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价值转向及启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变革新动向

李晓红 刘桂萍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心的教育”的国家,这种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也注重道德教育的强化和充实的教育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道德教育的成果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称赞。学习日本德育教育的长处,对于我国转型时期素质教育的推进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日本的德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进程中的日本在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价值选择上一度陷入迷惘,致使当时的日本教育被称为“荒废的教育”、造就“荒芜心灵”的教育。随着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日本教育逐渐走向健康和谐的轨道,德育在这三次教育改革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价值择取与引领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本文就此作相应的介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价值转向及启示》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分离——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日本的德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未知
  
一.日本德育教育的特点 
  
1.“隐性化”的道德教育特点 
  
说起日本的道德教育,很多日本人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日本没有道德教育”,其实不仅是普通日本人,许多高层次知识分子也会如此认为。后来经过实际了解和研究发现,日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我们都听过日本一直都有“心灵的教育”的说法,这大概就是日本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吧。日本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共同感受能力、协调性的资质为目标的。在日本学校里,各学科中都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提高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又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操。 
  
2.多元化的道德教育理论 
  
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擅于从自己的道德需要出发,从各种文化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提炼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道德规范。近代以前的日本文化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很深。后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文化中又加入了西学的理念。因此,日本的道德教育中既有深受中国儒教思想影响下的忠、义、孝的理念,又有西方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理念。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有“和魂洋才”的说法,大正时期又发起了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所谓新道德教育运动,从而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教育理论。 
  
3.重视实践的道德教育形式 
  
日本道德教育的方法,已经超过了道德教育典范的美国。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视实践的传统,在道德授课的理论中,指导过程和指导方法的内容占据了中心的地位。道德授课教材多种多样,实践形式丰富多彩。由于重视实践性,日本的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强。另外,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家庭教育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日本家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把学校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的生活中。社会地域也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机会和场所,对孩子的道德健全发展,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 
  
二.日本的德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显性与隐性的结合 
  
我国德育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德育课程采用集中时间上课、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性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直接脱节,其联系与相互渗透远远不够。要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恐怕除了专门的德育教育外,还应该注重德育的多学科渗透,将学校道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也应关注到学校的相关课程领域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德育教育渗透中的欠缺。在课程设置中,除了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外,还要有潜在课程或隐藏课程及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它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魅力。 
  
2.平衡好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关系 
  
日本在德育教育中既能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又能妥善保持民族特色,保证民族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二战后日本通过特设道德课、修订教育课程等一系列措施,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与日本传统的集团观念、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要学习日本,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弘扬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把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优秀道德和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汲取结合起来,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加强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日本重视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锻造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相形之下,中国的道德教育不太重视实践性,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这样,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不到健全和完善,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因此,要加强德育课的实践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要借鉴日本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践性、感染性和经常性作用的宝贵经验,使得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论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价值转向及启示

作者|李晓红
来源|教育参考

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进程中的日本在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价值选择上一度陷入迷惘,致使当时的日本教育被称为“荒废的教育”、造就“荒芜心灵”的教育。随着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日本教育逐渐走向健康和谐的轨道,德育在这三次教育改革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价值择取与引领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本文就此作相应的介绍。


