他社会主体,金沙小学探索着“协同育人”机制,放大立德树人实践的效果。新时代背景下,不少学校正致力于新的探索,让德育成就更多的可能。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以德为先,五育并举,以多维一体的思路构建管理育人模式,打造了“德范”“学范”“行范”“三位一体”的特色育人课程。成都大学附中则以“心存感恩,成就人生”为目标,从感恩的认知、情感和实践三层面,依靠“感恩、知恩、报恩”三条主线开发“感恩伴我成长”课程,建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成都市棕北中学把劳动服务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坚持了23年。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