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分离——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谢维和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分离。

教知识的人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人不重视学术;中小学校分管教学与分管德育的领导“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而且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先生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全部工作可用道德一个概念以统括之”。

也就是说,一切的教育都是德育,都应该具有德育的功能。而且,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如果找不到这种知识与品行合一的具体办法,如果不能找到立德究竟如何“树”人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我们又如何能够让“立德树人”的要求真正服人呢?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分离
作者|谢维和

谢维和,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陶行知留给教育者的“作业”

陶行知先生1926年11月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上的讲话中,对学校德育讲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训育上还有一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

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以为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甚至于一校之中管教务与训育者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

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无疑是他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关于德育的开放性的“作业”,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如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公民教育第一课,公民与公民教育》)

当今教育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布置的这个“作业”至少具有三个十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1、
教育最大的不幸之一
是德育与智育的分家

影响和制约德育(即所谓的训育)的最大的矛盾和“不幸”,并非是德育本身的问题,而是德育与智育的分家,即把德育看成是品行范围内的事情,而教学属于知识范围的事情。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这种德育与智育的分家和“不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小学校分管教学与分管德育的领导“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二是教知识的人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人不重视学术。


德育和智育的“矛盾”根源

客观地说,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在于:

当德育及学生的品行发展缺乏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而它与智育之间的关系也说不清楚时,它的现实地位往往就不得不让位于那些可以精确计量的学科成绩,以至于由此演变成两者之间的分家。


教育“知行分离”的现状

其实,如今中小学的德育与智育又岂止是“分家”,简直就是“对立”了。

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在重视和强调德育上不可不说是呕心沥血,三令五申。各种各样的政策与表述也层出不穷,如“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为首”,等等。

而最近的提法则是“立德树人”“核心环节”。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政策到领导讲话,对德育的强调更是苦口婆心。

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则是另一番景象,就如同坊间流传的顺口溜所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最重要”。

还有的教师将这种情况说成“智育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是学校的风景线”

更有某些专家在批评这种现象时非常简单地认为:

如果基础教育学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分数,那么德育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仍然是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

总之,好像德育与智育,或者说,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行与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

好像智育就成了压制德育的罪魁祸首,似乎抓德育就不能不放弃和忽略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成绩的追求。(《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

还有的教师不无委屈地说,并非我们不重视德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考试评价体系和标准所引导的这种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人——“德”“育”是什么?》)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德育的实施,或者说立德树人的落实,根本问题在于处理和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而不能仅仅是德育本身。

2、
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是统一的

陶行知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

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而且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

这也就为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更加科学地实施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一个非常基本的指向。

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就是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性,就是“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研究表明:立德和树人是相关联的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先生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全部工作可用道德一个概念以统括之”

也就是说,一切的教育都是德育,都应该具有德育的功能。而且,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里讲的所谓“看”,当然不是看孩子认识多少字,会做多么艰深的数学题,等等;也不是看儿童已经获得和掌握了多么强的能力,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是看他们的品行如何,看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性格特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俄勒冈大学和俄勒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上世纪60年代请夏威夷州中小学教师依照学生日常表现,以打分方式对约2400名不同种族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的性格进行评价,对其中部分学生后期发展的追踪调查也发现,这些调查对象仍可辨认为同一个人。

这正好说明在教育和儿童成长过程中品行与性格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环境,延伸和追随个人的一生。”

由此也充分说明,立德树人的提法是科学的,立德与树人之间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不矛盾。而简单和武断地将两者割裂开来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是错误的。

3、
知识品行合一的办法在哪里?

理论上德育与智育是服从同一的规律,两者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仍然需要某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办法来实现它们的协调与统一。而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可以认为,能否真正找到这样的具体办法,将立德与树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或者说,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完全否定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追求,我甚至愿意认为,他们的这种追求也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追求?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达到这种目的?

过去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我曾经到一所中学参观学习。

这所中学的校长非常认真地跟我说:

学校教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任,他们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迎接中考与高考的准备过程中,总是不辞辛苦地从不同的途径寻找各种各样试题以及大量的复习资料,一定要让学生在考试中做到“见题不生”,即什么样的题目都见过、做过,等等。

我听了以后,心里十分纠结。一方面我的确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我又不能不为我们这些搞教育研究的人不能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办法而羞愧。(《培养合格的公民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公民教育第一课,公民与公民教育》)

难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更高的分数,就一定要这样反复做题,就非得做到“见题不生”吗?难道德育就仅仅只是一种品行的培养,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育与学习成绩吗?