一、迷惘与困境
受以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为核心价值导向的影响,日本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出现了本体性的价值危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随之异化,道德教育不再观照人的心灵,而是隐没了人的个性,缺失了对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关注与引导。
(一)忽视道德教育造成难以遏制的“教育荒废”
战后的日本工业高速发展、经济突飞猛进,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对人的灵魂塑造、精神世界的丰富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观照,道德教育在功利主义浪潮中被边缘化,导致了日本人精神的贫瘠,信仰以及敬畏心、感恩心、同情心等的缺失。这些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中小学教育。日本中小学教育在“经济偏执”“学历偏执”“工具理性偏执”“功利主义偏执”的长期浸淫下,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酿成了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校内暴力事件增加。例如,1998年日本公立中小学校内暴力事件共发生29685起,比1997年上升了26%,其中初中生占77.5%。第二,青少年犯罪率提高。日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据相关部门统计,青少年刑事犯罪,尤其是以杀人抢劫为代表的恶性刑事犯罪案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第三,自杀率居高不下。据官方统计,日本1998年公立中小学生自杀身亡的达到198人。第四,退学现象严重。中小学生对学习普遍失去兴趣,不少学生沾上不良嗜好。
为此,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指出,“‘教育荒废’表现为拒绝上学、青少年行为不良、儿童自杀、校园欺侮、校内暴力、家庭内暴力等”。不难看出,所谓的“教育荒废”,其实质在于“心灵的荒废”。
(二)隐没个性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其价值本真
20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道德教育不仅存在本体性危机,还存在隐没个性的教育价值误导。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漠视、对人的完满个性的漠视,导致儿童的个性被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所忽视。正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所指出的,“问题的本质是儿童在现在的家庭、学校、社会中,感到作为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和自主性没有受到尊重,感到被置于了种种心理的重压之下”。由于儿童的个性与尊严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导致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恐惧乃至抵触和不满与日俱增。当道德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当道德教育远离人性关怀的时候,儿童的完满个性就必然受到戕害。这样的教育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充分发展,还必然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缺失的道德教育造成不会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儿童
在长期主体性缺失的教育范式下,道德教育忽视了对儿童进行关心他者、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教育引导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造成了儿童的心灵孤独、性格偏执、人际关系冷漠等。其次,道德教育缺乏对儿童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善待他者、包容多元的教育,缺乏对儿童的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导致儿童对生命缺乏理解、对生存缺乏理性、对自然缺乏体验,造成他们的尊重意识极其淡漠,不仅容易伤害其他生命个体、暴力侵害同族同类,也容易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终结自己的生命。同时,他们不仅厌恶自然、掠夺自然,而且恐惧自然、远离自然。
二、坚定而执着的选择
面对日益严重的教育价值观迷惘与困顿,尤其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偏离,日本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和改进措施,以“扭转基础教育的颓势”。
(一)心灵的教育——直抵儿童的内心世界
为了关照并重塑日本儿童的心灵世界,构建具有新时代适应性与超越性的道德素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在进行的三次基础教育改革中,道德教育始终是其核心主题。日本文部省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心灵教育”的主张。在德育目标上,注重培育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强调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坚忍不拔精神的培养,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为配合道德教育的全面开展,文部省斥资7亿日元编制《心灵教育指导》等辅导材料,用于小学的“道德”课、初中的“人性”课、高中的“人生”课。同时,日本政府和文部省多次下发敕令,要求各地教育委员会认真贯彻道德教育首位的精神,坚决履行道德教育对儿童心灵教育的具体要求,扎扎实实推进道德教育范畴下的心灵教育,并重视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日本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改观,促进了青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青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整体上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
(二)个性与人性教育——造就儿童完满的个性品质
针对长期漠视儿童个性教育的积弊,日本政府提出了丰富儿童个性与培养儿童人性的道德教育主张,并在落实上下足了功夫。
日本教育部门强调,完满的个性是每个人不可代替的基本素养,不仅要完善自我个性,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学会与他人共存共荣,关注以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等为代表的社群意义上的利益。认为完满丰富且具有日本人特点的人性内涵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同情心、敬畏之心,有对传统文化与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有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也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养。为此,日本政府在中小学校大力推动“培养个性与人性丰富的日本人运动”的道德教育,明确要求各都道府县必须认真领会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有关精神,积极贯彻到学校日常教育之中。同时,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负责道德教育改革的调研分析、方案设计、督促实施、提供指导,并通过咨询报告、行政敕令等方式,积极推动、有力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施。

(三)体验教育——培育儿童的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
20世纪末,日本政府专门研究了在中小学开展以体验方式为途径和载体的德育方式。1997年,日本文部省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计划,1999年,日本终身学习审议会发表咨询报告,特别强调在“生活体验、自然体验”之中培养儿童。自此,体验式德育便在日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得到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
体验教育不仅旨在塑造儿童的生存能力,还注重培育他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在生存能力塑造方面,要求通过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体育与艺术活动体验等,历练儿童的道德意志、坚毅品质,增进其对自然的理解和探险兴趣及本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日本中小学特别重视德育的体验教育,强调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培养锻炼学生,让学生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生命意识和生命伦理的培育方面,体验教育特别强调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学会尊重人、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节制和克制、学会善待和保护生命。2008年,日本文部省在总结以往德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方针:“道德教育,应该以教育基本法以及学校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的根本精神为基础,把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充分体现出来。在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和故乡,致力于创造有丰富个性文化的同时,遵守公共精神,为构建民主的社会和国家不断努力。与此同时,要尊重别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爱护环境,开拓进取。为了培养有这些精神的日本人,首先就要把培养他的道德性作为最基础的目标。”
三、“他者镜像”
无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重心,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道德教育应当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切实的加强。
中小学道德教育既要有工具性价值,也要有终极性价值;既赋予儿童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选择与行为,也赋予儿童内在的道德坚守、道德信仰、价值理想和精神气质。总之,将儿童完满人格的养成作为教育的使命、将坚持树德立人作为中小学德育最核心的价值诉求和导向。
要实现中小学德育“立人”的本真价值,道德教育就不仅要在儿童生活世界中获取教育资源,为此,学校的德育就有必要不断反思并修正德育的实施过程、方法、途径、形式。要注重德育的多学科渗透,重视道德实践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和支持青少年德育的良好氛围。比如,日本规定每年7月份为全国“防止不良行为加强月”,11月份为“健康培养加强月”,各都道府县都设立了“道德教育振兴会议”“夜间电话教育咨询研究推进会议”“欺侮弱小同学问题的对策本部”“儿童健全育成综合中心”等,以推进与振兴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内容选自《教师教育:精神的事业》,摘自《中小学德育》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变革新动向

原创|刘桂萍

来源|教科研修炼指导


2015年3月27日,日本政府公布将再次修改部分中小学教学大纲的通告。公告发布后,至今一直作为中小学校课外活动的“道德课”升格为特殊学科。2017年2月14日,日本文部省正式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修订案。目前学界鲜见有关日本新道德教育的研究,因此本稿拟通过对日本政府施政报告(2007—2015年)及日本新旧中小学教学大纲道德教育部分的考察,解读日本青少年新道德教育的变革缘由及经纬、道德教育目标要求的特点,把握新道德教育教学大纲的变化。


本专题分为两篇:第一篇:日本道德教育教学大纲的变革缘由及经纬;第二篇:日本新中小学教学大纲的道德教育目标解读。


第一篇——

日本道德教育教学大纲的变革缘由及经纬


(一)变革缘由


日本文部科学省进行新一轮道德教育方面的改革,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日本现行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中小学校接连发生欺凌、逃课、甚至自杀等现象,二是日本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因此,改进现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01

日本现行道德教育教学大纲的问题


日本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是2008年经修改后逐步实施至今,也是战后日本第六次进行的教学大纲变革。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在第3章规定了“道德”科目的教学要求,中小学每周1次课,每次1个小时。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行道德教育在日本的中小学校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道德科目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道德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仅为课外活动,与其他科目相比,常被忽略,得不到重视,甚至有时被其他主要学科占用。


(2)道德教学偏重对所选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人物心理上的理解,教学过于形式化。


(3)课程安排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发育特点,课堂上就是让学生说和写自己所希望的所谓正确答案。


02


青少年道德教育

在日本国家教育施策中的重要性


日本政府宣布进行变革中小学教学大纲,尤其是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改变,与日本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考察2007年至2015年的日本政府施政报告,可以看到其中相关教育的内容都谈及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早在2007年政府施政报告中就已经指出,在中小学校,欺凌及孩童自杀等问题屡见不鲜,其原因主要是青少年道德意识、学习欲望低下,家庭和地区教育力度降低等等。其次,公共精神、自控能力、对自己出生及长大的地区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价值观等逐渐缺失。


① 因为被欺负和受到体罚导致青少年失去生命的情况频繁发生,日本政府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素质问题,并提出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问题,日本政府逐步提出了教育方面的改革设想。2008年政府施政报告指出教学大纲修改时要大力强化德育教育。


② 2009年政府施政报告指出要培养青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体魄,禁止学生上学使用手机,以防网络有害信息。


③ 2013年政府施政报告指出教育改革无非就是帮助青少年拥有实现梦想的坚强意志,学会自己走人生之路。


④ 强调在教学大纲中应该着重培养青少年健康阳光的身体和心理。2014年政府施政报告指出保护那些被欺凌的青少年是大人的责任,同时提出中小学校应将道德科目变为特殊学科。