如果找不到这种知识与品行合一的具体办法,如果不能找到立德究竟如何“树”人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我们又如何能够让“立德树人”的要求真正服人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这个“作业”的目的吧!(《我心中的理想德育——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不妥,请作者见谅。)


延伸阅读——

简述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百度

1、中小学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动不动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当前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学德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阐述当前学校德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对策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方向,望能对当前中学德育有所裨益。 
  
学校德育问题原因对策总体来讲,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也在行进当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逐步被重视和加强。我国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和强调。可是,客观地讲,我们的付出与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中学的道德教育总体是好的,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德育目标操作性不强;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方法机械化;德育地位明高实低;德育孤立化;德育环境复杂化等。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事业,故找出原因,探寻对应的解决策略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中学德育所存问题的原因 
  
如今的中学道德教育不容乐观,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是症结所在: 
  
社会生活现实中不道德个案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别人受利益的驱使做出的极端恶劣和不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救人不知感恩事件”)会对学校长期努力而开展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坏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是部分存在的,更有甚者,个别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道德现象也有发生,这更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及其恶劣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多年的努力可能会因一次的不道德现象而使学生产生纠结和疑问。 
  
教师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致使个别教师师德和素质较差 
  
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已有时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产生的问题也不少,急需我们深思,最大的不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师德素质跟不上,教师教育改革急需深入,是否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以减少因教师素质和师德缺乏而产生的像“教师辱骂、讥讽学生”等不道德的现象。 

教育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致使道德教育知识化和课程化 
  
如今,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考试效度和信度是极其不理想的,想测量的东西根本不能有效地测量出来,德育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由此德育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讲解知识点,德育课程化现象非常明显,这非常不利于教师进行創造性的德育教学。 

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以及权力行使意志化和缺乏监督 
  
学校行政化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但权利行使的意志化和缺乏监督则会导致学校为了取得一定的政绩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像“学校出事故不能打110、强制在一个餐厅就餐”等现象,就是教育意志、行政领导的体现,德育的行政干扰与德育的生活化处理不好会导致二者背道而驰。
 
当代多元文化对学校社会主义一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当下中学生面对的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封建残余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部分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文化(如黄色暴力影像视频)也有存在,由此,中学生的德育会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受到其侵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为这些多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对中学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现提出以下解决当前中学德育所存问题的策略: 

注重树立道德榜样和培养道德信念 
  
中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要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及时分析个别道德失范行为(像小悦悦事件)的危害性并对其进行舆论的谴责;另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全班充分挖掘先进德育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在全班形成以遵守道德规范为荣的信念和氛围。 

充分发挥德育的主体性功能和价值 
  
发挥德育的主体性价值,不要把德育仅仅作为学校、班级、课堂管理的手段,德育处的工作不是仅仅作为维护学校秩序的部门而存在,德育的主体价值和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人,使人求真、向善。 

倡导德育生活化、活动化、过程化 
  
把德育当作像吃饭、睡觉那样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过程。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道德知识的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问题化,不要只是一味的强调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和记忆;二是注重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会、体验;三是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活动都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蕴含着德育的韵味,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 

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尽量使德育考试内容生活化、开放化、灵活化,只靠一味的死记硬背很难做好试卷、取得高分;此外,还可以采用有别于传统纸笔测验的档案袋评价、评语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 

适时调整德育目标 
  
设定道德底线。在中学德育工作的行进中要适时调整德育目标,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设定道德底线,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则教育,而不只是大、假、空的道德原则和理想教育,倡导设立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基本良知。 

注意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学德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是主阵地,家庭是有效补充,社会为其提供环境,三者的统一与结合是为增强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在价值多元中找到一致和冲突),培养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3]国家教委.中学德育大纲.1994.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 
  [5]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06. 
  [6]邢宇飞.中小学德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7]郭晓青.论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07,(02). 
  [8]陈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