⑤ 2015年政府施政报告指出为了让青少年更多地开阔视野,构建相互认同的社会意识,中小学校要在课后,让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区的一些活动。


⑥可见,在中小学校,欺凌、体罚、自杀、缺乏公共精神和公德心、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促动了日本政府进行“道德”教育变革的决心,针对青少年道德方面的培养和塑造成为日本近年国家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更是日本国家教育理念及施策的重中之重。


(二)变革经纬


道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形成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加之前文所述两点原因,日本政府修改了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2014年2月,为了改善道德教育状况,文部科学省大臣就道德教育的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指导方法、评价,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咨询。同年3月,设置道德教育专门部进行了10次审议后,又经过教育课程部及总会的审议,同年10月,进行了关于道德教育课程改善等的辩论。


2015年3月27日,日本政府发出再次修改部分中小学教学大纲的通告。通告指出,2015年至2017年为小学校的逐步运行阶段,2018年全面实施新的教学大纲;2015年至2018年为中学阶段的逐步运行期,2019年完全实行新的教学大纲。2017年2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修订案,日本小学与中学将分别从2020年和2021年开始使用新的教学大纲。自2015年3月27日教学大纲修改通告发布后,一直作为中小学课外活动的道德课升格为特殊学科。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变革新动向(2)


第二篇

日本新中小学教学大纲的道德教育目标解读


本节将通过统计日本新中小学教学大纲德育部分的规定,归纳和分析日本新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校阶段的目标要求和特点,以及新道德教育的一些改变。


(一)教学目标统计


日本新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德育部分的目标要求分别统计如下,表1是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表2是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与现行教学大纲相同,新大纲也是从四个角度规定德育目标———青少年自我塑造、青少年与人交往、青少年学校与集体生活、青少年如何对待生命和自然。如表1所示,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规定详细,既提炼了关键词进行总括,也有各个学年具体的目标要求。



从表2可以看出,与小学阶段相同,首先利用关键词提示目标要求,然后进行具体解释,但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是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规定并未细致到各个学年。



(二)教学目标解析


如表1、表2所示,从新教学大纲的德育内容来看,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由 A、B、C、D 四个部分构成。A 是有关如何推进青少年个体发展方面的目标要求;B是有关如何培养青少年与他人交往的要求;C是有关如何让青少年能在学校与集体中顺利生活的要求;D 是关于如何引导青少年对待生命、自然、崇高事物的要求。A项是培养青少年个性、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B项与 C项是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内容,D 项是教育青少年理解人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A 项中,要求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养成分辨是非与善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诚实正直、行为有节制和节度、坚毅勇敢、不怕困难。青少年要保持个性和自由,同时还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第5、6学年时,则要培养青少年探求真理的精神。升至中学阶段后,与小学阶段相比,在目标方面多了培养“自主”“进取心”“克己”“创造性”四项要求,希望中学生能够做到积极主动行事、进取向上、自我控制以及敢于创新。


B项是培养青少年如何与他人交往的要求。如表1所示,要求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对待他人应该讲礼貌、亲切和体贴、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和关心他人,爱护和帮助他人。对别人常有感恩之情、珍视友情、信任别人。第5、6学年时,要培养青少年相互理解的意识,对他人要宽容一些。参看表2,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与小学阶段并没有不同。


C项是培养青少年如何在学校等集体中生活的要求。如表1、表2所示,日本中小学教学大纲对青少年在集体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要求较多。中小学两个阶段相同的目标要求有:集体生活中要保持公平、公正、要有正义感;养成劳动习惯;集体生活中要具有公共精神,热爱学校、班级等集体,维护集体的荣誉;爱护家人,让家庭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尊重民族传统与文化、热爱家乡和国家;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目标要求有:小学阶段要求培养青少年遵守集体规则的品质,中学阶段要求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以及遵守公民道德;小学阶段要求尊重国际上的其他民族和国家,中学阶段则鼓励青少年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小学阶段并未提及,但在中学阶段要求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D 项是培养青少年如何认识人与生命,如何感知人与大自然,如何对待伟大人物及崇高事物的内容。如表1、表2所示,这一方面的目标要求,中小学校并没有差异。对待生命应该“尊重”,对待大自然要“爱护”,对待美好的事物要有“感动”,对待崇高物事要“敬畏”。综合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日本新中小学道德教育大纲体现两大培养目标———完善青少年的独立人格和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01

关注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否独立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做事、能够完成自我控制,也就是体现一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人格是否独立,也表现为是否有宽广的胸怀,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驾驭和束缚别人,能够尊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在日本新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培养青少年的“独立人格”依然是其最大的目标要求。


首先,在新德育目标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的人格方面,主要由“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三个部分构成。如表1和表2所示,关于青少年个性培养的关键词为“自主、自由与责任、个性伸展”,关于个人能力方面的关键词有“善恶判断、自律、节度、节制、进取心、探求真理、创造”,关于锻炼心理素质方面的关键词有“正直、诚实、希望和勇气、努力和坚强意志”。


其次,在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交际能力方面,分为“与人交往”能力及“集体生活”能力两个部分。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的关键词有“亲切、体贴、感谢、礼貌、友情、信任、相互理解、宽容”,而培养青少年的“集体生活”能力的关键词涉及“家、学校、家乡、国家、国际”五类“集体”。在家里要学会“爱家人、丰富家庭生活、勤劳”;在学校要做到“遵守规则、勤劳”;在社会中不忘“遵法精神、公德心、公正、公平、社会正义、勤劳、社会参与、公共精神”;要“热爱”家乡,那是自己生活的地方;作为国家的一员,青少年更应该“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国家”;从全球视野来看,青少年要有“国际理解、国际友好、国际贡献”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德育目标既体现了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及创造性”的姿态和要求,也在强调培养青少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02

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在日本新中小学教学大纲德育部分,依然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倡导青少年应该了解生命的价值和认识大自然重要性的教育思想。教学大纲中相关生命和自然的关键词是“维护生命的尊严、爱护大自然、感动与敬畏之心、生存的喜悦”,体现了培养青少年的“人·生命·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宝贵的生命;理解自然的崇高性,爱护环境;看到美好事物,要为之感动,对那些崇高的事物要怀有敬畏;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欣赏生活。让青少年理解生命不可替代,要珍爱生命,众多的生命共同相处,各有生存的权利。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爱护自然是每个青少年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新道德教育教学大纲的变化


依据对表1、表2统计结果的解读,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新道德教育大纲在定位、教材、表述方式等八个方面有了变化。


1.定位的变化:道德课在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原本被定为主科外的活动,而新教学大纲则将中小学校的“道德”课升格为特殊学科。


2.目标明确化:新教学大纲重新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学校道德学科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基于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之根本精神,培养青少年形成道德观。道德学科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按照道德教育所规定的目标,培养青少年形成具有道德意识的判断力及态度等。


3.各阶段目标细致化:新道德教育教学大纲遵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按照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和要求。


4.表述方式的变化:新道德教育教学大纲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保留了现行教学大纲的表述内容以外,将每个教学目标分别又提炼出关键词,表达更加清晰简练,重点突出。


5.内容的变化:德育的目标要求方面,中小学都有些变动。如小学阶段增加了五组关键词,即:个性伸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公平·公正·社会正义、国际理解·国际友好、生活的喜悦。


6.教材的变化:新大纲规定,中小学道德课所用教材要经过国家检定后才可使用。要求在甄选和开发教材时,除了现行大纲要求的应该尊重青少年的发展特点、要以大自然、传统与文化、名人传记、体育等为题材以外,还要考虑以下三点:1)注重青少年所在地区的地域特点;2)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要增加一些现代课题;3)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不偏重某种特定的思维而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7.授课方式的变化:新教学大纲规定,道德课的教学方式方面不应拘泥于课堂或校园,要多增加诸如义工及户外体验等一些实践活动。


8.考核的变化:新教学大纲依旧规定,不可以分数形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评价,而是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持续掌握与青少年道德观形成相关的情况。


综上,从新教学大纲德育内容的变化来看,文部科学省、甚至日本政府修改大纲意在加强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重在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及创造性”以及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借此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减少校园欺凌、逃课和自杀等现象,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选自 刘桂萍 2019年3月 发表在《外国问题研究》的文章,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变革新动向——基于2017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学大纲修订案的考察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